2018年5月15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貨物稅應兼顧產業與財政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26794/web/

.聯合報社論/請蔡總統用耳傾聽,徐國勇管好嘴巴
.聯合報黑白集/可笑「人民的總統府」
.經濟日報社論/貨物稅應兼顧產業與財政






經濟日報社論/貨物稅應兼顧產業與財政


2018-05-15 01:2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立法院正在審議立委提出的九個貨物稅條例修正案,清一色都是租稅減免,最多的是車輛類,包括幼童專用交通車免稅、三年內購買新車減稅、柴油大型車汰舊換新減稅等等;其次為電器類調降稅率,對飲料類取消貨物稅徵收。如何在產業發展,以及節能減碳國民健康和稅收衝擊間尋求衡平,值得深入探討。
貨物稅屬於一種特種銷售稅,是基於特定的政策目的,而選擇性地針對部分貨品(或勞務)課徵。因此應當因時制宜,配合經濟、產業和環境的變化,不斷地檢討課稅項目和稅率。例如,十年前的「奢侈品」,可能會隨所得水準的提高而變為必需品,因此不合時宜的課稅項目如果僅為財政收入考量也應取消;反之,也要因應環境變化,配合國際趨勢,例如重視節能減碳、降低汙染和維護國民健康,也應及時納入新的課稅項目。
目前我國貨物稅課徵的七種貨物,油氣類(包括汽、柴、煤油、航空燃油、燃料油、溶劑油及液化石油氣)是透過以價制量的方式來促進節能減碳和降低空氣汙染。對車輛類課徵則是為了反映民眾開車造成的空氣汙染等社會成本,並支應道路興建維修等需要。但對低底盤、天然氣、油電混合動力、電動等公車、復康巴士免徵貨物稅;電動車及油電混合動力車減半徵收,此外還有油氣雙燃料車、小客車、小貨車、小客貨兩用車,乃至大貨車汰舊換新定額減徵等等,優惠措施多達六個條款。
飲料類則與國民健康有關,希望民眾減少含糖飲料的消費,以免青少年過度肥胖或引發心血管疾病,只對稀釋天然果蔬汁和碳酸飲料等其他飲料品課稅,但合於國家標準的純天然果汁、果漿、濃縮果汁及純天然蔬菜汁免稅。
至於水泥、玻璃類、輪胎徵收貨物稅則類似資源稅,因為使用的礦物原料是耗用自然資源,甚至影響能源消費、空氣品質和生態環境。但考量產業競爭力,也對專供太陽光電模組用的玻璃免徵貨物稅。電器類的徵收,早期具有奢侈稅的概念,於今則有減少耗能的考量。
此外,菸酒稅其實也是一種特種銷售稅,性質接近貨物稅,課徵目的是為了民眾少抽菸喝酒,以免傷害健康。菸品還另外加徵健康福利捐,挹注全民健保,是基於抽菸容易引起肺部及其他多種疾病,增加健保負擔,具有代位求償而由增加健康風險者繳納,並專款專用於健保的醫療支付上。
國際的特種銷售稅制,課稅範圍主要為油氣、車輛和菸酒類,和我國貨物稅課徵目的相同。比較特別的情形為,日本對煤課稅,也課徵電源開發稅,英國對煤、油、氣和電力徵收氣候變遷捐。南韓課徵項目則極為眾多,包括「奢侈品」的珠寶、鹿茸、皮草、香水等等,以及對冰箱、冷氣、洗衣機和電視等電器課徵貨物稅,還課徵運輸能源環境稅。美國則另對醫療保險、油氣課稅。愈來愈多的國家或美國的部分州政府則對含糖的碳酸飲料課徵肥胖稅或糖稅,以促進國民健康。
因此,我國針對油氣類不但應該保留,甚至應考慮對空汙排碳的最大來源的燃煤納入能源稅制,對稅率做合理調整。車輛類的租稅減免優惠已經過多,不應再擴大減免。飲料類則應維持,甚至應設法把飲料店製作的飲料也納入課稅範圍,才算公平。至於其他項目,仍應就其耗用能源、資源等社會成本情形全盤檢討。若提不出具體的政策目的或理由,則建議逐漸調降稅率,長期予以廢止,以免造成稅收上的重大衝擊。
此外,應當結合能源稅制的實施,擴大油氣類的貨物稅範圍或稅率,以擴大節能減碳降汙效果,也可用於彌補廢止部分貨物稅項目造成的稅收損失,行政院應提出具有高度的全盤規劃,才能兼顧財政穩健與產業發展。






聯合報黑白集/可笑「人民的總統府


2018-05-14 23:5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有台大學生將於6月提出訴願,請教育部盡快核定管中閔為台大校長。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總統接見國際得獎的海軍儀隊上兵蘇祈麟時,兩歲小孩滿場亂跑。有人對此有意見,但這當然不是孩子的錯,兩歲孩子怎麼強求言行規範?至於父母的責任,教養原則見仁見智,「民主派」、「放任派」、「嚴格規範派」各有所本,難有定論。
這本是花絮一則,網友各抒己見。但總統府發言人硬要狗尾續貂,不但事後說總統不以為意(果真不以為意,還需要特別發文嗎?),更強調「小朋友覺得舒適就好,總統府是人民的總統府」。這不但矯情,還硬要夾帶「人民的總統府」之政治文宣,有必要這樣媚俗嗎?
其他人說「人民的總統府」也就罷了,偏偏總統府自身,怎麼好意思說這話?忘了蔡總統是史上首位要將總統府周邊架設鐵欄杆的元首嗎?忘了她被稱為「拒馬總統」?讓博愛特區周邊被網友譏笑「正在舉行國際拒馬大展」,其中包括近身見血的刀片拒馬,不都是小英執政未滿兩年即已留下的傑作嗎?
太陽花學運分子撤告時,大概自認可贏得「人民的總統」稱號;但換成自己執政,何以針對陳抗團體研擬專訂「襲警法」?邀星戰迷進府貼著憲兵拍照,或可自誇「人民的總統府」;但想像一下新五四運動的學生憤怒,當權者可曾聆聽,可曾考慮溝通?
台灣的政治語言何其多元,「小朋友覺得舒適就好」又添佳句。且看此話的教育示範意涵,且看此話對太陽花學運與新五四運動學生能否一體適用





聯合報社論/請蔡總統用耳傾聽,徐國勇管好嘴巴


2018-05-14 23:4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面對基層不再禮讓柯文哲(右)的強硬,顯示民進黨如何決定與柯文哲競合,發球權已回到主席蔡英文手上。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大校務會議再度拒絕接受教育部的踰法處分,要求教育部應依大學法等規定盡速發給校長聘書;但教育部則漠視台大的抗拒,堅持該校應重啟遴選,補正瑕疵。面對此一僵局,前副總統呂秀蓮和前行政院長張善政罕見發表共同聲明,要求教育部「回歸法治」,依法聘任管中閔,不要毀掉藍綠和解的機會。
呂秀蓮和張善政對許多問題的看法或許不同,但兩人對於拔管的立場卻是一致的。原因很簡單,無論從法理或事理看,教育部都在硬拗,這是一般社會大眾也了然於胸的事;但呂、張二人共同出面呼籲解決,則具有跨藍綠的意義。事理只有一個,法治不容信口雌黃,蔡政府以為可以利用行政權強改台大的正當遴選程序,但它忘了台灣並不是民智未開的社會,繼續硬拗只是凸顯掌權者的野蠻與霸道。
表面上看,這是教育部對台灣大學的欺壓;實質上,這卻是一個自詡民主進步的政黨露出鴨霸面目,對國家的民主法治公然凌辱。這點,不僅是台大師生所不能接受,也是台灣社會所不能容忍的行為。也因此,台大拒絕接受教育部的獨裁決定,這是一所大學對教育部的「不服從運動」;社會上的有識之士也應該共同支持台大的反抗行動,直到教育部收回成命為止。否則,今天蔡政府敢粗暴踐踏台大,明天它就能無理整肅任何團體或人民,予取予求。
拔管事件已經沸沸揚揚四個多月,要說蔡英文總統或閣揆賴清德不知道或未與聞此事,顯然是不可能的事。其中可能狀況有二:其一,蔡英文和賴清德並非事件的主要指使者,卻有密切接觸,因此早應估計此事將對政府形象有害,做好適時進行損害控制或危機管理的準備。然而,他們至今未做收手的打算,導致事態惡化至此。其二,是蔡賴兩人一開始即抱著見獵心喜的心情參與此事,但後來事態發展逐漸變味走調,變得難以收拾,甚至造成潘文忠請辭;總統和閣揆仍不肯罷休,邀請人品更滋爭議的吳茂昆出任拔管劊子手。到如今,恐怕也就更難以回頭了。
以上兩種可能,不論何者更近事實,都顯示了蔡賴政權的一意孤行,失去了貼近社會、聆聽輿意的能力。他們選擇迎合深綠的嗜血口味,不顧民主法治的平衡原則,以為拔管是更能討好深綠基本教義派並凝聚選票的招數。也因此,當柯文哲脫口而出批評拔管是「白癡的決定」時,蔡英文即疾言批評他跟民進黨「不同心」,隨即以民進黨在台北市要自提參選人逼他改口表態輸誠。蔡英文難道不知道:你可以逼一個人改口稱臣,卻無法強迫他改變心中的想法嗎
在教育部決定拔管後,蔡英文接受媒體訪問,她卻要求大家接受教育部的「專業決定」。試問,這種踰法濫權的決定,用兼職獨董的時序來否定遴選委員會的民主程序,真的稱得上「專業」嗎?蔡總統何不去翻翻《大學法》,看看教育部是否有資格否定大學遴選出來的校長?行政院也一樣,賴清德力圖避免與此事直接沾上瓜葛,但行政院發言人徐國勇一再公開叫嚷,宣稱管中閔在簽訂「產學合作」契約前即出任台灣大董事是「違法」,他不知道台大的內規改變的只是審查流程嗎?政府發言人握有大支麥克風,就可以信口雌黃嗎?
拔管案發展至今,證明政治力介入之深之惡,這是整個政府的集體意志,所以賴揆才會說「我自一口真氣足」,非拔管不可。民進黨行事,向來沒有「退讓」這樣的選項;但蔡政府必須評估,台大僵局持續發展下去,不僅教育部的施政將因各界的抵制和不滿而陷入崩垮,政府濫權形象日惡,社會不滿情緒日升,終將成為衝擊選情的一大變數。我們呼籲,蔡英文傾聽民意,徐國勇管好嘴巴,聽聽社會的心聲吧!

【即時短評】飲鴆止渴的台灣觀光 窮到只剩下錢

.【即時短評】飲鴆止渴的台灣觀光 窮到只剩下錢
.【重磅快評】傾聽北檢葬送司法獨立的「三秒歡呼」
.【重磅快評】誰該為耶城美使館掀起的血腥及怒氣負責?
.【重磅快評】施俊吉變出59852 小英滿意這堂數學課嗎?

.【重磅快評】小英反咬一口 管爺就別再凌遲蔡政府了!








【即時短評】飲鴆止渴的台灣觀光 窮到只剩下錢


2018-05-15 23:21 聯合報  記者侯俐安╱即時報導
為了挽救觀光遊客下降趨勢,觀光局砸4000萬將補助旅遊團到五縣市旅遊,補助最高5萬,圖為高雄六合觀光夜市。記者劉學聖/攝影



陸客不來,南台灣觀光人次雪崩,觀光局祭出補助攻勢,砸4千萬「救國旅」,卻忽略國旅人次下滑,並非不想花那500、100元,而是千篇一律的景點缺乏吸引力。或許仍會有消費者因為貪點小確幸出遊,但嚐到甜頭的結果,對觀光產業帶來的效應恐怕就是,一旦抽回補助,貧乏的景點又將打回原形。
近10年,電影「海角七號」替墾丁帶來了人潮與錢潮,加上開放陸客來台觀光,大批旅客湧入各縣市,來台旅次幾乎成為國內觀光為一目標,為了衝量,各地又不斷「長」出的天梯、教堂。然而當國旅忽略核心價值,也是加速觀光淺碟化的開始,旅客到了各景點與「祕境」,只剩下拍照、打卡。
當觀光缺乏盤點在地資源、思考獨特性與說故事的能力,觀光數字因此不再好看時,救急的方式也就只剩錢。陸客少了,補助;花蓮地震,補助;現在南台灣旅客少了,再補助。
觀光局是否曾經思考,究竟國人不去南台灣觀光,是因為價格太貴,還是因為沒有價值?
盤點在地資源、深入地方不容易。以交通部長賀陳旦曾擔任董事長的生態工法基金會來說,基金會輔導的那爆紅又收攤的「祕境」—八煙水梯田內無邊際的「水中央」,每個到那打卡自以為發現祕境拍網紅照的旅客們,又有誰關心那裡曾經是休耕荒廢25年,經過輔導重新找回水梯田與背後帶來生態人文的故事。
人會因為貪婪而忘本,發展在地旅遊也會因為當人潮帶來錢潮而失衡,也因此觀光要發揮價值,需要努力深耕、有所計畫地去延續。而不是透過一筆又一筆的錢,辦記者會、辦活動,讓效果曇花一現又消散,甚至如今的觀光業已經是病入膏肓到花錢「買數字」來飲鴆止渴
為什麼這次的方案中,旅行團遊程一定要搭配國家風景區?西拉雅、茂林、大鵬灣、澎湖及東海岸風景區,旅客為什麼要去?這些地方厲害在哪裡?亮點在哪裡?跟過去又有什麼不同,可以吸引人一去再去?
這五個景點區的主管機關是觀光局,如果連觀光局都缺乏包裝到讓人眼睛一亮的能力,又為什麼旅行是要替觀光局埋單來排行程?到頭來,就是旅客為了撿便宜而去,精打細算的業者安排兩天一夜往返南北,再複製一次有如蝶戀花事件般的舟車勞頓。
觀光局最終最大的獲益,就是下個月、或是年底的數字中,可以讓低迷的風景區人次不那麼難看。
同樣一筆錢,觀光局應該思考的是如何發揮在地的吸引力,同時搭配交通部各種資源做好轉乘接駁,當口口聲聲要出生態旅遊年、海灣旅遊年時,該砸的錢不是浩浩蕩蕩辦活動、請藝人、請舞團,而是認真地回頭盤點在地資源,跟隨旅遊趨勢、發掘亮點,再用心經營,延伸在地力量,這都是其他單位沒有的專業
否則不知所以然地選了五個縣市砸錢補助,不僅對旅行業者及當地產業幫助有限,還養成消費者依賴折扣的壞習慣,甚至還因挑選特定縣市被冠上「政策買票」的補助,不如不要做。





【重磅快評】施俊吉變出59,852 小英滿意這堂數學課嗎?


2018-05-15 10:10 聯合報  主筆室
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右)提出夢幻數字,賴清德(左)笑得開心。 聯合報系記者蘇健忠/攝影


行政院副院長施俊吉是長於數字的經濟學家,昨天開講,指第一季台灣的「平均月實質薪資」達59,852元。施老師談經濟,經常的情況是名詞滿天飛,「懂的人不信,不懂的人根本覺得錯亂」。一大堆附帶條件,手指扳斷了才弄出的數字,民眾的回應很直接,「每月給我59,852元,我就信」。
施俊吉報「明牌」的當下,看來賴神是滿意的。賴神奉令執行小英去低薪化政策,電腦、算盤都算不出究竟,眼看520到了,總得給個交代,於是先祭出夢幻數字59,852,配套菜色是派遣工、約聘僱人員月薪調高到3萬,臨時工時心上調150元
漲工資當然受歡迎,問題是誰來付?雇主、地方政府…,反正輪不到行政院掏錢。大官的口惠,對勞工而言「實不至」,如此的加薪空氣支票有何意義?民眾不是傻瓜,過了520蔡府、綠營節慶後,支票能否兌現總要被檢視,不能膨風水雞賴帳吧?
蔡總統日前說兩個電池可以維持一個家庭五到六天的用電量,被翟神虧了一下「下次總統選懂數學的」,對於施老師這堂數學課,不知蔡英文是否滿意?1月間施俊吉為蔡老闆圓最低薪資3萬元的「夢想」時,聲稱只要每年基本工資調6﹪就能達陣;如此算盤跳珠的發言,蔡老闆不悅,狠抽了施老師兩耳光。不僅算盤珠子亂撥,甚至暴露蔡英文不動最低工資的隱疾。
59,852台灣安和樂利?希望是,但不能鴕鳥埋砂裡地自欺欺人。這幾天每家手機店、通訊行前都滿滿的排隊人潮,是謂「499之亂」,何以致之?省有限的錢,卻得花很長的時間排隊,時間成本怎麼算?原因很簡單,政府支票常空頭,中樂透不容易,不如寄望「小確幸」。
例子太多了。3月初的「安屎之亂」,傳言衛生紙漲價,台灣民眾到各賣場把衛生紙搶光,怎麼這麼誇張?「你幾個屁股」?各種揶揄、質疑都有,但路過賣場還是忍不住看看有沒有衛生紙。
其實這是蔡營的施政困局。2016、2017夏秋颱風後,財經部門想出「小確幸」招式是呼籲進口奶粉降價,邀進口商「喝咖啡」。進口商直言,同款奶粉台灣賣600,香港800,陸客當然到台灣掃貨。
「安屎之亂」是個國際笑話,外媒評得好「台灣長期薪資凍結,物價卻飛漲,有小確幸,當然趨之若鶩。施老師撥算盤之餘,得留意民眾反應。





【重磅快評】傾聽北檢葬送司法獨立的「三秒歡呼」


2018-05-15 14:50 聯合報  主筆室
傳出三秒歡呼聲的北檢檢察長辦公室。記者賴佩璇/攝影


前總統馬英九涉嫌洩密案,台北高等法院依通保法判處馬有期徒刑4個月,得易科罰金十二萬元。本案或因法官判決的「高度」不同致出現地院無罪、高院有罪歧異,但更值得人民仔細傾聽的是,判決出爐瞬間,北檢檢察長邢泰釗辦公室傳出長達3秒的巨大歡呼聲…
台北地院一審認為馬是在行使涉及五院的「權限爭議處理權」判無罪,高院則認為不是,並指總統是廣義的公務員,一樣有守密義務。
對此,馬英九辦公室除質疑是否監察委員陳師孟上任前宣示要查辦審理馬案以及辦藍不辦綠的法官已造成寒蟬效應,另指判決並未考慮到總統對憲法的承諾與總統對國家的責任,日後總統或行政院長面臨國家重大事件時,必須置若罔聞,否則就會被判有罪
簡單來說,馬辦是認為馬是站在憲政高度做了總統該做的事;高院判決則站在通保法等法律的角度,認為總統做了不該做的事,高下如何,人民心中自有定論。不過於此倒還要請教法官幾個問題:究竟總統介入處理立法院長、在野黨黨鞭涉及司法關說的公共利益比較重要?還是這兩個公眾人物的名譽隱私利益比較重要?總統僅告知行政院長以期能及時因應政壇大變局,並未於檢方公布偵查結果前洩密,試問又損及當事人什麼權益?
此案馬英九仍可上訴,相信最高法院自會權衡此攸關國家法益、公共利益與個人法益間孰輕孰重問題。更值得討論的,反倒是北檢辦公室的那「三秒呼」,它反映的究竟是何等心態啊
檢方代表國家追訴犯罪,其起訴案件的調查與法律見解獲法院認可固值得高興;卻也別忘了,刑事訴訟的目的更貴在發現真實與保障人權。但看此案,真正的爭執點不在真實難以查清,而在於是否認為總統應勇於任事的「政治判斷」,並非如陳水扁前總統涉及巨貪必須窮盡心力才能查扣「海角七億」等贓款,北檢究竟是歡呼自己查案辛勞終獲回報?還是其「政治判斷」正確,人民一般心裡有數。
更別忘了,北檢目前手上還有馬英九被控涉及大巨蛋圖利遠雄案、富邦併台北市銀行案、國發院土地等4案待辦,前此則已簽結馬英九擔任總統期間涉嫌財產來源不明案等160案。幾近亂槍打鳥之後、竟是為好不容易傷到鳥羽歡呼,渾然忘卻司法獨立公正形象的重要,除了「得意忘形」難道還有更好的形容?
還請全國人民想一想,如果檢方手上還有你其他案子,竟聽到檢察長辦公室傳來為你的另案有罪判決「三秒呼」,你還會期待檢方秉公辦案嗎?





【重磅快評】誰該為耶城美使館掀起的血腥及怒氣負責?


2018-05-15 11:40 聯合報  主筆室
聚集在加薩走廊以色列邊界的巴勒斯坦人匆忙躲避以軍發射的催淚彈。法新社


美國駐耶路撒冷大使館14日開幕,加薩走廊爆發巴勒斯坦人大示威,造成以巴衝突最血腥的一天,短短六個小時,有58個巴勒斯坦人死於以色列狙擊手的實彈之下
各國的反應不一,從歐洲國家表示譴責,到穆斯林國家強烈譴責,伊朗甚至懸賞要志願者去炸毀美國大使館,但許多是僅供國內消費,並沒有辦法對以色列產生影響,以色列也心裡清楚,因為有美國撐腰。
美國這次鐵了心,完全挺以色列,顯示了川普政府的傲慢,以強淩弱,罔顧正義,美國不僅在聯合國安理會否決了要求獨立調查的決議案,同時還譴責哈瑪斯,稱這次死傷完全要由它負責,完全不提以色列使用武力過當,或是美國遷移大使館的決定,才引發大衝突。
據以色列情治單位表示,這是有計畫、有組織的行動,25處發起抗爭,總人數超過四萬人,目的讓以國軍警無法以優勢兵力阻擋,以色列軍方已經動員13個營,停止日常訓練任務,全力因應,而且不僅在加薩走廊邊境,還要防備西岸也可能受到感染而騷動。
為了阻止邊界巴勒斯坦人集結,以色列軍方用無人機從空中施放催淚瓦斯,同時狙擊手任意槍殺靠近邊界的,以方指控這些衝邊界的激進份子,攜帶土製炸藥,想要炸開鐵絲網,同時還向以方還擊,他們只是自衛,保衛自己的領土與主權
以色列全國上下,接連兩天沉浸在歐洲歌唱大賽冠軍,以及美國駐耶路薩冷大使館開幕的喜悅當中,完全忽略了加薩走廊巴勒斯坦人的痛苦與憤怒,但其實這樣的慘劇老早可以預測的到:哈瑪斯並不隱藏他們的意圖,而以色列也老早知道會有這樣的慘劇會發生,只是時間早晚。
以色列對加薩的長期封鎖,讓經濟陷於困境,這幾個月來,加薩的經濟更糟糕,年輕人失業率大增,內部的挫折感與憤怒也急升,控制加薩的哈瑪斯幾乎與所有人都鬧翻了,埃及不再提供援助,與西岸法塔整合的談判也停下來,拿以色列當目標是轉移內部憤怒的唯一方式。
自從三月底以來,這已經是第八回的大示威,剛開始是針對以色列建國七十周年,抗議以色列竊據巴勒斯坦人的土地,他們要展開為期6周的「返鄉大遊行」(March of Return)去光復失土,美國大使館開幕只是序幕,真正重頭戲會在今天,巴勒斯坦人定為「災難日」的15日,尤其是將近六十位死難者的葬禮,將會激發出更大的怒氣,不是靠子彈就能夠鎮壓下去的。

去梯言/柯P還能不能做自己?

.工作十多年 月薪二萬五…難啟齒啊
.最多元的聲音,ICRT迎向40歲
.陸美貿易戰 台灣無漁利還遭殃
.解讀聯合報民調/所謂改革 亂慌苦窮?
.解讀聯合報民調/南台民意翻轉 賴神不神
.解讀聯合報民調/報告蔡總統 問題在政績
.馬英九上訴 須深論院際調解權
.馬英九一定要上訴 捍衛…司法貞操
.去梯言/柯P還能不能做自己?






去梯言/柯P還能不能做自己?


2018-05-16 00:38 聯合報  公孫策
柯文哲赴議會備詢,議員林世忠送鳥籠給他,提醒他不要讓自己的信念及價值困在鳥籠。 記者侯永全/攝影


柯文哲民調陡落,發生了什麼事?
當然是因為他為「兩岸一家親」言論道歉的緣故,而且是台北市府畫蛇添足解釋之後,藍綠選民都不爽有以致之。然而,台北市的選民自二○一四年選舉之後,出現了第三板塊「網路原生族」,他們是柯P的最大支持族群,也是柯P據以對抗藍綠瓜分的本錢,但這個族群也動搖了,為什麼?因為柯P突然不再是柯P,儘管他口口聲聲說「做自己就好」,問題在於,他的上述表現卻非「做自己」。
《說苑》的寓言:后羿射箭百步穿楊,夏王要他射一尺見方箭靶上的一寸見方標的,說:「射中了,賞你萬金;射不中,剝奪你的封邑。」后羿聞言,臉色不定,胸氣不平,射出一箭不中,再射又不中。夏王問他的老師彌仁:「為什麼會這樣?」彌仁說:「大王的賞罰條件讓他患得患失了。事實上,人們只要能夠拋開喜懼得失,都可以(在各自領域)做得比后羿好。」
柯P這回就是因為擔心「失去封邑」而患得患失:民進黨對他施壓是全面性的,從候選人開始發動,到黨主席要他說明「台灣價值」,到基層公職人員幾乎全面反彈,一直以來其實都沒能動搖柯P的支持度,可是在選對會的拍板會議前夕,柯P動搖了,用含糊籠統的「歹勢」敷衍綠營支持者,然後再以「基調沒有變」敷衍北京,卻兩面不是。
喔,不只兩面,是四面:柯P誤以為藍營支持者會因為「兩岸一家親的基調不變」而軟化,那是他從來沒搞清楚,藍營支持者跟統派並不能劃上等號;而就在他依違兩可之間的同時,原本的柯粉開始懷疑,「這還是柯P嗎?」那才是他的根本大患—一旦柯P開始用藍綠思考問題,他立即失去網路原生族的支持,也就是那些痛恨藍綠瓜分、痛恨階級世襲的年輕人的支持。
更嚴峻的考驗即將出現:一旦原本牢不可撼的柯粉出現動搖,民進黨很可能不再禮讓柯P,原因是「反正加起來也不會贏,乾脆自己提」。
然而,柯P當然不是這麼一記就垮了,重點仍在於他還能不能「做自己」,如果他能回到之前的作風,就有機會喚回柯粉的支持(畢竟只是動搖而已),而台北市的藍綠選民非常習慣在最後關頭「棄保」。反而是如果民進黨決定禮讓,柯P要替民進黨議員站台,要揹民進黨中央施政的包袱,那就又回到藍綠對決了。





解讀聯合報民調/南台民意翻轉 賴神不神


2018-05-16 00:38 聯合報  林公正/資深媒體工作者(高雄市)



蔡英文執政將滿兩年,聯合報最新民調發現,蔡英文的滿意度仍在三成左右浮沉,不滿意度則高達五成六;曾經一度拉抬蔡英文民調的賴清德也僅有四成一滿意度,蔡、賴兩人聲望低迷,綠營今年底的選舉已然亮起紅燈。
蔡英文上任以來,民調一路下滑。去年九月更易行政院長後,拜新揆賴清德高人氣之賜,蔡英文的聲望略有提升,如今即連賴清德自己的滿意度都告降低,這說明「英德體制」已經失靈,民進黨全面執政二年民心大失,即使蔡英文強拉所謂的「南霸天」陳菊進總統府「助陣」,也無濟於事。
聯合報民調結果顯示,在雲嘉南和高屏澎地區民眾,去年對蔡英文的施政評價兩極,今年已逆轉成為不滿意者居多。賴清德與陳菊分別是來自台南與高雄,並且都曾是聲望甚高的地方政府首長,他們分別在府院為蔡英文效力,對蔡英文的民調顯無任何助益。
賴清德就任閣揆之初,挾台南市長政績之威,一度有相當高的滿意度,如今人氣流失,與蔡政府粗暴「拔管」及賴再三自稱「台獨工作者」不無關聯。
管中閔事件在拖延一百多天後確定「拔管」,蔡政府的理由居然是「違法兼職」,此一含糊籠統的說詞,非但當事人及台大無法接受,多所大學及教師團體也都表示不滿。尤其教育部新任部長吳茂昆的爭議事端較之管中閔更多、更嚴重,由他擔任「拔管」的「劊子手」,激發教育界更大的反彈聲浪,「今日拔管,明日拔蔡」的聲音四起,賴清德被認為是拔管事件幕後黑手,自然難辭其咎。
其次,賴清德三番兩次自稱是「台獨工作者」,這非僅是踩踏憲政紅線,更是挑戰對岸底線,蔡英文管不了賴清德,中共卻祭出大規模軍演並且接連以軍機繞行台灣「回敬」,兩岸關係更形險峻。兩岸與國防外交,皆是總統權責。賴清德或許自恃民調高以致得意忘形,四處敲鑼打鼓宣稱「台獨工作者」,既不尊重總統,又在兩岸關係火上加油,可謂至為不智。
其實,賴清德上台之初的高民調,不過是「煙火效應」的假象,蔡英文可能是被美麗的煙火迷惑,誤認賴清德是救她民調的「浮木」。如今,民調數據顯示,賴清德也不過爾爾,蔡英文寄希望於賴清德,那是不切實際。
全面執政二年,蔡英文、賴清德和民進黨的表現,都不符民眾期待,年底選舉將屆,不知民進黨如何扭轉劣勢?






解讀聯合報民調/所謂改革 亂慌苦窮?


2018-05-16 00:38 聯合報  蕭福松/大學教師(台東市)
蔡英文總統昨出席「107年僑務委員會議」。 記者蘇健忠/攝影


根據聯合報民調,大多數民眾並不認同蔡政府兩年來所做的決策和改革。弔詭的是,蔡英文在接受電台訪問時,竟只輕描淡寫回應「二○一八是重要改革的支撐」。換句話說,只要贏得年底九合一選舉,將證明她的改革方向是對的,但事實是這樣嗎?
每次走過市區百貨老街,看到幾個店家老闆呆坐在門口,失神地望著過往行人,卻沒有人入內光顧,看他們一臉無奈又無助的神情,我內心也是一陣酸楚。
這些店家都是一家人的經濟來源,當客人不上門,東西賣不出去,沒有現金收入時,生活怎麼辦?政府會幫助他們嗎?從乏人問津的路邊小吃、攤販、店家到風景區攤商,以至待售的觀光飯店、民宿都是一個樣,蔡總統看到了嗎?
改革應是去蕪存菁、汰劣存優,可是一連串的改革,不但沒看到脫胎換骨、煥然一新,反看到越改越回去的「亂、慌、苦、窮」景象。只能說,蔡總統,妳搞錯方向了!


解讀聯合報民調/報告蔡總統 問題在政績


2018-05-14 23:35 聯合報  李武忠/農漁經學者(新北市)

蔡總統上任屆兩年,繳出一張普遍讓民眾不滿意的期中考成績單(特別是經貿與兩岸),關鍵在於治國老想著選舉而不是人民。由於太在乎選舉,不僅四處酬庸且政策頻頻炒短線,施政開始討好特定選民或族群,而不是以總體國家思維去執政,才會繼續量產肥貓和蚊子館,卻看不到完整的國家建設規畫藍圖,更遑論團結民心攜手邁向美好未來。
這兩年台灣物價上漲,薪資停滯,民眾生活大不易,總統及行政院長卻到處跑起助選行程,開始講起選舉語言(同樣用數字治國),且樂此不疲。兩年來施政不佳,亂象迭起(如衛生紙之亂、499之亂、菜價之亂、年改之亂等等),導致民眾抗議聲不斷,所到之處不僅需動用龐大的維安員警,且經常造成周邊通行的不便,這看在每天需四處奔波才得以勉強糊口的低薪民眾眼裡,想必觀感不會太好。這些也反映在民眾對蔡總統施政的不滿意度上(五成六),所產生的蝴蝶效應持續擴散中。
台灣整體經濟成長動能與續航力嚴重不足,早被南韓拋在後面,國內低薪人口數不斷增加,對此,總統及行政院長卻只是喊喊口號,提一些多數人不相信的數據(如台灣勞工每月平均薪資近五萬元),卻無力振興台灣總體經濟,改善投資環境,讓民眾過好日子。
蔡政府縱然用盡全力都未必能應付來自中國大陸外交、經貿、國防的龐大壓力,以及解除國人尤其年輕人低薪的困境,卻還有時間和力氣到處趴趴走,幫同黨候選人助選,順便酸酸在野黨候選人。台灣民眾若還不能看清真相,繼續造神,還願意相信政客開出的選舉支票,隨之起舞,那麼面對將來更艱困的日子,也是咎由自取
在自由民主社會,執政者透過政績來贏得廣大民眾的認同和支持,繼續執政才是正道。若在贏得執政權後,所做所為盡是在為自己的政黨、派系謀福利,把國家當我家,大肆分封酬庸,視專業於無物,甚至築起高牆阻絕民眾聲音,把民眾發出的怒火、哀鳴,誤認為是改革奏出的響樂,繼續自我感覺良好,甚至自認為「我在懸崖前把國家拉回來」,還要硬幹下去,那麼最終將遭到民眾唾棄。
選票是民眾能讓為政者願意彎下腰傾聽的唯一利器,畢竟自己的前途自己掌握,自己的權益自己爭取,若覺得日子越來越難過,看不到未來,想改變就要善用手中的選票,讓執政者體悟民主的真諦以及何謂謙卑!




工作十多年 月薪二萬五…難啟齒啊


2018-05-16 00:38 聯合報  李月治/勞工(台北市)
行政院指去年薪資已顯著成長。 記者楊萬雲/攝影


台灣低薪環境常為人所詬病,欣見政府意識到這一點,有意開出藥方救低薪,值得肯定。可惜政府沒有深入檢討造成低薪的根本原因,例如封閉鎖國,把自己邊緣化,政治不穩定,投資人沒信心等等,卻把台灣低薪原因,歸咎是全球化及移工拉低了平均薪資,讓人不禁懷疑政府真的有重視國人的低薪問題嗎?有能力、有誠意搶救低薪嗎?
台灣低薪當然並非移工拉低所致,我周遭就一堆領低薪的朋友。我工作多年,薪水也才兩萬五千,實在讓人難以啟齒啊。其實,很多底層勞工領的是法定最低薪資兩萬二,和移工薪資相距不遠。鄰居的女兒去年大學畢業,在一家公司擔任行政,月薪是兩萬六千元;另有朋友的女兒,在大賣場工作,月薪也才兩萬多,另一朋友的兒子在飲料店工作,連加班月薪才有三萬,這樣低薪的例子不勝枚舉。
去年底主計總處調查顯示,全台有三分之一受僱者賺不到卅K,讓人心有戚戚焉。朋友建議我:「目前台灣景氣這麼低迷,等你兩個女兒畢業後,可以考慮讓她們去大陸工作,現在大陸二、三線城市的薪水都比台北來得高了。」我一時無語,孩子從小在台灣出生長大,真的要因為低薪,被迫出走生養她們的故鄉台灣嗎?
行政院副院長指出第一季台灣的平均每月實質薪資近六萬,讓人忍不住在心裡大翻白眼,真的見鬼了!我工作十幾年,從來沒有領過這樣的薪水啊,這樣的薪資只能出現在夢裡,遙不可及!
低薪是一個很沉重的問題,是勞工心頭無法言說的痛,官員們在面對這問題時,應該是臉色凝重的,但我看到我們的官員卻是喜形於色,因為他們慣於列出一堆亮麗數字,粉飾太平,自欺欺人。不得不感嘆政府離人民太遠了,像那首歌唱的:「你永遠不懂我傷悲,像白天不懂夜的黑。」政府對人民的疾苦視而不見,上位者在幸福的城堡,不食肉糜,哪裡懂得底層勞工的悲哀?




最多元的聲音,ICRT迎向40歲


2018-05-16 00:38 聯合報  馮寄台/ICRT董事長(台北市)
1979年美軍撤離台灣,辜濓松(右二)承擔時代使命,在官民協力下成立ICRT。 圖/馮寄台提供


ICRT TAIWAN! 這個台呼和旋律,曾經是許多四、五、六年級生聽廣播學英文的共同記憶,更是台灣國際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ICRT—台灣唯一的全英語廣播電台,即將要邁向四十不惑之年了。
ICRT前身為駐台美軍廣播電台(Armed Forces Network in Taiwan, AFNT),在美軍協防台灣的年代,不僅提供駐台美軍、僑眷即時新聞、氣象及美國國內的訊息,亦是國人及其他外僑重要資訊管道和精神食糧。
民國68年(一九七九年)台美斷交,美軍撤離台灣,AFNT面臨停播關台命運,蔣經國總統對此高度關切,他隨即召見了中國信託的辜濓松先生,強調英語電台存在的意義與其重要性,期許他在外交困境下承擔時代的使命,向來積極投入經貿外交的辜濓松先生義不容辭,慨然允諾。在官民協力下,辜先生成立了ICRT(International Community Radio in Taipei台北國際社區廣播電台),在地營運、發聲國際,奠定ICRT成為台灣最具影響力的英語電子媒體。
「ICRT is on the air(ICRT開播了)!」憶起當年開播那一夜,至今歷歷在目。民國68年(一九七九年)四月十五日深夜十一點五十分,美國海軍廣電處喬治.史林上校以生硬的國語向台灣聽眾道別,美軍電台從此停播,然而這個結束也開啟了台灣英語廣播的新時代。四月十六日凌晨零時整,報時笛發出「滴」的一聲後,過去在此時段固定播放的美國國歌改播中華民國國歌,接著宣布:ICRT is on the air! 就在那個台美斷交風雨飄搖的凌晨,ICRT一秒未中斷地接力美軍電台播音,期望用創新多元的「聲音」繼續豐富台灣的天空。
今天ICRT的常態收聽人口已超過六十萬,其美式作風曾讓那個處處受限戒嚴時期的天空很熱鬧。只播西洋歌曲的ICRT,別具風格,主持人更是清一色的「美國仔」,他們滿足了當時年輕世代一圓「美國夢」的憧憬想像,也成為學生免費學習英文的最佳管道。不僅如此,ICRT在節目製播上更是大膽創新,現今很夯的Call-in節目,ICRT早在八○年代就開啟與聽眾互動的主持模式,當時極具臨場感的路況報導,觀眾聽得津津有味,一度還因為直升機螺旋槳的「背景音」太逼真,引發新聞局關切「私藏直升機」。
四十年來中信辜家不忘當年對政府的允諾,不計虧損全力支持ICRT,不僅要成為台灣的國際之窗,更要善盡社會的責任。女人四十一枝花,迎向四十歲的ICRT成熟更別有韻味;無論台呼如何轉換,角色定位如何演進,不變的是ICRT將持續以英語放送服務全台灣,繼續扮演台灣前進世界的重要平台。






陸美貿易戰 台灣無漁利還遭殃


2018-05-16 00:38 聯合報  徐世勳/台灣大學農業經濟學系教授(台北市)
川普掀起陸美貿易戰,台灣不能掉以輕心。 (美聯社)


唐史演義》說得好,「看他鷸蚌相爭,坐收漁翁之利」。不過,經濟學人雜誌最近有關中美貿易大戰的報導,卻預言許多亞洲小型開放經濟體將遭池魚之殃,而不是坐收漁翁之利。其中最令人怵目驚心的是,台灣所遭受的衝擊幅度最大,馬來西亞居次,新加坡第三。
這篇報導論述根據來自OECD一個新的貿易統計指標,把出口至美國的「中國製造產品」當中來自第三國的附加價值分別拆解出來,此與傳統的貿易統計有很大的不同。
在全球供應鏈的時代,WTO早已建立一套「原產地規則」,作為認定進口貨物原產地的依據。認定標準主要有二,一為「完全生產」,指當一項貨物完全在某一國生產,其原產地即為該國。另一為「最終實質轉型」,指當一項貨物的生產過程在二個以上國家進行,或曾使用進口原物料或零組件時,其原產地的認定是指完成「最終實質轉型」作業之國家。
以標示為「中國製造」之出口貨物為例,因為已經「實質轉型」後再出口至美國,就傳統貿易統計而言,此出口貨物全部價值均計入中國對美國的出超,此作法各國都一樣。據此,中美貿易大戰,鷸蚌相爭以外的國家(包括台灣)表面上毫無利益瓜葛,當然是坐山觀虎鬥,漁翁得利。
其實不然,這些「中國製造」產品確有「含他國成分」的附加價值,而且所占份額還不少。以Apple iPod而言,一台iPod在中國大陸二○一○年的出廠價格為一四四美元,大宗零組件主要來自日本,其次為美國與韓國,中國大陸只作為最後組裝基地。如根據傳統貿易統計,該產品價值會全額反映在中國大陸的出口統計上,導致對美享有極高額的出超。實際上,中國大陸出口iPod所獲取的附加價值比重不到一成,反而有九成為外國獲取的附加價值份額。
隨著全球價值鏈的興起,傳統貿易統計扭曲一國的貿易出超以及對外競爭力的問題,益加嚴重。主要是現行貿易統計規範凡通關的貨物,不論其進出次數多寡,均分別計入海關的統計資料庫中。而進口的中間產品,如經「實質轉型」後再出口,原本的進口金額仍會隱含在出口總額中,而不考慮扣除當中的「含他國成分」,造成外貿出超的虛胖與失真
為導正傳統貿易統計缺陷,OECD與WTO二○一二年啟動「測度附加價值貿易」聯合計畫。歐盟、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等先後加入,二○一四年APEC在主辦國中國大陸倡議下,推動APEC附加價值貿易資料庫的建置與研究,並獲所有會員國一致贊同
附加價值貿易的資料將成為國際貿易統計的主流,我國宜與國際同步調整,冀能更精確評估國際經貿戰場上的鷸蚌相爭,對我國總體與產業經濟的利害得失。







馬英九上訴 須深論院際調解權


2018-05-16 00:38 聯合報  高源流/資深媒體工作者
洩密案被判有罪,馬英九表示一定上訴。 (中央社)


前總統馬英九被控洩密案,台灣高等法院合議庭,翻轉一審的無罪判決,認定馬英九有罪,讓很多人難以接受。其實,這一案件的一、二審,都認定馬英九確有洩密,只不過一審以總統有調解院際間爭執的權限,而阻卻了洩密的違法刑責。但二審法官不認為本案有所謂的院際爭議,自然就沒有阻卻違法可言,改判有罪。
檢察官起訴馬英九的洩密案有兩件。其中一○二年九月四日馬英九教唆黃世銘江宜樺洩密的案件,一審和昨天的二審判決,都是以檢察官所提事證不足的理由,認定無罪。這部分至此,已告終結。
爭訟最激烈的是一○二年八月卅一日馬英九把偵查秘密、通訊監察秘密及告訴人柯建銘個人資料告知江宜樺、羅智強知悉的洩漏國防以外機密,及洩漏監察通訊資料罪。
很多人或許認為,馬英九在這一部分的案件上,既然被一審台北地方法院判無罪,就代表法院認為馬英九沒有犯洩密罪,但事實並非如此。一審法官在當時的判決中,就認定馬英九是因執行「總統」職務,而知悉國防以外應秘密消息及資料,有保密義務,違反了,馬英九就犯洩密罪。法官的這個認定,和檢察官起訴的觀點一致。
只不過,一審法官採用一個見解是,總統為國家元首也是憲法機關,負有維護國家安全與國家利益之責任,而依憲法第四十四條規定,擁有對於院與院間之爭執專屬總統的「權限爭議處理權」。
一審法官並認定,立法院長王金平關說法務部長、高檢署檢察長的事,是司法與立法間之重大爭議,馬英九作為國家元首,負有捍衛憲法尊嚴與國家安定之責任,勢必依憲法之職責處理,當然就可阻卻洩密之違法刑責。而據此諭知馬英九無罪。
每位法官、每個法庭獨立審判,各有各的見解。一審法官認定的司法與立法間之重大爭議,在二審法官眼中,並不是重大爭議。二審法官認定,時任檢察總長的黃世銘,於一○二年八月卅一日向馬英九提出之「專案報告一」所載內容,及以口頭報告的事項,均無關行政院、立法院、司法院、考試院及監察院五院相互間職權行使之爭執。
法官也認為,馬英九聽聞後,也知悉這些都無關乎五院權限行使爭執,而且馬英九也未行使憲法第四十四條所定「院際調解權」。最關鍵的是,二審法官認定,馬英九也沒有召集相關院調解的事實。
法官既然認為沒有所謂的院際爭議調解事實,就無所謂的總統專屬爭議處理權可阻卻洩密的違法刑責,因此,二審法官就是依據這個,認定馬英九犯洩密等罪,判處他四月徒刑。
未來,這一案件,檢察官受限不得上訴,只有馬英九能上訴。馬英九可以就總統行使憲法第四十四條所定「院際調解權」的這一部分深論,指謫二審判決違背法令,期待最高法院給予機會。





馬英九一定要上訴 捍衛…司法貞操


2018-05-16 00:38 聯合報  胡文琦/文史工作者(新北市)
馬英九昨出席「遷臺歷史記憶庫搶救計畫」記者會。 記者邱德祥/攝影


老實說,「當然一定要上訴」。因為這已經不是馬英九前總統「個人榮辱得失」的問題,而是攸關釐清總統「院際調解權」範疇、大是大非的「憲法訴訟」問題
針對洩密案的二審判決與一審結果不同,對時下一直想要把馬前總統比照阿扁前總統一樣「關進去」的綠營基本教義派與扁迷而言,似乎是欣喜若狂終於盼到久旱逢甘霖般「遲來正義『還是正義』」的士氣大振。然而說實話,檢視諸多實際案例的一審、二審乃至終審判決結果,不一樣根本就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不管是從法律見解、法令適用、犯罪事實認定,再到法官自由心證,二審不過就只是「一個審級」,見解改變只是「剛剛好」罷了。
坦白說,筆者也不想政治無限上綱的指涉監察委員陳師孟,是否就因他一席「辦綠不辦藍」所造成的「寒蟬效應」,然而,誠如老馬所說,「社會自有公評」。這就像是法官個人自由心證認為,馬前總統的行為不足為元首表率,馬前總統則反駁,面對這樣的案子,如果還回家睡大覺,才是不足表率。
講白了,不同角度就會有不同結論,在三審定讞前,馬英九當然可以、也應該捍衛自己所信仰、奉行的「憲政運作基本價值與規則」,換言之,判決的輸輸贏贏並不是什麼了不起的新鮮事。
至於媒體追問,有人建議乾脆直接接受判決結果,透過參選二○二○總統,來抗議司法不公,筆者認為這才是真正的「政治操作」。只不過,真的要替馬前總統講句公道話,或許,就在他看到在「卡管案」中,民進黨政府那種無所不用其極的「非法手段」與「羅織入罪」,乃至在前瞻計畫釋憲案中,理應捍衛民主憲政「保障少數」的大法官都敢睜眼說瞎話的「硬幹」手法,他才更需要「上訴」來捍衛司法貞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