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2月10日 星期五

經濟/操控匯率 美國才是元凶

.聯合報社論..砸一兆元能買台灣生機?
.聯合報黑白集.大法官這一槍
.經濟日報社論.操控匯率 美國才是元凶








經濟/操控匯率 美國才是元凶


2017-02-10 02:3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總統川普近來一再宣稱包括台灣在內的多個國家,控制匯率,以低估的匯率來擴大對美國出口,導致美國產品不容易賣到其他國家,對美國的工人不利,因此要求其他國家減少對匯率的操控。
大家都知道,美元是全球通行的貨幣中,交易量最大的一種,而且被絕大多數國家當做發行準備的一部分,稱之為關鍵貨幣(key currency)。在各國的外匯市場,美元是一種商品,其價格(即匯率)是由美元的供給和需求來決定的。依據供需理論,任何一個國家想要控制匯率,都只能是一時的,比方說,當日本刻意壓低匯率時,雖然短期內可以增加出口,但是當出口增加,賺進更多美元時,美元供給增加,就會造成日圓匯率上升,所以在浮動匯率制度下,長期控制匯率是不容易的。如果日本決定要長期壓低日圓匯率,就必須在賺進美元時,發行更多的日圓來買進美元,如此日圓的供給就會增加,造成國內通膨壓力。如果想要再減少日圓的供給,就必須進行沖銷,即發行債券來收回日圓,如此又會降低債券價格,提高利率,對日本國內經濟不利。
但是,現在川普完全不相信自由浮動匯率這一套,或是完全聽不進去,只想一直去要求其他國家提高匯率。其實美國可以有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增加美元在全球的數量供給,比方說調降美元利率,讓美元流向全世界,在美元供給大量增加的情況下,匯率自然就會降低,對美國的出口就會有幫助。
除了調整利率以外,另外一個影響匯率強勢與否的重要因素,就是國際上對於該國經濟表現的預期。現在川普準備以減稅的方式,刺激美國經濟;同時,又強勢要求美國企業及外國企業到美國投資。相對於日本與歐盟的經濟表現,國際上似乎對美國經濟更有信心,大家想要持有更多美元是很自然的事,因此美元就會更為強勢。這是經濟體系自由運作的結果,難道川普會不知道?我們相信川普一定知道這個簡單的道理,但是他很擔心美元走強,會妨礙他重建美國,因此要求其他國家不得操控匯率。因此他才是試圖影響匯率吧?
其實,在2009年發生全球金融海嘯之後,美國就開始實施大量的貨幣寬鬆政策,俗稱QE。在大量發行美元的情況下,導致美元匯率下跌,美國出口增加,使美國的經濟迅速回溫。而在美國帶頭下,歐盟、日本及其他國家也競相採用貨幣寬鬆政策,希望以調降匯率的方式,來促進出口,帶動經濟成長。由於各國都想競相貶值,因而引發貨幣戰爭。從某個角度來看,這些競相貶值的源頭,不就是因為美國採取QE政策所導致的嗎?
另外,因為全世界都是用美元交易,而隨著全球經濟成長,貿易量增加,對於美元的需求會一直增加。而美國做為發行美元的唯一國家,就不斷的出現逆差,以便把美元放出去給國際上使用。雖然美國長年面對貿易赤字,但是美國等於用紙張印成的鈔票,去與其他國家交換可以使用的商品或服務,其實這對於美國人而言當然是好處多多呀。
最後,我們還是要說,美國做為關鍵貨幣的發行國家,一方面應該要保持幣值的穩定,以爭取國際上對美元的信心,而就美元價格波動的歷史來看,美元的確做到了這一點。另外,美國也必須持續維持逆差,以便提供國際上更多美元,以融通國際上的交易。
當然,美國想要增加其出口也無可厚非,但是一個國家是否有能力出口,應該決定於其產品的品質與價格,也就是決定於其生產力,而不應該利用匯率的波動來刺激出口。當川普一直指責別的國家在操控匯率時,其實就顯示川普是想透過政治力量去影響其他國家的匯率,這不就證實真正想要操控匯率的是美國自已嗎?

聯合/大法官這一槍


2017-02-10 02:3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大法官會議認定,所得稅法規定薪資所得只能定額扣除成本的條文違憲,打破長期以來薪資所得者和執行業務所得者不公平的課稅規定。 本報資料照片


大法官會議認定,《所得稅法》對薪資所得者設定十二萬八千元的「法定扣除額」限制為「違憲」,應該檢討修法。這一槍,擊中了長期以來台灣「國家主義」式的稅政心臟,也為薪資階級吐了一口冤氣。
這次釋憲是由兩個職業截然不同的人分別提出,因此別具意義,一位是名模林若亞,一位是大學教授陳清秀。前者將她工作所需的「治裝費」列為成本,卻遭國稅局否決而追稅。後者希望將教學及研究而購入的書籍等費用扣除,卻為法所不容;但其學生當上執業律師,卻能以「執行業務」為由減除種種成本和費用,陳清秀認為兩者顯不公平。
說穿了,十二萬八千元的「法定扣除額」,就是政府為薪資階級打造的「天花板」。只要是上班族,就得在這個矮天花板底下報稅,不管你是不是伸得直腰。這次大法官會議認為,稅法要求薪資族只能定額扣除,而執行業務者卻可就實際工作支出列舉申報,這是差別待遇,不符合憲法規定的平等精神
政府之所以設置「法定扣除額」的天花板,原因無他,這種方式只在方便稅捐稽徵單位的作業,而不問稅賦的公平與否事實上,台灣薪資階級作為國家財稅的主要貢獻者,一直是群沉默的羔羊,默默忍受政府拔毛,卻未因此換取到公平待遇林全最近談到稅制改革,滿口關切的都是企業,根本不曾想到薪資階級
大法官這一槍,直擊稅政心臟,林全只得面對,無法閃躲。

聯合/砸一兆元能買台灣生機?


2017-02-10 02:28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政府預告推出「振興經濟擴大公共建設」方案。中央一說話,地方無不摩拳擦掌,展開搶錢大戰。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蔡英文總統最近頻頻強調拚經濟,其藍圖是行政院的「擴大內需加強投資台灣計畫」,涵蓋軌道、綠能、水環境、數位四大項,內容包山包海,投資規模達到一兆元。正在政府財政困窘又大砍軍公教勞年金之際,這項兆元計畫的手筆,不免讓民眾感到突兀。拚經濟當然是好事,但若只是胡亂撒錢,拚不出成績,恐將債留子孫。
先看這一兆元怎麼花。首先是交通建設,軌道部分的兩鐵整合、高架或地下化、東鐵南迴雙軌、輕軌捷運等,再加上公路建設,估計四千億的規模綠能部分將耗資四千多億元,投資海陸風機、太陽光電、智慧電網等項目水環境改造則預列六百多億元,包括給水、滯洪、親水環境等數位建設則斥資兩千多億元,將一舉推進到5G環境、8K高畫質電視,另包括數位內容產業及資通人才培育
打著「拚經濟」旗號砸下兆元,自然令人眼睛一亮,問題是錢在哪裡?國發會主委陳添枝說「沒問題」,過去兩年稅收超徵,讓政府舉債空間大增八千億元,打算以「特別預算」方式籌錢,舉債不是問題。
無論名為「加強投資台灣計畫」或「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包裝內容都是擴大公共建設,目的在增強國家競爭力然而,任何建設的前提都是要有其必要性及合理性,才能帶動永續的正循環。而目前蔡政府的兆元建設計畫,外界認為口號響亮,但實質內容不詳,連投資經費也極粗略。尤其,許多項目仍眉目未清,卻已引發地方諸侯搶錢大戰:許多縣市要鐵路地下化,高鐵要南延屏東,東部要北宜直鐵,台中要山手線,基隆要捷運……。問題是,這些都是迫切需要的嗎?還有,誰該先做?
這一兆元究竟該怎麼花,是中央主導,還是任令各地搶錢,目前一團混亂。國發會宣稱,政府將根據總統治國理念編製「國家發展計畫」,及為期四年的「中程施政計畫」,來主導這些經建計畫。這樣的說法,理論上正確;但以台灣的政治環境,正常的思考往往卻未必行得通。以近廿年的經驗觀察,只見地方綁架中央,派系拉扯施政,缺乏正當性的建設則堂皇獲准上路。例如,十年來多次評估皆認為「不宜興建」的北宜直鐵,卻在這次「投資台灣計畫」中高居領先群。看來,只要聲音大,重大計畫的優先順序便可以改變。
令人擔憂的是,一旦任由地方諸侯予取予求,「投資台灣計畫」勢將淪為政府撒錢營造景氣復甦假象的工具基礎建設的良莠反映執政者的能力,若草率答應未經妥善規畫的建設,將只是浪費資源,讓國家財政進一步惡化,且債留子孫。台灣四處可見的「蚊子館」,無路可出入的捷運站,不都是前車之鑑?
政府撒大錢大搞建設,最怕的就是一頭熱,完全不顧前因後果。因此,我們要提醒蔡政府:所有計畫必須有良好的可行性評估,以及認真的政策環評。例如,推動鐵路地下化及雙軌,須前瞻社經情勢變化,若認定有此需求,且客觀環境條件足以支應,才放進重大經建計畫與其他計畫一起評比,確認迫切及可行,才進入實體環評。
現行環評制度已成為台灣經濟發展的一大罩門,其修正勢在必行。近幾年,環評案通過的件數有限,且往往因程序反覆一拖數年,即使最後通過,也往往錯過時效。目前,包括亞洲矽谷案及「投資台灣計畫」中的許多案子都需送審,充滿不確定性現行環評制度的主要問題,在於政府涉入太深,造成環評缺乏公信力。要恢復環評的公信力,政府角色應保持超然,只提供平台及遊戲規則,其精神由「審查」改為「評估」,才有客觀的可能。
要重振台灣生機,關鍵未必在砸大錢,而在改變執政思維。就怕砸了大錢,經濟卻無起色,那才是最令人害怕的結局。

聯合筆記/人民幣保衛戰 巨額外儲保不保

.影劇打國家隊 政府別只會撲粉
.聯合筆記/人民幣保衛戰 巨額外儲保不保
.年改沒結果 忙喊拚經濟、兩岸
.年改…司法人員豈能例外
.批中「明王朝」 美防長似懂非懂
.家長要帶孩子走 社工卻來不了…
.國民黨選黨主席/看不下去 就說出來!
.老屋改建 舊教條過時了
.連擔架都沒的體育館








聯合筆記/人民幣保衛戰 巨額外儲保不保


2017-02-10 03:03 聯合報  李春


雞年中國經濟首個炸彈,是外匯儲備跌下三萬億美元大關。這事可大可小,大到經濟學者出來呼喚,人民幣保衛戰打響,首先要保外儲;小到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出來護航,要人們對外儲數字變化「毋須過於敏感」。
其實中國外儲一直相當敏感,特別是最近數月怕黑天鵝,視外匯儲備三萬億為「心理防線」。但據中國人民銀行調查統計司公布,今年一月外匯儲備約二萬九千多億美元,自去年七月以來已連降七個月,創下新低。而以跌破三萬億美元之線來說,則是六年來第一次,這當然會引起震動。
按經濟學者的說法,外儲也就是儲備資產,是留作備用,多了少了都不好。但中國外儲除了是儲備資產,還一向被視為綜合國力的體現一九九三年朱鎔基當副總理管經濟,到二○○二年交班,他的一大功績,就是把二百多億美元的外儲,節節增加了十倍
中國外儲規模衝到三萬多億美元後,現又回落到「二時代」,但仍是全球最高水平。這時官方當然得有說法,以求撫慰市場一驚一乍之心。國家外匯管理局早備下理由三條之多,包括資金調節、居民春節用匯、企業年頭償債和結算,經濟學者還加上條人民幣貶值
外管局的說法不能說沒道理,但至少上與中國人民銀行的說法和貨幣政策近期調整路數不相符,下與經濟界包括市場和學界的理解相徑庭。如收緊換匯用匯,變相實施管制,不就是因為擔心資金外流加劇,要出招穩住外匯儲備嗎。
但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大家都在吵外匯銳減「破三」,北京的經濟學界在爭議外儲應否拿來換航母
中國外匯儲備累積全球第一,跟過去十五年的全球化和中國的開放有關,現在出現「逆全球化」,北京專家又預計川普可能很快就要把矛頭轉移到中國,消除中美的貿易逆差,這意味著中國經常項目下,外匯收入可能減少,外儲還有可能繼續下降,所以要「保」。
有著名學者說,回顧過去兩年,中國已用掉八千億美元外匯儲備,現在又「破三」。說直白了,五千億外匯儲備能買一百艘航空母艦,如有外匯儲備在手,支付結構調整的成本並非難事,用五千億美元換來人民幣貶值不超過五%。所以,要保外儲。

年改…司法人員豈能例外


2017-02-10 03:12  聯合報  邱錦添/律師(台北市)


年金改革應追求公平合理,公教十八趴六年後變零,並減少其退休金收入,對中低家庭經濟影響甚巨,行政院即將拍板定案送立法院審議,惟在司法官退養金改革中一直沒有進展,令人不解。
固然,法官與檢察官有憲法對其「終身職」保障,且擔任法官、檢察官時給予較優渥待遇,並予「養廉金」鼓勵其操守清廉,公正執法。原本無可厚非,然法界人士竟以「違反信賴保護原則」反對退休金制度的改革,筆者不贊同。
倘此邏輯能成立,所有公務人員退休金改革均同樣失所依據,不能砍刪,如司法人員退養金沒有同時改,小英總統聲稱上任首要司法改革,對國人何以交代?
有退休法官月領十七萬多,與其他公務人員相比高出很多,司法官既已退休,並非任職執法,何來「養廉金」?應優先砍掉,以示年金改革之公平精神,司法人員豈能例外

王正方/亞洲.矽谷是啥東西?

.王正方/亞洲.矽谷是啥東西?
.嚴震生/安哥拉總統能否全身而退?
.葉銀華/改革如何照顧到人民?
.黃介正/美中台軍方與亞太形勢
.周行一/大學的未來?
.陳冲/由新台幣看立委的眼界與格局
.馬凱/風雨如晦 雞鳴不已
.劉維公/設計師如何對抗川普?








王正方/亞洲.矽谷是啥東西?


2017-02-10 03:21 聯合報  王正方


行政院宣布今年是拚經濟建設年,投入上兆資金,四年GDP平均成長要達到二.五至三%。提振國內經濟:投資五加二產業創新、數位創新、晶片設計與半導體產業創新、基礎科研等。聽起來還是像震耳欲聾的競選口號,因為始終沒見到任何一項具體計畫。
創新產業中有「亞洲矽谷」,後來改為「亞洲.矽谷」,中間加個黑點是何奧妙?行政院的年度預算,亞洲矽谷編列了一百一十二億台幣,占總產業預算四分之一。行政院聲明:並非園區建設經費,一百多億不是小數目,這筆錢要怎麼用呢?
最初有「亞洲矽谷」的構想,大概是意圖重複美國舊金山灣區的「矽谷」 經驗,為台灣創造另一個經濟奇蹟。美國矽谷為全球經濟帶來前所未有的繁榮,台灣若能成為「亞洲矽谷」,經濟效益達到美國矽谷的千分之一,也將獲益匪淺。
美國矽谷是個千年難逢的罕見機運,天時、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複製不易。上個世紀七十年代初,舊金山灣區成為發展積體電路的中心,該地高科技工業基礎雄厚,環境宜人,著名學府加州柏克萊大學、史丹福大學的科研精英不可勝數摩爾博士有先見之明,他的定律:積體電路每隔兩年,它的密度及速度將增加一倍!也一一應驗了許多年。在矽谷創業發家致富的人車載斗量,破產失敗的更多。
矽谷是一個生態系統:創意想法、人才、技術、精神、資金的適時聚合,循環運作而成功。所以有矽谷當地的創業家問:「為什麼台灣現在要搞一個亞洲矽谷?」
拿「亞洲矽谷」做競選口號,固無不可,但現階段的台灣,有條件成為另一個矽谷嗎?新政府上台後,反對亞洲矽谷、認為不可行的聲音強烈,經過通盤檢討亞洲矽谷政策,突然出來個新招牌:「亞洲.矽谷」,它究竟是個啥東西?
據說是某網路專家政委,重新組合亞洲矽谷概念為「物聯網:桃園試點、鏈結亞洲、連接矽谷」,以它帶動台灣經濟的轉型與升級蔡英文訪中美洲,在舊金山矽谷,為「亞洲.矽谷」計畫執行中心開幕,她說:「亞洲.矽谷」連結矽谷的科技公司、研究單位、科技社團,技術、資金、人才等,形成一個高度價值的價值鏈。
「亞洲.矽谷」的計畫執行中心到底要做什麼?物聯網概念並不新奇,連結美國矽谷各公司、單位、技術、人才等,就形成高價值鏈了,高價值有多高,怎麼做,能帶動經濟轉型與升級?一概語焉不詳。
「亞洲矽谷」之說由來已久,事到如今說詞反覆,還是一句空洞口號。美國前總統甘迺迪名言:「任何複雜的事,如果不能在十五分鐘內做出清楚的簡報來,證明此人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做什麼!」
如果「亞洲矽谷」只是個未經深思熟慮的競選噱頭,勝選後應務實檢討之,拿出具體可行的經濟計畫來,大可不必玩弄標點符號,在四個字中間加黑點子。
我們很同情政客們多數不懂高科技,經常張口便錯、不知所云,但切莫心存僥倖,欺盡天下無人,上百億經費,茲事體大,必須要向老百姓交代清楚。
(作者為電影導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