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2月18日 星期四

經濟/簽貨貿協議 新政府可借力使力

.聯合報社論..多少官僚怠惰卡死藍帶名廚
.聯合報黑白集.蔡英文接不起的餘生
.經濟日報社論.簽貨貿協議 新政府可借力使力





經濟/簽貨貿協議 新政府可借力使力


2016-02-18 02:4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長張善政近日接受本報專訪時提及,歷經一年多來的談判,我方在兩岸貨貿協議討價還價上,已達「最適點」,談判團隊要不要見好就收,還是繼續談下去,他歡迎新政府的交接團隊先檢視目前結果,有無賣台,是否為台灣爭取最大利益,之後再決定貨貿的下一步。
張善政此說,再對照行政院最新提列的優先法案清單,已不見《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幾乎已可斷定,馬政府已將監督條例、兩岸服貿協議與貨貿協議的去留選擇權,交由即將「完全執政」的新政府來決定。
過去兩年多來,服貿與在談判中的貨貿,先是在高度的朝野對立中,難以清楚凸顯對台灣的重要性;接著又歷經太陽花學運後,民間對社會公平與分配正義有高度期待。在政府說不清,一時間也沒找到有效的社會溝通方法下,服貿、貨貿就已被貼上「黑箱」、「傾中」與「圖利財團」等汙名化標籤。
所幸,1月中的總統大選、立委選舉結束後,在未來兩年內,台灣都不會再有新的選舉。新民意大可回歸理性、中道,在盈滿的正當性加持下,好好想想,台灣到底需要和大陸發展什麼樣的政治與經貿關係?馬政府主政下的服貿、貨貿,到底是要直接捨棄,還是留下來通過生效或者繼續談?
從民進黨立院黨團最近急急如律令般地推動《總統職務交接條例》草案,新版本還增訂了「看守期間不得簽定國際條約和兩岸協議」等條款,頗讓人詫異,大選已經結束了,民進黨即將完全執政了,但是「防範宵小」的心態還是很濃厚。民進黨似乎忘記了,此刻最重要的使命,不是「監督」或「看守」過渡內閣,而是根據選前的許諾與藍圖,動手重建家園。
今天起,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將展開七大產業之旅,這位民意寄與厚望的國家新領導人,不妨好好聽聽產業界對服貿、貨貿與對兩岸關係的想法;而約定明天起開始接觸的政權交接小組在碰面後,民進黨的交接小組成員,不妨接受閣揆張善政先發出的「邀請函」,直接「入內」好好深度評鑑一下,過往談出的成果,是不是這麼一文不值。
選舉時的敵人,不會是百無一好永遠的敵人,在新領導人蔡英文不時主張要「團結整個台灣」的思維下,更應好好盤算,在520之前,怎麼善用過渡內閣來日不多的「剩餘價值」。試想,北京對於520之後的新政府,免不了要一段「聽其言、觀其行」的觀察期,服貿、貨貿此刻若能見好就收,何必要等到北京墊高對台的政治要價後,讓已浮現最後一哩路的服貿、貨貿,還要一路顛簸呢?如果交接小組詳加檢視服貿、貨貿清單後,發現的確無賣台,也的確在張善政所稱的「最適點」後,何妨利用馬政府所搭建且一路獲得美、中認可的兩岸架構,在「維持現狀」下,「借殼」洽簽貨貿,通過服貿?
馬政府在前兩次大選挫敗的主因,是未能體察在追求經濟成長的同時,也要兼顧社會公平分配,盡力減輕貧富、勞資、與大小企業間的相對剝奪感。新政府上台後,費力矯正的同時,也要規劃如何把經濟的餅做大,否則不夠豐腴的小餅,哪裡夠分呢?
在大選期間,蔡英文描繪的經濟政策,提到了要發展五大創新產業,也提到了不能只看GDP數字,還要重視充分就業與公平分配。偏偏這些只在修正馬政府經濟政策盲點的看法,都少了未來要如何與大陸經濟共生的論述。這也是新政府在日後必然要面對的挑戰,不妨即刻以服貿、貨貿做為試金石,嘗試找出最佳解方,以免夜長夢多、以拖待不了變。

聯合/蔡英文接不起的餘生

2016-02-18 02:41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李登輝發表新書《餘生》,繼續其「兩國論」論調,主張修憲讓中華民國成為「第二共和」。老李選在此時出手,對蔡英文下指導棋之意,不言可喻。值得玩味的是民進黨的反應,在保持了一天沉默之後,昨天由蔡英文公開說出「釣魚台是台灣的」,駁斥了李登輝「釣魚台不歸屬台灣」的說法。
民進黨首日的沉默是謹慎的,作為新執政黨,兩岸政策難道能任意隨一個退休老人的指揮棒起舞?蔡英文第二天的回應是必要的,否則,若默認李登輝的主張,豈非沒上台就先割讓了釣魚台領土?那樣,還能受到台灣人民信任嗎?
李登輝一生善變,即使他同時代的人也未必認同,何況是蔡英文或更年輕的世代。李登輝利用《餘生》為自己擦脂抹粉,將他當年慨嘆「生為台灣人的悲哀」,悄悄轉化成「生為台灣人的幸福」,並宣示餘生要奉獻給台灣的第二波民主化。全體人民努力的民主果實,他一口獨吞並挾為己有,這種餘生毫不值得期待。
蔡英文雖駁斥了李登輝的釣魚台主權說,對於他的「兩國論」卻不置可否,如此避重就輕,也留下一個懸念。李登輝此際大唱「兩國論」,正因為蔡英文是他當年「兩國論」的起草人,他要提醒蔡英文走「第二共和」之路。問題是,即將執政的蔡英文,還有「幕僚蔡英文」那樣隨興所至的空間嗎?
李登輝的餘生,不如好好反思自己的功過,那不是蔡英文或台灣人需要承接的。

延伸閱讀
沒台獨必要 李登輝:把中華民國「台灣化」就好
觀察站/李登輝「餘生」 掀開蔡英文兩國論胎記

聯合/多少官僚怠惰卡死藍帶名廚


2016-02-18 02:4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法國藍帶廚藝學院聲名遠播,巴黎校本部的短期班總擠滿來自世界各地的學生。
高雄餐飲學校想引進藍帶名師來台上課,卻卡在法令不得其門。 本報資料照片

法國藍帶廚藝學院與高雄餐旅大學合作,計畫來台授課,但從二○一一年九月申請至今,卻因一連串法令卡關,處處碰壁,讓人對台灣的政府效率和官僚惰性大開眼界。相關部會官員的說法是,大家都想要促成,「無奈有諸多法規阻礙」;弄到如今,法國名校只能來台灣開補習班,名廚只能教法語,大樓蓋好多年只能養蚊子。
必須提醒讀者,解讀這個案例,千萬不能跟著行政官員的說詞與邏輯走;原因是,他們正是造成今天「藍帶廚師開補習班教法文」的始作俑者。如果接受他們的官僚邏輯,則台灣絕對什麼事都做不成,不可能有競爭力,也不可能突破當前困境。
我們試從三個角度來釐清這個問題的癥結。首先,教育部官員把事情的挫敗推給《自由經濟示範區條例》立法受阻,絕對是推卸之詞。如前所述,藍帶計畫推動是在四年半前,遠比「自由經濟示範區」法案的提出要早。而且,行政院版自由示範區基本上是「經濟」活動的突破創新,硬要納入大學國際合作,本質上就極為勉強。事情的真相是:在行政院打開「示範區」的潘朵拉盒子後,許多部會趁機將許多原應由他們自己推動的業務,全都順便丟進《示範區條例》,一則大家搭「示範區」的便車,把自身業務丟給其他部會推;二則也可以把阻力與事後責任全推給他人。果不其然,如今藍帶案受阻,教育部官員講來全然無辜。請問,這不是官僚,什麼是官僚?
其次,勞動部官員則把《就業服務法》放寬受阻的責任推給剛上任的立委,這也是託詞。拖了四年半的老問題,其實扯不上才上任一個月的立委,即便有立委反對白領鬆綁,也不能合理化部會「一切停擺」。但怪罪立委,確實是當前行政部門常用的藉口之一。行政部門碰到「此事需要修法」的門檻,不但不把它當成要積極突破、溝通、遊說的努力方向,反而如釋重負一般,把修法視為諸事停擺的護身符。立法院通過法律三讀背後確實有諸如密室協商、利益交換等制度性阻礙,但眼睜睜地看著對國家有利的法案躺在立法院而不管,這不是怠惰,什麼是怠惰?
第三,最需要檢討的應該是政務官的態度與責任感。藍帶學院的案子真的因為卡在法規,就毫無突破之道嗎?恐怕不然。看看現成的例子,就有許多是沒有法源照樣運作的。幾所大學共同成立一個大學系統,設置系統總校長與副校長,配車配司機,不受七十歲年齡限制也不受任期限制,這些為什麼沒有法也可以做?又現制下有許多「實驗性」的學校,一實驗就是好幾年,為什麼藍帶不能試?科技部、教育部與科技會報最大的彈性,就是可以利用「計畫」涵蓋諸多預算與建制,這些都是科學研究賦予的彈性,為何藍帶案不能用「計畫」方式推動?坦白說,如果教育部長與行政院長認真看待藍帶學院的案子,這個案子絕對不可能推不動。
上述分析,便牽引出我們最深沉的無奈。如果有一件某部會主管無論如何都認為該做的事卻做不了,那麼主事的政務官究竟該如何突破?或者就撒手不管?藍帶學院一事之不合理,是由前世新大學校長提出,認為「太扯」,在媒體大幅報導之後,或許可出現一些轉機。但如果對此事的批判是由教育部或主管外籍勞工的勞動部所提出,進而積極突破,其行政企圖與鬥志就令人激賞。遺憾的是,此事之荒謬,卻是由看不下去的「觀眾」所提;而理應在戲台上演戲的政務官,卻彷如看戲之人,在台下對於舞台表演限制指指點點。演員都自認為只是觀眾,這戲當然是不忍卒睹。
政黨輪替了,一批政務官又是人來人去。只是不知道像藍帶學院登台受阻這樣的爛戲碼,台灣人民還要忍受多久?還要歹戲拖棚多久?

延伸閱讀
法國藍帶名廚來台 受法令限制只准教法語
名廚來台不能教廚藝 到底卡在哪?

藍帶卡關 看見台灣競爭力大罩門

.藍帶卡關 看見台灣競爭力大罩門
.我非當事方 南海仲裁不能約束台灣
.李登輝向日交心 「餘生」指導蔡?
.災害敏感資料公開 不能只靠「善政」
.聯合筆記/世界越快,心則慢
.建築第三方勘驗 交給銀行吧
.區長勘災3次後:「私人產業 不幫清」
.藍帶廚藝學院 值得我們學習的三件事

延伸閱讀
法國藍帶名廚來台 受法令限制只准教法語
名廚來台不能教廚藝 到底卡在哪?





藍帶卡關 看見台灣競爭力大罩門


2016-02-18 02:41 聯合報 周祝瑛/政大教育系教授 張錕盛/東吳大學法律系助理



法國藍帶廚藝學校的學費並不便宜,但每年仍有不少台灣入學,
高雄餐飲學校想引進藍帶名師來台上課,卻卡在法令不得其門。
圖為藍帶名廚布魯諾‧斯蒂勒(右二)在巴黎校本部指導台灣學生。
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林澔一/攝影



報載國立高雄餐旅大學與法國藍帶廚藝學院合作在台招生,卻因台灣的一連串法律限制,變成在教育部、勞動部等部會與立法院之間的互推責任現象,讓原本可以引進高教創新活水的美意,變成台法之間高教創新的遺憾,也讓許多國際級的大學視來台辦學或設立分校為畏途!
此事件正好反映出台灣長期以來在國際競爭力上的兩大罩門:
首先,儘管我國在瑞士世界經濟論壇或洛桑管理學院等機構的世界競爭力年報排名都不差,但其中「教育項目」始終遠落在落總體排名之後。尤其台灣對教育投資占GDP比率較低,加上政府法規僵化過時、缺乏彈性,人員與體制國際化程度不足,連帶影響企業效能及外國直接投資。
例如每年在台歐洲商會與美國商會都會發表對台建議書,經常呼籲台灣應盡量採用國際標準,鬆綁法規,提升政府效能與透明度,讓國際人士經商措施更簡便;並增加高等教育投資與法令鬆綁,以及加強吸引外國人才留台等誘因。
其次,必須改變長期以來政府部門「依法行政」的消極思維。因為依法行政是威權妥協的產物,法只是用來限制行政所為之國家權力,而並無法正當化國家權力的行使。在早期的威權國家中,只要求行政要受「法之支配」,至於在法所規範的範圍內,如何恣意枉為,人民及其所選出之代議士只能忍受。但這在民主法治國家是不符合時代所需。
根據最新歐洲法律思潮,許多政府逐漸要求公務員必須從「依法行政」的消極做法,轉向「良善行政」的積極服務。因為依法行政原是民主法治國家政府的最低標準,但當今國家施政更需要從「良善行政」著眼,有義務對所有納稅人提供最佳化服務與最正確決定。
教育部、勞動部在高餐大與法國藍帶廚藝學院的合作辦學上,如果無視於國際化的時代潮流,仍局限於以依法行政為施政的準繩,由此而衍生出許多過時與不合時宜的解釋,這是只有「法治」而沒有「民主」的思維模式。
尤其教育部應該是站在幫人民做出最正確決定的角度,先做出具有說服力的方案,並證明其所形成的「法制度」是對人民最有利與良善的制度,且可一體適用全國的大專校院。如此,或許台灣高教的創意與潛力才有可能被激發出來,高教轉型才可能成功。


藍帶看見 台灣高教笑話

2016-02-15 01:33 聯合報 賴鼎銘/世新大學前校長(台北市)

一項高教創新的美意,因法規作梗,沒想到變成高教創新的笑話。
事件起因於,法國藍帶廚藝學院原擬到台灣設立分校,但礙於法規,無法如願。最後與高雄餐旅大學籌組台灣高餐—法國藍帶國際廚藝園區,一所獨立的合資教育單位,雙方協議各出資一千萬。
依據合資協議,由藍帶負責廚藝課程和師資,高餐負責行政、招生和場地。為此,高餐大將延聘兩位法國藍帶名廚來台,一班只收十六人。原訂第一期招收六十四位學生,二○一五年秋季開班。高餐大也為此,興建了藍帶廚藝卓越中心。
這個案子,看來充滿前景與希望。但台灣的法規,偏偏讓人事與願違!由於是合資公司,依「公司法」規定,股東必須具法人或自然人身分,但高餐大顯然不具備。最後找到解決方案,讓藍帶先在台灣成立外資公司,高餐以校務基金投資公司形式入股。問題是,依規定,合資公司必須以補習班名義招生。
沒想到,新建築蓋好了,卻不符合補習班規定;因為政府對於補習班的規範,比學校還嚴。為此必須動工修改,但因為補習班無法和學校共用門牌,所以還要申請不同的門牌號碼。而且,依照規定必須消防局、建築師公會及建管單位勘驗完畢,取得使用執照,才能申請立案。
另外一個麻煩事,則是「就業服務法」第四十六條第一項第四款明文規定,補習班可以聘外籍老師,卻只能教語文,不能教技藝!
高餐大這個案例,可以看出大學端努力想要突破,但我們缺乏彈性的法規,卻是綁手綁腳!層層阻擋下,本來預計去年要招生的台灣藍帶學校,今年可否如願,大家都在拭目以待!

聯合筆記/世界越快,心則慢

.藍帶卡關 看見台灣競爭力大罩門
.我非當事方 南海仲裁不能約束台灣
.李登輝向日交心 「餘生」指導蔡?
.災害敏感資料公開 不能只靠「善政」
.聯合筆記/世界越快,心則慢
.建築第三方勘驗 交給銀行吧
.區長勘災3次後:「私人產業 不幫清」
.藍帶廚藝學院 值得我們學習的三件事


延伸閱讀

udn / 要聞 / 李登輝論台灣路
.觀察站/李登輝的餘生 不是台灣的出路
.觀察站/李登輝「餘生」 掀開蔡英文兩國論胎記
.沒台獨必要 李登輝:把中華民國「台灣化」就好
.李登輝「餘生」 衝擊蔡英文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
.民進黨 真能去兩國論?
.李登輝:兩岸應該是兩個國家
不喊台獨! 李登輝新書談中華民國台灣化



聯合筆記/世界越快,心則慢


2016-02-18 02:41 聯合報 張立

嘉義大林,這個原本許多台灣人都不大熟悉的地名,在大年初一獲得國際認證,成為台灣第二個「慢城小鎮」。陌生的城市,獲得這個陌生的封號,但在一切追求速食的現代,「慢」這個字確實頗有一番況味。
兩年前,金城武為電信業者拍了齣「世界越快,心則慢」的廣告,標的是第四代行動通訊技術,講究的是極速,而在心靈上則提倡相對放慢,表面上看似矛盾,實則有些哲學思維的底蘊,與「慢城」的邏輯相呼應。
金城武在廣告片中品茗、寫作、逗鳥、聽雨、閱讀…,彷彿回到古老時代,做現代人隨處可得卻幾乎不再碰的事,實則享受優雅清靜,強調即使4G時代,該快的是傳輸速度而不是生活腳步。
網路科技發展迅速,從網際網路普及,到行動通訊技術升級到4G,只有二、三十年時間,每一次升級,主要都是為了提升傳輸速度,如同小米創辦人雷軍所說「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只是速度越快,耐心越差,一切只求速效、獲得的資訊反而變得零碎且片斷。
大林獲「慢城」認證,包括低碳飲食、環保綠建築、自行車道農村行旅等七十多項指標,並且強化「慢食、慢遊到慢活」生活態度,而台灣第一個獲得慢城認證的花蓮鳳林,與大林有著相同基因,強調在地元素、在地文化、在地食材,也隱然創造一股新浪潮。
鳳林與大林都是不滿五萬人的小鎮,不必然需要車水馬龍、燈紅酒綠,巧妙地在傳統與現代間尋求平衡,當北市持續為交通壅塞而紛擾,兩個小鎮的靜宓顯得彌足珍貴。
故鄉對於遊子就像個磁場,永遠有著牽絆,即將頒獎的奧斯卡熱門大片《愛在他鄉》,講述上世紀五○年代,一個懷抱美國夢的愛爾蘭女孩,到紐約布魯克林追求嶄新人生,女孩經歷了遠離故鄉的不適應,也因為一段愛情,喜歡上這個移民的國度,後又因對故鄉的思念,而擺盪在故鄉與他鄉之間。
鳳林與大林的年輕人,也有許多赴外地打拚而遠離家園,但外界腳步再快,兒時成長的故鄉依然保存原味,兩個小鎮做到大都市做不到的事,讓外地遊子即使身在他鄉,依然愛在故鄉。

李登輝向日交心 「餘生」指導蔡?


2016-02-18 02:41 聯合報 黃光國/台大心理系教授(台北市)
前總統李登輝在新書「餘生」中談到台灣的認同何去何從。 圖片來源:聯合報系資料照

二○一四年《李登輝送給日本的話》在日本出版,其中文版取名《餘生:我的生命之旅與台灣民主之路》,在台灣上市。李登輝最近的作風是先向「日本祖國」交心,報告自己的「生命之旅」,再回台灣給蔡英文「下指導棋」,教她「台灣民主之路」。去年七月,李登輝便到日本國會議員會館發表演講,說「他決定要把餘生獻給台灣」,推動「第二次民主改革」,從中國式的「託古改制」到台灣式的「脫古改新」。
為了要批評由「亞洲價值」所支撐的「託古改制」說,李登輝引述五四時期名作家魯迅的論點,他說:
〈面對這種五千年的封閉帝王政體,魯迅曾有如下看法:「這是被囚禁在幽靈圍牆中,循環演出的戲劇;亦是在古國之中,螺旋前進的無聊表演」。「中國人不只『爭亂不為首謀』、『禍患不為元兇』,而且還是『幸福不為先達』。所以,所有事情都沒有辦法進行改革,沒有人願意扮演先驅者與開創者角色」,我認為魯迅的觀察相當精闢。〉
魯迅的論點反映出五四時期盛行於中國學術界的意識型態。中國自中英鴉片戰爭(一八三九—一八四二)之後,便陷入一連串的內憂外患之中,開啟了長達百年的「羞辱的世紀」。在一八九四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中國敗於明治維新後的日本,更使得中國知識份子信心全失,認為自己一切不如人。此後動盪不安的社會條件,使中國的知識社群根本無法定下心來,細心吸納西方文明,反倒凝鑄出影響久遠的「五四意識型態」。
五四時期鼓吹新文化運動的知識分子,根本沒有能力區分傳統文化與其中「專制思想」的界限,反倒將所有的傳統文化都當成批判和打倒的對象。魯迅小說《狂人日記》所代表的那一聲「吶喊」,無非是要揭穿「中國數千年專制的歷史是吃人的歷史」。以魯迅為首的作家所創造的其他文學作品,目的雖在「揭出病苦,引起療效」,他們除了「民主」和「科學」兩個空洞口號之外,根本開不出任何一張藥方。可是,這種偏頗的意識型態卻為日後大陸的「文化大革命」作了鋪路奠基的工作,也成為了台灣「四一九教育改革」的思想基礎。結果「文化大革命」在大陸演變成為「十年浩劫」。
李登輝雖然喜歡吹噓他高中前受過「完整的日本教育」,其實他對「亞洲價值」、文化和歷史的認識都極為膚淺。他在掌權後,發動一班「自由派」知識分子所推動的「教育改革」,已經把台灣的教育搞得千瘡百孔。如今台灣的中、小學教育不僅已經變成「缺德的教育」,台灣的大學教育更是面臨「崩盤的危機」。李登輝對於這樣的歷史教訓毫無任何反省的能力,反倒洋洋自得地跑到他的「日本祖國」去吹噓他「第一次民主改革」的成就,還想用他的餘生推動「台灣的典範轉移」,他究竟想把台灣推向什麼樣的境地?

沒台獨必要 李登輝:把中華民國「台灣化」就好

2016-02-17 03:13 聯合報 記者郭瓊俐、楊湘鈞/台北報導

前總統李登輝在新書中指出,台灣現在的認同已經發展出「台灣中華民國」的意識,中華民國已經不是以往的中華民國,而是第二共和國。他主張,只要繼續保全中華民國的主權和地位,並修改憲法,讓中華民國成為新共和國,也就沒宣告台灣獨立的必要,只要把中華民國「台灣化」就好。
二○一四年李登輝在日本出版「李登輝送給日本的話」,這本書經大都會文化翻譯成中文,取名「餘生:我的生命之旅與台灣民主之路」,近日在台灣上市。
李登輝在書中表示,兩岸的戰爭應到此結束,應該更進一步正式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一旦承認了中共,對岸就是「新的國家」,這邊就成了「舊的國家」,兩岸應該是「兩個國家」的想法才是正確的。
他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九四九年從中華民國分裂出來的,所以不論以前還是以後,中華民國都會一直存在,在中國大陸的則是分離出來的新國家;中華民國一九四九年來到台灣後,就以軍事占領了這個島,國民黨政府有效控制了台灣,依「舊金山合約」,日本明確放棄台灣,雖沒有明言將台灣歸給誰,但從國際法觀點來看,台灣的確是中華民國的領土。
李登輝指出,只要繼續保全中華民國主權和地位,並修改憲法內容,讓中華民國成為新共和國,也就沒宣告台獨的必要。
但他說,台灣還欠缺一樣東西,就是尚未對國內外明白宣告「台灣是一個國家」,雖然有「中華民國在台灣」的說法,但還沒有「台灣是主權國家」的主張,這是必須檢討並改正的問題。
對於李登輝關於台灣現狀的說法,府方重申立場表示,我國推動兩岸政策的基本理念,就是在中華民國憲法架構下,維持台海「不統、不獨、不武」的現狀,並且在「九二共識、一中各表」的基礎上,推動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迄今獲得許多正面成果。
新黨主席郁慕明認為,李登輝的說法就是「兩國論」,準總統蔡英文就是延續李登輝,如果蔡英文在五二○上任後也做這樣的表述,台灣人民將接受嚴厲考驗。
民進黨對李登輝說法不予回應。

觀察站/李登輝「餘生」 掀開蔡英文兩國論胎記


2016-02-17 03:13 聯合報 記者黃國樑

蔡英文在去年競選期間,提出「維持現狀」、及依據「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處理兩岸關係說法,當選總統後甚至藉著受訪,加上了九二會談的「歷史事實」與「既有政治基礎」,有意貼近有口難言的「九二共識」。然而,蔡英文身上有個難以脫掉的標籤:即「特殊國與國關係」論的「創作者」,這成了橫在她跟北京之間的一塊巨石。
就在兩岸雙方仍在相互探底、摸索的階段,蔡英文的政治父親李登輝不知是出於保駕護航、還是為了延續香火,以一本「餘生」,替蔡英文定義何謂「維持現狀」,又在其間暢談「兩國論」;蔡英文將展開的執政,在李登輝看來,顯然必須是一次「兩國論」的復活之旅。
蔡英文的政治生涯起源於一九九八年八月被李登輝召入國安簾幕之後,「兩國論」就是她的政治定裝;一九九九年「兩國論」被美、中強烈地訓斥與壓制,胎死腹中,李登輝結束他的統治,但初試啼聲的蔡英文卻聲名鵲起。二○○○年她強勢阻斷陳水扁承認「九二共識」的想法,讓扁失去北京可能的垂青。
隔了扁、馬的十六年,蔡英文自己當上了總統,然而,當她意欲遮蓋她那「兩國論」的胎記,穿上了「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外衣時,李登輝卻搬出了他對這位嫡傳弟子的家訓,高喊現狀就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皆是個別的「存在」。
蔡英文是否仍在執行「兩國論」?蔡英文的「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很詭異地都加上「現行」兩個字,而「現行」的意思,豈非就是李登輝所謂的「第二共和」?若是,則李、蔡這對政治父女的「中華民國」,顯然都沒有長江、黃河;而這層欲蓋彌彰的「民國」薄紗,終將難以遮掉「兩國論」鮮麗色塊。

李登輝「餘生」 衝擊蔡英文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


2016-02-17 14:50 聯合晚報 記者林政忠/特稿

前總統李登輝「餘生」餘波蕩漾,影響所及,不僅是兩岸關係再生波瀾,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在新國會要優先推動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恐將首當其衝。
蔡英文處理兩岸議題上,為了拒絕「九二共識」這個詞,大選期間推出「維持現狀」,去年在華府智庫的演講更進一步表示將依據「中華民國憲法體制」;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在選後也表示,民進黨推新版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草案,將以中華民國憲政體制做為依據。
民進黨雖逐漸趨向中華民國「現狀」的路線,但李登輝卻在新書再度提醒蔡英文曾擔任過要角的「兩國論」,指台灣現在的認同已經發展出「台灣中華民國」的意識,中華民國已經不是以往的中華民國,而是第二共和國;繼續保全中華民國的主權和地位,並修改憲法,讓中華民國成為新共和國。
李登輝提出「兩國論2.0」版本,對現狀改變預留伏筆;民進黨要如何將蔡英文維持現狀的精神,落實在新版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確實面臨考驗。
由於法案屆期不連續,立法院上會期原本8個版本的兩岸監督條例草案都必須「打掉重練」,只有行政院已於2月1日維持舊版送進新國會。根據上屆版本,時代力量支持民間版,將兩岸定位為「國與國關係」,民進黨團版本則定位兩岸為「特殊國與國關係」。
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重點,應該在於如何監督兩岸間重要協議的簽署,修法過程卻在兩岸關係套上「大帽子」,導致太陽花學運高喊的「先立法、再審查」,兩年來變成「不立法、不審查」。
大選後誕生新民意,時代力量代表激進的「天然獨」,在兩岸關係的主張上,與執政後求務實的民進黨,已成了尾巴搖狗之勢。
加上李登輝等基本教義派的「老台獨」,這些本土力量在勝選的大戰略下,暫時接受蔡英文維持現狀的主張。但接下來是否繼續為蔡英文的「維持現狀」和「中華民國憲政體制」背書,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將成為蔡英文和獨派認知是否分道揚鑣的試金石。

關於兩岸監督條例。資料來源:立法院。 圖/聯合晚報提供


民進黨 真能去兩國論?


2016-02-17 14:51 聯合晚報 記者林敬殷、周佑政、蔡佩芳/台北報導

立法院後天開議,民進黨立院黨團當天舉行黨團會議,屆時將討論新會期重大法案清單,外界關注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也將入列;對民進黨團可能修改在上屆立院提出「台灣與中國締結協議處理條例草案」的「兩國論」立場,民進黨說,時空環境不同,這從來就不是個問題。
但民進黨立委說,監督條例關於兩岸定義的用語很重要,因最終還是要面對中國大陸。
兩岸服貿協議因在立法院審議過程引發立法院訂定兩岸協議監督條例的議題,民進黨以2008年提出的「台灣與中國締結協議處理條例草案」為版本,當時對兩岸稱謂界定為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民進黨在318學運後提出的版本,則是在法案名稱上就標示台灣與中國。
不過,即便黨團版本名稱為「台灣與中國締結協議處理條例草案」,蔡英文前年回任黨主席後,對外說法都是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也未就兩岸關係界定公開表示過;不過,隨著民進黨即將在五月執政,民進黨版本會以務實態度處理。
民進黨表示,兩岸協議監督條例中有關兩岸關係的界定,與兩岸人民關係條例相同,此也符合中華民國憲政體制;至於是否就是所謂的「去兩國論」,從來就不是個問題,因為當時的法案原本就有其時空環境背景。
民進黨是否會依蔡英文「中華民國憲政體制下推動兩岸關係」為基調,推動兩岸監督條例?黨團總召柯建銘表示,「應該會」,但最終結果,仍須等明天下午優先法案會議後決定;黨團幹事長吳秉叡表示,黨內很重視這一塊,希望各黨派都提出後,再看怎麼處理。
民進黨立委黃偉哲說,「兩岸監督條例民進黨要找自己的立場」,需要凝聚黨內共識,明天下午不排除有重大宣示;新的立場要怎麼推動,與時代力量的異同,黨內要先磨合,再進行政黨協調。

時代力量 堅持「民間版」兩岸協議監督條例


2016-02-17 14:51 聯合晚報 記者周佑政/台北報導

時力黨主席黃國昌表示,
太陽花學運期間,民親兩黨都同意支持民間版的兩岸監督條例,
若民進黨態度改變,須向民眾交代原因。 報系資料照

立院新會期周五開議,民進黨團與時代力量黨團都將「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列優先法案。相較民進黨團版尚在討論中,時代力量堅持台灣與中國是兩個不同主權,「若民進黨態度改變,須向民眾交代原因。」
時代力量支持的民間版內容,將兩岸定義為「台灣中華民國政府」與「大陸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
時力黨主席黃國昌表示,太陽花學運期間,民親兩黨都同意支持民間版的兩岸監督條例,若民進黨態度改變,須向民眾交代原因;台灣與中國是兩個不同主權,談任何協議都須符民主憲政及主權在民原則
黃國昌說,若民進黨團要改以中華民國憲政體制立場,首先要釐清憲法增修條文第11條,中華民國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的界定方式;依這種「一國兩區」界定,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存在,「這與國際政治現實嚴重脫節,是國際笑話。」
黃國昌說,從近年任何民調看,主流民意都傾向支持台灣與中國是一邊一國,認為中華民國還包含大陸地區,是極少數統派人士看法。


李登輝:游錫堃把釣魚台列入宜蘭 愚蠢!

2016-02-17 03:14 聯合報 記者郭瓊俐/台北報導

前總統李登輝在他的新書中指出,「釣魚台列嶼不歸屬台灣,這是毋庸置疑的事實。」在台灣最先提出釣魚台列嶼的歸屬問題者,是現任總統馬英九。
他表示,二○○○年民進黨取得政權後,第三任行政院長游錫堃把釣魚台列嶼列入他出生地宜蘭縣中的頭城鎮,「再也沒有比這更愚蠢的事了,不只是中國,連台灣的政府要員都在欺騙人民。」
李登輝的新書「餘生:我的生命之旅與台灣民主之路」昨天在二○一六台北國際書展首日舉行座談會,但近日鮮少公開露面的李登輝並未出席。
前總統蔣經國驟逝,由身為副總統的李登輝依憲法繼任,李登輝在書中提到,「很多人都把我看作是『機器人總統』」。事實也是如此,在中國國民黨內只要沒派系,就不會有作為後盾的大老,不管是軍隊或情報機關,他都無法掌握,會被這樣看待也理所當然。
李登輝表示,就任總統之後,他立刻表明會繼承蔣經國的路線,優先需解決的問題,是抑制因蔣經國驟逝而引起的黨內騷動和安定社會。
李登輝認為,他不知蔣經國為何指名他為副總統,但他臆測,大概是蔣經國中意他像日本人的地方,例如具備強烈責任感,不說謊、不阿諛奉承,才採用既非國民黨員,也與國民黨沒瓜葛的他。
李登輝也在前言中指出,領導者腦中一定要經常想到國家和國民,因為領導者應盡可能傾聽人民的聲音,在苦民所苦的同時,以誠意回應訴求。
他批評,「以我過去同樣身為總統的立場來看,一想到馬總統完全只有考慮到『黨』和『中國』,就深感遺憾。」
書中也提到李登輝對中國大陸的期待,他指出,中國大陸對台灣的關注,也讓他們發現到中國現在的目標方向存有根本上的深刻矛盾,台灣至今經歷的民主化過程,並非只是屬於台灣的東西,他反倒希望住在中國大陸的中國人能予以參考。
書中也說,他期待中國能進行更進一步的政治改革,擴展民主化的廣度與深度,發揮中國人更深一層的智慧與能力,朝向開放的多元化社會邁進。

李登輝:兩岸應該是兩個國家

2016-02-16 14:56 聯合晚報 記者黃國樑/台北報導

前總統李登輝在新書「餘生」中談到台灣的認同何去何從,
他表示,中華民國是辛亥革命的結果,現在殘存於台灣,
依據舊金山和約,日本明確放棄了台灣,雖然沒有明言將台灣歸還給誰,
但從國際法觀點,「台灣的確是中華民國的領土」。 圖片來源:報系資料照

前總統李登輝在新書「餘生」中談到台灣的認同何去何從,他表示,中華民國是辛亥革命的結果,現在殘存於台灣,依據舊金山和約,日本明確放棄了台灣,雖然沒有明言將台灣歸還給誰,但從國際法觀點,「台灣的確是中華民國的領土」。所以只要保全中華民國的主權和地位,修改憲法內容,讓中華民國成為新共和國,就沒有宣告台灣獨立的必要。只要把中華民國「台灣化」就好。
他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於1949年從中華民國分裂出來,在中國大陸之上的是分離出來的新國家,而台灣已發展出了「台灣中華民國」的意識,不再是以往的中華民國,也就是所謂的「第二共和」。兩岸應該是「兩個國家」的想法才是正確的。
李登輝在書中也提到,由於蔣介石的國民政府實行了徹底的排日教育,與生長在日治時代的台灣人相比,第二代台灣人反而變成反日。像陳水扁這樣的第二世代,一旦當台灣總統,因為所受的反日親中教育,反而使得民主主義倒退,自己的行為就像當上了皇帝。
「扁、馬都是皇帝型統治」
他說,民進黨在日本雖然被大家認為是「以台灣獨立為目標,為了台灣人而成立的黨派」,但它的實際情況卻只是受到中國影響的「皇帝型統治」。他說,台灣絕不能有皇帝政治,但就算從陳水扁總統變成國民黨的馬英九總統,卻都是這樣執政。
李登輝說,他任用開始採用一本名為「認識台灣」的中學教科書,首次給台灣歷史作為國史的地位,在這之前,全都只有教授中國大陸的歷史文化,他想藉學習台灣真實的歷史,讓台灣脫離「法統」歷史的支配與束縛,成為具有主體性的民主國家。
他說,從台灣大學第一名畢業的陳水扁,與在日本舊制高等學校 和帝國大學就學的李登輝,這樣的兩個人在想法上的不同,到底從何而來呢?他說,陳水扁的結局是怨恨和痛苦的,但他卻只想著要給國民好生活,抱著為民奉獻的心,兩人如此差異,就是從教育而來的不同。
李登輝的兩岸關係主張
1995年6月9日
場合:「民之所欲,長在我心」康乃爾演講
主張:四度提中華民國
內涵:中華民國人民決心在國際社會中,扮演和平且具建設性的角色。因此,我們也要讓美國及全世界的友人知道:中華民國屹立不搖。
1999年7月9日
場合:接受德國之聲專訪
主張:兩國論
內涵:即1991年修憲後,台灣和中國大陸的關係早就已經內部是「國家與國家」,或「至少是特殊的國與國的關係」,而非「一合法政府、一叛亂團體」,或「一中央政府、一地方政府」的關係。
2015年8月
場合:李登輝接受日媒「Voice」訪問
主張:中國台灣個別存在
內涵:力挺蔡英文維持現況主張。他稱所謂「維持現狀」,也就是維持台灣(中華民國)是台灣、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與中國是個別的「存在」。
2016年2月
場合:新書「餘生:我的生命之旅與台灣民主之路」
主張:提台灣中華民國論
內涵:從未主張台獨,因台灣已實質獨立,台灣的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個別」存在,以台灣之名而存在,才是唯一的重點。
製表:蔡佩芳

未主張過台灣獨立 李登輝:以台灣之名是唯一重點

2016-02-16 14:56 聯合晚報 記者黃國樑、程平/台北報導

前總統李登輝前年在日本出版的著作「餘生」,中文版今天出版;李登輝一月底在此書自序中重申,他從未主張過台灣獨立,因為台灣已經實質獨立;對「現狀」,李登輝不再使用「中華民國在台灣」,改稱「台灣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個別的「存在」,「以台灣之名而存在,才是唯一的重點。」
國家領導人若是放任或助長統獨對立,都是不負責任…
李登輝表示,獨立與否的神學式論爭沒有意義,只會讓人民一分為二;國家領導人若是放任或助長統獨對立,都是不負責任的行為,非民主國家之福。
台灣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個別的「存在」
對蔡英文的「維持現狀」,李登輝表示,現在超過八成的國人希望台灣與中國的關係是「維持現狀」,何謂台灣的現狀?就是台灣不隸屬於中國、獨立的狀態,台灣的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個別的「存在」,以台灣之名而存在,才是唯一的重點。
這本書全名為「餘生:我的生命之旅與台灣民主之路」,2014年在日本出版,這次是中文版問世;李登輝在自序中說,過去8年,由於馬政府長期忽視民意、黑箱作業,代議制度失衡失調,貧富差距高達99倍,公平正義蕩然無存,終導致「太陽花學運」;年輕人及被壓迫的弱勢者,用實際行動表達對馬總統最直接的不滿與抗議。
李登輝在自序中提及他受到日本人精神道德的影響,奠定了「我不是我的我」的信念,他說,日本統治台灣50年,雖不用過度美化日治時期作為,但台灣社會卻得以從傳統農業社會,蛻變為近代社會,培養守法、衛生及金融、企業經營觀念,還說當年提拔他的故總統蔣經國,應該是很欣賞他的「日本特質」。
將「生為台灣人的悲哀」轉換為「生為台灣人的幸福」
李登輝表示,228事件就是已經現代化的台灣與中華民國兩種不同「文明的衝突」;台灣數百年來都是被西班牙、荷蘭、明鄭、日本、國民黨國民政府等六個外來政權所統治,他因此深深體會「生為台灣人的悲哀」,希望將台灣從外來政權的統治中解放出來,將「生為台灣人的悲哀」轉換為「生為台灣人的幸福」。

觀察站/李登輝的餘生 不是台灣的出路

2016-02-16 14:56 聯合晚報 記者黃國樑/特稿

李登輝曾任中華民國總統八年之久,對於中國或兩岸關係的論述,不斷變幻,雲山霧罩。中國之於李登輝就是一個奇異的存在,他批判它的內涵時,就帶著全然的否定,甚少給予揄揚。譬如,這本新著「餘生」,就說中國人只有「今生」和「自我」,只把我放在國家、社會之前,以「家產制」作為傳統價值觀,而整個中國的歷史,「不過就是在中華思想的幻想裡團團轉的戲碼」。
甚至說,中國5千年歷史,只是「經過很長很長的時間流逝罷了」。5千年歷史,大約有4900年都是皇帝跟王朝的名稱更迭,不斷重複而已。
這種膚淺的認知,自然就得出中國將會一直停滯不前的結論,而台灣也就必須「脫古改新」,以謀求出一種新的緒命。這其實是一隅之見,是在短暫的近一百多年的現代歷史中回眸過去,以中國曾歷經的衰頹與淪落,所得到的過度簡化的推論。
如果這個推論是真的,就無法解釋,同是承襲自中華帝國思想的中國大陸,何以會在最近的30年,不靠對外侵略、不靠殖民,就完成了自我的現代化、與工業化,從典型的農業社會,一個第三世界的窮國,一舉躍升為足以挑戰超級霸主美國的新型國家?
如果支撐中華帝國的儒家思想只是「腐敗」的代名詞,就無法解釋,同是儒家文化圈的日本、韓國、台灣,都完成了快速工業化,甚至達到世界其他國家地區都難以企及的兼顧「現代化」與「貧富均等」兩個目標的成就。
西方已有更多的政治思想理論家,認定「儒家倫理」可能有著比「新教倫理」更適應現代工業化改革的文化內涵,負責、追求知識、對集體或組織忠誠,都是儒家文化的優秀內在,而這正是中華思想對於世界的貢獻。
李登輝不自覺地已落入他那個時代的侷限,於是主張台灣必須脫離中華圈,或與之保持距離。而以為任何形式的統一皆是台灣淪喪的觀點,正在變成世界趨勢的末流。李登輝恐怕不必再拚盡他的「餘生」,再為台灣擅作主張了吧!

嚴震生/一位美國大法官之死的政治效應

.嚴震生/一位美國大法官之死的政治效應
.馬凱/坐在錢堆上愁錢?
.葉銀華/拆掉政府施政的高牆
.林中斌/氣候怎麼了?
.王健壯/桑德斯靠單一議題打天下
.盛治仁/誠實勇敢地面對自己
.王正方/學了幾何又幾何?




嚴震生/一位美國大法官之死的政治效應


2016-02-18 02:42 聯合報 嚴震生(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研究員)


美國最資深的大法官史卡利亞在上周末因心臟病發死於睡夢中,成為美國初選以外最令人關注的新聞。史卡利亞的過世,不僅有會改變美國最高法院意識形態的平衡,引發美國總統在任期最後一年提名權使用的討論,更有可能衝擊到美國的總統大選。
在史卡利亞去世前的最高法院的九位大法官中,五位是由共和黨總統提名、意識形態較為保守的大法官,四位是民主黨提名、意識形態接近自由派的大法官。其中偏保守陣營的甘迺迪大法官是所謂的關鍵票,儘管他有時會在社會議題方面站在自由派這邊,讓後者可以獲得五比四的些微多數勝利,如去年對同性戀婚姻合法的判決,但他大多數的關鍵投票仍是偏保守立場,讓保守派持續享有優勢。
史卡利亞不僅是最資深的大法官,同時也是意識形態最保守的大法官,他思路縝密,具深厚的法學素養,文筆犀利,經常在撰寫反對意見時,諷刺嘲弄多數意見的大法官同僚,可以說是保守派的精神領袖。他的驟然去世,留給歐巴馬總統一個任命後繼人選的機會,歐巴馬當然想要任命和自己理念較為接近的自由派人士接替,即使因同意權在共和黨占多數的參議院,而有可能選擇提名比較沒有爭議的溫和派人士,但不可否認地是,最高法院的意識形態不可能再如過去一般的保守。
在此情況下,曾經擔任過最高法院大法官助理的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德州參議員克魯茲及其他參選者都要求延緩這個提名程序,讓下一位總統來決定繼承人選。他們認為歐巴馬剩下的任期不到一年,基本上是跛鴨總統,不應該再做如此重大的人事任命。然而歐巴馬卻堅持這是憲法賦予總統的職權,他會逕行推動提名。
如果共和黨主導的參議院阻撓歐巴馬的任命,最高法院的懸缺將會長達一年半左右,當然會影響美國司法判決的運作,特別是以保守派和自由派旗鼓相當時,如果許多判決的結果是四比四,就要維持下級法院的判決,而下級法院又是自由派法官較多,這個做法明智嗎?
共和黨憑什麼認為該黨一定會贏得今年總統大選,萬一民主黨候選人獲勝,這樣的拖延又有何意義?同時,目前共和黨在參議院還享有五十四對四十六的八席多數,但今年卅四席參議員改選席次中,共和黨占廿四席,萬一輸掉四席而民主黨又贏得總統大選,下一位總統的提名人選將可輕易過關,這個因素難道不需納入考量?
在史卡利亞過世後,美國總統大選增添了新的不確定因素,保守派非常焦慮,擔心歐巴馬的任命人選會改變最高法院的意識形態平衡。每一位尋求連任的共和黨參議員或是參與今年選舉的候選人,都可以將選民對他的支持解讀為對大法官的公民投票,希望將一位史卡利亞意識形態的繼承人送入最高法院,以捍衛他們所篤信的價值。對美國已經非常熱鬧的總統選舉而言,這是一個具有極大政治操作空間的議題。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