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6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租稅獎懲並用 改善低薪問題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5108/web/ 

◆  聯合報社論/一聲驚雷:輝能為避險赴法投資近兩千億
◆  聯合報黑白集/提名是什麼的開始?
◆  經濟日報社論/租稅獎懲並用 改善低薪問題






經濟日報社論/租稅獎懲並用 改善低薪問題


2023-05-16 00: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灣青年低薪成為結構性問題。(本報資料照片)


前些日子,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曾經審查國民黨團所提「證券交易法」修正案,重點為鼓勵企業獲利與員工分享,上市櫃公司的盈餘應提撥一定比率作為員工加薪,並在年報中揭露董監事個別酬金。近幾年低薪問題一直困擾著台灣的經濟轉型,但也一直未見明顯的改善;這次在野黨的證交法修正提案將此問題再次搬上檯面,一方面曝露執政者政治痛處,另一方面也再度喚起社會對低薪問題重視

如同大多數的法案一樣,在執政黨絕對多數優勢下,在野黨所提的強制加薪案最終並未獲得通過。金管會對外的說法是,個別公司盈餘應由股東員工和管理階層共享,並依據個別公司的薪資結構、產業狀況保留彈性,不宜強制規範。金管會這樣的反駁不能說是全無道理,但某種程度上,這似乎亦表示政府對低薪問題已感到束手無策

此外,立委們更發現有不少公司虧損連連,但董監事卻坐領高薪,故亦希望透過修法強制要求上市櫃公司應規定董監員工薪酬比上限。對此,金管會的回應是目前的法令已強制規定最近三年度內有財務虧損者,其股東會年報須揭露個別董監事酬金。姑不論金管會這個反對修法理由是否站得住腳,仍應聽聽外界意見,檢討是否有需要改善之處。

如同經濟學家 A. Blinder所言,「薪資係市場價格的一種,除非有極為正當的理由,否則經濟學家都會反對政府對薪資有所干預」。重點就在於什麼是「正當的理由」?薪資固然是勞動的價格,但與一般商品價格的意義不同,它更代表的是民眾的基本生活能力。撇開非經濟因素不談,深入探討台灣近20年的經濟發展,以下幾點現象特別值得關注:

一、受僱人員報酬國內生產及要素所得比率,從民國七十九年(1990年)的60%逐漸降至民國一一年(2021年)的50%左右,相對的,營業盈餘占比則持續不斷地提高。這表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在歷經資本化知識化與科技化過程中,很明顯的導致勞動者經濟成長果實分享比重益愈萎縮,對受僱者極為不利。

二、實質薪資與勞動生產力關連性益趨模糊勞動生產力指數從民國六十九年-一一○年(1980至2021年)上升近六倍,但同時期實質薪資卻於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開始近乎停滯,甚至還出現倒退。這表示勞動市場決定薪資未能確實反映受僱者生產力,顯然市場調整機制存在某些問題

三、高所得者所得成長率遠高於低所得者,從近40年五等分可支配所得的變化可知,第一(最低)等分家戶的可支配所得平均年增率為5%左右,但第五(最高)等分家戶的年增率則高達6%以上這表示在經濟成長過程中,不但資本所得增長較薪資所得快速,尤有甚者,透過資本所得累積高所得者更為富有,進而使所得分配更加惡化

僅從這些事實,就已足以說服經濟學家支持政府應正視並積極採取措施解決低薪問題。迄今為止,除了在公司法與工廠法中宣示公司應分配部分盈餘給員工編訂高薪100指數掛牌以及實施加薪企業政府標案加分等花瓶政策外,政府也採行了中小企業加薪費用得以1.3-1.5倍營所稅減除的「加薪減稅措施,可惜這些都未能有效改變企業薪資決策

租稅的確是一項可行的政策工具,惟政府需要懂得「獎懲並用」才行。目前的加薪減稅雖有獎勵誘因,但方法可再加強。首先,政府應將加薪視如企業人力投資比照適用企業盈餘用於實質投資可以免徵5%保留盈餘稅規定。其次,可規定企業加薪金額若低於每年獲利的某一比率,則政府將按照其未達標的差額課徵10%懲罰稅。若此,有獎有懲,雙管齊下,既對加薪企業誘之以利,又對無良企業懲之以罰,員工分享獲利才能真正落實。










聯合報黑白集/提名是什麼的開始?


2023-05-16 00:00  聯合報/ 黑白集
國民黨中常會徵召提名總統參選人。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會見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左)、新北市長侯友宜(右),向兩人說明民調和徵詢結果。本報資料照片


國民黨的總統提名之爭,不日即將揭曉。無論誰出線,對這場總統選戰,都是全新開始。但這是團結邁向勝選開始,或可能重蹈民國一○九年(二○二○年)大選覆轍,國民黨絲毫不得大意。

從各方面看,無論侯友宜或郭台銘獲提名,都不令人意外。兩人支持率差距不大,侯友宜個人特質與郭台銘各有千秋,也各有優劣。任何一人被提名,都必須仰賴另一人全力相挺,大選才有勝算。能否整合在野力量,也是重中之重;絕非「確定母雞」之後,國民黨就能一路高歌

侯友宜和郭台銘,過去在藍營都曾留下「不團結」的紀錄。侯友宜在多次選舉、公投中對黨的立場作壁上觀,對同志則缺乏支持熱情。郭台銘在上次初選落敗後爆氣退出國民黨,導致藍營分裂,讓選情雪上加霜。這些紀錄,都是令支持者憂心的因素。

這次,侯郭間雖有競爭關係,但未惡言相向;同框時互動自然,議題相互呼應。郭台銘主動向韓國瑜道歉,也有化解前嫌團結藍營的作用。這種氣氛,若能延續到正式選戰,對勝選當然是大大加分。

個人團結仍遠遠不夠。藍營人物挺郭、挺侯各擁其主,衝突能否迅速弭平,要看主席威望。事實上,僅靠內部團結要打贏選戰,有一定難度;在野陣營是否合作、如何合作,也無從迴避。關關難過,但關關都必須過。











聯合報社論/一聲驚雷:輝能為避險赴法投資近兩千億


2023-05-16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法國總統馬克宏(右)2022年7月11日在「選擇法國」活動上與輝能執行長楊思枏相談甚歡。路透


固態電池領先群雄輝能科技,近日宣布在法國投資五十二億歐元一,七四三億元台幣),興建供應電動車用電池超級工廠,法國總統馬克宏並親赴當地宣布此消息。路透社報導,輝能執行長楊思枏說,董事會因為「政治因素」不想在台灣擴大太多產能,並說「我們不再是一家台灣公司」。此話如同一聲驚雷,引起全台震動。儘管輝能隨即澄清其原句是「我們不僅是一家台灣公司」,但它為避險而赴法投資,如照妖鏡般射穿了蔡政府抗中政策不智

位於桃園的輝能科技ProLogium Technology,許多人可能對它感到陌生,因為它並非股票上市公司,規模也不是太大。有趣的是,法國政府因欣賞其電池技術極力提供優惠爭取它去設廠,馬克宏更親自歡迎;但在台灣,蔡政府相關官員,例如經濟部長王美花,均不曾造訪過這家公司。蔡政府力拚能源轉型,許多光電及風電公司因此風光無限;但對於極具淨零排碳技術輝能卻似乎從未眷顧其中原因令人費解

輝能最受矚目產品是「固態鋰陶瓷電池Lithium Ceramic BatteriesLCB)」,以固態電解質取代液態電解液,克服鋰電池不穩定性,即使撞擊、彎曲、切開電池,也不會產生火花爆炸,安全性極佳且充電效能優異。原本只是為資通產品或穿戴裝置而設計的電池,因技術卓越,而逐漸受到國外大企業及投資人青睞,因此進一步進軍最具潛力的電動車電池市場。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輝能獲得三.二億美元融資,背後資金來自丹豐資本春華資本軟銀中國基金外資挹注去年,又獲得賓士汽車母公司戴姆勒集團南韓浦項制鐵入股結盟

路透社報導,楊思枏說「輝能不再是一家台灣公司」,顯有出入。「不再」與「不僅」,雖只一字之差,涵意卻如同天淵。事實上,輝能去年才宣布投資四十二億元擴建桃園工廠,將建置全球首座 1—2GWh 的固態鋰陶瓷超級工廠。然而,桃園廠的四十二億元增資,比起在法國敦克爾克的一,七四三億元投資,連後者的零頭都不到,根本是小巫見大巫。輝能選擇前往歐洲設廠,最主要的因素,正是蔡政府的抗中政策及美中兩強相爭,使得台海情勢變得極不穩定,台灣不再是令人安心投資地點

政治形勢如此渾濁,主政者看起來又對經濟發展心不在焉,這正是令投資人感到不安的環境。這點,與股神巴菲特最近提出的警告:在中國威脅下,「台灣正成為危險經商地方」,不謀而合。何況,輝能近幾年的資金,主要都得力於外國資本的相助。對這些外資企業或金主而言,當然不願自己的資金被投放在安全堪虞地方,移往海外設廠自是更佳選擇。尤其,歐盟法令已要求民國一二四年(二○三五年)起禁售燃油車,但歐洲電動車工業發展遲緩與當地缺乏電動車電池產業有很大關係。這次,法國極力爭取輝能前往設廠,無非是希望它能彌補電池供應鏈中這脆弱的一環,為歐洲電動車發展增添技術動力

輝能的全球布局,或許不必稱為「出走」,畢竟它仍根留台灣並擴大產能。然而,蔡政府對輝能的重要性漠視於前,事後卻只能在輝能「是不是台灣公司」一語上不斷擦脂抹粉,徒然暴露了自己的心虛。試想,這幾年若不是民進黨把兩岸關係搞得如此緊繃,如果不是蔡政府自甘扮演美國抗中馬前卒,輝能這筆近兩千億元投資也許就能落在台灣,為台灣書寫新的電池產業奇蹟。遺憾的是,蔡政府的短視和執拗,平白使台灣錯過了機會。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296:何必點破呢 ?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300:熟練 教你突破恐懼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296:何必點破呢 ?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296:何必點破呢 ?


2023-05-17 14:44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八十多歲的老先生娶個三十歲出頭的越南新娘。 示意圖(ingimage)


八十多歲的老先生娶個三十歲出頭的越南新娘,生了個白白胖胖的兒子,老來得子,含飴弄子,人間一大快事。有好友勸他去驗 一下DNA,看看兒子究竟是不是自己的,不要替別人的兒子白忙。

何必打破砂鍋
老先生很有智慧,他說:「我已這把年紀,死多活少,在這最後的歲月裡,有年輕的老婆及孩子陪我,還有比這更幸福的嗎 ? 我希望活在幸福裡,我不想給自己惹煩惱。」

英國有許多父親原本很快樂,但是跑去驗 DNA,結果很多人做的是假爸爸。人由快樂的日子一下子跌到痛苦的深淵,非但兒子不是自己的,而且還戴了綠帽子。

有位老先生不知從哪弄到一塊黑色且甚光滑的大石頭, 她認為是無價的玉石,當寶貝一樣藏著,絕不輕易給人看。在兒子屢勸下,找來珠寶商鑑定,結果只是塊普通石頭。老先生不相信,認為兒子串通珠寶商來騙他,兒子啼笑皆非。後來有人跟老先生的兒子說:「何必要去點破他呢 ? 讓令尊一心懷著寶石過日子,不是很好嗎?」

活在美夢中
對的,凡事何必一定要追根問底,加以點破 ? 只要不礙事,讓別人活在美夢的快樂裡,有什麼不好呢!

有位八十多歲的老太太,孫子戰死沙場,家人不敢告訴老太太。 騙她說她孫子在國外公司服務,工作忙不能回來看她。不時仍假造信件寄來,聖誕節也送份禮物,有時還打電話回來問安,老太太耳朵重聽,也分不清楚孫子的聲音。老太太活得很快樂,何必要拆穿真相,讓老太太失落在喪孫之痛裡呢?

大智有時若愚
有位太太一直相信先生很愛她,雖然先生已經有外遇,朋友還說要帶她去查證,她都拒絕。朋友們都說她很傻,講都講不聽。後來有另外一位朋友說,你們真奇怪,為何一定要點破呢 ? 你們以為這位太太真的不知道先生有外遇嗎 ? 也許是她知道撕破臉以後,弄得家庭破碎,不如裝聾作啞,讓先生還肯負責維持正常生活,這對一位弱勢主婦來說,不也是另一種生存智慧嗎?

人生如夢,有錢沒錢,有地位沒地位,都是一場夢,期望都能活在快樂的夢裡。你不要點破我的夢,我也不要干擾你的夢,大家 一起做個快樂夢。

鄭板橋曾說:「難得糊塗」,正所謂水清無魚,人生的確不能處處太精明,以免痛苦,偶而做個糊塗人也不錯呢!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王建煊/王老先生講故事之300:熟練 教你突破恐懼


2023-05-25 10:01  聯合新聞網/ 王建煊(前監察院院長、天使居創辦人)
熟練,教你突破恐懼。 示意圖(ingimage)


有天我到社區大學演講,碰到許多去上課的中年婦女。我問她們:「上甚麼課?」她們說:「生活美語。」接著她們又說:「英文很麻煩,我們不敢講,一見到外國人舌頭就打結,連話都講不出來。」

生疏難出口
我說:「你們講中文,會不會緊張到舌頭打結呢?」她們說:「當然不會。」我說:「如果讓你們用中文上台演講呢?」她們說:「那也不行,我會緊張害怕。」

講英文會緊張,講中文就不會,原因不在中英文本質有甚麼不同,而是在於你是講過千萬遍了,當然不害怕。英文如果也能講上千萬遍,像中文一樣熟練的話,保證你見到外國人時不會舌頭打結。上台演講也是這樣,像我每年至少要演講幾百場,台上講或台下講對我幾乎沒有甚麼差別,應付自如。這沒有甚麼訣竅熟練而已。

熟練就會快速
早年在教練場學開車的時候,車子一動人就緊張。平常練習都只用一檔,有次用到二檔,車子滑動快了起來,全身細胞都跟著膨脹,緊張萬分。現在車子開久了,二檔太慢了不能用,高速公路開到每小時一百公里也沒怎麼樣。原因無他熟練了。

很多人都會騎腳踏車,但剛學會時,也是車一動人就緊張。多年前有位朋友學騎腳踏車,後面有人扶她,只要那人一放手,她就緊張得大叫,結果車子失控衝進水溝裡,車損人也受傷,之後她再也没有勇氣學騎腳踏車,因此一直到現在她還是不會騎腳踏車。但是會騎的人都知那是很簡單的事,為甚麼你會覺得簡單,而她卻害怕得很呢 ? 因為你熟練了。

有的太太們切菜,又快又細,有時一邊跟你聊天,一邊切菜切肉,輕鬆愉快。對於少下廚房的人,初次拿菜刀,會覺得刀很重,不聽使喚,一不小心就切到手。理由無他,有人熟練,有人生疏之故。

所以對於許多事,熟練解開恐懼鎖鏈鑰匙

本文與台灣醒報同步刊登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離岸風機前景未明 小心複合災難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5108/web/ 

◆  台灣高教掉入貧窮陷阱
◆  教育部請當就學的靠山
◆  AI新時代 到底誰該學外語?
◆  照顧人力荒 危及社會安定
◆  侯郭之爭 請講明遊戲規則
◆  行人地獄 從交通工程改善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離岸風機前景未明 小心複合災難
◆  台經濟成長倒數 全因地緣政治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離岸風機前景未明 小心複合災難


2023-05-16 00:15  聯合報/ 魏國彥(作者為台灣大學地質系退休教授)
截至2021年底止,我國離岸風電累計的裝置容量,只達成原來預設目標約百分之九。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審計部去年七月底指出,截至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底止,我國離岸風電累計裝置容量二三七百萬瓦,只達成原來預設目標二,六七四百萬瓦約百分之九進度嚴重落後能源局回應時仍一派樂觀,指出大彰化風場、彰芳風場、海能風場、允能風場等正積極施工,預估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底離岸風機累計設置可達兩百座以上風機

餘音繞樑,言猶在耳,本月六日最新報載,因疫情、戰爭影響供應鏈,以及「個別廠商興建問題」,共有四座離岸風場能源局申請展延;能源局證實,其中,允能風場、海能風場因展延期限不足,將執行扣除履約保證金

所謂「個別廠商興建問題」指的是什麼?我相信是數起「滑樁」意外。根據網路部落格「東尼能源小教室」描述的去年允能風場在雲林外海的滑樁意外:「七月十一日,他們正在打單樁式水下基礎時,據說剛立起來在海床上,整根一千多噸的單樁就這樣陷入海底消失不見!」而這樣的滑樁意外並非孤立事件連續三年每年一次。「滑機」除了造成工程落後,也燒出財務危機;今年三月,這堪稱「亞洲最大風場」的允能有可能破產,在風力圈、金融圈投下震撼彈。

回想五十年前我在台大修習海洋地質學時,陳汝勤教授提到:「台灣海峽,尤其雲彰海脊一帶,有許多冰河時期留下來的遺留沙relict sands)」。這種「遺留沙」在海床上堆積,形成「砂脊」,大型的厚達數十公尺,延綿數十公里,並且會因海流而移動換位。我一直以為這是基本常識,然而,台灣的離岸風能開發似乎沒有預期到這個風險,三起滑樁意外可能就是因海底漂沙而致,監察院是否應介入調查?畢竟,田秋堇委員曾經就台電因核四廠興建時未尊重地質調查為由經濟部提出糾正

民進黨政府堅持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廢核,承諾發電缺口將由綠能承擔,經濟部對於離岸風電寄以厚望,然因一再跳票前景未明。另方面,台灣是一個天然災害頻仍複合性災難多發地區陸上風機就曾經因颱風來襲而斷葉、折腰、拔根;民國一○四年(二○一五年)蘇迪勒颱風來襲高美溼地斷了七支風機,損失近八億新台幣。離岸風機除了怕颱風,也怕暴雨洪患帶來的海底土石流,更擔心地震造成土壤液化。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二月六日美濃大地震造成台南市永康區維冠大樓倒塌一百一十五人罹難,原因就是大樓地基發生土壤液化。我認為,雲彰海脊漂沙地質應該不如台南永康地基離岸風機風險不小,民進黨總統候選人賴清德前市長應有所感。「沉沙鐵未銷,且將磨洗問前朝」!  










台灣高教掉入貧窮陷阱


2023-05-16 00:13  聯合報/ 王伯元/李國鼎科技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台北市)
前教育部長黃榮村認為,高等教育攸關國力,應將大學比照重大基礎建設來發展。本報系資料照


據內政部公布的數據,台灣民眾接受高等教育的比率,全球僅次於加拿大,與日本並列第二。但的增加不代表的進步,最新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台大跌至一八七名,QS世界大學排名也下降到七十七名。雖說大學排名只是表象,卻敲響台灣高等教育的警鐘,也代表未來我們整體的人才競爭力將遠落後於其他國家,不能不慎。

台灣的高等教育從教改廣設大學開始,就逐漸朝著平庸化方向沉淪資源不足是很大原因。高教財務主要來自學雜費收入及政府經費補助,然而學費從民國九十三年起就凍漲,即使廿來物價指數累計已增加近二成,但學雜費調幅卻極為有限,遠跟不上通膨速度。政府經費也有限,每年僅約千億台幣。就以台大而言,年度經費預算不到二百億,對比中國大陸的清華大學,同年度經費預算就有一千八百多億台幣。即使加上民間產學合作和捐贈,換算下來台灣一位大學生每年經費只有十至廿萬元,甚至比私立幼兒園生一年十五萬元還少,對比亞洲及世界先進國家有顯著落差

學生分配到的教育經費不足,大學教授也普遍薪資低落。根據台大人事室資料,第一年助理教授的月薪換算其工作時數,時薪不足三百元,不少教授出走企業或國外;這樣的薪資更難以吸引國際優秀師資來台灣任教或做研究。長此以往,台灣與國際頂級大學的差距將愈來愈大,影響優質人才培育及國家競爭力。

前段大學面臨國際競爭力不足的危機,但台灣更多的大學面臨的是生存挑戰及退場問題過去廣設大學,如今負面效應已現,生源不足導致註冊率下降,佷多私立大學受傷極重,去年就有十九所大學已達招生不足六成的淹水線,面臨退場命運。本地學生不足,境外生源就非常重要,其中又以陸生為主要來源;但政府對陸生卻不甚友善,設有諸多限制。兩岸急凍後,陸生人數大幅減少;而新南向國家因為語言關係,來台學生也不多。對於經營困難的學校,政府尚未有明確退場機制,將來勢必又引起混亂,後患無窮。

少子化固然帶來影響,但台灣高教問題關鍵其實不僅是少子化,而是國家願意挹注多少資源來厚植師資及培育學生合理調漲學雜費是方法之一,但要有照顧弱勢配套措施。過去我也曾提及,中研院一年有約一百卅億預算,其實是搶食了有限資源大餅;若能維持中研院士的崇高名譽及無給職,但將旗下研究機構「解甲歸田」併入各大學,不但可以使高等教育每年增加百億以上研究經費,這些學者也可增加各校研究實力

另外,政府也可透過抵稅減稅方式鼓勵企業捐款給大學。美國知名大學來自校友及企業捐款的基金總額驚人,造就了美國一流大學的競爭力。有了充足財源,大學院校不論在聘用教授或招生方面,都可吸收到全球頂尖人才。

教育百年大計影響深遠高等教育重要性更無可言喻。因為政策不當,台灣高教已陷入貧窮陷阱,如不積極匡正,只會更加惡性循環。巧婦難為無米之炊,在財源有限情況下,難以培育產業所需的高階人才,更無法與國際競爭,盼政府正視危機。












教育部請當就學的靠山


2023-05-16 00:06  聯合報/ 鄭胤宏/大學生(新竹市)
這學期過了一半,卻有同學反應才拿到這學期的就學貸款。本報資料照片


這個學期過了一半,卻有同學反應,現在才拿到這個學期的就學貸款,這是怎麼回事?

就學貸款是政府協助學生繳納書籍費、住宿費及生活費等的貸款。照理來說,這筆貸款應該要在註冊前後及時發放,學生才不會捉襟見肘無法順利註冊;但現行《高級中等以上學校學生就學貸款辦法》,沒有政府或學校在貸款撥款前先代墊費用的規定,結果很多孩子要到期中考後,才能拿到就學貸款。註冊怎麼辦?請你自己想辦法。

教育部於一○四年意識到這樣的窘境,曾以行政指導的方式「建請」各校於學期初幫忙墊付就學貸款,卻並無強制力,學生還是得再去借錢等待就學貸款;有的學生只好先跟老師借錢,老師還不一定收得到還款。所幸家扶中心民間團體發放助學金即時伸出援手,也是學生的靠山。

可惜教育部不是學生的靠山!想讀書的孩子,學期初沒有就學貸款,難道能找教育部的長官借錢嗎?當然不能。但教育部只要修法,讓法律更貼近我們這些學生,就能提供最大的幫助。教育部無視物價連年上漲就學貸款申請門檻十五年沒調整;即使申請成功,還要等待數月才能撥款。

寫得這麼明白,教育部仍有可能置若罔聞。已經有人發起自救,在公共政策參與平台邀請大家連署修正就學貸款辦法》。

請教育部盡快召開諮詢會研議修法,救救孩子!












AI新時代 到底誰該學外語?


2023-05-16 00:10  聯合報/ 廖咸浩/台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院長、外文系特聘教授(台北市)


我在媒體發表「無需學外語的AI新時代」之後,被部分「雙語政策」的狂熱支持者扭曲為「完全不需要學外語」。事實上,外語學習仍然會在未來的教育體系中佔有一席之地,而且會比很多現在的熱門學科都還歷久彌新,甚至於成為新寵。

先舉個真實的歷史事例佐證外語的重要性。明萬曆年間日本入侵朝鮮,勢如破竹直逼平壤,朝鮮遂求救於明,明雖國事如麻但仍出兵助朝,並且經過十三年苦戰之後把日本打到了釜山,並且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然而明廷卻沒有一個人懂日文,最後找了一個在日本混過無賴參與談判,結果此人兩面糊弄,等於出賣了明朝,但明朝竟是在兩年後才發現真相。由此可知外語的重要性。

但我的重點則是,在AI翻譯科技如此發達的情況下,是否需要如現在一般,人人都要花許多時間學英語?更遑論以英語取代中文成為教學語言。要回答這個問題,我們必須先破除兩個常見的迷思。

首先,並不是人人都有語言天分語言能力一如數學、音樂、繪畫、體育等能力,並非一種普遍性能力。因此,過度語言能力評斷一個人的綜合能力或專業能力,對多數孩子都是不公平的。而且,每個人的學習能量是有限的,多花時間學外國語言,必然少花時間學本國語言外國語言進入專業科目學習必然稀釋授課內容

因此,過度學習外語必然造成中外語言皆平庸的結果,同時知識吸收分量大減,最終傷害到下一代真正的競爭力,也就是學習、思考與創造等三種能力,因為三者都需要專精一個語言

另外一個迷思是,外語的口語能力最重要。如果如許多人所言,學外語是為了拓展國際觀,亦即取得豐富多元知識,故當然是要靠閱讀,而非吸收知識能力極為有限口語。但在AI翻譯軟體與裝置不斷躍進、電子文本可以一鍵翻譯的情況下,以本國語閱讀的範圍將遠非半生不熟的英文所能企及,這時到底還有哪些人需要學習外語來閱讀?

未來除了每個領域中的專家中的專家之外,外語學習只有三種情況:對語言有興趣、想深入某些領域、想強化創造力。這些領域包括如高階外語教學、語言學、外國文學(及翻譯)、哲學(及翻譯)、高階涉外等領域。不過即使在高階涉外領域,最後外語主要會用在確認精準與增進感情,而不是用在談判協商,因為在未來以本國語言透過同步翻譯軟體與外國人溝通,絕對會比使用外語來得精確

其次,AI雖會使一般人學習外語的需求驟減,但外語的教學單位並不會因為AI而失去存在的意義,反而會成為新時代核心領域。因為,在AI滲入生活的每一個層面後,語言學者將可以其對語言各個層面的精細知識參與AI發展與精進

更關鍵的是,由於人類唯一可以不被AI取代的能力就是創造力;有此能力才能對AI提出有創意提示prompt),讓它為你創造出具有創意的產品。因此,外國文學(不論透過教學或翻譯)因能提供大量不同於本國文學創意激發,必然成為AI時代不可或缺知識對象

總之,在未來外語還是非常重要,但那將是專家才需要的知識了。











照顧人力荒 危及社會安定


2023-05-16 00:23  聯合報/ 施壽全/馬偕醫院院長(台北市)
照顧人力不足,恐導致許多家庭瀕臨崩潰。本報系資料照片


今年一月中,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有人員出面抗議人力不足;稍早前,三軍總醫院發生暴力事件,有家屬因無法取得聘僱外籍看護使用的巴氏量表,竟然向醫師揮拳。這兩則新聞,都與「人力」有關;雖然二者「人力」層次不同,但若進一步思考就會發現,一個與「社會安定」有關的危機已迫在眉睫。

長久以來,台灣住院病人的處置是「醫療」由醫院提供服務,「生活」則交給家屬照顧,亦即病人通常須有「陪病者」。陪病者大多數是親人,若病人符合條件,也可以是外籍看護。但這種模式與西方國家不同,例如美國,住院病人是「全責護理」,家屬只需前來探視。

美國制度當然相對是「先進」的,民眾對台灣健保的評價一向很高,能更減輕民眾負擔的這一步豈能不跟上?所以幾年前就有「全責護理」的構想,疫情過後,終於編列預算從去年開始推動,已知約有四十家醫院撥出部分病房參與試辦計畫。

因為只在試辦階段,成效還待觀察;但受疫情影響,舊人離開多而新人投入少。如今醫療職場普遍人力不足(尤其醫檢與護理),導致有些檢驗檢查必須延後,部分病房只好關閉,候床需要比以前更長時間,則是持續中而尚未解決的問題。雖然住院病人的生活照顧是以「護理助理」為主,但醫療與生活豈是可以簡單一刀兩切的事?二者必然相互影響,也使得全責護理推動前景,不免蒙上陰影。

家中有人失能或失智,雖未必住院,但照顧除生活外,也有醫療部分。住院病人出院後,有些康復了還好,有些則需後續含有簡易醫療的居家照顧,但已脫離全責護理範圍,工作自然回落到家屬身上。家屬能否承擔起來?病人能否聘用外籍看護?都是變數。

醫療對暴力是零容忍的,三總事件發生後,當然眾人同聲譴責,相關刑責也需追究。但也有專家檢討事發原因,認為只要家庭覺得需要,就應同意聘用外籍看護,根本無須什麼量表,但當局的回應是規定照舊,讓人困惑。像照顧病人這類工作,本地人意願不高,或有意願卻時間短且收費高,一般家庭不易負擔;以影響在地勞動權益阻擋外籍看護申請,理由難讓人心服。

因為人力不足,所以生病需要檢查或住院,卻被耽擱;隨著少子化與勞動力減少,許多人在工作與家庭照顧間陷入兩難。對於失能或失智者,雖有長照機構、日托中心,但其照顧品質都一致,也無人手缺乏的問題嗎?家有老人,雖可向社會局申請每天兩小時服務,但其他單獨在家時間,也隨時有應變不及疑慮。這種事,遇到了才能體會其痛苦,但誰知道自己會不會剛好是下一位?這種現象,會愈來愈多。

如今科技發達,許多醫療工作或生活照顧,眾人都期待能委由電腦與人工智慧來協助處理;但事實是,理想還有很遠的距離,許多生病與失能失智者是等不及的。因為照顧人力不足,導致許多家庭瀕臨崩潰,從而成為一種影響社會安定」的潛在危機,絕非無的放矢。從法規與制度面解決照顧人力不足,能說不是迫在眉睫的問題嗎?














侯郭之爭 請講明遊戲規則


2023-05-16 00:20  聯合報/ 陳招池/資深教育工作者(苗縣頭份)
國民黨總統參選人即將出爐,人選包括新北市長侯友宜(右二)與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左二)。本報資料照片


國民黨最快明天將公布總統參選人名單,若是如此,還請朱主席公布遊戲規則,至少讓國人有個心理準備,不會落得到處找「眼鏡」。

這次的總統選舉備受國人關注,因為「大小姐」執政將滿,除了處處撒錢擺平執政無能,根本談不上福國利民;而民進黨接棒的賴清德又表明要走蔡英文的路線,更令人擔心噩夢連連。

想爭取大位的郭台銘動作頻頻,全國走透透,大爆料、政見盡出,炒熱冷冰冰的台灣社會,尤其大動作邀請多位藍營大將會師力挺,拉近雙方民調;原先看好的侯市長,也在問政上表現四平八穩。兩強之爭,儼如魚與熊掌,難以取捨。

然而,當局者迷,旁觀者清,向來與郭董關係不錯的柯文哲,冷不防地丟出一句「遊戲規則都不清楚還想跟人玩。」敲醒了大眾的腦袋,對呀!藍營當權者只說推出最強人選,所謂「最強的人」定義是什麼?對每個參賽者而言絕對沒有模糊空間

遊戲規則要明講,讓參選人朝規則努力,也讓選民依據規則來打分數,這樣推出來的人選應該九不離十的接近,雖不滿意還能接受;若沒有參選的遊戲規則,任憑雙方人馬互打,等答案揭曉時,落敗者豈會心服口服?雖然朱主席強調有私會雙方懇談,但那些奮力抬轎的人豈肯善罷甘休

更盼在野勢力放下個人得失恩怨,成全全國百姓「望治」的意志,有朝一日仍可為國為民謀福利,哪需等到當總統才能做?












行人地獄 從交通工程改善


2023-05-16 00:18  聯合報/ 蘇上允/大學生(宜蘭礁溪)
台灣交通混亂,被外媒嘲笑是「行人地獄」。本報資料照片


台灣被 CNN 形容為「行人地獄」後,各縣市開始積極大執法,交通部也跟進將罰款提高至三千六百元。然而,跟著新聞走的交通政策,能真正解決交通安全問題?政府千萬不能忽略最根本的交通工程改善

台南女童遭撞身亡,同一個路口在事發不久前也有行人遭撞,顯示這恐非單一駕駛人失誤造成的悲劇。路口行穿線沒有退縮,造成駕駛人轉彎視線死角,也有可能是將行人置於危險中的原因。只有改善交通工程設計,才能真正減少交通事故

許多國家都已經意識到這點。荷蘭交通政策將行人、自行車、公共交通放在第一位;美、澳、加等也著重行人與自行車安全。相較之下,台灣在交通工程設計上,缺乏對行人和自行車考量導致與機動車衝突不斷

政府應積極面對那些看似難以改變、卻能真正改善交通環境的問題,例如應加強交通工程設計師培訓和檢定提升他們在道路設計中的安全意識技能水平加大對交通工程投資確保交通設施更新和改善並勇於檢討交通工程設計法規積極推動修法。只有這樣,才能創造一個安全、順暢的交通環境












台經濟成長倒數 全因地緣政治


2023-05-16 00:07  聯合報/ 邱冠倫/金融業退休(新北市)
全球景氣放緩,連帶削弱台灣出口與投資,今年第1季經濟成長率下探負3.02%,創金融海嘯以來單季新低。聯合報系資料照


主計處公布今年第一季台灣經濟成長率為負三點○二%,創下民國九十八年(二○○九年)第二季以後、金融海嘯以來單季新低。表現世界倒數,只比神學士統治的阿富汗負廿點七%經年戰亂敘利亞負三點九%好一些。已開發國家如美、日、歐元區、韓國、中國,甚至深陷戰爭泥沼的俄羅斯、世界窮國海地表現都比台灣好,菲律賓六點四%、孟加拉七點二五%更讓台灣瞠乎其後。蔡總統不久前「台灣經濟廿年來最好」言猶在耳,不過短短幾個月竟如此不堪。

第一季數字或許不必緊張,但許多上市公司原先第二季好轉期望可能落空而延至第三季甚至第四季五窮六絕七上吊將折磨一陣子,未來幾季經濟成長率讓人擔心問題恐更大。

新冠疫情期間綠媒宣傳中國崩潰垮了台商外逃回流如千軍萬馬之勢不可抵擋,民進黨政府當成偉大政績宣傳。既然這麼多台商撤回台灣,為何不能貢獻經濟成長率?那裡出了問題?

台灣經濟出問題,可歸因民進黨兩岸政策讓投資者避開地緣政治風險的苦果已出現,只是沒料到衝擊如此快速巨大。巴菲特近乎出清台積電持股敲響的第一警鐘造成投資人虧損,但攸關台灣長期經濟發展動力減弱後遺症將如颶風橫掃全台。

主計處直指負經濟成長率主因之一是「固定投資明顯不如預期」。民進黨政府喜孜孜把台積電的巨額投資外交籌碼往外送,弄到台灣「固定投資明顯不如預期」,真心換來的就是影響長遠負經濟成長率

最近固態電池廠商輝能科技投資約新台幣一,七五八億元於法國興建超級工廠,法國總統馬克宏親抵現場。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指出,輝能先前投入四十二億元在桃園觀音新廠,說是因政治議題赴海外「有點扭曲」。但一,七五八億是四十二億的四十二倍,為什麼不能說服輝能不必擔心地緣政治?因為美國聯邦眾議員提出兩岸戰爭時要摧毀的台積電不在法國,而馬克宏主張歐盟「不應該陷入世界的混亂和不屬於歐洲的危機」,更能吸引重視區域安全經營者

假如台灣沒有兵凶戰危疑慮,台積電海外設廠的巨額投資、輝能一,七五八億或可悉數留台,台灣投資環境更具吸引力,經濟成長率絕對不是負三點○二%。再不扭轉困境,出走的固定投資不會回來,經濟成長失去長期動力出口持續減少台幣趨貶通膨不去失業率提高經濟苦果將由全民承擔


趙春山/陸對台新走向:撥亂反正,爭取民心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趙春山/陸對台新走向:撥亂反正,爭取民心
◆  王文華/家有「法拉利」,為何開「喜美」?






趙春山/陸對台新走向:撥亂反正,爭取民心


2023-05-16 00:24  聯合報/ 趙春山(作者為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榮譽教授)
上海市12日一場紀念辜汪會談30周年的座談會上聚集台灣、大陸兩岸研究的專家學者,會上九二共識成為核心關鍵字。記者黃雅慧/攝影


由中共全國台灣研究會、上海東亞研究所和台灣媒體共同主辦紀念辜汪會談卅周年學術研討會,於本月十一至十三日在上海舉行。這是疫後規模最大的一次兩岸關係研討會,又緊接中共今年「對台工作會議」後舉行,與會大陸學者的發言,對於我們觀察當前的中共對台政策,具有重要的參考價值。

曾扮演當年「辜汪會談」主要推手的陸方孫亞夫我方邱進益李慶平等人,都參加了這次研討會。他們分別回顧那場歷史性會談的點點滴滴,但最具現實性意義的是孫亞夫主旨演講中,提出會談帶給當前兩岸的四點啟示

一是確立「一個中國原則」與「九二共識」,是兩岸協商談判,乃至兩岸關係發展共同政治基礎

二是運用求同存異」的方法,是協商解決問題智慧與鑰匙

三是雙方都有解決問題願望和誠意

四是兩岸協商談判應當互利互惠共創雙贏,要增進兩岸人民福祉,不需要錙銖必較零和遊戲不利兩岸商談目的。

孫亞夫上述的說法,聚焦於兩岸的協商,釋出的訊息是「辜汪會談」仍可提供兩岸復談的寶貴經驗。換言之,對岸不願見到當前的兩岸僵局持續下去,認為「談判代替對抗」,才是兩岸和平發展應該走的道路。

與會兩岸學者都認為,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台灣選舉是影響兩岸關係的重大事件,但不期待民、共雙方在此之前有任何協商對話的可能。明顯的是,主辦單位曾首次公開邀請四位綠營學者參加,但他們不知何故,最後決定全部退出

中共全國政協主席王滬寧在「對台工作會議」的講話,以及對岸學者的詮釋看,我認為中共已對台灣選後的對台政策,完成了「超前部署」。中共目前正在下列三方面,展現其主動性和主導性

第一,中共將擴大與台灣社會的接觸面,王滬寧所謂的「深入展開調研工作」,是要傾聽基層民眾心聲;強調「兩岸一家親」、「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等柔性訴求,目的就是爭取台灣民心

第二,為了避免兩岸交流受到兩岸關係的不利影響,王滬寧強調「逐步恢復擴大兩岸交流」,目的是要加強兩岸經濟連結文化連結與民族連結。前總統馬英九率青年訪陸,他發表的一些言論雖受到網民非議,但中共高層仍定調是對兩岸和民族有利

第三,與會陸方學者認為,台灣是美國「阻遏中國發展的耗材」,警告美國干預台灣選舉的可能性;但另一方面,中共近期改變態度,回應拜登政府「持續對話管控分歧」的訴求,又說明中共此時不願為「台灣問題」與美國攤牌。

中共廿大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已躍升為中共對台政策的最高戰略目標;但對台工作強調「務實」重於「務虛」。歷經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後,因台美中三邊關係變化產生的兩岸「亂流」,當前中共對台政策的重點應是「撥亂反正」,即努力恢復到馬政府執政八年,兩岸「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的關係。因此,兩岸統一非當務之急,中共在對美和對台政策兩方面,都會展現戰略定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