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5月16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租稅獎懲並用 改善低薪問題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5108/web/ 

◆  聯合報社論/一聲驚雷:輝能為避險赴法投資近兩千億
◆  聯合報黑白集/提名是什麼的開始?
◆  經濟日報社論/租稅獎懲並用 改善低薪問題






經濟日報社論/租稅獎懲並用 改善低薪問題


2023-05-16 00: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台灣青年低薪成為結構性問題。(本報資料照片)


前些日子,立法院財政委員會曾經審查國民黨團所提「證券交易法」修正案,重點為鼓勵企業獲利與員工分享,上市櫃公司的盈餘應提撥一定比率作為員工加薪,並在年報中揭露董監事個別酬金。近幾年低薪問題一直困擾著台灣的經濟轉型,但也一直未見明顯的改善;這次在野黨的證交法修正提案將此問題再次搬上檯面,一方面曝露執政者政治痛處,另一方面也再度喚起社會對低薪問題重視

如同大多數的法案一樣,在執政黨絕對多數優勢下,在野黨所提的強制加薪案最終並未獲得通過。金管會對外的說法是,個別公司盈餘應由股東員工和管理階層共享,並依據個別公司的薪資結構、產業狀況保留彈性,不宜強制規範。金管會這樣的反駁不能說是全無道理,但某種程度上,這似乎亦表示政府對低薪問題已感到束手無策

此外,立委們更發現有不少公司虧損連連,但董監事卻坐領高薪,故亦希望透過修法強制要求上市櫃公司應規定董監員工薪酬比上限。對此,金管會的回應是目前的法令已強制規定最近三年度內有財務虧損者,其股東會年報須揭露個別董監事酬金。姑不論金管會這個反對修法理由是否站得住腳,仍應聽聽外界意見,檢討是否有需要改善之處。

如同經濟學家 A. Blinder所言,「薪資係市場價格的一種,除非有極為正當的理由,否則經濟學家都會反對政府對薪資有所干預」。重點就在於什麼是「正當的理由」?薪資固然是勞動的價格,但與一般商品價格的意義不同,它更代表的是民眾的基本生活能力。撇開非經濟因素不談,深入探討台灣近20年的經濟發展,以下幾點現象特別值得關注:

一、受僱人員報酬國內生產及要素所得比率,從民國七十九年(1990年)的60%逐漸降至民國一一年(2021年)的50%左右,相對的,營業盈餘占比則持續不斷地提高。這表示我國產業結構調整,在歷經資本化知識化與科技化過程中,很明顯的導致勞動者經濟成長果實分享比重益愈萎縮,對受僱者極為不利。

二、實質薪資與勞動生產力關連性益趨模糊勞動生產力指數從民國六十九年-一一○年(1980至2021年)上升近六倍,但同時期實質薪資卻於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開始近乎停滯,甚至還出現倒退。這表示勞動市場決定薪資未能確實反映受僱者生產力,顯然市場調整機制存在某些問題

三、高所得者所得成長率遠高於低所得者,從近40年五等分可支配所得的變化可知,第一(最低)等分家戶的可支配所得平均年增率為5%左右,但第五(最高)等分家戶的年增率則高達6%以上這表示在經濟成長過程中,不但資本所得增長較薪資所得快速,尤有甚者,透過資本所得累積高所得者更為富有,進而使所得分配更加惡化

僅從這些事實,就已足以說服經濟學家支持政府應正視並積極採取措施解決低薪問題。迄今為止,除了在公司法與工廠法中宣示公司應分配部分盈餘給員工編訂高薪100指數掛牌以及實施加薪企業政府標案加分等花瓶政策外,政府也採行了中小企業加薪費用得以1.3-1.5倍營所稅減除的「加薪減稅措施,可惜這些都未能有效改變企業薪資決策

租稅的確是一項可行的政策工具,惟政府需要懂得「獎懲並用」才行。目前的加薪減稅雖有獎勵誘因,但方法可再加強。首先,政府應將加薪視如企業人力投資比照適用企業盈餘用於實質投資可以免徵5%保留盈餘稅規定。其次,可規定企業加薪金額若低於每年獲利的某一比率,則政府將按照其未達標的差額課徵10%懲罰稅。若此,有獎有懲,雙管齊下,既對加薪企業誘之以利,又對無良企業懲之以罰,員工分享獲利才能真正落實。










聯合報黑白集/提名是什麼的開始?


2023-05-16 00:00  聯合報/ 黑白集
國民黨中常會徵召提名總統參選人。國民黨主席朱立倫會見鴻海創辦人郭台銘(左)、新北市長侯友宜(右),向兩人說明民調和徵詢結果。本報資料照片


國民黨的總統提名之爭,不日即將揭曉。無論誰出線,對這場總統選戰,都是全新開始。但這是團結邁向勝選開始,或可能重蹈民國一○九年(二○二○年)大選覆轍,國民黨絲毫不得大意。

從各方面看,無論侯友宜或郭台銘獲提名,都不令人意外。兩人支持率差距不大,侯友宜個人特質與郭台銘各有千秋,也各有優劣。任何一人被提名,都必須仰賴另一人全力相挺,大選才有勝算。能否整合在野力量,也是重中之重;絕非「確定母雞」之後,國民黨就能一路高歌

侯友宜和郭台銘,過去在藍營都曾留下「不團結」的紀錄。侯友宜在多次選舉、公投中對黨的立場作壁上觀,對同志則缺乏支持熱情。郭台銘在上次初選落敗後爆氣退出國民黨,導致藍營分裂,讓選情雪上加霜。這些紀錄,都是令支持者憂心的因素。

這次,侯郭間雖有競爭關係,但未惡言相向;同框時互動自然,議題相互呼應。郭台銘主動向韓國瑜道歉,也有化解前嫌團結藍營的作用。這種氣氛,若能延續到正式選戰,對勝選當然是大大加分。

個人團結仍遠遠不夠。藍營人物挺郭、挺侯各擁其主,衝突能否迅速弭平,要看主席威望。事實上,僅靠內部團結要打贏選戰,有一定難度;在野陣營是否合作、如何合作,也無從迴避。關關難過,但關關都必須過。











聯合報社論/一聲驚雷:輝能為避險赴法投資近兩千億


2023-05-16 00:0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法國總統馬克宏(右)2022年7月11日在「選擇法國」活動上與輝能執行長楊思枏相談甚歡。路透


固態電池領先群雄輝能科技,近日宣布在法國投資五十二億歐元一,七四三億元台幣),興建供應電動車用電池超級工廠,法國總統馬克宏並親赴當地宣布此消息。路透社報導,輝能執行長楊思枏說,董事會因為「政治因素」不想在台灣擴大太多產能,並說「我們不再是一家台灣公司」。此話如同一聲驚雷,引起全台震動。儘管輝能隨即澄清其原句是「我們不僅是一家台灣公司」,但它為避險而赴法投資,如照妖鏡般射穿了蔡政府抗中政策不智

位於桃園的輝能科技ProLogium Technology,許多人可能對它感到陌生,因為它並非股票上市公司,規模也不是太大。有趣的是,法國政府因欣賞其電池技術極力提供優惠爭取它去設廠,馬克宏更親自歡迎;但在台灣,蔡政府相關官員,例如經濟部長王美花,均不曾造訪過這家公司。蔡政府力拚能源轉型,許多光電及風電公司因此風光無限;但對於極具淨零排碳技術輝能卻似乎從未眷顧其中原因令人費解

輝能最受矚目產品是「固態鋰陶瓷電池Lithium Ceramic BatteriesLCB)」,以固態電解質取代液態電解液,克服鋰電池不穩定性,即使撞擊、彎曲、切開電池,也不會產生火花爆炸,安全性極佳且充電效能優異。原本只是為資通產品或穿戴裝置而設計的電池,因技術卓越,而逐漸受到國外大企業及投資人青睞,因此進一步進軍最具潛力的電動車電池市場。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輝能獲得三.二億美元融資,背後資金來自丹豐資本春華資本軟銀中國基金外資挹注去年,又獲得賓士汽車母公司戴姆勒集團南韓浦項制鐵入股結盟

路透社報導,楊思枏說「輝能不再是一家台灣公司」,顯有出入。「不再」與「不僅」,雖只一字之差,涵意卻如同天淵。事實上,輝能去年才宣布投資四十二億元擴建桃園工廠,將建置全球首座 1—2GWh 的固態鋰陶瓷超級工廠。然而,桃園廠的四十二億元增資,比起在法國敦克爾克的一,七四三億元投資,連後者的零頭都不到,根本是小巫見大巫。輝能選擇前往歐洲設廠,最主要的因素,正是蔡政府的抗中政策及美中兩強相爭,使得台海情勢變得極不穩定,台灣不再是令人安心投資地點

政治形勢如此渾濁,主政者看起來又對經濟發展心不在焉,這正是令投資人感到不安的環境。這點,與股神巴菲特最近提出的警告:在中國威脅下,「台灣正成為危險經商地方」,不謀而合。何況,輝能近幾年的資金,主要都得力於外國資本的相助。對這些外資企業或金主而言,當然不願自己的資金被投放在安全堪虞地方,移往海外設廠自是更佳選擇。尤其,歐盟法令已要求民國一二四年(二○三五年)起禁售燃油車,但歐洲電動車工業發展遲緩與當地缺乏電動車電池產業有很大關係。這次,法國極力爭取輝能前往設廠,無非是希望它能彌補電池供應鏈中這脆弱的一環,為歐洲電動車發展增添技術動力

輝能的全球布局,或許不必稱為「出走」,畢竟它仍根留台灣並擴大產能。然而,蔡政府對輝能的重要性漠視於前,事後卻只能在輝能「是不是台灣公司」一語上不斷擦脂抹粉,徒然暴露了自己的心虛。試想,這幾年若不是民進黨把兩岸關係搞得如此緊繃,如果不是蔡政府自甘扮演美國抗中馬前卒,輝能這筆近兩千億元投資也許就能落在台灣,為台灣書寫新的電池產業奇蹟。遺憾的是,蔡政府的短視和執拗,平白使台灣錯過了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