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無它乎 與蛇為鄰時代的問候語(十三)
◆ 院際協調成功之鑰─端望賴總統辭黨主席
◆ 大屋頂下/川普2.0的美中台關係 台灣要懂得尾巴搖狗
◆ 社會安全網 老人成破口?
◆ 完善社區支持 減少高齡者孤立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無它乎 與蛇為鄰時代的問候語
2025-02-10 02:47 聯合報/ 潘襎(作者為亞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
蛇年吉語如果沒有融入閩南語諧音,譬如什(蛇)麼都好、什麼攏好等等,這個年恐怕過得不那麼燦爛,畢竟漢字成語裡面,蛇的負面形象居多。或許大家早已經忘記了,蛇早在殷商時代就成為人們日常打招呼用語。人們見面時,相互問候「無它乎!」這句話就是今日的「您好嗎!」
許慎《說文解字》指出:「它,虫也。從虫而長,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凡它之屬皆從它。蛇、它或從虫。」上古人草居,野外雜草遍布,蛇蟄伏其中,稍有不慎,就遭蛇齧,因此彼此見面時,相詢「沒有遇到蛇吧!」(無它乎)這句話可以引申為閩南話「好家在」(幸好)沒有遇到蛇,頗有劫後餘生的慶幸感,蘊含祝福之意。古人第三人稱之「物」、「人」無別,到了唐代,第三人稱才有「他」字出現。晉室一統中國,南方文化日益吃重,特別是東晉南渡,南方濕熱,樹叢多恙蟲,入林不慎則染恙,故而問候語成為「無恙乎」。大家可能會想,蛇出沒於亞熱帶、熱帶,華夏文明發源地的黃河流域,地屬於溫寒哪有蛇的蹤跡呢?
《詩經.衛風:淇奧》:「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看那彎彎的淇水岸,綠竹蓊鬱,有位君子,研究學問如切磋骨器般不斷用心,對自己人品像打磨美玉般反覆琢磨。《詩經》不少竹林風光的描述,青草、流水、林木蓊鬱,一片鳥語花香。根據中國氣象學者研究,五千年前的暖濕期亞熱帶北方極限達到天津、北京,公元前三千年到公元前一千年的夏商西周是第一個濕暖期,雨水溫潤,茂竹森林,覆蓋黃河流域,兩岸遍布竹林。眼前竹林蒼翠,才有可能取竹子製成竹簡,溫度高,人們與蛇為鄰。
蛇是地上爬蟲類中最神祕的生物。聖經裡這樣提到亞當與夏娃的故事,夏娃受到蛇的引誘,偷嘗果實。「蛇必受咒詛,從此要用肚子行走及終生吃土;後裔要與女人的後裔彼此為仇,女人的後裔要傷牠的頭,而牠則要傷她們的腳跟」(創3:14-15)。舊約與新約對於蛇的觀點不同,耶穌說:「我差你們去,如同羊進入狼群;所以你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太10:16)。狼群凶狠,耶穌要使徒們如同蛇那樣機伶,躲過世間的邪惡攻擊,服侍神則要如鴿子的溫順。
印度神話有那伽(nāga)神,為河水與大海之掌控者,巨大如蛇,有一頭或者七頭,釋尊修行時,那伽為祂遮蔽風雨,中文則翻譯為龍。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所謂天龍八部乃是天人(或稱天、提婆)、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修行不究竟卻有神通,佛教引為護法神。在凡間,台灣原住民有巴冷公主與蛇郎君的故事,白蛇傳也有許仙與白娘子的戀情,人蛇之戀十分淒美。
伏羲女媧神話起於東周,兩漢伏羲女媧被描繪為兩個男女身首蛇尾形態。他們尾部交尾纏繞,伏羲拿規與日輪,女媧拿矩與月輪。人神同身,意味著陰陽合媾、時序有節、規矩人文,萬物因此化焉。
「無它乎」一句古老問候語,我們豈有想過,您好我好,相互祝福,您我共榮,家方能為家,社會和諧,國方可為國。
大屋頂下/川普2.0的美中台關係 台灣要懂得尾巴搖狗
川普1.0在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掀起美中貿易戰,一舉改變了美中台關係的原本意涵。如今的川普已非1.0,美中台關係也將隨著川普2.0而演化。
川普1.0在民國一○九年(二○二○年)落選,繼任者拜登的對中政策其實是步武川普的強硬路線,且是變本加厲。但經過四年的美中角力難分難解,其間更爆發了俄烏戰爭,此際的川普2.0在對中國的操作上,似乎減少了一些粗魯,多了幾分細膩。
比如說,拜登四年未踏上中國,川普則放話希望在就職百日內訪華。
川普的「使美國再度偉大」(美國不再偉大),主要是建立在「中國超越美國/中國剝削美國」的民粹論述上,將中國定位為美國「最強大最危險的對手」。
川普承認中國是一個足以與美國分庭抗禮的大國、強國,這一點很重要。也就是川普知道,與中國互動不能目中無人,不能頤指氣使。
且看,川普近期對加拿大、巴拿馬、墨西哥、丹麥、烏克蘭、加蕯的口氣,輕蔑冷血又汙辱,幾近是流氓的語言。但對中國,他邀請習近平參加其就職典禮、渲染他與習近平的「偉大關係」、且在顯然碰了釘子後說並不急著與習近平通話而未翻臉,則是多麼溫柔婉約。川普是個勢利眼。
他說:「中國與美國合作,可以解決全世界所有的問題。」你看,「全世界」、「所有的問題」,皆是全稱命題。多麼抬舉中國,彷彿川普要邀請習近平來分蛋糕了。
這樣的口氣顯示,川普的美中互動將以「交易」為主旋律,未來進入軍事衝突的概率或將降到可以不計。
因為,川普標榜他與眾不同,以「和平締造者」自況且自豪。他不但要終止「別人製造的戰爭」(俄烏戰爭),且要禁止「可能發生的戰爭」(當然包括台海戰爭)。尤其,川普承認中國的強大,他不會將中國看成俄羅斯,更不想把「筆尖台灣」當作烏克蘭。畢竟,2.0的川普是親眼目睹並反對俄烏戰爭的川普。
因此,論及對台海兩岸戰爭的疑慮,川普團隊如今的標準口徑是:不希望它發生,會阻止它發生,會不使它發生。
亦即,美國不想打仗,中共也別想著武統,大家都不要打仗。
川普雖仍重視軍事準備,以實力謀和平。但他顯然不再是以武器庫的清單盱衡世界,而是改以美國進出口的逆差清單來決定其外交操作。
至此,美國的國際關係將以「對外稅務局」(External Revenue Service)為主要象徵,中心思維是割韭菜。
在前述的大背景下,川普2.0美中台關係的可能發展趨向是:
一、美國挑唆或介入兩岸戰爭的概率將大幅降低。二、兩岸各自的對美關係,皆須面向美國的「對外稅務局概念」,則台灣的交易實力遠不如大陸。三、美國的對台軍售,只是對經貿逆差的補償,已無軍事上的真實意義,何況川普也擺明了說台灣太遠不好救。四、然而,川普也絕不會不玩台灣牌。他要用中國來勒索台灣,又用台灣來勒索中國。畢竟,維持兩岸的相互敵對仇恨,對美國有利。只要兩岸繼續相互敵對仇恨,美國就能借題發揮,藉此斂取台灣的「保護費」,並逼迫實現「美積電」。川普對保護「筆尖台灣」的興趣索然,但他會玩弄台灣。
台灣必須警覺。川普已自「從軍備清單看世界」,轉移到「從逆差清單看世界」。他其實不在乎你是不是「美國的民主盟友」,而只看你是不是「美國的韭菜」。當加拿大、丹麥這些美國老牌的「民主盟友」如今陷此境地,台灣有什麼資格以「民主盟友」與他們向美國爭寵?
當前的情勢是:美中的對立必將持續,因為自川普將「不容中國超越美國/不容中國欺負美國」定義為衡量「美國是否再度偉大」的標尺,已成為深刻嵌入美國兩黨鬥爭中的核心民粹意識。只因美國兩黨鬥爭需要中國這個「功能性的敵人」,美中對立就必將持續。
但是,由於俄烏戰爭的教訓,美國(尤其川普)不再想與中國陷入軍事衝突,於是原本美國可能想把台灣當成烏克蘭的念想也就淡出。在川普2.0的架構下,台灣連想作烏克蘭的資格都沒有。何況,作了烏克蘭更必是國破家亡。
在這個「美中繼續對立,但戰爭愈來愈非選項」的「鬥而不破」的大趨勢中,台灣雖可利用美中繼續對立的情勢,但更要警覺必須放棄以「台灣烏克蘭化」來建構台美關係,黃粱夢快快醒來。
美中衝突,已是美國兩黨長期民粹鬥爭中的必要存在,也是美國必將演下去的連續劇。但台灣的頂層目標若是在兩岸和平,就絕對不能跟著美國視兩岸的敵對仇恨為長期及必要的存在,台灣必須走出自己的路,不可被美國挾持。
直面此一新情勢,在美中兩強之間,台灣不能被美國挾持,也要抵抗大陸的壓迫,也就必須找到一個以弱對兩強、以小事兩大的方法,亦即要能尾巴搖狗。
其實,台灣確有兩次尾巴搖狗的重大成就。一次是蔣經國宣布解嚴及開啟兩岸交流。這使得兩岸互動必須受到台灣民主運作的節制,因此就不可能貿然獨立或統一,其影響至今。另一次就是連戰及馬英九主持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居然使「不統/不獨/不武」在民國九十七年至一○五年(二○○八年至二○一六年)成為台灣公開主張的兩岸政策,最後且舉行了破天荒的馬習會。後來,中南海稱這八年是兩岸關係最好時期,白宮也稱這八年是台美關係最好時期。
可見,尾巴搖狗確有其事。
這個可以搖兩隻大狗的小尾巴就是中華民國。且看當下:川普為了「使台海戰爭不會發生」,他必定支持以「不改變中華民國的現狀」來穩定大局。焦頭爛額的習近平為處理當下的內憂外患,現在必定是他最希望能穩住「中華民國」的時候。因為,穩住中華民國,也就穩住了大半世界關係。賴清德若能正確站上「定錨中華民國」的制高點,即能緩解美國的挾持及中共的壓迫。
中華民國,回應了美國的「不支持台獨」。中華民國,回應了中共的「反對台獨」。定錨中華民國,是台美中三方的最大公約數。
值此全球「大交易」時代,也正是兩岸「大交易」的契機。台灣應在「大屋頂中國/大屋頂中華」下,以「我不台獨」交易中共的「你不武統」。如此,用「中華民國」穩住了兩岸情勢,台灣即可降低中共的壓迫,亦可減低美國的挾持,在台美中關係建立起台灣的主體性。
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兩岸和平競合,就是尾巴搖狗。
院際協調成功之鑰─端望賴總統辭黨主席
2025-02-10 02:45 聯合報/ 陳長文/中華民國國民、律師、法學教授、良制一國的信仰者(台北市)
賴清德總統今天將依「憲法賦予的權責」召集五院院長會商國政,促進院際協調與合作。筆者推測,此舉或係行使憲法第四十四條所賦予之院際調解權,即「總統對於院與院間之爭執,除本憲法有規定者外,得召集有關各院院長會商解決之。」
然該權力本應基於總統超然中立之角色,但現實政治使此設計不切實際。況且,目前未知院際協商之「爭執」所在,是否必須召集五院參與,尚存疑問。
回顧歷史,戒嚴及動員戡亂時期,蔣介石與蔣經國總統未曾動用院際調解權,因當時民主法治尚未成熟,且五院皆聽命於統治者,無需調解。李登輝總統民國八十年(一九九一年)宣告戡亂終止後召開國是會議以凝聚共識。
陳水扁總統因核四停建爭議擬啟動院際調解,但遭時任立法院長王金平以「行政、立法兩院應各本所司行使職權」為由婉拒。馬英九總統任內曾兩度試圖啟動該權:一是民國一○二年(二○一三年)九月,時任立法院長王金平涉及關說法務部長曾勇夫,要求對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不提起上訴,馬因而以該權召集江宜樺院長等人討論後續處置(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北檢以洩密罪等罪起訴馬英九;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高等法院認定馬英九係行使院際調解權,判無罪定讞)。二是太陽花學運期間,遭王金平以「朝野黨團爭議不涉院際調解」拒絕。至於蔡英文總統任內則未啟動院際協調。基上,賴總統如今嘗試院際協調,實凸顯我國憲政運作困境。
民國八十六年(一九九七年)修憲後,李登輝推動總統直接任命行政院長,無需立法院同意,使行政院長變成總統之執行長,擴張總統權力,府院關係趨於從屬化,如此一來總統再行使院際協調職權,已然無法維持原應有之超然地位,所言所為亦無一言九鼎之效,而取信於眾。
且總統兼任執政黨主席,藉黨紀約束行政權及立院黨團,已非制憲時設想之中立角色。如今賴清德兼任民進黨主席,不免受政黨影響;特別在當前朝小野大之下,民進黨積極推動罷免國民黨立法委員,黨主席主持院際協調,形同球員兼裁判,真值信「賴」嗎?
賴清德可以在民進黨中常會痛批在野黨,再到總統新年談話時繼續譴責在野多數的立法院,這樣的角色錯亂,顯然無法同時兼顧執政黨主席及全國人民的領袖之責。試問,當五院領導人齊聚總統府,賴清德究竟以國家元首自居,還是以執政黨立場與在野黨抗衡?如此尷尬場面,恐連禮賓人員引座時亦能感受彆扭。相較美國總統不兼任執政黨主席,僅為黨員,且憲法無院際調解設計,利益衝突無從發生。
對照《國防法》第六條要求「現役軍人,不得為下列行為︰一、擔任政黨、政治團體或公職候選人提供之職務」,及《法官法》第十五條規定法官「不得參加政黨、政治團體及其活動」,國防法及法官法施行已久,舉輕明重,若總統欲善盡院際調解職責,應超越黨派,守護憲政秩序。
況且,日前賴清德公布《憲法訴訟法》修正條文時,竟對身兼大法官及憲法法庭審判長之司法院代理院長謝銘洋批示「宜聲請憲法法庭裁判,以明確憲法框架,維持憲政秩序」,如此不知分際,遑論擔院際協調大任?
是以,當今天下午三時,五院院長步入總統府大禮堂後,筆者誠摯期待賴清德總統以國家元首身分堅定宣告:「為確保憲政秩序不受政黨牽絆,並彰顯總統超然中立之立場,本人即刻辭去黨主席職務。」從而使院際協調真具意義,確立五院相互尊重制衡之憲政秩序,方能使「良制」之種子在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的民主沃土上開花結果。
社會安全網 老人成破口?
2025-02-10 02:43 聯合報/ 高思安/管理學博士(高雄市)
高雄近日發生駭人聽聞的連續殺人分屍案,嫌犯為獨居的七十二歲老人,疑涉殺害並分屍三名老婦人,此案不僅在手段上極為殘忍,更顯示高齡化社會中部分獨居長者面臨的潛在風險。依媒體報導,張嫌並未顯示明顯精神疾病跡象,但可能具有病態人格,行為模式高度以自我滿足為核心。此事件再度凸顯社會安全網的漏洞,提醒政府與社會必須及早建立更周全的長者照護及身心健康評估機制。
根據內政部統計顯示,六十五歲以上獨居長者的住家數量,民國一二年(二○一三年)約廿九點四萬戶,至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已倍增至五十七點二萬戶;短短十一年間成長近一倍,顯示台灣高齡人口快速增加,獨居現象亦日益普遍。雖然我國老年人口逾四百四十萬,但全國實際列冊需要關懷的僅五萬三千餘人,顯示相較龐大的人口基數,官方介入與支援的覆蓋率仍極其有限;六都列冊比率約一個百分點上下,遠不足以因應高齡化海嘯所帶來的複雜挑戰。
在現今的高齡化社會中,長者孤立化不只可能導致身體健康受到忽視,更容易產生精神層面的孤寂與無助。有些人可能因此走向負面情緒的極端,出現反社會傾向、對社會不滿甚至滋生報復心理;一些長者則因生理或心理需求無法得到適時協助,恐淪為潛在受害者。雖然本案嫌犯是否因獨居而產生偏激行為,仍需經司法調查與精神鑑定才能確定,但其所揭露的隱憂,足以讓人正視獨居長者的複雜處境。在推動高齡照護的同時,若忽略了對心理狀態與人格特質的篩檢與輔導,便無法有效預防此類極端事件。
為了避免此類悲劇重演,政府亟需加強多層次的長者關懷體系。社政、衛政等機關應廣泛與地方鄰里組織、社工團體及民間志工合作,擴大基層訪視與心理關懷;強化衛生單位及長照系統之間的串聯,建立風險預警機制,針對被列管長者或平時難以掌握之弱勢族群,定期追蹤並即時通報,避免高風險個案在不為人知的情況下失去控制。最後,司法部門也需配合,針對高齡案犯之心理與犯罪動機研擬評估標準;若初步判斷可能帶有病態人格,應及早收容或輔導,以避免危及其他民眾安全。
高雄連續殺人分屍案固然驚悚,但其警訊意義遠超過案件本身。面對快速高齡化所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我們急需更完備的社會安全網機制,透過建立更精細的長者關懷與社會監測系統,確保高風險族群能被及時發現與協助。整合衛生、社福、警政與社區資源,以防止個案陷入孤立或衍生危險行為。只有地方政府、中央機關與民間團體三方通力合作,從社會結構與心理健康層面雙管齊下,建立更嚴密的社會安全網,才可能避免類似悲劇再生。
這起事件是對現行社會安全網嚴苛考驗,提醒我們除了高齡者的基本生活照護之外,更須重視他們內心的需求與潛藏的危機。藉由建立完整的照護機制、預警系統與強化社會安全網,方能讓每位長者在身心層面都能得到周全的關懷,並保障社會的安全與和諧。
完善社區支持 減少高齡者孤立
2025-02-10 02:43 聯合報/ 黃子政/大學兼任講師(高雄市)
高雄市近日發生的分屍命案震驚社會,七十二歲張姓老翁涉嫌殺害並肢解七十一歲趙姓老婦,更在住處發現多組不同女性 DNA 血證,使這起案件從單一凶殺案升級為可能的連續殺人事件。這不僅顯示凶嫌泯滅人性的殘忍,也反映出當代社會高齡犯罪與社區安全的隱憂。
長久以來,社會普遍認為老年人較不容易涉及犯罪,然而近年來高齡犯罪率逐步上升,顯示高齡犯罪已非個案,而是值得關注的社會現象。
高齡者犯罪因素來自一、社會孤立與心理失衡:孤獨是高齡犯罪的重要推手。愈來愈多的高齡者因喪偶、子女疏離或經濟困難,逐漸陷入社會邊緣,內心壓抑無處宣洩,而演變為極端行為。二、經濟壓力與生存困境:高齡者退休後若無足夠的經濟支持,可能因貧困導致犯罪。三、心理疾病與認知退化:某些老年心理或精神疾病可能導致行為失控。根據美國心理學協會的研究,某些老年患者可能因為認知功能退化而變得具攻擊性,甚至無法意識到自己的犯罪行為。
高齡犯罪對社會的巨大影響,包括一、破壞社會信任:高齡犯罪的增加,使得鄰里之間的信任感降低,長者不再是傳統印象中的「慈祥長輩」,而可能是潛在威脅。二、增加社會成本,司法與監獄系統本就負擔沉重,當高齡犯罪者增加,政府須投入更多資源來進行矯正與安置,導致社會成本上升。三、影響家庭結構,當長者犯罪,家屬往往成為受害者之一,無論是心理創傷、社會標籤,或經濟上的壓力,都可能導致家庭破裂。
高齡犯罪與社區安全的問題不能被忽視,在社區安全與犯罪防治的對策方面,首先應強化社區關懷機制,幫助高齡者減少孤立,降低其心理壓力,進而降低犯罪風險。其次要提升社區警覺性與預警機制,社區應發展守望相助制度,透過巡邏與定期關懷訪視,防範潛在危機。再來應加強高齡犯罪矯正與預防教育,監獄與社會福利機構應推動高齡者犯罪矯正計畫,提供心理輔導與法律教育。最後是加強科技監控,社區可透過智慧監控系統及時發現異常行為,讓犯罪無所遁形,藉此嚇阻、消滅犯罪於無形。
高雄這起駭人聽聞的分屍命案提醒我們,社會必須關注高齡者的心理健康、社會關懷與犯罪預防。唯有透過完善的社區支持、有效的警覺機制與適當的法律制度,才能打造一個更安全、和諧的社會。我們不能讓高齡者成為犯罪的受害者或加害者,應共同努力確保安全與人性的光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