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0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總預算爭議 要以高度智慧化解(十三)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0708/web/ 

◆  聯合報社論/賴清德該做的是朝野對話,而非院際協調
◆  聯合報黑白集/彭啓明要演就演到底
◆  經濟日報社論/總預算爭議 要以高度智慧化解(十三)







經濟日報社論/總預算爭議 要以高度智慧化解


2025-02-10 03:24  經濟日報/ 社論
立法院1月下旬三讀通過中央政府總預算後,台灣政壇充斥著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衝突態勢。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立法院1月下旬三讀通過中央政府總預算後,台灣政壇充斥著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衝突態勢。行政院首先發難,停聘記者會手語翻譯,接著各部會也隨之威脅停繳房租及延後3C產品上市,指控輕視台灣文化發展,預言影響花東雙軌計劃,衝擊勞保與退休金發放,停擺老農津貼與農民職災保險,甚至有部會記者室提早熄燈藉以表達不滿。

自從去年內閣改組,行政院與立法院就齟齬不斷。從開始修正《立院職權行使法》與《刑法》的「國會改革法案」,到後來的《憲法訴訟法》及《財政收支劃分法》等攸關國內政治運作的重大法案,兩院爭議動輒訴諸「覆議」而毫無化解跡象。執政黨最後透過憲法法庭釋憲定奪,更讓在野陣營質疑司法公平性,使得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瀕臨信任危機。

行政院上下想在「朝小野大」的立法院翻盤總預算,竟誤導民眾、醜化在野黨,結果只會加深彼此怨懟,最後注定失敗的「覆議」,不過是在台灣朝野對立的政治歷史增記一筆註記罷了。最近,就在行政與立法兩院累積宿仇難解之際,認同執政黨的民間團體又開始鋪天蓋地對在野黨立委發動大罷免。未來半年台灣政治必然衝突不斷,社會十分憂心立法院的「一院之不治」,國家大政治理將持續蹉跎。

台灣今日政局混亂應非執政者的初衷。賴清德總統就職演說特別強調要以「新思維」看待「三黨不過半」;「政黨在競爭之外,也應該有合作的信念」,而立法院「多數尊重少數,少數服從多數,才能避免衝突,維持社會的安定和諧。」卓榮泰院長上任時亦表示會要求行政團隊做好國會協調溝通工作。賴總統與卓院長對理性政治運作的期許顯然落空。

面對台灣政治困局,賴總統依憲法權責召集五院院長會商國政,但社會對是否就能因此「增進院際協調與合作」並「凝聚朝野共識」多持保留觀望態度。行政與立法兩院的爭議,無法靠總統召集其他三院首長參與解決,而立法院的合議制在內部未能擺平的前提下,更無法讓韓國瑜院長能有太多的發揮空間。賴總統想透過憲政體制化解朝野政黨對立確實有難度。

台灣政治紛亂來自朝野對立,根本原因則是行政權被朝小野大的執政黨壟斷,且在野黨長期未被執政黨尊重的必然反彈。「解鈴終須繫鈴人」,賴總統啟動院際會商僅是邁出朝野和解第一步,未來要真正排除政爭衝突根源才會「人和政通」。台灣朝野對立是政黨政治問題,賴總統若能以執政黨主席身分,推動朝野政黨對談與和解,才有可能化解當前政治僵局。

預算是執政者落實施政目標的具體手段,預算被立法院刪除,代表社會民意對於執政計畫的疑慮。我們從總預算刪減內容可看出,在野黨是對過去政府決策的不滿。刪除撥補台電公司1,000億元,表明「廢核」政策的不務實;數發部被刪除30億元,是該部長期績效表現令人完全失望。至於媒體政策及業務宣導費被砍8億元,則反應在野黨對過去政府文宣經費分配不公,甚至可能成為政治工具的疑慮。

這次行政院在總預算主動增列歲出2,806億元,遭到立法院要求自行增加刪減639億元,更凸顯過去八年來中央政府總預算膨脹速度過快;從民國一O七年(2018年)的1兆9,740億元擴增到今年3兆1,325億元年成長率近達5.8%遠高於同期平均經濟成長率3.3%。立法院要求行政院自行刪減預算,是希望政府回歸「零基預算原則,重新檢視政府過去支出是否浮濫。

行政、立法兩院的總預算爭執,依然延續近一年未能終止的政治紛擾。國內菁英若不學習「正、反、合」的辯證進步原則,繼續堅持「贏者全拿」,動輒祭出覆議的假性民主,未來只會製造更多政治衝突,而這絕非社會所樂見。














聯合報黑白集/彭啓明要演就演到底


2025-02-10 03:14  聯合報/ 黑白集
環境部長彭啓明。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環境部長彭啓明以因應預算遭刪減為由宣布六大撙節措施,包括拔燈管、調整冷氣、電梯等,卻引來不少網友反酸「部長說完後,我真的更覺得刪得好」。環境部本該帶頭節能減碳,彭啓明卻拿來討拍兼政治表態,完全失了本分

政院不斷操弄總預算刪減議題,早已招致反效果,不僅人民無感,且為誇大機關受預算刪減影響,各中央機關於是賣力「作文」,造成許多事務官額外負擔,怨聲載道。但各部會首長為了官位依舊賣力演出,農業部長陳駿季拍了政治味十足的影片,還要轄下局署粉專轉發,成政治介入文官體系最壞示範。

彭啓明之前稱,原訂民國一一九年(二○三○年)減碳目標廿八%正負二個百分點,恐因預算刪減與凍結,要建議改為正負五個百分點,旋遭環團反批「太誇張」。最近他又以水電費被刪十%為由,實施諸多節電節費措施,也遭吐槽「本來就該做」。

彭啓明本就應以身作則,這次既要配合政院演出,那就請務必堅持到底,且應訂 KPI 每年持續遞減,如此最後假戲也會真做,不僅有助達成民國一三九年(二○五○)淨零,還不用擔心無法達成原本減碳目標。

不僅如此,卓內閣還應要求各部會效法環境部訂定節約 KPI ,甚至邀請主掌美國效率部的馬斯克也來幫各部會診斷一下,或許還可省下倍數的預算,也不用鎮日哭窮了。













聯合報社論/賴清德該做的是朝野對話,而非院際協調


2025-02-10 03:15  聯合報/ 社論
賴清德總統(左)10日將召集立院院長韓國瑜等五院院長會商國政,增進院際協調與合作。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賴清德總統今天啟動憲法賦予的院際協調權,召集五院院長會商國政。綠營肯定賴總統承擔責任,期待朝野政黨正向以對;藍營樂見朝野和諧,但也奉勸賴總統不要說一套做一套;白營質疑缺乏主題、目標與方向,恐淪為過水政治秀。立法院長韓國瑜則表示有責任向總統報告民情,並將帶回會商的建議,邀集朝野黨團協商,促進行政立法良善互動。

院際協調權是中華民國憲法獨有的設計,也是憲法賦予總統的專屬權力;總統對於院與院間之爭執,得召集有關各院院長會商解決。不過,憲法的設計,原本是總統以憲政高度和超然地位,協調解決院際的紛爭;但隨著憲法與政治情勢變遷,現在總統往往高度介入政治紛爭,本身可能就是政爭的源頭,這使得總統所能發揮的院際協調功能受到很大限制,甚至院際協調權的啟動都可能被拒絕或遭質疑。

例如,前總統陳水扁停建核四引爆朝野衝突,時任立法院長王金平就以行政立法兩院各自行使職權,拒絕院際協調;王金平也以服貿審查是立院朝野黨團爭議,與院際爭議性質不同,而婉拒前總統馬英九的院際協調。去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國會改革法案後,外傳賴總統擬啟動院際協調權,也被藍委批評,法案已經通過才要院際協調,根本就是在欺負韓國瑜。事實上,賴政府上台以來的政治僵局,並不全然是院際爭議,而主要是朝野缺乏互信與政黨惡鬥。迴避政黨衝突,調解院際爭執,是治標不治本。

那麼,賴總統要協調什麼院際爭議呢?總統府不說,議題突襲,各院隨興。考試院表示將審慎研議考試院職掌與各憲政機關有關的重要議題;也就是說,要協調什麼,考試院還沒想到。其實以立法院行使考試委員人事同意權為例,只要總統尊重國會民意,考委任命就沒有問題。同樣,從大法官到 NCC 的人事,如能尊重立院,哪裡會有什麼院際爭執?尤其只要總統補提名國會能接受的大法官適任人選,司法院僵局立解,行政院何需對憲訴法提出覆議,製造行政立法兩院爭執?

最荒謬的是,行政院坦承,希望院際協商解決的議題尚未具體盤點但賴總統在春節期間即責成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聯繫安排,如今院際協調在即,行政院竟不知道有什麼問題需要總統出面協調。很顯然,如果不是總統即興決策,就是閣揆心不在焉,甚至讓人懷疑賴卓體制運行是否已經「落鏈」?至於監察院打算反映預算遭大砍所面臨的業務推動困境,其實監察院東廠化的嚴重傾向,比監院哭窮賣慘為政院助攻,更值得關切。

藍營對韓國瑜應否赴會有些猶豫,並非無因。賴清德政治性格剛愎,不承認少數總統;他不僅挾青鳥威脅國會,指導釋憲沒收國會改革,又一邊喊團結和諧,一邊放縱綠營推動大罷免。院際協調會是施壓、摸頭與分化的策略嗎?韓國瑜代表立院,卻不能代表任何政黨;他若拒絕赴會,將背破壞團結罪名,但他接受總統院際協調後,還必須回到立院進行黨際協調,等於賴清德把協調和解責任甩鍋韓國瑜。但看到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動輒喊雙罷,連韓國瑜都自嘲快被罷免了,他要協調誰?

賴總統真要促成朝野和諧、團結合作,尊重國會多數民意,是首要之務;和解的對象更應該包括在野的國民黨和民眾黨。為覆議而覆議,為罷免而罷免,無助於院際協調和團結和諧。停止仇恨動員,誠懇表達善意,才能化解對立和爭議。五院協調,不該也不能是一場鴻門宴。








【專家之眼】勞保破產!竟由全民負擔,民進黨搶劫?(十三)

◆  【專家之眼】勞保破產!竟由全民負擔,民進黨搶劫?(十三)








【專家之眼】勞保破產!竟由全民負擔,民進黨搶劫?


2025-02-10 07:13  聯合報/ 陳國樑/政大財政系教授暨系主任、政大財稅研究中心主任
最新的勞保精算報告(113年度勞工保險普通事故保險費率精算及財務評估報告)發布。與三年前的精算結果相比,勞保財務狀況惡化嚴重。圖為勞保局外觀。本報資料照


數以千萬計的勞保被保險人權益,攸關台灣社會的正常運作。然而,決策者與主管機關對於勞保財務壓力的輕忽,正將勞保制度推向無法挽回的敗亡之境。

農曆年前,最新的勞保精算報告(113年度勞工保險普通事故保險費率精算及財務評估報告)發布。與三年前的精算結果相比,勞保財務狀況惡化嚴重。無論從「精算負債」、「平衡費率」或「已提存基金比率」等數據來看,皆令人不寒而慄。

首先,勞保的「精算負債」是指截至精算評估日期,依據現行制度,保險人未來應支付之給付總額的現值。簡而言之,這數值反映了勞工保險制度未來需支付的總金額。

令人瞠目結舌的是,勞保精算負債正以前所未見、每年超過1兆元的速度迅速增長。僅三年間,金額已從11兆501億元攀升至14兆1,027億元,足足增加了3兆526億元。按照此膨脹速度,勞保精算負債將在5至10年內,超越全國國內生產毛額(GDP)的數值。

其次,「平衡費率」是依據一般精算準則,按照基金財務收支相等的原則,根據最適精算假設所計算的費率。簡而言之,這個數值代表勞工保險制度在收支平衡下應收取的費率。

最新公布的勞保平衡費率,出現了顯著的變化。在110年的精算報告中,平衡費率估計為27.83%,而在最新的113年報告中,該費率上升至31.42%,增加了3.59個百分點。然而,目前勞保實收費率僅有11.5%,相當於「繳一元、領三元」,難道寄望兩元的差額會從天而降來填補?

第三,基金未來給付可透過提存準備的方式,累積於基金資產中,形成基金結餘。「已提存基金比率」之定義為基金結餘占精算負債之比例,為年金系統償付能力的指標。簡而言之,若此比率低於100%,表示資產小於負債,精算上基金並無法因應未來給付。

在110年的精算報告中,勞保之已提存基金比率僅有7%,而在最新的113年報告中,此比率進一步下降至6%,離譜的低。

根據《2023年OECD與G20國家年金統計》所調查的42個國家中,除 OECD 國家之冰島、墨西哥、美國與G20之印尼四國外,其餘各國與我國勞保性質相近(確定給付制)的退休年金制度,已提存基金比率皆達100%以上。印尼雖未達100%,但也有97%的水準;各國中最低的冰島,即使政府曾於民國九十七年(2008年)破產,年金制度的已提存基金比率也達28%

最新精算結果揭示勞保的財務問題無比嚴峻,這無疑是狠狠的一巴掌甩在曾經脫口而出:「撥補就是改革」的官員與民代們的臉上,然而悲哀的是,會感覺到痛、必須承擔制度崩潰苦果的,終將是你我全體國民。

主政者不識用人,主管機關放任勞保財務惡化,自以為是的拿撥補來延後破產時間點,沾沾自喜、洋洋自得。殊不知不僅未解決問題,其間之延宕與耽擱,恐怕已經將氣若游絲的勞保制度,推入了絕境的深淵。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無它乎 與蛇為鄰時代的問候語(十三)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0708/web/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無它乎 與蛇為鄰時代的問候語(十三)
◆  院際協調成功之鑰─端望賴總統辭黨主席
◆  大屋頂下/川普2.0的美中台關係 台灣要懂得尾巴搖狗
◆  社會安全網 老人成破口?
◆  完善社區支持 減少高齡者孤立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無它乎 與蛇為鄰時代的問候語


2025-02-10 02:47  聯合報/ 潘襎(作者為亞洲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專任教授)


蛇年吉語如果沒有融入閩南語諧音,譬如什(蛇)麼都好、什麼攏好等等,這個年恐怕過得不那麼燦爛,畢竟漢字成語裡面,蛇的負面形象居多。或許大家早已經忘記了,蛇早在殷商時代就成為人們日常打招呼用語。人們見面時,相互問候「無它乎!」這句話就是今日的「您好嗎!」

許慎《說文解字》指出:「它,虫也。從虫而長,象冤曲垂尾形。上古草居,患它,故相問無它乎。凡它之屬皆從它。蛇、它或從虫。」上古人草居,野外雜草遍布,蛇蟄伏其中,稍有不慎,就遭蛇齧,因此彼此見面時,相詢「沒有遇到蛇吧!」(無它乎)這句話可以引申為閩南話「好家在」(幸好)沒有遇到蛇,頗有劫後餘生的慶幸感,蘊含祝福之意。古人第三人稱之「物」、「人」無別,到了唐代,第三人稱才有「他」字出現。晉室一統中國,南方文化日益吃重,特別是東晉南渡,南方濕熱,樹叢多恙蟲,入林不慎則染恙,故而問候語成為「無恙乎」。大家可能會想,蛇出沒於亞熱帶、熱帶,華夏文明發源地的黃河流域,地屬於溫寒哪有蛇的蹤跡呢?

《詩經.衛風:淇奧》:「瞻彼淇奧,綠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看那彎彎的淇水岸,綠竹蓊鬱,有位君子,研究學問如切磋骨器般不斷用心,對自己人品像打磨美玉般反覆琢磨。《詩經》不少竹林風光的描述,青草、流水、林木蓊鬱,一片鳥語花香。根據中國氣象學者研究,五千年前的暖濕期亞熱帶北方極限達到天津、北京,公元前三千年到公元前一千年的夏商西周是第一個濕暖期,雨水溫潤,茂竹森林,覆蓋黃河流域,兩岸遍布竹林。眼前竹林蒼翠,才有可能取竹子製成竹簡,溫度高,人們與蛇為鄰。

蛇是地上爬蟲類中最神祕的生物。聖經裡這樣提到亞當與夏娃的故事,夏娃受到蛇的引誘,偷嘗果實。「蛇必受咒詛,從此要用肚子行走及終生吃土;後裔要與女人的後裔彼此為仇,女人的後裔要傷牠的頭,而牠則要傷她們的腳跟」(創3:14-15)。舊約與新約對於蛇的觀點不同,耶穌說:「我差你們去,如同羊進入狼群;所以你們要靈巧像蛇,馴良像鴿子」(太10:16)。狼群凶狠,耶穌要使徒們如同蛇那樣機伶,躲過世間的邪惡攻擊,服侍神則要如鴿子的溫順。

印度神話有那伽(nāga)神,為河水與大海之掌控者,巨大如蛇,有一頭或者七頭,釋尊修行時,那伽為祂遮蔽風雨,中文則翻譯為龍。金庸武俠小說《天龍八部》,所謂天龍八部乃是天人(或稱天、提婆)、龍、夜叉、乾闥婆、阿修羅、迦樓羅、緊那羅、摩睺羅伽,修行不究竟卻有神通,佛教引為護法神。在凡間,台灣原住民有巴冷公主與蛇郎君的故事,白蛇傳也有許仙與白娘子的戀情,人蛇之戀十分淒美。

伏羲女媧神話起於東周兩漢伏羲女媧被描繪為兩個男女身首蛇尾形態。他們尾部交尾纏繞,伏羲拿規與日輪,女媧拿矩與月輪。人神同身,意味著陰陽合媾、時序有節、規矩人文,萬物因此化焉。

無它乎」一句古老問候語,我們豈有想過,您好我好,相互祝福,您我共榮,家方能為家,社會和諧,國方可為國。












大屋頂下/川普2.0的美中台關係 台灣要懂得尾巴搖狗


2025-02-10 02:44  聯合報/黃年


川普1.0在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掀起美中貿易戰,一舉改變了美中台關係的原本意涵。如今的川普已非1.0,美中台關係也將隨著川普2.0而演化。

川普1.0在民國一○九年(二○二○年)落選,繼任者拜登的對中政策其實是步武川普的強硬路線,且是變本加厲。但經過四年的美中角力難分難解,其間更爆發了俄烏戰爭,此際的川普2.0在對中國的操作上,似乎減少了一些粗魯,多了幾分細膩。

比如說,拜登四年未踏上中國,川普則放話希望在就職百日內訪華。

川普的「使美國再度偉大」(美國不再偉大),主要是建立在「中國超越美國/中國剝削美國」的民粹論述上,將中國定位為美國「最強大最危險的對手」。

川普承認中國是一個足以與美國分庭抗禮的大國、強國,這一點很重要。也就是川普知道,與中國互動不能目中無人,不能頤指氣使。

且看,川普近期對加拿大、巴拿馬、墨西哥、丹麥、烏克蘭、加蕯的口氣,輕蔑冷血又汙辱,幾近是流氓的語言。但對中國,他邀請習近平參加其就職典禮、渲染他與習近平的「偉大關係」、且在顯然碰了釘子後說並不急著與習近平通話而未翻臉,則是多麼溫柔婉約。川普是個勢利眼

他說:「中國與美國合作,可以解決全世界所有的問題。」你看,「全世界」、「所有的問題」,皆是全稱命題。多麼抬舉中國,彷彿川普要邀請習近平來分蛋糕了。

這樣的口氣顯示,川普的美中互動將以「交易」為主旋律,未來進入軍事衝突的概率或將降到可以不計。

因為,川普標榜他與眾不同,以「和平締造者」自況且自豪。他不但要終止「別人製造的戰爭」(俄烏戰爭),且要禁止「可能發生的戰爭」(當然包括台海戰爭)。尤其,川普承認中國的強大,他不會將中國看成俄羅斯,更不想把「筆尖台灣」當作烏克蘭。畢竟,2.0的川普是親眼目睹並反對俄烏戰爭的川普。

因此,論及對台海兩岸戰爭的疑慮,川普團隊如今的標準口徑是:不希望它發生,會阻止它發生,會不使它發生。

亦即,美國不想打仗,中共也別想著武統,大家都不要打仗。

川普雖仍重視軍事準備,以實力謀和平。但他顯然不再是以武器庫的清單盱衡世界,而是改以美國進出口的逆差清單來決定其外交操作。

至此,美國的國際關係將以「對外稅務局」(External Revenue Service)為主要象徵,中心思維是割韭菜。

在前述的大背景下,川普2.0美中台關係的可能發展趨向是:

一、美國挑唆或介入兩岸戰爭的概率將大幅降低。二、兩岸各自的對美關係,皆須面向美國的「對外稅務局概念」,則台灣的交易實力遠不如大陸。三、美國的對台軍售,只是對經貿逆差的補償,已無軍事上的真實意義,何況川普也擺明了說台灣太遠不好救。四、然而,川普也絕不會不玩台灣牌。他要用中國來勒索台灣,又用台灣來勒索中國。畢竟,維持兩岸的相互敵對仇恨,對美國有利。只要兩岸繼續相互敵對仇恨,美國就能借題發揮,藉此斂取台灣的「保護費」,並逼迫實現「美積電」。川普對保護「筆尖台灣」的興趣索然,但他會玩弄台灣

台灣必須警覺。川普已自「從軍備清單看世界」,轉移到「從逆差清單看世界」。他其實不在乎你是不是「美國的民主盟友」,而只看你是不是「美國的韭菜」。當加拿大、丹麥這些美國老牌的「民主盟友」如今陷此境地,台灣有什麼資格以「民主盟友」與他們向美國爭寵?

當前的情勢是:美中的對立必將持續,因為自川普將「不容中國超越美國/不容中國欺負美國」定義為衡量「美國是否再度偉大」的標尺,已成為深刻嵌入美國兩黨鬥爭中的核心民粹意識。只因美國兩黨鬥爭需要中國這個「功能性的敵人」,美中對立就必將持續。

但是,由於俄烏戰爭的教訓,美國(尤其川普)不再想與中國陷入軍事衝突,於是原本美國可能想把台灣當成烏克蘭的念想也就淡出。在川普2.0的架構下,台灣連想作烏克蘭的資格都沒有。何況,作了烏克蘭更必是國破家亡。

在這個「美中繼續對立,但戰爭愈來愈非選項」的「鬥而不破」的大趨勢中,台灣雖可利用美中繼續對立的情勢,但更要警覺必須放棄以「台灣烏克蘭化」來建構台美關係,黃粱夢快快醒來。

美中衝突,已是美國兩黨長期民粹鬥爭中的必要存在,也是美國必將演下去的連續劇。但台灣的頂層目標若是在兩岸和平,就絕對不能跟著美國視兩岸的敵對仇恨為長期及必要的存在,台灣必須走出自己的路,不可被美國挾持。

直面此一新情勢,在美中兩強之間,台灣不能被美國挾持,也要抵抗大陸的壓迫,也就必須找到一個以弱對兩強、以小事兩大的方法,亦即要能尾巴搖狗。

其實,台灣確有兩次尾巴搖狗的重大成就。一次是蔣經國宣布解嚴及開啟兩岸交流。這使得兩岸互動必須受到台灣民主運作的節制,因此就不可能貿然獨立或統一,其影響至今。另一次就是連戰及馬英九主持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居然使「不統/不獨/不武」在民國九十七年至一○五年(二○○八年至二○一六年)成為台灣公開主張的兩岸政策,最後且舉行了破天荒的馬習會。後來,中南海稱這八年是兩岸關係最好時期,白宮也稱這八年是台美關係最好時期。

可見,尾巴搖狗確有其事。

這個可以搖兩隻大狗的小尾巴就是中華民國。且看當下:川普為了「使台海戰爭不會發生」,他必定支持以「不改變中華民國的現狀」來穩定大局。焦頭爛額的習近平為處理當下的內憂外患,現在必定是他最希望能穩住「中華民國」的時候。因為,穩住中華民國,也就穩住了大半世界關係。賴清德若能正確站上「定錨中華民國」的制高點,即能緩解美國的挾持及中共的壓迫。

中華民國,回應了美國的「不支持台獨」。中華民國,回應了中共的「反對台獨」。定錨中華民國,是台美中三方的最大公約數。

值此全球「大交易」時代,也正是兩岸「大交易」的契機。台灣應在「大屋頂中國/大屋頂中華」下,以「我不台獨」交易中共的「你不武統」。如此,用「中華民國」穩住了兩岸情勢,台灣即可降低中共的壓迫,亦可減低美國的挾持,在台美中關係建立起台灣的主體性。

定錨中華民國,共構兩岸和平競合,就是尾巴搖狗。











院際協調成功之鑰─端望賴總統辭黨主席


2025-02-10 02:45  聯合報/ 陳長文/中華民國國民、律師、法學教授、良制一國的信仰者(台北市)


賴清德總統今天將依「憲法賦予的權責」召集五院院長會商國政,促進院際協調與合作。筆者推測,此舉或係行使憲法第四十四條所賦予之院際調解權,即「總統對於院與院間之爭執,除本憲法有規定者外,得召集有關各院院長會商解決之。」

然該權力本應基於總統超然中立之角色,但現實政治使此設計不切實際。況且,目前未知院際協商之「爭執」所在,是否必須召集五院參與,尚存疑問。

回顧歷史,戒嚴及動員戡亂時期,蔣介石與蔣經國總統未曾動用院際調解權,因當時民主法治尚未成熟,且五院皆聽命於統治者,無需調解。李登輝總統民國八十年(一九九一年)宣告戡亂終止後召開國是會議以凝聚共識。

陳水扁總統因核四停建爭議擬啟動院際調解,但遭時任立法院長王金平以「行政、立法兩院應各本所司行使職權」為由婉拒。馬英九總統任內曾兩度試圖啟動該權:一是民國一○二年(二○一三年)九月,時任立法院長王金平涉及關說法務部長曾勇夫,要求對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不提起上訴,馬因而以該權召集江宜樺院長等人討論後續處置(民國一六年(二○一七年)北檢以洩密罪等罪起訴馬英九;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高等法院認定馬英九係行使院際調解權,判無罪定讞)。二是太陽花學運期間,遭王金平以「朝野黨團爭議不涉院際調解」拒絕。至於蔡英文總統任內則未啟動院際協調。基上,賴總統如今嘗試院際協調,實凸顯我國憲政運作困境。

民國八十六年(一九九七年)修憲後,李登輝推動總統直接任命行政院長,無需立法院同意,使行政院長變成總統之執行長,擴張總統權力,府院關係趨於從屬化,如此一來總統再行使院際協調職權,已然無法維持原應有之超然地位,所言所為亦無一言九鼎之效,而取信於眾。

且總統兼任執政黨主席,藉黨紀約束行政權及立院黨團,已非制憲時設想之中立角色。如今賴清德兼任民進黨主席,不免受政黨影響;特別在當前朝小野大之下,民進黨積極推動罷免國民黨立法委員,黨主席主持院際協調,形同球員兼裁判,真值信「賴」嗎?

賴清德可以在民進黨中常會痛批在野黨,再到總統新年談話時繼續譴責在野多數的立法院,這樣的角色錯亂,顯然無法同時兼顧執政黨主席及全國人民的領袖之責。試問,當五院領導人齊聚總統府,賴清德究竟以國家元首自居,還是以執政黨立場與在野黨抗衡?如此尷尬場面,恐連禮賓人員引座時亦能感受彆扭。相較美國總統不兼任執政黨主席,僅為黨員,且憲法無院際調解設計,利益衝突無從發生。

對照《國防法》第六條要求「現役軍人,不得為下列行為︰一、擔任政黨、政治團體或公職候選人提供之職務」,及《法官法》第十五條規定法官「不得參加政黨、政治團體及其活動」,國防法及法官法施行已久,舉輕明重,若總統欲善盡院際調解職責,應超越黨派,守護憲政秩序

況且,日前賴清德公布《憲法訴訟法》修正條文時,竟對身兼大法官及憲法法庭審判長之司法院代理院長謝銘洋批示「宜聲請憲法法庭裁判,以明確憲法框架,維持憲政秩序」,如此不知分際,遑論擔院際協調大任?

是以,當今天下午三時,五院院長步入總統府大禮堂後,筆者誠摯期待賴清德總統以國家元首身分堅定宣告:「為確保憲政秩序不受政黨牽絆,並彰顯總統超然中立之立場,本人即刻辭去黨主席職務。」從而使院際協調真具意義,確立五院相互尊重制衡之憲政秩序,方能使「良制」之種子在中華民國台灣地區的民主沃土上開花結果。















社會安全網 老人成破口?


2025-02-10 02:43  聯合報/ 高思安/管理學博士(高雄市)


高雄近日發生駭人聽聞的連續殺人分屍案,嫌犯為獨居的七十二歲老人,疑涉殺害並分屍三名老婦人,此案不僅在手段上極為殘忍,更顯示高齡化社會中部分獨居長者面臨的潛在風險。依媒體報導,張嫌並未顯示明顯精神疾病跡象,但可能具有病態人格,行為模式高度以自我滿足為核心。此事件再度凸顯社會安全網的漏洞,提醒政府與社會必須及早建立更周全的長者照護及身心健康評估機制。

根據內政部統計顯示,六十五歲以上獨居長者的住家數量,民國一二年(二○一三年)約廿九點四萬戶,至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已倍增至五十七點二萬戶;短短十一年間成長近一倍,顯示台灣高齡人口快速增加,獨居現象亦日益普遍。雖然我國老年人口逾四百四十萬,但全國實際列冊需要關懷的僅五萬三千餘人,顯示相較龐大的人口基數,官方介入與支援的覆蓋率仍極其有限;六都列冊比率約一個百分點上下,遠不足以因應高齡化海嘯所帶來的複雜挑戰。

在現今的高齡化社會中,長者孤立化不只可能導致身體健康受到忽視,更容易產生精神層面的孤寂與無助。有些人可能因此走向負面情緒的極端,出現反社會傾向、對社會不滿甚至滋生報復心理;一些長者則因生理或心理需求無法得到適時協助,恐淪為潛在受害者。雖然本案嫌犯是否因獨居而產生偏激行為,仍需經司法調查與精神鑑定才能確定,但其所揭露的隱憂,足以讓人正視獨居長者的複雜處境。在推動高齡照護的同時,若忽略了對心理狀態與人格特質的篩檢與輔導,便無法有效預防此類極端事件。

為了避免此類悲劇重演,政府亟需加強多層次的長者關懷體系。社政、衛政等機關應廣泛與地方鄰里組織、社工團體及民間志工合作,擴大基層訪視與心理關懷;強化衛生單位及長照系統之間的串聯,建立風險預警機制,針對被列管長者或平時難以掌握之弱勢族群,定期追蹤並即時通報,避免高風險個案在不為人知的情況下失去控制。最後,司法部門也需配合,針對高齡案犯之心理與犯罪動機研擬評估標準;若初步判斷可能帶有病態人格,應及早收容或輔導,以避免危及其他民眾安全。

高雄連續殺人分屍案固然驚悚,但其警訊意義遠超過案件本身。面對快速高齡化所帶來的種種社會問題,我們急需更完備的社會安全網機制,透過建立更精細的長者關懷與社會監測系統,確保高風險族群能被及時發現與協助。整合衛生、社福、警政與社區資源,以防止個案陷入孤立或衍生危險行為。只有地方政府、中央機關與民間團體三方通力合作,從社會結構與心理健康層面雙管齊下,建立更嚴密的社會安全網,才可能避免類似悲劇再生。

這起事件是對現行社會安全網嚴苛考驗,提醒我們除了高齡者的基本生活照護之外,更須重視他們內心的需求與潛藏的危機。藉由建立完整的照護機制、預警系統與強化社會安全網,方能讓每位長者在身心層面都能得到周全的關懷,並保障社會的安全與和諧。













完善社區支持 減少高齡者孤立


2025-02-10 02:43  聯合報/ 黃子政/大學兼任講師(高雄市)


高雄市近日發生的分屍命案震驚社會,七十二歲張姓老翁涉嫌殺害並肢解七十一歲趙姓老婦,更在住處發現多組不同女性 DNA 血證,使這起案件從單一凶殺案升級為可能的連續殺人事件。這不僅顯示凶嫌泯滅人性的殘忍,也反映出當代社會高齡犯罪與社區安全的隱憂。

長久以來,社會普遍認為老年人較不容易涉及犯罪,然而近年來高齡犯罪率逐步上升,顯示高齡犯罪已非個案,而是值得關注的社會現象。

高齡者犯罪因素來自一、社會孤立與心理失衡:孤獨是高齡犯罪的重要推手。愈來愈多的高齡者因喪偶、子女疏離或經濟困難,逐漸陷入社會邊緣,內心壓抑無處宣洩,而演變為極端行為。二、經濟壓力與生存困境:高齡者退休後若無足夠的經濟支持,可能因貧困導致犯罪。三、心理疾病與認知退化:某些老年心理或精神疾病可能導致行為失控。根據美國心理學協會的研究,某些老年患者可能因為認知功能退化而變得具攻擊性,甚至無法意識到自己的犯罪行為。

高齡犯罪對社會的巨大影響,包括一、破壞社會信任:高齡犯罪的增加,使得鄰里之間的信任感降低,長者不再是傳統印象中的「慈祥長輩」,而可能是潛在威脅。二、增加社會成本,司法與監獄系統本就負擔沉重,當高齡犯罪者增加,政府須投入更多資源來進行矯正與安置,導致社會成本上升。三、影響家庭結構,當長者犯罪,家屬往往成為受害者之一,無論是心理創傷、社會標籤,或經濟上的壓力,都可能導致家庭破裂。

高齡犯罪與社區安全的問題不能被忽視,在社區安全與犯罪防治的對策方面,首先應強化社區關懷機制,幫助高齡者減少孤立,降低其心理壓力,進而降低犯罪風險。其次要提升社區警覺性與預警機制,社區應發展守望相助制度,透過巡邏與定期關懷訪視,防範潛在危機。再來應加強高齡犯罪矯正與預防教育,監獄與社會福利機構應推動高齡者犯罪矯正計畫,提供心理輔導與法律教育。最後是加強科技監控,社區可透過智慧監控系統及時發現異常行為,讓犯罪無所遁形,藉此嚇阻、消滅犯罪於無形。

高雄這起駭人聽聞的分屍命案提醒我們,社會必須關注高齡者的心理健康、社會關懷與犯罪預防。唯有透過完善的社區支持、有效的警覺機制與適當的法律制度,才能打造一個更安全、和諧的社會。我們不能讓高齡者成為犯罪的受害者或加害者,應共同努力確保安全與人性的光輝。






陳亮恭/折枝何辜?病梅鏡世(十三)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亮恭/折枝何辜?病梅鏡世(十三)








陳亮恭/折枝何辜?病梅鏡世


2025-02-10 02:47  聯合報/ 陳亮恭(作者為台北市立關渡醫院院長)


被譽為三百年來第一人的龔自珍,生於清代步向衰敗的時刻,作為清代思想家、詩人、文學家、改革先驅者,受後世梁啟超高度推崇。龔自珍所處的時代是國家面臨沒落、崩潰,走向半殖民地的歷史階段。青年時期的他身處太平盛世,就意識到時代劇烈變動的浪潮,他對國家的新危機,具有特殊的敏感性。

龔自珍著有散文《病梅館記》,寫道:或曰:「梅以曲為美,直則無姿;以欹為美,正則無景;梅以疏為美,密則無態。」固也。此文人畫士,心知其意,未可明詔大號,以繩天下之梅也;又不可以使天下之民,斫直,刪密,鋤正,以夭梅、病梅為業以求錢也。梅之欹、之疏、之曲,又非蠢蠢求錢之民,能以其智力為也。有以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明告鬻梅者,斫其正,養其旁條,刪其密,夭其稚枝,鋤其直,遏其生氣,以求重價,而江、浙之梅皆病。文人畫士之禍之烈至此哉!

有人說:「梅樹之美在其彎曲多姿,若枝枒筆直便少風韻;枝幹斜逸方顯意趣,若過於端正則無景致;枝葉疏朗自有清雅之態,若繁茂叢生反失風骨。」文人畫家心中有此偏好,不便公開疾呼以此標準栽植天下的梅樹。也無法告知種梅人砍掉筆直的枝幹、除去繁密的枝葉、鋤掉端正的枝條,把枝幹摧折、讓梅花呈現病態的模樣作為牟利之道。梅樹枝幹的傾斜、枝葉的疏朗、枝幹的彎曲姿態,不是那些汲汲營利的人憑藉自身的智慧與力量而達成。是有人把文人畫士偏好的美感告知賣梅樹的人,他們便砍掉端正的枝幹,培植傾斜的側枝,除去繁密的枝葉,摧折其嫩枝,鋤掉筆直的枝幹,阻礙其生長,藉此迎合文人畫士來謀求私利,於是江蘇、浙江的梅樹都培植成病態。文人畫家造成的禍害竟嚴重到這個地步啊!

病梅館記》深刻展現龔自珍的思想與文風,他以敏銳的眼光剖析時局,運用犀利的文字與巧妙的譬喻,直指社會的沉痾。表面上,文章句句談梅,未有一字題外,實則以寫梅為名,喻人為實,寓意深遠。龔自珍借文人畫士偏愛病態之梅,導致梅樹遭受嚴重摧殘,巧妙影射朝廷施行的思想禁錮,限制人才的行徑。那「文人畫士孤癖之隱」,正是朝廷不可告人的私心。「斫直、刪密、鋤正」等文字暗示朝廷如何壓制賢能、摧毀棟梁之材,這正是梅花以曲、欹、疏為美的真實意涵。

龔自珍藉由梅樹的栽種,深刻揭示社會現象的扭曲往往源於環環相扣的私利驅動,而文人雅士竟成為這種畸形風氣的推手。他們附庸風雅,以詩詞書畫歌詠梅樹的曲折之美,實則只是自我偏好的投射,影響社會價值取向,令人深思其影響之深遠與不當。《病梅館記》文末寫道,龔自珍買來三百盆梅樹,無一健康,悲傷三天後,決意拯救之。設「病梅館」,打破花盆,順應自然將梅樹種回土裡,解開所有捆綁,期以五年協助恢復生機,但卻無餘力救治「病梅館」外的江浙梅樹啊。

龔自珍以一株株飽受摧折的梅樹,映照封建社會的沉痾,悲嘆世道乖謬,憂心價值扭曲。他執筆如刃,劃破文人畫士的偽善,直指時代之病。試觀今日,若個人風雅逸趣與思想志業陷於偏執,將以己私誤導時風,使社會正道如寒霜摧花,零落殆盡,不勝唏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