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0708/web/◆ 聯合報社論/賴清德該做的是朝野對話,而非院際協調
◆ 聯合報黑白集/彭啓明要演就演到底
◆ 經濟日報社論/總預算爭議 要以高度智慧化解(十三)
經濟日報社論/總預算爭議 要以高度智慧化解
2025-02-10 03:24 經濟日報/ 社論
立法院1月下旬三讀通過中央政府總預算後,台灣政壇充斥著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衝突態勢。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立法院1月下旬三讀通過中央政府總預算後,台灣政壇充斥著山雨欲來風滿樓的衝突態勢。行政院首先發難,停聘記者會手語翻譯,接著各部會也隨之威脅停繳房租及延後3C產品上市,指控輕視台灣文化發展,預言影響花東雙軌計劃,衝擊勞保與退休金發放,停擺老農津貼與農民職災保險,甚至有部會記者室提早熄燈藉以表達不滿。
自從去年內閣改組,行政院與立法院就齟齬不斷。從開始修正《立院職權行使法》與《刑法》的「國會改革法案」,到後來的《憲法訴訟法》及《財政收支劃分法》等攸關國內政治運作的重大法案,兩院爭議動輒訴諸「覆議」而毫無化解跡象。執政黨最後透過憲法法庭釋憲定奪,更讓在野陣營質疑司法公平性,使得維護社會正義的最後一道防線瀕臨信任危機。
行政院上下想在「朝小野大」的立法院翻盤總預算,竟誤導民眾、醜化在野黨,結果只會加深彼此怨懟,最後注定失敗的「覆議」,不過是在台灣朝野對立的政治歷史增記一筆註記罷了。最近,就在行政與立法兩院累積宿仇難解之際,認同執政黨的民間團體又開始鋪天蓋地對在野黨立委發動大罷免。未來半年台灣政治必然衝突不斷,社會十分憂心立法院的「一院之不治」,國家大政治理將持續蹉跎。
台灣今日政局混亂應非執政者的初衷。賴清德總統就職演說特別強調要以「新思維」看待「三黨不過半」;「政黨在競爭之外,也應該有合作的信念」,而立法院「多數尊重少數,少數服從多數,才能避免衝突,維持社會的安定和諧。」卓榮泰院長上任時亦表示會要求行政團隊做好國會協調溝通工作。賴總統與卓院長對理性政治運作的期許顯然落空。
面對台灣政治困局,賴總統依憲法權責召集五院院長會商國政,但社會對是否就能因此「增進院際協調與合作」並「凝聚朝野共識」多持保留觀望態度。行政與立法兩院的爭議,無法靠總統召集其他三院首長參與解決,而立法院的合議制在內部未能擺平的前提下,更無法讓韓國瑜院長能有太多的發揮空間。賴總統想透過憲政體制化解朝野政黨對立確實有難度。
台灣政治紛亂來自朝野對立,根本原因則是行政權被朝小野大的執政黨壟斷,且在野黨長期未被執政黨尊重的必然反彈。「解鈴終須繫鈴人」,賴總統啟動院際會商僅是邁出朝野和解第一步,未來要真正排除政爭衝突根源才會「人和政通」。台灣朝野對立是政黨政治問題,賴總統若能以執政黨主席身分,推動朝野政黨對談與和解,才有可能化解當前政治僵局。
預算是執政者落實施政目標的具體手段,預算被立法院刪除,代表社會民意對於執政計畫的疑慮。我們從總預算刪減內容可看出,在野黨是對過去政府決策的不滿。刪除撥補台電公司1,000億元,表明「廢核」政策的不務實;數發部被刪除30億元,是該部長期績效表現令人完全失望。至於媒體政策及業務宣導費被砍8億元,則反應在野黨對過去政府文宣經費分配不公,甚至可能成為政治工具的疑慮。
這次行政院在總預算主動增列歲出2,806億元,遭到立法院要求自行增加刪減639億元,更凸顯過去八年來中央政府總預算的膨脹速度過快;從民國一O七年(2018年)的1兆9,740億元擴增到今年3兆1,325億元,年成長率近達5.8%,遠高於同期平均經濟成長率3.3%。立法院要求行政院自行刪減預算,是希望政府回歸「零基預算」原則,重新檢視政府過去支出是否浮濫。
行政、立法兩院的總預算爭執,依然延續近一年未能終止的政治紛擾。國內菁英若不學習「正、反、合」的辯證進步原則,繼續堅持「贏者全拿」,動輒祭出覆議的假性民主,未來只會製造更多政治衝突,而這絕非社會所樂見。
聯合報黑白集/彭啓明要演就演到底
2025-02-10 03:14 聯合報/ 黑白集
環境部長彭啓明。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環境部長彭啓明以因應預算遭刪減為由宣布六大撙節措施,包括拔燈管、調整冷氣、電梯等,卻引來不少網友反酸「部長說完後,我真的更覺得刪得好」。環境部本該帶頭節能減碳,彭啓明卻拿來討拍兼政治表態,完全失了本分。
政院不斷操弄總預算刪減議題,早已招致反效果,不僅人民無感,且為誇大機關受預算刪減影響,各中央機關於是賣力「作文」,造成許多事務官額外負擔,怨聲載道。但各部會首長為了官位依舊賣力演出,農業部長陳駿季拍了政治味十足的影片,還要轄下局署粉專轉發,成政治介入文官體系最壞示範。
彭啓明之前稱,原訂民國一一九年(二○三○年)減碳目標廿八%正負二個百分點,恐因預算刪減與凍結,要建議改為正負五個百分點,旋遭環團反批「太誇張」。最近他又以水電費被刪十%為由,實施諸多節電節費措施,也遭吐槽「本來就該做」。
彭啓明本就應以身作則,這次既要配合政院演出,那就請務必堅持到底,且應訂 KPI 每年持續遞減,如此最後假戲也會真做,不僅有助達成民國一三九年(二○五○)淨零,還不用擔心無法達成原本減碳目標。
不僅如此,卓內閣還應要求各部會效法環境部訂定節約 KPI ,甚至邀請主掌美國效率部的馬斯克也來幫各部會診斷一下,或許還可省下倍數的預算,也不用鎮日哭窮了。
聯合報社論/賴清德該做的是朝野對話,而非院際協調
2025-02-10 03:15 聯合報/ 社論
賴清德總統(左)10日將召集立院院長韓國瑜等五院院長會商國政,增進院際協調與合作。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賴清德總統今天啟動憲法賦予的院際協調權,召集五院院長會商國政。綠營肯定賴總統承擔責任,期待朝野政黨正向以對;藍營樂見朝野和諧,但也奉勸賴總統不要說一套做一套;白營質疑缺乏主題、目標與方向,恐淪為過水政治秀。立法院長韓國瑜則表示有責任向總統報告民情,並將帶回會商的建議,邀集朝野黨團協商,促進行政立法良善互動。
院際協調權是中華民國憲法獨有的設計,也是憲法賦予總統的專屬權力;總統對於院與院間之爭執,得召集有關各院院長會商解決。不過,憲法的設計,原本是總統以憲政高度和超然地位,協調解決院際的紛爭;但隨著憲法與政治情勢變遷,現在總統往往高度介入政治紛爭,本身可能就是政爭的源頭,這使得總統所能發揮的院際協調功能受到很大限制,甚至院際協調權的啟動都可能被拒絕或遭質疑。
例如,前總統陳水扁停建核四引爆朝野衝突,時任立法院長王金平就以行政立法兩院各自行使職權,拒絕院際協調;王金平也以服貿審查是立院朝野黨團爭議,與院際爭議性質不同,而婉拒前總統馬英九的院際協調。去年立法院三讀通過國會改革法案後,外傳賴總統擬啟動院際協調權,也被藍委批評,法案已經通過才要院際協調,根本就是在欺負韓國瑜。事實上,賴政府上台以來的政治僵局,並不全然是院際爭議,而主要是朝野缺乏互信與政黨惡鬥。迴避政黨衝突,調解院際爭執,是治標不治本。
那麼,賴總統要協調什麼院際爭議呢?總統府不說,議題突襲,各院隨興。考試院表示將審慎研議考試院職掌與各憲政機關有關的重要議題;也就是說,要協調什麼,考試院還沒想到。其實以立法院行使考試委員人事同意權為例,只要總統尊重國會民意,考委任命就沒有問題。同樣,從大法官到 NCC 的人事,如能尊重立院,哪裡會有什麼院際爭執?尤其只要總統補提名國會能接受的大法官適任人選,司法院僵局立解,行政院何需對憲訴法提出覆議,製造行政立法兩院爭執?
最荒謬的是,行政院坦承,希望院際協商解決的議題尚未具體盤點;但賴總統在春節期間即責成總統府秘書長潘孟安聯繫安排,如今院際協調在即,行政院竟不知道有什麼問題需要總統出面協調。很顯然,如果不是總統即興決策,就是閣揆心不在焉,甚至讓人懷疑賴卓體制運行是否已經「落鏈」?至於監察院打算反映預算遭大砍所面臨的業務推動困境,其實監察院東廠化的嚴重傾向,比監院哭窮賣慘為政院助攻,更值得關切。
藍營對韓國瑜應否赴會有些猶豫,並非無因。賴清德政治性格剛愎,不承認少數總統;他不僅挾青鳥威脅國會,指導釋憲沒收國會改革,又一邊喊團結和諧,一邊放縱綠營推動大罷免。院際協調會是施壓、摸頭與分化的策略嗎?韓國瑜代表立院,卻不能代表任何政黨;他若拒絕赴會,將背破壞團結罪名,但他接受總統院際協調後,還必須回到立院進行黨際協調,等於賴清德把協調和解責任甩鍋韓國瑜。但看到民進黨立院黨團總召柯建銘動輒喊雙罷,連韓國瑜都自嘲快被罷免了,他要協調誰?
賴總統真要促成朝野和諧、團結合作,尊重國會多數民意,是首要之務;和解的對象更應該包括在野的國民黨和民眾黨。為覆議而覆議,為罷免而罷免,無助於院際協調和團結和諧。停止仇恨動員,誠懇表達善意,才能化解對立和爭議。五院協調,不該也不能是一場鴻門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