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11日 星期一

經濟/房市走空 還要廣建社會住宅嗎?

.聯合報社論..赦扁:獨派給蔡英文的第一次警告
.聯合報黑白集.張惠妹與郭台銘的國歌
.經濟日報社論.房市走空 還要廣建社會住宅嗎?



經濟/房市走空 還要廣建社會住宅嗎?


2016-04-11 01:5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國內房地產市場正進入漸凍期之際,據報導,新政府已完成規劃在520上任後提出社會住宅計畫,預計八年內投入4,000億元,興建20萬戶社會住宅,並擬成立自償性基金,透過向國內銀行專案融資等方式籌措興建財源。
興建只租不售的社會住宅,是準總統蔡英文在競選期間所提出的政見及承諾,對體現居住正義,具有一定象徵意義,但大規模興建社會住宅,對國內房市及房價也必然產生連動影響。房地產市場榮枯對國內景氣有關鍵影響力,上月下旬央行為提振景氣才剛宣布降息1碼,並取消金融機構辦理不動產貸款的各項限制。未來新政府如何在維繫房地產景氣和體現居住正義上拿捏分寸,不致相互矛盾,是520上任後首須面對及釐清的關鍵課題,也是社會住宅政策成敗的關鍵。
馬政府任內台灣經濟受出口不振影響而陷入貧血式成長,但房地產市場卻一枝獨秀,國內房價不斷飆升,尤其是雙北地區,已到了極不合理的水準。依去年底內政部營建署統計,國內整體房價所得比是8.69倍,台北市、新北市分別達16.1倍及12.95倍,遠高於五倍的正常水準。因為房價太高,一般民眾房貸負擔沈重,尤其剛進入社會的年輕人買不起房子,不敢成家立業,以致民怨激升。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社會訴求居住正義的聲音高漲,平抑房價及興建社會住宅遂成為近年重要選舉中不分藍綠候選人的熱門政見。
國內住宅供需長期處於供過於求的情況,依據不同方式估計,全台灣空屋數量高達90萬戶到150萬戶,約為每年新建住宅的八至13倍。在住屋供過於求情況下,房價之所以不斷飆漲,主因是假性投機需求過多,尤其是2008年馬政府執政以後,大陸台商回台炒房風氣盛行,加上陸資湧入房市等傳聞不斷,更助長房地投機炒作。
在社會強大壓力下,馬政府也祭出一系列的打炒房政策,如央行連續推出幾波限制金融機構辦理房貸措施;內政部實施不動產實價登錄制度;財政部修改相關稅法,課徵奢侈稅,提高非自用住宅房屋稅率,以及今年上路的房地合一稅制等。
上述打炒房措施已逐漸產生效果,去年房市全年成交量跌到29萬戶,創14年來最低紀錄;北台灣預售屋平均銷售率僅32%,和前幾年動輒七、八成銷售率相比,房市可說已進入漸凍期。在房價方面,據內政部新發布去年第3季住宅價格指數,全國指數連續兩季下跌,雖然累計跌幅不及1%,但已是金融海嘯以來首見;六都房價亦多出現連續下跌現象,台北市一年累計下跌3.3%;而民間仲介業估計去年全台灣房價跌幅3.2%,雙北跌幅平均更高達一成左右,可見房地產空頭市場已經來臨。
展望未來,房地產市場仍有很多不利因素存在,包括:國內景氣寒冬可能持續;人口減少及老化問題加劇;房地合一稅今年上路,新政府可能將遺贈稅率從10%調高到20%;兩岸關係變數增加,陸客、陸資來台可能逐漸冷卻等,皆可能影響未來房市景氣。所以,據專家及業者估計,房市空頭至少三年,多則可能長達八年;央行取消房地產貸款限制,顯然是在未雨綢繆。
在可能進入長期空頭的房市,推出近20萬戶社會住宅,對房市供過於求會否雪上加霜?對房市景氣和房價會有多大衝擊?是否符合經濟效益及社會現實?新政府必須做務實的檢討和評估。事實上,早年政府為平抑房價,也曾規劃推出大規模的平價住宅,但一旦房市進入空頭,房價下跌預期節節升高,公辦平價住宅乏人問津,最後絕大多數平價住宅計畫皆歸於失敗。
從居住正義角度,興建社會住宅自屬必要,但從經濟現實觀點,廣建社會住宅的時機是否已過?新政府是應該好好想一想了。

聯合/赦扁:獨派給蔡英文的第一次警告


2016-04-11 01:5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民進黨周末召開臨全會,通過「謙卑執政,穩健改革」的宣言。表面上看,全黨為迎接即將來到的政權正歡欣鼓舞,團結氣氛濃厚;事實上,隨著政府權位分配的逐漸揭曉,派系間扞格不時浮出檯面。這兩天,獨派及高雄府會把特赦陳水扁的議題炒得火熱,其實就是在向蔡英文示以顏色。
儘管高雄市議會的赦扁提案是針對馬總統而來,但大家心裡其實有數:論時機、正當性和政治性,馬英九絕無可能在卸任前做出這種違背正義和民意的決定。因此,民進黨地方議會提出此議,其實是把期待折射向蔡英文,希望她就任總統大位後完成此事,還陳水扁自由,甚至幫他討回公道、還其清白;其目的,也是替綠營洗刷忍耐了八年的「冤氣」。
問題是,蔡英文的新政府方要邁出第一哩路,如果她鳴槍起跑的第一步,就是為貪腐惡行聲名遠播的陳水扁「平反」,讓他託病而無法審理的懸案全部「作廢」不審,甚至將其判決有罪案件全部推翻重審;如此一來,蔡英文要如何說服人民她有「點亮台灣」的力量?若如此輕易就凌駕國家法律,把正義出賣給前貪腐總統,她又將如何證明自己真的有「改革司法」之決心?
我們相信,蔡英文原先的執政起步規劃,並未將特赦陳水扁列入考慮,或者這至少絕不是她的優先選項。因為,如此一來,不僅將大大打亂她的施政步調,甚至可能使她迅即失去多數民眾的信任,徒增執政的阻障。然而,「赦扁」議題此刻提前爆出,而且是由台南、高雄議會正式決議的方式提出,黨內不少立委和大老又紛紛表態;在這樣的氛圍下,蔡英文恐怕很難不予回應或根本迴避面對。
深一層看,傳出特赦陳水扁的呼聲,其實也可以視為深綠獨派給蔡英文的第一次警示。大選期間,獨派陣營因對政黨輪替頗有期待,因而保持了超乎尋常的沉默,對蔡英文主張「維持現狀」的兩岸政策全然未予置評。如今蔡英文主政在即,不僅多次強調將依「中華民國憲政體制」推動兩岸,包括民進黨版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最近亦棄「兩國論」不提;對獨派而言,恐怕都難以繼續按捺,而不作任何表示。
先前獨派之所以隱忍不語,主要是希望先鞏固民進黨重返執政之橋;而如今既然綠營已經大權在握,他們當然希望聲索自己應該分得的那份獎賞。但等來等去,迄今新政府各項論功行賞的「好康」似乎都落在「英派」身上,其他派系所得有限,獨派更是苦候無著;在這種情況下,「赦扁」議題才會快速發酵。
赦扁議題由獨派團體發動,隨即在南部快速延燒;主要是議題簡單、具體、熟悉,易於操作。其一,只要稍稍轉個彎把箭頭佯裝成對準馬英九,即可收劍指蔡英文之效;其二,透過綠營地方民代、首長的喧騰,便可塑造千軍萬馬之姿,讓蔡英文必須直視。最耐人尋味的是,正處於聲望低潮的柯文哲,昨天無巧不巧地南下探扁,抓住熱潮當即上場軋一腳。柯文哲曾說,陳水扁如今已是個「廢人」;但是「廢物」之為用,柯文哲顯然深知其中巧妙。
柯文哲此刻跳出來回應獨派的赦扁呼聲,當然有他的政治盤算。至少,在這個節骨眼上,只要他表現得比蔡英文殷勤而積極,他就能擄獲獨派的心,就多了抗衡或挑戰蔡英文的資本。柯文哲的盤算倒在其次,我們真正關切的是,蔡英文和她的團隊在未來國家大局的開展上,勢必面對獨派及其盟友的不斷挑戰,包括在兩岸政策上的務實化與尖銳化的拉鋸,包括憲政議題將碰觸到多麼敏感的地帶,蔡英文有沒有足夠的能力和空間與之周旋。
特赦陳水扁,是獨派的第一聲警告式禮砲,馬英九大可一笑置之,蔡英文卻得認真慎思。也因此,臨全會宣示「穩健改革」,便顯得意味深長。

聯合/張惠妹與郭台銘的國歌


2016-04-11 01:5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鴻海與夏普在大阪簽約,聯席記者會上懸掛中華民國與日本國旗。正值「一中各表」岌岌不保的此際,這面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反映了郭台銘的心緒,也標誌著兩岸的新氛圍。
二○○○年,張惠妹在陳水扁的總統就職典禮上唱國歌,遭北京禁赴大陸演唱四年。去年,鴻海集團尾牙,會場掛滿國旗,高懸「真心愛國旗/誠意唱國歌」的對聯,由郭台銘領頭高唱國歌,卻未見北京將其「禁足」。相距十六年,這兩個唱國歌的場面反映了兩岸滄桑。
今年二月間,民進黨立委擬修法廢除國父像,北京則宣布將擴大紀念孫中山一五○歲誕辰。一時之間,孫中山在兩岸成了你丟我撿。
接著是二二八,台灣多處發生蔣中正銅像遭塗汙醜化的事件。在台灣的政治氛圍中,蔣介石仍然被囚禁在「二二八元凶」的角色。但自蔣介石日記公開以來,至去年抗戰七十周年北京提出「共享史料/共寫史書」,蔣介石在對岸歷史上的地位明顯上升,逐漸將其回歸到世界史及中國史上的應有評價。
黃安曾將拿國旗與台獨混作一談,大陸學者李義虎卻說,許多人對「九二共識」只有表面認知,所以導致了周子瑜事件。那麼,今後北京解讀九二共識,是否應當有超逾黃安的水準?
北京不能再用看張惠妹唱國歌的腦筋看郭台銘懸國旗。張惠妹沒有錯,郭台銘也沒有錯。今非昔比,只因相距了十六年。

聯合筆記/梵諦岡與北京的破冰嘗試

.錢坑、赦扁…政權輪替 氣氛詭譎
.特赦陳水扁/社會和諧…不靠特赦靠廉潔
.特赦陳水扁/轉型正義?霸凌還想裝斯文
.總統交接條例 需大器與謙卑
.那孩子說,想進中研院…想賺大錢
.善用彈性教學 特色、基礎不偏廢
.把教官「轉型正義」掉 校園就安了?
.帶著特殊兒 我從不敢搭公車
.3年就等這一局 建仔好的開始
.荷蘭疑歐 掀區域政治漣漪
.聯合筆記/梵諦岡與北京的破冰嘗試
.民粹對待菁英 誰肯回台貢獻?
.李家同:那孩子說,想進中研院…想賺大錢




聯合筆記/梵諦岡與北京的破冰嘗試


2016-04-11 02:07 聯合報 郭崇倫

二○一三年三月十四日上午習近平在人大獲選國家主席,而就幾乎在同一時間,羅馬當地十三日下午的十九時,西斯汀教堂的煙囪冒出白煙,阿根廷樞機主教,即為世人所知的方濟各被選為教宗,兩位都是有魄力的改革者,希望打破大陸與教廷之間懸而未決的僵局。
大陸建政以來,一直敵視所有宗教,尤其是羅馬教廷的主教任命權,認為坐實了國外指揮顛覆中共政權的罪名,但是教廷認為這是天主賦予聖彼得建立人間教會的神聖權利,堅決不讓。中國一九五七年成立愛國教會,其中的神父與主教,都是國家幹部,當時教宗庇護十二世稱愛國教會所任命的主教為「假牧者」,自動開除教籍。
但在文革結束後,基督徒人數遽增,估計目前的七千萬基督徒中,就有一千兩百萬天主教徒,為最大的教派,因應這個變化,國務院宗教局做了妥協:愛國教會所任命的主教,不反對其個人尋求教廷的同意,而形成雙重認命的形式,當然期間也曾有些歧異,北京硬要把梵諦岡不同意的人塞進去,但是自從習近平上台後,已經有三、四年不曾有過任命衝突了。
根據《外交事務》季刊轉載美國「天主教國家紀事報」的報導,方濟各與習近平就任後,自二○一四年六月以來,連續談判三次,教廷希望能夠參考與其他共產政權打交道的經驗,無論是匈牙利、羅馬尼亞,甚至古巴,如何在妥協之下,達成指派主教協議。
其他的發展還有:教宗赴韓國宣教時,大陸允許座機飛越領空;而去年九月教宗在美國時,沒有被梵諦岡承認的中國天主教主教團主席馬英林,正率團在美交流,他們託人向教宗獻上一本聖經,扉頁寫著:「我們敬愛您,我們為您祈禱,我們在中國等您來」。
不過大陸的基督教徒們,認為這是習近平背後要搞「中國化」的陰謀,因為對他們的壓迫並沒有減輕,二○一四年就取締了一百所「家庭教會」,今年浙江拆十字架的行為,更令外界乍舌。
當然大陸與教廷改善關係,最擔心的是台灣,教廷是台灣在歐洲唯一的邦交國,如果梵蒂岡與北京建交,意味著對台灣有重大外交衝擊。日前教廷駐華大使館代辦陸思道調任土耳其,媒體擔心還會不會派新任駐台代辦,外交部幾番闢謠,但都無法停息外界傳言。教廷對於台灣來說,並不僅是另一個僅有少數人知道的邦交國,而是涉及到數十萬天主教徒的信仰與感情,教宗方濟各在照顧大陸教友的同時,也不會忽略台灣才是吧。

廖玉蕙/許孩童一座天然的親子森林

.葉銀華/日本之病:從安倍送酒談起
.廖玉蕙/許孩童一座天然的親子森林
.馬凱/誰能解台灣於倒懸
.嚴震生/兩百年前傑佛遜談的共和主義
.林中斌/川普:工於精算的狂人
.方祖涵/說真的 我不懂王建民
.黃介正/美國盤點亞洲再平衡
.周行一/易子而教
.洪蘭/孩子怎麼學會說謊的?




廖玉蕙/許孩童一座天然的親子森林


2016-04-11 02:04 聯合報 廖玉蕙

牽著小孫女在被夷為平地的華光社區原址上散步。沒了房子的華光社區,被水泥隔出一塊一塊的草地,綠油油的,大樹分散各處,白雲悠悠,陽光柔和,一如小孫女沿路所唱。
未滿四歲的小孫女忽然停了唱歌,瞇著眼看藍天,愉快地大聲說:「這世界真美麗!」我明知故問:「這世界為什麼美麗?」小孫女愣了一會兒,仰頭天真地說:「因為有姑姑、阿嬤、妹妹、阿公,還有爸爸、媽麻、婆婆、舅舅…。」她一一唱名她的最愛。
童言稚語竟將天機一語道盡!我一時目瞪口呆,驚喜地不知如何以對。小朋友不知自己情緒之所自來,可是,凝睇過偌多神奇造物的我是知道的。人類的感官和大自然的榮枯本就相互呼應,愉悅、悲傷或感動,不只來自人際的離合悲歡,在觀照自然時,往往我的情趣與物的姿態往復迴流,藍天、白雲、綠草、老樹甚至蝶飛、蜂舞、山鳴、谷應,都能為心情上色。
義大利導演馬歇爾.雷德福特曾有一部饒富深意的電影《郵差》,摹寫一位年輕郵差馬力歐學詩的經驗。窩居小島上的這位郵差百無聊賴,對生長的土地毫無熱情,只獨鍾鎮上的姑娘碧翠絲,一心想跟流放到島上的詩人聶魯達學寫情詩以打動伊人芳心。
聶魯達沒說啥高深的道理,只請郵差到海邊走走看看;接著教他:看到不對的事得說出口,別只顧碎碎念。三言兩語中涵蓋著深刻的詩意—取法自然,回歸人文,生活自會產生新意。
原先只心懷愛人的郵差,因為聶魯達隨興的三言兩語提點,最終活出了自己。他不只如願抱得美人歸,且看到生活的美麗、生命的意義。聶魯達走後,他用聶留下的錄音機錄了島上八種聲音寄送以回應詩人的啟發,其中有:島上天空的聲音,卡拉狄史托的小海浪和大海浪,吹過懸崖和吹過灌木叢中的風,他還注意到教堂裡的鐘聲、牧師罵人及懷孕母親肚中小生命的心跳聲,甚至父親悲傷的漁網。他從自然的天籟直探家常的困頓;從湧動的海水中,細緻辨識風的聲音、浪的拍打,還聽到看似無聲的天籟,培養出抽象思考的能力。我每年教書總希望學生看看這部電影,想想文學與生活的關連,進一步探索人與周邊環境的關係。
台灣在經濟掛帥的壓力下,逐漸起高樓、拚經濟;但自然出走,民眾的精神生活也勢必逐漸貧瘠、窘迫。我曾經在華光拆遷時,有感而發,說這個台北城的故事,明顯是一篇寫壞開頭的作文,若要起死回生,恐得邀請全體市民一起來傾聽土地的聲音,再集思廣益,為它撰寫一個美麗的結局。如今,矮屋嗚咽倒下、居民流淚遷徙已近三年,身為鄰居的我一直在窗口觀望著政府如何處理它的後續!
昨日看到小野在臉書上說,當大夥兒在為此事的後續商討對策,據聞柯P叫人在上面灑種子,種草,這話看似隨興卻讓我眼睛一亮。或許就如小野所說的:「什麼都不做,一切交給大自然,長出什麼就是什麼。」會是個好的主意。城市裡的孩子成天面對高樓大廈,我們也許可以許他們一座天然的親子森林,讓竄生的自然一掃被水泥固封的僵硬,讓花花草草為年輕的生命著上溫暖且生意盎然的顏色。
(作者為語文教育學者及散文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