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4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國際性通膨將會長期持續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經濟日報社論/國際性通膨將會長期持續
◆  聯合報黑白集/強摘的果子不甜
◆  聯合報社論/不敢面對電價上漲,如何務實邁向淨零







經濟日報社論/國際性通膨將會長期持續


2022-04-04 02:42  經濟日報 /   社論
全球主要國家的CPI都達到很高的水準,比方說,2月美國為7.9%,歐盟6.2%,英國6.2%,南韓3.7%,新加坡4.3%等。 新華社



德國聯邦統計局公布預期3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將達到7.3%,這是繼美國之後,第二個主要國家的CPI超過7%,而且德國和美國一樣,都是二次大戰以來,CPI最高的一次。其實,全球主要國家的CPI都達到很高的水準,比方說,2月美國為7.9%,歐盟6.2%,英國6.2%,南韓3.7%,新加坡4.3%等。而德國3月CPI再衝高,應該和能源價格大漲有關。現在看起來,俄烏戰爭的談判似乎有些進展,大家也希望這場戰爭能儘速結束,到時國際能源供需可能會趨於穩定。

但是,因為受到戰火波及,烏克蘭的農作物栽種時機也受到影響,今年很可能無法正常生產,而烏克蘭是國際糧食的重要出口國,現在黃小玉等農作物的供應不足,加上農產品需求彈性很小的情況下,即使是一小部分的供給不足,就有可能造成國際糧價的大漲。因此,我們可以預期,今年國際農產原物料的價格可能會維持居高不下,值得國人關注。

同時,最近在國際供應方面出現另一個重大變數,就是中國大陸近期爆發的本土疫情,尤其是上海封城造成的衝擊最為嚴重。上海是全球最大的貿易港,承擔大陸許多商品的出口,在封城影響下,現在上海港的作業大受影響,有些國際商船改停駁在附近的寧波港。由於大陸是全球最大的產品供應來源,當其出口產品造成問題時,會讓現在仍然存在的國際塞港情況變得更為嚴重,使得國際生產斷鏈也會持續,因此本來已經高漲的國際躉售物價(WPI)也沒有下修的可能。在WPI長期持續高昂的情況下,各國的CPI當然也會居高不下。

另外,經過二年的疫情封鎖之後,以美國為首的大國紛紛解封,民間的需求一下子大量增加,而許多供給無法在短期內跟上來,就造成最終產品價格的上揚,也因為各國的塞港問題,進一步造成供給的不足,於是原物料的價格也跟著上升,導致WPI也上升,而且WPI上漲的幅度甚至比CPI還要高出許多。

導致去年以來國際需求大增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為了搶救急速下墜的經濟,大量增加政府支出,同時採行無上限的貨幣寬鬆政策。在需求與貨幣流動性大增的推動下,通膨也快速增加。在美國通膨愈來愈嚴重的情況下,聯準會終於在3月中調升基準利率1碼(0.25%),而面對這麼凶猛的通膨,市場上都預期聯準會未來會持續調升利率,最多的猜測是今年會調升六次。其實,讀過經濟學的人應該都知道,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兩年前為了應付經濟蕭條,而大量增加貨幣供給,現在面對高昂的通膨就是必須付出的代價。

再進一步來看,因為美國通膨非常嚴重,而且現在經濟情勢不錯,2月的失業率只有3.8%,因此未來勞工要求加薪的壓力也會愈來愈重。也就是說,如果通膨無法在短期內壓制住,而薪資又跟著上來,將會進一步推升通膨,形成通膨與薪資惡性的螺旋性上升,那麼未來的通膨將會沒完沒了。

台灣是一個小型開放經濟體,高度依賴國際能源和原物料,因此當國際WPI大漲之際,進口物價自然高居不下,去年以來我國的進口物價上漲率就超過10%以上。去年我國全年的通膨還能維持在1.96%;目前主計總處預估今年的通膨會是1.93%;但是國發會認為,如果國際油價持續高居不下,今年的CPI可能會達到2.5%。而依現在國際原物料價格持續偏高下,2.5%的通膨是非常有可能的。在國際通膨的壓力下,我們建議央行在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上,應該更有彈性,來因應未來可能惡化的通膨現象。











聯合報黑白集/強摘的果子不甜


2022-04-04 04:10  聯合報 /   黑白集
台北市議員羅智強(左)原定昨宣布參選桃園市長,卻在和黨主席朱立倫(右)深談後踩煞車。本報資料照片


台北市議員羅智強宣布參選桃園市長前夕,因國民黨主席朱立倫連夜長談暫時打消。羅智強是藍營驍勇戰將,亦善造勢,這點無庸置疑。但參選市長需要對地方有長期的經營,除非桃園沒有強將了,他不經協調逕自宣布參選實不明智,也未必有勝算。

國民黨今年有機會奪回桃園市執政權,因此提名絕不能草率,更不能演成內鬥。目前癥結在,桃園議長邱奕勝原本有意換跑道角逐市長,卻因見顏寬恒在補選時幾遭抄家而打消,轉而力挺藍委呂玉玲出征。但在幾位可能人選中,呂玉玲的支持度不僅輸給同黨立委魯明哲和萬美玲,更落在綠營可能對手鄭運鵬、鄭寶清之後,幾無勝算。

與同志相比,羅智強的民調高於呂玉玲,卻低於魯明哲和萬美玲。因此,他要強行參選恐嫌正當性不足,畢竟另兩人都有多年地方經營根基,也有更高的地方人氣。否則,一旦選輸,他擔得起敗選責任嗎?

另一方面,兼任桃園市黨部主委的邱奕勝,也不應再堅持己見非要呂玉玲不可。畢竟,市長提名應從全黨的利害作宏觀考量,市黨部一意提名缺乏勝算的弱棒,毫無智慧可言。試想,市民目光雪亮,他們會想要一個可能唯議長之命是從的市長嗎?

「強摘的果子不甜」,這話對羅智強而言如是,對邱奕勝而言更是如此。好好的局,不要搞爛它。












聯合報社論/不敢面對電價上漲,如何務實邁向淨零


2022-04-04 04:14  聯合報 /   社論
經濟部3月29日召開電價費率審議會,但因俄烏戰爭使國際燃料價格不確定性,最後做出緩漲結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上月底蔡政府公布兩項能源重大決策,其一是經濟部決定暫不調漲電價,待六月底召開電價費率審議會再決定是否調漲;其二是國發會公布二○五○碳排放歸零路徑圖,淨零主要對策為進一步增加再生能源比重與火力發電碳捕捉。兩項決策其實互有關聯,電價尤其是淨零的試金石。但兩項決策都引發各界非議,原因均在蔡政府背離能源發展趨勢,以政治決定凌駕能源專業決策。

蔡政府從二○一八年十月起連續八次凍漲電價,是二○一五年新版電價公式上路以來的最長凍漲時間,等同蔡總統任期有過半時間電價都是凍漲。雖然看似兌現蔡總統承諾能源轉型不漲電價的支票,但我國能源九成以上仰賴進口,蔡政府不漲電價,等於把成本轉嫁台電與中油,雖無調漲電價之名,卻有全民埋單之實。

近年我國電價上漲壓力越來越大的根源是蔡政府堅持非核,取而代之的是昂貴的天然氣發電與供電尚難穩定的綠電。過去五年五次全國性無預警大停電,只是國人看得到的能源轉型代價,另一個隱藏代價則是該漲而不漲的電價。為了凍漲電價,中油去年出售天然氣的虧損就高達七百四十九億元,今年首季虧損更可能突破六百億元;台電也因電價低於燃料成本,出現電賣越多虧越多的畸形現象。

對於凍漲電價,蔡政府一貫託詞有二:預期能源價格即將走跌,以及擔心調整電價影響民生物價。在蔡政府孤注一擲的能源政策下,未來十幾年我國發電半數以上均來自昂貴的天然氣發電。在全球加速減碳風潮下,天然氣價格易漲難跌已是國際公認趨勢,但蔡政府始終堅信並催眠國人,能源價格即將走跌,電價上漲壓力即將化解。四年過去,蔡政府的樂觀預期不但沒出現,反而因俄烏戰爭進一步推升國際天然氣價,讓國內電價調漲壓力越來越大。

至於電價影響民生物價,其實新版電價公式已有相關配套,定下每次電價調漲不能超過三%的天花板,電價降幅則不受限。蔡政府對此視而不見,凍漲電價美其名照顧民生與控制物價,但更多考量其實是為了選舉,同時幫蔡總統「能源轉型不漲電價」的政治承諾圓謊。以今年電價調整為例,蔡政府原可不調一般家庭與中小企業的電價,只漲用電大戶,但最終此方案也未獲採納,電價不動如山。

蔡政府怯於面對電價調漲,同時間卻提出了雄心萬丈的二○五○淨零方案,其中一方面要因凍漲電價而虧損連連的中油與台電負擔淨零推動費用,另一方面要極大化火電碳捕捉能量,但這兩者均要付出龐大費用,當我們無法如實面對能源成本時,又怎能期待產業與國人調整使用能源策略?全球沒有一個國家能在不付出額外代價的前提下減少碳排與邁向淨零,但蔡政府的淨零方案就跟其能源政策一樣包裝成美好的願景,避談我們必須付出的代價。

身兼台電董事長的經濟部次長曾文生面對各界質疑淨零方案缺乏可實踐路徑,他反駁「這是挑戰而非困境」。如果我們務實推動淨零,這確實是挑戰而非困境,但蔡政府推動能源轉型,就是善畫大餅卻不善實踐,讓國人陷入連年大停電的困境。如今淨零方案成為蔡政府另一個吹噓的大餅,二○三○前要投入的三千億元淨零預算,國發會主委龔明鑫竟說下任政府編列較合適。

蔡總統的能源轉型,設定到她卸任後的二○二五年達標,淨零預算與治理架構也推給下一任政府;連電價上漲都不敢面對,又怎能期望蔡政府務實推動台灣邁向淨零?


【專家之眼】舊稅即良稅?別再胡說八道

◆  【專家之眼】2022中國歐盟高峰會:殊途不同歸
◆  【專家之眼】舊稅即良稅?別再胡說八道







【專家之眼】舊稅即良稅?別再胡說八道


2022-04-04 08:57  聯合報 /   陳國樑/政大教授
立委黃國書日前表示將提出娛樂稅法修正草案,娛樂稅如何修正、是存或廢,後續將會有所討論。記者潘俊宏/攝影



以特定財貨或勞務作為稅基的「特種」消費稅,在與「一般」消費稅共存的情形下,形成重複課稅,容易引起爭議,向來備受關注。在我國各種稅目中,貨物稅、特種貨物及勞務稅、菸酒稅與娛樂稅,屬於特種消費稅。

猶記得不久前,機車貨物稅存廢,引起不小的關注,但最後以延長汰舊換新優惠,草草了之。日前有網紅喜劇演員,將屬於娛樂稅課稅範圍的「脫口秀」表演,改稱為不需繳納娛樂稅的「演講」,挑戰體制,使娛樂稅的改革,浮上檯面。

「娛樂」的定義,有其根本模糊性。《娛樂稅法》第二條概括定義應稅娛樂範圍為「提供娛樂設施供人娛樂」,但除包括電影等六大類娛樂行為外,究竟何謂提供娛樂設施供人娛樂,並無清楚的定義;是否構成應稅的娛樂行為,全由財政部認定。

例如,五花八門的路跑活動,屬於競技比賽,為娛樂稅法明列六大類娛樂行為之第三類,與賽者必須繳納報名費、有明顯出價之事實,卻不在課稅範圍。又例如,釣魚場、釣蝦場、水療場所(SPA)以及服裝走秀等,屬一般大眾皆認知的娛樂活動,亦對外發售門票或收取入場費,竟不屬於應稅娛樂。

除課稅範圍欠缺明確操作的定義外,滄海桑田,過往開徵娛樂稅的時空背景,早已不再。民國31年,國民政府召開第三次全國財政會議後,將筵席稅及娛樂稅合併立法為《筵席及娛樂稅法》;在抗戰時期,對於筵席與娛樂課稅,以充裕政府收入、提倡儉約生活,並不難理解。

後隨社會經濟自然發展,國人在營業場所筵席飲食或出價娛樂,皆已成為正常消費的一部分,筵席稅及娛樂稅本當汰除,但兩稅命運大不相同。其中筵席部分須由稅局一一核定,稽徵成本過高,乃於民國69年廢止筵席稅;但在娛樂部分,則可以便宜行事,至少有門票為憑證控管,且透過舉辦娛樂之營業人代徵,稽徵相對便利,乃重新制定頒布《娛樂稅法》。

然半個世紀前訂定的課稅範圍延用至今,除於民國96年修正刪除撞球場及保齡球館外,其餘六大類課稅娛樂項目,與民國69年稅法重新制定公布時,一字不差。不合時宜的課稅範圍,乃至於政大與中興大學學生畢業舞會、東海大學萬聖節鬼屋活動,都曾涉及娛樂稅匿報及漏繳的情形。

據悉已有立委表示將提出娛樂稅法修正草案,娛樂稅如何修正、是存或廢,後續將會有所討論。其實早在民國96年修正時,即有一年後「全面」廢除娛樂稅附帶決議,但不知何故,並未執行,也不見任何人追究。

根據過去稅法修正討論經驗,「舊稅即良稅」很快地會被拿來作為墨守成規、不願改革的說詞。的確,租稅理論確實有「舊稅即良稅」的說法,但其用意在於提醒決策者,在稅制革新的過程中,應審慎評估影響,莫因改革反而形成新的不公平;不明就裡者以詞害意,囂囂然、自以為是的解釋,可休矣!










【專家之眼】2022中國歐盟高峰會:殊途不同歸


2022-04-04 09:06  聯合報 /   湯紹成/政治大學兼任教授
中國大陸與歐盟一日舉行峰會,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左)與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右)視訊通話。法新社



2022年4月1日,歐盟與中國以視頻方式舉行第23次雙邊高峰會,歐盟最高領導人歐洲理事會主席米歇爾及歐盟執委會主席范德賴恩,與中國總理李克強舉行了會議,隨後也與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進行交流。

依照歐盟執行委員會的公告,此次峰會的議題是:恢復烏克蘭和平穩定是共同責任。歐方兩位領導人都強調,歐盟和中國必須共同努力,盡快停止俄羅斯在烏克蘭的戰爭,並解決由此引發的嚴重人道主義危機。馮德萊恩還與李克強討論了如何在全球糧食安全、氣候變化和抗擊新冠病毒等問題上開展合作。

在雙邊關係方面,歐盟呼籲中國停止制裁歐盟相關人員,並優先在 COVID-19共同合作,期盼中方解決長期以來對中國市場准入和投資環境,同意繼續就氣候變化和能源轉型、人工智能與網絡安全等方面開展合作。

歐盟希望恢復實質性人權對話,並重申其對一個中國政策的承諾,同時對兩岸緊張局勢加劇表示擔憂。此外,雙方領導人還談到了阿富汗、緬甸和朝鮮半島局勢。由於歐方急於想讓俄烏戰事結束,但中方卻避重就輕,並反對歐方說教與對俄制裁,因而雙方相談不洽。

首先,歷來中歐峰會均由雙方最高政策執行者主談,而最高領導人只是過場,此次也不例外。這就與中美領導人峰會是由習近平與拜登親自主導有別,其中雙邊關係的重要性與制度的差異,都是決定的因素。比如美國總統集政策制定與執行於一身,而歐洲理事會主席的權限比較集中在大政方針的制定,而執委會才是主要的執行機關等等。

自2019年以來,因歐盟批評北京的貿易行為,再加上新疆、香港、台海與南海等問題,導致中歐關係惡化。2021年北京因立陶宛的友台行動而對其加以貿易抵制,且歐洲議會通過相關抗中議案而遭中方制裁其議員,以至於諸如「中歐投資協定」等議題都難於解凍,進一步加劇了雙邊關係的緊張。

由於歐盟共有27國,意見難於整合,但中歐雙方都互為極重要的貿易夥伴,而美國才是中國最嚴重的威脅。因而中方確實有意聯歐制美,此乃可由習近平此次強調歐盟應該更加建立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確知。

在此次中歐峰會前,中國外長王毅曾與來訪的俄國外長拉夫羅夫會談,令歐方不滿。更早之前,王毅也同歐盟外交與安全政策高級代表博雷爾舉行視頻會議,歐方期盼北京可以對俄烏戰爭做出更大的貢獻,但並未獲得積極回應。進而,歐盟和北約領導人追隨美國的步調警告北京,如果中國在俄烏之戰期間支持莫斯科,可能會面臨來自西方的強硬對待。因而歐方官員在會前就已經表示,此次峰會後不會發表聯合公報,可見其期待有限。

面對此情況,北京的態度看似仍有微調。比如此次中方是藉「第三次阿富汗鄰國外長會」邀約俄國外長與會,地點還選在較為偏僻的安徽屯溪,刻意降低其重要性。而在二月上旬,普亭訪問北京時,雙方均稱中俄關係發展無上限,此次也已限縮為中俄合作爭取和平無上限,維護安全無上限,與反對霸權無上限,中方也似乎有意在俄烏衝突中扮演更加積極的角色。

綜合觀之,由於中歐雙方在意識形態的妥協空間甚小,造成一些政策的對立,再加上對待俄羅斯的立場有異,此次中歐高峰會的成果有限。但因當前俄烏戰事慘烈,中方是否有意介入斡旋與調停,還有待觀察。


楊志良/「辣台妹」從來就不是民進黨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楊志良/「辣台妹」從來就不是民進黨




楊志良/「辣台妹」從來就不是民進黨


2022-04-04 04:24  聯合報/ 楊志良(作者為退休教授、前衛生署長)
饒舌歌手大支為蔡英文總統創作辣台妹歌曲,讓蔡英文日後以「辣台派」自居。記者李承穎/翻攝



蔡英文被稱為「辣台妹」,她自己也不反對被稱為「辣台妹」,辣有狠的意象,確實合乎她的所作所為。各界公認的民進黨大老,包括陳水扁、呂秀蓮、許信良、施明德、郭正亮、陳文茜、游盈隆等,除陳水扁貪瀆外,都是謙謙君子,追求民主自由、愛台灣,至少沒有謊話連篇,是正牌的民進黨員。然而這些人無不嚴詞譴責蔡英文,特別是呂秀蓮前副總統,對於蔡英文的亂政,完全看不下去,說出蔡英文要小心,總有一天閻羅王會找她算帳的重話。

所以蔡英文根本不是民進黨,她篡奪了民進黨,掌握了權與錢,帶領一群嘍囉敗壞台灣。其中以蘇貞昌為最,例如對於蔣萬安的電力安全質詢 ,回嗆為什麼他的祖父沒兑現反攻大陸的諾言。這是什麼年代了?不是早就改成罪不及妻孥了嗎?不是進化到只要拋棄繼承,父債子可以不還了嗎?難道蘇貞昌還活在一人犯罪要株連九族的封建時代?他的法學素養真是大大侮辱了台大法律系,竟然教出這種學生。

除了蘇貞昌以外,蔡英文所用的官員,比起當年的孫運璿、李國鼎、趙耀東,不論學養、風範、道德,相差不可以道里計。蔡政府濫用私人、結黨結派,施政狀況連連,沒蛋、沒電,鐵路天天出事,民不聊生,出了事只會硬拗。設立多個附隨組織:東廠促轉會、專門修理在野言論的髒兮兮(NCC),又增加了許多政務官,以酬庸私人。一些民進黨立法委員,只會逢迎拍馬,對購買疫苗亂象,從未提出任何質詢或調查;監察院及檢調完全失職,嚴重雙標,對於陳明文的三百萬、防疫亂象、高端疫苗的股價炒作,也從未進入實質調查。

蔡英文自認為反正有八一七萬票 ,能奈我何?洪秀柱說,那是因為有八一七萬個不用腦筋的人。這句話值得商榷,台灣連法官、律師、博士,都會被詐騙集團騙走數百萬,難道這些人都是傻瓜嗎?其實是台灣的騙子太厲害了。

簡單的說,蔡英文集團就是用民眾的錢,洗人民的腦,做他的官,不斷循環。蔡英文的網軍認知作戰,已經天下無敵,然而造成的結果是,台灣青年男女的生育力不斷下降,幾乎是世界第一;年輕人不婚率也是世界第一,廿五到廿九歲的女性有八成未婚,卅到卅四歲則超過一半;男性亦是如此。台灣的生育率是世界倒數第一名,每隔一代人口就要減少一半,很多大學都要關門了,說是「絕子絕孫」一點都不為過。虐兒、虐老率年年增加;十六年以來自殺人數增加二點五倍,可是執政者完全不當一回事,也絕口不提。

烏克蘭國內有俄羅斯人,俄羅斯國內有烏克蘭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但在美國挑撥下,大戰一場死亡無數,造成人間悲劇。民進黨認為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倡議台灣民族主義,但是台灣人絕大多數是閩南人跟客家人,再加上外省人;而中國大陸的閩南人、客家人跟外省人,比台灣更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高度連結,如果兩岸兵戎相見,死亡跟流離失所的全都是「華人」。

台灣所求者,無非保有自己的政治體制,根本不需要去挑釁中國。習近平也千萬不要因為兩、三百年的中國恥辱,一定要武力統一台灣,否則,必成為中華民族永久的罪人。兩岸應該互相尊重對方的政治體制,和平相處,相互扶持,建立快樂、幸福的中華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