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4月4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國際性通膨將會長期持續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經濟日報社論/國際性通膨將會長期持續
◆  聯合報黑白集/強摘的果子不甜
◆  聯合報社論/不敢面對電價上漲,如何務實邁向淨零







經濟日報社論/國際性通膨將會長期持續


2022-04-04 02:42  經濟日報 /   社論
全球主要國家的CPI都達到很高的水準,比方說,2月美國為7.9%,歐盟6.2%,英國6.2%,南韓3.7%,新加坡4.3%等。 新華社



德國聯邦統計局公布預期3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將達到7.3%,這是繼美國之後,第二個主要國家的CPI超過7%,而且德國和美國一樣,都是二次大戰以來,CPI最高的一次。其實,全球主要國家的CPI都達到很高的水準,比方說,2月美國為7.9%,歐盟6.2%,英國6.2%,南韓3.7%,新加坡4.3%等。而德國3月CPI再衝高,應該和能源價格大漲有關。現在看起來,俄烏戰爭的談判似乎有些進展,大家也希望這場戰爭能儘速結束,到時國際能源供需可能會趨於穩定。

但是,因為受到戰火波及,烏克蘭的農作物栽種時機也受到影響,今年很可能無法正常生產,而烏克蘭是國際糧食的重要出口國,現在黃小玉等農作物的供應不足,加上農產品需求彈性很小的情況下,即使是一小部分的供給不足,就有可能造成國際糧價的大漲。因此,我們可以預期,今年國際農產原物料的價格可能會維持居高不下,值得國人關注。

同時,最近在國際供應方面出現另一個重大變數,就是中國大陸近期爆發的本土疫情,尤其是上海封城造成的衝擊最為嚴重。上海是全球最大的貿易港,承擔大陸許多商品的出口,在封城影響下,現在上海港的作業大受影響,有些國際商船改停駁在附近的寧波港。由於大陸是全球最大的產品供應來源,當其出口產品造成問題時,會讓現在仍然存在的國際塞港情況變得更為嚴重,使得國際生產斷鏈也會持續,因此本來已經高漲的國際躉售物價(WPI)也沒有下修的可能。在WPI長期持續高昂的情況下,各國的CPI當然也會居高不下。

另外,經過二年的疫情封鎖之後,以美國為首的大國紛紛解封,民間的需求一下子大量增加,而許多供給無法在短期內跟上來,就造成最終產品價格的上揚,也因為各國的塞港問題,進一步造成供給的不足,於是原物料的價格也跟著上升,導致WPI也上升,而且WPI上漲的幅度甚至比CPI還要高出許多。

導致去年以來國際需求大增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包括美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為了搶救急速下墜的經濟,大量增加政府支出,同時採行無上限的貨幣寬鬆政策。在需求與貨幣流動性大增的推動下,通膨也快速增加。在美國通膨愈來愈嚴重的情況下,聯準會終於在3月中調升基準利率1碼(0.25%),而面對這麼凶猛的通膨,市場上都預期聯準會未來會持續調升利率,最多的猜測是今年會調升六次。其實,讀過經濟學的人應該都知道,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兩年前為了應付經濟蕭條,而大量增加貨幣供給,現在面對高昂的通膨就是必須付出的代價。

再進一步來看,因為美國通膨非常嚴重,而且現在經濟情勢不錯,2月的失業率只有3.8%,因此未來勞工要求加薪的壓力也會愈來愈重。也就是說,如果通膨無法在短期內壓制住,而薪資又跟著上來,將會進一步推升通膨,形成通膨與薪資惡性的螺旋性上升,那麼未來的通膨將會沒完沒了。

台灣是一個小型開放經濟體,高度依賴國際能源和原物料,因此當國際WPI大漲之際,進口物價自然高居不下,去年以來我國的進口物價上漲率就超過10%以上。去年我國全年的通膨還能維持在1.96%;目前主計總處預估今年的通膨會是1.93%;但是國發會認為,如果國際油價持續高居不下,今年的CPI可能會達到2.5%。而依現在國際原物料價格持續偏高下,2.5%的通膨是非常有可能的。在國際通膨的壓力下,我們建議央行在貨幣政策和匯率政策上,應該更有彈性,來因應未來可能惡化的通膨現象。











聯合報黑白集/強摘的果子不甜


2022-04-04 04:10  聯合報 /   黑白集
台北市議員羅智強(左)原定昨宣布參選桃園市長,卻在和黨主席朱立倫(右)深談後踩煞車。本報資料照片


台北市議員羅智強宣布參選桃園市長前夕,因國民黨主席朱立倫連夜長談暫時打消。羅智強是藍營驍勇戰將,亦善造勢,這點無庸置疑。但參選市長需要對地方有長期的經營,除非桃園沒有強將了,他不經協調逕自宣布參選實不明智,也未必有勝算。

國民黨今年有機會奪回桃園市執政權,因此提名絕不能草率,更不能演成內鬥。目前癥結在,桃園議長邱奕勝原本有意換跑道角逐市長,卻因見顏寬恒在補選時幾遭抄家而打消,轉而力挺藍委呂玉玲出征。但在幾位可能人選中,呂玉玲的支持度不僅輸給同黨立委魯明哲和萬美玲,更落在綠營可能對手鄭運鵬、鄭寶清之後,幾無勝算。

與同志相比,羅智強的民調高於呂玉玲,卻低於魯明哲和萬美玲。因此,他要強行參選恐嫌正當性不足,畢竟另兩人都有多年地方經營根基,也有更高的地方人氣。否則,一旦選輸,他擔得起敗選責任嗎?

另一方面,兼任桃園市黨部主委的邱奕勝,也不應再堅持己見非要呂玉玲不可。畢竟,市長提名應從全黨的利害作宏觀考量,市黨部一意提名缺乏勝算的弱棒,毫無智慧可言。試想,市民目光雪亮,他們會想要一個可能唯議長之命是從的市長嗎?

「強摘的果子不甜」,這話對羅智強而言如是,對邱奕勝而言更是如此。好好的局,不要搞爛它。












聯合報社論/不敢面對電價上漲,如何務實邁向淨零


2022-04-04 04:14  聯合報 /   社論
經濟部3月29日召開電價費率審議會,但因俄烏戰爭使國際燃料價格不確定性,最後做出緩漲結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上月底蔡政府公布兩項能源重大決策,其一是經濟部決定暫不調漲電價,待六月底召開電價費率審議會再決定是否調漲;其二是國發會公布二○五○碳排放歸零路徑圖,淨零主要對策為進一步增加再生能源比重與火力發電碳捕捉。兩項決策其實互有關聯,電價尤其是淨零的試金石。但兩項決策都引發各界非議,原因均在蔡政府背離能源發展趨勢,以政治決定凌駕能源專業決策。

蔡政府從二○一八年十月起連續八次凍漲電價,是二○一五年新版電價公式上路以來的最長凍漲時間,等同蔡總統任期有過半時間電價都是凍漲。雖然看似兌現蔡總統承諾能源轉型不漲電價的支票,但我國能源九成以上仰賴進口,蔡政府不漲電價,等於把成本轉嫁台電與中油,雖無調漲電價之名,卻有全民埋單之實。

近年我國電價上漲壓力越來越大的根源是蔡政府堅持非核,取而代之的是昂貴的天然氣發電與供電尚難穩定的綠電。過去五年五次全國性無預警大停電,只是國人看得到的能源轉型代價,另一個隱藏代價則是該漲而不漲的電價。為了凍漲電價,中油去年出售天然氣的虧損就高達七百四十九億元,今年首季虧損更可能突破六百億元;台電也因電價低於燃料成本,出現電賣越多虧越多的畸形現象。

對於凍漲電價,蔡政府一貫託詞有二:預期能源價格即將走跌,以及擔心調整電價影響民生物價。在蔡政府孤注一擲的能源政策下,未來十幾年我國發電半數以上均來自昂貴的天然氣發電。在全球加速減碳風潮下,天然氣價格易漲難跌已是國際公認趨勢,但蔡政府始終堅信並催眠國人,能源價格即將走跌,電價上漲壓力即將化解。四年過去,蔡政府的樂觀預期不但沒出現,反而因俄烏戰爭進一步推升國際天然氣價,讓國內電價調漲壓力越來越大。

至於電價影響民生物價,其實新版電價公式已有相關配套,定下每次電價調漲不能超過三%的天花板,電價降幅則不受限。蔡政府對此視而不見,凍漲電價美其名照顧民生與控制物價,但更多考量其實是為了選舉,同時幫蔡總統「能源轉型不漲電價」的政治承諾圓謊。以今年電價調整為例,蔡政府原可不調一般家庭與中小企業的電價,只漲用電大戶,但最終此方案也未獲採納,電價不動如山。

蔡政府怯於面對電價調漲,同時間卻提出了雄心萬丈的二○五○淨零方案,其中一方面要因凍漲電價而虧損連連的中油與台電負擔淨零推動費用,另一方面要極大化火電碳捕捉能量,但這兩者均要付出龐大費用,當我們無法如實面對能源成本時,又怎能期待產業與國人調整使用能源策略?全球沒有一個國家能在不付出額外代價的前提下減少碳排與邁向淨零,但蔡政府的淨零方案就跟其能源政策一樣包裝成美好的願景,避談我們必須付出的代價。

身兼台電董事長的經濟部次長曾文生面對各界質疑淨零方案缺乏可實踐路徑,他反駁「這是挑戰而非困境」。如果我們務實推動淨零,這確實是挑戰而非困境,但蔡政府推動能源轉型,就是善畫大餅卻不善實踐,讓國人陷入連年大停電的困境。如今淨零方案成為蔡政府另一個吹噓的大餅,二○三○前要投入的三千億元淨零預算,國發會主委龔明鑫竟說下任政府編列較合適。

蔡總統的能源轉型,設定到她卸任後的二○二五年達標,淨零預算與治理架構也推給下一任政府;連電價上漲都不敢面對,又怎能期望蔡政府務實推動台灣邁向淨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