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8日 星期一

經濟/浩鼎事件對資本市場的啟示

.聯合報社論..長照與年金:蔡英文的頭兩道難題
.聯合報黑白集.翁啟惠的誠信危機
.經濟日報社論.浩鼎事件對資本市場的啟示



經濟/浩鼎事件對資本市場的啟示


2016-03-28 01:0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浩鼎解盲失敗後,一連串事件引發重大爭議,對於生技新藥業的發展投下震撼彈。目前牽涉在其中的,大都是力促2010年6月通過「生技新藥產業發展條例」的相關人士。政府為該條例提供相當優渥的租稅優惠與便利,也為台灣創造一項新興產業,但是新藥業掛牌後,卻發生股價大幅波動、相關人士由家人持股、資訊揭露不明、股權隱藏、內部人在高價出脫持股等爭議,更有涉及內線交易、炒作等疑似違反證交法之情事。
以目前的發展,浩鼎事件對於生技新藥業的影響絕對高於之前的基亞事件,因此有必要從浩鼎事件探討主管機關的管理制度、相關措施,使更加完善,對投資人保護更周全。至於上述爭議事件則由檢調單位、監察院處理,以恢復生技新藥業的發展空間。
浩鼎事件對於資本市場制度的啟示,首先是交易面。浩鼎並非信用交易股票,所以不能融券放空,但因其是富櫃五十ETF成分股,所以是借券標的;一般投資人習慣向證券商融券,而外資與機構投資人則傾向借券賣出,對浩鼎投資人的交易形成不公平。
浩鼎在2月解盲失敗前,其借券賣出數量最高達7,000餘張,相對浩鼎每日平均交易量是相當高的。為了公平起見,又不限制交易與ETF發展,我們建議主管機關對於指數ETF成分股,應自動開放為信用交易之標的,讓各類交易者有公平的交易環境。既然能選為指數成分股,已足以代表其市值與產業地位,因此只要證券商做好風險控管,該股票即可成為信用交易標的。
其次,一些高股價的生技新藥股在掛牌前,股本皆有相當膨脹,而在增資過程中,實質內部人與控制者,為了避免掛牌後之集中保管規範、交易的限制(包括持股轉讓、內線交易與炒作),以及避免相關資訊揭露與課稅的要求,有可能會將股權做更多帳戶的配置,同時,很多帳戶是掛在外資或外國銀行信託名下,讓主管機關很難知道其最終受益人;但生技新藥業往往可以將專利轉變成巨額獲利,因此建議主管機關對於內部人與前20大股東,不管其組織形式或資金來源,務必掌握最終受益人,而將相同控制來源或持股,一起納入規範,並充分掌握掛牌前資本形成的發行對象。
再者,為了避免內部人在公司掛牌後,趁高價大賣持股,因而有集中保管的規範。對於需要集中保管股份的內部人,在一般公司是指董事、監察人、持股10%以上股東,而科技事業則包括董事、監察人、持股5%以上股東,及以專利權或專門技術出資而在公司任有職務並持有公司申請上櫃時已發行股份總數達0.5%或10萬股以上之股東。生技新藥業屬於科技事業,因此不必受成立年限、獲利能力限制,使得很多沒有營收的公司可以掛牌。
為了要執行上述集中保管的規定,主管機關一定要掌握內部人與有控制力者,所掌握的全部持股帳戶,一起納入規範;並且建議對科技事業內部人與大股東之集中保管的股數、保管期間應該更為嚴謹,畢竟這些公司的掛牌並非看財務條件,而是做一個未來的夢,但成長的夢往往波動甚大,因此有需要對內部人與大股東有更嚴格要求。股票市場不能允許投機分子印股票來換鈔票。
最後,也是最根本的是生技新藥業資訊揭露與一般投資人的風險意識。生技新藥業有關新藥市場規模的估計、各開發階段的成就要件,要讓投資人充分認知,最重要的不是只傳輸遠景的夢,而是下方風險的告知,主管機關務必有更詳細的規範。此外,主管機關要以浩鼎、基亞事件為例,對於一般投資人進行宣傳,讓大眾瞭解生技新藥業的特性。

聯合/翁啟惠的誠信危機


2016-03-28 01:09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翁啟惠捲入浩鼎風波,他雖從海外發出聲明,但語焉不詳,非僅無助釐清疑點,反而平添外界質疑。對此,翁啟惠若要安然脫身,恐怕唯有誠實以告,別無他途。
作為新藥技術的提供者,翁啟惠在浩鼎事件中受到的批評,主要是其說詞前後不一所引起的誠信爭議;這和其他浩鼎大股東可能涉及的炒股疑雲,略有差異。因此,翁啟惠必須就自己的角色以及女兒入股之來龍去脈提出翔實說明,不可隱遁,才可能取信社會大眾。
翁啟惠必須釐清的疑點有三:第一,翁郁琇當初購股的資金既然是來自父母贈與,這和翁啟惠夫妻持有股票有何差別?第二,當初這項專利技術移轉給浩鼎,是由中研院依規定辦理授權金及權利金,翁院長也宣稱未收取任何報酬;最後,為何卻以女兒名義大量持股?第三,浩鼎大金主尹衍樑列名今年院士候選名單,究竟是透過什麼程序提出?有無酬庸之嫌?
翁啟惠平日行事低調謹慎,上任九年半來,甚少成為新聞焦點。正因如此,他在浩鼎解盲前後的大膽談話,才會讓外界感到意外,其財富之雄厚更讓人驚訝。對此,翁啟惠強調「如果重來,會更謹慎」;問題是,當風波已經掀起,即不可能有「重來」的機會。目前他收拾殘局的最佳策略,只有「誠實,誠實,再誠實」;因為他的身分不只是科學家,更是中研院院長,絕不能把最高學術機構的名聲拖下水。

聯合/長照與年金:蔡英文的頭兩道難題


2016-03-28 01:09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副總統當選人陳建仁前往考試院拜會院長伍錦霖,針對年金改革一事雙方人馬閉門座談,
會後台大教授林萬億(圖)轉述,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已指示,
將設國家年金改革委員會,由陳建仁擔任委員會主任委員。
記者鄭超文╱攝影

五月即將成為台灣第一位女總統的蔡英文,心裡應該十分清楚:她即將接手治理的,是又老又窮的台灣。
兩年後,台灣就要步入高齡社會,十四%以上的人口是老人,失能長者的照護將是沉重負荷。長期照顧制度患寡又患不均,而國庫卻是山窮水盡,各式年金的潛藏負債即高達十七兆,台灣主要的退休基金將在蔡英文總統任期內出現虧損黑洞,軍職退撫甚至會破產。
長照與年金,是台灣人民最大的焦慮。聯合報系願景工程今天刊出的「廿年民主路台灣向前行─實現社會正義」專題中,最新民調分析,五十歲以上熟齡世代最期待政府優先處理的社會議題就是長照制度;廿到四十九歲的青壯世代,最關切的議題是年金破產危機。
這正是「老不起的台灣」的真實寫照。中老世代擔心老無所養、老無所終;青壯年則擔心經濟安全,愈來愈多退休人口支領年金,等到他們也老了,要拿什麼養老?又老又窮的台灣,等著蔡英文拆解長照與年金危機的引信,但改革沙漏裡的剩餘時間已經不多。
新執政團隊必然也感受到這個迫切的危機,就任前已針對長照及年金改革頻頻出招。蔡英文拍板,決定長照財源採稅收制;年金改革則由陳建仁領軍,在總統府設立「年金改革委員會」,一年內將改革方案送入立法院。
新執政者積極任事固值得欣慰,但宣示能否做到,仍令人擔心。首先,政府必須把改革步驟講清楚,勿再用模糊話術打迷糊仗。以長照為例,蔡英文推翻馬政府的「保險制」規劃,將改採「稅收制」;但準閣揆林全又說「經濟不好不加稅」,這豈不矛盾?不加稅,又不辦保險,難道長照不花錢就能開辦?對此,蔡英文說就是「加遺贈稅及營業稅」;林全則稱,指定用途稅不能視為「加稅」,因為不是拿來改善政府收支。這是什麼神邏輯?如此含糊,就能安工商業者的心,又讓反加稅者噤聲嗎?
根據本報系民調,長照財源支持「保險制」的民眾其實多於「稅收制」,交叉分析,即使綠營支持者傾向保險制的也更多。可見,民眾投票給小英,其實對她的政策並不十分了然。在這種情況下,當新執政者要實現「政策牛肉」時,民眾的支持度強度恐怕就會下降,這勢必迅速消耗掉其人氣。也因此,許多學者建議,新政府要推動社會改革,第一要務就是要「溝通、溝通、再溝通」;這實是中肯之言。
以蔡英文視為「重中之重」的年金改革為例,外界不免質疑:「陳水扁、馬英九做不到的,蔡英文行嗎?」蔡團隊目前的作法包括:提高改革委員會層級至總統府,高於馬當年的「年金改革小組」設在行政院;軍公教退撫與勞保全盤翻修,不針對特定族群開刀;所有資料及會議上網直播,公開透明以贏得信任。這些,都是可喜的改變;但令人憂慮的是,「一年內完成」的承諾,風險極高。
陳建仁日前拜會考試院時,考試院對馬政府年金改革失敗的原因作出總結:雖開了一百場說明會,卻限時四個月就要端出方案,「缺乏溝通、無法化解誤會」,整套年金改革計畫也就前功盡棄。如今,蔡團隊以一年溝通,是否強過馬政府的四個月,尚難斷言。單以蔡團隊師法的瑞典而言,該國單一年金制度不如台灣軍公教勞農國分立的複雜,卻都花了十年以上的時間凝聚共識;而以台灣年金沉痾之深,真能在一年內速戰速決嗎?
台灣民主廿年,多少次轟轟烈烈宣示的社會改革,最後都功敗垂成,只能淪為下次大選重炒的舊菜。但無論如何,既衰老又窘迫的台灣,已禁不起一再的蹉跎;長照建置與年金改革,已到「只許成功,不許失敗」的緊要關頭。解救又老又窮的台灣,蔡英文面對歷史任務果真準備好了嗎?

聯合筆記/歐巴馬主義曲高和寡


.勞長槓勞團 到底誰才是民粹?
.尋回實作精神 再造技職春天
.報告蔡總統,您的技職政策是進行式
.產學合作、政府重視 人文科系也會出頭天
.日人文科系 至今未廢
.聯合筆記/歐巴馬主義曲高和寡
.都更多元化 協商走在代拆前
.國民黨該有的五個樂觀



聯合筆記/歐巴馬主義曲高和寡


2016-03-28 01:23 聯合報 郭崇倫

現在全球焦點放在美國共和黨總統參選人川普身上,他對外交的荒謬發言,襯托出曾擔任過國務卿的民主黨參選人希拉蕊的經驗與穩重,但是大家都忘了歐巴馬還有九個月的任期。
大西洋月刊四月號的封面,是記者戈爾堡評歐巴馬外交政策的兩萬字長文,標題為「歐巴馬主義」,不僅歐巴馬願意比照高峰會規格,花了六小時與他長談,他還側訪了總統的國安幕僚、國務院官員,甚至外國領袖。
文章一出,讚譽四起,歐巴馬是律師性格,喜好議論,這是對歐巴馬決策時思考過程最完整的剖析。不管是否同意歐巴馬,了解美國過去七年外交政策,這篇都是必讀。
歐巴馬願意花這麼多的時間說明他的外交思路,一是因為歐巴馬曾經接受戈爾堡四次訪問,對他有相當的信任;其次是歐巴馬在意他的歷史評價,尤其是他的外交政策。
其實歐巴馬的外交成就,容易一一舉出:伊朗核協定、與古巴破冰、TPP,甚至巴黎氣候公約,以及本周即將舉行的核安高峰會,沒有美國與歐巴馬的主導,都是不可能達成的。
但是對外的失敗也同樣明顯,歐巴馬服膺「不要做蠢事」(Don’t do stupid shit)的箴言,對外常常有始無終:推翻格達費政權,造成利比亞內戰;過早從伊拉克與阿富汗撤軍,沒有完成民主建國,為德不卒;到了政權後期,更拒絕軍事介入敘利亞,讓全球失望。
這不僅是華府外交圈私下的共識,根據二月份的民調,對於歐巴馬外交政策不滿意的,高達六成,滿意的只有卅六%。
歐巴馬同樣對華府外交決策圈,也是瞧不起的,他尤其對危機發生後,必須要使用武力來維持美國的信用,更為不齒,認為這些將領只在等總統給他們一張空白支票好揮霍。
歐巴馬也不滿盟友們,從以色列,到那些遜尼派國家的領導人,沙烏地與約旦國王、土耳其總統與總理,認為他們利用美國;他也批評西歐盟友,往往要美國出錢出力,自己卻躲在後面,他更直指英國的國防預算未達二%,沒有盡到應有的本分。
歐巴馬其實要矯正的是一頭熱牛仔作風。他的前任小布希的英雄是邱吉爾,自以為是全球救主;歐巴馬相信的則是馬基維利,只有靠國際多邊主義,才能勒住美國的衝動冒險。
歐巴馬一直認為,其實美國的安全利益,並沒有直接受到敘利亞的威脅,但是美國人聽不懂複雜的論證,他們如今只聽得到川普咆哮警告穆斯林,歐巴馬主義真的是曲高和寡。

嚴震生/新進教師英語授課的省思

.嚴震生/新進教師英語授課的省思
.王健壯/講三個故事給翁啟惠聽
.舒國治/太極拳淺探
.陳立恆/不思人文 何來台灣新常態
.葉銀華/兩岸關係的三個必須論
.盛治仁/川普現象能走多遠?
.朱宗慶/考季過後的反思




嚴震生/新進教師英語授課的省思


2016-03-28 01:12 聯合報 嚴震生

政治大學的人才會議通過決議,要求未來新進教師每學期都必須開設英語授課的課程,受到國內高等教育圈的高度關注,也引發校內反彈。政大教師會這個校內的教師組織,認為此決定的適用性及法律程序有問題,同時也會衝擊各系所徵才的專業考量。為了捍衛學術自治,教師會要求校方撤回這項行政命令。無論未來這個制度是否真會落實,它確實讓我們對新進教師的英語授課要求,有所省思。
首先,面臨少子化的現實環境,台灣的大學必須多招收國際學生來彌補逐年遞減的本地生。雖然國際學生來台灣讀書當然也希望能學到中文,讓他們未來無論是返國工作或是投入國際就業市場時,有更佳的競爭力,但是許多專業科目對他們來說仍然比較困難,因此若有一定比例的課程是英語授課時,將會提供較多的選擇,也會在招生時有一定的優勢。
然而,若是要等學校的國際學生到達一定的人數時,才開設英語授課的課程,可能就沒有競爭力,因此部分學校即使國際學生還不具經濟規模時,就先開設這些課程,提前布局。政治大學十多年前開始引入英語授課時,並非完全以國際學生為考量,而是希望能強化本地畢業生的英語競爭力,但也因此能夠吸引更多的國際學生就讀,隨後逐漸出現全英語教學的研究所或學程,以至需要有更多的師資投入這些課程的教學。
其次,由於教育部在評鑑大學時,會以英語授課課程的開設及國際學生人數的多寡做為該大學國際化的指標之一,這也是為何許多大學希望推出更多相關的課程。同時在爭取成為頂尖大學時,老師的研究表現也是重點,特別是許多以英文發表在國際期刊的論文,會比中文期刊論文更受重視、點數較高。基於此,有人認為反正老師參加國際會議發表論文,或是撰寫期刊論文都使用英語,因此在教學相長的認知下,也應有足夠的能力承擔英語授課的責任。然而,以英文發表及撰寫論文和以英語授課,仍是兩種不同的語言表達方式,這個差異不應被忽視。
最後,儘管我國的大學教授取得博士學位的國家相當多元,有本地畢業生,也有在日本、德國及法國等國家獲得學位者,但不可否認地是多數都是在美英等英語國家拿到博士後再回到台灣教書。這些畢業生在求學期間當然使用過英語,也用此語言完成博士論文,但不是每個人都有教書或擔任教學助理的經驗,許多是替老師做研究助理或是在實驗室幫忙,因此若認為他們在英語系國家拿到學位就一定能夠立刻使用這個語言授課,其實並不見得有普遍的適用性。
我個人並不反對鼓勵有意願也有能力的老師使用英語授課,但是仍需有配套措施。台灣一些大學也提供預備投入英語授課的教師到國外受訓學習,或是實地觀摩本地外籍教師上課的經驗,這些裝備過程當然對他們有所助益。
個人最關心的還是這些新進教師的權益,他們好不容易獲得大學教職後,還得面臨限期升等的壓力,如果要多花時間預備英語授課,勢必會排擠其他學術要求、衝擊其研究能量。若學校真的在乎英語課程的開設,為何不從已升等的教授及副教授或是免評量的資深教師開始要求,否則只會留下一個世代不正義的印象。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