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月7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嚴加防範人工智慧潛在風險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柯文哲案的法學驚奇,司法人權的照妖鏡
◆  聯合報黑白集/誰怕老柯的戰鬥力?
◆  經濟日報社論/嚴加防範人工智慧潛在風險






經濟日報社論/嚴加防範人工智慧潛在風險


2025-01-07 02:57  經濟日報/ 社論
AI示意圖。 (路透)


隨著民國一一四年(2025年)到來,科技產業對人工智慧(AI)的狂熱已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Google 執行長皮查伊在最近的一場員工會議中表示,Google 未來的重點將完全聚焦於 AI,並強調以「靈活快速」的方式推向市場,類似 Google 創業初期的風格。其他科技公司也都傾全力發展 AI,但這樣的策略真的能挽救科技業嗎?或者這只是將其推向深淵的催化劑?

近年以來,AI 的發展雖然令人驚嘆,但其缺陷同樣不容忽視。AI 服務經常提供錯誤、混亂甚至荒謬的答案,而科技公司對此卻往往選擇推卸責任。這種不負責任的態度,加上 AI 逐步深度嵌入網路搜尋引擎和其他核心產品,已經成為消費者信任的重大隱患。

不僅如此,很多公司在 AI 領域的全力投入已經影響到其他核心業務的發展,非 AI 部門的資源被削減,非 AI 核心產品逐漸缺乏維護。對消費者而言,這是一個令人擔憂的訊號;畢竟許多人需要的是日常軟體的穩定服務,而非實驗性的 AI 功能。

AI 技術的進步無疑為人類帶來許多便利,但消費者真的對 AI 充滿熱情嗎?事實恰恰相反,許多消費者對 AI 的信任感正在下降。隨著 AI 的普及,人們逐漸意識到其潛在風險和不確定性。消費者並不希望 AI 無處不在,更不希望 AI 功能頻繁出現在日常生活中,甚至強行植入使用者體驗。相較於AI,人們更希望科技公司對其產品負起全面責任,並確保服務的穩定性和可靠性。

相對於 Google 或微軟,雖然 AppleAI 領域採取了截然不同的策略,選擇穩健、謹慎地引入,避免 AI 生成可能引發誤導或爭議的內容。但即便是如此,Apple 也無法完全避免 AI 系統的錯誤;AppleAI 功能曾經錯誤總結新聞內容,導致嚴重的誤導。這凸顯出即使最頂尖的科技公司,也無法掌握「失控」的風險。

AI 的問題並不僅僅在於技術不成熟,而是其核心本質中存在的不確定性。這種不確定性導致 AI 系統產生類似「似是而非」的問題,即 AI 生成的大部分內容看似正確,但存在一小部分錯誤且不易察覺。這種細微但危險的錯誤,往往比明顯的失誤更危險。

AI 尚未完全成熟的階段,科技公司往往選擇容忍錯誤,並迅速將 AI 產品推向市場,這樣的策略在長期來看可能弊大於利。消費者對 AI 的期待並非「新奇有趣」,而是「可靠穩定」。雖然英國科幻小說作家 Arthur C. Clarke 曾說:「任何足夠先進的技術,與魔法無異。」但真正成熟的技術應該是「普通而可靠」,就像電力或網路一樣,人們習以為常且不再感到驚奇。

對很多科技公司而言,AI 無疑是未來發展的重要方向,但完全依賴 AI 可能是一條充滿風險的道路。AI 的進步需要時間,而消費者對穩定和安全的需求卻迫在眉睫。所有公司應該重新審視其 AI 戰略,避免在 AI 領域的過度投入導致其他核心業務的衰退。

科技公司需要更加重視消費者的聲音,提供更完善的客戶服務體系。很多公司只會發展產品,但客戶服務並不周到;如果消費者服務不被重視,即使 AI 技術再先進,也難以挽回消費者的信任。

為了避免科技公司對 AI 的狂熱失控,政府如何監管就很重要。歐盟的 AI 法案,台灣草擬中的人工智慧基本法就是希望來管控 AI,避免其變成脫韁野馬,但所有法案目前都避免觸及的是 AI 科技公司需不需要為其 AI 的錯誤負責?例如當自動駕駛汽車因 AI 問題發生車禍時,誰該負責?是汽車製造商?還是 AI 軟體廠商?當人們因深偽(Deepfake)的影片而受騙時,提供深偽工具的軟體商需不需要負責?所以政府應未雨綢繆,制定各種相關法律,因應未來 AI 充斥的世界。

未來幾年,AI 無疑將繼續改變我們的工作和生活方式,如何以負責任的態度引導這一改變,讓 AI 更安全且更可靠,將是政府和每一家科技公司無法迴避的重要課題。














聯合報黑白集/誰怕老柯的戰鬥力?


2025-01-07 04:00  聯合報/ 黑白集
立法院長韓國瑜(右二)召集朝野黨團協商時,自嘲可能是「最後一次主持協商」,因為「馬上要被罷免了」;民進黨團總召柯建銘(左)見狀笑稱「不希望一語成讖」。 記者黃義書/攝影


民進黨因未掌握立院多數,屢戰屢敗;總召柯建銘大崩潰,不斷上演脫序戲碼。繼大法官投票封殺劉靜怡,他高調宣稱要「雙罷」立法院長韓國瑜和國民黨所有立委,包括「公投解散國會」。他更撰寫長文明志,其主張令人瞠目結舌。

老柯獨自開記者會,其他綠委無人奉陪,明顯切割。民進黨中央稱,「未對罷免具體討論」;黨團幹事長吳思瑤說,「民進黨從未主導任何罷免案」。老柯發七千字長文,標註五十一名綠委,沒幾人跟他起舞。如此登高一呼,反暴露自己形單影隻。

這個結局,不難理解。論「高風險立委」,綠委不比藍委少;「大罷免」一旦開戰,不少綠委都難倖免。而老柯號召大罷免,也讓罷免是民間團體「自發」的假象徹底見光死。他的呼喚,更引發網民回應「賴清德才該被罷免」的聲浪,把賴總統推上火線,是柯建銘的失算。

賴政府好戰,柯建銘則直接宣戰。但賴清德好歹是針對在野黨,老柯卻引火燒向自己人。柯總召把賴清德、綠委、側翼都拖下水,自己卻躲在「不分區」的舒適圈逍遙。在綠委看來,老柯根本是「站著說話不腰疼」。

三句話不離「亡國滅台」,柯建銘的論述顯已黔驢技窮。他自誇,其戰鬥力「國民黨和中共都怕」;但此時此刻,最怕他這般死纏爛打的,恐怕是民進黨吧!













聯合報社論/柯文哲案的法學驚奇,司法人權的照妖鏡


2025-01-07 04:05  聯合報/ 社論
柯文哲涉京華城、政治獻金2案,北院日前第3度召開羈押庭,法官裁定柯文哲等4人全羈押禁見,北院外聚集大批小草靜坐,批司法不公。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柯文哲案從偵查到起訴,法院該不該續押,創下許多法學的驚奇。偵查過程屢遭綠媒和名嘴以連續劇式爆料公審,檢方起訴後堅持續押,高院撤銷交保的理由一審合議庭聽命行事,包括高院法官見解髮夾彎,在在展現「反司法改革」的走向。不僅偵查不公開、無罪推定都成笑話,法官的角色翻轉更令人喟嘆。

綠營高官和法律人過去最常批評司法公信的問題是:「院檢一家親」,在法庭上「二打一」,對被告不公平。審檢分隸,法官獨立審判,而非在起訴後接棒調查,都是數十年來我國推動司改的核心概念。蔡英文時代,為避免民眾混淆法院與地檢署,司改國是會議還要求全國檢察署的名稱去掉「法院」二字,就是要讓法官、檢察官各自的角色區分更清楚。

但這些理念與精神,在柯文哲案中全都出現大倒退。北院在北檢起訴後的首度交保裁定中說,依刑訴法採「改良式當事人進行主義」下,檢察官應負實質舉證責任,法院並無接續檢察官舉證責任再調查證據的義務。這原本是正確的,後來卻節節敗退。

以鄭文燦案為例,桃園地院裁定交保並明言:檢察官偵查完備後起訴,清楚指出鄭文燦涉犯罪嫌的範圍,提出相當的證據佐證後續法院審理就算共犯或證人證詞翻異,也屬於證據力的判斷問題北院在首次交保裁定中說,重要證人都在偵查中具結證述,被告供述及證人證述是否可採,是法官判斷證據取捨的認定問題,沒有羈押必要。鄭文燦遭起訴後,桃檢並未堅持非押他不可;但北檢對柯文哲,態度卻截然不同。

利用羈押保全證據,是檢察官偵查時的一大利器但起訴之後,接棒蒐證並非法官該扮演的角色與任務,這已是近年國內法院的主流見解法官不告不理,公平檢視檢、辯雙方證據,更是司法改革強調的獨立法院定位。但這些理念,一遇到柯案,卻全遭扭曲。

撤銷柯文哲交保裁定的高院審判長謝靜慧曾主張,審判法官若幫檢方以勾串為由繼續羈押被告,不僅是接棒偵查,等於延續以往遭詬病的「職權調查主義」司法文化,違反公平法院原則,也是對檢察官偵查不力的嘲諷。但這次遇到柯案,她卻以柯文哲可輕易利用通訊軟體進行串證為由,指責地院交保的裁定有問題。若以她的標準,全國所有未收押的被告是否都該重新檢討?

北院法官還當庭問檢察官:要押到什麼時候,檢方才能接受?這種場景,讓法界人士傻眼。法官審理的,就是檢察官起訴的範圍,豈能為了檢方追查案件之便而羈押被告?法官後來裁定羈押的理由中,直接點出基於尊重審級制度,並考量檢察官抗告提出關於羈押必要性之事證;此舉,更被法律人嘲諷,原來現在不只「檢察一體」,竟還有「法官一體」!

被視為關鍵因素的「橘子」許芷瑜,被檢方形塑為柯文哲貪贓枉法的重要角色,受柯 P 指示潛逃海外。檢方認為,許芷瑜曾多次處理柯收受的現金,兩人可能勾串但這些錢是否政治獻金仍有疑問。若「橘子」因為不信任司法不願返台,難道可因此永久關押柯文哲?

柯案的司法手段和過程,直如一面照妖鏡。過去「人權律師」最常抨擊的偵查大公開、程序不正義、把傳言當證據、院檢一家親等,如今在柯文哲身上完全套用。問題是,那些「人權律師」掌權後,卻對今天的情況卻噤聲不語。當司法人權可以隨時變臉、標準因人而異,司法公信力怎能不跌落谷底司法的獨立超然還如何可能存在






【專家之眼】海基會董座撂話辭職 誰讓他陷難堪處境?

◆  【專家之眼】海基會董座撂話辭職 誰讓他陷難堪處境?
◆  【專家之眼】台灣沒有樂觀的本錢:美中台三角關係演進

◆  【專家之眼】加開院會,立即再修財劃法
◆  【專家之眼】德國極右派(AfD)的發展








【專家之眼】海基會董座撂話辭職 誰讓他陷難堪處境?


2025-01-07 07:00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海基會董事長吳豐山。(本報資料照片)


就在12月初海基會吳豐山董事長以剛來一個月業務不熟為由,讓秘書長羅文嘉代他在立院進行業務報告後,最近在立院又有了新狀況。他為解釋預算增加因素,海基會的工作分為處理兩岸交流事務和對話,雖然近年對話中斷,但交流事務從未間斷,幾乎用掉海基會全部經費。所以現在不是怎麼忽然增加這麼多錢,而是過去幾年錢不夠用,現在讓它夠用而已。最後還揚言,「砍個10塊錢、20塊錢沒有關係,不是一下子要1億、5,000萬,那我明天就辭職。」辭職放話雖痛快,但前言對比羅秘書長曾講過的話,似乎出入不小。如果因此受立委質疑,導致預算被大砍,這個鍋該誰背呢?

去年九月羅秘書長主持的記者會說,該會有協商、交流、服務三大任務。在兩會沒有正式協商的時候,海基會要做協商前的準備;沒有正式的交流,要想盡辦法用其他方式交流;在服務方面,他希望把服務做得更深、更廣也更好。言下之意,只有服務還維持一定功能

而關於海基會經費增加問題,羅也表示,過去海基會的資金,主要來自陸委會捐助,和企業捐贈等自籌款為了避免複雜的政商關係,未來海基會接受陸委會捐助的比例將由五成多上調至七成,這是政府捐助額大增的原因而人事費用增加,則是配合政府連兩年調薪

此外還有新增業務。包括提供海外華人旅客台灣特色旅遊行程,以及所謂「識讀中國」專案:每週至少一次的內部座談,和加強與民間智庫學者的交流,聚焦議題包括中國現勢、兩岸交流現況分析、對台統戰、以及民主防衛。至於與對岸交流,也還是抱有期待,認為目前最好的方案是兩岸都回歸海基會海協會的「民間交流」模式,淡化官方色彩,卻能務實解決問題

吳董事長想在國會殿堂裡保護預算,卻連會務工作都不清楚,還與秘書長前言兜不起來,究竟是賴清德總統提名吳老先生是強人所難,抑或羅之前言論只是個人意見或其他因素?如此吳的發言可否作為海基會預算增刪參考?有待立委明察。

而從海基會發展歷史來看,羅過去的說法其實也是奇怪的。他改變政府及企業捐贈資金比例說法,是自籌款高達43%,相當不健康,「這些錢幾乎都是向民間企業募來的,民間企業為什麼要捐錢給你?不覺得奇怪嗎?我們不是要政商關係簡單一點嗎?民間企業講求獲利,必須對投資人負責,那他們捐款給海基會的利益是什麼?這不是很容易產生困擾?」

然而,海基會當初成立時,資金由政府與民間共同捐助,就是要加入民間角色,以協調處理兩岸往來事務,而在該會捐助暨組織章程第三條,也明白規定該會辦理及接受政府委託辦理的相關業務。換句話說,政府委託只是該會業務一部分。當年海陸大戰,原因之一就是海基會認知自己的民間角色不受官方支配,比如應工商界希望,發動兩岸工商領域的聯繫交流,或有些董事對大陸某基金會推動的「希望工程」公益事業有興趣,想要認養扶貧計劃等。這是民間角色可以彈性運用的交流模式,羅卻暗示過去海基會有官商勾結疑慮、擬大舉引進政府資金,更多的承接政府委託,這其實與羅的交流期待相違背,除非羅要的,只是兩會交流,這也不得不讓人懷疑,羅是讓海基會具有更多官方色彩,日後如果兩岸要交流,就只能官方對官方了。

最後要指出海基會的新增業務,若非多為其他單位的責任,就是找錯對象。前者例如提供海外華人旅遊服務,像是僑委會、觀光署,甚或教育部做的事;至於後者:「識讀中國」,海基會服務的對象才是解對岸的寶庫,海基會坐擁寶山卻想外求,恐怕是辦活動動輒想洗腦群眾、把跟對岸關係搞壞,讓服務對象產生疑慮,這是捨本逐末之舉。期待海基會預算有新說法,也請立委審預算時,好好要求海基會重視民間角色、回歸既有功能,撈過界、搞認知戰的事可以免了
















【專家之眼】台灣沒有樂觀的本錢:美中台三角關係演進


2025-01-07 06:00  聯合報/ 盧信昌/台大副教授
行將在川普任上派駐到以色列,阿肯色州的前州長,哈克比(Mike Huckabee)這幾天訪台,此行選擇拜訪電機大廠的大同公司,與董事長王光祥先生達成共識,可望推動在以色列等地的重建工程。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隨著聯邦眾議院議長選舉的順利落幕,即使在共和黨右派議員放話杯葛之下,於第二輪投票即讓議長參選人麥克強森(Mike Johnson),獲得218票來完成連任!到如今的諸多發展,川普總統當選人的實質影響力,確實超人一等。

於大選結束的過去兩個月以來,部分媒體人士不免憂心忡忡,他們不看好美國朝野大對抗之下,川普第二任期的勢頭;不過,強森議長有川普的此番介入協調,比起前一回的選舉少吃了很多同僚的排頭。而且不像他的前一任是足足耗時一個星期的穿梭蹉跎,強森議長居然在一天內即能取得過半票數、完成就職的大場面。

此外,機靈的企業人士透過就職典禮的大肆鋪張,紛紛趕搭末班車來做捐款。而一度將川普看作異己的烏克蘭戰時總統澤倫斯基,也在此際改口稱讚川普,說他個性上的不可捉摸,將會是促成俄、烏和談最有力的籌碼。

有趣的是,行將在川普任上派駐到以色列,阿肯色州的前州長,哈克比(Mike Huckabee)於這幾天訪台;哈比克州長在陳水扁總統的第二任,到訪過台灣。準大使在此行選擇拜訪電機大廠的大同公司,與董事長王光祥先生達成共識,可望推動在以色列等地的重建工程;不過具體內容,則尚未透露

歷經一年多的以巴衝突,造成在加薩走廊的驚人傷亡與基礎建設的徹底毀壞;因此這看似雲淡風輕的拜會,表面上只是確認該州與台灣有長久的商業往來。只是如何貫徹川普意志,與隱藏其後的目的與日後安排,才是台灣朝野各界所該思考的。

直白的說,讓台灣提撥一成的國民所得充當經費,於川普而言,只是在給軍工產業畫大餅。一則,出現在台灣的美國軍人,人數很少,軍事武器的操作技能與維修能力的移轉,很難在短時間內擴大接收各類設備;再則,美國軍產業的產能早已滿載,就算是看得到、也會吞不下的。

反之,作為當事人的王光祥董事長則認為,大同公司在機電設施的競爭力,若能協助加薩走廊的重建工作,相信會得心應手的;此外,為因應回流到美國製造的新趨勢,除開現有洛杉磯的分公司,也要把產品都放到美國作生產,以便配合川普總統的政策訴求。

誠然,以人道救援為名,讓台灣政府出錢出力,比起一成 GDP 的軍備支出,科目明確,既不會開罪北京太多;又能夠上手立功,幫川普總統的貫徹號令、世界威望與和平天使的形象,從中東、波蘭到烏克蘭的軍需與重建,因為有台灣的口袋與公私部門的協力幫忙,一路都開綠燈的。

至於要引進大同公司的哪些產品、建設技術,來協助以色列在加薩走廊的重建計畫呢準大使哈克比表示,目前他也沒有具體想法但深信以大同公司的能力與技術品質,將會在以色列廣受歡迎





陳冲/防詐除騙 大夥有責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冲/防詐除騙 大夥有責
◆  楊渡/不知不覺的「綠茶婊」了









陳冲/防詐除騙 大夥有責


2025-01-07 03:27  聯合報/陳冲(作者為財團法人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


如連續四個月,因詐欺造成的財損均超過一二○億元,換言之,平均每天詐騙金額高達四億元,是否駭人聽聞?諷刺的是,這竟是「打詐新四法」自去年七月立法後的現象

去年十二月中旬,幾乎是同一日,無獨有偶,歐美及台灣媒體均大篇幅報導詐騙集團得手的消息,說也奇怪,詐騙家常便飯,金額又非特別鉅大,豈有大版面處理的必要?只因為前者涉及專業律師(原應保護當事人),後者鬧出兩條人命,又牽扯出員警情緒失控情節,新聞性自然不同;知名藝人隨即自承遭詐騙,感謝警方及時插手始免再次受害云云。

先瞧外國媒體,話說加州 P 律師,因賠償案件,與對方律師一再折衝,達成五九,五一七美元金額的共識後,接到看似對方律師電郵的匯款請求,當即依約辦理轉帳,事後發現係駭客早在網路上埋設監看軟體,對雙方談判過程已有充分掌握,見時機成熟,立刻發出付款指示,但帳號卻是詐騙集團所有,P 律師一時失察,竟誤踩詭雷。律師被騙後,向駭客開戶的花旗銀行索賠,主張銀行未仔細核對帳號,不過花旗也不是省油的燈,提出資料表示已有五件類似訟案,銀行均已勝訴,律師眼見討不到便宜,只好認虧。從案情可以發現,詐騙手法又再翻新,細膩布局,有如諜海風雲,縱然久經訟戰的律師,也會誤入陷阱。

再瞧台灣媒體,有母女二人,被人冒用網紅名義,設局高額投資,不只金錢損失,房產也遭抵押,雙雙尋短。事後爆出報案又被員警調侃「還不去死一死」,使原已低潮的被害人崩潰(各媒體報導已多,於茲不贅)。員警因詐騙案頻繁,又不解被害人久經宣導後,仍會上當,一時情商失控,乃有民眾聽來欠缺同理心的言詞。其實早年受騙多屬涉世未深,經主管機關一再宣導後,民眾已有警覺,只是詐騙手法也隨而升級,加入科技(甚至利用 Deepfake)精心設計情境,當事者自難以分辨真假,如設身處地,自然會較有同理心。

刑法詐欺罪,由第三三九條擴增至第三三九條之四,可見態樣遠比以往複雜多樣,但本質沒啥改變。所以金融主管機關從金流角度,希望減少詐騙,自廿世紀末即要求金融機構臨櫃關懷,利用重要節點(櫃檯提領現金),防阻詐騙發生。民國九十五年(二○○六年)起更將累積的經驗,由銀行公會編成參考範本,交各機構參酌照本操兵,不時修正,二十年以降,臨床效果不錯,常傳出感人故事,金管會也會定期表揚績優單位。英國金融時報在上月一篇評論中,對騙案呼籲社群媒體、電信業者也要分擔責任,尤其晚近不少案件,發現許多破口存在於社群媒體,如平台稍予注意(甚至在平台內冒充平台業者),應可減少詐騙。如能善用 AI,更可偵知某些詐欺常見跡象,對事前預防、事後追查,都有助益。

說也奇怪,家中遭竊,只見兄弟交相指責,兄怪弟未閉門,弟怪兄不關窗,甚至大打出手,就是沒人抓賊。看東西案例,各當事人互相究責、想在彼此間尋覓一代罪羔羊,對於犯罪的防堵、扣押、追償、緝拿,反而少有聞問。澳洲當局前年擬議新法,要求電信、社媒也分擔責任,經徵詢各方意見,由 ACCC(消費競爭署)主政。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十一月向國會提出有關詐騙防杜法案,以銀行、電信業、數位平台(社媒、簡訊、付款廣告業)為規範對象,要求各主管機關督導,遵循六項原則,並依金額分級管理,是目前各國討論中最完整的倡議。中華民國施行不到半年的「詐欺犯罪危害防制條例」不遑多讓,雖然短期愈打愈詐,如切實執行,並參考國際案例修正,應能大幅改進。

詐欺騙局已是國際公害;共同攜手防詐打詐,才是普世價值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
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