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月9日 星期六

法國大革命後 斷頭臺上最寶貴的頭顱

法國大革命後 斷頭臺上最寶貴的頭顱

2016-01-06 12:58 聯合新聞網 文/張瑞棋(科普作家)


即使到了十八世紀,所謂的「化學」仍只是罩著神祕與魔幻外衣的煉金術。上個世紀,雖然有像牛頓這樣的學者沉浸其中,卻無法像他在物理所展現的成就那樣,將煉金術轉化為明確清楚的科學。直到「現代化學之父」拉瓦節(Antoine-Laurent de Lavoisier)出現,才撥開重重迷霧,導入正確的觀念,開啟研究化學的科學方法。
1743年8月26日,拉瓦節出生於巴黎一個富裕家庭,念中學時就對自然科學充滿興趣,但家人希望他將來當律師,因此他大學雖然念的是法律,卻常利用課餘時間研讀化學、植物學、數學等學科。畢業後也沒馬上執業,竟跑去考察礦區。二十六歲時,他發現有個絕佳的工作機會—稅務官;只要預付一筆稅款給皇室,就可以代皇家收稅,多收的就放進自己口袋,而且還免稅。有了這穩定豐厚的收入,他可以添購儀器、打造實驗室、無後顧之憂地專心研究科學。他萬萬想不到,這個如意算盤反而為他帶來殺身之禍。
當上稅務官這一年,拉瓦節因為對石膏的研究獲選為法國科學院院士。第二年,他針對「水經過長時間加熱會轉化成土類物質」這個被視為「四元素說」證據的情況展開實驗。他仔細分析質量的增減後,發現生成物並非由水轉變而來,而是來自於裝水的容器,有力地駁斥了四元素說。
1772年,他接著挑戰主宰世人觀念數十年之久的「燃素說」—物質燃燒後,會釋出蘊藏其中的燃素。拉瓦節再度以定量的方法,透過一連串簡單明瞭的實驗,證明金屬燃燒後增加的重量,剛好等於空氣減少的重量,證明根本沒有所謂的「燃素」。他將空氣中參與燃燒的氣體稱為氧氣,並算出所占的比例,推翻長久以來人們以為空氣是單一元素的錯誤觀念,並指出呼吸作用也是氧氣與體內的碳結合後,產生二氧化碳與熱,和燃燒作用完全一樣。
拉瓦節根據多年來的實驗,證實了質量守恆定律,並且提出統一化學命名的規範,讓科學家們有共同的語言可以彼此交流,因而加速了化學的進展。1789年,他出版史上第一本系統化的化學教科書《化學要論》,定義了元素的概念,並首度列出三十三種元素(雖然有些後來證明是化合物);兩年後,他以科學院院士的身分起草建立公制。拉瓦節逐步為科學文明建立起有邏輯、有秩序的知識體系。但另一方面,他身處的政治環境卻逐漸走向狂亂失控。
1793年的法國大革命推翻了皇室,身兼稅務官的拉瓦節也受到牽連。先是科學院被勒令關閉,不久後,拉瓦節就遭到逮捕拘禁,半年後被送上斷頭臺。我們不知他死前是否有留下遺言,但他頭顱落地的第二天,科學家拉格朗日聽到這個消息,感嘆地說:「砍下這顆頭只需要一瞬間,但即使再過一百年,只怕也找不到這樣的頭腦。」一年半之後,拉瓦節獲得平反,但這重大的科學損失卻再也無法挽回。
(本文出自《科學史上的今天:歷史的瞬間,改變世界的起點》,張瑞棋 撰文,究竟出版,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富二代科學家 神預言這顆彗星將死後現身

2016-01-08 11:46 聯合新聞網 文/張瑞棋(科普作家)

說到「哈雷」,一般人多半都會想到哈雷彗星(千萬別說你想到的是哈雷機車),其實哈雷(Edmond Halley)在科學史上還有許多創舉與貢獻。
哈雷出生於1656年11月8日,家境富裕,有父親的大力栽培,再加上自身的天賦,他很早就在天文學界嶄露才華,未滿二十歲就在格林威治天文臺擔任助理。1676年還跑到最南端的英國殖民地聖赫勒拿島待了一年半,繪製南半球天空的星圖,還做了水星凌日的觀測。因此,1678年風光地回到英國後,順理成章成為皇家學會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院士。
1684年,哈雷跑去請教牛頓是否能證明克卜勒三大定律,只見牛頓輕描淡寫地說,他幾年前就寫過論文解決這問題了。哈雷肅然起敬,連忙請教牛頓,是否能拜讀一下這篇論文?牛頓找了半天,就是找不到。其實牛頓原本早被虎克氣得不想再公開自己的研究成果,但在哈雷的舌燦蓮花下,還是花了兩年時間,寫出包含三大運動定律的《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這本曠世鉅作。
不料,英國皇家學會經費有限,又認為這三大冊以拉丁文撰寫的書肯定乏人問津,根本不願出版。此時哈雷的父親已過世三年,可說是家道中落,但他仍胸脯一拍,自掏腰包在1687年印刷出版。如果沒有哈雷,牛頓這部影響深遠的劃時代巨著恐怕根本沒有機會問世!
1691年,哈雷發明潛水鐘,下沉到18公尺深的泰唔士河底下,停留了一個半小時。1693年,他分析一個小鎮的死亡年齡,提出史上第一份人壽保險的論文。1716年,他根據葛利格里以水星凌日計算太陽距離的方法,提出更精確的金星凌日法;在現代人造衛星出現之前,這一直是測量太陽距離的最佳方式。
至於讓他流芳萬世的哈雷彗星,則是他在1705年提出的。哈雷從歷史的觀測紀錄發現,1456、1531、1607、1682這四年掠過天空的彗星,軌道參數幾乎都相同,因此推斷它們其實是同一顆彗星。經過計算後,他發現的確吻合牛頓運動定律與萬有引力定律,因此大膽預言這顆彗星將在1758年再度出現。
五十三年後,這顆彗星果然如期現身;只是此時哈雷已去世多年,來不及目睹自己所預言的彗星回歸。天體運行向來被認為是上帝的巧手安排,如今人類竟然能看穿上帝的意圖,充分證明科學的強大力量。這顆彗星於是命名為哈雷彗星,以紀念他的貢獻。
下一次哈雷彗星將在2061年再度造訪,還有機會的人千萬別錯過這75~76年才有一次的天文奇觀啊!
(本文出自《科學史上的今天:歷史的瞬間,改變世界的起點》,張瑞棋 撰文,究竟出版,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愛因斯坦過世後 大腦怎麼不見的?

2015-12-30 15:40 聯合新聞網 文/張瑞棋(科普作家)

1955年4月18日,愛因斯坦因為腹部動脈瘤破裂,於普林斯頓醫院過世,享年七十六歲。7個小時後,主任病理醫師湯瑪斯.哈維(Thomas S. Harvey)走進停屍間進行解剖。解剖完畢後,遺體逕行火化,骨灰交給愛因斯坦的長子漢斯。然而,沒有人知道火化的並非完整的遺體──愛因斯坦的大腦已經被哈維取了出來。
消息還是走漏了,原來是與愛因斯坦熟識多年的齊默曼(Harry Zimmerman)露了口風。他宣稱之前就曾問過愛因斯坦,能否保留其大腦以供科學研究,並獲得愛因斯坦點頭同意。不過他在紐約醫院任職,不便趕來,於是齊默曼當天特地打電話給曾是自己學生的哈維,交代他務必要將大腦留下來。
這件事曝光後,當然引起軒然大波,畢竟這件事並沒有愛因斯坦的書面同意,他死前也沒交代過,而哈維甚至未事先徵詢家屬意見。普林斯頓醫院也想擁有愛因斯坦的大腦,不准哈維將大腦交給齊默曼;連以色列方面也主張擁有權。在多方僵持之下,愛因斯坦的大腦就這麼跟著哈維──至少他已取得漢斯的同意,讓他進行研究。
哈維找了賓州大學幫忙,將大腦切成二四○個小塊,不過他畢竟不是大腦方面的專家,過了幾年仍提不出研究報告,卻又始終不願,也捨不得將愛因斯坦的大腦交給院方處理,於是他最終在1960年遭到普林斯頓醫院解雇。據傳他的老婆對此極不諒解,威脅要把那些腦子丟掉,於是哈維獨自帶著分裝在兩只玻璃罐中的愛因斯坦大腦上路,搬到中西部。
時間一年一年過去,哈維從一個城鎮搬到另一個城鎮,也換了各種工作:病理實驗室主任、精神療養院醫師、家庭醫師、監獄醫師;甚至在解剖愛因斯坦遺體三十年後,已七十三歲高齡的他,竟在堪薩斯州一個小鎮的塑膠工廠當作業員。即使如此,他始終帶著那兩只玻璃罐,不過,罐中的腦子數量變少了。這段期間,他會挑選那些他覺得可以研究出什麼名堂的醫師或神經學家,從玻璃罐中撈出幾塊送給他們研究。於是愛因斯坦的大腦像就在空中碎裂的隕石一樣,散落各地:德國、委內瑞拉、日本、中國……奇特的是,其中也有瘋狂的朝聖者,看來哈維自有一套標準,決定誰有資格擁有愛因斯坦。
1997年,哈維在一位年輕作家的陪同下,帶著愛因斯坦的幾塊大腦開車橫越美國,從東岸到加州拜訪愛因斯坦的孫女伊芙琳(Evelyn),算是了結當年未事先徵詢愛因斯坦家屬,就取走大腦的遺憾。第二年,他將手上的所有大腦交還給普林斯頓醫院,愛因斯坦的大腦流浪近四十年後,終於又回到原點。
那麼,愛因斯坦的大腦有什麼特殊的嗎?它重1230公克,略小於成人平均值。有研究者提出,其神經元密度比較高、前額葉皮質略有不同……等構造與一般人迥異的說法,但我們心知肚明,其實根本無法從中窺出愛因斯坦的天才根源。
它真正的特殊之處,就在於它是愛因斯坦的大腦,因而具有某種神聖意義,才令後人如此為之著迷吧!
(本文出自《科學史上的今天:歷史的瞬間,改變世界的起點》,張瑞棋 撰文,究竟出版,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經濟/開放陸客中轉的效益評估

.聯合報社論..不要外交休兵 難道重啟烽火外交?
.聯合報黑白集.民進黨不敢拿組閣權?
.經濟日報社論.開放陸客中轉的效益評估




經濟/開放陸客中轉的效益評估


2016-01-09 02:2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經過幾番波折,中國大陸終於宣布將開放陸客來台中轉第三地的政策,初期是以試點的方式,開放大陸中西部的重慶、昆明與南昌三個城市的機場,大陸人民可以從這三個機場飛到台灣的桃園機場,以不入境的方式,轉機飛到第三地;轉機方式依一般的飛航慣例,大陸居民持有護照、機票及轉機牌,就可以經過桃園機場轉飛到第三地,雙方主管部門確認實施細節之後,應該近期就可以實施。
中轉議題已經協商過一陣子,而且此一政策對雙方都是有利而無害,對大陸民眾而言,可以增加更多轉機的地點,以更方便的方式出國。對台灣而言,可以讓航空相關產業有更好的發展機會,因此我們對於此一政策當然表示歡迎。
依交通部估計,大陸出國旅客轉機,主要是經過上海、北京與廣州等沿海城市,但是由於這些城市的機場已經呈現飽合,估計大約有三成的轉機客是到第三地轉機,主要的機場包括香港、東京與首爾。如果大陸全面開放陸客來台中轉,交通部估計在這些赴第三地轉機的陸客中,初期每年大約會有50萬人來台灣轉機,未來可以達到100萬人次;同時,交通部估計這些旅客帶給航空業者的商機每年可以達到100億新台幣以上。以103年台灣全年的轉機客386萬人來看,多出50萬人並不少,也就是說,如果大陸全面開放,對台灣航空相關產業發展的確會有很大的助益。
首先,除了轉機客在機票上的支出以外,一般轉機客在機場的停留時間至少二至三小時,也有少數可能需要過夜,因此一定會增加在台灣機場及周邊的消費;另外,由於更多飛機經過,也需有更多的維修保養,對於桃園航空城的推動助益更大。而這些消費與維修的增加,也可以帶給台灣更多就業機會。
其次,因為地理位置關係,交通部估計來台轉機的陸客應該會以前往美加和紐澳主要城市居多,因此可以讓台灣飛往這些主要城市的航班和航網更為綿密,讓台灣航空業者提升競爭力;第三,兩岸人民往來兩岸城市之間和國際城市之間更為便利,也會直接增加兩岸人民的福祉。
或許有人會問,為什麼大陸只開放三個城市來台轉機?為什麼是中西部的城市?只有三個城市的經濟效益是否很小等問題。首先,因為現在陸客搭乘兩岸航班都必須先申請大通證和入台證,很不方便,因此只有那些想來台灣旅遊的客人才會去坐兩岸航班,開放轉機之後,不需要大通證與入台證,一定會有不少人想要經過台灣轉機,但是其中是否有人會乘機來台灣跳機呢?也就是說,機場維安的相關問題需要更緊密,如果先採行試點一段時間,等到執行上都沒有問題,再全面開放,也許可以消除一些國人的疑慮。而且,一開始人數較少,也不致造成桃園機場轉機人數可能塞車的問題。
其次,雖然只開放大陸中西部三個城市,但是重慶、昆明與南昌的常住人口分別為2,991萬、662萬與524萬;若再加上四川、雲南和江西三省的人口總數,更將超過2億人,潛在的市場還是相當可觀。
第三,更重要的是,這些中西部城市正是最需要轉機的城市,開放這些城市,效果要比開放沿海城市的效果更大。雖然剛開始的轉機人數也許不是很多,但是我們認為未來的潛在人數應該是相當可觀的。
最後,我們要強調的是,開放中轉固然對台灣的航空相關產業有利,同時也對大陸有利,一方面可以讓大陸人民出國更為便利,而且也可以舒緩上海、北京和廣州等機場的擁擠壓力。因此,開放中轉這類可以同時對兩岸人民與產業有利的政策,雙方應該儘早協商開放,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也大有助益。

聯合/不要外交休兵 難道重啟烽火外交?


2016-01-09 02:2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蔡英文日前在辯論會上直搗外交領域,並放了一把無名火,猛批「外交休兵」政策造成外交人員不知為何而戰。馬政府執政八年,儘管不少內政績效讓人民無感,但外交成果──尤其是一六一國免簽的成績,再怎麼刁鑽也很難一筆抹殺。如今,當蔡英文在兩岸政策上微妙轉身,卻又突然嚴詞批評外交休兵,她的算盤是怎麼打的?
蔡英文幾度重話批評馬政府「外交休克」,說外交休兵造成外交人員不知為何而戰,全在看中國大陸臉色。此一論調,符合綠營八年來對馬政府外交政策一貫的批評,不足為奇。然而,蔡英文卻從未說明,她一旦主政將採取什麼樣積極的外交政策,重啟台灣的外交戰鬥力。她的批評,也立即引來是否要重回扁政府時代「烽火外交」的質疑;此時,自己先放了一把火的蔡英文反而開始閃躲,強調外交不能分黨派或意識形態,並反控烽火外交是「貼標籤」的作法。
最後一哩路上的蔡英文,在兩岸政策上力稱「維持現狀」,在外交政策上要求「不分黨派」,這外界可以理解。但她先批評「外交休兵」造成「外交休克」,又回頭強調外交不該分藍綠,不應拿來當選舉議題炒作,則儼然又是典型的「蔡式兵法」:領十八趴,罵十八趴;不滿ECFA,卻要概括承受;抨擊兩岸和解,而後稱維持現狀;痛批決策黑箱,卻赫見美豬轉彎。
不可諱言,無論是外交部推出「活路外交」成果回顧的長篇報告,或是馬總統滿篇數字的元旦文告,許多民眾恐怕沒興趣讀完。但是,普通百姓僅憑直覺也知道,這八年的外交,除了甘比亞在兩岸叫價卻兩頭落空外,台灣不用金錢外交,都守住了原有的邦交國。馬政府聲稱,我國與美、日、歐盟等夥伴國家的關係均處於「歷年來最佳狀態」,不管是不是太過美化,但我國護照能免簽通行於全球一百六十多國,許多民眾對於中華民國護照「非常好用」是有感的。即使有人覺得中華民國是區域「和平締造者」的說法太過膨風,至少國際社會沒有人會指責台灣是「麻煩製造者」。尤其,現在可以到釣魚台海域及台菲間水域捕魚而無懼被驅、被擄的漁民,大概不能苟同何謂「外交休克」。
當然,在兩岸建立完善的互信機制之前,中共極力防止出現「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的作為不會停止,防獨也必不手軟。例如,兩岸間的主權爭議,仍將讓台灣在任何涉及主權資格的國際場合備受打壓。例如,當前兩岸互動上的善意,還不能化解中共在國際上對台灣的防備與圍堵;台灣的國際生存空間,也不能只仰賴中共的善意。再如,中共的外交官僚,在國際上面對兩岸議題時仍存在「寧左勿右」的僵化心態。這些,都是我國在兩岸政策上必須正視與著力者,也是在外交政策上必須慎思與突破的地方。
蔡英文批評「外交休兵」,或許是自認已得美、日兩國的相挺,不論從抑制中國的戰略出發,或從民主自由的價值思考,「親美日、遠中國」,台灣沒有失衡之憂。在經貿戰略上,蔡英文常常闊論TPP,卻罕言RCEP,多少也出自此一思維。蔡英文的盤算應該是:若重啟外交戰鬥力,可增添兩岸折衝籌碼;而即使上任後發生「斷交海嘯」,現在先為民眾打預防針,未來還可在兩岸問題上累積相罵本,更在內部鞏固「英派」共識。然而,扁朝殷鑑不遠,兀自不惜賭上台灣未來,代價何其沉重!
在兩岸實力對比與國際政治現實的條件下,衝撞無法打破兩岸連結,烽火也無法照明外交出路。畢竟,外交關係與兩岸關係密不可分,外交關係難以完全背離兩岸框架,而外交的猜忌則很容易動搖兩岸互信,唯有和諧的兩岸關係才有助於進一步打開台灣的國際空間。
你永遠叫不醒裝睡的人,但政治人物裝睡,人民不會裝睡。民進黨為了政治,扭曲「外交休兵」為「外交休克」;為了選舉,錯解「互釋善意」為「看人臉色」。蔡英文雖力稱維持兩岸現狀,但會不會重啟外交烽火,她還沒說清楚。

聯合/民進黨不敢拿組閣權?


2016-01-09 02:2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總統和立委選舉藍軍若雙雙大敗,國民黨傳出馬總統願釋出組閣權,在二月新國會就任後,提前將組閣權交給民進黨。孰料,民進黨卻退避三舍,蔡英文說依憲法任命閣揆是總統的權力,不能「私相授受」;吳釗燮則稱之為「選舉操作」,目的為激出鐵桿藍軍投票。
分明已勝券在握,民進黨內還充滿這種疑神疑鬼的「陰謀」論調,恰反映了它一貫的風格。從憲政高度看,「多數黨組閣」更趨近內閣制精神,是建立新憲政慣例的好機會;從民主角度看,這符合「尊重多數」的精神;從國家利益看,這可避免過渡時期的不安;從人民的角度看,可以早日脫離政府空轉的噩夢。好處如斯,民進黨卻推三阻四不敢接下組閣權,難道蔡英文還沒準備好?
再說,國民黨此議既看不出多少悲憤,也醞釀不出什麼危機感,反而讓支持者覺得「長他人志氣,滅自己威風」。如此,談選後權力分享和退讓的主張,卻被民進黨譏為「選舉操作」,實不知誰的心機更深沉。
事實是,下周選舉揭曉後,二月總辭後的內閣要如何組成,已是一個近在眼前的問題,朝野政黨難道不需要預為思考布局?民進黨或許認為,國民黨只要學二○○八年的陳水扁,當閣揆張俊雄提出總辭時,陳水扁立刻退回辭呈,張揆也就順理成章地留任到五月中。但陳水扁可以這樣蠻幹,馬英九卻不願東施效顰;若能創下一個更好的憲政慣例,又聲稱要超越藍綠,為何蔡英文不能提前接下二月組閣權?
如果民進黨還需要更多時間準備才能組閣,那就請公開宣示表態,屆時不要對馬政府的看守內閣死纏爛打。更別忘了,最早呼籲蔡英文把組閣權拿過來的不是別人,正是親綠學者。

聯合筆記/習近平經濟學 我難置身事外

.末場總統政見會 黃金交叉保衛戰
.多數黨組閣 朝野都別想糊弄
.從兩韓看兩岸 不能隔岸觀火
.聯合筆記/習近平經濟學 我難置身事外
.高教低薪 凸顯師生比惡化
.翻轉高教 實驗教育創雙贏
.我看選舉/台灣阿成「表演」 勝過偽善
.我看選舉/不婚不育 候選人莫再閃躲解決
.我看選舉/若有工作 誰願漂泊異鄉




聯合筆記/習近平經濟學 我難置身事外


2016-01-09 02:27 聯合報 劉秀珍



瑞士信貸首席經濟學家陶冬開年發表的第一篇文章,直指「習近平經濟學」(Xiconomics)上場了!頗有與二○一三年時任巴克萊首席經濟學家黃益平提出的李克強經濟學(Likonomics),相互對照的味道。
一個名詞變化,代表中國高層思維、未來政策方向的微妙改變,也牽動全世界,更影響台灣。
陶冬在文章中告訴讀者,如果還不知「習近平經濟學」為何物,去讀人民日報四日的頭版頭條「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引領新常態」的九千字長文,便可略知一二,最好還要讀兩遍。
從「李克強經濟學」強調「刺激政策、去槓桿、結構改革」三隻箭,到習近平主唱的「供給側改革」,坐實習在內部掌控全局的態勢;當然,更意味連經濟領域,習都取得主導權。
「供給側改革」,顧名思義主要基礎源自經濟學的供給學派思維,加個「側」字,可以解釋為「面相」,也在凸顯習對經濟工作思考的獨特價值,充實了「改革」精神,藉以豐富其內涵。
更重要的是,透露出大陸過去靠「強刺激」發展經濟的模式,已面臨瓶頸;不斷擴張的財政、貨幣政策效益遞減,衍生的效率低下、腐敗叢生積弊已深。
供應面的「結構改革」,在去年底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中,明確提出「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降成本、補短板」等五大任務,這五大任務牽涉到的根本問題,則與大陸當前體制密切相關,台灣也難置身事外。
可以想見,這些大方向都將成為今年三月北京人大、政協兩會中,通過「十三五」規畫的重點,並作為未來政府的施政內涵。
全球包括台灣首當其衝的,將是大陸在去產能、去庫存、去槓桿等過程中,對已經走緩的經濟,帶來更大拖曳下行的效果。以台灣而言,大陸已是台灣第一大出口市場,占台灣出口近四成比重,將啟動的「供給側」改革,在一片緊縮聲中,勢將牽連台灣總體出口。
不僅如此,台灣與大陸高度競合的電子產業供應鏈,其所受到的衝擊將更難預估。近一年來,大陸沿海地區的電子供應鏈廠驚爆連鎖倒閉潮,都是台灣供應商的地雷。
在「供給側改革」中,同步強調了「有效供給」。人民日報長文中,舉例包括必須透過降低企業制度性交易成本、減輕稅費負擔、減少行政審批,改革財稅、金融體制,以促進經濟增長。談的其實是政府問題,這在台灣同樣也有改進空間。
元旦後,大陸股匯市行情走低,甚至因股市引進「熔斷機制」,造成陸股史無前例開盤十三分鐘,便提早收盤先例,以致這項政策實施四天便夭折。相當程度反映了政策不當,反而釀成干預市場、投資人恐慌的後果。
世界經濟論壇最新全球競爭力排名,台灣後退一名,關鍵就在台灣的政策不穩、政府效能不彰;民眾必深有同感。
台灣因國會亂象、政府失能,使國家陷入停滯、倒退。當全球經濟治理走向「供給」面思考,這樣的政府與國會,早就應該徹底改革。
台灣就要選出新的國家領導人,朱立倫與蔡英文都提出洋洋灑灑政見,無論未來「英派」或「倫派」經濟學上場,提高政府效能,會是帶領台灣走出困境的第一要件。

周行一/把「魚」變成「釣竿」

.周行一/把「魚」變成「釣竿」
.嚴震生/蔡英文在選前應釐清的兩三件事
.盛治仁/拚經濟 別再物美價廉了
.王文華/行動,是最好的履歷表
.施振榮/打造台灣虛擬國家隊
.方祖涵/永遠不算太遲的人生
.王健壯/最後文告不過爾爾




周行一/把「魚」變成「釣竿」


2016-01-09 02:27 聯合報 周行一(政治大學校長)



我們常聽人說:「給人魚吃,不如給人釣竿。」意思是培養別人的謀生能力比給食物更能幫助人長期生存下去,可惜的是,台灣社會的善心卻經常造成被幫助的人無法累積競爭力。因為相信弱勢者喜歡魚而非釣竿,而且給魚比給釣竿省事,我們偏好直接給錢,造成即使本來會想要釣竿的人也拿到魚,喪失了原本可以培養的競爭力,國內外這種例子比比皆是。
直接給錢的潛在好處是接受者可以自由運用,如果都知道把錢用在對自己最有利的方面,「魚」的效益是最大的,極有可能把錢用在增強競爭力上面而產生「釣竿」。
經濟學人周刊在二○一三年十月份的一篇報導指出,有關非洲的一些研究顯示,窮人會把錢花在讓小孩受教育及增加營養,甚至會投入生計而增加所得;但是有許多研究發現,有條件地幫助弱勢得到的效果更好,原因是影響弱勢者的花錢決策有許多原因,例如假如父母不重視教育,就不會把善款用在教育上,如果善款的目的是希望孩童的就學率提高,把小孩上學變成是窮困家庭領捐助的先決條件,就會導致就學率提高許多。
附加條件在善款上(條件式善款)會提高接受者調整行為的誘因,例如清寒獎學金要求受獎者的成績必須達到某一水準,應會增加學生讀書的付出程度;核給微貸款前要求申請者接受某種訓練,會提高貸款人事業成功的機會。當然,救濟並不一定要有附加條件,尤其是針對性的短期救助,例如颱風受災民眾所受到的協助。
實務上,很多救濟是無附帶條件的,即使有,也缺乏明確的接受者應達成的目標。要達到條件式救濟的目標需要規畫、執行及管控機制,費錢耗事會降低進行這類善心的誘因,而且,認為直接給「魚」較能討好接受者,也可能是無條件救濟普遍存在的基本誘因。但是,無條件救濟極可能降低接受者增加謀生能力的動機,經濟學家發現,如果大家很大方地給乞丐錢,就會引來更多的乞丐,個別乞丐的收入並不會增加,所以要幫助乞丐脫貧必須用其他的方法。
選舉到了,許多相關政見是無附加條件的,例如健保費下降、降稅、老人福利與社區照顧、青年的社會住宅、學費不漲等等,這些政見都像「魚」一樣,可以幫助降低民眾財務負擔,不過是否對接受者長遠的競爭力有所提升,就完全由接受的人決定了。我們必須了解,某種政府財務支出的增加,一定會排擠其他的支出,我們多拿到的一部分可能會被少拿到的部分抵消掉,只是在實務上我們不容易看得清楚明白。
我們更應注意的是,當我們拿到的福利愈多時,生活感到愈安逸,想力爭上游的動機可能會減少,這即是小確幸的負面效應,我們必須不斷的提醒自己要增強競爭力,利用別人的幫助讓自己愈來愈強,而不是愈來愈依賴別人的幫助。人性是好安逸避辛勞的,我們會不會跟別人不一樣,成為伸出援手的人,而非必須接受別人救濟的人,就看自己能不能把「魚」轉換成「釣竿」;當別人用「魚」來討好我們時,或者沒有好辦法給我們「釣竿」時,只有靠自己才能累積長期競爭力。
對於父母或者是有權力給別人「魚」的人而言,對我們所愛的人,或者是所想要幫助的對象,什麼才是最好的救濟做法,是很值得深思的。(作者為政治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