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6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生醫產業崛起 台灣不能落後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9282/web/ 

◆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失心瘋挺戒嚴,民主理念全露餡
◆  聯合報黑白集/果然是瓊瑤
◆  經濟日報社論/生醫產業崛起 台灣不能落後








經濟日報社論/生醫產業崛台灣不能落後


2024-12-06 01:02  經濟日報/ 社論
生技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諾貝爾生醫獎頒給兩位美國研究小分子核糖核酸microRNA)生物學者,化學獎則頒給英美三位運用AI人工智慧解析蛋白質結構及設計合成全新蛋白質的學者專家,其中包括谷歌 AlphaGO 圍棋程式原始設計人。

近年來國際生物醫藥界研究成果可謂突飛猛進,開啟了生物科技產業發展新篇章,其中細胞與基因療法、再生醫學與幹細胞治療、mRNA 疫苗與癌症治療、個性化醫療與精準醫療、3D 列印生物組織技術等,尤其受到國際學術界及大型投資機構青睞。

國際生物科技界另外兩項亮點是開發生物塑膠與植物肉。自民國一O八年(2019年)起,知名連鎖品牌漢堡王 Burger King 開始提供植物肉漢堡,而運用生物技術分解傳統塑膠、運用生物技術生產容易分解的生物塑膠,亦已達成令人振奮的研發成果。這兩項新科技預期將對全球環境保護與民國一三九年(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做出貢獻。

根據英國《經濟學人》雜誌統計,過去十年 Nasdaq 生物科技產業指數提高了五倍,且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全球投資在生物科技公司的金額比前一年多了270億美元,成長率接近100%。我們幾乎可以斷言:次奈米半導體、通用式人工智慧、新一代生物科技,將成為21世紀上半葉三大科技產業發展主軸

拜基因體學研究成果,未來醫療診斷與治療將走向個性化與精準醫療,換言之,醫師可以針對病患基因特徵,避免盲猜與可能發生之副作用,提供更符合個人基因序列的診斷與治療。配合精準醫療需求,目前全球已有超過250種藥物標示了適用與不適用的基因標註,預期未來所有的藥品在出廠前都會增加這項資訊。

台灣發展生技產業逾40年,行政院、經濟部、國科會等政府單位歷年累計投入數千億研發經費,無奈多年來生技產業與醫界間似有楚河漢界,向來涇渭分明而多位居高位大老將國家資助研發成果及健保資訊視為稀少性資源,吝惜與其他產業(如 ICT 產業)合作共享,使研發資源未能充分普及運用,難以跨領域合作研發,近年雖有若干治癌藥物進入臨床試驗,但較之國際風起雲湧的新一波生物科技創新,台灣似乎仍停留在疫苗製造、成藥與學名藥仿製、非侵入式家用醫療器材低價競銷、委託開發與製造、代做臨床試驗等,距離國際先進生物技術研發水平,有愈來愈落後趨勢

近來民眾對於幹細胞治療議題投入關切,尤其是重症及遺傳性疾病患者與家屬,特別針對外泌體、誘導性多能幹細胞(iPSC)等之療效抱持高度期待,惟衛福部及各大型醫學中心對此態度較為謹慎,坊間良莠不齊小型診所覬覦可乘之機,大肆收取高額診療費用,導致病患破財且傷身。

細胞治療未來必然成為生物醫療科技與臨床試驗之重要趨勢,但一般民眾囿於專業,難辨其中真偽與品質差異,政府各級醫療主管機關實應積極負起新知宣導、醫療機構專業驗證與分級之職責。

研發機構分立而不統一,是台灣發展生物科技未能重大突破的原因之一。除隸屬於教育部預算下的陽明交通大學、台灣大學、長庚大學等高校研發能量,中央研究院(總統府)、國家衛生研究院(衛福部)、國家實驗研究院(國科會)、工業技術研究院(經濟部)、生物醫藥產業研究中心(經濟部)、農業科技研究院(農業部),可說是令出多門,相互獨立而不相隸屬,這種分立結構,實在很難達成研發綜效

面對國際生技醫療領域快速研發創新,出現所謂百年不世出的良機與挑戰,行政院實應策略性提出更積極與主導性生技產業發展藍圖,務實選擇十年內可突破之項目,鼓勵醫療院所與科研機構合作,放寬臨床試驗門檻,以統合朝野研究資源與預算,集中力量,按部就班推動,為台灣堆砌下一座護國山脈。












聯合報黑白集/果然是瓊瑤


2024-12-06 01:12  聯合報/ 黑白集
瓊瑤一生著作頗多,更捧紅演藝圈多位巨星。 圖/摘自臉書


「他們說世界上沒有神話,他們說感情都是虛假,他們說不要做夢不要寫詩,他們說我們都已經長大」,從戀上老師的高中生陳喆,蛻變為中文世界言情女王,瓊瑤用大半輩子強力反駁,這段她親筆寫下的歌詞。

「美」是貫穿瓊瑤作品的關鍵。在「招弟」、「罔市」尚存的年代,她就給讀者章含煙、高凌風、柯夢南。主角一律外型脫俗,講著強烈的情話,也總是遭遇各式打壓。儘管被視為畸戀,王子和公主總是一往無前。

從聯考前課堂,到加工出口區宿舍,瓊瑤曾是少女們的心理慰藉。誰都知道那世界不存在,卻又都渴望化身於其中。這或許能解釋,瓊瑤劇在大陸掀起的熱潮,比台灣更強大而持久;因為它們既反叛又逃避,符合集體苦悶社會的需求

小說裡深深折磨主角的社會桎梏,如今多半已不成問題;但對後現代的人們,即使競相把名字改得更像瓊瑤人物,對瓊瑤的世界卻逐漸由「不能」轉成「不為」。畢竟,這年頭「做愛」比「談愛」更重要,更吸引網路流量。

女王可以堅守親手打造的愛情城堡,卻不能遏止歲月對青春的無情掠奪。尤其丈夫晚年輾轉病榻,極盡痛苦,與其畢生追求境界相悖。於是她選擇提前熄燈,確保快樂翩然,尊嚴比呼吸更重要。

社會驚動之餘,卻也得說:瓊瑤果然是瓊瑤,一輩子作自己。

★珍惜生命,若您或身邊的人有心理困擾,可撥打
安心專線:1925|生命線協談專線:1995|張老師專線:1980














聯合報社論/民進黨失心瘋挺戒嚴,民主理念全露餡


2024-12-06 01:49  聯合報/ 社論
南韓3日深夜宣布戒嚴,民進黨立院黨團在Threads發文,暗示贊同。 圖/取材自立委羅智強臉書
南韓總統尹錫悅3日深夜無預警宣布戒嚴令,最終戒嚴僅維持6小時便落幕。路透


南韓總統尹錫悅深夜宣布戒嚴,許多南韓民眾聞訊立刻湧上街頭抗議,國會議員則紛紛突破軍警封鎖進入議會投下否決票。第一時間,卻有一群人為尹錫悅戒嚴振臂歡呼,稱許他是為了「維護自由憲政體制」,阻止「暗黑勢力」侵蝕國家。這群人,包括了民進黨立院黨團、綠營小編和綠色鐵粉,成為這場流產戒嚴事件中全球最變態的現象什麼樣的人,會歌頌戒嚴

不難想像,民進黨對這次南韓的戒嚴感到心有戚戚焉,甚至有些難掩興奮,主要原因有二:其一,尹錫悅宣稱,這次戒嚴是針對國會不斷的杯葛而發,並直指是在野黨在擾亂國家。他說,南韓國會除削減政府預算,更彈劾多名部會首長,使行政部門陷於癱瘓。在台灣,賴政府正同樣面對「朝小野大」的困境,行政院明年度總預算及多項法案也因此遭到擱置。在這種情況下,民進黨對尹錫悅突襲式戒嚴向在野黨痛下殺手,當然備感振奮與快慰。

其二,尹錫悅宣布戒嚴的理由,還包括國會已受到「親北韓勢力」的操控,稱這股勢力正在掠奪國民的自由和幸福;因此,政府要消滅及剷除這股「反國家勢力」,以保護憲法秩序。尹錫悅把南韓「反對黨」和「親北韓勢力」掛鉤,把「外部敵人」和「內部對手」湊成一窩,希望把反對黨塑造成「國家的敵人」。這種作法,和民進黨屢屢以「中共同路人」、「舔共」等手法抹紅在野黨,完全如出一轍。也因此,綠營一看到尹錫悅祭出戒嚴令,立即以為自己「撿到寶」,馬上奔上前擁抱。

誰料,民進黨歡天喜地撿到的這個「寶」,僅短短六小時,就變成了臭不可聞的「毒物」,這場戒嚴遭到全球民主國家討伐。而尹錫悅則從綠營眼中的「英雄」,變成了人人喊打的「民主罪人」。之所以發生這樣翻天覆地的變化,原因就在民進黨對戒嚴見獵心喜時,心中已失去對「民主價值」的核心思辨,只剩下對「權力」的無限欲望,以及對「政敵」的無盡醜化如果不是民主理念極度混亂,怎麼會錯認戒嚴是「維護自由憲政」的必要手段怎麼會認為軍隊封鎖國會是維護秩序的正當手法

支持戒嚴的文章如果只是網民或小編所為,也就罷了。但民進黨立院黨團公開發文力挺,還振振有詞跟進尹錫悅背叛民主的「暗黑勢力」侵蝕國家論調,這不是腦子有洞是什麼?最諷刺的是,在民進黨眼裡因在野黨制衡杯葛而罪大惡極的國會,恰恰是這次成功挽救了南韓民主的最大「功臣」。如果不是在野黨的一九○位議員連夜突破軍警封鎖線重返議會,並全數投下關鍵的否決票,今天的南韓全境將淪陷在軍人的槍桿暴政之下;那將是什麼樣的不堪景象,民進黨不妨仔細想想!

民進黨和尹錫悅同樣敵視在野黨、敵視國會,然而,南韓國會卻及時搶救了南韓民主。相形之下,一心一意要當大總統的尹錫悅才是國家的罪人、民主的叛徒。進一步看,尹錫悅僅憑高中同學國防部長金龍顯的進言,即率爾宣布戒嚴,除顯示自己的無知與魯莽,也暴露了南韓憲政體制的脆弱。一般民主國家宣布戒嚴,通常是發生對外戰爭、內部叛亂或社會安全受到嚴重威脅。而南韓的情況,只是尹錫悅對國會極度不滿,就逕由國防部出動部隊管束國會及社會政經活動,恐怕已涉及違憲。而軍人干政,更是民主國家所不容。

民進黨失心瘋歡呼戒嚴,是民主理念掏空所致,這豈是小編所能承擔?再繼續敵視在野黨,就等著步尹錫悅後塵!






張忠謀自傳 「失意與徬徨」更動人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9282/web/ 

◆  瓊瑤離世 且留他年說夢痕
◆  帶著瓊瑤的祝福勇敢前行
◆  張忠謀自傳 「失意與徬徨」更動人
◆  憶劉家昌電影「變魔術」
◆  綠操作戒嚴 踩民主紅線
◆  對陸生發動獨戰 民進黨雞腸鳥肚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張忠謀自傳 「失意與徬徨」更動人


2024-12-06 03:39  聯合報/ 曾士宇/大學教師(新竹市)


台積電創辦人張忠謀最近出版《張忠謀自傳(下)》,歷數他的職涯過程,包括在德州儀器公司、通用儀器公司、工業技術研究院及台積電的經歷,至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退休為止。

第一篇「德儀篇」占全書三分之一篇幅,敘述他自二十七歲至五十二歲黃金年齡的崛起及衰退,是他最為熱情澎湃的年代。張氏在民國四十七年(一九五八年)進入德州儀器,受到賞識,民國五十年(一九六一年)獲德州儀器送進史丹佛大學電機系攻讀電機博士,並於民國五十三年(一九六四年)取得博士學位。回任德州儀器後,由於戰功累累,平步青雲,一路晉升至積體電路部總經理、全球半導體事業集團總經理及集團副總裁。

意氣風發之餘,不幸由於頂頭上司的野心,與以「消費者產品」為重心的誘惑,做了致命的交集,分散了德州儀器的焦點,欽定「服務內部客戶」為德州儀器半導體集團首要任務,導致資源錯置、人才流失與削弱競爭力。在整個營收倒退時,為短期績效,強迫半導體事業集團做了許多短多長空的措施。由於經營理念的歧異,兩位直屬上司成為他的批判者,慘被目為禍根,見面談的也變成有保留而且僵硬。屢經羞辱後,迫使他於民國六十七年(一九七八年)申請調職,並經獲准「降調」。

其後他在德州儀器的處境急轉直下,先是調任「消費者產品」集團總經理,在推出「家庭電腦」失利後,民國七十年(一九八一年)又被指派為新設的「品質與生產力總監」,只有一位秘書。他雖奮力而為,但在民國七十一年(一九八二年)九月,又被通知職階降四級,只剩辭職一條路。他在書中哀嘆:「我的痴心,居然使我『明知不可為』的情況下,還在德州儀器多滯留了五、六年,後來連婚姻都賠上了。現在回想,那五、六年是多麼絕望的五、六年!」

他從民國七十三年(一九八四年)二月底起,出任通用儀器總經理。發現公司董事長並無意發展本業,反而急於在退休前,把整個公司賣出去,因此在市場漸不景氣、業績逆轉時迅速被黑化,在次年三月被迫辭職。

賦閒一陣子後,他於民國七十四年(一九八五年)八月出任工研院院長,銳意從事多項改革,但院內外均反映不佳,被認為缺「人和」;由於高層人事更迭,支持者李國鼎、徐賢修等人退休,同時身為「主管」的行政院長、經濟部長及工研院同仁甚至工業界,都不在他的陣線上,只有於民國七十七年(一九八八年)十一月黯然辭職。

因此他在五年內三次辭職,有嚴重的挫折感,深深感到是「過河卒子」,只能向前、全力經營從工研院衍生出來的台積電。雖然經歷不少「酸甜苦辣」,終於帶領公司堅定且穩步地前進,造就台灣奇蹟,大放異彩。

台積電自民國七十九年(一九九○年)代起業績長紅,目前在製程技術上領先全球,在晶圓代工方面有極高的市占率與毛利率,被譽為「護國神山」,張忠謀無疑是最大功臣,是世界注目的傳奇人物。因而《張忠謀自傳(下)》中,如果有描述豐功偉績、志得意滿的情節不足為奇,但最動人的部分,反而是張氏失意與徬徨的自述。對目前感覺懷才不遇、壯志難伸的人士來說,張忠謀在屢遇挫折後並不灰心喪志,終於在已過盛年後「東山再起」,頗為勵志。












瓊瑤離世 且留他年說夢痕


2024-12-06 03:39  聯合報/ 姚振黎/大學退休教授(台北市)


瓊瑤離世,她著作豐富,書寫喜引中國詩詞,曾為人樂道。

在民國五十、六十年(一九六、七○年)代,台北的女高校園,一本瓊瑤《窗外》、《煙雨濛濛》,誰買的不重要;卻是全教室排隊等傳閱的搶手讀物。

這一節課輪到閱讀的同學,下課十分鐘,換至另一位。就是利用上課時間,眼睛一邊看講台老師、一邊低頭讀瓊瑤小說。慎防被老師發現、抓到不專心聽講看閒書,在那個〈寂寞的十七歲〉的年紀。

至民國七十九年(一九九○年)代,在美國校園教中文,遇一華裔美籍越南來的移民,上課認真、愛學中文,親口告以:「對中文的興趣,啟蒙師、因看瓊瑤小說」。同時,在學校東亞圖書館,筆者看見對岸出版的《台灣文學》作家作品專書評論,瓊瑤小說入列、且專章介紹。方才認知:瓊瑤小說的影響力!

然而,高中時,即屢次聽聞、看見瓊瑤「遺憾未能考入中文系就讀」,偌大舒適的書寫空間,成就她的月滿西樓、庭院深深、幾度夕陽紅、青青河畔草……甚至引用納蘭性德為愛妻的悼亡「長向畫圖喚真真」,都是我輩不難見到的詩詞。

或因個人性分氣質,讀了中文系,認識兩千年前漢朝揚雄《法言.吾子》說的:「彫蟲篆刻,…壯夫不為也」辭章,創作者雖然費心,「小道、必有可觀者焉」,卻難成大道;於是投入義理、考據,選擇經世,更得我心。

如今,瓊瑤去世、立即有諸多網路留言,最具「爭議」者有二

其一,「把小三合理化,還寫進小說宣揚。帶壞社會風氣的始作俑者」。隨即有女性友人傳來,訴說刻骨銘心的切膚之痛:

「作為小三、通常信奉『三人中不被愛的才是第三者』,而通常敢於當小三的都很清楚自己需要的是什麼。因著這些需要,可以忍受一世罵名、毫不畏懼。出名的小三,看起來人畜無害,卻甚是厲害!只要活著的有錢男人,等吃乾抹淨、男人病了,快死了,趕快還給元配照顧」。

因著瓊瑤離世新聞,友人再度揭開創痛的「但見新人笑,那聞舊人哭。」看得但覺悲涼;「夢幻愛情」vs.「現實人生」,兩極化的點評,身受第三者闖入,對於瓊瑤、有話要說,可以理解。

其二,瓊瑤以生命貫徹她倡導的「尊嚴死」,同樣希望盡速平息。畢竟,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看白頭,畢生從事言情唯美小說書寫,雲裡來、霧裡去,乘夢而來、隨夢而去。如夢似幻、花非花霧非霧的愛情,保持形象、不願被人看見老殘病相,能夠理解。

然而,「拔除鼻胃管」,若面對身旁摯愛的母親、家人,復因生命是 Creator 上帝所賞賜,就是:難以想像、無法體認了。

所以,瓊瑤及我輩,趕上台灣的好時機,彼時的愛閱讀文字、賞讀古典詩詞,沒有 ChatGPT 編寫;而今迎接「只有想不到的、沒有寫不出的」AI 世代,可掰可編。且讓所有的「第三者」、「尊嚴死」話題,盡速落幕。

社會已經很多元化,各種聲音、蠭出並作,選擇所愛、愛所選擇,不傷天害理、俯仰無愧,使民德歸厚。杜甫〈君不見簡蘇徯〉,謂「丈夫蓋棺事始定」,就讓瓊瑤的風光一生,盡速塵歸塵、土歸土,留予他年說夢痕吧。















帶著瓊瑤的祝福勇敢前行


2024-12-06 03:39  聯合報/ 黃子政/大學兼任講師(高雄市)


讀完瓊瑤遺書,宛如靜聽一曲生命的絕唱,滿載著她對人生的熱愛,對自由的追求,對逝去的坦然。她以柔美的筆觸和深沉的情感,勾勒出行至生命終點的靈魂,如何從繁華塵世中翩然飛舞而去,化為飄雪,融入天際。字裡行間的溫暖與勇氣,如冬日陽光般撫慰著讀者的心,也成了對人生最後階段的深刻反思。

「翩然」,是她生命的寫照,也是她對死亡的詮釋。在她的文字中,死亡並非冰冷的終結,而是一場美麗的升華,一次靈魂的解脫。她不願接受歲月的無情侵蝕,拒絕被身體的枯竭與病痛所束縛。她選擇在最後一刻依然掌握主動,讓生命的尾聲如一支悠揚的樂章,以自己的節奏漸漸散去。

瓊瑤說,她是「火花」,已盡力燃燒過。這不僅是她對自己一生的註解,更是對生命的熱烈告白。在世間,她曾笑過、愛過、恨過、舞過,曾紅塵作伴,曾綻放過生命的燦爛。她深知這些真切的情感與經歷,才是生命中最真實、最值得珍惜的部分。

然而,最打動人心的,莫過於她對親友的牽掛與不捨。她坦言,「愛」是她放不下的羈絆,無論是家人還是朋友,都是她此生最大的珍寶。這份情感,縈繞在字裡行間,彷彿一道細細的銀線,連結著她的心與讀者的心。她不希望親人為她流淚,而是希望他們微笑著記住她,記住那個熱烈、真摯、翩然如雪的瓊瑤。

她同時也真誠向年輕一代傳遞了她的箴言。她以自己的經歷告訴大家,磨難是成長的必經之路,而非放棄的理由。她希望每個人都能像她一樣活得精彩,即使遇到困難,也能以堅韌與智慧找到自己的道路。她的文字,像是臨別前的叮嚀,又像是一盞明燈,為每個迷茫的心指引方向。

瓊瑤說:「我活過了,不曾辜負此生。」這是她給生命最美的註腳,也是對每一位讀者的啟迪。正如她所願,我們不應為她的離去而悲傷,而應帶著笑容記住她的一切,記住她對生命的熱愛。於她而言,死亡並不是終點,而是另一場美麗旅程的開始。我們則應帶著她的祝福,勇敢前行,在自己的旅程中活得瀟瀟灑灑,無悔此生。












憶劉家昌電影「變魔術」


2024-12-06 03:39  聯合報/ 蔡國顯/導演(高雄市)


創作三千首歌曲的劉家昌導演,影視歌三棲,作詞作曲配樂加上自彈自唱,許多膾炙人口的電影流行歌曲,都出自他的手筆,交友廣闊,成名甚早,每餐吃漢堡,在影藝界是個傳奇人物,被尊稱為華語流行音樂教父

從早期拍「揹國旗的人」跳機風波、谷名倫事件,到因案滯留香港,他都能逢凶化吉,聰明絕頂、反應靈敏來形容他實不為過。當年他能追到當紅影后甄珍,不得不佩服其智慧和決心。他自稱是第一者,絕非是第三者,愛烏及屋,以愛妻名字取名「甄珍大飯店」。

林登飛高升中影總經理的第一部戲「洪隊長」,他跳過製片企劃部企劃組副經理、現今文化部的李遠(小野)部長和編審吳念真遭議,就知道他的神通廣大和人脈。

劉導演自詡「有牌照的導演,就像開飛機一樣,是有執照的,諸多中影總經理的第一部戲都是他拍的」,暗諷一些片場經驗不足的導演。他認為電影沒有什麼不能拍,演員軋戲或藉機遲到,他就刪戲或跳拍掉,讓其戲份減少或消失。三廳式電影就是他首開先河:電影鏡頭接一接,悅耳動聽的配樂歌曲混音上去,不一樣也是電影?短短數天就完成一部電影,人家是在拍電影,他是在玩電影,在變魔術!

前一陣子從電子媒體看到他瘦骨嶙峋的樣子,真的有些不忍,聽聞他走了,感到十分惋惜不已。

劉導演一路好走
















綠操作戒嚴 踩民主紅線


2024-12-06 03:39  聯合報/ 王鳳生/高雄大學榮譽講座教授(高雄市)


南韓總統尹錫悅以政府被在野黨癱瘓為由宣布戒嚴,震驚全球,讓民主社會再次感受到威權政治的寒意。雖然戒嚴令僅維持六小時後即撤銷,然民進黨立法院黨團卻透過社群官方帳號發文,影射反對黨為「世界等級的暗黑惡勢力」,有暗示韓國戒嚴正當性之嫌。儘管貼文被迅速刪除,卻讓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台灣民主及政治操作的廉價與危險。

歷史告訴我們,戒嚴從來不是解決問題的靈丹妙藥,而是壓迫與恐懼的代名詞。威權時代台灣長期戒嚴,不僅帶來政治迫害、思想禁錮,更讓人權與自由付出巨大代價。民進黨曾經以反抗威權體制為己任,今日怎能如此輕率談論戒嚴,甚至將其當作政治比喻的工具?

台灣政治的「刪文文化」正日益泛濫從官員失言到政策失誤,似乎只要刪除貼文,就能洗刷責任。然而,民主的價值需要每一位政治參與者謹慎守護,而不是淪為廉價的操作工具。

這篇爭議貼文讓我們看到另一種邏輯:當執政黨無法有效治理時,責任不在於執政團隊的政策錯誤,而是反對黨的暗黑操作。根據這種邏輯,未來經濟衰退、失業率上升、治安惡化,是否也能全數歸咎於反對黨?甚至任何形式的異議都可以被貼上暗黑勢力的標籤?這樣的論述若成為台灣政治的常態,那麼多元價值將何以存續?

尹錫悅以效率為名宣布戒嚴的行為,是對民主價值的最大嘲諷民主制度雖然不完美,即便充滿混亂與爭議,但其精髓在於多元辯論與妥協當領導者以效率或秩序為理由壓制民主,實際上正是對民主制度的背叛

南韓的戒嚴事件是台灣的警鐘,我們是否願意為了短期的穩定,捨棄爭議與混亂的民主過程?更重要的是,是否要容忍某些政黨或政治人物,以民主為名操弄公共議題,甚至無視民主價值的底線?戒嚴的啟動,意味著國家機器對個人自由與社會的控制。台灣的戒嚴時代曾帶來歷史傷痛,原應成為警惕,卻被民進黨團以輕佻方式談論,讓人憤慨!

以戒嚴為政治比喻,是對民主的最終侮辱。這種行為是在挑戰台灣人民對民主價值的堅守。如果執政黨都可以如此輕視戒嚴的嚴肅性,還能期待政治領袖們共同守護憲政秩序?

呼籲所有政黨,應該從這次事件中深刻反思,停止將民主作為政治鬥爭的工具。戒嚴從來不是解決問題的選項,更不應成為比喻或威脅的語彙。在資訊爆炸與價值多元的時代,守護民主的最佳方式不是壓制聲音,而是讓更多意見得以被傾聽、討論。民進黨已踩到民主價值的紅線!對台灣社會而言,這是一個再次確認民主共識的機會;我們必須捍衛民主的價值,讓台灣成為全球民主的典範,而非沉淪於政治操作的泥淖中。



















對陸生發動獨戰 民進黨雞腸鳥肚


2024-12-06 03:39  聯合報/ 桂宏誠/民主文教基金會董事長(台北市)


馬英九基金會邀請大陸師生來台問,成員之一的復旦大學四年級女同學宋思瑤,在受媒體訪問時的一句「中國台北隊」,被民進黨指為是「統戰」言論,陸委會更可能對馬英九基金會給予一定期間不得申辦類此活動的停權處分。這名大陸女生很可能並不知道什麼是統戰,但自誇深化台灣自由民主的民進黨政權,卻把自由民主表現得如此雞腸鳥肚,才會對她發動了「獨戰」。

宋思瑤將 Chinese Taipei 譯為「中國台北」,不符民進黨的「政治正確」,所以民進黨立委吳思瑤以「台灣台灣,中國是中國」為由,認定宋思瑤就是在統戰。

由於民進黨貫徹「台灣前途決議文」中的「兩國論」政策已見成效,不少台灣民眾已習慣認為「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中華民國是台灣」。宋思瑤在訪問中還提到「中信兄弟隊」,然而「中信」是「中國信託」的簡稱,企業主也是中華棒協的理事長,莫非也可將其全台營業據點視為「統戰工作站」?

Chinese Taipei 是中華奧會在民國七十年(一九八一年)和國際奧會談來的會籍名稱,但中文譯名則是在民國七十八年(一九八九年)和中國大陸的奧會談判、使對方放棄「中國台北」才得到的結果。依據當時協議,台灣地區體育團隊及體育組織赴大陸參加比賽、會議或活動時,所有相關文件及所作之廣播均稱「中華台北」。

兩岸關係好時,大陸的媒體報導會循奧會模式稱我方為「中華台北」。兩岸關係走向冰封與對立,在大陸聽聞到的新聞報導已改為「中國台北」。何況,台灣媒體以「台灣隊」提問,要不是提問者刻意下陷阱,就是已被洗腦而不自知

把宋思瑤的一句話當統戰,凸顯民進黨並未懷抱自由民主的價值,也不解統戰的意義。其實,包括 ECFA 等與中國大陸簽訂的所有協議,對大陸來說都是「統一戰線」的統戰工作

中共發展初期實力弱,甚為重視靠統戰來壯大自己與分化敵人,進而革命奪取政權,這也是第一、二次國共合作的經驗,使統戰迄今仍被視為陰謀和欺騙。民國一○四年(二○一五年)中共頒布試行,及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修正後正式實施的《統一戰線工作條例》,統戰的主要任務改為「與擁護祖國統一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愛國者結成聯盟」,方法之一是「堅持尊重、維護和照顧同盟者利益」,說明在中共實力增強後,統戰已轉變為懷柔的「陽謀」

該條例規定,現階段中共對台統戰的工作目標,只在於「反台獨」和「推進祖國和平統一的進程」若對台統戰的工作愈成功,就愈用不到「武裝鬥爭」其實,民進黨正積極進行認知獨戰」,才會敏感到把大陸女生說「中國台北」,視為引戰的統戰。





盛治仁/網路常互嗆 兩岸年輕人互看不起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盛治仁/網路常互嗆 兩岸年輕人互看不起
◆  洪蘭/孩子青春風暴期 父母只好忍一忍
◆  方祖涵/複合性運動場館的繽紛未來
◆  李清志/觀光列車的熱潮
◆  陳立恆/從「民主」到「金主」









盛治仁/網路常互嗆 兩岸年輕人互看不起


2024-12-06 03:42  聯合報/ 盛治仁(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


日前受邀在「遠見高峰會」評論一個很有趣的民調,由《遠見雜誌》、新加坡《聯合早報》、馬來西亞《星洲日報》及香港浸會大學新聞與社會研究所合作的五地跨國調查,包括台灣、香港、馬來西亞、新加坡和大陸的受訪者,針對所在地的經濟挑戰以及其他地區的年輕世代和社會進步狀況互評。

一般調查,多數在呈現對自己國家的評價,這份調查結合跨國媒體和機構進行互評,透過他人的眼光看自己,當能得到更多啟發。篇幅所限,無法詳述所有調查結果,僅摘要部分重點分享。

首先被問到,未來三年最重要的經濟挑戰為何?香港和新加坡最多人擔心通膨或降息的經濟問題;大陸受訪者則最擔心中美貿易戰再起,而台灣則最擔心地緣政治影響及國內政治衝突內耗。這讓我有些難過,因為我們擔心政治影響經濟的比例,遠高於香港和新加坡兩個競爭者。

當被問到最應該與哪些國家或地區強化經貿關係時,香港、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受訪者,都一面倒地選擇中國大陸多於美國。台灣則是相對平均,選擇美國(廿八點九%)略高於大陸(廿六點一%)。如果台灣在政治、軍事和經濟關係上都採取這樣的中間政策,而非選擇倒向一邊的話,可能是最符合台灣利益和發展的選項。

在五地互評的部分,問卷裡請受訪者幫五地年輕世代在國際上的表現打分數,結果所有地區都把新加坡年輕人的表現排第一、大陸年輕人排第二。除了香港的受訪者把台灣年輕人排在第四以外,其他四地包括台灣自己,都把台灣年輕人的表現排在最後一名。

我對此很意外,也無合理解釋理由,因個人印象對台灣年輕世代的表現很肯定。有個可能性是因台灣國際空間受限,在國際上能夠被看見的機會變少。

進一步的年齡交叉分析,透露出很有趣的模式。大陸和台灣四十歲以上的受訪者,分別把大陸和台灣年輕人的表現排在最後一名,也就是自己最看不慣自己的年輕人;而大陸和台灣四十歲以下的受訪者,則是分別把台灣和大陸年輕人的表現排最後一名,亦即兩岸的年輕人互看不起。這應該是反映了兩岸青年因統獨議題,經常在網路上互嗆的結果。

台灣在社會進步的排名則在五地中排名第二,僅次於新加坡。特別的是,只有新加坡把台灣社會進步的表現排在最後一名,其他地區都把台灣排在前兩名,顯示台灣社會的開放和進步是相對受到肯定的。我想新加坡因為重視秩序多於自由,才會在這面向將台灣排名趨後。

調查最後自評綜合經濟、教育、人才、企業表現、財富分配等綜合指標,作為整體發展潛力的評估,排名序位是新加坡、香港、台灣、馬來西亞和中國大陸,這反映了新加坡的亮眼經濟發展和自信,以及大陸衰退的經濟表現和信心。我想到大陸有首歌「大夢」,長達八分鐘,因為唱出從六歲到八十八歲的人生煩惱而爆紅,就反映了這個現象。

個人覺得這份民調結果,反映了受訪者很務實的看法,也讓大家可以從鄰居和競爭者的角度來看自己的優缺點,希望未來有更多跨國調查,讓我們更能看清別人、認識自己。



瓦依那X任素汐《大夢》 一首歌唱盡人的一生 #樂隊的夏天3 EP7 | The Big Band S3 | #music #live




好歌《 大夢 》瓦依那 任素汐 ~ 從 6 歲到 88 歲的生命之歌... ♥ ♫•*•





徐遵慈/川普的關稅大刀將如何揮下?

◆  徐遵慈/川普的關稅大刀將如何揮下?
◆  陳國樑/財劃修法應把握五項基本原則










徐遵慈/川普的關稅大刀將如何揮下?


2024-12-06 03:42  聯合報/ 徐遵慈(作者為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


川普將於明年一月二十日重返白宮,他在競選期間及勝選後陸續提出及加碼各種加徵關稅措施,令人眼花撩亂。除被指名加徵關稅的國家如中國、加拿大、墨西哥等反應激烈外,其他國家亦不敢心存僥倖。美國主流媒體、經濟學家亦苦口婆心,不斷呼籲川普必須三思後行,美國國內數項調查及評估更指出,川普如落實各種加徵關稅措施,對美國經濟造成的損失,將遠大於關稅利益。

川普的關稅大刀將如何揮下?依據美國貿易法制及他前次執政的經驗,大致可確信對中國加徵關稅將勢在必行。川普1.0對中國課徵三○一關稅,已將中國進口產品平均關稅拉高至接近百分之二十,是美國平均進口關稅約百分之二十倍。未來如果真另加徵百分之六十關稅,以及川普日前抱怨中國未能有效管制芬太尼等毒品進入美國,將另加徵百分之十關稅,合計將使中國名目關稅衝上百分之八十至九十。然而,如參考川普與拜登政府針對中國商品仍另給予極多豁免待遇的前例,未來豁免機制仍將持續,因此並非所有商品進口時均將支付額外關稅。

較值得關注的是,如果川普依據美中經濟與安全委員會United States-China Economic and Security Review CommissionUSCC;英語簡稱:US-China Commission)的建議,取消中國永久正常貿易關係PNTR),則美國每年將重啟審查對中國貿易關係,形同將美中關係推回至民國九十年(二○○一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前的情境,雖然其實質影響不及高達六、七成的懲罰性關稅,但對中國當局的羞辱性極高,因此必然將引起北京的反彈與報復。

至於川普威脅將對不分來源的所有進口商品課徵百分之十至二十的關稅,由於全面徵稅影響層面太廣,因此預料亦可望排除適用一般民生消費商品。而如參照美國前次對中國課徵三○一關稅時,多數商品的額外關稅係由出口商與進口商協商後共同負擔,因此未來美國企業與各國出口商間亦可能依此模式自行吸收,以免轉嫁消費者及引發通膨。

最近川普威脅將對加拿大、墨西哥、及中國另實施百分之廿五與百分之十懲罰性關稅,看起來也是以關稅脅迫對方改善邊境管理等手段,由於美國對加、墨進口能源、農產品、家電、汽車及零附件極為倚賴,估計未來亦將選擇性課稅,不致適用至所有商品。

值得注意的是,除前述的全面性關稅外,川普亦可採用匯率操縱、反傾銷、反規避、違反勞動人權、及針對特定產品之三○一調查等眾多政策工具,達到他認為改善不公平貿易的目的。而此些措施或裁決均將對出口國造成極大影響。例如,拜登政府最近初步裁決,將對進口自馬來西亞、柬埔寨、越南和泰國四個東南亞國家的太陽能電池課徵從百分之廿一點三一至高達百分之二七一點二不等的反傾銷稅課徵對象為陸資企業在該四國的工廠。由於反傾銷措施、匯率控制等制裁的強度通常高於百分之十或百分之二十關稅,顯示未來川普政府可交互使用各類政策工具,以達到改善貿易失衡等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