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1日 星期二

經濟/「入籃」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敲門磚

.聯合報社論..小心台灣「印度化」的現象
.聯合報黑白集.要辯論 不要黑箱
.經濟日報社論.「入籃」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敲門磚
.聯晚午後熱評.分裂投票與政黨重組





經濟/「入籃」是人民幣國際化的敲門磚


2015-12-01 01:4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國際貨幣基金(IMF)已正式同意將人民幣納入「特別提款權(SDR)」貨幣籃。國際間許多專家學者依據既有的數字,批評人民幣「入籃」僅具象徵性意義,此顯然無視於大勢所趨;但若就此認定人民幣將一步登天,又屬過於樂觀。人民幣能否國際化,端視中國當局是否真有成為金融大國的意願與決心。
人民幣「入籃」的首要推動者─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基於美國金融海嘯對全球經濟的衝擊,認為全球外匯存底、國際貿易乃至金融市場,都對美元依賴過重,一旦美國爆發金融災難將使全球陷入危機,且美國貨幣政策變動也將衝擊各國匯率,因此他建議以IMF體制,作為國際準備貨幣配置的基礎,為全球經濟及金融分散風險。
美元在全球金融及貨幣體系的超強地位雖已持續70年,但美元的「統治基礎」已明顯弱化,因為美國的經濟規模僅占全球的23%,貿易額僅占12%,但美元區卻涵蓋全球約60%的產出及人口。一旦美國基於本身需要而升息,將使新興市場資金大舉外逃,打擊新興貨幣、股債市與實體經濟,而國外金融崩潰又終將回擊美國經濟。再者,美國如發生金融危機,則在境外流通的鉅額美元將缺乏防護網,又將造成美元劇貶。
比較理想的作法,是美元與其他貨幣分擔全球準備貨幣的角色。因此周小川建議依據SDR體系,來作為國際間分配準備貨幣的藍本,例如美元約占40%,歐元占30%,英鎊、人民幣及日圓各10%,以分散全球金融風險;首要之務,就是讓人民幣「入籃」。由於中國經濟仍持續擴張,又是世界最大貿易國,因而能夠在實體經濟層面為人民幣提供支撐。
然而真正阻礙人民幣成為全球準備貨幣的絆腳石,卻是中國自己,因為人民幣距離「廣泛使用於國際性交易支付」及「在主要外匯市場上普遍交易」這兩項「自由使用」的標準,其實還差得很遠。目前人民幣在國際支付中所占的比率約2.5%,居全球前5名,但其中70%以上仍經過香港,中國境內市場仍是鐵箍一桶。
人民幣在國際金融市場也未獲廣泛流通。香港是中國以外最大的人民幣存款中心,但擁有的人民幣不到9,000億;全球雖有2%的外匯存底已是人民幣,但幾乎都是各國央行與中國人民銀行之間的「交換協定」,人民銀行在必要時可以拒絕交易。儘管國際投資人及各國央行都強烈需要人民幣,但中國無論在人民幣取得及匯率波動上,卻始終抓緊不放。
正因如此,許多金融專家與國際媒體都視人民幣「入籃」為一場「政治秀」。市場仍擔心中國當局政策反覆,法規多變,且決策不透明;只有當各國央行及投資者在需要時能夠自由買、賣,才會使人民幣更具吸引力。
然而上述負面看法,多是以現狀及短期影響為著眼。其實「入籃」的重要意義,並不在於短期間各國央行對人民幣的需求會增加多少,而是在於把人民幣納入國際體系,在長期間敦促中國開放金融市場。
究竟能否達標?衡諸以往,中國一向排斥全面性改變,凡事都依循鄧小平「摸著石頭過河」的箴言,當然不符合當前金融市場及政治人物只看重短期效應的風格。許多專家更基於中國經濟走緩,而把「入籃」與中國將進一步降息,及人民幣匯率將再度貶值相提並論。事實上降息與貶值與短期性的景氣循環變化相關,而金融市場自由化與制度改革屬於長期的結構性層面,兩相牽扯只會糢糊焦點,反而錯失潛在的改革動能。
總之,人民幣能成為國際準備貨幣的關鍵,在於能達到「市場規模大、制度穩定高及流動性充裕」三項要求。「入籃」頂多只能算是敲門磚;到底能否為大陸金融改革及開放產生保駕護航的效果,才是後續的觀察重點。

聯合/小心台灣「印度化」的現象

2015-12-01 01:47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長榮航空日前砲轟政府的效率太差,桃園機場第三跑道要到二○三○年才能完工,興建一條跑道竟然長達十五年,而光是土地取得及環境評估便要耗掉十年時間。對走馬燈般來去的官員來說,十五年也許沒有多大感覺,但台灣的競爭力卻隨著時間延宕一點一滴流失。

桃園機場跑道建設緩慢,其實不是特例。興建長達十八年的機場捷運,迄今無法通車,成為國內外笑柄。攸關後山居民返鄉安暢的「蘇花改」計畫,則因為經過考古遺址、地質敏感帶及包商倒閉等問題,導致工程一再停擺,完工期程一延再延。而本來要在二○一七年作為世大運場館的台北大巨蛋,目前則處於停工狀態,不知何去何從。政府公共建設趕不上國家社會的發展需求,在台灣似乎已成為常態。

這種現象,如果是因為台灣公共工程建設太多、需求太大,導致人力難以消化,也就罷了。但事實是,近些年國內幾無重大新興建設,多半僅剩零星修補計畫,卻仍落得這般景象,能不令人扼腕?曾幾何時,曾以高效率、高活力創造亞洲經濟奇蹟的台灣,在民粹主義及政黨惡鬥下,正陷於「印度化」的泥沼之中,而且迄無努力自拔的跡象。
所謂「印度化」,指的是印度在發展過程中,因為立法的遲緩化、決策的本位化、和建設的無效率化,造成法令跟不上時代的腳步,行政效率追不上全球化的開放腳步,公共建設則落後社會的需求。印度的發展表現追不上「金磚四國」的其他國家,這正是主要原因。
印度的效率不彰,主要來自其畸形的民主政治。印度是亞洲老牌的民主國家,但在議會制度下,立法權經常凌駕行政權;而印度地域廣闊、種族歧異,國會中有多達五十多個政黨,往往難以達成異質社會的最大公約數,而導致立法及行政不時停擺。例如,光是為了討論公務人員是否有權用其他顏色的筆來批示公文,國會便足足耗掉了一年。
其次,印度是聯邦共和國,中央政府有六十八個部會,地方政府則有二十九邦、六個聯邦屬地。在部門繁多且分立的情況下,部會之間不僅橫向聯繫不足,中央與地方的縱向協調也極不易。尤其地方政府的權力相當大,中央的政策除要各部會協調,還要地方政府認可。舉例而言,要在印度取得居留簽證,需經外交部、內政部、新聞部及當地政府的層層審核,時間往往長達半年。
印度幅員廣大、人口眾多,卻極度信仰合意式民主,政府的公共建設不但要經過冗長繁縟的行政協調(包括土地取得、環境評估及租稅法規限制等),只要地方人士反對,建設即隨之停擺。一九七○年印度政府提出一項跨越孟買港口總長僅十四公里的海底隧道建設案,在地方的反對下,最後直到二○一二年才通過環境評估,迄今仍未完成。
台灣的面積僅印度的百分之一,人口僅印度的百分之二,在規模及人種複雜度上皆無法與印度相提並論。然而,台灣的發展,卻走上印度「走一步、停兩步」的軌跡,寧非令人惋惜的事?
台灣的立法效率,近幾年來,已成為國家發展之瘤。國民黨雖在國會擁有絕對多數的優勢,但王金平藉著朝野協商的黑箱作業,卻能凌駕立法院,幫助反對勢力輕易綁架整個國會,使議事無法進行。他甚至縱容學生占領議場,來累積個人政治資源。《服貿協議》與《兩岸監督條例》被擱置至今已兩年多,這和印度花了一年討論公務員該用何種顏色的筆,有何差別?
台灣在六都形成後,小小的國家等於出現六大諸侯,這些地方首長動輒挾黨意與民意和中央對抗。以桃園航空城計畫為例,原本是國家重大建設,卻因地方首長換人,對航空城計畫有不同主張,便要求重新舉辦聽證會,使計畫停擺,第三跑道的興建也因而停頓。目前桃園機場壅塞不堪,第三跑道仍然無著,柯文哲卻宣稱要在五年內將松山機場遷至桃園,豈不是癡人說夢?這與印度地方政府以政黨之私來對抗中央,又有何異?
印度總理莫迪上台後,提倡「最小化政府,創造最大化效能」,讓印度走出無效率魔咒。反觀台灣,過去常自詡要成為「東方瑞士」,要直追美日,居四小龍之先;如今,卻只能困陷「印度化」的泥沼,能不汗顏?

聯合/要辯論 不要黑箱


2015-12-01 01:4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蔡英文指馬習會是「黑箱」,但馬總統要到立法院作國情報告,民進黨卻拒絕。自太陽花事件以來,「指斥程序黑箱/逃避實質辯論」,已成蔡英文的一貫伎倆。
但是,如今換了板凳,蔡英文卻好像換了腦袋。由於蔡英文選情看好,竟似有意杯葛進行總統候選人辯論,以免平添變數;她使出的手段卻是「程序杯葛」,堅持由三立電視台主辦,而拒絕維持由公視及四報合辦的成規。謂否則大選辯論就免辦。
若不舉行總統候選人辯論,失去了對政見進行檢驗的重要平台,將使整場選舉成為一只「黑箱」;而蔡英文為何選擇三立而拒絕公視與四報主辦的成規,又是一只「黑箱」。蔡英文藉獨選三立的「程序黑箱」,若造成實質辯論破局的黑箱,如何向國人交代?
由公視及四報合辦總統大選辯論,已歷二○○四、二○○八及二○一二共三屆。公視是當前立場最中立平衡的電視台,而四報則是平面媒體最完整及最多元的組合,過去三屆合辦,公正公平無可挑剔。為何蔡英文要拒絕此一平衡完整又多元的組合,而換成三立?最可質疑的是:蔡英文為何竟視大選辯論主辦權為可以私相授受之物?此間有無在心理上及實務上的黑箱?
蔡英文的選情看好,應當更注意形象及氣度。不應有迴避辯論之念,畢竟這是三屆成規,不要毀在蔡英文手中。尤其不應以強制指定主辦媒體的手段,來杯葛大選辯論。若有此想,恐是出自躺著選的傲慢,覺得反正不辯論最好,且看你們如何不屈從於我?
蔡英文如果勝選,遲早必須打開她一只一只的黑箱,也必將無可選擇地面對所有的媒體。蔡英文何妨將大選辯論當作一場打開黑箱的示範,顯示她已作好見天見日的準備了。

聯晚/分裂投票與政黨重組


2015-11-30 14:34 聯合晚報 午後熱評

從近來多方民調來看,明年總統與立委二合一選舉,極可能出現「分裂投票」的情況。如果大規模的分裂投票成真,有可能是政黨重組的前兆。
過去幾屆總統、立委選舉,最明顯的分裂投票情況,發生在2000年的總統大選和2001年的立委選舉。當時以獨立參選人身分角逐總統大位的宋楚瑜,在總統選舉裡拿下三成六的選票,立委選舉也迅速站穩腳跟,促成台灣最大規模的一次政黨重組。
此後幾次選舉,國親分分合合,但分裂投票並不明顯。如2004年總統選舉,陳水扁拿到五成一選票,國親的連宋配拿到四成九,立委泛綠總共拿到四成四,泛藍則拿到約五成。
2012年國民黨馬英九獲得約五成二的選票,立委若加上親民黨的政黨票,總共約拿到五成四,泛綠陣營的立委政黨票四成四,也和總統候選人蔡英文的四成六相仿。
但本屆選舉,不僅小黨林立,而且選票可能呈現板塊移動。其中,國民黨會是最大的受害者,不但政黨支持度下降,且支持國民黨、票同時投國民黨立委與總統候選人的比率依次下降。若選票呈現與民調結果相符,國民黨前途堪慮。
所謂堪慮,不僅僅是這次選舉,而是這種板塊移動所造成政黨力量的消長。回顧2008年的立委選舉,民進黨立委總共拿下近三成八的選票,但立委總席次還不到四分之一,但民進黨藉由意識型態凝聚,從國民黨的錯誤中重新站起來。
若國民黨遇到相同情況,在缺乏內聚力的情況下,一如2000年變成「政黨重組」,不無可能。且當時國民黨是從六成的支持率分裂,如今基數打對折,結果恐怕更不堪。
至於民進黨,雖然可能在這次選票分裂中得利,但過度膨脹,也會對未來發展構成隱憂。畢竟許多「黨友」如親民黨、台聯、時代力量等,在「整垮國民黨」固然態度一致,但若變成資源分配和路線之爭,一旦撕破臉,也可能演變成另一波分裂。


聯合筆記/是誰義無反顧?

.財源不穩 長照哪能走遠
.禁止財團加入 長照只有「柑仔店」
.財團介入 長照哪來「陽春麵」
.聯合筆記/是誰義無反顧?
.劣油案/法律vs.科學 頂新案的弔詭
.劣油案/法治vs.民意 誰是解決之道
.劣油案/可惡的不是買林鳳營
.寫作,這樣才能征服閱卷老師…
.大學導師如何當保母?
.離島留才 調整「薪」情吧





聯合筆記/是誰義無反顧?


2015-12-01 01:53 聯合報 游其昌


巴黎恐攻,土耳其破天荒擊落俄國戰機,世界局勢一片紛亂;國內選戰方興,選將們唇槍舌劍互不相讓,喧囂亂局更添人心躁動。在轟天蓋地的負面消息裡,難得看到一則觸動人心的報導,英國廣播公司在問,為何有那麼多平民英雄會捨生救人?
依照耶魯大學心理系助理教授蘭德的研究,在緊急狀況下,人類腦部在「快速思考」模式下,越容易無私救人。蘭德分析了五十位「卡內基英雄獎章」行為,發現近九成得獎者行為都出於「直覺」,義無反顧為所當為,而不是出自精心思考的利益算計。許多心理學的假設都基於人會理性評量自身利益做選擇,但蘭德說不,「我們的天性就是合作」。
西方現代科學研究,證實了東方幾千年前的哲學命題。孟子早就說過,「人皆有不忍之心」,「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也就是這種惻隱之心,是「仁之端也」,這就是人的本性。基於這個本性,人類會「自誠誠明」,「擇善固執」,「為所當為」,「捨生取義」,也基於這樣的選擇,建構了儒家禮樂社會的體系與哲學,唯有擴大這「仁義禮智」的行為,才能讓人「異於禽獸」,追求人生價值,創造人類社會進化的文明。
「王何必曰利」,傳統價值是那麼理所當然,卻因為歷史久遠,「陳腔濫調」而為人貶低忽視,甚至要「打倒孔家店」,「把線裝書丟到毛坑」裡,也把人心、人性的基本價值追求都拋諸九霄雲外。在上位者夸夸其言,既無肩膀以承擔任事,更無誠信以帥民導勢;社會上欺矇拐騙,不以為羞,一切以追求權力、金錢為衡量指標,商人政客昧著良心做事,於是乎濫權貪腐充斥,偷雞摸狗當道,百姓居不定,食不安,就連呼吸一口乾淨的空氣都不可得,這樣的生活,怎不令人心焦?
也正因為價值毀壞,大家都說「名嘴誤國」,但這些誤國名嘴都高掛在多少重要政黨不分區立委名單中,不以為恥。國民黨崩垮,不是民進黨有為,而是黨內交相賊。大家都說要「團結救黨」,卻沒有人真肯相忍為黨,提不到名的政客,反咬黨比敵人還狠,這就是國民黨自掘墳墓的現狀,到頭來也還是只有一個洪秀柱,儘管全黨「換柱」,恩盡義絕,也只有她願意對黨不離不棄,不忮不求,不讓同志為難,在逆境中留下來打拚。是孤忠是愚忠?歷史自會還其公道。
在台灣混濁政壇裡,洪秀柱的行為真是鳳毛麟角,然而,也只有這種珍惜羽毛的作為,本於初衷,堅持到底,義無反顧的精神,才能真正有望呼群保義,撥亂反正,留住國民黨那將熄的氣血,護著中華民國命脈,迎向更崎嶇難行的未來。

劉維公/拿掉「頂尖大學」的神主牌

.劉維公/拿掉「頂尖大學」的神主牌
.黃介正/國軍變革的最後機會
.高朗/從高峰會看台灣參與國際
.朱宗慶/與藝術不期而遇
.薛承泰/創新悲歌
.陳立恆/一個字,決定台灣的繁華或蒼涼
.葉銀華/將才難尋!






劉維公/拿掉「頂尖大學」的神主牌


2015-12-01 01:54 聯合報 劉維公


主導當前台灣高等教育發展品質的兩大政策,亦即「邁向頂尖大學計畫」以及「獎勵大學教學卓越計畫」,依據其執行的期程,都將在二○一六年終止計畫。為了因應政策的結束,教育部在日前公布了新的發展藍圖,預計在二○一七年到二○二一年期間,每年繼續投入一百五十億到一百六十億元的經費,推動「國際特色」、「專業特色」、「學習創新」、「產業研發創新」,以及「區域創新整合」五大發展目標。教育部將此一新的高等教育推動政策簡稱為「後頂大計畫」。
從新聞的報導內容,可以看得出來教育部的用心,積極回應外界對台灣高等教育需要變革的呼籲,強調以「創新」作為新政策的發展重點。然而,這裡強烈建議教育部,如果想要突破政策的推動困境,一定要跳脫現有的「頂尖大學」意識形態框框。新的政策應該被視為是「去頂大計畫」才對。
拿掉「頂尖大學」的神主牌並不是說,台灣的大學放棄提升研究與教學的國際競爭力,或者是以民粹主義齊頭式平等的方式對待各大學的發展,然後大家一起向下沉淪。之所以主張不該再標榜「頂尖大學」的計畫意涵,是因為它是屬於Web1.0的思維與作為,再多的經費注入「頂尖大學」的發展目標,也無法解決台灣高等教育惡化的危機。
「頂尖大學」政策在二○○五年推出來的時候,並未注意到協同合作、開放式創新、分享經濟、群眾募資、社群媒體等Web2.0趨勢的興起,再加上社會企業、自造者、機器人、大數據、物聯網等力量也跟著蓬勃發展。如今,這些力量匯聚成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對我們生活的世界,包括生態環境、生產能源、知識技術、消費市場、就業機會等領域,都帶來巨大的改變。教育學習自然也受到非常大的衝擊。
尤其第三次工業革命所激發的創新速度,是以「指數」而非「倍數」規模在成長。台灣高等教育制度像是一台老舊機器,跟不上當代的創新速度。幾年前被人們認為是新穎的高等教育發展典範,事實上是老早就該放進檔案室的文件。
教育部一定要了解到,新政策的最大挑戰絕對不是大學要發展哪些特色、哪些研發重點等,而是如何讓高等教育與第三次工業革命產生緊密而且有機的連結。Web1.0的高教發展模式著重在於自己的大學排名有多好、學術論文有多少件,以及績效評鑑的分數有多高,它既不重視社會變遷,也不倡導社會使命感。此一發展模式所帶來的結果是,我們的高等教育無法驅動社會的進步,反而成為拖累社會的向下力量。
新的高等教育政策不能再重蹈覆轍,必須讓第三次工業革命的發展趨勢成為高等教育改革的核心議題。政策的關鍵字不是追求個別特色,而是倡議協同合作;不是提升大學排名,而是提供人才舞台;不是只想到資源分配,而是要積極進行資源分享;不要偏信績效評鑑,而是要鼓勵創新創意;不主張學術研究與社會實踐二元對立,而是倡議用手思考(think with your hands)。
台灣高等教育已經變成是創新術語中的「棘手問題」(wicked problem)。棘手問題比複雜問題還要難以解決。面對棘手問題,不適當的解決方案不僅沒有辦法改善問題,甚至還會創造新的問題。我們一定要了解,光靠教育部不可能解決高等教育的棘手問題。如果外界仍然相信頂尖大學的神主牌,教育部新的政策大概只能自求多福了。
(作者為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