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9月3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新南向政策需精進求突破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7068/web/ 

◆  聯合報社論/柯文哲從沈慶京的浮誇陷阱中逃生了嗎?
◆  聯合報黑白集/西瓜也能當部長
◆  經濟日報社論/新南向政策需精進求突破









經濟日報社論/新南向政策需精進求突破


2024-09-03 02:43  經濟日報/ 社論
進出口示意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國內查獲來自新南向國家學生來台從事風化行業,引發外界對新南向政策質疑。政府說法是台灣已成為新南向國家學生優先選擇就學的目標,不應將特定的染黃事件,全面否定新南向政策成果。

政府說法雖然也有些根據,但不可諱言的是,國內各部會為了爭取新南向績效,紛紛推出各項優惠政策。過去也曾發生為吸引新南向國家觀光客,政府大幅放寬簽證規定,甚至還提供觀光補助;但由於把關不嚴,因而發生以觀光名義,來台灣從事不法行業而形成治安漏洞。所以此種「掛羊頭,賣狗肉」的情形絕非個案,而且是層出不窮,政府實有必要重新檢討。

新南向政策是蔡政府力推的政策,主要是要降低對中國大陸依賴。有別於原先南向政策包括16國,新南向共涵蓋18國,包括東協十國、印度等南亞六國,以及澳、紐,並強調在需求導向下,追求互利雙贏

然而新南向推動八年以來,雖然近年來台灣與新南向國家貿易成長,投資升溫,甚至台灣在東協的投資已經超過中國大陸,而成為台灣海外投資最重要據點。但政府絕不可沾沾自喜,將其歸因於新南向政策奏效;因為台灣前進新南向國家主要是因為美中貿易戰以及地緣政治的影響,並非由新南向政策所驅動。

新南向的措施是在美中貿易戰、新冠肺炎,以及全球供應鏈劇變之前所制定。目前賴政府大致上仍延續執行,並未推陳出新;未來如果還是一成不變,不但舊有沉痾難以改善,持續推動成效也會大打折扣,必須進行大幅調整。

首先,新南向政策標榜「一國一亮點」,但是資源卻集中在少數熱門國家。例如東協仍是集中在台商投資較多的國家,南亞幾乎完全以印度為主,許多冷門國家不但找不出亮點,可能連接觸的機會都很少,甚至與台灣的關係不進反退而更加疏離。例如去年發生國人被誘拐至柬埔寨事件,但政府卻束手無策而無從協助的尷尬情況。

基於此,政府應全面盤點目前新南向政策執行概況,為避免過去誇大不實的範圍,必須重新界定新南向的範疇。另外在全球供應鏈重組,以及在美國主導「友善外包」的帶動下,東協及印度成為全球投資新亮點,與台灣的經貿連結因而改變,所以也必須順勢調整。

近年來台灣對新南向國家投資熱潮,與先前台商投資動機、市場導向,以及產業分布,均不盡相同。所以必須根據目前台灣海外投資的特色,以及當地國的條件,因地制宜提出完整的規劃,並強化與國內的連結;進而推動各國建構新的投資保障及租稅協定,以加強對台商的保障。

另外新南向政策也必須與未來政策相結合,才能發揮綜效。例如目前經濟部力推的「境外關內」,以及「境內關外」的政策,迄今仍限於架構,欠缺實質內容,然而新南向國家絕對是可以切入的重點。

以「境外關內」而言,目的是要在海外建立台灣的高階製造園區,目前是先在海外尋求合適基地著手,但由於台灣前進當地產業與規模未確定,在定位不明下,很難得到地主國的全力支持。未來應先針對雙方之重點需求,制定投資細項規劃,並以台灣在新南向投資持續增加的現況,做為談判的籌碼,以爭取更佳的條件。

而在「境內關外」方面,除了吸引外國製造業加碼投資台灣外,重點應在提升服務業水準,以台灣美食、名品、醫美,以及養生等特色,吸引海外高端消費者。新南向國家不但是海外華人最多的地區,也聚集全球約六成穆斯林人口;未來必須針對不同客群需求推出客製化措施,並進行差異化行銷,才能進一步提升新南向政策成效。













聯合報黑白集/西瓜也能當部長


2024-09-03 02:32  聯合報/ 黑白集
行政院發言人陳世凱接任交通部長。圖/行政院提供


李孟諺因緋聞下台,接任其交通部長的陳世凱,唯一的行政經驗是三個月的「行政院發言人」。對此任命,連民進黨內都傳出「小孩玩大車」之譏。卓榮泰內閣用人之「大膽」,令人大開眼界。

過去交通部長一職,就算不是公務體系或技術官僚出身,至少要有一定的行政資歷。而陳世凱,除了極短的行政院發言人經驗,就只當過三屆「台中市議員」和民進黨黨職。十二年議員,僅兩年在「交通及地政委員會與聞交通事務專業與經驗兩者俱缺,他能否勝任交通部長職,是個大大的問號。

卓榮泰大讚陳世凱,說他「解地方交通建設」。但交通部長解地方交通就夠嗎?交通部是攸關民生的大部,下轄運輸、郵政、氣象、觀光四大業務,具高度專業性,也掌握龐大建設預算。除非卓榮泰自己也搞不清交通部業務,否則他的推薦詞也太瞎了。

陳世凱唯一「亮眼」的,是背景強大。他和賴總統同屬新潮流系又是立院前副院長蔡其昌子弟兵,學生時代就是民進黨青年軍,「根正苗綠」的典範。陳世凱的任命,意味有功必賞,更是姓賴就信賴」。

這個人事案,和姚立明被提名「司法院副院長」,可相媲美。對民進黨而言,能力操守不重要,只要顏色對了,任何位子找個西瓜都行。萬一當不好,推給在野黨就行了!













聯合報社論/柯文哲從沈慶京的浮誇陷阱中逃生了嗎?


2024-09-03 02:38  聯合報/ 社論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中)因涉京華城弊案遭控貪汙收賄、圖利遭檢察官聲押禁見,台北地方法院裁定無保請回。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威京集團主席沈慶京。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經兩日夜的漫長偵訊,台北地檢署以京華城案聲請羈押柯文哲遭北院駁回,柯文哲無保請回。北檢大動作搜索,卻提不出足以一槍畢命的貪瀆證據,它草率出擊無功而返。但從前副市長彭振聲遭收押,及都發局前總工程司邵琇珮列同案被告,說明柯市府確有官員涉及不法;至於柯文哲能否完全脫身,仍有待後續偵辦。

北檢趁民眾黨假帳風波偵辦柯文哲京華城案,或許以為可以「一舉數得」;但幾案併查,卻反而引起反效果。一則柯文哲是第三大黨主席,草率搜索乃至收押上銬,都容易引起「政治迫害」的批評;二則偵訊過程漫長,讓柯文哲有理由拒絕接受疲勞訊問,更可能引發侵犯人權的質疑;三則民眾黨號召小草在地檢署外集結抗議,電視進行即時轉播,都讓偵辦的壓力破表。司法如果無法守住「程序正義」這道防線,其結果即難以取信於民。

從目前的發展看,檢廉已收押威京集團總裁沈慶京和市議員應曉薇,並查獲其間四,五○○萬元的金流,意味柯市府給予京華城高達八四○%的容積獎勵確有不法,不符合都市計畫法和都更獎勵的規定。問題是,市府通過此案,究竟是由柯文哲親手指示交辦,或是彭振聲和其他都委會官員從中上下其手,則顯然未查明,至少還未查到流向柯文哲的資金

檢方近日偵訊證人身分的陳佩琪時,曾詢問其帳戶中有不明金錢流動;陳佩琪辯稱,有些是其亡父手尾錢。事實上,以京華城這樣耗資數百億元大型建案,若關鍵決策者僅獲數百萬元酬謝,未免太不相稱。何況,應曉薇只是居間穿梭協助開「便當會」,都獲得沈慶京四千多萬元厚禮相待。柯文哲稍早對此案脫口說出,「對啦圖利,但金流呢?」這句「金流」,就是檢方最需要突破關鍵

京華城案引發如此嚴重的風波,主要就在柯市府給了威京集團顯不相稱的容積獎勵,亦違背法令規定。目前看來,有人拿了錢,有人尚待調查是否涉貪。除此之外,此案其實還有一個被忽略的重要議題需藉此討論釐清,那就是建築改建的外部成本及社會成本問題:我們的建築完全不需要年限規範嗎?企業主可以任意用商業為藉口,將仍屬新穎的建築拆掉改建嗎?

京華城僅使用了十八年,即被拆除,只因業者推稱商場地點欠佳,導致連年虧損。然而,京華城當初這座以 L 型建築結合球體的結構,出自國際名建築師之手,當時威京集團也宣傳得極其自豪。誰料,營運一不如意,就急著將名家手筆拆毀。這種「商業高於一切」的態度,被郝龍斌市府擋下,卻在柯市府手裡放水,獲得高容積獎勵。

沈慶京虐待建築惡行不止此一樁。他在信義計畫區所建美輪美奐的「亞太會館」,僅建好十三年,也很快以營運欠佳為由拆除,改建為今天號稱全台最貴豪宅陶朱隱園」。此人風格浮誇,無意務實經營,卻不斷利用建築改建來快速提升收益殊不知,在此過程中,為社會製造了龐大的建築廢棄物;若加上其中建材生產運送及興建所產生的資源浪費,其實都在破壞環境的永續,也缺乏公益性。以柯文哲的聰明,卻看不出這一點,還輕信威京集團所宣傳的韌性城市智慧城市等詞令,給予它綠建築獎勵

從這點看,就算柯文哲未收取賄賂而逃過一劫,但他任市府官員在威京集團威逼利誘下放水,讓不肖商人不斷利用改建圖利,仍難逃昏庸之譏。沈慶京布置了一個浮誇陷阱,柯文哲就掉進去了。






【專家之眼】柯文哲與民眾黨

◆  【專家之眼】夏立言反諷陸委會 誰有理?
◆  【專家之眼】房貸灰犀牛迫近還在扯有無「限貸令」
◆  【專家之眼】柯文哲與民眾黨

◆  【專家之眼】政府隱藏了哪些債務?綠能,你我不能







【專家之眼】柯文哲與民眾黨


2024-09-03 07:00  聯合報/ 湯紹成/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
民眾黨主席柯文哲(中)因涉京華城弊案遭控貪汙收賄、圖利遭檢察官聲押禁見,台北地方法院裁定無保請回,柯文哲感謝法官扛住所有壓力。本報資料照


台灣民眾黨主席柯文哲是醫生出身,毫無行政經驗,更無政治歷練,因而在市長任內出現各種無知的錯誤,如今因京華城案被聲押也並不令人意外。至於民國一O八年(2019年)組織民眾黨之後的帳目不清問題,都是因為建黨之初制度不明,再加上來者不善,均想分一杯羹,而柯又求才心切,才會治理不當,尤其識人不明,以至於金流與帳目混亂造假。再加上多次選舉每一票三十元的政府補助,以及選民的捐款數額上億,逼使柯與民眾黨高層必須處理,以至於浮報濫報,從中牟利

相信柯在從政之初確實沒有貪念。但日後必定被心腹欺瞞,因而被上下其手而無法阻止,以至於上梁不正下梁歪,整個黨的領導高層沆瀣一氣,貪腐成性,虛報假帳,中飽私囊。最後柯也隨波逐流,成立木可公司,又假兒子的名義成立公司,都有斂財之嫌,以便準備未來選舉經費而觸法,因為法律規定這些資金不得私用此乃極為符合所謂黃炎培定律,亦即所謂「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一人乃至一國,初時精神會聚,但日後精神渙散,直到風氣養成,已無法扭轉補救。

如今,民眾黨支持者紛紛跳船,黨內也相互指責,鬧成一團,已面臨泡沫危機。而該黨八位立委也都沒有在第一時間挺身為柯來辯護,而目前在法院門口的抗議,也顯得有氣無力。對於外界的各種質疑,柯辦人員更是愈描愈黑,無法提出有力證據加以反駁,可看出事態的嚴重性。再加上柯妻陳佩琪還有意購買豪宅,更顯示公然公款私用,儼然同林鳥將各自飛,以圖自保。

但因民眾黨每年還會獲得政府一億多的政黨補助,立委的陣容也未變,若能在後柯時期洗心革面,未必不能止損回春。從鄭文燦案到柯文哲案可以看出,這都是前總統蔡英文縱容的結果,當前賴清德總統雖然因此而支持度上升,但這也難免物極必反,惹火燒身。
















【專家之眼】房貸灰犀牛迫近還在扯有無「限貸令


2024-09-03 07:15  聯合報/ 曾志超/中華經濟與金融協會副秘書長
新青安房貸引爆房市熱潮,央行祭出房貸的「限貸令」,緊急為過熱的市場降溫。本報資料照


近期不動產貸款暴增,引發央行關注,央行總裁楊金龍親自出馬邀請三十四家國銀和信合社高階主管「喝咖啡」,希望業者們自主管理,而有「限貸令」之說。惟行政院長與總統罕見的前後公開否認有限貸令的存在,漠視迫在眉睫的金融風險

自去年下半年起房市火熱,房價飆漲,房屋貸款激增,依據中央銀行統計,本年6月底全體銀行不動產貸款占總放款比率(不動產貸款集中度)升為37.4%,接近歷史高點之37.9%顯示銀行信用資源集中不動產貸款情形有待進一步改善

帶動本波房市狂飆的主因,就是去年財政部8月推動「新青安」貸款,將貸款最高額度由過去的青安貸款方案的最高800萬元提高至1,000萬元;貸款年限也由30年延長至40年;寬限期亦由三年延長至五年;利息補貼則由原公股銀行減半碼,再由政府額外補貼一碼,共計1.5碼優惠,補貼三年

引用財政部8月20日公布新青安房貸7月統計資料,核貸戶數與核貸金額雙創次高,7月單月核貸戶數7,876戶,核貸金額新台幣623.32億元,自去年8月開辦累計一年來,新青安核貸戶數達7.3萬多戶,累計核貸金額也突破5,000億元大關,達5,472.3億元

有「銀行不動產放款天條」之稱的銀行法第72-2明文,除有例外規定外,商業銀行辦理住宅建築及企業建築放款之總額,不得超過放款時所收存款總餘額及金融債券發售額之和之30%。引用媒體報導,金管會7月底統計,全體銀行平均比率是26.61%,占比28~29%者有五家,27至28%則有八家,等於占比逾27%者有13家,已經逼近放款上限各家銀行為避免牴觸上述規定,已開始嚴格審查貸款人資格或是提高貸款條件如推升房貸利率);甚至已有銀行停止收件,藉此限制房貸的總數,此舉已嚴重干擾房貸申請,許多購屋者被迫選擇延後交屋,而且已波及建商融資

府院堅稱沒有限貸令,並批評金融行庫因應過當了。為緩解申貸問題,政府有意優先讓無自用住宅民眾購屋貸款,以及推動都市更新、危老重建、社會住宅等配合政府政策相關取得貸款,要求銀行持續放貸。業界指政府開啟「人道走廊」,但此舉治標不治本,因前者就是新青安也是貸款驟增的最大原因其餘都更、危老、社宅的土建融金額也相當可觀,相信各家銀行很快就會觸及放款天條

若要解決房貸困境,政府有幾個選項。首先,提升該法第72-2條中分母金額,也就是增加銀行存款總餘額及金融債券發售額,然在當前的經濟環境下,可能性極低

另一個可能就是透過修法放寬30%的上限,銀行貸款就可順利解套。然而,該條立法意旨係為避免銀行之資金,過度集中於建築放款,致發生資金排擠效果,以適應產業發展所需,亦避免銀行因為不動產市場價格波動,進而影響其經營穩健性。恣意提升門檻將使金融業的風險大增,修法乃是下下策。

美國學者米歇爾Michele M. Wucker創造灰犀牛一詞,指顯而易見且高機率發生,卻被視而不見的既存威脅。央行已見到信用資源過度集中不動產貸款,且這隻灰犀牛即將釀成大禍,並提出警示且邀集金融業關注。執政黨高層卻置若罔聞,還在瞎扯沒有限貸令其實他們並非看不到該風險,而是居住正義政見跳票,只好用補貼購屋的新青安來安撫人民

本文以為,問題的最佳解方,就是廢除新青安補貼房貸政策,不但讓房貸問題解套,還可防範房地產泡沫風險,不過此顯然不是執政黨考慮的選項。



















【專家之眼】夏立言反諷陸委會 誰有理?


2024-09-03 07:21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對於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提到,九二共識是台方提出中方接受,成為兩岸行之有效的共同政治基礎,台陸委會深夜發布長文回應與批評。本報資料照


最近賴清德政府又跟國民黨吵起關於九二共識議題。搭配最近兩岸事件,其實可以反思誰講得有理。

起因是國民黨副主席夏立言日前與中台辦主任宋濤會談時,提到九二共識是當年由我方政府主動提出,被大陸接受後,成為兩岸共同政治基礎;自民國八十二年(1993年)兩岸達成辜汪會談以來,藍營指出,歷史經驗顯示,只要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立場,台海就能維持和平穩定,反之,台海就會陷入動盪不安。這是兩岸各方無法忽視的客觀事實。

陸委會8月29日深夜回應表示,夏說法罔顧事實,竄改歷史。官署主張,民國八十一年(1992年)兩岸代表並未就兩岸定位問題達成任何共識;民國八十二年(1993年)辜汪會談更未觸及政治性議題;而民國八十九年(2000年)後,由國民黨所提出的九二共識,早已被中共視為併吞台灣的一個中國原則;民國一O八年(2019年)中國領導人發表習五點後,九二共識更等同於一個中國、一國兩制;陸委會強調,今年4月一份民調顯示近八成台灣民眾不認同中共堅持在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下,兩岸才能恢復對話的主張,反映台灣主流民意早已拒絕九二共識。

國民黨也很快再有反應:支持夏的敘事遵照歷史事實,也符合我憲法及增修條文精神。並且回應民意說法,指出當前台灣民意,是希望追求兩岸和平安定繁榮,在台灣過著自由民主和免於恐懼的生活。政府職責是守憲依法、降低緊張情勢,保障兩岸民間合法正當交流權益

夏則在陸受訪,簡要回了三點:一、陸委會「竄改歷史」之說,「正好是相反的。我們在陸委會工作過,如果沒有當年的九二共識,哪裡來民國八十二年(1993年)辜汪會談?」並點出辜汪會談本身政治性之高,是兩岸分治以來第一次有代表見面;二、「陸委會要我顧慮到台灣多數人,我們就是因為台灣多數人的想法,希望和平、希望安定,所以我們才會到這邊來進行交流活動,這是大家希望的事情」;三、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差別在:(一)、時序:九二共識內涵是李登輝政府提出,一國兩制是蔣經國時代中共的訴求;(二)、本質:九二共識是兩岸互動基礎,而一國兩制是中國大陸方面設計「如果」統一後的安排。

本以為爭論到此為止,但本月媒體公開賴清德總統受訪時又稱,台灣絕對不能夠接受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因為一旦接受九二共識、一個中國原則,等於讓渡台灣的主權。

系列爭論,誰講的比較有理?應先指出的是,「民國八十一年(1992年)兩岸有沒形成共識」的爭論吵嚷至今,本身就有荒謬性。因為現代民主政府行事理應有公文紀錄、媒體監督。當然此事有特別之處:兩岸從熱戰到冷戰,雙方再決定坐下來談而不是回到過去,靠的就是可以各說各話對內交代模糊性共識。民進黨的陸委會用去脈絡化方式稱沒有共識,真正考驗的,其實是台灣公民教育對於求真求實尊重,以及能否分清尊重事實與認同差異

其次,雙方雖都有未見之處,但誰較具合理性還是看得清楚。陸委會稱,民國八十一年(1992年)兩岸並未達成任何共識、民國八十二年(1993年)辜汪會談未觸及政治性議題。夏直球對決稱如果沒有九二共識,哪來隔年辜汪會談?而事後看來,當年辜汪二老見面,對於場合、稱謂、參加者等諸多對等安排,本身就反映並實踐了九二共識背後折射出的政治意義。大家試想,如果兩岸代表始終未就定位問題達成共識,那為何是以民間團體名義組織,而非有談判經驗的外交官相見?國際談判場合常見的政治圖騰背景,為何也看不到?會談所顧及各種談判細節,共通點又彰顯了什麼?

至於綠營幫中共認定九二共識等同於一個中國、一國兩制,恐怕連中共都不能全然同意。除了夏提到九二共識與一國兩制差別外,中共表述一中雖有變化,但亦可引用習近平在中共二十大論述對台工作的談話內容「我們堅持一個中國原則和九二共識」,如果兩詞是同一意涵,中共就不會做此表述了。而藍營指出台海會陷入動盪不安的原因,若真讓多數人民有感,可能有更多人願意面對九二共識?

第三、相對於有九二共識時期,兩岸會談折射出對等尊嚴政治意義,外界應該好奇,不認九二共識時期的兩岸對談,是什麼形式?這讓我們進入對賴說法的反思。兩個直覺的疑問是,馬政府接受過上述共識原則,中華民國讓渡過台灣的主權嗎?而綠營政府不接受上述共識原則,我過去海峽中線空間,乃至於最近中共海警在金門附近海域,進行常態化執法巡查時,禁限制水域的主權有比較穩定嗎?

就僅以最近兩岸剛協商的金門漁船事件為例,外界也無法得知不接受九二共識的好處。因為陸委會主委說,由於兩岸雙方同意,協商文本不公開但究竟有沒對等尊嚴在談?主委稱本案事涉政府公權力,陸委會透過既有管道持續溝通解決問題;但副主委說,是當事人間達成共識;而地方政府與紅十字會似未參與。如果我們由台北官方去談,先別說陸方代表是以紅十字會名義參與協調,就算是看他們背後的官方職務:福建省泉州市台辦副主任海協會協調處長泉州市之下的晉江市紅十字會秘書長等也並非對等

當初達成九二共識的史實資料很多,網路轉載也俯拾皆是。而陸委會敢如此講,所仗恃者,無非就是權力在手,又覺得現在一中認同不流行,人民排斥與其有關的事物。然而,一中認同與事實為何可以是兩回事人民莫讓官員覺得有當趙高指鹿為馬權勢,這不是健康的民主政治。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專業化:軍事化教育的浴火重生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7068/web/ 

◆  柯請回 檢羅織經再現?
◆  檢沒做好功課 柯「不知道」可過關?
◆  陸帶給西方的獨特挑戰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專業化:軍事化教育的浴火重生
◆  到底,什麼是兒童最佳利益?
◆  刑案統計e化整合 呈現真實治安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專業化:軍事化教育的浴火重生


2024-09-03 03:32  聯合報/ 張俊哲(作者為台大教授、出版中心主任)
操作先進裝備所需之腦力、體力、意志力,就是專業化的展現。圖/張俊哲


今天是軍人節,又適逢開學,我想和大家聊聊「軍事化教育」。

在撰稿前,我上網查閱民眾對「軍事化教育」的看法。果不其然,「嚴格、守紀、無聊、僵化」等刻板印象仍然存在,甚至帶有管教過當的意味。然而,卻很少有人觸及「軍事行動」、「軍事教育」與「軍事化教育」的關聯。試問:若軍事行動的終極目的是維和、求勝,那麼軍事教育的存在,以及軍事化教育的衍生,又何罪之有

事實上,「軍事教育」只是「軍事化教育」的起源,而非終點。與其他類型的教育一樣,軍事化教育也需檢討改進,與時俱進。然而,它不應長期被汙名化。否則軍事教育的品質將難以提升,全民國防的共識也不易凝聚,甚至連學校教育的本質都會被扭曲,實非社稷之福!

根據相關報導,軍事化教育包含服從命令、遵守紀律、強調團隊合作、重視時間管理等特點。支持者認為,這四大特點不僅有助部隊戰力的提升,亦適用於民間團體和教育機構的營運。然而,反對者則認為軍事化教育過於僵化,有礙人格的發展與創造力的發揮。

有趣的是,在正反意見的攻防中,「專業化」這個元素卻鮮少被提及,導致雙方觀點缺乏交集,甚至淪為意識型態之爭;這對團隊戰力和個人創意,皆無助益。其實,軍事化教育的本質正是專業化教育,須倚賴扎實的訓練與使命必達的信念。我尚未見過一個紀律渙散、得過且過的部隊或公司能打勝仗、賺大錢;而賞罰不公、僵化腐敗的團體能成大功、立大業的案例,也從未聽聞。因為,這些團體連最基本營運管理都不夠專業

在正式服役和加入實驗室之前,我曾對重複練習的訓練方式不以為然,認為這類教育只會將人轉化成機器,同時扼殺創意。然而親身經歷後,我方能深刻體會「知易行難」的痛苦,以及「熟能生巧」的愉悅。不久前的巴黎奧運會上,麟洋配的絕地反擊、柯瑞的精妙跳投,還有阿湯哥在閉幕式的高空一躍,都是熟能生巧的最佳詮釋。我相信,他們的創意表現源自比軍事訓練更為嚴苛自主訓練

歸根結柢,唯有主動學習、澈悟篤行、化苦為補、樂於精進,方能邁向專業化。如果專業養成的過程被視為服役,那麼所有專業人士都應正在服役中。當然,霸凌絕不見容於專業化的訓練,因為它是軍事化教育被汙名化的禍首,也是推行「愛的教育,鐵的紀律」的絆腳石。

許多人將台灣蓬勃的半導體產業視為「護國神山」,但歷史告訴我們,國祚延續的基石永遠是「人民」與「國防」。正因數十年來全體國軍的守護,科技產業才能免於戰火,穩健向前。在全球競爭白熱化的時代,不僅科技業要持續精進,肩負保家衛國軍事教育與國防科技,更應落實專業化,重塑新風貌,打造新典範,讓軍事化教育能浴火重生













柯請回 檢羅織經再現?


2024-09-03 03:32  聯合報/ 王瀚興/律師(台北市)


北院昨天認定,依目前卷證資料,就檢方所認事證,柯文哲未達有犯罪之高度可能性;尚不能認柯於市長任內知悉或指示其他被告等人主導都委會作成違法決議,或被告明知「百分之廿容積獎勵」係屬違法,而無保請回。理由是否有誤?

或謂:若無重大犯罪嫌疑,怎進行偵訊逮捕與聲押?筆者十多年前與同僚去某調查機關陪同被告辯護。當檢調稱:「我們監聽你和公務員對談三年了,每次說到關頭,就說面議,要不要聽聽?」之後放錄音,要我們與被告表示意見。筆者搶先發言:「你們監聽三年多,最精彩不過如此,哪來犯罪證據?如果無證據,請不要浪費時間!」檢調悻悻然,當事人無保請回。

若各位知道前面故事之深意,就知道柯文哲被人放話,疑似由檢廉放新聞並由媒體帶風向,此其一;且法院裁定認為證據不足,不足證柯與其他共犯有意思聯絡與知悉容積率違法,此其二;最重要者,民眾黨團多有法律專才,眾志成城、堅持到底,否則怎能力抗壓迫?此其三。綜上三者,配合筆者前述的故事,可知北院認定檢方舉證不足,誠屬讜論。

或謂,監察院不是糾正過京華城案?監察院糾正案是否等同貪瀆?法院是否受監察院或行政機構意見拘束?本件即便有監察院糾正案,依照司法權核心,適用法律與解釋之權專屬於司法機關,不容監察院成為「太上司法院」,法院也不能率爾認為柯有犯行,此其一;且依最高行政法院判例,既然議決程序合法,也未經行政法院判決確定,依「判斷餘地理論」應尊重北市府都委會決議,怎可入柯於罪?此其二;且北院裁定唯一「小缺憾」,沒有點明都市計畫並非柯市長所能置喙,乃「專業」與「不可替代」,會議都沒柯市長參加,何來重大犯罪嫌疑?此其三。綜上三者,日後判案,也不能越過專業判斷,讓無辜者受罪!

唐代來俊臣羅織經.問罪篇第十》:「人皆可罪,罪人須定其人。罪不自招,密而舉之則顯。上不容罪,無諭則待,有諭則逮。人辯乃常,審之勿憫,刑之非輕,無不招也。」意指人都可定罪,須先確定對象。罪行不會自露,密告檢舉就顯現。君主不容犯罪,沒諭旨就等待,有諭旨速逮捕。自辯無罪是正常的,審訊不心存憐憫,刑罰不能輕微,這沒有不招認的。

今柯文哲之劫,豈是酷吏復生?若因都委會決議定罪,他自辯無辜也不被容許?只是筆者不知台灣的「賴君主」這次有無「下旨」,嚴辦「顧人怨」的柯文哲?













檢沒做好功課 柯「不知道」可過關?


2024-09-03 03:32  聯合報/ 孔令信/大學教師(台北市)


沒有 SOP 的柯文哲,在檢廉搜索之後,先到廉政署,再到北檢談話,柯 P 拒絕疲勞偵訊,起身就走而遭當庭逮捕,柯 P 聲請提審,翌日上午遭台北地院駁回,柯文繼續接受偵訊;當晚北檢聲押禁見,理由是涉犯收賄、圖利。台北地院在第三天凌晨三點,以檢察官之舉證無法認定柯犯罪嫌疑重大為由,裁決柯文哲無保請回、彭振聲羈押禁見。

近七十小時法律攻防,別忘了還有小草在北檢與北院前的集結,與民眾黨主打政治迫害的策略,當然更別忘了還有綠媒與名嘴們的評論。柯 P 無保請回,北檢顏面無光,竟然草率地連最重要的關係人台北市都委會執行秘書邵琇珮都沒有約談到案,就率爾欲聲押柯 P北檢想仿效桃檢,以聲押鄭文燦的模式來創造自己的「成績」,卻是忙中有錯

這場法律攻防大戲中最關鍵的是完整與充分證據,只有證據才能還原真相。問題是北檢有沒有認真地找出柯 P 陣營的完整金流,來證明其與京華城案有關連及對價關係呢?其次,北檢有沒有找齊京華城容積率拍板決議的過程,與參與討論、決議的市府官員與委員,完整還原整個決議過程來說服法院非得聲押柯 P 呢?

北檢玩慣了政治遊戲卻不做好功課,以為只要聲押了沈慶京、應曉薇,就可以順藤摸瓜,往上逮到彭振聲與柯 P這種想當然爾的自以為是推論,卻無法拿出相對應的證據,連一般人都無法說服,當然無法說服法官。就像柯 P 說他尊重專業委員會的共識決,他不會干預;檢方認為柯 所言並非事實,但是如何拿出證據來反駁柯 ?連柯 的話都無法反駁,又如何能說服法官呢?

至於民眾黨,在這場法律攻防戰中全力支持柯 ,這是黨內團結的象徵,可是柯 到底有沒有說清事實以證明清白?民眾黨這段期間因政治獻金問題反映出 SOP 失靈,如今柯 又有京華城案等著他說明,民眾黨該怎樣守住「超越藍綠」的第三勢力路線和立場呢政黨不是個人事業,柯 在政治獻金案中說不清楚,把責任都推給會計師、高中同學,一再推說他「不知道」,那麼未來所有弊案,是否柯一句「不知道」就可以化險為夷呢?民眾黨若把第三勢力招牌建立在柯 一人身上,一旦北檢找到充分確鑿的證據讓柯 入獄,民眾黨是否就要跟著他一起「掛了」

回到民主法治,必須尊重人權與無罪推定別忘了讓證據還原真相與事實,這樣才能真正地走上健全的民主法治之路。















帶給西方的獨特挑戰


2024-09-03 03:32  聯合報/ 曾士宇/大學教師(新竹市)


美國《亞洲時報》副主編大衛.古德曼是美國少數的「知中派」,最近在《法律與自由》雜誌中撰文〈中國對西方的獨特挑戰〉,認為「今天的大國競爭,與我們過去所見過的任何競爭都不同,因為中國不同於我們所遇到過的任何競爭者」。

當今的稀缺資源是人,特別是能夠接受培訓、能在現代經濟中工作的勞動年齡人口。在當今世界強國中,只有中國認識到這一點,並採取了措施來保障。

如果生育率不恢復,人口下降的國家有四種選擇:緊縮政策及隨之而來的社會不穩定威脅、接納移民、提高生產力,或輸出資本以雇用中等收入國家的工人中國採取後兩種選擇,一心一意地採用人工智慧驅動提升生產力,並透過「一帶一路」倡議,向全球南方中等收入國家出口基礎設施和技術。

自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以來,中國對全球南方國家的出口增加了一倍,特別是對巴西、印度、印尼和馬來西亞的出口。目前,對這些國家的出口超過了中國對所有已開發市場的出口,儘管對南半球的出口很大一部分是組裝後再出口到已開發市場的零件。數位基礎設施是中國的旗艦產品,它為電子商務、電子金融、數位貨幣、數位納稅,和其他將中國客戶鎖定在其技術中的業務奠定了基礎。

中國全球足跡與過去帝國主義列強截然不同。美國在海外駐有約廿三萬名軍隊,中國在吉布地唯一的海外基地只有兩百人;美國有十七點七萬名現役海軍陸戰隊員,中國有三萬名;美國有七萬名特種作戰人員,中國估計有一萬兩千名。儘管中國斥巨資利用飛彈、戰機、潛水艇和衛星來控制其本土戰區,但其全球軍事足跡實際上並不存在,而且其潛在的遠征軍規模也很小。

中國建立了數位和實體基礎設施來改變發展中經濟體,據報導,光是華為一家就建造了非洲百分之七十4G 網路;行動寬頻已將數以千萬計的人,從以物易物轉移到銀行系統,並使企業家能夠透過廉價智慧型手機開展業務。一旦網路普及率達到六成的門檻,南半球的企業形成就會激增。

如果中國繼續成功,將南半球六十億人口納入其經濟領域,它將成為世界的主導力量。如今,中國畢業的工程師數量和安裝的工業機器人數量超過了世界其他國家的總和,並且在工廠自動化、電信基礎設施、核能、太陽能及新能源汽車等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儘管中國擁有巨大的優勢,但西方擁有一個決定性的優勢卓越的創新能力。中國在工業自動化方面有明顯的優勢,但西方的集體人才和資源可以克服這一點。西方對南半球發展的態度冷漠,卻為中國敞開了大門。美國應該建立一個民主國家的「廣泛聯盟結構」,但這個聯盟必須有明確的目標才能成功。以往由美國主導、透過軍事力量促進民主的「自願聯盟」已經失敗。

這個新聯盟應該有兩個目標,首先是整合西方高科技創新能力,並專注於軍事和民用技術;第二是為南半球的中國基礎設施提供替代方案。如果部署得當的話,美國、德國、日本和韓國的資源和外國資產總和遠超中國。

古德曼是支持川普「讓美國再次偉大」運動的保守派評論家他的觀點與美國兩黨政客「逢中必反」非理性論述迥異,很有參考價值
















到底,什麼是兒童最佳利益?


2024-09-03 03:32  聯合報/ 楊金寶/台北護理健康大學嬰幼兒保育系特聘教授(台北市)


兒福聯盟訪視寄養兒童陳姓社工,因為未發覺劉姓保母所羅織的謊言,未能辨識寄養兒童的傷勢係受虐所致而進行兒虐通報,也未因寄養兒童的受傷情況,而增加訪視頻率或進行不定期訪視,日前被檢方起訴

在寄養保母的照顧下,一歲半剴剴的滿身傷痕,任誰都會心生不捨,想為孩子伸張正義。但傷害稚齡孩子的殘酷無情,除了究責直接照顧的保母、間接訪視的社工,若不檢討家庭責任及法理裁處,孩子受虐事件恐將持續,實際照顧孩子的寄養家庭亦將陸續離場而快速瓦解。

寄養家庭,是超越血緣關係,為家庭發生重大變故或是遭受虐待、疏忽或被父母遺棄的兒童或少年,經政府評估後轉介安置,提供暫時的居所及家人般的照顧,直到原生家庭適合孩子成長時再返回原生家庭因此,提供溫暖穩定的環境,照顧孩子日常生活,注意身心發展並培養其良好的生活習慣是寄養家庭的角色。不過,培養良好生活習慣,這不但是家人生活界線及衝突磨合的挑戰,更是親子矛盾糾結與折衝的結果。這些日常瑣碎的爭戰,是寄養家庭極大的難題

今年四月初有名寄養已四年的小四學生,洗澡期間燒毛巾的脫落線,不慎導致毛巾起火,燒到流理台上的置物架。寄養兒童否認燒毛巾,寄養父母擔心孩子獨自在浴室,既未對外求助也未主動告知,若不慎引發大火勢必危及寄養兒童及家人生命安全。因此,寄養爸爸用愛的小手打寄養兒童腳底幾下(寄養兒童自訴因閃躲只打到一下),當晚寄養爸爸自行通報不當管教並靜待處理。

查訪過程中,社工訪談三、四年級導師都表示沒有聽聞寄養家庭打過孩子。至八月底,孩子自訴與寄養父母及哥哥姐姐的互動如同往常,寄養爸媽的照顧也沒有因此而受影響。

專家學者依法律標準討論,即便管教有合理原因與動機、體罰力道並不重、沒有任何傷痕、案主也無異常情緒起伏或特殊行為,但有照片、有陳述、有通報體罰的事實。因此,在體罰零容忍原則下,引用兒童及少年福利及權益保障法規定,只要發生體罰事實,沒有情節輕重的討論空間,寄養家庭除須被裁處罰款六至六十萬,並得公告姓名,同時退出合格寄養家庭,不得再照顧孩子。

承辦訪視輔導寄養家庭社工主任說:「這孩子的離異父母吵架,媽媽直接把她丟在沒人認識的地方,她的原生家庭幾乎是遺棄她」。寄養家庭接住這個孩子四年多,因偶發特殊事件管教不當行為而自行通報,原生家庭與寄養家庭對孩子的責任與關愛,內控及自制能力,高下立判。不論寄養父母罪責認定結果如何,孩子將何去何從?將孩子從已熟悉的寄養家庭及就讀學校移出,轉安置到其他寄養家庭或機構,其他寄養家庭會接手嗎?這對已屆青春期的年少孩子,難道比較合適嗎?沒有潛在傷害嗎?

體罰是否在成長過程會留下被羞辱的陰影,可從事件隱密或公開、連續或偶發、輕微或嚴重,以及後續的陪伴與關懷等脈絡情境分析討論;捍衛孩子權益的同時,也得思考何種安排對孩子最好。也許,教養孩童走上不偏不倚的日常教養,內含更多的是學習行為的好或不好,而不是法律行為的當或不當。

兒童權利公約強調,所有關係兒童事務,均應以兒童最佳利益為優先考量。因各個兒童情況並不相同,視其情況做不同評估,最終還是得回到孩子實際所處的生活情境。在家庭功能不佳且改善困難時,決策者總得要問問自己,如何才是兒童的最佳利益












刑案統計e化整合 呈現真實治安


2024-09-03 03:32  聯合報/ 許福生/警大警察政策所所長、中華警政研究學會秘書長(台北市)


測量犯罪現象,可知曉每年全國犯罪數量之類型與趨向、犯罪在那裡、何時發生、誰犯罪及其主要因素等。掌握犯罪現象最重要的方法乃是犯罪統計,我國稱為刑案統計。解犯罪現象,警政統計是最有力的資料,最能反映犯罪實際狀況。

我國刑案統計始於民國四十八年,刑案紀錄處理系統建置目的為配合偵防犯罪,統一蒐集犯罪資料,建立資料庫供各級警察機關查詢、統計及運用,以制定打擊犯罪策略;案件數認定採一案一件,若為集團性多被害人案件,刑案紀錄表僅統計一件,確定為刑事案件或告訴乃論案件須提出告訴者,才算入刑案件數統計。但這樣人為判斷的統計方式,與實際犯罪現象會發生非常大的落差。就以日本近五年來全般刑案破獲率維持在三、四成之間,但我國近五年一直維持在九成七上下,如此便無法消除犯罪黑數疑慮,貼近治安真實現況。

有鑑於此,警政署研議精進刑案統計數據方式,要將過往刑案統計需人工填輸產生數據,改為系統自動產生,藉由資訊技術,將 e 化受理報案系統和刑案紀錄處理系統資料介接與整合,使刑案統計更貼近實際治安面

e 化系統前身為八十四年間推動的報案三聯單制度,目的在給予民眾報案證明,防杜推諉及拒絕受理,其案件數認定是採一次報案一單,案件範圍包含民眾檢舉、提供犯罪情資、重複報案、以刑逼民、法律誤解、不構成刑事案件、告訴乃論不提告等;特別是一○九年十一月台南發生馬籍女大生命案後,檢討受理報案開單制度,律定民眾報案時若無相關事證,亦須先受理、後求證

現若將 e 化系統與刑案紀錄處理系統全面介接整合,員警受理刑案開立單據後,系統將自動產出刑案數據與刑案紀錄表,縱使非理性報案或案件尚有疑義,也列入報案數據中,但如此也能減少人工重複填輸,呈現刑案真實數據;並透過系統介接上線前後,加強員警教育訓練與觀念溝通,建立案件管考機制與加強稽核,使刑案統計數據完整呈現治安狀況,與未來科技接軌,朝 AI 時代邁進。

就以電信網路詐欺而言,近年間全般詐欺案件發生數及財損金額,均以一一二年度最高,分別為三七,九八四件、八十八億餘元。其案件發生數及財損金額,是由刑案紀錄處理系統統計出來的,金額為分局偵查隊承辦人填輸;倘若採取系統自動產生,就會直接帶入派出所員警受理報案時的件數及財損金額,受理件數及財損可能會大幅增加

民眾並不依賴犯罪統計數字來感覺犯罪,民眾對治安的滿意度與刑案數據關聯性不高。根據警政署調查,一一二年下半年民眾治安滿意度九十點六一%,較上半年增加○點五一%,證明民眾對治安良窳的實際感受,應為民眾對警察維護治安滿意度與信任度,而非刑案數據多寡。呈現真實刑案數據,才能探求犯罪成因、協助決策、預測趨勢、謀求對策,使治安工作更加完善。特別是配合內政部官網發布的「打詐儀表板」,每日更新全國及各縣市的案件受理數、財損數及詐騙手法等民眾報案數據,更能強化民眾防詐意識並感受政府打詐成果,進而願意協力防制詐欺,共同守護財產安全。







陳立恆/Peace & Love,55年之後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陳立恆/Peace & Love,55年之後
◆  周行一/先做人生理財規畫再投資






陳立恆/Peace & Love,55年之後


2024-09-03 03:32  聯合報/ 陳立恆(作者為亞太文化創意產業協會創會理事長)


民國五十八年(一九六九年)八月十五日,在美國紐約州貝塞爾鎮(Bethel)一座農場上,發生了廿世紀人類歷史上最重要的一場音樂盛會與社會運動

彼時的美國正在經歷一個奔騰混亂的年代,黑人、同志、女權等運動風起雲湧,加上圍繞著越戰的反戰思潮與嬉皮文化,一場以「和平、愛、音樂」(Peace, Love & Music)為號召的胡士托音樂節Woodstock Music & Art Fair)橫空出世,正好撫慰了民國四十九年(一九六○年)代的美國青年,在面對政治、階級、歧視以及戰爭掙扎、挫敗與憤怒

然而,如果只有掙扎、挫敗與憤怒,胡士托音樂節不會成為一個無可取代的文化符號,即使充斥著嗑藥、亂性、大雨、壅塞、髒亂等各種烏煙瘴氣,四十多萬年輕人遵循著「和平與愛」的信念,在四天的瘋狂裡沒有造成動亂,連當地居民和警察都對此現象嘖嘖稱奇,更在音樂節之後,隨著當天歌手們的音符與歌聲,讓懷抱著「和平與愛」的音樂托舉起嬰兒潮世代靈魂與希望,也成了其後全球化的時代共鳴與精神底色。

五十五年之後的今天,胡士托的音樂離我們並不遙遠,例如 Creedence Clearwater Revival 的專輯依然長踞美國「Billboard 200」,可是「和平與愛」的信念已經在各種分裂、衝突與算計中消散磨滅。不只是美國,全世界都在面對一個比民國四十九年(一九六○年)代更加奔騰混亂局面,尤其疫情之後,「戰爭與恨」(Wars & Hate)突然成為全球的時代共鳴與精神底色;俄烏、以巴及某些非洲國家已經成為死傷慘烈人間煉獄,而中美強權對抗、歐洲極右崛起、美國紅藍衝突,每一場勢不兩立的碰撞,都可能成為下一座人間煉獄的引線。

今天的世界已經不完全符合當年杭亭頓提出的文明衝突,由於網路媒體、難民激增、地緣政治等變量演化,宗教、種族、性別等敏感議題造成了許多國家內部的「文明衝突」,今年七月底英國極右暴亂就是一個值得警惕的例證,可惜在台灣沒有引起太多關注。但當如此「美麗的風景線」在強盛了五百年的大英帝國本土出現時,確實有可能連動到其他國家,成為下一場世界大戰的序曲。

而且曾經日不落國的政府力量,在這場割裂社會暴動中顯得蒼白無力;還好八月初後,許多不堪其擾的中間選民站出來,在英國各地發起反極右遊行,才弱化了暴亂的聲勢。我看到其中幾個標語寫著「Peace & Love」,出現次數寥寥,卻是這個沉疴已久的紛亂地球最需要的處方。

仇恨向來是政客最喜歡使用的權力催化劑,雖然副作用強大,但相對便宜又有效;而且「仇恨」又可以製造「戰爭」,戰爭又是政客與奸商們最容易來錢的生意之一。所以我發現一到選舉,愈來愈多的政客們更傾向於製造仇恨,而不是解決問題,反正創造一個假想敵來轉移對其施政無能的注意力,是一項回報率超高的政治投資。

於是乎,這個世界上出現了愈來愈多的「戰爭與恨」,然而,這就是我們所期待安身立命的世界嗎?我認為五十五年後的今天,我們需要另一場胡士托音樂節,也許用音樂、也許用影像作為載體,重新詮釋一種超越宗教、種族、性別的「和平與愛」,並在每一個不同的文明疆界裡應地而生、各展姿態。否則,下一場文明的衝突很有可能讓人類都不復存在;屆時,政客們製造出的「戰爭與恨」又將由誰埋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