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8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貨幣政策目標 說清楚講明白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1145/web/

◆  經濟日報社論/貨幣政策目標 說清楚講明白
◆  聯合報黑白集/陳時中的深夜炸彈
◆  聯合報社論/罷王別譏:誰使罷免變成了仇恨動員







經濟日報社論/貨幣政策目標 說清楚講明白


2021-01-18 01:30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本報資料照片


央行的貨幣政策目標究竟是什麼自從去年起,央行不再設定M2貨幣供給年成長目標區而改為參考區間這已成為一個懸疑命題。過去一年,面對新冠疫情與全球經濟不確定,央行很努力地維持金融體系的健全性前有降低政策利率,後有信用管制打房及調節外匯市場最近總裁又對外示警,擔心實體經濟與金融市場脫鉤,恐會資產泡沫化。央行勤於任事值得肯定,但部分施政作為的思慮則是讓人一頭霧水。

央行過去長期設定 M2 在2.5%-6.5%年成長區間做為政策目標的做法,早已非世界主流央行的操作模式。況且 M2 目標區與物價及經濟成長的鏈結關係愈來愈不確定,因此央行的政策目標改弦易轍是可以被理解的。不過,我們觀察到 M1B 自去年7月起跳升為10%以上的年成長率,到了11月甚至超過14%。指標性 M2 自去年9月突破7%年成長率後持續上升,更是近年來罕見。近日股匯市巨幅變化,這兩項指標預期還會有突破性地成長。貨幣供給成長大幅超出過往的目標區,難免會引發社會的疑慮。  

央行掌握國家貨幣供給公器,政策執行影響國計民生甚巨,理應昭信於社會貨幣政策的透明與問責,是先進國家央行制訂政策時謹守的兩大原則。例如,美國聯準會、歐洲、英國、澳洲及紐西蘭的央行都明確設定物價上漲率做為貨幣政策目標。即便當金融環境劇變時,央行也多會宣示在維持物價平穩前提下,進行替代工具的操作。

反觀我國央行在《中央銀行法》多重經營目標的法律授權下,貨幣政策若無優先緩急,社會反而無從問其責。央行顯然有必要更具體地說明為達到政策目標所做的努力,但這不是靠總裁開記者會解釋,而是應該呈現在理監事會議決議的新聞稿中。然而檢視上個月會議結論卻只輕描淡寫地說,今年經濟成長溫和,物價穩定,所以政策利率不變,仍維持寬鬆的貨幣政策。這樣呈現一季才開一次的理監事會議結論,是無法讓社會看到央行執行貨幣政策的成效。

同樣地,對於社會平時就關心的新台幣匯率水準,央行政策說明動態穩定的範圍訂在「名目有效匯率大致維持在過去 36 個月移動平均值上下5%」。近日大家飽受新台幣兌美元升值的壓力,尤其想知道央行因應國際資金移入的政策思維,可是我們在理監事會議決議新聞稿卻只看到,「密切注意資金進出情況,並本於職責維護外匯市場秩序及金融市場之穩定」。新台幣名目有效匯率36個月的移動平均變化,在政策思考中扮演何種角色,也未在文件中展現

先進國家央行操作貨幣政策工具影響市場利率,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金融業隔夜拆款利率我國央行把重貼現率做為政策利率操作架構的上限,而7天期央行存單利率視作極短天期市場利率的下限。若以當前貨幣市場狀況來看,利率下限重要性要高於上限。然而根據央行統計,去年11月金融業隔夜拆款加權平均利率為 0.080%,但央行發行1-30天期定期存單加權平均利率卻為 0.274%。極短天期市場利率是否出現我們該關切的政策問題,理監事會議決議內容亦未見具體說明。

台灣是小型開放經濟體,央行貨幣操作密切影響金融與經濟榮枯,社會因此需要可被理解的央行政策。過去這段時間國際經濟與金融情勢險惡,央行日常操作必然盡力維持金融穩定,然而透明與問責畢竟是央行執行貨幣政策取信於社會的兩大支柱,我們因此還是期盼央行理監會議能對外有效說明,其面對政策目標與現實狀況的差異,以及所做的因應改善措施。









聯合報黑白集/陳時中的深夜炸彈


2021-01-18 00:44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陳時中表示,醫師人力一定非常吃緊,也請相關醫學中心配感染科的相關人員去檢視,目前醫院採取只出不進,相對病人壓力會比較輕一點。圖/指揮中心提供


陳時中連夜舉行記者會,公布了北部某醫院新增一護理師染疫的消息,並定調為「院內群聚」。這個消息,如同一顆深夜炸彈。

說如同深夜炸彈,理由有三:一,這名護理師在該院醫師確診後曾被採檢,結果為陰性,故未列為居家隔離對象;二,護理師同住的四名家人,已有兩人出現流鼻水症狀;三,染疫醫師用過的休息室,還證實有四個點驗出病毒。

上述第一點,顯示指揮中心過度輕信一採結果,便急於向外界發布「安啦」、「沒事」的訊息,未料出現漏網之魚。上述第二點,說明未列居家隔離的護理師,可能已將病毒帶回家裡,甚至可能擴散至社區。上述第三點,說明使用該休息室的其他醫師,也可能暴露在風險之中。果然,昨天又新增一名醫師確診。

距離首位醫師確診已經七日,指揮中心才發現第二名護理師染疫,這個時間差是個不小的空窗。尤其,這名護理師和醫師十日曾在同一護理站工作,屬於有接觸史。但她發現身體不適後,竟不是返回自己所屬醫院問診,而是赴其他診所求醫;這種作法恐怕不夠專業,也缺乏警覺。

同在這家醫院工作的醫師,有人想要主動申請篩檢,卻排不上名單;因擔心傳染給孩子,已經一周不敢回家。這樣的篩檢效率,跑得過病毒擴散的速度嗎?









聯合報社論/罷王別譏:誰使罷免變成了仇恨動員


2021-01-18 00:44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王浩宇被罷免成功,在整個政壇來說或許只是一隻振動翅膀的蝴蝶,到底能掀起多大的風暴,或者只是扔在池塘裡的小石頭,漣漪過後什麼都不剩,背後所牽涉的因素非常多。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桃園市議員王浩宇遭到罷免,雖不足以稱為大快人心,但對於像他這樣不認真問政、卻專以嘴炮博取聲量的民代而言,卻是一記結實的當頭棒喝。網路年代的政治風潮,很容易讓某些長於表演或外表出眾的人物一夕暴紅,太陽花運動後尤其如此但這次,王浩宇以他當選時五倍的票數遭到罷免,恰說明中壢人對他的伎倆已經反胃。

王浩宇被罷,也暴露了民進黨過度的投機與策略操作,最後回燒到了自己身上。王浩宇原先是打著「綠黨」招牌當選,他卻在去年民進黨大選勝後背棄自己的政黨,投靠民進黨。當時,民進黨也毫不猶豫即予「笑納」,想必也是看好王浩宇「嘴炮殺敵」的功力。誰料,不到一年,王浩宇即成為全台首位遭到罷免的議員。如果說王浩宇背棄綠黨是缺乏信念,民進黨任意招降納叛,又有什麼信念可言?

有趣的地方就在這裡:如果王浩宇仍是綠黨黨員,他被罷免的機率或許還低一些;但正因為他加入了民進黨,卻反而加深了當地市民對他的反感。先前作為一個綠黨的個體戶議員,王浩宇的「嘴炮政治」多少具有娛樂效果,不會被放進藍綠對峙的脈絡中解讀。但加入民進黨後,王浩宇不時想要向民進黨表功,他的自走砲風格也變得更具政治針對性;民進黨放任他自行其是,也是導致在野黨聯手「罷王」的主因。最後民進黨發現情勢失控,已經太遲,它自己也必須承受這次罷免的民怨,可謂偷雞不著蝕把米。

這次罷王行動,被罷免總部稱為倒宇天光」,也被形容為新中壢事件」。民國 66 年(一九七七年)的中壢事件,是國民黨在縣長選舉中作票引發中壢市民不滿,群眾憤而包圍警局並縱火。這次新中壢事件,則是市民用八萬四千多張選票,罷免了僅以一萬六千票當選的王浩宇;一方面展現了積極的公民意識,另一方面也凸顯了罷免制度的設計缺陷。事實上,就算這次罷免未跨過八萬一的法定門檻,王浩宇面對如此強烈的民意不滿,他自己也該引咎辭職。

以一萬六千票當選的王浩宇,為何需要八萬多票才能將他罷免一個小選區當選的議員,為何需要動用大選區的民意才能將他否決?上述兩點,應該是許多民眾心頭的困惑。癥結就在,民進黨近幾年執政後頻繁修改選罷法公投法》,目的都在滿足自己當下的方便,卻從未思考制度的合理性及適用性,才會出現如此乖離的設計。正因為如此,罷免王浩宇需要他當選時五倍的票數才能過關,罷免高雄議員黃捷則需要她當選時四倍的票數才能過關;但罷免台中立委陳柏惟,則只需要他當選票數的六成五即可。這樣的制度,既不合理亦不公平,顯而易見;若不修改,只會徒增不公。

更堪憂的是,自綠營在野時發起「割闌尾」的罷免運動後,再加上去年高雄的「罷韓」成功,已激發了藍營最新一波的大罷免潮。從民主運作的角度看植基於報復的罷免行動,一則耗費社會能量,二則容易激發社會仇恨,其實對民主無益。然而,民進黨既有先前的幾波惡劣演出,如今若要在野黨放下心結,又談何容易?何況,民進黨利用國會優勢不斷將罷免門檻下修降低,並藉此罷掉了韓國瑜,它能反對國民黨循同一途徑發動反制嗎

王浩宇因其狂妄遭到選民唾棄,他暴起暴跌,咎由自取。但我們也呼籲,各地切勿因這次「罷王」成功見獵心喜,而演成遍地開花的罷免潮,因為民主的力氣應該用在更積極的地方

【專家之眼】拜登就定位 美中台關係應列最優先項目

◆  【專家之眼】遠洋巡護救援理所當然 絕非莫名其妙
◆  【專家之眼】拜登就定位 美中台關係應列最優先項目






【專家之眼】拜登就定位 美中台關係應列最優先項目


2021-01-18 08:40  聯合報 /   陳一新/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榮譽教授
拜登就職後施政重點放在防疫、經濟與氣候三大領域,但外交危機可能等不到他把這三項問題解決才會爆發。路透


雖然拜登1月20日成為美國第四十六位總統後會將施政重點放在防疫、經濟與氣候三大領域,但外交危機可能等不到他把這三項問題解決才會爆發。在各項外交危機之中,又以美中台外交危機特別嚴重,他的國安團隊有必要將美中台關係列為最優先待處項目。

總部設在紐約的「外交關係協會」(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14 日特別發表一份重要報告,將台海危機從民國 108-109 年(2019-2020年)的第二級風險地區躍升為最高級。

台海地區風險迅速升級的原因至少有三。第一,蔡英文總統早在民國 105 年(2016年)就提出「聯美抗中」路線,及至美國總統川普民國 106 年(2017年)上任後,台美在「反中」大旗之下日益緊密合作,不僅美國國會接二連三通過友台法案,美國行政部門也藉這些法案深化美台關係,讓北京認為華府在進行切香腸式的支持台獨。

第二,蔡英文政府民國 108 年(2019年)開始不但在語言文字上支持香港「反送中」遊行,而且在行動上也積極對香港反中與民主團體提供各種支援,讓北京強烈反彈。

第三,蔡英文政府不僅拒絕接受「九二共識」,甚至從民國 108 年(2019年)開始還故意將「一國兩制台灣方案」與「九二共識」掛鉤,雖然因此而贏得民國 109 年(2020年)選戰,但與北京也結下了難以化解的樑子。

這三項糾纏在一起的因素是台海危機不斷升高且難以化解的原因

至於為何「外交關係協會」認為台海危機雖已演變為最高級,但爆發戰爭的可能性還只是「中等」,主要就是蔡英文民國 109 年(2020年)9月至10月初就已研判拜登當選機率日益升高,而在國慶演說中將語氣放軟、調門降低。及至民國 110 年(2021年)元旦,她在文告再度釋出善意。雖然她算是見機得早,但大陸對她仍不假辭色,強調除非蔡英文接受「九二共識」,否則一切免談。

曾經擔任歐巴馬總統亞太助卿的坎伯Kurt C. Campbell)已被拜登提名為「印太事務協調總監」。在民國 109 年(2020年)12月舉行的「美日台三國安全對話視訊會議中,美方擔任會議主席的坎伯曾以台灣老朋友的身份力勸蔡英文至少要與對岸建立一個基本的對話溝通管道,以免兩岸發生不必要的誤會與誤判

然而,兩岸要建立有效對話管道是說易行難之事。即使拜登政府有意促成,橫亙在前的難關卻很難一一突破。首先,四年多來,兩岸不僅在所有問題上都沒有機會建立互信,而且雙方在所有議題上都不想先行讓步。除了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之外,蔡英文將所有大陸的善意或政策都視為「糖衣毒藥」或「統戰陰謀」,而大陸也認定台灣的許多動作或政策不是「以疫謀獨」就是「以港謀獨」。

其次,不論蔡政府是「挾美自重」或「依美抗中」,北京都視之為台獨「鋪墊」。而在北京眼中,美國的友台政策與對台軍售都是向台獨勢力釋放錯誤訊息

第三,大陸外長王毅要求美國不要干預台港藏疆事務,無異於緣木求魚,而拜登要求大陸不要軍機軍艦擾台,恐怕也很難為北京所接受。

由於兩岸各有堅持,蔡英文拒絕接受「九二共識」並認為兩岸對話不得預設立場或設有前提,大陸領導人習近平則堅持非要有代表「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不可;因此,拜登政府想要促成兩岸建立基本的對話溝通管道,絕非易事。

若是拜登願意降低目標,只堅持兩岸降低敵意,則只要拜登表示願意回到美中三項公報、「一中政策」以及不支持台獨,作為北京不再機艦繞台的交換條件,這樣的交易也許較容易達成。但若將目標定得太高,非要促成兩岸對話溝通恐怕曠日廢時,也沒多大希望。









【專家之眼】遠洋巡護救援理所當然 絕非莫名其妙


2021-01-18 10:59  聯合報 /   張競/中華戰略學會研究員
根據美方空拍照,「永裕興18號」本2日(左圖)及9日拍攝(右圖)的照片中,碰墊位置移動,研判是有人把碰墊撿回船上綁好。圖/漁業署提供


蘇澳籍遠洋漁船永裕興18號上個月餘中途島北方海域失聯,經過我國外交單位協請美方協助搜尋,再經過在相同海域作業我國籍漁船接近觀察,不但呼叫無人回應,船上亦無人跡顯示。屏東籍漁船億榮18號」並曾冒著暴風試圖進行拖救,儘管一度順利套上拖帶纜繩,但後續因海象惡劣造成纜繩斷裂,目前仍無法確認「永裕興18號」漁船內具體狀況。

政府順應漁民團體與家屬請求,海洋委員會考量漁民安危,派遣巡護八號前往救援,臺灣大學法律學院國際法教授姜皇池於蘋果日報投書,以「一場莫名其妙的遠洋救難?」為題,就整體海洋巡護資源運作,質疑此等決策效益。但是姜教授文稿顯示其並未理解真實狀況,就提出此等評論,實在讓人遺憾;在此必須加以澄清,並表達支持政府派遣艦艇遠洋巡護救援此項決策。

姜教授在蘋果日報投書指稱「該海域已有美國海岸防衛隊,本可尋求美國就近協助逮捕船上人員,只要是我國同意或請求協助,在國際慣例與台美友好關係下,吾人應可期待美國應會予以協助。蓋如此既是國際合作之常例,亦是最為有效之執法模式。然即便美國有所顧忌或不願浪擲執法資源協助台灣,無法協助我國逮捕可能犯罪嫌疑人(假如有的話),則目前四周已有8艘台灣漁船,該等台灣漁船上人員,仍可依據「準現行犯概念」,協助政府將可能的犯罪嫌疑人逮捕,然後再交給政府處理,亦可達到避免讓犯罪嫌疑人逃脫之窘境。」

首先必須指出,媒體報導早就提到美國檀香山搜救中心已派出32架次定翼機,再加上海軍艦艇1艘次協助搜救,並且後續還要再賡續派遣搜救兵力協助作業;因此美國官方確實已經提供相當程度支援,我國外交單位亦已積極協調,必須在此加以肯定。

其次是姜教授顯然並不理解我國在該海域與各國在海上執法之合作關係;海巡署官方網頁,在海域執法項目下,有關公海巡護欄位中,明確指出我國依據「中西太平洋漁業委員會WCPFC:Western and Central Pacific Fisheries Commission)」建立相互登臨檢查制度,海巡署每年定期派遣巡護船,執行2或3航次中西太平洋漁業巡護任務,每航次期程約70至90天,並在 WCPFC 組織架構下,與「庫克群島」、「澳洲」、「紐西蘭」、「美國」、「日本」及「法國」等6會員國進行相互登臨檢查,善盡國際漁業管理責任及保護我國漁民作業安全

因此我國協請美國提供支援,完全不會存在任何問題,而美國亦具體提供搜救支援。假若真是要請美方協助執法,絕對不會發生姜教授文中懷疑『有所顧忌或不願浪擲執法資源』情況,但若是權衡委由美國代為執法,對比我國既然具有遠洋巡護與執法能力,就「永裕興18號」目前狀況來說,顯然明確存在巡護執法目標,海巡署派遣艦艇前往處理,維護我國在公海上司法管轄權,其亦為國家主權之延伸,自是理所當然。

至於姜教授所提運用周邊海域作業我國漁船人員,援引「準現行犯概念」協助逮捕可能存在之嫌疑犯罪人,恐怕亦有爭議。依據刑事訴訟法第88條,得以現行犯論者,必須:「一、被追呼為犯罪人者。二、因持有兇器、贓物或其他物件或於身體、衣服等處露有犯罪痕跡,顯可疑為犯罪人者。」目前其他作業漁船接近「永裕興18號」時,發現全船根本毫無人跡,此時提出要協助逮捕「準現行犯」,實在是與現場狀況完全不符。

為何政府在明知「永裕興18號」船員凶多吉少狀況下,仍應派艦前往處理狀況,而不能視而不見棄之不顧委由美國處理。首先是我國確實具有遠洋公海執法巡護能力,當年籌建遠洋巡護艦艇就是要處理此種狀況,養兵千日用在此時完全合情合理。其次就政府公部門與家屬來說,都希望將事實真相弄清楚,特別是遠洋漁船失聯船員下落不明時,總是生要見人死要見屍,才能讓人不再有懸念猜疑,因此政府派遣艦艇前往執法偵查,為所應為並無不當。

最後必須指出,政府施政必須重視「價值」而非斤斤計較「價碼」,遠洋巡護執法與救援代價雖高,但仍須盡力執行,不能在成本上去精打細算。政府對於當年遠赴印度作戰之國軍墓園必須盡力維護,或是針對被日軍俘虜送至太平洋被迫執行艱苦勞役,不幸客死異鄉之忠骸必須全力尋回,甚至要慎重其事將忠靈迎回忠烈祠奉祀,這都有其精神意涵。

所以派遣海巡艦艇不遠千里至遙遠公海執法巡護與救援,是在表達政府支持遠洋漁業,保護漁民海上作業安全之決心,這對於漁民以及家屬來說何等重要。更何況政府有義務處理在海上漂流之我國籍漁船,不要讓其成為影響國際航行安全危險因素,這是面對國際社會應盡之道義責任,權衡其中利害關係與可能得失,政府必須有所作為,才能在爭取國際活動空間時理直氣壯。所以遠洋巡護救援理所當然,所作所為絕非莫名其妙,更不是「浪擲寶貴資源的遠洋救難秀」!

【即時短評】最高法院創設「抵抗權」? 一言喪邦

◆  【即時短評】最高法院創設「抵抗權」? 一言喪邦
◆  【重磅快評】總統光喊團結不解決問題 補不了疫情破口
◆  【重磅快評】楊志良的話只說對了一半






【即時短評】最高法院創設「抵抗權」? 一言喪邦


2021-01-18 21:43  聯合報 /   記者賴佩璇/台北即時報導


太陽花學運 323 占領行政院案,最高法院今承認人民有抵抗權,得阻卻違法。在社會對立爭議不休之際,恐鼓舞社會大眾「不爽執政黨政策、大鬧抗爭反政府無罪」歪風。套句最高檢說法,「民眾可以反萊豬、反空汙、反核食為名,號召民眾進入行政院、總統府?」

太陽花學運的學生及社運人士的刑事訴訟,簡單可區分為兩案,「318佔領立法院」及「323攻佔行政院」,兩者性質不同,前者是對於抗拒立法權程序不公的政治訴求,和平靜坐。一審合議庭以被告犯罪動機因「公民不服從」、抵抗權而起,全部判決無罪。

後者是對抗、攻擊行政權,屬於「要流血的革命」,政府出動「國家機器」使用公權力鎮壓暴民,本為應然。該案是否符合公然、和平、非暴力的構成要件?況且,當事人又「不甘受罰」,可否主張「抵抗權」?

平心而論,我國法律並沒有禁止以和平、理性方式宣揚反對服貿協議,但強行侵入、占領行政院已超出底線,已逾越言論自由保障範疇,不得阻卻違法,遑論主張緊急避難

我國憲法未明文規定抵抗權,如果有憲法疑慮,合議庭應裁定停止審理、聲請釋憲,等待司法院大法官作出解釋,而非是法官造法」,自行承認抵抗權,可阻卻違法。終審法院要「一錘定音」,但最高法院這一錘,究竟帶給人民是什麼啟示?

論語.子路》。定公問:「一言而可以興邦,有諸?」又曰:「一言而喪邦,有諸?」孔子回答雖然針對君王,但「一言興邦;一言喪邦。」這句話現在可用在最高法院判決理由上,語言影響力量極大,撤銷發回「後遺症」無窮,期許有權者「不妄語」。












【重磅快評】楊志良的話只說對了一半


2021-01-18 08:56  聯合報 /   主筆室
楊志良說話常不經修飾,素有「楊大砲」之稱,但也容易遭到斷章取義。圖/本報系資料照片


北部某醫院日前爆發首起醫生染疫事件,其後也傳給女友。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日前一席開除醫生說,遭到網路圍剿。就在府院黨全力批判楊志良的同時,該院院內感染卻持續擴大,至今已有三位醫護人員遭同一位醫師感染。從目前指揮中心所披露的醫護染疫疫調情節,看起來該檢討的不只是醫護人員,還有醫院的管理階層,衛福部更難卸其責

還原當時楊志良在政論節目上的完整說法,這位醫師是在為新冠病患插管時,被患者噴出的分泌物感染,楊志良認為不用苛責醫生,因為總有運氣不好的時候,但該醫生錯在沒有警覺性,應該要脫掉所有防護衣再穿新的一套,並且趕快通報、到隔離病房至少隔離14天;但他卻回家,事後還去逛商場,將病毒傳播出去。楊志良認為應該就醫生沒有落實防疫 SOP 給予處分,並說假如我是院長,第一件事就是把他開除」。

楊志良說話的風格向來不經修飾,素有「楊大砲」之稱,容易遭到斷章取義。當時外界原本將焦點放在院內醫護感染以及衛福部長陳時中在此事中的雙標爭議,楊志良發言一出,立刻從網路發酵,這段談話也被簡化成「開除醫生」說,綠營見獵心喜、府院黨接力砲轟,更有診所掛起「唾棄楊志良不當發言」紅布條,成功轉移了原本的爭議。

楊志良的用詞或許激烈了一點,他所點出的問題卻是事實,作為醫護人員本來就應該更有警覺性,怎麼會被患者噴到分泌物,事後還跟著同樣已出現症狀的護理師女友到處趴趴走。且當綠營還在忙著帶風向批判楊志良時,第三、第四位曾與該醫生接觸的護理師跟醫生更陸續確診,而遭到染疫的護理師,發現自己出現症狀時,不是回到自己的醫院就醫,竟是繞遠路到診所看病。因為出現發燒症狀,才在診所人員力勸下回原醫院檢查,連帶使得診所、藥局相關人員一起被匡列,同住的家人也出現症狀,讓社區感染一再出現破口。指揮中心更發現,該院醫生休息室內四處存在新冠肺炎病毒

面對外界不斷要求道歉,楊志良不改其志,更加碼質問指揮中心,全天下都知道是哪家醫院,為何到現在還不敢公布,資訊應該愈透明愈好;他更懷疑該院分艙分流防疫流程是否有落實?這些問題陳時中都沒有回答,但指揮中心這種壟斷資訊權、動輒恫嚇媒體的做法,恐怕只是為了掩蓋自己的督導失責

如今院內染疫風暴持續擴大,隨著愈來愈多的疫調情節曝光,陳時中終於承認護理師確實警覺性不夠高,需要檢討。話說得輕描淡寫,但該檢討的何止是醫護人員,包括整個醫院的管理體系,根本就已經失能。還有,衛福部作為督導的主管機關,在院內感染事件接二連三發生之後,除了遮遮掩掩、雙重標準、帶風向轉移焦點,又做了什麼該做的事?









【重磅快評】總統光喊團結不解決問題 補不了疫情破口


2021-01-18 10:45  聯合報 /   主筆室
蔡英文總統寫信給醫護人員加油打氣,呼籲全民挺醫護,「病毒再厲害,也比不過人心的團結」。圖/取自蔡英文臉書


桃園某醫院院內感染擴大,由於四名染疫醫護均進入社區,醫界憂心社區可能有隱藏個案。蔡總統又趕在陳時中記者會後發臉書,再籲全民挺醫護,「病毒再厲害,也比不過人心的團結」,她光喊話鼓勵醫護抵擋病毒,卻不誠實面對前線資源短缺的問題。團結,不該是執政者推卸責任的托詞。

指揮中心原本將整起事件定義為「社區感染」,理由是兩名染疫醫護屬情侶關係,直到第二名護理師確診,才承認「院內群聚感染」,這個認定轉變,反映出指揮中心「諱疾忌醫」的官僚心態,緊抱「防疫有成」的金牌,拉不下臉自我檢討,輕忽醫護同時染疫的嚴重性,以致未能在第一時間防堵破口,讓潛在的被感染者進入社區,造成民眾恐慌。

陳時中在第一位醫師(案838)確診時說,這起院內感染「沒看到洞,但有些縫隙」,不料小縫裡冒出四起確診,他就改口說新增確診護理師自行就醫「警覺心不足」,新增染疫醫師有鼻炎,不排除有「院內環境感染」。他在案發一週後才看到這些問題,令人質疑是否發條鬆了

更可議的是,指揮中心在第一時間究竟有無考慮到爆發院內群聚感染的可能性?如果有,不會追著病毒跑,深夜叫回病患家屬、出院者重新採檢,不會在案發數天後才發現醫師休息室有病毒,不會用最小範圍匡定隔離對象,讓與染疫醫師共事的醫護回到社區自主管理。

陳時中反對普篩,批評是無效率之舉,但這回碰上院內感染,要超前防堵擴大,全院或匡定大範圍接觸者普篩,絕對比糾纏在「如何定義密切接觸者」的技術問題上試錯,來得有效率。只是台灣篩檢能量至今根本力有未逮。

先前楊志良曾批評(案838)有症狀繼續上班、逛街,質疑該員違反 SOP;事實上,案838傳染給女友以外兩名醫護的過程,正突顯另一個嚴重的問題:為什麼照顧確診者的專責醫師,還要跨到他區另外值班,而且有病不休假、不上報隔離?

熟悉該醫院情況的資深醫師均指出,這家醫院負責兩成境外移入病患,又還有原本的業務,人力與空間早已不足,無法確實作到分艙分流。因此可知,就算當事人再有警覺心,醫療現場的潛規則,根本大於 SOP,院方乃至衛福部一天不解決前線吃緊的危況,案838再現風險便難以根絕。

當疫情流感化,政府既堅持全民正常生活,維持經濟運作,但卻沒有相應的防疫資源,如充裕的篩檢量能、醫療人力與空間,來因應升高的疫情風險。檢討是為了補破口,催促主事者為前線醫護加強防護,總統卻說這些是「不理性聲音」,帶頭抨擊就事論事,有如將指揮中心視作政治攻防堡壘,此舉無助重建指揮中心公信力,反而讓防疫捲入政爭,抗疫之戰還能撐下去嗎?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共享資源 同行致遠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1230/web/

◆  「后翼棄兵」外交 犧牲主權
◆  證所稅停徵何時了?
◆  禁便服外穿 服儀規定需與時俱進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共享資源 同行致遠
◆  罷免王浩宇/突出來的釘子,一定會被敲掉
◆  防疫SOP 更有調整必要
◆  社畜文化 沒被點破的防疫破口…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共享資源 同行致遠


2021-01-18 01:38  聯合報 /   趙坤茂(作者為台灣大學資訊工程系教授)


今年,蛋白質資料庫PDB建立五十周年,先驅們開放、合作與教育的精神將永傳不朽

蛋白質是生命體的必要成分幾乎所有細胞活動都得借助各類型蛋白質,包括代謝、免疫、傳遞、結構、分化、凋亡等。當你讀這篇文章時,視網膜感光細胞的視蛋白吸收字面上的光子,並將光波轉換成視覺神經訊號;如果是聽有聲書,耳朵毛細胞的蛋白質將聲波轉換成聽覺神經訊號,再逐步傳到大腦……

蛋白質原為一維線性排列的胺基酸序列,經過折疊成為決定其功能的三維立體結構。解析蛋白質結構的實驗方法主要有三種,除了傳統的 X 光繞射和核磁共振外,還有近年很夯的低溫電子顯微技術。任一方法都所費不貲,而且解析時間累月經年,有時甚至還解不出來。

半世紀前,結構生物學家有鑑於資源共享對促進科學發展的重要性,建立了 PDB,專門收錄蛋白質及核酸的三維結構。那時候,剛萌芽的網際網路尚未普及,所有資料的送件與共享只能透過紙本或磁帶,就這樣篳路藍縷,迄今累積了十七餘萬筆資料。

去年三月,PDB 設置新冠病毒專區,現存約八百筆資料,包含兩百多筆棘蛋白的結構資料,對疫苗設計和治療策略幫助極大。新冠病毒最外層的棒狀凸起物棘蛋白,宛如打開人體細胞 ACE2 受體的鑰匙,一旦病毒闖入細胞後,就可綁架它複製病毒,進而感染更多的細胞。因此,若能掌握棘蛋白結構,就能針對它設計更有效的防禦機制。

往年實驗室解析的蛋白質結構,常常要等到論文被接受後才公開,對迫切挑戰顯得緩不濟急。上個月結構生物學界發起 #ASAPpdb 連署,已有多位結構生物學家響應,誓言在同儕審查前就讓新發現的蛋白質結構在 PDB 開放瀏覽,以便即時分享資源。最近來勢洶洶的英國變種和南非變種,它們的棘蛋白有多處突變,或恐降低疫苗的效度,故必須早日掌握突變結構,才能適度調整防疫策略。

另一方面,聚焦於蛋白質三維結構預測的 CASP 競賽,去年底由新版 AlphaFold 深度學習軟體拔得頭籌。令人讚嘆的是,它的精確度已相當於實驗結果,因而被《科學》期刊列入民國 109 年(二○二○年)度十大科學突破。

開放的 PDB 結構資料,讓 AlphaFold 能夠訓練得更精準;而做法公開的 AlphaFold,未來必可輔助解析更艱難的蛋白質結構,以及多個蛋白質組成的蛋白質複合體

同行不相忌,同行以致遠,科學家們協力拓展了更寬廣的知識疆界,共譜人類文明新樂章。












社畜文化 沒被點破的防疫破口…


2021-01-18 01:33  聯合報 /   楊宏基/前電視新聞主編(台北市)
波波漫畫


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認為日前院內感染的醫師警覺心不高,未依照 SOP 行事,在政論節目上說若他是院長,第一件事就會將他開除,引發醫界、府會、指揮中心反彈。

楊志良的論點認為防疫醫師在出現相關症狀後,仍外出用餐、購物、照顧病人,這是「警覺性不夠」;認為醫師受過專業訓練,相較案七六五紐西蘭機師的「大意」,讓人覺得更難以接受,所以重轟應該「開除」。而指揮官陳時中以「不是每個人一早起床有咳嗽、打噴嚏就是有問題」,強調「第一線醫事人員防疫已經夠辛苦了」、「防疫要求不能無限上綱」,以此為染疫醫師辯護。

第一線醫事人員辛苦防疫固然不在話下,但與是不是沒有「警覺」,這恐怕是兩回事!而且若單純的只是以為咳嗽、打噴嚏而沒有警覺性,固然值得檢討;但更令人擔憂的是「即使發燒也堅持吞個退燒藥再上班的『社畜毅力』」,這種不在 SOP 裡的社會潛意識,才恐怕是潛在的破口

歲末年終,除了天冷,正是核打考績的時刻。過去的大半年,無論是兢兢業業,還是打混摸魚,在這個「關鍵時刻」總得讓評分官有個好的印象,自然不能「咳個兩聲、打個噴嚏、有點發燒」就請假不上班;更何況在這個什麼都講成本的職場裡,有沒有人可以分攤代理?或是只能停擺堆積?

最新一例的護理師捨任職醫院而轉向診所就醫,是不是也有相關顧慮在內?一般職場如此,白色巨塔裡難道會是例外?若真是如此,這的確比紐籍機師案更加恐怖!身為一個「社畜」是辛苦又可憐的,還染了病更是值得同情;楊志良檢討質疑「社畜」的動機,卻是搞錯始作俑者,當然引發眾怒。真正該被檢討的是沒有老闆願意承認,但每個受薪勞動者心照不宣的「社畜文化」。

醫師染疫還傳給了護理師,將來會不會「秋後算帳」,冷凍、外貶、下放?在楊志良的「開除說」之後,醫界、府會、指揮中心的「反彈」,或許成為染疫醫護逃過一劫的最終關鍵。套句重播無數次的周星馳電影台詞:「實不相瞞,小弟是假設」。那「假設一下」,不知要判什麼罪…。










防疫SOP 更有調整必要


2021-01-18 01:35  聯合報 /   洪立宇/希伯來大學免疫學博士生(以色列耶路撒冷)
北部某醫院有醫師與護理師確診新冠肺炎,昨天再傳一例醫師確診,該醫院繼續實施病人只出不進原則,減少風險。記者葉信菉/攝影


近日醫師確診案例使得人心慌慌,由於政府對資訊嚴格管制,國人花大把精力去討論哪間醫院,卻忽略了更重要的問題:對醫院現行防疫 SOP 進行檢討

當指揮中心被問到,到底是哪個環節出問題而被感染,卻說不出所以然,只能以「百密難免有一疏」回應,彷彿現有的 SOP 沒有任何調整必要但這一可是確實地產生了院內感染、甚至還演變成輕微社區感染現行 SOP 漏洞就這樣放著真沒關係嗎?何況這次還是因為該醫師不僅有症狀、發病時間還與接觸時間距離極短,才讓指揮中心能在一周內覺察,並緊急進行千人普篩。要是醫師是常見的無症狀帶原,又或是潛伏期更久些,那疫情在不知不覺下失控的可能性豈不大增?

「百密難免有一疏」大家都能理解、也不應責怪,但若能在代價不大的情況下,改善 SOP 縮小防疫漏洞,那便值得去做退一步地說,這問題至少該被拿出來充分討論。當然,要所有醫護在與病患接觸過後都去隔離是不切實際的,不過方法還是有的,像是讓曾與新冠病患有密切接觸的醫護人員定期接受採檢。這並不是多困難的方法,對許多國家醫護來說,這已是常規操作,像以色列負責新冠病房的內科醫師,每周至少都要採檢一次

讓我們把視角拉大,台灣防疫成績確實了得,不過很大部分要歸功於大眾防疫意識及服從性,給政府在防疫上較大的容錯空間。這回幸運的院內傳染截至目前為止僅造成一例社區傳播,所以指揮中心還有餘裕進行地毯式疫調;要是一下子多出現幾名確診者,又或是發現傳播了不只兩輪,那台灣的疫情從天堂掉到地獄也就只是一眨眼的事。你是要定期對高風險的醫護採檢,還是等到可能有大規模傳染之虞,才來廣篩接觸者?前者才是政府不斷強調的超前部署,同時還能有效的抓出無症狀帶原的醫護;後者就只是亡羊補牢罷了。

令人納悶的是,為什麼指揮中心仍未考慮前者呢?什麼陽性率、陰性率實在不成理由這次醫師染疫後,一下就普篩上千名醫護與民眾,也不見指揮中心擔心偽陰、偽陽。另外,或許有人擔心台灣檢驗能量是否能夠負擔,但連以色列這樣九百萬人的國家,一天都能常態性採檢超過十萬人,台灣高風險醫護總數了不起也才數百到上千,怎麼可能辦不到?

這起醫師在治療過程中與新冠病患密切接觸染疫,並造成一起社區傳播案例,實在不該用一句「百密難免有一疏」帶過,反倒是要針對這些比常人染疫風險更高的醫護人員加強管理。倒也不是說需要像機師或空服員任務結束後有個隔離期,而是該去調整醫院防疫的 SOP最小化那百密一疏所帶來的可能傷害,像是「高風險醫護定期採檢」就十分值得考慮。












罷免王浩宇/突出來的釘子,一定會被敲掉


2021-01-18 01:36  聯合報 /   戴照煜/國際貿易談判講座(桃園市)
王浩宇被罷免成功,可以說是各種條件配合下的「超完美風暴」。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突出來的釘子,一定會被敲掉。」這是日本德川家康時代就一直流傳至今的諺語英國人也說木頭裡的釘子若突出來必定會被錘平

十六日,桃園市議員王浩宇被選民用八四,五八二張同意票,罷掉他的市議員席位。我極度為他感到遺憾與惋惜,尤其是當我憶起多年前目睹他謙卑的站在中壢興國市場入口、SOGO 百貨公司前廣場,拿著麥克風向路人發表政見,懇求把寶貴的一票投給他的情景,而今卻被選民拉下台,內心有無限的感慨。

我相信王浩宇在本質上,絕對不是個壞人。但是,把一個好人放在不良的制度與環境中,並賦予權力時,權力有可能把好人變成邪惡的壞人。我們這個社會,多的是環境與權力誘發出人類邪惡本質的實例

根據路西法效應,一個人受到特定情境或氛圍的影響,他的性格、思維、行為方式,會表現出不可思議或異於他先前所表現出來的一面。握有權力的人,很輕易地會「以控制他人為樂」所誘惑。

每個人都是自我世界的主宰者。所謂「自我」,簡單說就是「目中無人」,根本不顧慮別人的感受,只是一味地強調自己的想法,並且認為別人的想法應該要跟他的一樣。

具有強烈「自我」意識形態的人,會讓人敬而遠之。因為在這種人的心目中,永遠都只有自己,從來不會關心、感受、照顧、考慮别人;完全欠缺同理心,只愛自己,總是認為自己是對的、是聰明的,沒有人喜歡和這種人相處。

浩宇老弟,當初選民為什麼會把手中寶貴的一票投給你,把你送進了議會殿堂呢?

在台灣,長期以來各種各樣的候選人,為得到選票,在選民面前完全是一種人—不擇手段地偽裝成另一種人,選民完全不察,儍乎乎地把票投給他。選後隨即露出了真面目

自謙不是用嘴說的,是要用行動來證明的。謙卑、謙卑、再謙卑,只有具高度智慧的人才做得到。

美國學者認為,治國要靠智慧。成功的政府,其成功關鍵是起因於政治人物,尤其是領導者的先見、智慧、慎思、熟慮。失敗的政府,則歸咎於政治人物,尤其是領導者的錯誤判斷、粗心大意、自以為是、愚蠢透頂。

一個人的心態,決定他的未來一個人的思想,決定他的道路心態,就是自我價值觀尊嚴」。生活中成功的第一步是自我價值觀」,如果欠缺價值觀,那是一個沒有意義、誠信、原則以及道德的人;尊嚴,是來自一個人決定是否要遵從道德規律來生活、行事、作為

根據印度古文學所謂的英雄,不是在戰場上殺了多少敵人;英雄,是救了多少無辜的百姓,並且為了人民的福祉而英勇奮鬥的人

筆者內心深處充滿期待 - 希望我們的政治人物,尤其是領導階層,具有高度的擔當、自律、謙卑、寛厚,並且能夠全心全力為國人創造財富、帶來福祉。










禁便服外穿 服儀規定需與時俱進


2021-01-18 01:40  聯合報 /   邱寶福/國中教師(台南市)


今年冬天真的很有感,光穿學校制式外套無法保暖,必須另加便服外套,所以本校服儀規定每年都會做出微調。包括不再統一換季時間,學生可憑自己體感決定穿長袖或短袖。

但部分學校為管理方便,仍訂一些不合時宜的規定,像幾年前某高職規定女生冬天仍要穿裙子配黑長襪,違者依校規處分,直到學生向媒體投訴,校方才做出調整。

筆者相信沒有學校會在寒流來襲的天氣,禁止學生加穿便服外套,但有些學校會規定便服外套只能穿在學校的外套裡面,可能是為了整齊統一,也有可能是怕大家都把便服外套穿在外面,校外人士容易蒙混其中,造成校安問題等。

只要不違反衛生及安全的大原則,學校對於學生的服儀該給予最大限度的尊重,男生蓄長髮,只要他整理得宜,不披頭散髮,這是他的自由;如果有生理女性但卻是心理男性的女學生,堅持不穿裙子,處罰她有意義嗎?所以校方用整齊統一這個理由禁止學生把便服外套穿在外面是說不通的

至於怕學生故意在天氣不冷的時候也這樣穿,只要學生遵守規定,裡面先穿校服,再罩上便服外套,就算氣溫卅度,學生硬要這樣穿,師長可予以道德勸說,但必須予以尊重,這才符合法治教育的精神。如果校方怕有校外人士藉由便服蒙混進校,造成校安問題,有心人拿學校制服冒充學生入校,狀況仍是一樣,不是嗎?

服儀規定,教育部給大方向,各校可以在服儀委員會,藉由親師生代表的意見討論,因地制宜,做出微調,達成共識,並依法落實。

筆者給仍執意禁止學生便服外套外穿的學校老師建議,請老師或教官比照辦理穿一天,你就會知道把厚重外套硬塞在學校外套裡有多不舒服。有一種堅持叫做擇善固執,但針對服儀規定的堅持,顯然不是擇善,而是為了堅持而堅持












證所稅停徵何時了?


2021-01-18 01:41  聯合報 /   陳聽安/政大名譽教授 陳國樑/政大財政系教授


所得課稅基本原則—有所得就應繳稅,天經地義、有絕對正當性,放之四海皆然,唯在台灣不然。在台灣,證券交易所得可以大剌剌不用繳稅,政府還加碼鼓勵之

台股加權股價指數去年上漲二,七三五.三九點、漲幅高達廿二.八%。今年開年第二個交易日,指數隨即站上一萬五千點新里程碑;爾後至今,台股指數時時迭創歷史新紀錄。財經媒體標題:「只要三天就能讓人大賺廿%」,外資研究報告更看好今年台股指數目標一萬九千點,怎不叫人心猿意馬?一時間,有為者亦若是之情,浩然沛乎胸懷。

在這片歡欣鼓舞氛圍中,「不用繳稅!」應是股市進出有斬獲者數鈔票之際,心照不宣的默契。財政部清楚證券交易所得免稅,多少也助長股市這波風頭

我國民國 103 年(二○一四年)開放投資人可就特定上市櫃股票進行「現股當沖」交易,投資人於同一營業日,委託以現款買進與現券賣出同一股票後,可依規定以買賣沖銷後之差價辦理交割。民國 106 年(二○一七年)四月修正通過《證券交易稅條例》,將現股當沖交易之證交稅稅率從千分之三降為千分之一點五原本減半課稅只打算實施一年,民國 107 年(二○一八年)四月修法一口氣延長三年六個月,至今年底更有甚者,這項原僅限證券商受託買賣交易的優惠,進一步放寬至證券商自行買賣交易也適用

一言以蔽之,不僅證券交易所得免稅,政府還以減半課徵交易稅的方式鼓勵短線操作;這些修法都需主管機關財政部點頭。在如此激勵下,效果豈「成效斐然」足以為道。據統計,現股當沖交易,從降稅前的一成不到,增加至目前的約占三成

另一方面,搬出薪資所得課稅情形與證券交易所得免稅受鼓勵的情形兩相比照,則令人氣結。薪資所得如經扣繳,薪水還沒進口袋,該課的部分就被政府拿走;給付所得之事業機關團體組織及執行業務者,每年一月底前須將前一年度給付所有薪資,不論扣繳與否,申報主管稽徵機關。因此每一塊錢薪資都必然計入綜合所得總額計算稅負。薪資所得與證券交易所得如此大相逕庭的待遇,無異以稅制打擊勞動市場誘因、懲罰選擇一般就業者。

回顧證券交易所得三次全面開徵、旋而停徵的過往,慘不忍睹;決策思維莫非是以租稅公平交換政治目的。民國七十九年第二次停徵,由於以提高證券交易稅為配套,自此留下「證交稅有證所稅」、非驢非馬的謬誤民國一○五年第三次停徵的修法過程,竟還夾藏更大減稅利益,一併免除未上市櫃證券交易所得的稅負;這個當時就被指出來的漏洞,竟也整整拖了五年,直至去年十二月三十日方才修法更正。

或有人謂:「在台灣,證所稅沒課徵可能」;唯時空背景不同,股市亦非曩時,執政魄力與意志,能否化不可能為可能,可拭目以待。筆者畢生致力賦稅改革,子規啼血,不怕東風喚不回。











「后翼棄兵」外交 犧牲主權


2021-01-18 01:41  聯合報 /   方天賜/清華大學通識中心副教授、前外交官(新竹市)


外交研究的學者常說,「外交是內政的延長」。這個論點並不難理解。因為,外交作為通常是為了維護本國利益及福祉。然而,在實踐上,我們確實也會看到將國內施政降級來配合外交的現象。「芬蘭化政策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冷戰時期的芬蘭為了迎合蘇聯,以國內自我審查及壓制的方式屈從蘇聯的相關政策,導致內政反而成為外交的附屬。值得注意的是,台灣近來的作為,似乎也開始這種本末倒置的怪異傾向。

強力開放萊豬就是鮮明的例子。當局以發展台美關係為由,罔顧國內社會的疑慮及不滿,硬要在川普政府任期倒數最後幾天開放萊豬。事實上,國內相關配套措施不足,連令人信服的標示都還搞不定,加上拜登政府對簽署台美經貿協議的態度並不明確,當局一面倒的作為令人霧裡看花。這種以犧牲內政來服務外交的套路,不禁讓人懷疑,當局是否已將本國國家利益的位階置於他國利益之下

外交優於內政的思維下,便出現駐台館處罕見地以公開方式批評國內政治人物對於萊豬的立場一般而言,外交官多會謹守不介入駐在國內部事務的分際。更何況,在民主制度下,政治人物是受到其選民的監督,甚至罷免,而非聽命於外國單位。不僅如此,國會議長甚至不避諱地暗示特定預算的編列也是配合外國駐館的關說。換言之,對內政的干涉不僅發生在行政部門,也已經擴散至立法部門政府在聲稱捍衛國家主權時,似乎忘了不被他國干涉內政也是主權國家的重要信念

這種「為人作嫁」的利他外交,表面上看似風光,實質上卻很難保證一定產生利己的效果。其後遺症之一就是需要不停地誇大相關的外交花絮,以便包裝成大內宣。舉例而言,日前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手提袋內露出三分之二玩具熊頭,竟然就成為國家通訊社的要聞。對台灣而言,真正的成績單應該是實質參與聯合國等相關組織活動。若在號稱台美關係最佳的時刻,還需要將玩具熊意象化成為台灣參與聯合國,其實是巨大的哀傷,也是對前線外交人員的汙衊。

事實上,台灣的近期外交作為可以用「后翼棄兵」來形容。這是一種西洋棋常見的開局戰術,棋手為了搶占有利的局勢,可能以兵卒作為犧牲。若以國際情勢來比擬,台灣在兩強對峙的棋局中,若只是為了成就某一方的外交目標,甘願淪為「后翼棄兵」的角色,反倒是犧牲了國家主權。主事者不能一再自我催眠「站隊」的喜悅,需要深刻檢討的是,這究竟是誰的賽局?中小國外交本來就難為,但國際上的實踐也告訴我們:「后翼棄兵絕非是唯一的選擇,民眾福祉才是檢驗外交成敗的最後標準

葉銀華/氣候變遷與企業有關?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葉銀華/氣候變遷與企業有關?






葉銀華/氣候變遷與企業有關?


2021-01-18 01:41  聯合報 /   葉銀華(作者為交通大學財務金融所教授)
市場很難為格陵蘭大冰棚崩塌這類氣候變遷的不確定性因素定價。圖/美聯社


隨著國際組織與跨國大型企業的倡導,氣候變遷對企業影響愈加重大,同時也影響到社會大眾!氣候變遷引發爭議,起源於以二氧化碳為主的溫室氣體排放大幅增加,造成全球暖化,引起海平面上升,使許多人們生存環境被淹沒、動植物的耗竭,並且造成極端氣候現象,嚴重破壞我們的生存環境

這些爭議,不再是一個城市、一個國家的現象,而是整個地球、全世界必須關心的議題。因此,民國 104 年(二○一五年)底聯合國通過「巴黎協定」,要求簽約國於本世紀結束前將全球氣溫升幅控制在攝氏二度內(相較於工業革命前水準),並以攝氏一點五度為努力目標。然而聯合國環境規畫署於民國 108 年(二○一九年)示警,即使各國承諾的減碳計畫全數達標,本世紀末的全球氣溫升幅,仍將達到攝氏三點二度。全球必須有更積極的作為。

去年三月歐盟執委會公布「歐洲氣候法」,決定歐盟到民國 139 年(二○五○年)實現「碳中和」,即溫室氣體淨排放量到民國 139 年(二○五○年)降為零,並於民國 119 年(二○三○年)減碳五十%。同年十月日本首相、韓國總統也有同樣的表示。而大陸官方於同年九月提出民國 149 年(二○六○年)實現碳中和的目標。

為了達成目標,歐盟正在研擬課徵「碳關稅」,預計於民國 112 年(二○二三年)實施,屆時如果台灣廠商未達到標準,將被課以碳關稅,衝擊台灣產業與出口競爭力。然而更進一步的問題是台灣企業如何達到降低碳排放,不僅是企業的問題,也是政府要面對的難題。

不僅國際組織與各國倡導,國際大企業也有響應!例如民國 109 年(二○二○年)七月蘋果公司宣布要在民國 119 年(二○三○年)對整體公司業務、製造供應鏈和產品生命周期實現碳中和的目標(比歐盟早廿年),亦即民國 119 年(二○三○年)時每一部售出的蘋果產品與設備都將達成零氣候影響。上述宣布,影響蘋果的供應鏈,當然也包含台灣企業,對我們的影響不可説不大,因此必須提早因應。例如:蘋果公司本身沒有生產,而其供應鏈大廠台積電的生產就必須降低碳排放,因此台積電截至去年七月已簽署一點二GW(十億瓦)再生能源購電契約,預計年減碳排放量二一八點九萬公噸,購買綠電的對象為離岸風電大廠沃旭能源等國內外業者

政府為因應變化甚大的氣候變遷,近來環保署擬修正「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簡稱溫管法),透過徵收溫室氣體排放管理費(碳費),希望能達成淨零排放的願景。溫管法於民國 104 年(二○一五年)公布實施,然效果未如預期,而為因應國際趨勢,將有大幅修正,並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強化各項減緩策略與措施。環保署指出目前已超過一二○國宣示或提出淨零排放目標與時程,台灣也將此願景納入法律。

再者,台灣是否參考歐盟、美國加州、韓國的經驗,實施總量管制與排放交易,一直是討論的焦點。此套系統須建立溫室氣體自願減量制度,排放額度免費核配、拍賣、配售與交易制度,其預期效果比碳費大,但交易價格可能會被操縱。就氣候變遷因應法的影響範圍大,有賴環保署、金管會(交易制度)、財政部(碳費)、經濟部的合作,需要行政院出來整合與協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