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1月18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貨幣政策目標 說清楚講明白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61145/web/

◆  經濟日報社論/貨幣政策目標 說清楚講明白
◆  聯合報黑白集/陳時中的深夜炸彈
◆  聯合報社論/罷王別譏:誰使罷免變成了仇恨動員







經濟日報社論/貨幣政策目標 說清楚講明白


2021-01-18 01:30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本報資料照片


央行的貨幣政策目標究竟是什麼自從去年起,央行不再設定M2貨幣供給年成長目標區而改為參考區間這已成為一個懸疑命題。過去一年,面對新冠疫情與全球經濟不確定,央行很努力地維持金融體系的健全性前有降低政策利率,後有信用管制打房及調節外匯市場最近總裁又對外示警,擔心實體經濟與金融市場脫鉤,恐會資產泡沫化。央行勤於任事值得肯定,但部分施政作為的思慮則是讓人一頭霧水。

央行過去長期設定 M2 在2.5%-6.5%年成長區間做為政策目標的做法,早已非世界主流央行的操作模式。況且 M2 目標區與物價及經濟成長的鏈結關係愈來愈不確定,因此央行的政策目標改弦易轍是可以被理解的。不過,我們觀察到 M1B 自去年7月起跳升為10%以上的年成長率,到了11月甚至超過14%。指標性 M2 自去年9月突破7%年成長率後持續上升,更是近年來罕見。近日股匯市巨幅變化,這兩項指標預期還會有突破性地成長。貨幣供給成長大幅超出過往的目標區,難免會引發社會的疑慮。  

央行掌握國家貨幣供給公器,政策執行影響國計民生甚巨,理應昭信於社會貨幣政策的透明與問責,是先進國家央行制訂政策時謹守的兩大原則。例如,美國聯準會、歐洲、英國、澳洲及紐西蘭的央行都明確設定物價上漲率做為貨幣政策目標。即便當金融環境劇變時,央行也多會宣示在維持物價平穩前提下,進行替代工具的操作。

反觀我國央行在《中央銀行法》多重經營目標的法律授權下,貨幣政策若無優先緩急,社會反而無從問其責。央行顯然有必要更具體地說明為達到政策目標所做的努力,但這不是靠總裁開記者會解釋,而是應該呈現在理監事會議決議的新聞稿中。然而檢視上個月會議結論卻只輕描淡寫地說,今年經濟成長溫和,物價穩定,所以政策利率不變,仍維持寬鬆的貨幣政策。這樣呈現一季才開一次的理監事會議結論,是無法讓社會看到央行執行貨幣政策的成效。

同樣地,對於社會平時就關心的新台幣匯率水準,央行政策說明動態穩定的範圍訂在「名目有效匯率大致維持在過去 36 個月移動平均值上下5%」。近日大家飽受新台幣兌美元升值的壓力,尤其想知道央行因應國際資金移入的政策思維,可是我們在理監事會議決議新聞稿卻只看到,「密切注意資金進出情況,並本於職責維護外匯市場秩序及金融市場之穩定」。新台幣名目有效匯率36個月的移動平均變化,在政策思考中扮演何種角色,也未在文件中展現

先進國家央行操作貨幣政策工具影響市場利率,其中最重要的便是金融業隔夜拆款利率我國央行把重貼現率做為政策利率操作架構的上限,而7天期央行存單利率視作極短天期市場利率的下限。若以當前貨幣市場狀況來看,利率下限重要性要高於上限。然而根據央行統計,去年11月金融業隔夜拆款加權平均利率為 0.080%,但央行發行1-30天期定期存單加權平均利率卻為 0.274%。極短天期市場利率是否出現我們該關切的政策問題,理監事會議決議內容亦未見具體說明。

台灣是小型開放經濟體,央行貨幣操作密切影響金融與經濟榮枯,社會因此需要可被理解的央行政策。過去這段時間國際經濟與金融情勢險惡,央行日常操作必然盡力維持金融穩定,然而透明與問責畢竟是央行執行貨幣政策取信於社會的兩大支柱,我們因此還是期盼央行理監會議能對外有效說明,其面對政策目標與現實狀況的差異,以及所做的因應改善措施。









聯合報黑白集/陳時中的深夜炸彈


2021-01-18 00:44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陳時中表示,醫師人力一定非常吃緊,也請相關醫學中心配感染科的相關人員去檢視,目前醫院採取只出不進,相對病人壓力會比較輕一點。圖/指揮中心提供


陳時中連夜舉行記者會,公布了北部某醫院新增一護理師染疫的消息,並定調為「院內群聚」。這個消息,如同一顆深夜炸彈。

說如同深夜炸彈,理由有三:一,這名護理師在該院醫師確診後曾被採檢,結果為陰性,故未列為居家隔離對象;二,護理師同住的四名家人,已有兩人出現流鼻水症狀;三,染疫醫師用過的休息室,還證實有四個點驗出病毒。

上述第一點,顯示指揮中心過度輕信一採結果,便急於向外界發布「安啦」、「沒事」的訊息,未料出現漏網之魚。上述第二點,說明未列居家隔離的護理師,可能已將病毒帶回家裡,甚至可能擴散至社區。上述第三點,說明使用該休息室的其他醫師,也可能暴露在風險之中。果然,昨天又新增一名醫師確診。

距離首位醫師確診已經七日,指揮中心才發現第二名護理師染疫,這個時間差是個不小的空窗。尤其,這名護理師和醫師十日曾在同一護理站工作,屬於有接觸史。但她發現身體不適後,竟不是返回自己所屬醫院問診,而是赴其他診所求醫;這種作法恐怕不夠專業,也缺乏警覺。

同在這家醫院工作的醫師,有人想要主動申請篩檢,卻排不上名單;因擔心傳染給孩子,已經一周不敢回家。這樣的篩檢效率,跑得過病毒擴散的速度嗎?









聯合報社論/罷王別譏:誰使罷免變成了仇恨動員


2021-01-18 00:44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王浩宇被罷免成功,在整個政壇來說或許只是一隻振動翅膀的蝴蝶,到底能掀起多大的風暴,或者只是扔在池塘裡的小石頭,漣漪過後什麼都不剩,背後所牽涉的因素非常多。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桃園市議員王浩宇遭到罷免,雖不足以稱為大快人心,但對於像他這樣不認真問政、卻專以嘴炮博取聲量的民代而言,卻是一記結實的當頭棒喝。網路年代的政治風潮,很容易讓某些長於表演或外表出眾的人物一夕暴紅,太陽花運動後尤其如此但這次,王浩宇以他當選時五倍的票數遭到罷免,恰說明中壢人對他的伎倆已經反胃。

王浩宇被罷,也暴露了民進黨過度的投機與策略操作,最後回燒到了自己身上。王浩宇原先是打著「綠黨」招牌當選,他卻在去年民進黨大選勝後背棄自己的政黨,投靠民進黨。當時,民進黨也毫不猶豫即予「笑納」,想必也是看好王浩宇「嘴炮殺敵」的功力。誰料,不到一年,王浩宇即成為全台首位遭到罷免的議員。如果說王浩宇背棄綠黨是缺乏信念,民進黨任意招降納叛,又有什麼信念可言?

有趣的地方就在這裡:如果王浩宇仍是綠黨黨員,他被罷免的機率或許還低一些;但正因為他加入了民進黨,卻反而加深了當地市民對他的反感。先前作為一個綠黨的個體戶議員,王浩宇的「嘴炮政治」多少具有娛樂效果,不會被放進藍綠對峙的脈絡中解讀。但加入民進黨後,王浩宇不時想要向民進黨表功,他的自走砲風格也變得更具政治針對性;民進黨放任他自行其是,也是導致在野黨聯手「罷王」的主因。最後民進黨發現情勢失控,已經太遲,它自己也必須承受這次罷免的民怨,可謂偷雞不著蝕把米。

這次罷王行動,被罷免總部稱為倒宇天光」,也被形容為新中壢事件」。民國 66 年(一九七七年)的中壢事件,是國民黨在縣長選舉中作票引發中壢市民不滿,群眾憤而包圍警局並縱火。這次新中壢事件,則是市民用八萬四千多張選票,罷免了僅以一萬六千票當選的王浩宇;一方面展現了積極的公民意識,另一方面也凸顯了罷免制度的設計缺陷。事實上,就算這次罷免未跨過八萬一的法定門檻,王浩宇面對如此強烈的民意不滿,他自己也該引咎辭職。

以一萬六千票當選的王浩宇,為何需要八萬多票才能將他罷免一個小選區當選的議員,為何需要動用大選區的民意才能將他否決?上述兩點,應該是許多民眾心頭的困惑。癥結就在,民進黨近幾年執政後頻繁修改選罷法公投法》,目的都在滿足自己當下的方便,卻從未思考制度的合理性及適用性,才會出現如此乖離的設計。正因為如此,罷免王浩宇需要他當選時五倍的票數才能過關,罷免高雄議員黃捷則需要她當選時四倍的票數才能過關;但罷免台中立委陳柏惟,則只需要他當選票數的六成五即可。這樣的制度,既不合理亦不公平,顯而易見;若不修改,只會徒增不公。

更堪憂的是,自綠營在野時發起「割闌尾」的罷免運動後,再加上去年高雄的「罷韓」成功,已激發了藍營最新一波的大罷免潮。從民主運作的角度看植基於報復的罷免行動,一則耗費社會能量,二則容易激發社會仇恨,其實對民主無益。然而,民進黨既有先前的幾波惡劣演出,如今若要在野黨放下心結,又談何容易?何況,民進黨利用國會優勢不斷將罷免門檻下修降低,並藉此罷掉了韓國瑜,它能反對國民黨循同一途徑發動反制嗎

王浩宇因其狂妄遭到選民唾棄,他暴起暴跌,咎由自取。但我們也呼籲,各地切勿因這次「罷王」成功見獵心喜,而演成遍地開花的罷免潮,因為民主的力氣應該用在更積極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