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5月2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新型國際關係牽動全球經貿秩序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75177/web/ 

◆  聯合報社論/幼兒婦人之死:預知大規模疫情風暴紀事
◆  聯合報黑白集/薄台鐵,厚高端
◆  經濟日報社論/新型國際關係牽動全球經貿秩序







經濟日報社論/新型國際關係牽動全球經貿秩序


2022-05-02 02:07  經濟日報 /   社論
俄烏戰爭除對雙方的衝擊外,也有牽動改變全球情勢的效果。 美聯社


俄烏戰爭這個全球變局,引發許多短中長期影響。其中對於國際經貿結構與秩序最大的長期影響,可能就是「美歐聯盟迅速升溫、俄中友好沒有止境」下,集團化及新冷戰全球經貿制度威脅

俄烏戰爭除對雙方的衝擊外,也有牽動改變全球情勢效果美歐關係過去幾年因川普「美國優先政策明顯倒退;拜登上台已經積極修復,在俄國入侵戰爭後不僅能夠重修舊好,而且頗有升級的趨勢。同時美國主導的北約再度找到「為何而戰」的團結目標,更出現擴大新成員的可能。

美歐關係原本淵源長久,不足為奇,更值得注意的是俄國及中國的結盟態勢俄中關係固然也有傳承起伏,但在蘇聯解體後進入相當長的盤整期。開戰前普亭親訪北京,換得了中方「互信上不封頂,戰略合作不設禁區,世代友好沒有止境近乎毫無保留的承諾後,在對俄國制裁立場保持模糊,並在認知戰中將戰亂定位肇因於「美國及北約東擴、藉由戰爭拖垮俄羅斯」的基調,更以「新型國際關係概念作為未來中俄關係定位指出中俄超越冷戰時期軍事政治同盟模式,堅持在「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的原則」基礎上發展。

俄國是否同意中方定義的「新型國際關係」目前不得而知,但現階段就算北京只有口水支持,也是俄羅斯急需國際奧援的情況下,只有暫時接受一途。況且新型國際關係很明顯是對抗美國個人權利民主自由市場經濟三位一體西方意識形態,視為衡量各國的普世價值標準,並以競爭對抗作為擴大的工具。也就是新型國際關係的不對抗、不針對第三國,其實意思就是中俄期待的世界秩序,沒有全球一致的普世價值,各國要用何種價值、機制運作是各國自己的事,彼此互相尊重,更不要對他國指點對抗。這樣就能創造和平帶來繁榮

坦白講,新型國際關係本身也是一種意識型態,只不過二者出發點不同;西方意識形態超越國家,以個人權利為基礎國際秩序觀中國新型國際關係則是以「國家」為單位,各國內部政府與其人民的關係,不再是國際關係所能過問的領域。姑且不論個人自由和平繁榮孰輕孰重問題,也不管台灣會如何選擇,對於未來國際經貿結構與秩序而言,大國間將意識形態背景思維變成國家政策時,經濟及科技分邊對抗導致經貿體系全球供應鏈分裂化集團化已難避免。因為意識形態之爭本質是有我無你的對抗,而非可以相互比較共存競爭

事實上,由過去幾年美中歐大國間走向經濟戰略競爭經濟戰略自主政策趨勢,已經可以嗅到濃厚的「強化自己、降低衝擊、削弱敵手」這三個對抗基本準備。台灣的經濟成就幾乎完全受到全球供應鏈榮枯牽動,而更特別的結構,是跟美中二強在供應鏈上的高度橋接連結。面對以上變局,我國企業布局需要極為認真的考量以下幾點調整。第一,千萬不要因為過去經驗而否定未來風險。第二,要以「美歐、中俄」二大集團會日漸涇渭分明為設想基礎。第三,要設想二大集團為了對抗,會有愈來愈多不符合經濟、科技原則的政策方向。第四,二大集團是簡稱,各方衝突性還是有差異,而且對抗主場的距離也不一樣。例如由於歐-中衝突程度可能相對較低,歐洲各國就成為台灣企業分散風險布局的好選擇。又如非洲、拉美及中東,離對抗核心遠,也是可以多理解、規劃布局的對象。

總之,在新型國際關係下,台灣必須更有智慧、更靈活的在兩大強權之間,取得有利地位。













聯合報黑白集/薄台鐵,厚高端


2022-05-02 02:02  聯合報 /   黑白集
衛福部首度核准唾液快篩試劑進口,幸運的進口商「福又達」竟被揪出是高端的關係企業。民眾驚呼,「怎麼又是你」;陳時中答:「那有什麼關係?」記者陳秋雲/攝影


台鐵員工以「勞動節不加班癱瘓鐵路,抗議交通部的「公司化」條件過苛;因雙方均無意退讓,台鐵抗爭恐將持續升高。與此同時,衛福部首度核准唾液快篩試劑進口,這家幸運的進口商福又達」竟被揪出是高端的關係企業。民眾驚呼,「怎麼又是你」;陳時中笑答:「那有什麼關係?」

當然沒關係!當政府決策偏頗已成常態,民眾還奢想公正,才是愚昧至極。這幾年,蔡政府把國家當成黨機器來治理,「好康」要與好友分享,立場顏色不同的都排除在外。在這種情況下,「薄台鐵、厚高端正反映主政者核心精神,一點都不奇怪。

以高端疫苗為例,沒通過三期實驗就發給緊急使用授權,政府還用全球最高售價大量購買,把它捧成愛國疫苗」,卻終難獲國際認可。至於唾液快篩試劑,去年醫界就要求開放進口,衛福部一路阻擋。直到現在疫情大爆發,衛福部才驟然開放,誰料,中獎的又是它。高端與「福又達」不只是關係企業,兩家公司根本設在內科園區的同一大樓,「又是它」絕非意外。

再看台鐵,政府把精神和經費都花在其對手「高鐵」身上;光是高鐵南北延伸就要花掉兩千五百多億政府眉頭都沒皺一下。相對的,政府不斷變賣台鐵場站資產,卻只願承受三百多億;這教台鐵如何吞得下去?













聯合報社論/幼兒婦人之死:預知大規模疫情風暴紀事


2022-05-02 02:06  聯合報 /   社論
基隆市陳姓女子確診後二度送醫未被收治,返家後死亡。示意圖,非新聞當事照。圖/ingimage



疫情大海嘯將撲台,確診逐日飆升,中重症創新高。近日基隆一位確診婦人兩度求醫未被收治返家後身亡,繼新北的全國首例幼兒重症死亡後,再度讓人揪心。疫情指揮官陳時中還原了流程並作說明,但無法消弭各界質疑,也難解民眾憂慮

二歲幼兒死在居隔暴增、民眾被要求自主應變之際,六旬婦人命喪疫情大爆發大解隔之時,都不能視為單純個案。幼兒父親痛哭自責太守法」,沒有直接去醫院,苦等救護車二個多小時,導致孩子重症。婦人親友六紙陳情書」,從快篩試劑難以取得、通報電話無法接通、病情加重不能住院、確診居隔傳染家人,到辦理後事百般刁難,向中央與地方政府發出沉痛的控訴,聲聲戳中「重症清零、輕症管控」的「新台灣模式罩門幼兒父親婦人親友每一個質疑,都揭穿超前部署假象直指防疫混亂與無能

面對幼兒之死,指揮中心檢討送醫指引。但幼兒父親淚訴「太守法」,卻是台灣自詡防疫模範生的最大諷刺。台灣曾有的防疫成績,是建立在民眾對防疫規範的自覺遵守上。但當僵化的居隔、通報與就醫流程,無法因應快速的病毒演化與病程變化時,結果就讓民眾陷入守法被卡死、不守法遭罰的困境。

複雜而僵化的流程,把民眾導向迷宮,也癱瘓基層,讓防疫人員電話打到累、接到哭」。陳時中預估五月五日單日確診三萬七千例,全台很快達五百萬人染疫,屆時會是怎樣的光景?民眾篩陽還要打那永遠不通通報電話嗎?確診不適或有症狀還能打電話等待送醫嗎?指揮中心昨天啟動確診個案自主回報疫調系統,陳時中還提醒別寫錯資料,否則後續居隔單和診療安排速度會變慢。但陳時中從未趕上疫情速度配套不備自主回報系統跑得過病毒嗎?

基隆婦人不適,女兒跑遍藥局買不到快篩試劑,這也是近日街頭正在重播的荒謬劇。從口罩之亂疫苗之亂快篩之亂無事不亂。蔡政府說口罩夠,民眾買不到;說疫苗夠,民眾該打時沒得打,想挑時沒得挑。現在又說快篩試劑夠,居隔快篩卻從五劑變三劑;快篩實名制上路,再現排隊人龍,向隅者仍眾。沒有快篩,政府樂得蒙眼看不到染疫黑數,但叫人民蒙眼自主應變,未免太殘忍。蔡政府要人民惜篩,還怪人民爭先恐後、搶買囤積,他們該到買不到快篩延誤就診的婦人靈前懺悔

婦人送醫未被收治而死在家中,也引發醫療量能是否足夠質疑。指揮中心提出確診分流收治原則樂觀估計專責病房量能。但陳時中預估的染疫人數不斷調高單日確診破萬早於預期醫勞盟還指出,如果加上其他住院病人意外驗出確診者專責病房很快就用完。大疫當前,指揮中心的樂觀,到底是自信或膨風

死亡無法安葬,是家屬親友最大的痛。基隆婦人確診來不及列案號,無法取得死亡證明和安葬。同時間也傳出台北市十六歲少女接種疫苗後死亡,因未能查明死因,領不到死亡證明,逾百日無法安葬,事情曝光後才解決。行政僵化塞車官僚缺乏同理,讓人民痛上加痛。至於婦人之死是否反映了染疫死亡黑數,陳時中承認確診黑數否認死亡黑數恐難解人民疑惑

病毒給了台灣二年多準備時間,許多國家也作了正負面示範,但疫情大爆發,指揮中心卻完全沒作好準備,這是蔡政府最不可原諒的怠惰幼兒與婦人之死預知大規模疫情風暴紀事大海嘯來襲,大家都不想下一個沒頂。


【專家之眼】澳英美聯盟啟動挺台機制?

◆  【專家之眼】澳英美聯盟啟動挺台機制?








【專家之眼】澳英美聯盟啟動挺台機制?


2022-05-02 07:53  聯合報 /   陳一新/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榮譽教授
澳英美聯盟(AUKUS)是有史以來地表最強大的軍事聯盟,白宮國安會官員三月初並在印太戰略會議期間與英國高層官員討論英國未來在亞太地區的角色與功能。歐新社資料照片



英國金融時報5月1日報導,白宮國安會官員三月初在印太戰略會議期間與英國高層官員討論,一旦美國決定為了台灣與中國開戰,美國期盼英國也能扮演一定的角色。

三月初印太戰略會議期間,白宮國安會印太戰略總監坎伯與亞太資深主任羅森伯格女士與參加會議的英國代表密談未來英國亞太地區角色與功能

澳英美聯盟AUKUS)於民國110 年(2021年)8月成立,是有史以來地表最強大軍事聯盟。自第一次世界大戰開始,美英澳三國幾乎都以聯盟形式,參與各種戰爭。澳大利亞最近一直高調表示如果中國確定武力犯台,澳大利亞將別無選擇與美國採取共同行動。

這次是美英兩國官員首次討論英國在台海爆發戰爭後可能扮演的角色。為何美國期盼英國能夠強化在亞太地區的安全角色?首先,北韓領導人金正恩挾著日益強大的導彈與核武,愈來愈對東亞的和平與穩定構成嚴重的威脅。

其次,俄羅斯入侵烏克蘭以來,中國對台灣的軍事威脅不無可能日益嚴峻。北京可能正從俄烏戰爭中吸取經驗教訓,以迅雷不及掩耳手段攻打台灣。第三,過去美國都與日本、澳大利亞強化軍事合作,以在必要時因應中國的武力犯台。

然而,美國發現,如果英國也能在亞太地區扮演更強大的角色,或有助於進一步嚇阻中國武力侵略台灣的行為。中國第三艘自製航母即將成軍美國希望英國航母率領艦隊能夠協助美國制衡一下中國日益強大水面武力

第四,美國不僅希望英國在亞太地區扮演更重要的安全角色,也希望英國透過外交、經貿、金融、科技、人權監督等管道進入亞太地區,成為美國在日本與澳大利亞之外的另一個重要戰略夥伴

最後,讓英國在亞太地區扮演更吃重的安全角色,並沒有影響到美國對台灣的「戰略模糊」。為了維持美國對台灣的「戰略模糊」策略,美國不僅未邀請台灣參加 AUKUS,也未邀請台灣成為印太戰略的一環。只要台灣未獲邀參加 AUKUS,也未成為印太戰略的一部分,則中國對「小北約」的疑慮就大為減少。

美國對台灣維持「戰略模糊」有什麼好處呢?「不要讓對手知道你可能做什麼,更不要讓對手知道你可能不做什麼」是「戰略模糊」的最高境界。讓對手不知道你的底牌,對手才會投鼠忌器,也是最好的嚇阻。

美英兩國高層官員討論英國在亞太地區的角色,還在初步階段,未來還有一段非常遙遠的路要走值得密切關注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得軍餉者得天下


◆  新冠決戰 考驗政府應「變」力
◆  「高端」防疫政策 飢餓行銷?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得軍餉者得天下
◆  氣遷法打臉淨零路徑
◆  美國防疫公衛退場 我應引以為戒
◆  不能開源難節流 前後矛盾的台鐵公司化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得軍餉者得天下


2022-05-02 04:28  聯合報 /   林一平(作者為科技部前代理部長)
漢彌爾頓(Alexander Hamilton; 1757-1804)。圖/林一平繪



俄羅斯大戰烏克蘭,刀槍劍戟,鑼鼓喧天,不到三個月,雙方已耗掉驚人的彈藥。美國五角大廈官員透露,烏軍一天消耗掉一周分量歐美提供的反戰車飛彈,打得西方國家面面廝覷,進退失據,不知是要挹注更多軍援,還是得節約以免影響自身防衛。

烏克蘭編列的國防預算,只有四十億美元左右,已出現巨額預算赤字要求七大工業國提供五百億美元援助。德國除了捐出無害的鋼盔外,援款廿億歐元。美國援助烏克蘭,掏出不少銀兩,兩個月內就超過卅億美元。紐西蘭的總援助則達到一千一百萬紐幣。之後美國國會又通過資助烏克蘭近一百四十億美元。烏克蘭政府也接受加密貨幣捐款,約一天內便募集逾價值一千萬美元的加密貨幣。

面對西方各國圍毆,俄羅斯則需苦撐財務。該國民國 110 年(二○二一年) GDP 初值大約為一七,七五○億美元,一年軍費開支四五○億美元西方軍事學家估計,俄國每天最少消耗十五到廿億美元軍費。一個月打下來,俄軍就燒掉超過一年的軍費。雪上加霜的是,慘遭經濟制裁,失去了 SWIFT 支付系統,二六,○○○億美元海外資產被凍結

戰爭花錢,一下子就會拖垮一個國家的財政。例如美國獨立戰爭打了八年向外國舉一屁股債。這筆帳如何算?怎麼還?美國獨立以後,很多財政措施都是為了還債。甚至禍延借債人。戰爭時富蘭克林舌粲蓮花,向法國借了六大筆貸款,但有一大部分的錢是在付利息,以債養債。而法王路易十六也以舉債方式支援美國,結果連同利息造成法國鉅額債務,財政惡化,爆發法國大革命,路易十六尊頭被砍下來

美國第一任財政部長漢彌爾頓扮演了還債的主要角色。經由他的建議,華盛頓總統在一七九一年成立聯邦銀行,表面上是美國政府在掌握,其實在此架構下,美國的財政被跨國銀行家控制。這個銀行和美國政府簽約廿年,時間到了,美國政府不願意續約。歷史上沸沸揚揚的說法是,英國銀行家羅斯柴爾德下了最後通牒:「除非續期申請獲批准,否則美國將發現自己捲入一場最慘重的戰爭。」美國國會不願被要脅,沒有簽約。隔年即爆發了一八一二年戰爭,據說羅斯柴爾德利用這場戰爭耗盡美國財政逼迫美國就範尋求財務協助。歷史的事實是,一八一六年美國國會終於同意羅斯柴爾德的續約。

今日美國師承英國,運用金融,爐火純青。俄羅斯這個只會老老實實賣能源的北極熊,顯然要熬一段很長的苦日子了。













新冠決戰 考驗政府應「變」力


2022-05-02 03:36  聯合報 /   金傳春、陳世英、趙黛瑜、張科
(作者金傳春是台大流病與預醫所兼任教授、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顧問;
陳世英是台大醫院急診科醫師;
趙黛瑜是中興大學微生物暨公共衛生學研究所教授;
張科是高雄市立小港醫院感管室主任)
波波漫畫



最近媒體熱議「清零」和「共存」兩防疫政策,加上近兩周新冠疫情在國內飆升,未來數周是防疫成敗關鍵,如何依「流行病學特徵速調整策略降低傳播及對醫療衝擊,才是上上策。

其實,不同病毒流行病學特徵差異防疫策略自然隨之而變。如新冠 Delta 病毒的重症率與致死率高,所以民國 110 年(二○二一年)六月屏東枋山鄉馬上圍剿並快打疫苗,在十九日之內成功「清零」,同廣州市達成最後防疫目標。

然而,Omicron 病毒在全球的最新數據,顯示其重症率演化分支 BA.1 較低,但許多國家的新近流行病學已是演化分支 BA.2占上風,不但漸取代原有的 BA.1,且比 BA.1 傳播與重症率正評估中,在上海與香港造成嚴重疫情。檢視全球新冠病毒基因庫,也發現台灣今年初多為傳播慢的 BA.1,但二月下旬已測得 BA.2,所以未來必須針對重症病例傳播快速地區徹底明瞭全長病毒基因變異走向,即以病毒基因體偵測genomic surveillance作法,察看病毒變異重症和傳播增速關係,以調整篩檢、住院、感管、與投藥等防疫策略

新冠病毒的快速變異,在政府高喊「共存」防疫下,除了加強長者疫苗接種率須達九十%以上外,未來還需每周分析公布不同年齡層確診病例新發生率重症率致死率及其疫苗接種劑數疫苗別;也需進行血庫血清抗體監測了解青壯年自然感染得混合免疫hybrid immunity)的比例減少其重症機率,由最新感染的年齡層、地區及其重症率、致死率「高」的流行病學特徵,再追蹤年長者、嬰幼兒及免疫力低下的癌症患者、器官移植病患、糖尿病、慢性腎疾者的疫苗施打率,對高風險群到府疫苗注射,以減少重症率致死率快速爬升。有些國家已發現病例是壯年往上下年齡散播由城市傳到鄉下;若國內也出現此趨勢,將面對重症及死亡數攀升威脅

我國至今 EUA 核准施打的新冠疫苗均是用武漢病毒株的「棘蛋白」(spike protein疫苗,其所引發的中和抗體若僅有兩劑而無追加接種,抗體消退難抵擋 Omicron 病毒免疫橋接僅看中和抗體,最新數據顯示 T 細胞免疫免疫持久性最重要,且國內也出現打過三劑疫苗仍得重症,在當前多數重症仍為「未完成三劑接種」時,宜在高風險群年長者慢性病患推動疫苗副作用低兩國產蛋白質疫苗(包括目前中和抗體半衰期最長、具多種新冠病毒蛋白及 T 細胞免疫較持久的國產 UB-612 疫苗)的第三期臨床試驗,與國際優質疫苗數據比對,並長期嚴謹追蹤評估實際保護力;仿英美在新病毒欲大流行之「前」迅接種,速降重症與死亡。

美國總統首席醫療顧問佛奇最近指出,新冠未來的挑戰仍是「變異病毒的難捉摸」。世衛組織四月呼籲必須研發廣效性通用疫苗universal vaccine),我國國衛院四月廿一日舉辦「新冠疫苗研發」研討會,與會講者顯示台灣研發團隊去醣化的新冠疫苗足以應付 Omicron 病毒,加上現有國產 UB-612 疫苗含棘蛋白以外的 M 與 N 蛋白,對年長者的免疫同年輕人一樣可抵抗 Omicron 病毒。因此若政府協助加速第三期臨床試驗,台灣必可成為全球科技防疫令人欽羨國家

新冠決戰正考驗相關首長的睿智與專業作為效率













「高端」防疫政策 飢餓行銷?


2022-05-02 03:47  聯合報 /   康榮寶/退休大學教授(台北市)
福又達進口韓國唾液篩劑,是高端第二大股東,福又達創辦人陳燦堅是董事法人代表,並擔任高端副董兼總經理。圖為總統蔡英文前年參訪高端疫苗公司,由陳燦堅(左)解說。圖/高端疫苗提供



台灣新冠病毒疫情,在政府政策放手,準備與病毒共存後,時僅數日,日日攀升,已正式進入染疫的「高端」期,每日逾萬名染疫病人已成常態。防疫指揮中心繼「高端疫苖」後,再度步入另一「高端快篩」期。民眾驚心動魄度日,想要瞭解自己是否染疫,必須仰賴家用快篩或 PCR。

全球快篩、PCR買賣市場非常活躍。以家用快篩為例,全球快篩產品以咽測或鼻測為主,鮮少唾液快篩。衛福部最近快速通過由高端副董事長兼總經理創辦的「福又達公司代理韓國 PHILOSYS 唾液快篩值得深省。當初台灣政策大張旗鼓推動「高端疫苖」,最終仍被莫德納與 BNT 所淹沒,許多政府高價採購的高端疫苖在逾期不能使用的原因下,只有銷毀一途,但高端已賺得滿缽的利潤。

唾液快篩的核准與市場操作,足以讓人見識到衛福部的「飢餓行銷」,恐有行銷高人指點。固然唾液快篩簡易使用,對台灣民眾具新穎性,但其實唾液快篩測試績效不佳測試結果不穩定未來若透過媒體帶動風向只看優點不看缺點,唾液快篩可能成為台灣市場新寵兒。筆者一直很納悶,全球快篩市場以鼻篩、咽篩為主流,從未真正流行唾液快篩,為何台灣的衛福部要反其道而行?可能也與飢餓行銷中需要「差異化」產品有關。

在快篩批發市場中,只要打上美國 FDA/EUA核准,在美國市場銷售,例如:BOSON、Flowflex、iHealth…,以今天的市場現貨報價為例:價格為三美元左右,最高不超過五美元。相對的,無論是否該品牌產品已經得到美國 FDA/EUA核准,只要在歐亞非市場銷售,經調查,每劑的價格約在一美元左右,不超過二美元。

台灣實名制的報價,一劑一百元台幣(約三點四美元),已較貼近國際市場行情。其他的銷售管道,例如:全聯最便宜一支一八○元;7-11、全家、OK…一劑最便宜至少三百元台幣。以此觀之,衛福部飢餓行銷策略性先餵飽鼻篩、咽篩銷售通路的利潤,之後再來引導市場走向高端唾液快篩。所以,最近媒體對唾液快篩的報導與讚譽,或許是衛福部飢餓行銷序曲?可是這種作為,可能會傷了國家預算民眾荷包,對全民健康也有負面影響

我們在疫情防疫初期高端疫苖事件記憶猶新,我們民眾與國家預算是否還要再接受一次唾液快篩的折騰?











氣遷法打臉淨零路徑


2022-05-02 03:29  聯合報 /   葉宗洸/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新竹市)
行政院會修正「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並改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將2050淨零排放入法。記者侯俐安/攝影


三月底國發會公布《台灣二○五○淨零排放路徑及策略總說明》後,行政院會於上月廿一日通過環保署所提之「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修正草案,並更名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下稱氣遷法),立法院環衛委員會並於上周召開公聽會。該草案除將民國 139 年(二○五○年)溫室氣體淨零排放納入條文,也將分階段徵收碳費

針對氣遷法草案,行政部門的說明避重就輕,既無務實的路徑規畫,亦缺具體執行策略。部分條文內容,更是直接打臉政府現行的能源政策。

氣遷法草案立基於二○五○淨零排放,因此必須先檢視國發會針對淨零排放的路徑規畫與策略,而依據規畫,二○五○年我國將完全使用去碳電力,其中再生能源占比將達六十至七十%。

國發會估算,二○五○年的電力需求將介於四二七五億度至五七三一億度之間。再依據國發會的裝置容量預估,太陽光電可達四十至八十   GW,而風電可達四十至五十五GW。先不細究現有土地與海岸面積是否足以容納所有新增裝置,僅從發電量分析,便已知目前發電占比預估被嚴重膨風。

真相是即便光、風兩電裝置容量均順利達到高標,光電每年可供一,○五一億度、風電每年可供一,四四五億度;其次大膽計入水力、生質能、前瞻地熱與海洋能年供一五○億度(目前總計約七十億度),則全部再生能源的發電量為二六四六億度,是電力需求高標的四十八%,根本無法達到原訂的六十至七十%目標。

再生能源無法達標已是現在進行式,在國發會規畫下,顯然未來也無法樂觀期待。然而,氣遷法一旦通過,政府對於再生能源開發的未如預期,便可能造成企業未來的碳費負擔。

草案第三條載明碳足跡涵蓋產品的原料取得、製造、配送銷售、使用及廢棄處理等各階段產生之碳排放量。對於以出口為導向的我國經濟而言,企業未來的競爭力主要將取決於「製造、配送銷售」之用電量及其間接碳排放量。

草案第廿六條同時載明,主管機關得對直接或間接排放溫室氣體之排放源徵收碳費;而間接排放的碳費徵收對象就是用電的企業。試想,因為政府執意非核,加上再生能源比例偏低,且開發進度嚴重落後,導致含碳電力占比持續過高,後果卻是用電企業必須因此繳納高額碳費,政府則是輕鬆坐地收費,完全不合理。

此外,草案第五條提及為確保國家能源安全,應擬定逐步降低化石燃料依賴之中長期策略。諷刺的是,現行能源政策既無法滿足能源安全的要求,也無法降低對於化石燃料的依賴。尤其是天然氣發電占比不斷提升,對於氣源完全仰賴進口的我國而言,能源供需失衡的風險將隨之拉高;核電機組陸續除役後,含碳發電量過往幾年的上升走勢與未來必然持續增加的占比,都與本條文的要求背道而馳。

為符合國際減碳趨勢,氣遷法的修正制訂有其必要性,但非核家園早非全民共識,也不是全民共同願景,更無助淨零目標的達成。建議草案於立院審議階段將其移除,俾利當今與未來政府得以務實規畫與執行淨零排放策略。












美國防疫公衛退場 我應引以為戒


2022-05-02 04:19  聯合報 /   陳美霞/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常務理事、成大公共衛生研究所特聘教授(台南市)
美國「公衛退場,回歸醫療」的防疫體系可說是「前車之鑑」。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Omicron 病毒帶來另一波疫情,如何有效防疫?專家或名嘴紛紛獻策,其中數位語出驚人:值此之際,防疫應該「公衛退場,回歸醫療」。他們說,既然 Omicron 病毒傳染力超強,確診人數將以等比級數飆升,防不勝防,因此當下防疫重點是揪出重症患者加以醫療即可,公衛應該退場,醫療趕快進場。

此等「獻策」內容,完全違背公共衛生的意涵及其基本原理,很可能誤導民眾的防疫行為,甚至導致防疫政策無法順利推展。

公共衛生是一門經由社會集體的、有組織的力量,預防疾病、促進健康、延長壽命的科學與藝術。公衛體系包括預防與醫療部門,要成功防治像新冠疾病這樣險惡的傳染病,這兩個部門必須密切合作,遵循公共衛生「預防為主,醫療為輔」的基本原理。社會一般把預防部門工作泛稱「公共衛生」,但事實上這是社會大眾對公共衛生這門科學的不理解所造成的誤用,公共衛生的工作是包含預防與醫療的,而且醫療只是公衛體系的一部分。依照公共衛生的基本原理,理想的公衛體系應該能有效預防民眾生病,也就是說,一個社會的疾病及健康問題越少,且需要花在醫療的費用及資源越少,表示公衛體系成效越好。

以此回顧過去兩年多來新冠病毒疾病世界流行對全球造成的巨大衝擊,在世界各國公衛體系對抗新冠疾病肆虐的辛苦奮戰中,後果最慘烈、防疫成效最差的是美國。美國新冠疾病的確診病例數(八千多萬)及死亡病例數(近一百萬)都居世界之冠。美國的公衛體系幾乎完全無力保護人民的健康與生命!究其根本原因,就是:美國十多年前就已經開始推行「公衛(預防工作)退場」政策,而從一九六○年代就開始推展「回歸醫療」的政策。前者是以不斷刪減預防部門經費及人力,讓公衛體系預防部門難以生存,更甭談發展;後者則是經由美國政府以免稅、補助等等誘因,大力鼓勵私人資本投入到醫療領域─特別是大醫院/醫學中心的建造。因此,美國公衛體系醫療部門變成醫療商品買賣醫療資本家賺取利潤的巨大怪獸。若我們真以台灣人民的健康為念,萬萬不能學美國公衛體系!

雖然台灣的公衛體系預防部門也是常年缺錢、缺人力,但是台灣公衛前輩在一九五○至六○年代辛勤打造出一個以「預防為主,醫療為輔原則、以社區民眾及基層衛生局、所為社區防疫行動主體社區防疫機制,雖然這個機制在一九八○年代後政府的支持逐年下降,遍布全台的衛生局、所仍然常年苦撐著這個機制,推動衛生教育、社區動員、病源探討、疫情監測、通報、疫情發布、調查、診斷、疫苗接種、死亡率評估、檢驗、處理、檢疫、演習、訓練、協調預防與醫療部門等等大量的防疫工作,它成為台灣傳染病防治最紮實的基礎。過去兩年來台灣的新冠防疫,雖然遭遇種種波折,比之美國,真是天壤之差,而基層衛生局、所的默默打拚是最大功臣!

看世界、看美國、看台灣新冠防疫,美國「公衛退場,回歸醫療」的防疫體系可說是「前車之鑑」,在疫情嚴峻之際,更要引以為戒!













不能開源難節流 前後矛盾的台鐵公司化


2022-05-02 03:32  聯合報 /   沈文和/投資銀行業(屏東市)
交通部版的台鐵改革草案,期待台鐵能朝企業化經營,提高經營效能及競爭力。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由於交通部執意將《國營台灣鐵路股份有限公司設置條例》草案送交立法院審查,讓台鐵工會認為交通部在未溝通達成共識下仍執意送審有違雙方互信基礎。因此發動五月一日集體「合法休假」。兩方僵持己見,受害的卻永遠是無辜的消費者。事實上仔細的審閱交通部版的台鐵改革草案,還真讓人有前後矛盾的感覺。

行政院的草案開宗明義就說明台鐵公司化期待台鐵能朝企業化經營,提高經營效能及競爭力。大白話的說,就是希望台鐵你要爭氣,你要賺錢。而任何一家企業要賺錢,無非就是開源(增加收入)和節流(降低成本和減少費用)。

在增加收入方面:以台鐵現有運營的路線來看,要再增加新的路線恐怕很難。而最有效增加的營收的辦法,就是提高台鐵票價。如果以台鐵初步構想為「長途票可以趨近高鐵票價」的架構下,北高票價從現階段八四三元調整到一千元;而近千元台鐵票價,只比高鐵便宜近五百元,但時間上卻慢二小時。不知道這樣的票價與效率到時會有多少客戶願意埋單?

而凍漲超過廿六年台鐵票價,一旦此時調漲,恐將帶動其他物價跟著攀升,造成老百姓的剝奪感更重,引發更多民怨。很難說不會重蹈民國 105 年(二○一六年)馬政府油電雙漲、喪失政權的悲劇。這恐怕不是凡事重選舉的蔡政府所樂意看的。雖然台鐵偶爾可以搞個「鳴日號」來吸引眼球,增加收入。不過鳴日號畢竟是宣傳用可以,但真如果每輛火車都向鳴日號一般高貴,大概台灣也沒有幾個人可以吃得消。

在降低成本和減少費用方面:由於台鐵目前定位不明,政府一下子要他自負盈虧,一下子又要他肩負公共運輸責任。特別是當初為了配合政府「都會區鐵路捷運化」,台鐵不但將許多鐵路高架化,更在原有路段上增設了不少新站。這些新站為了配合當地民意需求,就算一些路線、車站運量虧損,在照顧民眾大眾交通前提下,台鐵仍得硬著頭皮繼續營運。

正當台鐵戰戰兢兢的執行政府政策時,交通部竟然又引進捷運來打臉台鐵。為強化台鐵在基隆都會區和周邊城鎮之間的區域運輸功能,台鐵基隆段新增三坑站、百福站、汐科站。但現在政府對於「都會區鐵路捷運化」竟又棄之不顧,放手讓基隆捷運和台鐵相互競爭。由於人口增長停滯,交通運量有限,最後的結果就是兩者運量都受影響,造成虧損,形成基捷、台鐵雙輸局面。對於如何選擇路線,台鐵無法自己決定的話,又如何能要求台鐵降低成本和減少費用呢?

民國 67 年(一九七八年)高速公路國道一號全線通車以來台鐵已經四十多年沒賺到一毛錢。民國 96 年(二○○七年)速度快又時髦的高鐵通車後,對苟延殘喘台鐵營運無疑地又是一記重錘。經過無數次體檢的台鐵,總是最後又造成一次又一次的悲劇。台鐵如今虧錢、失能,其實正是歷任政府敷衍心態下的「共業」。而最終的惡果,卻是由納稅人的荷包老百姓人身安全承擔



薛承泰/移工變移民,能解決什麼問題?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薛承泰/移工變移民,能解決什麼問題?







薛承泰/移工變移民,能解決什麼問題?


2022-05-02 03:23  聯合報 /   薛承泰(作者為退休台大教授)
「移工留才久用方案」實施。凡在台工作滿6年以上的移工符合薪資與技術條件規定標準,可由雇主申請聘僱從事中階技術工作。本報資料照片



在大學上課談到勞動力議題時,我會先問學生:台灣的工作年齡(十五—六十四歲)人口占比,和東南亞幾個勞動力輸出國比較,誰比較高呢?同學們異口同聲說:是東南亞國家。接著,我要求同學上網查證,不到兩分鐘,同學很訝異地說:怎麼是這樣?

沒錯!民國 109 年(二○二○年)底,我國工作年齡人口占比為七十一點四%,而那些東南亞國家才接近七十%,換言之,台灣的勞動力結構較優扶養比也是偏低的,應有利於經濟的發展。

其實,我國自民國 79 年(一九九○年)以來扶養比即開始低於零點五,也就是進入「人口紅利視窗」,民國 101 年(二○一二年)工作年齡人口占比曾達七十四%的高峰,至今仍還有七十%,這樣的勞動力結構當前工業國家中是很少見的。既然如此,何以近卅年來,勞動力不是輸出而是輸入?

原來當年輸入的是低階移工,乃因台灣經濟起飛且人民教育水準提升,許多3D髒亂、危險、困難產業乏人問津,為了彌補不足才引進移工,也幫了企業主節省成本提升競爭力。然而,當越來越多年輕國人自大學畢業,過去勤奮的勞動力反而成為「眼高手低」的躺平族,如今連「中階工作都缺

引進外勞」雖填補了低階人力,但政府並沒有著手扭轉勞動力價值觀,使得台灣勞動力處於量增的同時,移工卻增至七十萬人以上。近年來隨著生育率下降人口負成長,我國勞動力人口開始減少並且老化,更凸顯出「缺工」的情形,於是行政院擬定「移工留才久用方案」於四月卅日開始實施

該方案內容主要為:「在台工作滿六年以上的移工,或取得我國副學士學位以上的僑外生,符合薪資與技術條件規定標準,可由雇主申請聘僱從事中階技術工作,每次許可最長三年,期滿可申請展延,且無工作年限限制,將能留用資深移工及我國培育的僑外生,解決中階技術人力短缺問題」。

儘管勞動部初估約有廿點八萬移工符合資格,且開放的是海洋漁撈、製造業、營造業、部分農業及看護工等中階技術工作;這些原是國人敬而遠之的工作,應不會排擠到本國就業人口才對。可是,政府為什麼不能倒過來思考,讓國人對這些薪資不錯的「中階」工作感到興趣;是不是因工作的辛勞與形象,才令人卻步?

過去廿餘年來,我國廿—廿九歲年輕人失業率偏高,更諷刺的,大學學歷的失業率高過於其他學歷,且差距拉大!如果這點沒有改善,而將移工變移民,那麼年輕人與大學生的高失業,將更難扭轉!

其實,政府在民國 105 年(二○一六年)即已注意到「盲目升大學」的問題,而推出「青年就業領航計畫協助學生進行職場體驗,五年多了,成果呢?是否被這次「移工久留」方案打臉了呢?

回顧當年高教擴張時,辦學者為了節省成本人文與社會相關學科增加快速,並正好滿足一些原本不打算進大學的年輕人。於是主修科學理工占比大幅下降,才幾年的光景,進入一些明星產業原本是擠破頭,現在是業者到大專院校去覓才。總之,高教不僅是在「擴張過速,在「」方面也未能配合國家的發展

當年一句「大學不是職業訓練場所合理化了進大學的動機,如今卻造成許多大學生「畢業後連就業的能力甚至意願都缺缺」!這才是政府最應優先處理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