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5月29日 星期一

經濟/蔡政府建設年 景氣變數考驗大

.聯合報社論..兩岸關係小心了
.聯合報黑白集.國發會不管國家發展,誰管?
.經濟日報社論.蔡政府建設年 景氣變數考驗大








經濟/蔡政府建設年 景氣變數考驗大


2017-05-29 02:41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蔡英文總統在就職周年接受專訪時表示,未來一年是「建設年」,接下來政府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充分溝通」和「有效執行」。然而,在建設年才起步之際,景氣變數已悄然而至,上周五國發會發布4月景氣燈號告別「連九綠」,掉至代表「趨弱」的黃藍燈,雖然官員表示景氣變燈是短期因素,但印證台經院近來發布4月製造業景氣動向,已連續四個月下跌,創下14個月新低,足以顯示蔡政府上任來的經濟復甦態勢已到強弩之末,對建設年目標勢必構成很大挑戰。
從總體經濟數據來看,去年第3季以來,出口連續成長,股市持續締造佳績,景氣也連續亮出綠燈,經濟成長率不斷上修,這等佳績讓蔡政府顏面有光,也降低了民進黨不擅拚經濟的負面批評。然而,若進一步分析,這一波經濟正向變化,大部分是出於基期偏低及國際市場因素,和政府政策作為關係不大。
從統計觀點,因前(2015)年出口及內需皆疲弱不振,經濟成長率僅0.72%,在基期偏低情況下,一年來林內閣不費吹灰之力,即可取得相對較好的成績,這其實是一種統計假象,不足為傲。
近來國際市場的有利變化,對蔡政府更形同一場及時雨。全球四大經濟體從美國一枝獨秀,轉變成歐盟、日本、中國大陸經濟同步趨穩或走出低潮,從而促使世界貿易回溫,這對高度依賴出口的台灣當然加分甚多。另一方面,美國總統川普的商人背景,為國際股市增添炒作題材,台股受惠於美歐股市迭創新高,加上川普貿易政策喊話壓低美元走勢,外資大舉匯入導致台股勁升,重演萬點行情,對內需回溫亦有一定貢獻。這些有利變化可說是「隨波逐流」效應,其中有很大的運氣成分,非政府努力所致。
展望未來台灣經濟走勢,雖然仍存在若干有利因素,包括:全球經濟成長預測值創近年新高,世界貿易量能持續擴增、美國蘋果iPhone 8即將上市可能帶動台商出口及推升台股,但是,更多的變數可能讓過去一年的微弱復甦受到抑制甚至倏然而止。
首先,基期偏低因素逐漸消逝,可能讓未來一年各項總體經濟數據不再被美化,拚經濟的「真相」將日益浮現。
其次,全球央行量化寬鬆政策陸續退場,尤其是美國聯準會將縮小資產負債表規模,預示已延後至少一年的金融市場「熱錢派對」調整即將上場,一旦預期心理發酵,未來一年金融市場波動似無可避免。
第三,川普經貿新政尤其是縮減美國貿易逆差及製造業回流美國政策,以及新台幣的持續強勢,對台灣出口的衝擊可能愈來愈大。
第四,蔡政府很多不利民間投資及內需的政策,包括「一例一休」、年金改革、兩岸「冷對抗」等,後續影響將持續發酵,可能強力抑制民間投資及消費。近月經濟成長持續上修,台股不斷推升並衝上萬點,但民間投資及消費卻依然疲弱不振,無疑是國內經濟的強烈警訊。
蔡英文總統楬櫫未來一年是「建設年」,顯然期待以政府作為帶動國內經濟的領頭羊,全面推升投資動能及民間活力。但近來政府力推的「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仍陷於泥沼,若不能及早澄清疑慮,促其迅速上路,勢必來不及發揮穩定景氣的功效。還有,年金改革立法一旦通過生效,「一例一休」又堅持不肯修法,則內需及民間投資都將出現可觀缺口,再加上出口成長動能可能減緩,那麼,政府還能拿出什麼樣的法寶來彌補總需求不足?這些都是「建設年」須面對的嚴酷挑戰。
過去一年,林全內閣雖爭議不斷,但因具有財經專業內閣形象,迄今還能勉強挺住,但未來一年,內閣拚經濟的「能耐」將受到真正檢驗,林內閣能否屹立不搖,亦將繫乎於此了!

聯合/國發會不管國家發展,誰管?


2017-05-29 02:42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國發會主委陳添枝。 聯合報系資料照


前瞻計畫引發爭議,國發會的角色模糊化也引起關注。行政院長林全說,今天國發會不像過去具有那種智庫的角色,現在都公務員化,很難做長遠計畫、前瞻性政策。國發會前主委管中閔抱不平;他說林全「目睭花花,瓠仔看做菜瓜」,又說國發會「勇勇馬縛佇將軍柱」,形容貼切。但林全一席重話,還反映其用人疑人的領導格局,更凸顯蔡政府紊亂體制、貶抑文官的問題根源。
不過一年前,林全請陳添枝出馬時,宣示國發會將在陳領軍下,成為「大國發會」,做為行政院最有力的幕僚機構,並具有權威決定權力;還指馬政府八年的國發會,都是「小國發會」。結果現在國發會非但大不起來,無法成為重要的決策單位,既不如年改執行長林萬億,也比不上大政委張景森,還倒退成為過去的「研考會」,淪為管考機構,陳添枝怎能不委屈。
以前瞻建設為例,整個計畫就是過去民進黨智庫的政策擬議,蔡英文總統立意交辦,林全執行統管,交由吳宏謀、賀陳旦、吳政忠、張景森等人分管;被繞過去的國發會,幾乎只是匯整與名義上負責部會。正因為政策規畫都是「大行政院」直接指揮,國發會等因奉此的文書作業,怎樣也不像是八千八百億預算規模的大政策思維,更沒有政策辯護能力,陳添枝角色再三受到質疑,國發會百口莫辯。
但林全說得明白,「行政院覺得這些事太重要了,拿回來做」;而且,「行政院更能選出我們策略上需要的」。於是,前瞻規畫,大政委凌駕小國發會;項目選擇,綠營智囊出身當然更懂何謂「我們策略上需要的」;資源分配,政治考量也壓倒專業政策評估。國發會晾在一邊,文官尊嚴橫遭貶抑。
過去全民健保、國民年金都出自經建會,亞太營運中心、金融危機消費券也是經建會一手擘畫,陳添枝還是由經建會回鍋領軍國發會,識途老馬卻不受蔡政府倚重。年金改革總統府自攬,前瞻建設蔡總統掛帥,也只有蔡英文才說得清楚她對前瞻規畫的「新台灣未來」整體想像。這些思維既無法化為主管部會的政策目標,更無法融入公務體系的政務推動,因此民進黨官員不滿舊官僚體系,卻無法解決政策目標不明,各部會自行其事,政策相互矛盾的現象,以致蔡政府施政左支右絀,聲望越來越低。
當國發會智庫角色形同虛設,政策協調彷彿具文,行政院施政就失去章法。舉例而言,行政院二月才通過國家發展四年計畫,內政部五月中也剛公布修正全國區域計畫。在這些計畫裡,可以看到國土危脆,少子化衝擊公共設施,都市計畫供過於求,非法工廠、農舍讓農地破碎化,土地應避免徵收;但政府實際作為卻是農地非法工廠合法化,前瞻軌道建設大興,徵收土地只多不少。更可以相信,這一本本厚厚的計畫就只是計畫,是各級政府案牘勞形的作文,而不是施政的目標,也不會是前瞻計畫參酌的藍本。當建設發展向右走,國土維護向左走,就是弄不清楚,行政院到底想往那走?
問題不僅是閣揆對內閣智庫無法信賴,還包括對部會「公務員化」的不信任。事實上,民進黨政府不信任文官系統非自今日始,當政策作為施展不開時,民進黨第一個砲火都會指向官僚系統扯後腿,然後千方百計要修改政務人員任用條例,為首長廣開政務大門,也讓民進黨政府和文官體系關係更緊張。閣揆既不要內閣智庫,也不信文官體系,試問,這「大行政院」要如何有效運作?
行政院施政無法受人信賴,就在於看得到總統的指示,看不見內閣整體與部會首長的思維與擔當。整個政府亂了套,前瞻計畫那能看到未來?連國發會都不管國家發展,政府的大腦就靠蔡英文的英明睿智來維持,也真是太難為蔡總統了。

聯合/兩岸關係小心了


2017-05-29 02:42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前黨工、台灣非政府組織工作者李明哲確定被中國大陸依「顛覆國家政權罪」逮捕。圖為其妻李凈瑜持李明哲照片召開記者會。(本報系資料照片)


李明哲被中共以顛覆國家政權罪名逮捕,可能是兩岸關係轉為急凍的兆頭,兩岸都應慎思自制,避免讓它成為點燃兩岸油庫的一根小火柴。
雖然李明哲被捕的罪證未被揭露,但就過去若干的行跡推測,應與李明哲在大陸的作為有關,李明哲可能貿然藉與大陸少數團體聯繫,在大陸講授所謂民主化的過程,觸動大陸敏感神經,引起對岸安全部門的疑慮,從而將他逮捕。
但李明哲案卻也可能與台灣逮捕陸生周泓旭有關民進黨政府逮捕周生,迄未完整說明案由,大陸因而選擇了有民進黨前黨工身分的李明哲,以對蔡政府示警。
這個案子的危險也就在於:一樁原應是兩岸政治角力或鬥爭的案件,未能及時低調處理,戰場甚至拉到美國,乃逐漸演變成難以解決的燙手山芋。
李明哲因「顛覆國家政權罪」被逮捕,很容易點燃綠營內部狂熱的情緒,但大陸民間卻可能將這個狂熱的情緒,視為顛覆國家政權的全民公敵。
民進黨除抗議外,並對中國大陸提出三項要求,以避免讓兩岸關係更形惡化;美國的態度,卻鼓勵兩岸進行建設性對話,確保溝通管道開放。但大陸有學者認為,李明哲案的「公開化」,代表兩岸關係急凍下降的轉折點。
兩岸關係的處理如果需要智慧,現在就是領導人拿出智慧的時候了,如何低調有效的化解危機,至為重要。
蔡政府更不要在這個題目上操作民粹情緒,兩岸一旦癱陷,誰都脫不了干係,更逃不掉它帶來的惡果。

嚴震生/比亞弗拉獨立運動再起?

.嚴震生/比亞弗拉獨立運動再起?
.朱宗慶/與「年輕」為伍
.李清志/尋找秘密基地
.陳立恆/分寸,台灣與世界之間的距離
.葉丙成/台灣,不該再漠視「人」的價值
.葉銀華/台塑集團以後會變怎樣?
.蘇蘅/反智的總統與美國媒體的堅持
.薛承泰/共享經濟會成為共產主義3.0嗎?






嚴震生/比亞弗拉獨立運動再起?


2017-05-29 00:11 聯合報  嚴震生

根據英國廣播公司最近的報導,大約五十位上街遊行的比亞弗拉獨立運動Biafra Independence Movement,BIM人士遭到奈及利亞警方逮捕,理由是他們的行為有可能會破壞當地的和平秩序。
今年五月卅日是比亞弗拉宣布獨立的五十周年紀念這個在奈及利亞東南部伊波族Igbos占絕大多數的地區在一九六七年時企圖脫離剛獨立才七年的奈及利亞,自行建立一個新的國家,但經過近三年的血腥內戰、上百萬比亞弗拉平民在戰爭中因饑荒餓死,這場悲劇才告收場。比亞弗拉軍民在極為不對稱的戰爭中英勇作戰,最終仍是寡不敵眾,即使西方媒體大都同情它的「自決」訴求,卻無法改變國際政治的現實層面,伊波人還是被迫回到聯邦制度下的奈及利亞。
伊波族是奈及利亞超過兩百五十個族群中的三大族群之一,卻是相對人數最少的一個,北部的豪沙—富蘭尼(Hausa-Fulani)近三成,西部的猶魯巴(Yoruba)超過兩成,伊波僅百分之十八。三大族群中,豪沙—富蘭尼絕大多數是穆斯林,猶魯巴及伊波雖有共同的基督教信仰,但在英國殖民前屬不同的政治社會制度,有不同的文化及方言。英國將這三大族群放在同一殖民地內,迫使奈及利亞在獨立時,僅能選擇聯邦體制包容矛盾與分歧。
許多伊波人在英國殖民時期,離開家鄉到奈及利亞另外兩個地區闖天下,無論是做生意或投入律師及醫師的專業,表現往往超越在地人,創業致富,被當地的族群嫌厭。奈及利亞獨立後,伊波族擔任政府文官及軍官的人數,遠高過其他人的比例,讓他們產生優越感,也引發其他族群的反感及怨恨。
一九六六年奈及利亞發生兩次流血軍事政變,第一次的政變原先僅是軍人對文人領導的聯邦政府不滿,參與政變的軍人來自各個地區,但政變後的領導人為伊波族,且政變中被殺害的政治人物,包括聯邦政府的總理、北部及西部兩區的地方總理,兩位屬於伊波族的聯邦總統及東部地方總理,都倖免於難,被認為是伊波族的政治奪權。半年後又發生第二次流血軍事政變,發動者為來自北方的軍人,住在北方的伊波族成為報復對象,許多擔心生命財產安危的伊波人選擇回到東部。一九六七年五月聯邦政府將全國由四個地區分成十二個省,東區分成三省,伊波族集中於一省,享有絕對多數,但卻喪失了另外兩省的優勢,最終東區領導人宣布比亞弗拉獨立。
由於非洲團結組織以維持非洲新興獨立國家的主權領土完整為基本原則,而其他國家也擔心若支持比亞弗拉,是否間接鼓勵國內類似分離主義運動的訴求,因此都力挺奈國的聯邦政府,只有四個非洲國家給予比亞弗拉外交承認。西方國家中,英國及蘇聯提供聯邦政府武器,法國因想要弱化英語國家的影響力而選擇承認比亞弗拉。當聯邦政府軍封鎖比亞弗拉的海港、逐漸包圍這個地區切斷它與外界的聯絡後,伊波人因饑荒而面臨種族滅絕的慘寰悲劇,最終僅能放下武器,不再負隅頑抗。
內戰後伊波族並沒有遭到叛離分子應受的懲罰或報復,但始終被排除在政治權力之外。他們仍然有強烈的優越感,也難怪在內戰結束近半個世紀的今天,還有成千上萬的人走上街頭,支持分離主義,但獨立建國的主張和行動在今日最多僅是新聞的一則報導,其「自決」的理想已不可能實現。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關中心美歐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