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0月15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解決低薪問題 需對症下藥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8057/web/ 

◆  聯合報社論/當國家隊成套利淵藪,國發基金只能退場
◆  聯合報黑白集/李文忠的逆耳忠言
◆  經濟日報社論/解決低薪問題 需對症下藥







經濟日報社論/解決低薪問題 需對症下藥


2024-10-15 02:50  經濟日報/ 社論
立法院預算評估報告揭露,國內薪資有「三低」。示意圖。記者許正宏/攝影


立法院預算評估報告揭露,國內薪資有「三低」,包括受僱人員報酬的GDP占比日益惡化、低於平均薪資的勞工比率連年增加,以及加薪幅度低於通膨。最近行政院成立的經濟發展委員會,則聚焦於薪資成長議題,並擬討論「低薪」的定義,再對症下藥。不過,行政院最近卻增加預算在擴大薪資差距的政策上。

立法院的報告指出,我國GDP於2018至2022年期間成長22.6%,然而,分配給受僱人員報酬的占比卻由45.6%下降至43.9%,而營業盈餘占比則由33%增至34.4%。不過,此兩項占比最近20年變化不大。在2012至2021年期間,其年平均值分別為44.6%及34.2%,與2002至2011年期間的45.5%及33.8%相仿。至於立法院報告所呈現的問題,乃因對比的年度是未受疫情影響的2018年,以及疫期解封後不久,住宿及餐飲業仍面臨嚴重缺工問題的2022年。

以「受僱人員報酬」、「營業盈餘」占GDP比例,探討我國勞、資分配問題也相當粗糙。這是因在「受僱人員報酬」中,涵蓋在國內工作移工的薪資。因此,移工比例增加,會拉高勞方的分配比例。另外,在「營業盈餘」中,也包括「國外要素所得」。而其占「營業盈餘」比重,由2010年的6.3%,成長到2022年的10.9%,也拉高資方的分配比例。

因此,立法院報告所指出的下列兩個問題更亟待解決:(1)我國勞工全年總薪資低於全體平均數的比率,自2015年65.8%增加至2022年68.6%,代表高、低薪差距逐漸拉大;以及(2) 加薪追不上通膨,受僱員工實質經常性薪資已連三年負成長。

近來國內服務業受僱員工薪資成長緩慢,導致低薪人員充斥,是國內低薪問題的根源。在2012年至2022年期間,製造業平均月薪由45,238元成長33.6%,而服務業由46,747元僅成長21.6%。就行業分類來看,以括弧代表該行業受僱員工人數占比,則2022年薪資最高的三個行業,為年薪介於100萬至110萬元間的電力及燃氣供應業(0.4%)、金融及保險業(4.9%),以及年薪介於70萬至80萬元間的資訊電子業(13%)。相對的,最低薪的三個行業,則為年薪36萬元的(含幼教、補習班、駕訓班)教育業(1.8%)、年薪36.1萬元的(含美容、美髮及按摩業)其他服務業(1.3%)、以及年薪38.1萬元的住宿及餐飲業(5.9%)。這些低薪行業僱用大量部分工時人員;2022年時,工業及服務業的部分工時員工占比為4.76%,但住宿及餐飲業的部分工時員工占比卻達到23.2%。

至於薪資調幅趕不上通膨,是因受僱員工薪資並未隨基本工資同步調漲。雖然自2016年迄今,政府已調整基本工資八次,使得基本工資月薪從20,008元增加37.2%、時薪從120元增加52.5%。然而,整體受僱員工的經常性月薪,卻僅從39,217元上調15.3%。

由此可見,服務業充斥易被取代、也易淪為非典型就業的非技術性勞工,是國內低薪問題的根源。為解決此問題,宜使已進入及未來潛在進入這些低薪行業的勞工,能具備其他行業所需的一些技能。但政府近來政策卻背道而馳。例如,教育部鼓勵高中生修習AI課程,以及增開大學的AI專業課程,皆是對未來有志AI行業者鋪路。交通部及勞動部雖補助住宿及餐飲業,但偏向現金補助而非提升技能。經濟部近來提出包括四年內增加20萬AI人才,以及提供AI廠商更優渥的租稅獎勵措施,卻更有利於目前盤據高薪的金融及保險業,以及資訊電子業。

相關部會這些政策,不但對薪資平衡毫無助益,反會擴大高、低薪的差距,行政院的政策方向可謂明察秋毫,但未對症下藥。














聯合報黑白集/李文忠的逆耳忠言


2024-10-15 02:39  聯合報/ 黑白集
藝人林依晨「成都人」(右,取自WeTV)事件引發討論。國防安全研究院執行長李文忠(左,本報資料照片)提醒深綠人士,批評林依晨,「這種不自覺的族群沙文主義,與早年外省人統治階級的心態有何不同?」


藝人林依晨一句「我是成都人」,引來網民撻伐。退輔會前副主委李文忠告誡深綠,這是「不自覺的族群沙文主義」。此話一語中的,卻恐是綠營「非主流中的非主流意見」,聽不進耳。民進黨的「族群沙文主義」早已四處蔓延,又何止「我是成都人」事件?

前總統蔡英文曾說「沒有人需要為認同道歉」,此話從未真正落實,但至少表達了「多元認同」的包容。相形之下,賴總統則對赴陸表態藝人稱「諒解、體諒」,其實就帶有並不苟同之意。對比蔡英文的態度,明顯倒退。

賴總統在國慶晚會發表的「祖國論」,更是在壟斷「國族認同」。在此思維下,凡與民進黨認同不同者,便被扣上「認知作戰」、「在地協力者」的帽子。甚至連基隆市長罷免案,也可牽扯上國安、認同問題,是在製造惶恐。

賴政府將閩南語「正名」為「台灣台語」,連客家出身、筆名小野的文化部長李遠也為政策辯護,這更是不折不扣「族群沙文主義」。如此貶抑其他族群,也徹底暴露民進黨「福佬沙文主義」嘴臉。

李文忠建議深綠,應「包容、尊重、理解不同出身、情感、認同的人」;但發動族群對立的,其實是民進黨當權者,何止深綠?當民進黨已藉此獲得豐碩政治利益,怎可能就此收手?看來,李文忠的話,只會被當成馬耳東風吧!













聯合報社論/當國家隊成套利淵藪,國發基金只能退場


2024-10-15 02:46  聯合報/ 社論
國發基金投資的公司如興紡織、聯合再生、三顧生技,都有法律爭議、訴訟等狀況。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國發基金投資之事業近年不斷傳出弊案和虧損,國發會主委兼國發基金召集人劉鏡清最近表示,已啟動從「聯合再生公司」的退場機制,並正評估退出屢屢爆雷的牛仔褲大廠如興。至於近五年虧損上百億元的電動機車龍頭Gogoro,國發基金則將與新團隊商討未來發展。國發基金投資事業長期虧損者多達廿多家,目前被點名的只是一隅;再不處理,將成尾大不掉之禍。

值得省思的是,凡受國發基金青睞而投資之事業,因獲得國家資金挹注,常常打著「國家隊」的招牌高調行事,甚至藉此獲得其他企業無法享受的特殊待遇與扶助。然而,國發基金對這些企業的經營,卻缺乏實質的參與,代表董事多半只是形式上的參與。因此,即使這些企業虧損累累或弊端重重,甚至遭到監察院糾正,經營者卻依然故我,並不改正。這次國發會主動提出「退場」之議值得肯定,但後續有什麼實際作為,則尚待觀察。

以這次國發基金主動提議退場的「聯合再生能源」為例,就是一個「能源國家隊」淪為「能源蟑螂」的案例,到了非斬不可的地步。國發基金是在二○一八年投資「聯合再生」卅億元,當時主要是蔡總統提出志大言大的二○二五「非核家園」政策,為達成難以企及的目標,對光電產業提供了各種甜美的誘因;聯合再生即在這種情況下大肆攻城掠地,吃相極其難看。

聯合再生最受詬病的爭議有二:其一,聯合再生母公司在二○二一年取得彰濱工業區太陽能光電承租權,八個月後,即違反合約將得手標的打包轉售給和暄綠能公司,套利二.六億元。引發非議後,當時的經濟部長王美花還幫它緩頰。其二,在光電案場的評審過程,有特定評審委員對聯合再生放水;該公司提出的回饋金僅三.三%,遠低於其他公司達數倍之多,卻獲得最高分;這將使政府在廿年內少收七十億元。政府主持的招標遊戲,竟有人對它放水輸送利益。聯合再生董事長洪傳獻,正是蔡英文競選連任時的綠能產業後援會會長,兩事會毫無關係嗎?

當年國發基金投資聯合再生,原預估它次年即可轉虧為盈;未料六年過去,並無明顯改善,其累計虧損已高達一四○億元。此外,這家能源國家隊還被踢爆,它承攬的幾處軍方光電工程,都違法使用了陸製產品。試問,國發基金若不退場,將伊於胡底?

再看,曾被捧為台灣電動機車之光的Gogoro,近年因維修遲滯、電池效能及市場開拓受限等問題,創辦人陸學森近期已下台走人。Gogoro的電動機車,近年對台灣環保及噪音改善確實頗有助益。然而,政府不斷提供各種補貼,卻無法幫助它茁壯,甚至被質疑新車款採用了中國大陸的馬達零件。台灣市場規模有限,經濟部對本土化的標準又太高,Gogoro長年在創新與補貼中掙扎,終未走出困境。上市兩年來,其股價慘跌逾九成。國發基金如果驟然退場,Gogoro是否將慢慢消亡,或者民間擺脫政府奶嘴而能走出新路?

無論如何,國發基金的運用與退場,已到了非檢討不可的地步。事實上,依國發基金產創基金作業要點,國發基金的投資持有期限以五年為原則。根據這項規定,國發基金此際退出聯合再生,正是時候。但諷刺的是,國發基金目前最大宗的收益,來自其持有之十六億股的台積電股票,一年即貢獻二六○億元的賸餘,而這是卅八年前政府以其前身「行政院開發基金」投資的成果。若要問近年政府的投資成績如何,民進黨政府又將如何作答?







【專家之眼】抗議中共經濟脅迫 賴政府的下一步?

◆  【專家之眼】抗議中共經濟脅迫 賴政府的下一步?

◆  【專家之眼】班班有鮮乳跳票係食農教育的最大挫敗
◆  【專家之眼】蔡英文訪歐促進雙邊關係
◆  【專家之眼】政府關門?揭開總預算案僵局的真相








【專家之眼】抗議中共經濟脅迫 賴政府的下一步?


2024-10-15 06:59  聯合報/ 楊穎超/銘傳大學副教授
面對中共從去年底開始的經濟施壓,我政府準備了近一年,目前表現出來的,除了抗議、口稱要談外,未見專門應對的用心。本報資料照片


兩岸政府互動氣氛差,最近中共對台經濟軍事施壓,接連出招。面對中共步步進逼,在賴政府堅持己見前提下,升斗小民能盼望的,就是政府至少能拿出辦法應對壓力。從過往經驗,我們擔心的是執政者把大量精力用於內宣,而無力解決問題。軍事部分很難有太多期待,但經濟總算是我們的強項,不知賴政府有何應對良策?

中共商務部前日表示,自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12月15日發布公告,認定我方對大陸貿易限制措施構成貿易壁壘後,民進黨當局並未採取任何實際措施取消對大陸的貿易限制,所以他們相關部門正依據對台貿易壁壘調查結論,研究採取進一步措施。

面對即將到來的制裁,固然要先看對方具體招數如何,但也可以先看看賴政府花了近一年時間,端出來什麼讓人安心的前菜。經濟部除了表示這對中方自身經濟發展有負面影響、盼以既有機制協商解決外,也說我方採取經貿多元布局、分散風險的作法已有高度成效。並以今年前9月我對主要市場出口數據為例,稱對美出口成長快速,累積成長已近6成,對東協國家出口成長也超過14%,對中港出口則仍呈現下降趨勢,從民國一O四年(2015年)的39.5%,降到今年前9月的31.2%;並且提及政府持續協助業者數位化、低碳化雙軸轉型,也正推動產創條例第10條之1投資抵減的修法,加強產業在升級轉型上的誘因;在開拓新市場方面,除了聚焦歐、美、日等主力市場外,也加強開拓新興市場,如泰國、印度、墨西哥等,持續強化產業競爭力。

行政院經貿辦則除了表達遺憾並抗議外,還稱兩岸都是 WTO 會員,呼籲雙方貿易爭端,均可循相關規範協商解決。陸委會則說,政府相關機關已持續進行沙盤推演並預作準備,以確保風險可管、損害可控,請產業界及國人放心。

賴政府的回應看來還是偏向大內宣首先,根據賴政府自己對今年上半年進出口貿易的分析,我對陸港出口持續下降,原因是大陸疫後經濟復甦步履蹣跚,約制內部消費及投資動能,致對我產品需求不振。並未歸功於英明政府的經貿多元布局。如果要以此數據來解釋現象,經濟部同時也說政府要聚焦日本等主力市場,但實際今年上半年我對日本出口126億美元,年減21.6%,為99年以來最大跌幅。這至少顯示兩個矛盾:一、如果對陸港出口下降是政府經貿多元布局之功,那對日本算是什麼?二、政府還特別強調開拓重點包括日本等市場,結果是如此局面,這又該怎麼解讀?

其次,對應大陸之前點名的傳統、農產品和民生必需品相關產業,近一年之後,經濟部此次提出的協助方案,有多少是特別針對上述產業的因應措施?看起來像是怕被罵沒準備,把平常該做的事拿來湊數。之所以會這樣說,是因為提到的產創條例第10條之1將於今年底屆期才修,並非為了中共作為特別修法,被點名產業又有多少吃得到關於應用智慧機械、5G 系統及資通安全產品的投資抵減?恐怕也要經濟部提出資料釋疑。

第三、兩岸相關貿易爭端早有 ECFA「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等相關機制可以處理,應也是中共比較屬意方式,經濟部對此講得含蓄,還算有提到,行政院經貿辦則只提 WTO 架構,才在本月立委質詢時,堅持兩岸仍有既有溝通聯繫機制,也持續進行的陸委會,卻僅說相關機關已持續沙盤推演並預作準備,不知為何不用那些既有機制溝通一下呢?

此外,還是要指出中共對兩岸經濟交流出手背後隱含的危險意涵。眾所周知,過去兩岸經濟不斷發展,推動社會往來融合,創造了改善兩岸關係的利益和推力,這是民進黨政府過去想擋卻擋不住的洪流,所以在扁政府時期,只能在「積極開放、有效管理」與「有效管理、積極開放」的文字遊戲裡打轉,不論是扁或蔡政府,台灣對陸港出口占我總出口比重都曾大躍進到創下歷史新高,這雖似乎暗示了我政府在分散市場的有心無力,但現在卻也顯示出兩岸經貿萎縮與中共推相向政策、稱了綠營心意的共變情況。

綜合言之,面對中共從去年底開始的經濟施壓,我政府準備了近一年,目前表現出來的,除了抗議、口稱要談外,真正在經濟上的避險措施,至少在最近所提出的分散市場、升級轉型誘因,看不出來是政府措施之功,也未見專門應對的用心,反而是中共表現有推波助瀾可能,再注意到此次中共軍演台北股市卻漲聲響起情況,可以預期未來台灣內部支持兩岸和平發展力量會持續萎縮,中共則要採取更加壓手段。兩岸和平之路,恐怕會越走越坎坷了。








廖達琪/民主的代價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廖達琪/民主的代價
◆  闕志克/美國總統大選的決戰「藍點」









廖達琪/民主的代價


2024-10-15 04:11  聯合報/ 廖達琪(作者為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榮譽教授)


中華民國一一三歲的生日剛過, 大家還在解讀賴清德總統國慶演說的意涵及預估可能的影響,雖各方有所不同,但評論上似仍有一共識,即他的雙十演說五二○就職演說,似乎更向中華民國靠攏,且還承認革命先烈奮鬥努力的這段歷史!不過僅一次演說,很難改變大眾的既定印象,賴總統也清楚點出,無論喜歡稱呼我們自己的國家是中華民國、是台灣、還是中華民國台灣…;顯見在國家認同這一塊,從名稱到內涵,離共識頗有距離。反而跨越政黨意識形態,比較有共識的是「民主」這一詞彙,不僅民進黨籍的賴總統在前後演講提了許多次民主,代表民意的國民黨籍立法院院長也在國慶演說中, 提出「自由民主是我們的寶」這樣的金句。但民主這個珍寶,要落實得付出代價。

民主作為一種值得追求奮鬥的價值,如賴總統文告所說,要拋頭顱、灑熱血、犧牲性命,民國才如斯建立。但即便換了「民國」的招牌,實質的民主也不會翩然降臨;軍閥割據、內憂外患、共黨竄起,書寫民國的困境;地大人多、教育低落、階層思維、悠久皇權,再再劫持以「民」為「主」的概念及制度的落地,遑論生根。即便在台灣,客觀情境有大幅改變,主觀追求民主的意念亦有強化,民主化過程流血較少,但不少人仍得付坐牢的代價。這還只是追求「民主」這一抽象概念的過程;到了民主真正入懷,搭建起以民為主的制度架構,也為國際所承認甚且稱道,價值維繫成為價格付出。因為民主的落實及持續,最淺白的說法或是孫中山說的「讓人人做皇帝」!若真如此,溝通決策的成本、生活需求的滿足、安全出入的維護等等,所費絕對不貲!

比如歐盟的組成,且不說其背後的企圖,但為要讓歐洲大小不同的國家願意加入,又要能維持民主價值,在歐洲議會這一代表民意的機構,共同的語言就是所有成員國的語言;現有廿七國,就有廿七種,在議會發言可自在用母語,因議會為每個議員備有同步翻譯;單單這樣的設備及人員聘僱,花費就不少,但還是力求平等對待,而這僅是保障每一議員權益所需費用的一小塊。

再如比利時,該國長期有統獨問題,南方的法語區頗以自己的語言文化為傲,並不願屈就北方荷蘭語區的主導;而北方較富庶,工業較發達,也長期追求較大的自主權,且有主張甩掉南方的分離運動,南北方常鬧得不可開交。要維持同一國名下的民主體制,解除分裂危機,就是讓各自擁有準國家體制,有類邦聯的安排;比如中央政府部會各有一套,也各有議會,雖然仍維持聯邦議會,組成聯邦政府(常組閣失敗),轄區則限於首都布魯塞爾。這種多層次政府組織的安排,當然代價高昂,且不僅是政治層面,社會、學術文化面,牽涉公民利益,都要複製至少兩套。比利時歷史悠久,列名世界百大的魯汶大學,老校區位於北方靠布魯塞爾,民國五十九年(一九七○年)代在南方耗巨資另蓋新魯汶,這也是以巨大花費解決紛爭、滿足需求,來維繫民主的事例。

台灣各黨都強調民主,且視為台灣被世界看到、看重的旗艦品牌;但我們內部分歧確實不小,國家認同不一,中央地方分權、分錢不公,南北及東西發展不均,政黨支持者的態度極化等等。執政黨如只口說民主,不付代價來維繫,或會讓民主逐漸脆弱衰退同樣在野黨想要落實監督執政或推動主張,怕是要付出比口頭說說更高的代價,才能達標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