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5日 星期四

經濟日報社論/亞洲一體化是再全球化關鍵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3443/web/ 

◆  聯合報社論/南韓總統大選教給台灣的兩件事
◆  聯合報黑白集/曾文生大露餡
◆  經濟日報社論/亞洲一體化是再全球化關鍵







經濟日報社論/亞洲一體化是再全球化關鍵


2025-06-05 02:10  經濟日報/ 社論
大陸國務院總理李強(左四)27日在吉隆坡出席「東協—中國—海合會峰會」。(新華社)


5月20日,中國和東協經貿部長特別會議以線上方式舉行,共同宣布完成中國-東協自貿區3.0版談判。緊接著,5月27日,第一屆東協、中國、海合會(海灣合作理事會)峰會於馬來西亞吉隆坡舉行,三方正式發布聯合聲明。中國總理李強致詞時表示,三方應建成巨大的共同市場,創造出「1+1+1大於3」的整體效應。

就在美國全力以反全球化逆全球化破壞好不容易才建構起來具有經濟一體化意義的全球化之際,整個亞洲,從東亞到東南亞到西亞,則以中國為中心,彼此串連,努力推動建構一個新的區域化經濟一體化工程

整個事態與形勢的發展,毫無疑問,與近代中國之快速崛起密切相關。首先,就中國與東協之間的自貿區發展而言,可以回溯至本世紀初。民國六十八年(1979年),中國推動改革開放,走上市場經濟,民國九十年(2001年)中國加入世貿(WTO),開始與全球接軌,原本由美國主導及推動的全球化,才算是真正進入了全球化階段。中國進入 WTO 之後,即與東協十國展開自貿區談判,民國九十九年(2010年),自貿區1.0版全面建成;民國一O四年(2015年),雙方簽署升級協議形成2.0版;然後,則是在 RCEP 的基礎上又一次升級,完成了3.0版的談判。

數據顯示,中國已連續十六年保持東協第一大貿易夥伴地位,東協則連續五年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夥伴。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雙邊貿易額達到人民幣6.99兆元,占中國外貿總值的15.9%這意謂著經過廿多年,中國與東協十國已經在生意要素上實現了高度優化配置優勢互補,而這兩個「優」,正是經濟一體化和全球化的精髓

民國九十八年(2009年),美國在歐巴馬上台後,也在亞太地區開始搞自貿協定,即所謂的 TPP,戰略上刻意將中國排除在外,未料在歐巴馬任內剛完成談判的 TPP,卻被民國一O六年(2017年)上台的川普以宣布美國退出而遭到重創。現在看來,當年的退出,正是此後從川普1.0到拜登再到現在的川普2.0,美國全面反全球化、去全球化的開端,全世界的全球化也正因為美國作為霸主的揚棄,面臨空前的危機

幸運的是,中國在快速的崛起,而且更重要的是,中國不但認識全球化價值注意全球化不足弊病,因此,中國走了一條與美國的全球化模式不同的道路。

經濟理論而言,全球化有三個優,除了前述的「優化配置」和「優勢互補」之外,還有一個源自於市場經濟充分競爭下必然出現的「優勝劣汰」。所以推動全球化,就必須實現優化配置及優勢互補,讓大多數人及大多數國家分享利益的同時,關注到相對弱勢者在全球化過程中,因缺乏競爭力,反而因全球化而導致處境惡化的現實,從而在制度、機制或政策上給予矯正或彌補

當年中國在展開與東協十國的自貿區談判時,就解到東協十國雖為一個整體,但經濟發展水平差距不小,有已屬於發達國家的如新加坡,也有處於發展中國家階段甚至於相對更落後者,所以在處理互減關稅時就有了一種特殊的安排,以致於整個談判過程相當順利。比如,就在剛剛完成的3.0版本中,中國對東協95%的商品,關稅降為零,東協則對中國90%的商品關稅降為零。

由於美國因素,中國與東北亞的日、韓之間的自貿區談判,進度較慢;但在一帶一路的推動下,中國與中東西亞的經貿關係已有重大進展,特別是剛舉行的第一屆東協、中國、海合會峰會,意謂著亞洲板塊的經濟一體化進展順利,峰會發展的聯合聲明,顯示三方已建構了經濟、能源、數字、人文等七大領域合作框架按照這個趨勢觀察,在可預見的將來,一個以發展為導向,以多邊主義為基石的「全球南方共同體」或將浮現而出中國正在以亞洲一體化為起點,推動一個世紀性「再全球化」工程











聯合報黑白集/曾文生大露餡


2025-06-05 00:41  聯合報/ 黑白集
台電董事長曾文生說,如果中火在2028年無煤,將影響15%的供電。圖為台電台中火力發電廠。 記者趙容萱/攝影


台灣進入「非核家園」沒幾天,台電就把各地除役火力機組推上陣非法發電中南部民眾抗議四起。藍白為此聯手,在立院通過「民國一一七年(二○二八)無煤中火」的決議案;行政院卻說辦不到,稱得等民國一二三年(二○三四年)才能實現。意思是說,為了無核家園,大家得多吸十年碳。

對此,台電董事長曾文生總算說了大白話。他說,台電不可能為了達成「無煤」而沒電可用。如果中火在民國一一七年(二○二八年)無煤,將影響十五%的供電,國家電力系統將陷於癱瘓,核三延役也不夠填補言下之意,「無核家園」的新境界,就是用「碳汙染」換得的

這道題,也是民進黨給全民智力測驗。被「無核口號催眠的人,以為終點站就是個美麗新世界;誰料到了那裡,才知道必須以自己的「肺汙染」為代價。民進黨成功洗腦一批無核信徒,卻連非信徒也跟著受害。當初核二、核三除役時,如果民進黨說清楚真相,要大家在「無核」與「無煤」之間作出選擇,相信沒有多少人想要與煤長相廝守吧!

曾文生的「無煤即缺電」說,狠狠搧了「非核家園」一耳光,讓民進黨的錯誤能源政策完全露餡。難怪大家都說蔡英文比賴清德聰明:蔡英文機巧地把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非核家園的目標訂在自己卸任之後,賴清德則傻傻接下爛攤,不知道自己面對的缺電碳汙風險就在眼前。












聯合報社論/南韓總統大選教給台灣的兩件事


2025-06-05 00:33  聯合報/ 社論
南韓總統李在明(中)4日宣誓就職後,與妻子金惠京(右)在國會前比出愛心手勢向支持者致意。新華社


南韓共同民主黨的李在明以四九.四二%的得票率,擊敗執政的國家力量黨候選人金文洙的四一.一五%,贏得總統大選,隨即就任。表面上,這是選民拋棄保守派轉投自由派;實際上,這是一場「集體討厭尹錫悅」的大集結前總統尹錫悅的戒嚴之亂,造成國政失序經濟衰退長達大半年,連代理總統韓悳洙原定接任崔相穆都相繼遭到彈劾,只能由副總理兼教長李周浩代理總統總理職位。這種群龍無首的狀況,使得韓國面對川普關稅戰顯得難以招架,民怨四起。

正因這種全民「集體危機意識」,韓國人民爭相用選票來挽救國家,使這次大選衝出近八成的投票率,是民國八十六年(一九九七年)亞洲金融危機後最高。可見,南韓選民亟欲擺脫「素人政治」的夢魘,跳脫以往地域政治政黨意識形態的束縛,將希望寄託在訴求全民團結、又具有豐富政治歷練的李在明身上,期待他能讓韓國恢復經濟榮光

與尹錫悅任內的「朝小野大」不同,這次李在明除當選總統,他所屬的共同民主黨也在國會取得過半的席次。這點,讓李在明可以藉著「完全執政」的優勢,全力推動政經改革對內,他必須修補「戒嚴之亂」引發的民意對立與衝突,並消弭經濟上的挫敗感;對外,則要審慎因應川普的關稅大戰。南韓稍早曾提出「七月方案」,希望藉由貿易、投資、造船、能源等合作,在七月九日免除相關關稅。亦即,李在明的考驗嚴峻,很難有任何政治蜜月期。

對外關係上,李在明過去雖被貼上「親中反美」的標籤,但他在競選期間主張推行務實外交戰略,改善對中國關係並緩解南北韓關係,不同於尹錫悅政府一面倒向美國的路線。李在明仍強調韓美日三邊合作的重要性,也稱「韓美同盟」是南韓國家安全的基石,但戰時指揮權須交給韓國。由此可見,李在明上台後的外交路線變動應該不大,但會藉由務實治理保持更多彈性與自主。

從韓國看台灣,這次韓國總統大選,對台灣有兩大啟示。首先,是韓國司法體制高度中立性。南韓憲法法院的主審大法官鄭亨植,雖是尹錫悅所提名,但憲法法院最終仍然八票一致通過對尹錫悅的彈劾案,讓韓國能夠重新舉行總統大選。此外,李在明先前涉嫌違反選罷法,韓國高等法院為保障身為總統候選人的被告權益,使他能擁有與其他候選人相等的選舉活動機會,決定延至大選後再開庭,讓李在明順利取得總統候選人資格。反觀台灣,民進黨推動的大罷免不僅撕裂民意、破壞民主,中選會檢調系統都明顯採取「辦藍不辦綠」的偏頗手法影響罷免連署,激化朝野對立,使國政陷入空轉。

其次這次南韓大選能衝出近八成的高投票率,「不在籍投票」制度扮演了關鍵角色據統計,南韓旅外公民的投票率高達七九.五%,創下歷年新高而提前投票率也高達卅四.七四%,為歷屆次高尤其李在明的大本營全羅南北道,提前投票比率更超過五十%,形成「提前投票、提前當選」的現象反觀號稱資通大國台灣,不在籍投票法案在立法院躺了二十多年,民進黨以違憲及憂慮中共操作為由堅決阻撓這不僅損害海外公民的民主權利,也造成投票大排長龍,乃至「邊開票、邊投票」的怪現象

李在明當選次日立即宣誓就職,顯示韓國亟欲擺脫戒嚴的政治陰霾,讓國政恢復正常運轉。反觀台灣,直到年底,都將陷於罷免惡鬥動盪。看看韓國,想想台灣,民進黨不羞愧嗎?








士大夫無恥 動搖社會根基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3443/web/ 

◆  南韓政治兩極化難撼動
◆  美中對抗 李在明能滿足兩大國?
◆  兩岸都應探索「中國往何處去」
◆  監委應做老百姓的青天
◆  士大夫無恥 動搖社會根基
◆  私授官位更甚公器私用
◆  審慎管制輔以自律機制,促進融資租賃業與企業共榮 2025-05-21 00:00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2024-12-20 10:00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2024-12-02 10:42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2024-10-24 00:00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士大夫無恥 動搖社會根基


2025-06-05 00:00  聯合報/ 黃子政/大學兼任講師(高雄市)
監察院公務車私用爭議連環爆。圖/本報資料照片


近日監察院遭爆公務車濫用事件,被指控的從原秘書長李俊俋、林郁容、蘇麗瓊、王榮璋,再到葉宜津與田秋堇,引發社會高度關注與議論。做為監察機關應具有最高道德表率,這樣的失德行為不僅令人失望,更顯示出「上行下效」的嚴重性。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濫用職權、公器私用的歪風實際上早已普遍存在於各級公私立機關,反映出台灣公務倫理長期失修的深層問題

這種累聚的社會不良風氣,從表面看是制度鬆散與監督不周,實則根源於人性中的貪婪與偽善。公務車本應是為公務服務的交通工具,卻被部分官員視為「福利」甚至當成私車使用,毫無羞恥之心

這樣的思維背後,呈現的是對權力的錯誤認知與對責任的逃避,將自己置於法規與常理之上;把職務視為特權、把資源當作私產。這種行徑不僅侵蝕民眾對政府的信任,更動搖了社會的道德根基。

清朝學者顧炎武在〈廉恥〉一文中強調:「廉恥,立人之大節也」。又說:「國人無廉恥,是國將亡之徵」他認為廉恥心是做人的根本,是國家鞏固的基石,而長期濫用公器正是「無廉恥」的具體表現。社會失去了廉恥觀念,是非不明,最終將陷入全面腐敗與道德崩潰之中。

「士大夫之無恥,是謂國恥」是顧炎武的千古名句。今日濫用公務資源的並非基層,而是位居「御史大夫」、應作表率的監察院官員及委員,更驗證「士大夫無恥」對國家帶來的深層傷害。顧炎武批判的,正是當今公職人員與高官亟需反省的!

公職人員的品格修為首先是「公私分明」。每一筆公帑、資源都來自人民納稅,必須用之有當。其次,是具備「自律與敬畏」之心,能夠約束自身慾望,並對法律與制度心存敬畏。此外,還須有使命感,認知自己的職位是為民眾服務而非享樂享權,以公眾利益為核心才能端正施政風氣

要改善弊端現況,應從制度文化雙軌並進制度面應強化監督機制,提升公務資源使用透明度,建立嚴謹的查核與懲處機制,讓濫權者難以隱藏並確實受到懲罰。同時貫徹政風教育,建立清廉意識,使廉恥內化為職業道德。在文化面,所謂「華風之弊,始於作偽、終於無恥」,重建社會對「廉恥」的認知,透過教育重新培養對不公不義的敏感、對誠信的尊重,讓以廉為榮、以貪為恥成為共同價值。

制度固然重要,但終究是由人執行;唯有公職人員自覺自律、不為利誘,才能防堵濫權腐敗。這正是「有恥且格」,非義而不為的真正精神。

官位高,更須高操守;唯有重拾廉恥之心,方能守住公信、強化責任、延續正氣。




2025-06-04 23:01 聯合報 / 季青 季青漫畫












南韓政治兩極化難撼動


2025-06-05 05:46  聯合報/ 劉德海/政大外交學系兼任特聘教授暨 WTO 研究中心主任(台北市)


昨天南韓新任總統李在明宣誓就職,韓國政治開啟新篇章。回看此次大選,最大特徵仍未跳脫傳統窠臼:保守進步陣營尖銳對立,皆試圖團結自己陣營,可謂壁壘分明。保守陣營前總統李明博、朴槿惠和尹錫悅支持國民力量候選人金文洙。而進步勢力前總統文在寅,在前總統盧武鉉逝世十六周年的上個月廿三日,則會見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

此外,這次南韓總統大選再度凸顯所謂鐘擺效應。自二千年金大中當選總統以來,南韓民主迄今都呈現左右搖擺的現象,只差在鐘擺的時間有所不同,且多因保守派總統被彈劾所致。金大中與盧武鉉兩位進步勢力總統執政十年後,接著是保守派總統李明博與朴槿惠,但後者因被彈劾而未能做滿十年。進步勢力文在寅任總統五年後,又被保守派尹錫悅接掌總統,但不到三年即遭罷免。

進步勢力此次選舉競選的主軸聚焦於尹錫悅的非法亂政。李在明強調他的勝利將是對尹錫悅戒嚴企圖和國民力量黨的直接審判。李在明在得知尹前總統支持金文洙後,呼籲國民看清金文洙本質上是尹錫悅的化身,金文洙當選將意味著尹錫悅的回歸。在電視辯論中,金文洙則稱李在明為「政治怪物獨裁先驅」。此次投票率近八成,創史上新高,凸顯南韓人對本次大選的重視

此次總統大選的另一特徵就是李在明取得壓倒性勝利主要原因除了是因為是尹錫悅戒嚴亂政引發民怨之外,保守陣營沒法推出有力的候選人是另一大主因。其實若國民力量黨推舉前代總統韓悳洙,是有可能與李在明抗衡,甚至有險勝的機會,因為韓悳洙不僅是哈佛的經濟學博士,且在進步與保守政府擔任過總理,是當前南韓最具有處理經濟危機能力者;更何況他是全羅道,可吸收一些進步勢力的票,且意識形態不強烈,可爭取到中間選民的票,但可惜最終未能擊退金文洙。

本次選舉保守陣營最終未能推出單一候選人,且進步勢力的選民明顯地投票表現積極保守勢力則分裂而士氣低落,投票不甚積極。在包括全羅南道、全羅北道和光州,被視為民主黨大本營的湖南地區,所有地區的提前投票率都超過五十%,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最終,全國投票率是七十九點四%,排名前三的道市都在全羅道,全南投票率最高八十二點八%、光州八十二點五%和全北八十一點五%。相比之下,國民力量黨的大本營嶺南地區傳統保守派大本營釜山、大邱和大田的投票率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慶尙南北道投票率則都在七十七點七%。其中大邱的提前投票率最低,僅為廿五點六三%,而蔚山、釜山、慶尙南道和慶尙北道的投票率則在卅%至卅二%之間徘徊。

儘管大選結果將為尹錫悅去年底突然宣布戒嚴,後遭彈劾,造成一系列政治動盪畫下句點,但南韓政治兩極化已根深蒂固,短期內不大可能緩和。無論誰贏得總統大選,都將面臨癒合緊張局勢政治分歧加深的社會挑戰。李在明雖在競選期間極力拉攏中間選票,甚至宣稱民主黨本就是重視增長的中間保守政黨,並力圖改善與財閥的關係,但仍稱將確保尹錫悅永遠不能出獄。可見,其目的仍在獲取選票,並無意對保守勢力妥協改善關係,所以,李在明當選後,勢將遭受近三成的支持尹錫悅激進保守勢力的挑戰。












美中對抗 李在明能滿足兩大國?


2025-06-05 05:46  聯合報/ 汪志雄/美國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美國伊利諾州)


南韓總統大選落幕,共同民主黨候選人李在明以近半的得票率勝出,在國會廣場舉行就職典禮,展開任期。李在明即將面臨多重挑戰,包括朝野政治對立加劇、經濟增長放緩、社會矛盾深化,以及在美中競爭下的外交平衡難題。這些問題不僅考驗其領導能力,也將影響南韓未來的發展方向。

李在明所屬的共同民主黨雖在國會中占據絕對多數,然而自尹錫悅政府戒嚴風波以來,南韓兩大陣營陷入無盡內鬥,政府施政幾乎停滯,民意對立愈發嚴重。穩定國內政局,彌合社會裂痕,將考驗李在明政府的執政智慧。特別是在勞動改革房地產政策等議題上,朝野兩黨激烈對抗;南韓政治長期存在地域對立世代矛盾也加劇社會分裂,這都將會使李在明的施政難度大增。

在經濟上,南韓正面臨出口放緩、內需疲軟、家庭負債創新高等問題。儘管李在明提出「包容性增長」口號,試圖通過擴大社會福利打擊財閥壟斷來緩解民怨,然而實際效果如何將有待觀察。尤其南韓近年青年失業率居高不下、房價飆升,導致民眾不滿情緒升溫。此外,南韓產業結構過度依賴半導體等少數領域,在美中科技戰背景下顯得尤為脆弱。

外交上,在美中戰略競爭加劇的背景下,南韓如何維持「經濟靠中國、安全靠美國」的傳統路線成為難題。李在明雖試圖強化與美國的同盟關係,同時避免過度刺激中國,但此舉恐難以同時滿足兩大國的期待。例如,美國要求南韓加入「晶片四方聯盟」以圍堵中國,而中國則以市場准入為籌碼施壓南韓保持中立。此外,北韓持續的核武威脅(如試射洲際導彈)也迫使李在明在強硬與對話之間搖擺。

南韓社會近年來爆發多項醜聞(如公職人員貪腐、藝人與財閥特權等),導致民眾對政府信任度下降。李在明自身也因多項指控接受審判,包括賄賂與違反選舉法等罪名。對於他當選後,這些官司是否應該繼續進行,或延後等到他總統任期當完,各界仍有爭論。此外,南韓的人口危機老年貧困問題亟待解決,但相關政策因財政壓力難以持續,這都將考驗李在明的施政能力

李在明的挑戰在於如何打破政治僵局、重振經濟活力,並在國際博弈中維護南韓利益。短期內,他需與在野黨協商以通過關鍵法案(如預算案);中長期則需推動產業多元化(如新能源、生物科技)並改善兩韓關係以降低安全風險。特別是川普政府對中國採取日益強硬的立場,並且施壓盟友採取相同策略,李在明如何在美中兩大強權間尋求平衡,恐怕使他陷入兩難,若無法有效應對,不僅其支持率可能進一步下滑,南韓也可能陷入更大的內外危機














兩岸都應探索「中國往何處去」


2025-06-05 05:46  聯合報/ 胡又天/獨立出版工作者(新北市)


聯合報六月一日民意論壇黃年「這已經不是國共內戰了」一文,站在「為人類文明建立典範/為中華民族創造救贖」的高度,問出了台灣早就該和大陸同胞討論的大問題-中國該往何處去。謹以我在大陸、香港求學和交流的經驗,分享個人見解。

大陸同胞有何可寄望於港台者?無非就是「另一種中國的可能」。港台比較自由或公正的地方,早被大陸民間媒體與公知作為「他山之石」拿來與大陸體制攻錯。如果我們能把握這點,也能以思想撬動大局。但若港台不再能提供這些想像,甚至愈來愈多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期望背道而馳的言論與表現,那便只得淪為反面教材。這應是我們討論「中國往何處去」時宜先建立的認識。

大陸網友對中共百餘年來的努力方向,存在著一種善意解讀:「不墮輪回」,即毛澤東民國卅四年(一九四五年)在延安回答黃炎培的關於克服、跳出治亂循環的「歷史周期率」問題,放到今天就是如何突破「階級固化」的困局。

當年毛澤東開出的解方是「讓人民來監督政府」的「民主」,後來的實踐是「人民民主專政」。如今「民主」仍然列在十二項「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裡,但民間輿論對「民主」已然除魅,因歐美民主國家在失控跨國資本主義作用之下,貧富分化、階級固化,且能假選票政治將民眾困在偽議題內耗不已。這樣還不如繼續跟黨走,一則集權大政府在保障底層民生上責無旁貸;二則這些年來大陸確實在國防科技等層面有所成就,受到民眾肯定。

如今大陸社會對分配不公等議題深感不滿,中共高層也十分清楚,這兩年再三出台促進消費的政策,但當微博評論區又出現「錢都拿來還房貸了,都在為過去的土地財政埋單」之類直指癥結甚至追責的呼聲,台港又有什麼經驗和模式可供有心人拿來攻錯?

從大處來說,答案是:沒有。香港炒房炒得更厲害,台灣也年年講「居住正義」,屆屆選舉又選出「上流社會」,反而頗有人對中共壯士斷腕,引爆房地產暗雷叫好。

但從小處來說,也還有不少。有大陸網友問了個頗受共鳴的問題:「為什麼我對國家民族的未來充滿信心,但對個人的生涯只有悲觀?」在一場場科技突破外交勝利捷報底下,從教育、就業、居住、法治等關係到海量小民切身權益與尊嚴的領域,一直都充溢著被侮辱與被損害的人。中共中央既不可能,也其實不想完全捂滅這些民怨,畢竟這對地方和各機關單位的權力多少算是種制衡。在這些領域,就還有不少人會對台港做得比較好或比較不差的部份,表示嚮往或肯定。這就是我們尚有可為之處。

當今真能動人的議題,已非民主、人權、法治等套裝大詞,而是回歸到公與私、集權與分權、生產分配與再分配的永恆拉扯。我們難以奢望有某種理想模式可把中國以至全世界統一起來,但是,持續在「不一樣」的道路上探索,且讓在大陸難以發聲者,可藉台灣平台伸張己見;在台灣不得意者,可藉大陸平台開罵,進而匯成少許有益健康的壓力,這或許可以讓我們更全面、踏實地漸次回答「中國往何處去」。













監委應做老百姓的青天


2025-06-05 00:00  聯合報/ 陳啟彬/監獄受刑人(花縣吉安)
監察院二度糾正,仍撼動不了監獄沿襲幾十年的弊端陋習。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人民違法,政府會予以法律制裁;若政府違法,誰能期待政府會自認違法自請法律制裁?當政府機關帶頭違法,老百姓向監察院哭訴陳情,盼望的就是勇於匡正官箴為民申冤的青天大老爺!

國家獄政,受刑人監獄強迫為營利事業的私人公司勞動工作,每月工資僅只幾百元,學習自力更生的機會卻少得可憐。這一個把受刑人當廉價勞工制度藏汙納垢,監察院於一○五年、一○八年二度提出糾正,調查報告直指:「矯正署明顯已違背憲法第十五條、第一五五條及公民與政治權力國際公約」。雖監察院糾正後,促使修正監獄行刑法,提高了受刑人勞作金提撥比率及實領收入,但受刑人勞動所得偏低獄政爭議依舊存在,根據學者研究即使提升後平均每月也僅約六百元。

幾十年牢獄的弊端陋習,公權力要求受刑人耗費生命為私營企業從事摺紙袋等工作,卻連自主自給基本生活所需都無法滿足。監獄此舉已涉違理、違法、違憲,業經花蓮地方法院審理,一一二年度監簡更一字第三號判決揭示:「勞作金與基本貿雖得有所差距,但亦不能差距太多,否則即有使受刑人之作業勞動奴隸化之嫌,應為文明法治國所不容許」。

活生生的監察院二度糾正,仍撼動不了監獄沿襲幾十年的弊端陋習。難得監察委員接受陳情行使監察權,調查確認監獄機關有嚴重違失,雖大動作提出糾正案,卻不在乎行政違失是否已臻改善,不追查行政違失的背後是否有公務人員涉及不法,非但匡正不了官箴,反而助長了行政怠惰官僚文化

事到如今,但願監察委員從監察院糾正案糾正監察院,彼此互相激勵,及時找回初衷,勇於貫徹監察職權,真做老百姓的青天。













私授官位更甚公器私用


2025-06-05 00:00  聯合報/ 陳文卿/環保服務業(新竹市)
監察院爭議連環爆,秘書長李俊俋因不當使用公務車遭告發涉背信等罪。圖/聯合報系資料照


監察院原任秘書長李俊俋遭爆濫用公務車接送愛犬美容辭職,繼之又有媒體爆料不只一名監委濫用公務車辦私事。這些公器私用行為看似雞毛蒜皮小事,卻是值得重視心態問題

當官的人往往有個心態,「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這是久遠以來官場習氣。尤其是政務官或機關首長,大大小小,包括家中的各種私務,利用公家資源的情事屢見不鮮;因為是整個辦公室的「老大」,除非媒體爆料,無人敢多說閒話所費金額可能不大,但享盡方便、耍特權的威風,也是人們趨之若鶩、拚命想當官的原因之一

公務車私用、將公家器具拿回家使用,甚至使喚隨身秘書去購物、接送小孩等,都是公器私用行為這些有形侵占公家資源尚屬有限度;另有一種大家未注意的是,大官利用權勢將名器職位私相授受,這種循私的危害更烈。

不問能力專長是否符合,將自己的親信派去其可以掌控的單位任職,若德不配位則嚴重影響公務運作。空降者與單位缺乏休戚與共的情感,則盡量在職位上撈好處,因此徇私往往跟舞弊脫不了關係,官箴敗壞多從此開始。

古人雖然曾說「內舉不避親」,但這是說只要用人唯才即可不必理會瓜田李下之譏,現在官場上卻多見「內舉唯親」,更該檢討










盛治仁/與畢業生分享3個人生體會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盛治仁/與畢業生分享三個人生體會
◆  辛翠玲/後霸權時代初期:國際關係新常態
◆  林中斌/「共軍必攻台」:六盲點
◆  陳冲/全球南方生日不快樂








盛治仁/與畢業生分享三個人生體會


2025-06-05 00:00  聯合報/ 盛治仁(作者為雲品國際董事長,著有《領導自己的人生》、本文擷取自赴世新大學畢典講詞)


最近恰逢大學畢業季,我兒子今年也要畢業,在此與即將進入職場、邁向人生新方向的你們分享三個人生體會

一、不要投資在預測,要投資在準備AI、疫情、戰爭、貿易衝突、氣候災難,每件事都足以翻天覆地。哈佛不得錄取外籍生也是過去難以想像的。常態不會很快恢復,要習慣動盪才是新常態。

不要把時間花在預測未來,而要花在準備自己。就像無法預測地震何時會來但可準備好逃生包。人生挫折危機不是會不會發生,而是什麼時候發生

我的人生曾在一夜間劇變,從內閣最年輕的部會首長被無端指控為貪汙圖利的嫌犯,從雲端摔到谷底。遇到不能控制的事,只能勇敢面對

後來反而感謝上帝。那場風暴讓我從鬥爭的政治圈走進企業,學習謙卑、高 EQ 和危機處理,更釐清人生的優先順序。

我們無法控制風向,但可以學會駕馭風帆。準備好的人,就不怕風來。

二、永遠問自己「為什麼」。世上最厲害的人,不是最聰明的,而是知道自己為什麼而活的人。我很喜歡 Sinek 講的黃金圈理論:從 WHY 出發,再談 HOW,再談 WHAT

你每天寫報告做簡報時要問自己:我為什麼要做這件事?是老師說要交?老闆說要做?還是真心覺得有價值?

金恩博士演說開頭不是 I have a plan,而是 I have a dream有夢想才能感動人,才是驅動自己的力量,因為他們從 WHY 出發

三、擇其所愛,愛其所擇。有人問我應該追求熱愛的工作還是先顧好生計?我建議擇其所愛,也要愛其所擇

大家都聽過李安導演的故事,六年沒有工作還堅持理想。這很激勵人心,但也是倖存者偏誤,因為沒看到更多失敗者的痛苦。

所以可用另一種思考,愛其所擇

三位泥水匠在砌牆。當人家問他們在做甚麼時,回答分別是砌牆、蓋房子、以及蓋上帝的家。

他們做一樣的事情,意義卻天差地遠你能不能在正在做的事裡,找到意義與價值,會決定你每天活得有沒有動力

你們未來除了管理專案財務之外,最重要的是要管理自己的人生。

學會管理你的熱情,別讓自己變得麻木;管理你的時間,別讓社群媒體偷走你的人生;管理你的健康,不然年輕會變成過去式。還有,請記得管理你的幽默感,因為人生一定會遇到難搞的客戶、尷尬的會議,還有前任突然出現的婚禮邀請。幽默感不是說笑話,而是用微笑面對風暴能力

最後我想送三句話:Be brave,Be true,Be kind勇敢不是不害怕,而是在害怕中仍願向前走

誠實面對並認識自己,活出你相信的價值與選擇善良不是懦弱而是理解與尊重離開網路同溫層,不繼續散布惡意而要以愛和關懷投入利他的行為

最近 NBA 季後賽柯瑞手受傷,布魯克斯防守時一直打手,事後還大聲說我就是故意的!不想碰撞就去打網球。有些人為了贏什麼都做得出來,但那不是值得效法的成功。真正成功的人,是既尊重自己,也被人尊重的人

有位敬重的長輩說他人生成就是七十五%的運氣加上廿五%的努力準備。但如廿五%沒到位,就算運氣來了也接不住。

祝福你們機會來時已準備好,也有勇氣接住它。

祝福你們成為時代的答案,不只適應未來而能創造未來。






黃齊元/台灣應加速「和中投美」

◆  黃齊元/台灣應加速「和中投美」










黃齊元/台灣應加速「和中投美」


2025-06-05 05:47  聯合報/ 黃齊元(作者為台灣併購與私募股權協會創會理事長、東南亞影響力聯盟創辦人)


最近隨著美中關稅談判暫時和解,賴總統言論也趨向緩和,包括就職周年演講及媒體專訪。為何會如此?因為川普想和中國做大交易,台灣不能成為麻煩製造者,別讓川普不開心!

如果中國因台灣而生氣,美國也會生氣。假如習近平對川普說「我很想和你做生意,但台灣這樣鬧,我在國內面臨很大壓力」,你想川普會有何反應?最近多家外國媒體評論台海風險,並建議美國加強管束台灣美智庫甚至促擬撤僑計畫,逼得賴總統不得不正視現實。

川普是精明的商人,他只在乎商業利益。做生意就是要抓住主要目標,如大國及大企業,包括中國、日本、印度及台積電、輝達、蘋果和沃爾瑪等,而打擊敵人更要殺雞儆猴,如華為和哈佛等;但如果對手強硬有實力,川普會知難而退。這也是最近為何台積電態度突然硬起來,強調晶片若有關稅就會放慢對美投資。

川普最關心的是投資美國。最近日本首相石破茂對川普表示,敦促美國取消關稅措施的立場不變,希望日本能以投資取代關稅;川普馬上改變態度,表示日本製鐵收購美國鋼鐵計畫可以放行,因為將可創造七萬個工作機會,為美國帶來一四○億美元經濟效益。兩家公司合併後規模全球第三,而且總部設在美國。

由此可知為何賴總統要在此時成立主權基金,而且於五二○高調宣布。台灣或可對美國表示,「未來五年將對美投資兩千億美元,在科技領域全面合作」。這絕對是「跪美基金,但台灣不能沒有美國;如果外匯存底不用於投資,未來恐怕也會被強迫轉換為百年零息債券。美財政部長貝森特說台灣有「很好的提案」,或許就是這個。

台灣沒有什麼選擇,近期美國國安會大裁員,「知台派」失勢;台灣要是繼續指控中共為侵略者,只會淪為下一個烏克蘭。面對見錢眼開的川普,台灣必須砸錢,這是賣身契,但也是護身符

台灣的危機,不只在於美國關稅衝擊以及川普外交政策,還有我們自身的問題。核電停機後,台灣能源結構異常脆弱,連美國在台協會和黃仁勳都呼籲台灣恢復核電。近期停電不斷,未來中共只要封鎖天然氣進口,台灣就沒得玩,根本不需大動干戈。

接下來的川習會,中國已占上風,只要端出有創意的提案,應可打動川普;比如說,習近平可提議以五千億美元幫助美國興建高速鐵路,如同百年前華人赴美造鐵路一樣。鐵路是重要基礎建設投資,不僅能帶動經濟發展,還可以振興工業。習近平甚至可以加碼,但前提是川普促成兩岸和解。

美國對中政策仍陷在戰略威懾、讓中國付出沉重代價的老套中;但這對中共沒有效,也不是川普心中所想的。美國會逼迫台灣增加國防預算,但那是為了要台灣花錢軍購,並非真正能派上用場。

過去兩岸地緣政治風險,在於台灣不當言論踩到中共紅線。但未來還有一種風險,就是這種言論破壞美中達成交易的可能性,屬於商業、而非軍事性質。對川普而言,這是更嚴重的事,他要交易、不要戰爭,因此未來兩岸需比賽和美國交易的能力。

賴總統最近接受日媒訪問時談到兩岸關係,希望把對抗轉為對話、封鎖轉為合作,這是一個正面的轉變;兩岸沒有什麼不能談,只要對岸能正視中華民國存在事實。但台灣必須為川普先把鈔票準備好,也許經濟部長郭智輝最好的出路是外交部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