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6月13日 星期五

葉匡時/台鐵高鐵人事案反映的問題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葉匡時/台鐵高鐵人事案反映的問題
◆  張延廷/台海兵推的覺迷與覺醒
◆  廖元豪/一黨獨大就需要黨外
◆  楊志良/大罷免大成功?還是民進黨悲歌?
◆  薛承泰/七十八歲的魔咒








葉匡時/台鐵高鐵人事案反映的問題


2025-06-13 00:00  聯合報/ 葉匡時(作者為陽明山未來學社榮譽理事長)


最近有個拍案叫奇的人事異動。高鐵董事長鄭光遠接任高鐵董事長才四個月後,改任台鐵董事長,與鐵路或交通運輸毫無淵源的史哲接任高鐵董事長。許多人認為史哲沒有足夠的資歷接任高鐵董事長,批評這是個酬庸任命。我覺得這個人事異動反映的不是單純的政治酬庸與否,還有其他更嚴肅的制度問題,限於篇幅,我想指出兩個值得檢討的地方。

首先薪資待遇問題。報載鄭光遠從高鐵轉任台鐵董事長,每月薪資將減少廿萬元,工作卻要艱困許多。高鐵就只一條路線,單一車種,營運非常上軌道。雖然曾瀕臨破產,但在馬政府時代經過財務改革後,現在年年穩定盈餘,並成為上市公司台鐵則是路線與車種都很複雜,沉重的人事包袱,僵化的企業組織與文化,有待提升的公安意識,加上政府對費率的限制等,台鐵去年從公務機關改制為國營企業後,年年虧損的沉痾並沒有明顯改善

如果要史哲去接台鐵,他應該不敢就任,社會上質疑一定更為強烈;鄭光遠以七十一歲之齡,早可含飴弄孫,卻願意放棄高薪而懷抱使命感去救台鐵,令人佩服。但這正好說明,目前政府國營事業、泛公股事業的薪資待遇設計極其不合理。

國營事業如台銀、台電、台鐵等機構,其首長職位與待遇基本上是比照政務次長。泛公股事業如合庫、台鹽、高鐵等,其首長待遇則比國營事業好,董事長薪資約為部長薪資兩倍。這就產生高鐵董事長待遇遠高台鐵董事長的不合理現象。雖然泛公股事業首長待遇要比國營事業好很多,但與民間企業相比,仍然相距甚遠。當然,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民間企業主管的報酬與績效高度連結,而國營事業或泛公股事業,受政治影響甚巨,首長也幾乎不用為績效負責,有人批評他們是受酬庸的肥貓,也不是毫無道理。就此而言,如果高鐵董事長薪資降到與台鐵一樣,甚至更低,史哲應該還是會欣然就任吧?

其次形同虛設的年齡限制行政院規定,國營事業以及泛公股事業的董總年齡滿六十五歲必須年年經行政院核准才能續任,滿六十八歲者,除有特殊原因考量經報院核准外,都必須要更換鄭光遠接任高鐵董事長時為七十一歲,顯然政府有特殊考量。問題是,他僅當四個月就離開高鐵,那他接高鐵時的特殊考量是什麼,居然在四個月內就消失了?現在又去接台鐵董事長,特殊考量又是什麼?現在國營事業、泛公股事業、政府投資的財團法人等機構首長,年齡超過六十八歲者比比皆是,行政院既有此規定,就應該公開說明其特殊考量是什麼。如果無法說明原由,那乾脆取消年齡限制規定

事實上,現代人的健康壽命已大幅提升,過去的年齡限制已不合時宜京都陶瓷的創辦人稻盛和夫在七十八歲時受日本政府之託,挽救宣告破產日本航空。鄭光遠以其經驗資歷,如能重整台鐵,「讓台鐵再次偉大」,誰會計較他的年齡?問題在既然政府有規定,那就照規定執行。

總之,這次台鐵高鐵人事案,反映了國營事業、泛公股事業首長的任免,除了政治凌駕專業外,在績效責任薪資待遇以及年齡限制等方面,並沒有合理設計。但要政府尊重專業,並能合理改善人事制度,在當前政府的施政順序上,可能比改善台鐵體質更為困難吧?







丁予嘉/超級風暴,即將來襲

◆  丁予嘉/超級風暴,即將來襲
◆  陳國樑/財政暴政









丁予嘉/超級風暴,即將來襲


2025-06-13 00:00  聯合報/ 丁予嘉(作者為經濟學家)


民國一九年(二○二○年)新冠肺炎爆發之後,各國競賽式印鈔撒錢挽救脆弱的經濟。經濟增長是救回來了,副作用也避免不了;通貨膨脹持續升高,逼著各國央行紛紛快速升息緊縮貨幣供給,以抑制猛爆性物價上漲。當然,副作用再次避免不了,經濟衰退憂慮甚囂塵上。

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Fed 把聯邦資金利率升到五%至五點二五%,經濟衰退倡議就不曾中斷過。時間來到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的六月,儘管 Fed 已降息一百個基點,美國十年期國債殖利率,依然高達四點五%前兩周標售的廿年期公債也不符預期,得標利率高達五點○四%前陣子才公布的美國第一季經濟成長率,為負的○點二%

確認美國經濟會在下半年開始衰退,並且不同於這個世紀的前廿四年,這次的衰退將較長、較深。原因如下:

一、實質利率為正,且大於一點二五%,持續一年以上。歷史經驗告訴我們,若上述情況發生則衰退將臨,且股市將面臨大幅修正。美國自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三月開始至今,實質利率大於一點二五%,已經歷時十五個月

二、歷史新高的聯邦赤字持續排擠私部門借貸,利率將持續處於高位,打消經濟復甦動力。

三、通貨膨脹率會因川普關稅而居高不下,過於頻繁的反反覆覆,關稅協議必定是緣木求魚。今年下半年的通膨水準將似脫韁野馬,Fed 不但沒有降息空間,甚至可能加速升息。

四、仔細研究「又大又美減稅法案」,根本就是提油救火不但增加聯邦赤字,更使貧富懸殊加大(劫貧濟富),不但不會增加消費,反而更加速社會不安

五、利率居高不下的另一副作用,就是岌岌可危的商用不動產市場,即將在未來兩年內到期的二點七兆美元債務,將面臨骨牌式違約倒閉,更可能拖累二百家以上的商業銀行。

以上的原因,均會相互影響、相互牽制,進而造成政策上的兩難Fed 深知持續很久的正實質利率,對經濟成長有拖累作用;財政部更確切知道卅六兆美元的聯邦赤字,僅支付利息就難以持續;商業部也有充分資料顯示,民間債務也岌岌可危。但沒有人敢跟川普警示風險,Fed 更不敢降息控制通膨與充分就業之間,Fed 顯然是要控制通膨為先,理由再清楚不過了

就從六月開始,川普關稅開始發威,沃爾瑪貨架上的商品,從生鮮、民生必需品,到文具、玩具、電子產品,漲幅從八%、四十%到甚至翻倍,下半年通膨必定成為美國人民的噩夢。

不同意我看法的人當然不少,他們說美國現在股市新高,就業市場穩定而健康,通膨率有明顯下降,僅三%左右而已,實可接受;聯邦債務其來有自,存在已久,只要經濟成長個兩年,稅收增加債務自然減少,問題不大。

持此看法的人,應該是被「不理性榮景」蒙蔽了雙眼。殊不知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AI 啟動了這波長達將近三年的股市多頭。驚人的類似也曾在民國八十六年(一九九七年)發生過,導致民國八十九年(二○○○年)的崩盤,其名為「互聯網泡沫」或稱 dot com bubble;把 Nasdaq 線圖調出來比對一下,就知道我所言不假。

最後,為什麼這次的衰退會又長、又深?一句話,因為川普的橫空出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