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5月1日 星期日

經濟/從Apple Pay來台 看產業開放政策

.聯合報社論..從希爾斯堡案重審看八仙塵爆究責
.聯合報黑白集.柯郎才盡?
.經濟日報社論.從Apple Pay來台 看產業開放政策




經濟/從Apple Pay來台 看產業開放政策


2016-05-01 02:36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Apple Pay來台引發爭議,行政院長張善政日前定調,若經評估無逃漏稅等負面疑慮,金管會送出評估報告,政院馬上可以處理,不用等520之後。張揆也表示,Apple Pay登台有助帶動本土行動支付浪潮,台灣可因此受惠,況且台灣不是大陸,不應藉由封鎖國際服務,來扶植本土產業。
張揆此說法,以清楚明確的務實作為,展現了過去內閣少有的行動力,相當值得肯定。從政府管理的角度來看,對於創新的科技應用,行政機關若沒有足以服人的理由,確實不宜禁止或封鎖,否則容易形成行政怠惰的藉口,也讓消費者喪失享受創新服務的機會。從產業發展的層面來看,台灣目前在行動支付的應用已落後先進大國甚多,若能引進創新科技,確實有機會讓國人正視金融科技(Fintech)的突飛猛進,並進一步刺激相關產業的開展。
如果仔細檢討台灣在行動支付領域大幅落後的原因,很重要的因素是來自主管機關遲不開放,加上法規制定曠日廢時,讓第三方支付法直至去年才正式上路,落後先進國家十餘年。此外,法規綁手綁腳諸多限制,如今也可看出後作用力。近來第一批申請的業者歐付寶及樂點行動支付,都已決定向金管會申請延期開台,主因除了業者求好心切外,也是因為法規太過嚴格,在支付流程與身分認證上嚴密把關,讓原本希望達到更簡單好用的行動支付,反而變得更複雜麻煩,難以推廣普及。
不僅如此,近來也有多家公司推出P2P網路借貸平台,但立即傳出有人檢舉涉及違法吸金或放高利貸,引起金管會關注,對於社會上這股亟欲創新創業的動能,也是無形障礙。張揆在準備開放Apple Pay前,也應關注行政法規是否合理,否則,明快引進國外技術與服務,本地企業卻無法獲得對等的重視與關愛,對產業發展也是一個大傷害,不可不慎。
同樣面對政府嚴格管制、且影響層面更深遠的IC產業,新舊政府對於不開放中資投資台灣IC業的議題,幾乎可以說已達成共識。但是這個關乎台灣更多企業、更多從業人員的重大議題,也應在此一併拿出來討論。反對者認為開放大陸資金投資IC設計業者,會有國家安全與資訊外洩等疑慮。這當然是政府應該考慮的重點,去年大陸紫光提出收購美光的計畫,但最後被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駁回,主因就是美國國防部因為採購不少美光的記憶體,擔心有國防安全的疑慮。
換句話說,政府當然可以針對申請案件就各層面進行分析考量,但絕對不是全面禁止,連讓業者提出申請都不准。如今台灣只要提到中資來台投資,所有官員全都口徑一致不准,完全沒有思辯討論的空間,任何產業政策最後若都流於意識型態作祟,就相當不可取。
事實上,政府制定各種政策,最重要是基於國際潮流,找出解決產業困境的辦法,最怕昧於現實,不清楚產業的問題核心。大家只要注意近年來國際大廠在大陸的投資動作,就可以發現,如今大陸在半導體業的發展進程,早已非昔日吳下阿蒙。
例如,高通在貴州成立伺服器晶片合資公司,恩智浦(NXP)與北京建廣成立電源管理合資企業,超微將CPU技術授權給天津海光企業,IBM將PowerPC授權給大陸學研機構等,這些都是全球最高端的半導體科技,台灣連這種技術都沒有。
因此,當大陸從世界各國取經,透過與國際一流大廠的結盟合作,快速縮短與先進大國的距離,但台灣卻關起門來,只認為別人很落後,只想來偷技術挖人才,難怪大陸TCL董事長李東生要說,捧著錢想來台灣投資,還要被設很多限制,全世界很多地方可以投資,不一定非來台灣不可。台灣被自己的思維限制,恐怕才是阻止台灣進步的最大障礙。

聯合/柯郎才盡?


2016-05-01 02:3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意支持度過了死亡交叉之後,柯文哲的百寶箱就彷彿失靈了,再也變不出叫好的把戲。儘管柯市長仍努力推陳出新,但得到的噓聲始終比掌聲多,連自己人都不給面子。
柯文哲最近突發奇想,要求捷運文湖線由四車廂改為六車廂,以紓解人潮。這項構想立刻遭北捷副總打槍說,文湖線採取全自動系統,若要增加車廂,所有號誌系統要全部更新,月台門也要修改,光是建置費就要花掉上百億元。一個點子就值上百億,柯文哲的想法如此高貴,恐怕連他自己也沒想到吧!
此外,柯文哲近日大推U-Car計畫,也遭到外界吐槽。反對的理由是,台北市面積狹小、交通擁擠,紓解之道應該是提供大眾運輸作為替代;否則,若再鼓勵U-car進城,只會塞上加塞。更何況,U-Car的失竊、事故、肇逃等的責任和代價,都要比U-Bike嚴重千百倍;市府在沒有全盤配套前,不宜草率抄襲國外作法胡亂上路。
柯P最新的一招,是要求「機車退出騎樓」及重機「依面積收費」,前者遭民眾指責「打壓機車族」,後者則不免給人「市長連這個都要管」的感覺。機車退出騎樓,原應「因地制宜」,視情況而定;否則,那端是「讓路給行人」,這端又會衍生「搶路當停車場」的問題。至於重機停車,各停車場早就在做,柯文哲硬要指示「依面積收費」,實無高明之處,反顯得管太多、太瑣碎。
柯郎是否才盡,關鍵在大巨蛋,那才是顯露他真本事的戰場。

聯合/從希爾斯堡案重審看八仙塵爆究責


2016-05-01 02:36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八仙樂園塵爆意外,造成15人死亡、484人受傷,
活動負責人呂忠吉被依業務過失致死罪,判刑四年十月。 聯合報資料照片
八仙塵爆案一審宣判,唯一被告是活動主辦人呂忠吉,判刑四年十月。由於罪責明確,預料塵爆案主體部分很快可走完司法程序;至於先前獲不起訴、發回重新調查的八嫌,恐得相當時日才有結論。事實上,行政疏失也是塵爆案肇因,相關單位的追究卻有氣無力,輕輕帶過。傷亡慘重震驚國際的塵爆案,若竟出現船過水無痕的結局,未免諷刺。
刑事究責及民事求償即便有結果,對死者及在漫漫復健之路掙扎的傷者也完全不成比例;何況,對行政疏失的檢討,幾乎僅聊備一格。八仙塵爆十五死、四六六傷的悲劇,難道輕如鴻毛?
八仙塵爆案宣判當天,英國法院適巧重審情節類似的案件並做出截然不同的判定,形成極強烈的對照。一九八九年希爾斯堡球場足球賽球迷推擠踩踏,造成九十六位年輕人慘死;二十多年前,陪審團認定「意外致死」,警方沒有疏失。然而,根據鍥而不捨的獨立調查發現的新證據,倫敦高等法院三年前翻案重審,陪審團據此做出新判決,認定踩踏事件係因警方容許太多球迷進場,動線規劃又明顯不當,故而「推擠事件因警方疏失而造成」。
重審逆轉判決,英國首相卡麥隆表示是對喪生者「遲來的正義」,認為這樣的裁定可警惕警方檢討大型群眾集會的維安,這是更積極的意義。若踩踏事件未能推翻「群眾恐慌、警方無疏失」的認定,警方將不會認真瞭解恐慌因何發生,以為光憑「不確定性」的護身符即可逃過究責,將使防災網的破洞失去補救機會。
重大集體災害必須深刻檢討,才能淬煉出教訓,進而補強防救災標準作業程序之不足。究責官員、記過懲處並不是目的,重點在汲取教訓。諷刺的是,日、泰、美、中國大陸等國都將八仙塵爆案當成教案研討,台灣作為災難主角卻反而悄悄放下。
發生大型災難,事後卻只偏重民刑事責任追究及受害人理賠問題,卻忽略對前端負責防災設計及執行的行政部門之檢討,原因在於國人未能體認「防災重於救災」的精義。八仙塵爆案如此,前年高雄氣爆案亦如此。高雄氣爆案中,高市府對地下管線管理顯有疏失,消防單位處理外洩氣體遲鈍,迄今有改善嗎?又如,台南震災傷亡慘重的維冠大樓,整個司法過程只關切惡劣建商、建築師的責任,沒人管那張建照怎麼發的?施工管理又何以形同虛設。
塵爆案發生後,交通部修法提高觀光遊樂業責任險額度、違規處分也大幅加重,這是根據行政院專案檢討會議指示辦理;內政部本月起將要求辦大型活動的安全救災演練,這其實也是早就該做的事。至於處理燒燙傷病患送醫作業一團亂的衛福部「緊急醫療應變指揮中心」,迄今有改善嗎?
聯合國防災會議去年提出極有意義的觀念突破:「避免製造、及早察知新形態風險」,八仙案挑戰粉塵作業禁忌而釀災正是代表性案例。生活上有新元素介入,製造新刺激,必然產生新的風險,因此定位防災為「未來學」,必須及早偵知正在升高的風險,一旦跨越臨界,必然引發前所未見的災難,必須靠與時俱進的防救災認知,以及隨時補強防救災SOP的不足,才能達到防災減災的目的。
人性因素難以列入風險的量化評估,這是防救災最難克服的一環。正因為不確定性因素難以掌握,所以政府、業者、乃至個別民眾,對於風險的概念都必須隨時補強更新。關心受害人權益、究責不法之徒,是後端救災的範疇;而要避免新形態災害的發生,則必須關注前端挑戰防災的新元素。
英國逆轉二十餘年前希爾斯堡踩踏事件的判決,除了伸張正義,更在提升大型群眾聚會活動維安作業的意識與規格,立意值得深思。

名家縱論/人工智慧:下一波科技革命?\星期透視/紅色供應鏈:誰在供應?

.巴拿馬之行 誰在試蔡英文的底線?
.若沒了「九二共識」 兩岸又要爭死活
.沖之鳥衝突/「人我不分」 日本對外關係習性
.沖之鳥衝突/心理先武裝 與日談判絕不能讓
.「流水的官」不懂蘇花改 我只要條安全回家的路…
.趁張揆效應 水庫開放觀光吧
.22K救弱老闆 卻毀經濟
.勞動節快樂? 蔡英文作夢!
.名家縱論/人工智慧:下一波科技革命?
.星期透視/紅色供應鏈:誰在供應?
.畫中有話/台灣的水牛精神




名家縱論/人工智慧:下一波科技革命?


2016-05-01 02:36 聯合報 簡立峰(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

人工智慧技術發展超過半個世紀,近期因為AlphaGo打敗南韓棋王,再度受到關注。過去幾年網路與智慧型手機改變了世界面貌,或許幾年後人工智慧又將帶來新一波科技革命,你我的生活型態隨之產生很大變化。
媒體對AlphaGo打敗棋王有不少過度想像報導,因此有「機器即將會取代人類」的疑慮。事實上,人工智慧研究雖在語音識別、圖像辨識等技術有進展,但人類有太多認知能力,包括管理、決策、直覺、聯想等,非現有電腦科技所能企及。人工智慧,如同新的醫療或綠能等科技,希望應用在改善人類生活。AlphaGo只是一很會下棋的程式,其貢獻是證實若具備有效的海量數據,在特定應用如圍棋,機器是可以透過自動學習更加智慧化。
AlphaGo與棋王對弈後,科技業明顯地擴大對人工智慧領域投資,南韓政府立即決定未來五年投入一兆韓圜打造人工智慧研發中心。可以預見,許多電腦應用領域將更朝智慧化發展。台灣產業以資通訊科技為主體,新政府將上台,需要思考在科技革命裡,台灣能扮演的角色。政府決策者對科技趨勢的掌握非常關鍵,過去台灣明顯錯失網路產業發展,低估智慧型手機對個人電腦的衝擊,面對這波科技浪潮不可不慎。
人工智慧發展並非偶然,主要是延續資通訊科技從雲端運算、行動網路、大數據分析等一系列進展演進而來。雲端運算的突破,建構出隨手可得的超級運算系統,網路與智慧型手機的普及累積出龐大數據,透過大數據分析,加上機器學習技術與未來萬物聯網,不少電腦應用將變得智慧化,汽車有機會自動駕駛就是其中代表。
人工智慧應用早融入我們日常生活。以Google為例,全球每天有超過二億人次透過Google翻譯,進行一○三種語言組合翻譯。另外,多達九十九%的垃圾郵件能被Gmail偵測過濾,使用者大量拍攝的相片可藉由Google相簿的人臉辨識自動組織分類。這些使用起來自然順手的服務,都是運用機器學習的成果。而機器學習技術也非深奧不可及,Google已經開放命名為TensorFlow的機器學習平台及其原始碼,有興趣開發者可很快上手。
人工智慧在可預見未來,應該不具備以人的形態展現,也不可能全面理解人類語言。但是只要運用大數據以及機器學習技術,不久將來智慧服務可能充斥你我生活,包括在電子商務、醫療、金融等層面。
未來電子商務網站,能像現在的亞馬遜網站,針對個別使用者喜好推薦商品,在老顧客生日時自動打折降價,手頭不寬裕時提供借貸。大雨來前,能搶到生意的計程車,不論是否是Uber,都能根據氣象與市民作息預測交通尖峰,在對的地點出車等待。穿戴式裝置不再只是量量血壓,未來能根據使用者情緒與生活作息,提出有效健康預警,甚至聯絡醫生。而投資理財軟體,如同圍棋高手需要等級認證。錯估投資者風險承受力的理財軟體,或許未來法院會接受消費者提告。
這樣的智慧服務年代,科技的主導必然是掌握最多數使用者的平台業者。台灣長期以來的強項在硬體,或許人工智慧可造就更多、更強大的雲端環境、各式感測器、處理器等需求,台灣不會沒有角色。不過看看最近Intel因為錯失智慧型手機市場加上PC產業衰退,宣布要裁員一萬二千人,便可得知硬體產業眼前的硬仗不會少,台灣還是要努力嘗試軟硬整合、異業整合,尋找新的成長機會。
二千年起,台灣每八年都出現政黨輪替,科技產業似乎也每八年典範轉移,台灣業者也不能避免的受創。例如二千年發生網路泡沫,台灣幾乎停止投資網路產業,導致最後錯失中國網路的崛起。更早一年,PayPal已經發展出第三方支付,台灣卻是十五年後在支付寶來台以及網路業者的憤怒下才通過相關法令。○八年iPhone與Android帶起一波智慧型手機與行動網路,不少電子業者還堅守PC產業,眼看著中國紅色供應鏈迅速崛起。
年初至今,當新政府已擬定推動五大創新產業,人工智慧、智慧汽車、虛擬實境一波波科技新浪潮又襲來。期許政府政策可更前瞻、更彈性,八年之後的台灣,不會懊悔又錯過了什麼。
(作者為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

星期透視/紅色供應鏈:誰在供應?


2016-05-01 02:36 聯合報 薛琦/東吳、世新大學講座教授

二○一三年九月廿九日倫敦金融時報一篇報導,標題是「中國公司打進蘋果的供應鏈」,一個月後,天下雜誌「紅色供應鏈,台商面臨的挑戰性」,為供應鏈加了顏色,很有創意;但誰在供應,又如何供應,引起很多討論。在經濟發展的文獻中,如何在建立起消費財產業後,再發展後續的原料、零件業,一直是個熱門課題,值得一談。
聯鎖效果理論
由赫胥曼(A. O. Hirschman, 1958)首先提出「linkage effect」,又稱產業關聯效果。戰後開發中國家無不急著發展工業,但要從哪個工業著手,一直有爭論。聯鎖效果指任何產業投資都會對上游原料、零件業(向後聯鎖)或下游加工業(向前聯鎖)提供投資誘因,而促成其發展。一般認為,向後聯鎖效果比較重要,因為國內已經有了需求,市場有了保障,所以產業發展應該先從向後聯鎖大的產業開始,也就是所謂的火車頭產業,像汽車、造船、建築業等。
這個理論有個很大缺陷,許多產品最後生產階段組裝不難,但所需原料、零組件,或因技術層次高,投資金額大,在產業發展起步時並不容易同時建立,必須依賴進口。問題來了,原先希望帶動國內相關產業發展的聯鎖效果,最後都跑到國外去了。
第二次進口替代
聯鎖效果需要時間逐步實現,涉及另一個課題,發展進口替代產業。開發中國家進口很多民生用品,耗費大量外匯,那為什麼不自己生產?台灣在一九五○年代也經歷過,還算成功。但要不要接著再發展(第二次)這些民生產業的上游產業,也就是中間產品,像石化原料、鋼鐵、金屬及各種電子、電機零組件?台灣當時並沒有立即發展第二次進口替代產業,而是把建立起來的勞力密集民生用品加工業,轉變成出口產業;所以接下來的廿年,台灣對原料、零件的進口不減反增。到了七○年代後期,台灣整體製造業才開始降低對日美原料、零件的依賴,進入第二次進口替代時期。
外商的國內採購
外商常被詬病,在地主國建起一道道圍籬,所需的原物料完全來自進口,產品則全部出口,跟當地經濟少有往來。外資剛到台灣時,的確向國內採購不多,尤其是加工出口區的外商;但在逐漸熟悉環境後,或他們創造的向後聯鎖效果真的發生,吸引新投資,也開始建立起自己的供應鏈。甚至有後到的外商內購更積極,顯然這些晚到外商之所以選台灣,是因為已有發展很好的零件業。
全球分工趨勢
今天任何國家的出口產品,都會用到進口產品。資料顯示,一九七○年平均每一百元出口中有十八塊錢的進口,一九九○年上升到廿四元,平均每十年增加三元;可是以後每五年就增加三元,到了二○○五年,每一百元的出口中進口值高達卅三元。供應鏈被切割成無數階段,生產越來越細碎,國外加工比例越來越高。這表示新的供應鏈不斷出現,也逐漸在地化,但仍不能改變國際產業分工深化的事實。
紅色供應鏈是新名詞,但不是新概念。在整個供應鏈中,供應者可以是本國公司、外國公司或合資公司,也可以是本國公司在外地生產。重點是建立供應鏈需要時間,條件成熟了,逐漸成形,再自然不過。

高朗/九二共識:捨棄容易,重建難

.高朗/九二共識:捨棄容易,重建難
.王文華/靈魂還沒打卡,我還不能下班
.劉維公/沒有靈魂的民主政治
.薛承泰/改革的迷思 迷失的改革
.朱宗慶/「神勇之旅」抒懷
.嚴震生/聯合國選秘書長,密室政治不再?
.平路/以專業「守護香港天空」
.薛承泰/養寵物 玩寵物
.葉銀華/日本之病:從安倍送酒談起




高朗/九二共識:捨棄容易,重建難


2016-05-01 02:37 聯合報 高朗 (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離五二○越近,兩岸關係波動趨於明顯,此不僅反映大陸的焦慮,台灣內部及美國又何嘗不憂慮呢?
過去八年,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穩定的基礎,周邊國家都受惠。大家關心五二○後,若捨棄九二共識,有什麼替代方案避免兩岸再緊張?相信這是蔡英文主席正努力想給的答案。
九二共識的形成有段曲折的歷史,它是兩岸欠缺互信下,勉強找到的一點連結。它沒有辦法變成文字協議的原因,是雙方對一個中國如何表述,沒有共同的理解,最後只能變成帶有模糊性的政治諒解。
對北京而言,九二共識是兩岸對一個中國的共識;對台北而言,九二共識是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形同各說各話。對這樣的歧異,雙方雖有抱怨,卻未逼迫對方做相同解釋,因而九二共識的模糊性起了建設性的作用,變成兩岸交往的政治基礎。過去八年,在九二共識上堆疊了二十三項協議,促進兩岸關係朝制度化與正常化的方向發展,台海不再是東亞衝突的熱點。
換言之,這份看來模糊的共識,已成平衡點,任何變更將牽動兩岸與區域的平衡。蔡主席對兩岸問題是審慎的,她瞭解兩岸關係的穩定符合台灣的利益,不然不會於去年大選期間表示將維持現狀,獲得國內外好評。
對蔡主席而言,最簡單維持現狀方法,就是維持九二共識。有了穩定的兩岸關係,她可把注意力投入台灣內部的改革。但這會讓蔡主席的部分支持者感到失望,他們期待兩岸有新的定位。相信蔡主席正努力找九二共識的替代方案,既可維持現狀,又可滿足各方需求。這是非常困難的嘗試,在兩岸互信不足情況下,任何變動可能引起疑慮。
中華民國憲法或許是化解僵局的出路,憲法增修條文將國家分為自由地區與大陸地區,前言還有「國家統一前」的文字,是不折不扣的一中憲法。選後蔡主席曾表示將遵循現行憲政體制,推展兩岸關係;而中共外長王毅也提到台灣執政者須遵守自己的憲法規定。
如果沿著這條路發展,兩岸關係有可能柳暗花明,穩住情勢。一九九二年李登輝總統執政時,曾定調一個中國是指中華民國。當蔡主席依中華民國憲法就任總統,若也講同樣的話,不僅符合憲法精神,也回到九二共識的基點。
其實,蔡主席近來已就維持現狀有所說明,她強調既有政治基礎包括九二會談歷史事實、中華民國現行憲政體制、兩岸協商和交流互動成果、民主原則與普遍民意,卻未觸及一個中國問題。
如果蔡主席願進一步,站在超越黨派的立場,從中華民國憲法定義一個中國,則有可能峰迴路轉,解開兩岸僵局,讓維持現狀不只是期待,而變成可以實現的理想。
再三星期,蔡主席將發表總統就職演說,如何定位兩岸?如何維持現狀?大家引領而望。最近蔡主席將民進黨版訂定協議監督條例冠上「兩岸」,不失為務實作法。此種務實精神,期盼也應用到敏感的兩岸定位。畢竟捨棄九二共識容易,重建新的兩岸共識困難。
(作者為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