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7月28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培養AI人才 須考慮務實可行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  聯合報社論/核電餘暉映供電,電價碳排進入黑暗時代
◆  聯合報黑白集/台電把颱風當救世主?
◆  經濟日報社論/培養AI人才 須考慮務實可行






經濟日報社論/培養AI 人才 須考慮務實可行


2024-07-28 01:43  經濟日報/ 社論
AI示意圖。路透


經濟部長郭智輝表示,未來四年內要培養20萬名 AI 人才,其中10萬名來自國內,另外每年從海外引進學生來台培訓二年,每年培育2.5萬人,總額也是10萬人。我們對於經濟部這麼大手筆的培育人才目標,一則以喜一則以憂。喜的是政府願意投下更多資源來協助廠商培育人才,供快速發展的 AI 相關產業所僱用;憂的是,台灣真是能夠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培育出這麼多 AI 相關人才嗎?這麼短時間內培育出來的人才能夠符合 AI 產業的需求嗎?更令人擔心的是,台灣的科技人才本來就已經短缺,現在再把大量人力投入在 AI 產業,那麼其他產業所需要的人才怎麼辦?

雖然現在 AI 產業是當紅炸子雞,但這畢竟只是台灣產業的一部分,還有那麼多的產業需要各種人才。現在經濟部有意把大部分人力資源投入在 AI 產業上面,而忽略其他產業平衡發展的重要性,未來很可能就會造成所謂「荷蘭病」的問題,這也是最近許多國人關心的問題。

首先,從國內培養 AI 相關科系的容量來看,2022年全台灣大學和專科畢業生中,資通訊相關科技畢業生總人數為1.96萬人,全部投入成為 AI 專業都達不到2.5萬人的目標。另外,當年工程與製造相關科系大專畢業生人數較多,有5.85萬人;另外,自然科學相關科系畢業生也有1.41萬人。顯然如果要達到每年培養2.5萬名 AI 人才,大專院校的科系及人數必須有極大幅度的調整。但是以教育部對於科系設立與整併的嚴格規範來看,在短期內要大幅調整科系幾乎是不可能。

其次,依照經濟部長的說法,每年要引進2.5萬外籍生來台,第一年的獎學金由政府提供,第二年由企業提供,畢業後必須在企業內工作四至五年。先不論政府或企業需要提供多少獎學金,台灣的教育機構有能力培養這麼多的外籍生嗎?國內自己每年要培養2.5萬AI 相關人才,可能都找不到足夠的科系和教師,如何又有能力再去培訓另外的2.5萬個外籍學生?更何況,以現在外國學生來台就讀大學人數約1.7萬人的規模來看,每年想要再增加2.5萬人,這可以說是非常困難的。

其實我們很擔心經濟部長說要在未來四年內培養20萬名 AI 人才的說法,只是在畫大餅,讓國人和企業聽起來很爽,但是事實上可能根本做不到。就像當年蔡英文總統第一任期時,一上任就宣稱要在八年內提供20萬戶的社會住宅,結果八年內只蓋了8萬戶,其中大部分還是由地方政府所蓋出來的;最後,只好再用出租代管和租金補貼的方式來充數。

第三,更嚴重的是,如果教育部真的配合經濟部,把許多科系都改成 AI 相關科系來培育 AI 人才,那麼請問其他產業領域所需要的人才要由誰來提供?而且,萬一哪一天 AI 產業突然不再火紅,那麼我們要用什麼產業來填補呢?這就是所謂把過多資源投入單一產業,所可能導致的「荷蘭病」。政府應該要提防這一個可能存在的風險。

我們要再提醒,其實台灣 AI 相關領域最強的部分是在硬體製造包括高階晶片和 AI 電腦伺服器的生產,也就是算力的部分我們在 AI 運算設計方面是相對弱勢的,而且以台灣的研發能力,未來也不太可能在這一方面與美國等先進國家去競爭,因為我們的市場規模不夠。未來 AI 很可能會普遍的應用於所有的產業上面,比方說,AI 應用在金融、醫療、農業和語言等各方面,而這時需要的是同時在各專業與 AI 的跨產業人才。因此,未來除了要培養 AI 專業人才以外,如何培育 AI 與各種產業結合的跨產業人才,可能是更重要的方向,值得政府部門參考。也就是要落實「AI 產業化、產業 AI 化」,這才能把 AI 帶來的好處真正極大化。














聯合報黑白集/台電把颱風當救世主?


2024-07-28 01:10  聯合報/ 黑白集
風力發電在凱米颱風過境時,一展在夏季難得一見的發電能力,但這只是剛好的幸運。颱風仍是風電的風險,而非禮物。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強颱凱米襲台期間,綠媒報導,台電表示在強勁風力加持下,廿四日風電一舉突破二二○萬瓩,發電占比更衝破七%,不僅優於傳統夏季表現,更相當於核三廠機組發電量。凱米重創南台灣,台電卻是好「風光」。問題是,就算風電發電量再高,也無法當成基載電力,難不成台電要把颱風當成缺電的救世主?

再生能源最大致命傷就是不穩定,過去傍晚至晚上本是用電離峰,現在卻成了夜尖峰,關鍵就是光電一到太陽下山就歸零,導致夜間反轉成電力吃緊時段;至於風電則要面臨夏季沒風發不出電的窘境,夏季發電常態多僅在卅萬至五十萬瓩之間。

在賴政府一意孤行下,核三廠一號機正式解聯,不再供電,加劇缺電隱憂。而夏天風力發電實在太不給力,因此凱米颱風侵台期間風電發電大躍進,綠媒便迫不及待拿來大內宣,台電也樂得配合演出,營造風電發電量已可「比肩」核三廠的假象,還稱廿四日尖峰備轉容量率估為廿一點一九%,顯示「系統供電餘裕充足」,大有一出成天被外界質疑缺電的鳥氣。

但這也不過是颱風來襲的一時助力,拿來跟可以廿四小時穩定發電的核三廠相比不僅不倫不類,更無法改變夏天風電發電量低落的事實,何況颱風還是風機運作的風險,這有啥好拿來說嘴的?被罵也是剛好而已。












聯合報社論/核電餘暉映供電,電價碳排進入黑暗時代


2024-07-28 01:13  聯合報/ 社論
運轉40年的核三廠1號機於27日停機,待除役環評通過後,正式進入除役階段。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最有名的宣傳政治口號是「世界怎麼跟得上台灣」。昨天核三廠一號機正式除役,在全球多國重新擁抱核能,將核能視為穩定供電與電價和減少碳排的合理選項時,民進黨政府再一次向世界展示「世界怎麼跟得上台灣」。核三廠二號機明年除役後,民進黨的反核神主牌算是完成最後一哩路,但留給台灣的卻是供電不穩、電價走升與碳排難降的三個爛攤。

台灣能源供應走到今天令人憂心的地步,前總統蔡英文要負絕對責任,她的能源轉型計畫要讓綠進核退,核能確實要退了,但綠能的發展既讓國人付出了高昂電費的代價,風電國產化的成果也遠遠達不到她當初的承諾,甚至連綠能占比二成也確定跳票。核電退場後,取而代之的不是國人期待的低碳能源,而是讓國人用肺發電的火力發電。

上周一國內用電量創史上第二高,在龐大用電壓力下,不僅發電量僅區區八萬瓩的核二廠汽渦輪機上線發電,連除役的大林五號機也啟動救援。台電稱這是因應「天災、國安及突發性事件之臨時緊急因應措施」,實則供電不足,不只救援投手得上場,連退休投手都要上陣。

賴清德總統在政治上多個領域已展現「蔡規賴不隨」。賴總統宣布成立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邀請近年擁核的中研院前院長李遠哲和和碩董事長童子賢加入,看似對核能態度轉彎,但若細看賴政府實際作為,已可預期這是虛晃一招,只是想安撫外界對政府能源政策的不滿。據報導,一位反核的民進黨立委私下詢問賴總統對核能的態度,賴稱他還沒下決定,只說「就讓童子賢、李遠哲講他們的,你們一樣講你們的,沒關係」。

在能源政策上,賴總統原本可以不延續蔡英文的路線,但從賴政府對核三廠一號機的除役態度可看出,賴總統施政仍在反核神主牌的框架下。核三廠沒有如核一、核二廠用過燃料棒儲存空間不足的問題,甚至連電廠所在的地方民意都支持延役,更別說童子賢等企業與學界人士多次呼籲核三延役,但賴政府一方面擺出對核電採開放態度,同時間行政部門以「不作為」送核三一號機最後一程。可預見明年核三除役,台灣自此正式進入非核家園。

非核家園的面貌已不難想像。少了核電這個基載電力後,台灣將進入供電打擺子、電價更昂貴、碳排難降低的新階段。童子賢日前隔空向經濟部長郭智輝喊話:「請部長努力發電,讓大家有冷氣吹」;童子賢婉轉表達供電不足的隱憂,但賴政府並不買帳,郭智輝甚至稱,只要努力節電,就可以省下一座核三廠的發電量。八年前蔡英文就任總統時,也曾說只要做好節能,台灣供電一定沒有問題,結果是她任內至少四次全國性大停電,其他區域大大小小停電更是多不勝數。

從國際角度來看,包括美國等不少外國智庫或前官員認為,台灣放著可以減碳的核能不用十分愚蠢,尤其核能對國家供電安全十分重要,台灣寧可使用夏季庫存只有一到兩周的天然氣發電,卻不使用核電,反而是把國安置於更危險的境地。對國人而言,上半年的電價大漲只是開始,未來電價只會愈來愈高;至於更急迫的減碳問題,連環境部長彭啓明都承認民國一一九年(二○三○)減碳目標難達成。

當國際間努力使用核能作為拯救地球免於升溫威脅的主要工具時,賴政府與民進黨卻歡欣鼓舞看著核電走入夕陽,憧憬非核家園的日出。但夕陽餘暉映照著台灣供電、電價與碳排即將進入黑暗時代,而日出美景卻仍遙不可及。






闕志克/光芒不再的山頂之城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闕志克/光芒不再的山頂之城
◆  方祖涵/奧運,歷史的里程碑與轉捩點
◆  廖元豪/憲法裁判的政治可預測性
◆  魏國彥/微塑膠侵入我們的腸胃了
◆  楊志良/寫不完的漏網悲劇
◆  陳冲/老是一寶 但也要服老
◆  周行一/被動收入的迷思







闕志克/光芒不再的山頂之城


2024-07-28 03:14  聯合報/ 闕志克(作者為清華大學合聘教授)


尼克森總統於水門案下台後接受訪問時曾宣稱:「當總統做一件事時,就表示這件事不違法。」但當時的美國司法部並不同意,所以福特總統還特赦尼克森以穩定政局,但也因而輸了民國六十五年(一九七六年)的總統大選。日前美國最高法院判定總統在執行官方職責時享有絕對的司法豁免權,意味著福特總統的特赦終究是誤會一場的無謂之舉

美國最高法院的這次判決將總統任職時的作為分成官方行為和非官方行為,前者享有絕對的司法豁免權,後者則無;至於川普總統在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國會大廈攻擊案中的作為是否有屬於非官方行為的部分則交由下級法院作個案判定。判決理由說,總統依法執政時難免犯下過或不及的錯誤,如果沒有司法豁免權的保護,前任總統很可能會被當朝的檢察官惡意起訴,為了避免這種風險,現任總統在決策時很可能因而綁手綁腳、保守自封,不能極大化國家利益。

反對這次判決的大法官在異議書中說,給予總統司法豁免權讓總統與人民之間的關係起了不可逆轉的變化,實質上將總統變成凌駕於法律之上的國王。在這樣的豁免權保護之下,總統幾乎可以為所欲為,「命令海豹特戰部隊刺殺政治對手?免罪。發動軍事政變以維持政權?免罪。收受賄賂以特赦某人?免罪。」在這個保護傘的邏輯下,拜登總統今天可以以川普對美國民主構成明顯而直接的危險為由而直接剷除川普嗎

最高法院在此次判決似乎極力避免對川普在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國會大廈攻擊案中應負的責任作實質裁判,但這不是它第一次這樣做美國憲法第十四條修正案第三項規定:「任何曾宣誓捍衛美國憲法的政府官員,在參與或支援叛亂後不得擔任聯邦職務。」去年科羅拉多州根據這項法條裁決,川普因參與民國一一年(二○二一年)一月六日的叛亂而失去列在該州總統選票的資格。幾個月前,最高法院以「第十四條修正案第三項的規定應由國會立法實施,而非由各州決定」為由,否定科羅拉多州的裁決。一般認為,這個判決的理由新奇牽強,因為此案正反雙方都沒提出類似的論點,憲法條文也找不到任何支持的依據。它不但讓川普得以繼續競選,也讓最高法院因此躲過裁判川普是否叛亂所帶來的政治風暴。

傳統共和黨人主張政府的干預應該愈少愈好,所以信仰無為而治的小政府。然而,透過賦予總統絕對的司法豁免權,當今最高法院裡的保守派大法官卻大大擴增了行政部門的權力。此判決可能緣於這些大法官想要保護川普的私心,也可能反映了新右派(New Right)的主張:積極使用政府的各種力量去實現保守派的文化、價值和政策,即使因此違反小政府的原則也在所不惜。

雷根總統在離職演說時曾用山頂上的閃耀之城the shining city upon a hill)來形容蘇聯解體後獨霸世界的美國,像一座燈塔吸引全世界所有嚮往民主自由的人。今天,川普捲土重來,在 MAGAMake America Great Again,MAGA) 選民無怨無悔的支持下,完全宰制共和黨,再加上他一手促成、現已完全主導最高法院的保守派大法官的掩護下,一路挺進,儼然勝券在握。此次司法豁免權的判決賦予美國總統連普亭和習近平都不敢奢望的金鐘罩特權,像極了川普皇帝的加冕禮,然而所謂山頂之城的光芒也因此無可避免地黯淡了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