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10月28日 星期五

經濟/全球化5.0 為經貿困境找新出路

.聯合報社論..洪秀柱究竟要開給國民黨什麼藥方?
.聯合報黑白集.你相信嗎?
.經濟日報社論.全球化5.0 為經貿困境找新出路









經濟/全球化5.0 為經貿困境找新出路


2016-10-28 00:20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國家地理頻道10月16日在台灣首播《秦始皇的驚天祕密》,指出考古學家發現被譽為世界八大奇蹟之一的秦王墓兵馬俑,建造靈感可能受古希臘雕塑啟發,並有西方工匠親授製作技術,推測秦朝與古希臘接觸,比義大利探險家馬可波羅早1500年。用現代的概念表述,這應該是人類最早的全球化現象之一了。從公元前200年的秦朝以降,迄當前的21世紀,全球化走了兩千兩百年,也第一次出現在全球範圍中頻繁地「反全球化」現象,何以致此?又,全球化帶給全人類的,是福還是禍?如果既有福又有禍,那麼又該如何趨福避禍?看來都到了可以做一些根本性反思的時候了。不妨沿著歷史,作一個縱向性的回顧,比較分析一下,不同階段全球化的「性質」與「影響」。
(一)一開始,即1.0階段,全球化現象基本上是隨機的,馬能跑到哪,接觸交流就到哪。古希臘與秦中國的接觸,是一個例子;近代新疆某些遺址中發現歐洲人種特有的粒腺體DNA又是一例。與此銜接或平行的,是漢張騫出使西域後逐漸發展成形的古絲綢之路,基本上與前相同,馬跟駱駝到哪,接觸交流就到哪,還是隨機性質的全球化1.0。
(二)全球化的階段與交通運輸工具的進步息息相關。大約11世紀即中國宋、元兩朝之後,遠洋海運技術興起,東、西方先後展開了海洋探險行動。在中國,是始自1405年明鄭和的海上絲綢之路;在西方,則分別有1492年哥倫布的橫越大西洋及1498年達伽馬到達印度。
這個可視之為2.0階段的全球化,與1.0比,除了船與馬的不同外,最大的差異,就是政府主導的色彩相當強烈。但同為政府主導,動機與方式卻有很大不同,大體上,明朝中國的鄭和秉持的是「天下主義」(借用英國歷史學家湯恩比的概念);西方葡萄牙、西班牙更多的成分則是「風投主義」(即風險投資概念。由王室出錢,僱用探險家冒風險,一旦成功,瓜分利益)。
(三)又過兩、三百年,18世紀開始,工業革命與當代資本主義同時出現在英國身上,於是一個具有巨大生產力,並且巨大到本身市場難以消化的英國及眾西歐國家,遂先後走上了重商主義、帝國主義及最終的殖民主義。最盛時,全球四分之一的土地率皆成為英屬殖民地。這即是以「殖民主義」為核心的全球化3.0階段。3.0階段的特色,優點是通過貿易帶動全球經濟,壞處是剝削及侵略,極大程度上傷害了不同地區與民族的人權、公平與正義。
(四)進入20世紀,歷經一戰、二戰之後的英國元氣大傷,殖民地紛紛獨立,美國崛起,1945年之後的美國就成為推動新一波全球化浪潮的主角。然而美國已不能重蹈英國殖民主義的老路,於是美國另闢蹊徑,走出了一條「美式帝國主義全球化」的新路,可稱之為全球化的4.0。
美式的全球化有多層次豐富的內容:(1)投資與貿易強調市場經濟一體化;(2)金融是美元霸權化;(3)政治是利益結盟化(如北約及各同盟關係);(4)文化是意識形態掛帥化(核心是西方價值與基督文明的優越感);(5)軍事則全球大範圍的基地化。
很明顯,4.0全球化為美國帶來了極大利益,強化了美國的霸權基礎,但也在全球範圍內造成了巨大後遺症,包括全球貧富惡化、資源掠奪、氣候暖化、文明衝突及恐怖主義等等,這些正是當前新世紀風起雲湧、方興未艾的反全球化的大背景。
接下來,怎麼辦?看來,全球化是一個擋不住的大趨勢;但人們期待的又是一個充滿正能量、同時負能量又能降到最低的全球化。在哪裡?也許現在的中國正在嘗試摸索出一個新的模式--一個秉持著中國固有的「天下主義」精神的「一帶一路」。這個可視之為由中國主導的全球化5.0新模式,能不能不再重蹈以往全球化的弊病,而能給全球全人類帶來最大的紅利,值得高度期待。

聯合/你相信嗎?


2016-10-28 00:20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台北農產公司關鍵人事未定,柯文哲受訪時數度強調不要再拖了。 記者黃義書/攝影

柯文哲介入台北農產運銷公司人事未遂,揚言要另設公司,或終止該公司的土地租約,以牙還牙。對此,民進黨人士反諷說,「你相信嗎?兩個都是假議題,柯文哲只是在裝模作樣。」
柯文哲當然是裝模作樣。他上任快滿兩年,同樣的把戲一演再演,民眾都看膩了,大家還不清楚他有幾兩重嗎?這次,柯P先答應要跟綠營合作瓦解張榮味派系,自己卻中途變卦;最後被看破手腳,弄到兩頭皆空,怨得了誰?再說,談另設運銷公司,急診室醫師顯無那個本事;至於終止租約的小技,恐怕傷不到對手幾根汗毛,當然是假議題。
然而,柯文哲的疾言厲色是裝模作樣,民進黨的氣急敗壞,難道不是在裝模作樣?颱風過後菜價總會上漲,老百姓通常咬一咬牙,也就捱過去了。但這次菜價連漲十幾天,連根莖類都翻幾倍,政府卻遲遲無反應,怎不教民眾怒火滔天?
更奇怪的是,影響菜價的因素,主要是供需失調;不管有無人為炒作,政府或者緊急進口或者釋放冷凍庫存品,手上可用的行政工具甚多,只要用心,都能平抑菜價。但這次,行政院卻大肆動員警察和檢察官到大賣場和菜市場去查「菜蟲」,另一方面又把箭頭指向果菜公司人謀不臧,要藉此爭回人事主導權。這就像「引東海之水救涸轍枯魚」,空話一句,也是以政治手法掩蓋行政失能。
柯文哲要另設果菜公司,你相信嗎?改組農產公司人事即能平抑菜價,你相信嗎?

聯合/洪秀柱究竟要開給國民黨什麼藥方?


2016-10-28 00:20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前總統馬英九跟國民黨主席洪秀柱攤牌「九二共識,一中各表」。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馬英九夜宴其任內諸副主席,趁著黨內要角皆在席間,就他所瞭解的「九二共識」作了一番剴切的闡述,希望洪秀柱在「洪習會」期間談及「九二共識」,勿漏掉「一中各表」四字。洪秀柱卻不甘示弱,回嗆:「你怎不談追求統一」?
洪秀柱之意似乎是:「九二共識」的內涵並不僅在一中「各表」,還有「謀求國家統一」;馬英九怎可只論其一,不談其二?事實上,「謀求國家統一」的文字雖曾分見於兩岸九二年香港會談諸協商方案中,例如海基會所提出的第八項協商方案即有「在海峽兩岸共同努力『謀求國家統一』的過程中」之敘述,但雙方最終未就「表述內容」再作協商,「謀求統一」不算兩岸確認之共識內容。去年「馬習會」重新確認「九二共識」,亦未談及「共謀統一」。
換言之,九二共識是一個「形式」共識,即雙方都同意以「口頭聲明」的形式,陳述各自的「一個中國」認知內涵,卻不論各自所要表述的實質內容究竟是什麼。嚴格而論,兩岸當時的共識,只有「雙方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而沒有「謀求國家統一」。
「堅持一個中國原則」是一個框架性的概念,是希望兩岸雖在分裂狀態,卻不讓此一分裂局面實體化、永久化。至於「謀求國家統一」,則具有積極性、主動性,表達一種共同的「意志」,希望靠著兩岸共同或各自的作為,讓統一儘早實現。兩者實不能同日而語。
洪秀柱那晚突然一記回馬槍,直指馬英九的核心訴求。因為馬英九當年欲取大位,向天下昭示的第一道標語就是「不統、不獨、不武」;這一問,彷彿抵住馬的咽喉,似在興師問罪,馬英九一時愕然,只好由旁人解圍。
但這一大哉問,不妨拿來反問洪秀柱自己:難道她已決定要拿著「謀求國家統一」,做為她自己的核心訴求?是否所謂「和平政綱」的終極目標即是「謀求統一」?
馬英九與洪秀柱的不同見解,隱隱反映國民黨漸形分歧的兩條路線。今年初失去政權後,不少國民黨支持者對馬英九矢石交加,認為馬英九的懦弱與虛矯,不敢為自己的史觀與路線辯護,是國民黨今天土崩瓦解的罪人。一批人將洪秀柱送上黨主席寶座,以她為國民黨唯一的救星,洪秀柱亦頗有捨我其誰的氣概。
但將一切罪愆都推在馬英九身上,其實是過於簡化的便宜行事,更可能是自我蒙蔽。兩岸關係的思維與實踐,其實經緯萬端。有人把洪秀柱當成中流砥柱,寄望她用「統一大業」來力挽狂瀾,也是過度簡化了問題。
洪秀柱以「一中同表」與馬英九的「一中各表」區隔,但「同表」去年不受市場認同後,洪秀柱卻仍遲遲不願回到「各表」。全代會通過的「和平政綱」裡,「一中各表」只在「總論」中作為一個歷史性的描述而出現,但在其後的「綱領」中,卻陡然消失。亦即,洪秀柱只談「一中」,而避提「各表」,並不算是謬解。甚至,經過那夜,洪秀柱又替自己添上「謀求統一」的一抹色彩。
然則,一中「各表」是撐住中華民國尊嚴與價值的關鍵論述,「各表」並不是簡單地只求表出中華民國,而在於堅持中華民國在歷史與文化上的定位,也是台灣內部複雜的政治可以維繫均衡的最大公約數;沒有「各表」,連內部團結都困難,遑論對外?
不妨試問,馬英九當初統治基礎的流失,豈不就源於前年春天的太陽花運動?馬英九豈是因為在兩岸關係的塑造上做得太少而被聲討?答案正好相反,他是因為頑強地意欲讓所簽的兩岸協議生效,而被妖魔化為一位獨裁者。
洪秀柱的「謀求統一」或許要堵馬英九力銷「一中各表」之口,但也有可能將國民黨的兩岸政策推到另一個進程。問題是這個進程未經充分討論,未經民意檢驗,光是在國民黨內部就已經掀起一片波濤,北京和民進黨政府都在冷眼旁觀,洪秀柱的北京行豈可不慎。

酷經濟/韓國很衰 經濟增長卻強過台灣

.歐美疫苗難買 備案在哪裡
.會費做調整 水利會不用靠政府
.酷經濟/韓國很衰 經濟增長卻強過台灣
.周一開會、周五三讀 蔡總統要這種效率?
.520輪替後 只見「法律」一路謙卑
.沈富雄:僑、外、陸生健保費 打個折吧!
.潛艦國造…量要衝出來!
.祖產都敗光 還在爭「共識」
.導師費漲千元 就想取代教官?








酷經濟/韓國很衰 經濟增長卻強過台灣


2016-10-28 03:03聯合報  林建甫

三星Note7手機發生多起爆炸事件,停止生產。 報系資料照

今年以來韓國經濟衰事連連。例如海運集團韓進宣布破產,汽車集團現代面臨嚴重罷工事件。三星因為手機電池爆炸而停止生產旗艦產品Note 7,損失超過百億美元。南韓檢方十月十九日正式起訴樂天(LOTTE)的廿二名高層,提出涉嫌貪汙、避稅、違反信託等數項指控,造成樂天股價大跌。
又依據產業通商資源部(MOTIE)資料顯示,今年八月出口終止連續十九個月的負成長後,九月出口再次轉負,九月份出口為四○九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大幅減少五.九%,進口則是三四○億美元,較去年同期下滑一.七%。內需方面,九月製造業採購經理人指數(PMI)降至四十七.六,連續第二個月萎縮,且萎縮速度為十四個月來最快。而在新出口訂單指數方面則從八月的四十八.六下跌至四十六.三。顯示製造業活動因全球需求疲弱而陷入萎縮狀態。
可是韓央行將明年經濟成長預測也只做小修,從二.九%調降到二.八%,且今年經濟成長率目標值仍可達成,增長為二.七%。反觀台灣也沒有什麼衰事,今年經濟成長是勉強保一。遠遜於南韓,為什麼?
比較起來,南韓因國家負債不多,最近使用大量振興經濟方案,穩住經濟。今年二月、七月分別推出規模分別為二十五.二兆韓元、二十八兆韓元的刺激措施,用於擴大投資,支持企業重整及激勵地方經濟等。也規劃在第四季要再推出十兆韓元擴大中央和地方政府的預算,並鼓勵國有企業增加投資,以及增加對出口商的融資。
第二,韓國的民間消費及建築投資還是穩定增長。今年第三季民間消費按季增長○.五%,建築投資增長三.九%。韓國的房地產價格這幾年並不像深滬港台大幅增長。合理的房價,讓民眾行有餘力的消費及購買住宅。反觀台灣房價過去漲太兇,從一四年起就漲不動,縱有略微的修正,買氣仍有限。
第三,韓國吸引外商大力投資,創造巨大的經濟效益與就業機會。去年外人直接投資高達二○九億美元。台灣過去五年每年平均約只四十億美元。種種原因,外國人不愛來台投資,讓台灣經濟就不易有增長機會。

沈富雄:僑、外、陸生健保費 打個折吧!


2016-10-28 03:03聯合報  沈富雄/前立委(台北市)

蔡英文總統敲定陸生比照僑、外生納入健保且保費同一待遇,這項修法方向的定調,看似刀切豆腐兩面光,對北京及獨派都可交代;但有為德不卒、思慮欠周之處,就是僑、外生無端被拖下水,僑生每月要多繳八百七十五元,外生要多繳五百元,兩者都是嚴重的受災戶。
讓僑、外、陸生都納入健保體系是正確的,但健保的基本精神是:(一)全民不論年齡及健康風險均依單一費率付健保費。(二)依職業的不同,政府及雇主分攤部分保費。
修法後,僑、外、陸生的保費將一律全額自付。這一點國人應該是大致贊成,他們沒有雇主,也沒有繳稅,保費自付並不委屈。表態反對而且快速審自家提案的國民黨團,他們的重點在強調取消補貼的不妥,而且凸顯蔡政府的髮夾彎。其實,真正的關鍵在費率。
依健保署去年的數據:僑生共繳保費二.七八億元,但醫療支出僅一.三億元,約為收入的五成不到,箇中保費的乾坤大挪移更值得重視。僑生每月的保費為一千二百四十九元,自付三百七十四元,僑委會及衛福部共補貼八百七十五元;因此,收支相抵後多收的五成保費,其實來自政府自己的口袋,並不是僑、外生的荷包。但是金錢上的不吃虧不等於制度的合理,修法後,全額自付就凸顯出來了。
僑、外生平均年齡約廿多歲,學成以後多數離境,他們是全民健保體系中納保人的異類,不像其餘國人「生於斯、死於斯」,具有同舟共命分享風險的特質,他們居留台灣的時間,屬於人生中年輕少病的黃金歲月,要求他們依同一費率(而且是全國單一費率)付費,顯然不盡公平,粗估打五折應屬合理,當然,陸生也應比照辦理(打五折是六百廿五元,現在的商業保險陸生月付五百元,相去不遠)。
陸生納保的問題聚焦在身分、兩岸與是否補貼,其實,關鍵在費率,趁此修法機會順勢一修,不但有智慧而且善莫大焉。

嚴震生/台灣給中國最惠國待遇?

.嚴震生/台灣給中國最惠國待遇?
.劉維公/被放棄的台北世界設計之都
.李清志/寶可夢的場所精神
.朱宗慶/年輕藝術家的實驗室與舞台
.葉銀華/政府應保護納稅者權益
.王健壯/違憲擴權不是憲政慣例
.黃介正/志不可屈 權不可喪 機不可失







嚴震生/台灣給中國最惠國待遇?


2016-10-28 00:04聯合報  嚴震生

首先要聲明,原標題應是「中華民國給中華人民共和國最惠國待遇?」但它超過標題字數限制,因此縮為目前標題。無論是哪一個標題,都會讓人有「兩國論」聯想,在此特別澄清,個人並不認為「兩國論」是目前兩岸冷和時所應討論的議題,若我討論「兩國論」,一定是達成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和平的兩國方案。
最惠國待遇是我在中學時學到,有關鴉片戰爭後清朝與英國簽訂《南京條約》的內容。當時一知半解,只記得這是中國對外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英國從此享有領事裁判權(extraterritoriality)和最惠國待遇(most favored nation status)。讀大學後才弄清楚,《南京條約》並不能算是不平等條約,它的續約—《虎門條約》或《中英五口通商稅則章程》,才是不平等條約,但其中的領事裁判權和最惠國待遇,原本也非不平等條款,只是英國當時片面(unilaterally)享有這樣的權利,卻沒有讓中國能夠得到互惠(reciprocity)。
蔡英文政府宣布要讓陸生納入健保之際,最惠國待遇概念,一直出現在我的腦海。原因無它,因為廿年前,美國政治及外交最重要的一個議題,即是否要給予中國大陸永久最惠國待遇。美國在一九三○年代首次給予包括中華民國在內貿易夥伴最惠國待遇,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還享有這待遇,不過當中共進入西藏後,就被取消;直到兩國在一九七九年「關係正常化」,才在次年恢復。
這項待遇每三年要重新檢討,其中的豁免條款,除非國會通過決議反對,否則將自動生效。一九八○年代,最惠國待遇持續維持,讓中國廉價出口到美國的商品,能享有與其它國家同樣關稅。不過,天安門事件後,國會幾乎每年都會以人權為由,考慮是否要繼續給予。柯林頓在競選總統時,曾嚴厲批判老布希不應當讓中國享此待遇,但就任後卻支持維持這項貿易關係。最終,在二○○一年布希總統任內,中國大陸獲「永久正常貿易關係」待遇,而最惠國待遇爭議也走入歷史。
我不厭其煩地將這段歷史說明,乃是在辯論最惠國待遇時,許多美國民眾對這概念有所誤解,認為它是對中國的一項優惠待遇(preferential treatment),孰不知這個名詞是類似矛盾修辭(oxymoron)概念。最惠國待遇,事實上是不歧視(non-discrimination)待遇的意思,也就是說如果美國對其它國家的商品,課以同樣關稅,中國不應當被歧視,而被課較高稅率。換句話說,中國大陸僅是享有與其它國家同等待遇,並沒有獲得特別優惠。
民進黨過去對陸生納入健保及降低陸配取得台灣身分時間的反對立場,絕對是一種差別待遇,或是歧視行為。如今執政後政策大轉彎,願意將陸生納入健保,與其他外籍生無異,相當符合最惠國待遇的精神。既然如此,何不將陸配取得台灣身分的時間,由目前六年降到與其它外配同樣的四年呢?
(作者為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美歐所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