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2月4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別再對低薪「灰犀牛」視而不見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9215/web/ 

◆  聯合報社論/進步立法vs.落伍執行,民進黨不愧空心黨
◆  聯合報黑白集/賴裴熱線,暴投川普
◆  經濟日報社論/別再對低薪「灰犀牛」視而不見








經濟日報社論/別再對低薪「灰犀牛」視而不見


2024-12-04 02:40  經濟日報/ 社論
主計總處公布去(2023)年受僱員工的薪資中位數,為全年52.5萬元,也就是平均月薪4.4萬元。(聯合報系資料照)


主計總處公布去(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受僱員工的薪資中位數,為全年52.5萬元,也就是平均月薪4.4萬元,引申842.3萬的受僱勞工整體,有一半(421萬)勞工每月平均月薪不超過4.4萬元;受僱勞工總平均年薪為70.1萬元、平均月薪5.8萬元。

在這幾年物價持續攀高之下,半數受僱勞工只有4.4萬元月薪收入,當然生活艱難。試想一個年輕人,每月要固定支出房租、水電瓦斯、電話網路、勞健保費、交通費,甚至還有學貸、孝親費、各種額外保險、購物等費用,努力上進者還會有進修費用,要和同儕看齊還要旅遊、娛樂。如此一來,會有多少剩餘收入,可以用來儲蓄並結婚、生子?這些薪資在中位數以下的一半勞工,若非有來自父母的家庭協助,有幾個敢於成家立業?

更糟的是,薪資中位數去年成長率只有1.22%,但去年的通膨率是2.5%,意味著一個薪資居中的台灣受薪勞工,其薪資的成長低於物價上漲,所以他的實質薪資是下降的。而這幾年房價持續飆漲,年輕人買房更加無望,對他們產生更大的心理壓力。在對前途近乎絕望下,更多年輕人不願按部就班累積經驗、努力學習,來提高生產力以追求更高待遇。上焉者完全躺平混日子度日,或炒股票碰運氣,卻老被「割韭菜」而負債累累;下焉者轉向作奸犯科或在海內外從事詐騙。有外媒估計,台灣從事詐騙的人口已達10萬人以上,讓全民陷入被詐的恐懼之中,政府忙於打詐可謂疲於奔命,卻效果有限。

這種大量民眾低薪難以生活,導致社會不穩定和人口下降的現象,若不提出有效政策加以處理,就會形成一種美國學者米歇爾.沃克Michele Wucker)所稱的「灰犀牛效應」-對顯而易見的既存風險視而不見,導致危機爆發時無法應付而造成重大災難。如今,半數人低薪的現象就是台灣的「灰犀牛」,必須嚴肅處理而非視為常態而麻痺不仁。特別是對那些在國發會依 OECD 定義(薪資中位數三分之二以下為低薪)推估得來的嚴謹定義下的低薪勞工120萬人,政府必須提出更有效的財經政策,以高度的執行力快速提升其所得,避免台灣在問題重重下,陷入難以挽回的深淵。

在嚴謹定義下的120萬低薪族,多屬於一般服務業。以去年為例,製造業平均月薪為6萬元,但服務業的「藝術、娛樂及休閒業」僅有4.1萬元、支援服務業(支援一般企業運作之各種活動)4萬元、住宿及餐飲3.9萬元、其他服務業(未歸類之個人或家庭服務)3.9萬元、教育業(非一般學校)3.3萬元。政府若無法提出針對上述低薪行業的解決方案,就不是一個稱職的政府。這些行業分屬經濟部、勞動部、文化部、教育部、交通部等之業務範圍,行政院原在民國九十八年(2009年)設有「行政院服務業推動小組」,但已於民國一O六年(2017年)停止運作;宜由國發會恢復運作,讓低薪的120萬勞工重獲生機,能實現「台灣夢」,避免成為作奸犯科和詐騙的淵藪。

快速有效的一個途徑,是由政府高層鼓勵中產和高產家庭普遍增加上述各種服務的消費,適度調整台灣民眾過於節儉的習性;不同行業的勞工間相互提高消費會形成彼此所得都提高的良性循環這就是經濟理論認為,其他條件不變,「消費傾向」高的經濟體的均衡所得較高除倡導外,政府高層也應以身作則,示範對這些服務行業的普遍性消費。但有一個先決條件,即透過各種方案來提升這些行業的服務水準,否則增加的消費仍會流入一些明星企業,造成同行內的營業和薪資嚴重不均。

低薪的「灰犀牛」就在眼前,政府不能敷衍了事、繼續裝睡,對此麻木不仁。















聯合報黑白集/賴裴熱線,暴投川普


2024-12-04 01:46  聯合報/ 黑白集
賴清德總統(右)過境美國夏威夷,一日與美國聯邦眾議院前議長裴洛西通電話;駐美代表俞大㵢、外交部長林佳龍(左)也在場。 圖/總統府提供


賴清德首次出訪,沒帶上國安會首長,身邊圍著親信及菜鳥外長。此行重頭戲,是過境夏威夷;可惜,美方安排侷限地方層級官員。我方也未循前例,透過美國本土智庫與前聯邦官員對談,提高曝光度。所幸前眾院議長裴洛西應援,兩人熱線廿分鐘。只不過,她是川普點名痛罵的「內部敵人」。

透過外媒,賴團隊喊話川普政府,希望未來能像拜登政府續挺台灣。然而,未見賴總統接觸共和黨友台議員,卻請出川普政敵裴洛西加持,還談及川普最在意的課稅問題。這也真不知在演哪齣?

總統府執著突破前任的外交成就,連專機菜單都請米其林三星掌勺。不僅有和牛、波士頓龍蝦,餐包也由千元蛋黃酥的烘焙師操刀。菜單貴氣逼人,仍不及蔡總統與美軍現役少將合影來得國威赫赫。

府方宣稱美方接待「史上最高」,實則都未超出馬蔡時期。反而是在台協會今年很「冷」,現任主席產假,只見前任主席循例出席。而代班的執行理事迎賓,竟破例重申「一中政策」。網民譏諷,總統府不實大內宣,被 AIT 拆台。

美親綠學者葛萊儀說,賴總統出訪顯示美台友好,仍有多國重視對台外交。此話須對照十年前才能體會深意。馬英九訪南太穿梭六邦國,不必繞道檀香山浮報美方「最高接待」,也不致為求排場搞出外交暴投。














聯合報社論/進步立法vs.落伍執行,民進黨不愧空心黨


2024-12-04 03:20  聯合報/ 社論
修正版的精神衛生法將在14日生效,相關子法規目前還有7項尚未預告。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版《精神衛生法》十四日上路,旨在協助精神病患「回歸社區」,卻引起不少疑慮:強制就醫權若交給法官,將增加社區風險。這並非杞人憂天,三年前屏東發生超商女店員遭「挖眼」案,肇事的思覺失調男子當時才出院一個多月便再度傷人,外界皆認為法院裁量不當。社會之所以疑慮重重,主要是政府配套不足所致。

據統計,去年全台曾因精神疾患就醫者約兩百多萬人,需特別追蹤的思覺失調症者約十四萬人,這數字可能低估。讓精障患者回歸社區立意良好,但若配套不全,等於將不確定風險丟給社會承接,增加民眾的安全威脅。以新北市為例,依規定應設置十二所「心理衛生中心」,目前僅完成六所高雄市應設置九所,僅完成五所,均遠遠不足連六都都無法達標,其他縣市更不必談

政府大聲疾呼社會各界要幫忙「接住」精障患者,而它自己提供的社會安全網卻處處破漏,結果反讓更多民眾承受風險,到底「接住」了什麼?新版《精神衛生法》上路,一如民進黨政府常常掛在嘴邊的各種所謂「進步立法」,諸如「廢死」,都企圖塑造一個「進步社會」的標竿但如果僅僅是為打造一個「招牌」,卻缺乏內在理念和實踐條件的支撐,結果往往流為假大空,其實是「以民為壑」

民進黨自以為是的「進步立法」,最明顯的例子是死刑。大法官罔顧八成多民眾反對「廢死」,把死刑的判決條件層層限縮到「不可能判」的地步,如同實質廢死。不僅如此,行政院明年還編列十五億元預算,讓凶殘犯人可以聘請三名律師為自己辯護。民進黨照顧刑案受害者,何曾像照顧重刑犯那麼費心?

行政院近日通過《民法》修正草案,刪除父母對子女的「懲戒權」,也引發爭議。父母應尊重子女的人格權,不能用暴力手段對未成年子女施行懲處,這是基本的教育理念。然而,「懲」和「戒」是兩種不同的概念,行政院在未經充分討論下,即逕行取消父母的懲戒權,等於一舉剝奪了父母的「管教權」,難怪家長團體對此強烈反彈。試想,以今天的教養多樣化,家長若禁止子女在某個時段使用手機或平板電腦,可能引發子女強烈反抗,甚至發生肢體衝突。如果是閣揆卓榮泰遇到這種情況,他有什麼好辦法嗎?

任何制度的變動,除了制訂合理的立法規範,也要考慮社會的接受程度;更重要的,是政府行政體系的執行人員足以承擔。但民進黨推動的這些爭議法案,不僅怠於社會溝通,更是徒有目標而缺乏執行手段,結果只是增加社會紛亂與困擾。

最明顯的例子是,近期爆發的公務體系霸凌事件中,遭控案件最多的,竟是負責國民健康及福利維護的衛福部更令人瞠目結舌的是,這些霸凌者,竟分別在社工司、社保司、保護司、長照司、心理健康司等單位擔任主管。他們動輒咆哮喝斥,叫部屬「去死」、「跪下」,乃至罰以深蹲。這些以虐人為樂的官員,手上負責的卻是國民的心理健康、社會服務及長期照護工作。卓榮泰不妨想想:政府嘴上標榜的是「進步立法」,手上派任的卻是「請鬼拿藥單」者流,這些咆哮官員如何可能做好社會服務及心理輔導工作?而那些在職場身心受創的基層公務員,又有多少餘裕幫助需要協助的民眾?

老是想要訂出超越時代的進步立法,卻不考量國家的現實條件,遇上一群思想落後卻自以為是的官僚,注定只能產出混亂結局。這證明,民進黨是個「空心黨」。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師生比1 : 0.9的美麗未來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9215/web/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師生比1 : 0.9的美麗未來
◆  市長失言 再踹師道一腳
◆  不服管教 老師何以為繼
◆  老師沒管教權 父母沒懲戒權…
◆  兒權當道 犯錯縱容 教鞭早已失能
◆  校長咆哮要警抓我
◆  警察竟成教育最後一根浮木
◆  推動長照保險刻不容緩
◆  勞長開唱費 移工雇主血淚
◆  史懷哲誕生150周年 台應共襄盛舉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師生比1 : 0.9的美麗未來


2024-12-04 04:04  聯合報/ 郭瓊瑩(作者為中華民國景觀學會榮譽理事長)
由濂洞國小校園可俯瞰北海岸陰陽海、十三層礦業遺址以及基隆嶼,是一個天成的戶外學習教室。郭瓊瑩/攝
小小的圖書室具閱讀、繪畫、排戲…等多功能學習場域,均是校友捐贈打造的。郭瓊瑩/攝
打開原來封閉的升旗台,讓師生得以打開視野,天天與海天生活,拓展無垠的戶外教室。郭瓊瑩/攝
礦業山城海天一色,昔日礦村、漁村、學校幾乎融合為一體。郭瓊瑩/攝
十三層下方的水湳洞灣景色秀麗又富有工業文化遺產之特殊歷史印記。郭瓊瑩/攝


喜愛北海岸地質地景與昔日礦業山城所形塑出特殊海岸人文景觀之旅的人相對很多。周末有海岸單車族、重機族,山林有古道踏青族。而因昔時礦業開發與侯導的知名影片,更散發出獨特的不「偏」也不「遠」但卻遺世獨立之生活地景特色。

在十三層西側陰陽海上方坡地石階上有一層層的老礦村,有的破敗,有的似乎逐漸有年輕生命力駐進。而最特別的是拾階而上有一座迷你小小學,它居高臨下俯瞰整個水湳灣,一年四季氣象萬千。這座小小學在五○年代礦業興盛期曾有千位學童,而今只留存十二位,但教職員有十三位。

與此全台最高師生比1:0.9迷你小小學之相遇,緣於參與由顏名宏教授所主持的教育部「校園美感」計畫,在其號召下,我們展開了不一樣的「美感教育」實踐。

這些孩童均是礦工家庭之後代,但也多是隔代教養。有心的校長每天自中和開車前來從未懈怠,在她的號召下,許多今日在首都圈覺得不可思議的細節均會發生-如無力接送孩子上下學,陪伴課後輔導學習…等。在校長號召下,有計程車司機校友主動接送學童,土木營造職人校友主動貢獻人力物力美化校園,有周邊藝術家捐贈樂器義務指導孩童舞蹈與音樂,包括昔日優人神鼓執行長

十二位學童混齡上課相互學習,也因此我們不直接介入校園硬體改造,而係觀察他們的生活、學習脈動等特色。

過程中發現竟有位內科高端生技業之執行長,在疫情期間把她的孫女自台北遷來,而自此愛上此轉學定居。他們天天開心上學,看海、觀星、聞海味、撿石頭、跳石階…。校園很小,但整座水湳山城茶壺山、海岸…都是他們的天地。

我們為他們把原來封閉的升旗台圍牆打掉了(引入可穿透的海景),打開他們看大海大山的眼界。風雨不是問題,甚而看著他們拿著傘穿著雨衣在風雨中婆娑起舞,毫無彩排,毫不做作。多功能的圖書室設計及藏書亦由從事室內裝修的校友所捐。在此我們見證了小而美、小而精、小而「全」的大格局人格孵育環境

校長與老師們都很辛苦,其偏鄉小山城之限制與自然天災威脅無所不在,家長與社區與學校幾乎融為一體,他們學會如何導覽家鄉之美,何時有海風?何時有舞蝶?

瀨戶內海的小學振興保存相較,這裡完全不輸,且更有一種說不出的韌性。或許當要升中學時,他們不得不離開,惟相信這樣的環境養成,真比所謂「貴族學校」更珍稀,更獨特。因為在大自然艱困環境中成長的孩子們,他們早已耳濡目染吸取了無價的天地精華與生命韌性

全台一,○○八間迷你小小學將面臨廢校,可有公私合作契機,轉型為戶外環境教育基地,賦予時代新使命?












市長失言 再踹師道一腳


2024-12-04 04:03  聯合報/ 黃珊珊/國小正式教師(台中市)


十二月二日有台中市議員質詢,某國小六年級學生用樂樂棒球球棒攻擊老師,導致老師報警處理的事件,該事件迅速傳遍媒體並引起公眾關注。受傷的老師決定報警,意圖保護自己,並重申教師的權威。

此事件的暴力性質,原本應當促使社會更加關注校園保護及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然而,「市長媽媽」一開始卻逕下結論,認定校長領導無方,事件教師不適任。此舉在國小教師圈各群組瞬間一片譁然。盧市長臉書專頁上來自教師、民眾的留言,幾乎九成九都認為其此次發言令國小教學現場的老師失望極了!隔了一天,盧市長向老師道歉。筆者認為,市長應責成中市教育局、乃至希冀教育部能發布教師處理此般危機事件的 SOP、提高對教師在校園內工作權益的認識,讓社會更加尊重教師角色

這起事件可能使學生對教師的信任度降低,影響老師在學生心中的威望。盧市長未經調查便驟下定論,顯露出對受害教師的情況關心不夠言論隱含對教師的指責,而非支援他們的工作。未提出具體解決方案、對問題留下疑問卻未提出有效對策,讓民眾感到失望使用過激詞語,可能刺激社會對立情緒。此外,市長的看法似乎與民眾實際的關切脫節,引發大量爭議。

市長常將市民朋友喊作市民家人,這是很貼心的做法。但,媽媽市長,您對教師的批評已經造成全台第一線教師士氣大挫,同樣身為市民家人,筆者感到痛心疾首!請盧市長正視教學現場第一線教師的管教權一再被剝奪、忽視的困境,教師的基本人權仍應受憲法保障。事出必有因,請還給在教學現場努力捍衛公眾利益而勇於管教的教師基本的管教勇氣和信心,還有晚近幾年幾乎被無止盡踐踏的教師基本人權。












不服管教 老師何以為繼


2024-12-04 03:50  聯合報/ 許凱恩/教師(台南市)


台中發生一起師生衝突案,學生拿球棒揮舞,老師報警後由警方帶回派出所製作筆錄,引起社會輿論譁然。

或許警方與校方在行政程序當中有瑕疵,但先不論危機時刻的緊急處置方法,法律制裁不只是社會的最低標準,更是學校安全的最後一道防線。再說,憑什麼老師要無條件接受學生暴力行為的道歉?當學生出現暴力行為而制止無效後,面對不服管教的孩子,不聽就是不聽,導致老師們一籌莫展、束手無策,請問老師何以為繼?

個別學生是在學校學習,但其他學生又何嘗不是?關注個別學生而犧牲其他同學的權利,不是妙方;討好個別家長而忽略其他學生對安全的需求,更是掩耳盜鈴。面對學生屢勸不聽的暴力行為,老師當然必須要有強而有力的手段。政府應當成為學校教育的後盾,如今反倒成了背後刃,一刀刺向積極教學的老師與認真執法的警察,讓人痛心。

回過頭來,這次的案件究竟是老師管教不當,還是有人在裝睡?對於暴力事件無限度的容忍,又該如何期待學校能作育英才,造福下一代國家教育的天秤已經失衡,當危機發生時,有人還在歌功頌德,企圖營造「關心學生」的表象,卻忽略了第一線教育現場的複雜度與危險程度

老師當然可以雙手一攤,坐視不管。然而當社會把案件過度放大、學生權益無限上綱,教育複雜度卻被完全忽略究竟老師是「最壞的教育示範」,還是政府「最毒的教育陋習」?值得深思。













老師沒管教權 父母沒懲戒權


2024-12-04 03:50  聯合報/ 段心儀/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秘書長(台北市)


教育本當是全國一盤棋。從中央到地方,從課程設計到生活管理,家長老師都能在法令、良心與愛的指引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陪伴孩子平安長大,成為既能貢獻社會,也能成就自己的人。但現在全都亂了套,課程如此,法令也如此。把近年來頒布的幾個法令放在一起檢視,就會發現已危機四伏,台中某國小老師讓警方介入處理學生暴力事件,只是開端。

據媒體報導,當時學生在體育課中以樂樂球棒攻擊任課教師,連帶引發後續關於學生道歉、教師管教與市長言論等爭議。但重要的是,事件的發生已經顯現五年前依據「聯合國兒童公約」精神修改教師法的後果。教師法把禁止霸凌學生入法,違法嚴重者甚至會喪失教職後,現場教師沒有尊嚴更無力管教。教師被打傷,學生只要肯說聲對不起就沒事了,問題是,若警察不出現,學生可能連對不起都不肯說。如果角色互換,教師打傷學生,恐怕面對的就是解聘的後果。想像一下,如果兇器是把刀,教師命喪當場,學生大概也沒事。學生清楚這種不對等關係,會把老師放在眼裡嗎?老師面對如此不友善的環境,自保猶恐不及,哪裡還會有教學熱情?五年來,校園是否有變得更友善、安全?老師早把懲戒權拱手還給家長。但家長還有權懲戒嗎?

行政院上月底通過民法第一○八五條修正案,將家長懲戒權刪除,修改為「尊重子女之人格,不得對子女為身心暴力行為。」名義上是保護兒童,實際上卻是漠視親權,剝奪家長合理管教權。民法第一○八四條規定,父母對於未成年之子女,有保護及教養之權利義務。一○八五條中,懲戒權就是賦予父母對子女保護教養的手段,藉以匡正子女的偏差行為。

孩子都是在碰碰撞撞中長大的,懲戒權其實就是保護的軟墊,接住一時失序的孩子,導引向正確的方向。如今把家庭和學校的懲戒權都沒收,未來孩子犯錯大概只能直接面對法律的制裁吧!此次警方介入可能只是未來將出現的常態。倘若警方也不能介入,台灣社會安全網將處處是吞舟之漏















兒權當道 犯錯縱容 教鞭早已失能


2024-12-04 03:50  聯合報/ 王俐雯/社福工作者(高雄市)


台中市某國小於今年三月爆發教師遭學生持樂樂棒球棒攻擊的事件,學生被家長強迫道歉,然而孩子態度不佳,老師因此報案,後續引發師生管教與警方進入校園的課題。製作完筆錄後,老師向警方表明不願提告,但警方認定已通報,按程序須移送,引發議論。

台中市長盧秀燕獲悉後,第一時間非常生氣,直指孩子都已經道歉了,老師還不肯放手,是最壞的教育示範,要求教育局針對此事件,做專案報告,並要重辦重懲,警察局則針對兩名員警各記一支申誡,所長遭拔官調離現職

但我們不禁想問,所謂教育示範就是不斷原諒?大家是否有深入解為何孩子道歉了,老師還堅持究責?我們常說,學校教育教不了的就讓社會來教育,許多犯錯者不都是在一次次原諒中變成危害社會大眾生命的犯罪者?在兒權當道的氛圍下,教鞭早已失能,管教孩子的方式似乎只剩下消極的老生常談、諄諄教誨。

去年十二月新北某國中校園發生割喉案還記憶猶新,兩名未成年兇嫌透過「少年事件處理法」自保,爭取未來可以重返社會的機會,但誰給受害者活下去的機會?兩名未成年兇嫌就是在一回回原諒中鑄成大錯,因為他們深知只要在所有人面前表現懺悔,受害者就必須原諒加害者?近年從托嬰中心到國小、國中各種不當對待、不當管教案件時有所聞,這些爭議問題包含:孩子抗拒吃藥時,強制抱住的行為就會被認定為強迫?孩子發生衝突,下意識立即反應的阻卻傷害行為(推、拉、大聲…),就會被認定為不當?孩子攻擊老師及其他同學,老師即便傷痕累累也不能適當防衛,因為會認定為不當管教?

「全天下沒有一個老師,願意花時間取得授教資格,成為一個問題製造者。」好老師的定義,一直以來都模糊不清,超理想化的對待標準常令人無所適從,但往往又被未有足夠實務經驗的政府單位或家長放大解讀,除孩子的行為無法有效導正外,更迫使師生糾紛問題頻傳。「有功無賞,打破要賠」已使得教職人才卻步且大量流失。













校長咆哮要警抓我


2024-12-04 03:50  聯合報/ 陳信宏/公務人員(台中市)


筆者回憶起小一被嚇的經驗:導師上課從第一位開始甩巴掌、打藤條,罰站到走廊。媽媽向校長申訴孩子沒做錯事,校長、教務與學務主任、導師卻對小一生吼「被打就是你錯」、「導師有權打」及「申訴什麼,叫警察捉你這小流氓」。小一雖知警察捉壞人,卻不知為何捉我而嚇得發抖。

有特殊疾病的筆者感謝到博班關懷的老師、同學,只對將「叫警察捉你這小流氓」咆哮畫面深印我心的校長與導師,筆者腰彎不下去。

小六生遭警察帶走,從警察、校方到學生都有可改進處;但與其政治化的指責,不如加強對法治教育及孩子的關懷















警察竟成教育最後一根浮木


2024-12-04 03:50  聯合報/ 陳招池/資深教育工作者(苗縣頭份)


挨學生樂樂球棒攻擊的老師,情不得已,求助於警察,本是無計可施之權衡之計,市長第一時間還怒指校長處理不當,老師不適任;身為資深教育人著實看不下去,那些塑造人類的工程師怎麼一夕間成為人人喊打的惡徒?

而那個早已脫離懵懂期的「大」孩子,其囂張行為與藐視師長的舉動,不但沒得到應有的教訓與警惕,反而成為不必負責的被害人或旁觀者,這是何等荒謬?俗諺說:「細漢偷挽匏,大漢偷牽牛」,若不幸應驗,後果將是整個社會須承擔。

自從教育人員懲戒法訂定後,學校老師不敢管,學生出了問題,只能丟給輔導室,不成,再請校外專家介入,啟動學生輔導三級制如此一來,立即面對開不完的會議與寫不完的會議記錄輔導人員疲於奔命,只為向上級交代,卻對老師學生都無實質助益浪費龐大人力與精力,只是做了表面功夫,簡直是哪壺不提提哪壺?

我曾訪視某國中,才第一節課,就出現不少學生趴睡。我向校長反映,得到的說詞是:「老師不敢管,管不動,學生乖乖睡覺,已是給老師最大的面子。」我無言,那根懲戒權的鞭子抽在老師身上,其實受害者是許多心智未開、鬥志不堅的學生,沒有人指引或拉拔他們繼續往前

警察進入校園是警鐘,表示教育已失去感化力、影響力、輔導力,警力確實是他們最後一根浮木,讓溺水的人順利游上岸來;岸邊的群眾卻指責他說:「你應該按照游泳的方式和步驟,一步步游過來,怎可抱著浮木上岸?」我的感覺就是這樣,深深為溺水者叫屈。請那些只會說三道四的長官或專家們,親自來趟溺水之旅吧!











推動長照保險刻不容緩


2024-12-04 03:50  聯合報/ 謝毅弘/台灣民眾黨政策會研究員(台北市)


十一月廿九日衛福部次長呂建德拋出長照「雙源財政制度」,重度失能者擬採用長照保險制的構想。顯示超高齡化社會即將來臨,長期反對推動「長照保險」的民進黨政府,內部已出現鬆動,證明推動長照保險刻不容緩。

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年)民進黨政府用「長照2.0」,擱置馬政府任內規畫的「長期照顧保險法草案」;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總統大選期間,面對藍、白總統候選人都各自提出「長照保險」政見,時任衛福部長薛瑞元以「長照基金餘額維持五年沒有問題」迴避問題;時任行政院政務委員林萬億更親自投書媒體,批評在野黨候選人的長照保險政見「政府負擔四十%成保費財源在哪裡?」「將摧毀社區整體照顧體系」。民進黨長期以來對於長照保險的排斥,使得台灣在面對超高齡化社會時缺乏韌性。

關於財源問題,在野黨現有的長照保險法草案,都有將政府既有的「長照基金」收入做為財源,形成「稅收+保費」的財源雙軌制,不會大幅增加政府保費支出。近三年長照基金收入都超過九百億元,財源雙軌制之下將有助於台灣達到長照支出占國家 GDP 至少一%的水準。

至於「長照保險會摧毀社區照顧體系」的問題,實際上審計部總決算審核報告指出,全台灣共七個縣市日照中心布建比率不及八成、全國五,○五五個人口老化村里近半數尚未設置關懷據點,目前財源有限、也不穩定的「長照2.0」,社區照顧體系早已布建不足。

推動長照保險可以讓政府、企業、人民都再各出一點保費,提升台灣長照體系的質與量,降低高齡人口成為「下流老人」風險,更能有效減輕家庭財務與照顧負荷。現在面對迫在眉睫的超高齡社會與長照海嘯,政府不能只是放話、測風向,應立即推出長照保險草案,向台灣人民清楚交代!













勞長開唱費 移工雇主血淚


2024-12-04 03:50  聯合報/ 陳頓/兼任助理教授(台南市)


近日勞工權益引發討論,議題中包括勞動部於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九月舉辦「敬!前進的光 性別工作平等法廿周年音樂會」花費三五六萬,其經費來源是就業安定基金。昨天媒體又披露,就業安定基金除被用來裝潢勞發署會議室、買咖啡豆、垃圾清運,甚至找臉書小編,一年濫花超過八千萬元

這筆就業安定費之中,有著外籍看護或幫傭雇主的血淚。

依照法規,聘用外籍看護或幫傭的花費不只是外傭薪資,還須負擔食宿,另外每月需支付就業安定費約二千元,及健保費、職災保險費,每年度投保意外險也由雇主負擔

最莫名其妙的其實是就業安定費,主要法源依據在就業服務法根據就業服務法第四十六條,應繳納就業安定費的工作,是海洋漁撈工作、家庭幫傭及看護工作,以及為因應國家重要建設工程或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經中央主管機關指定之工作但十一類外國人工作者,為何只有這三類,需要繳交就業安定費?就業安定費意為安定國民就業,但外國人各類工作都會衝擊到國人就業甚至人才培育,並非只有這三類有影響。

全台移工已超過七十六萬,但以生產、營利為主的產業移工雇主,並不需要繳交就業安定費;反而是家庭幫傭及看護的雇主,沒有生產營利,每個月卻要多繳兩千元的就業安定費,形同懲罰

今年全國外籍家庭看護幫傭約有廿二萬人,雇主每個月繳納的就業安定費,就有四點四億!這筆經費的用途,就是很籠統的「加強辦理有關促進國民就業、提升勞工福祉及處理有關外國人聘僱管理事務之用」,到底規範的法規為何執行成效如何每年超過五十億元的就業安定費,政府應該檢討並公布帳目如果無法呈現其效率,就應刪除此徵收名目或調整金額












史懷哲誕生150周年 台應共襄盛舉


2024-12-04 03:50  聯合報/ 林逸民/醫師、醫療奉獻獎得主(宜縣羅東)


說起醫者關懷弱勢的歷史代表性人物,相信大部分人第一個都會想起史懷哲,台灣「慕光盲人習藝所」,如今的「慕光盲人重建中心」,創辦人陳五福醫師,因為受史懷哲啟發,立志偏鄉服務照顧盲人,而獲譽為「台灣史懷哲」,大部分人可能不知道,陳五福醫師跟史懷哲本人也彼此有淵源。

陳五福醫師最初是讀日本作家野村實撰寫的史懷哲傳記,深受感動,從此開始與在非洲加彭蘭巴倫行醫的史懷哲通信,也因此受史懷哲的激勵,投入照護盲人,兩人持續信件往返,慕光盲人習藝所成立之後,史懷哲也來信關心經營情況,兩人在地球兩端,彼此惺惺相惜,傳為佳話。史懷哲過世時,將使用過的十字架分送全球摯友,陳五福醫師正是其中之一。

因此,史懷哲不僅只是人道醫療的代表性人物、諾貝爾獎得主,他還與台灣有一段淵源。

史懷哲出身亞爾薩斯,亞爾薩斯如今屬於法國,但是在神聖羅馬帝國時代,亞爾薩斯屬於其下的施瓦本公國,然而到十七世紀為法國所有,但當地仍以日耳曼人為主,講日耳曼語,法國統治下也讓當地政府機關與學校採用日耳曼語,直到普法戰爭法國落敗,亞爾薩斯回歸日耳曼,成為新興德意志帝國的一部分,然而兩次世界大戰德國戰敗,戰後亞爾薩斯被畫歸法國。

史懷哲出生於一八七五年一月十四日,普法戰爭之後幾年,他出生於德國的亞爾薩斯,但是經歷兩次世界大戰,亞爾薩斯在德法之間換手,最終戰後成為法國的亞爾薩斯,史懷哲出生時是德國人,到非洲行醫,經過世界大戰,戰後成了法國人,到底德、法哪國算是史懷哲的「祖國」史懷哲的遭遇,可以讓我們領悟所謂的祖國論述有多麼的荒謬

明年的一月十四日,史懷哲即將誕生滿一五○周年,這樣一個舉世無雙的人物,全球各國在明年有相當多紀念活動,台灣身為與史懷哲有著淵源的國家,實在不應該缺席。個人身為繼承陳五福醫師五福眼科診所的後繼者,也身為台灣史懷哲之友協會的理事長,在此呼籲台灣各界,一同來共襄盛舉紀念史懷哲,政府單位也應共同參加,譬如,郵局可推出史懷哲一五○周年生日紀念郵票,既放眼國際,也彰顯台灣




方祖涵/複合性運動場館的繽紛未來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方祖涵/複合性運動場館的繽紛未來
◆  李清志/觀光列車的熱潮
◆  陳立恆/從「民主」到「金主」







方祖涵/複合性運動場館的繽紛未來


2024-12-04 04:03  聯合報/ 方祖涵(作者為運動文學作家)


每到年度尾聲,因為各式節慶與公司年終活動,像是拓高樂Topgolf)這種融合運動、娛樂及美食的複合式場館,每個晚上經常都是人聲鼎沸。一走進拓高樂,迎面而來是現代化和科技感的結合。透明落地窗與開放式設計讓顧客能立即看到層層排列的高爾夫打擊區,五彩繽紛標靶像彩虹般充滿活力,背景音樂更賦予場地歡樂而輕鬆的氛圍。

在這裡,人們不需要穿著正式高球衫或長褲,也無需掌握複雜揮桿技術。顧客可以穿著休閒,手持特製簡化球桿,擊打裝有晶片的高爾夫球,目標是將球打進場地內的巨大靶區。這些靶區根據距離和難度設計不同得分規則,讓每一次揮桿都充滿挑戰。

不僅如此,場館內還結合了音樂、燈光、食物或飲料,營造出輕鬆而有活力的氛圍,讓人們可以在這裡一邊打球一邊聊天、聚會或慶祝,突破了高爾夫作為個人運動的局限。在過去,可能只有保齡球館能夠提供運動社交功能,拓高樂的出現,為人們帶來新的選擇。

就這樣,僅有二十多年歷史的拓高樂為高爾夫運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新風潮。從前高爾夫被視為菁英運動,與其相關的社交場合常被限定在嚴肅的高球場,或是連牛仔褲都被禁止的俱樂部餐廳裡。然而,隨著社會變遷與人們娛樂方式改變,傳統框架逐漸鬆動,拓高樂的出現,滿足了大眾對娛樂化的需求,將這項歷史悠久的運動帶入全新領域。

根據兩年前數據顯示,美國一年有四千一百萬人次走進高球場,拓高樂顧客則有三千一百萬人。然而從今年初開始,依照拓高樂公司評估,它們的顧客數已經超越球場,成為民眾高爾夫運動主要場館

不過,從另個角度來說,拓高樂卻也帶來新的高爾夫族群。根據《運動畫刊》報導,年齡介於十八至三十四歲的美國年輕人,正在快速成為高球場的重要客源這些年輕族群更喜歡將高爾夫視為娛樂和社交方式,而非傳統的正式運動。估計今年有超過六百萬年輕玩家活躍於高球場,而拓高樂無疑是吸引他們入門的關鍵推手。

拓高樂在全世界有超過百座場館,在亞洲亦有上海、成都與曼谷等據點,沙烏地阿拉伯主權基金投資的 LIV 職業高爾夫聯盟傳聞正在考慮收購。其他類似的運動設施也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像德州有好幾座棒球娛樂場,而主打新興運動匹克球的「炸雞與匹克」複合餐廳已經有很多分店,我們前陣子光顧時,場地竟然需要在數周前預訂,由此可見其受歡迎的程度。

隨著人們對運動、娛樂和社交需求日益增長,加上虛擬實境、擴增實境與人工智慧的運用,複合性場館前景值得期待。未來,我們可能會看到更多結合其他運動與餐飲的創新場館出現,而這股潮流,或許會從此改變許多運動項目的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