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欠缺◆ 聯合報社論/誰能打造韌性?蔣萬安戳破賴清德團結假象
◆ 聯合報黑白集/良心法案也要反
◆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理財生態正經歷轉型期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理財生態正經歷轉型期
2025-07-20 02:01 經濟日報/ 社論
時代的齒輪加速轉動,台灣民眾的金融投資意向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快速變化。圖/AI生成
時代的齒輪加速轉動,台灣民眾的金融投資意向正經歷前所未有的快速變化。根據投信投顧公會第2季最新發布的《台灣民眾投資意向問卷調查》,清晰地呈現這股變革的浪潮。從 ETF 投資的快速成長,到數位投資工具的全面普及,再到世代投資觀念的分歧,顯示台灣理財生態正在經歷深刻的轉型。
最引人注目的變化,莫過於 ETF 投資的全面崛起。國人同時投資 ETF 與基金的比例從前一年的30%躍升至35%,而僅投資 ETF 者更從31%提升至34%。這不僅是數字上的變化,更代表著台灣投資人理財觀念的轉變。相較於傳統基金需要仰賴經理人的主觀判斷,ETF 以其透明、低成本、風險分散的特性,近年正快速擄獲投資民眾的心。更令人振奮的是,完全未參與基金或 ETF 投資的比例從27%驟降至18%,這9個百分點的降幅顯示已有更多家庭開始踏入投資領域累積資本,更加彰顯全民投資時代已加速到來。
這種變化的速度之快,在世代差異中表現得尤為明顯。30至50歲的中壯年族群展現出最積極的投資態度,近四成比例同時投資 ETF 與基金,體現出成熟且多元的資產配置策略。他們既享受 ETF 的成本優勢,也不放棄主動型基金的潛在超額報酬。然而,50歲以上族群有22%偏好傳統共同基金產品,反映出對專業管理與人際信任的堅持。最值得關注的是30歲以下族群,仍有23%完全未參與投資,這個比例雖然逐年下降,但仍顯示年輕世代的投資啟蒙還有巨大發展空間。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在30歲以下「只投資基金」的群體中,女性比例高達69%,這個驚人數字反映出性別因素對投資偏好的顯著影響。年輕女性對共同基金的偏好,可能源於對專業理財服務的信任,以及相對保守的風險偏好。
退休規劃意識的變化更是複雜而矛盾。一方面,已開始進行額外退休金準備的比例從68%提升至70%,顯示整體退休意識持續增強;但另一方面,認為應在30歲前啟動退休規劃者的比例卻從民國一一O年(2021年)的37%持續下滑至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的22%。這種看似矛盾的現象,實際上反映出年輕世代面臨的現實困境正在加劇。房價持續攀升、薪資成長緩慢、生活成本上升的三重壓力,迫使年輕人將有限資源優先投入短期目標,43%表示「收入主要用於基本開銷」,32%將資金用於「結婚、子女教育、買房等」短期目標,這些數字背後是整個社會結構變化對國人理財規劃的深刻影響,值得政府當局更積極重視。
正是在這種快速變化的背景下,金管會彭金隆主委魄力推動的 TISA(台灣個人投資儲蓄帳戶機制)於今年7月正式上路顯得格外重要且及時。此次調查亦顯示,超過七成民眾認為單一平台可購買多元投資商品將提高參與意願,也認同較低的投資理財交易成本是吸引參與的重要條件。這些數據清楚地顯示,民眾對於政府推動長期投資優惠制度具有高度期待,更有近八成的受訪者支持 TISA 可列入投資特別扣除額抵稅,這也值得財政部再一次重新思考與回應社會對於 TISA 稅賦優惠的高度期待。
展望未來,台灣民眾投資意向的快速變化還將持續加速。隨著 TISA 制度的全面實施、數位化工具的進一步普及,以及新世代投資人的成長,台灣的投資生態將迎來更深刻的變革。金融機構必須加快調整步伐,開發更符合不同世代需求的商品和服務;政策制定者需要積極推動變革、優化制度設計、降低投資門檻;教育體系則應該挹注更多資源推動理財教育,提升全民金融素養。
對於能夠準確把握變化趨勢、快速調整策略的國人來說,這將是一個充滿機會的黃金時代。對於整個社會而言,這種變化將有助於建構更加健全的投資生態,提升全民的財務韌性,為台灣的長期經濟發展奠定厚實之基礎。
聯合報黑白集/良心法案也要反
2025-07-20 01:00 聯合報/ 黑白集
1歲10月大男童「剴剴」遭虐死,台北地院日前宣判,剴剴媽媽群聚集在法庭外,不時激動落淚。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立法院三讀通過「剴剴條款」,凌虐未滿七歲孩童致死處死刑或無期徒刑等。曾上凱道聲援的剴剴媽媽群,激動無法言語,希望賴總統能傾聽人民的聲音。但檢視立院表決過程,民進黨團卻上演集體投反對票或缺席不投、通過後又舉牌支持的荒謬劇,他們不覺得自己嘴臉惡心嗎?
一歲剴剴遭劉姓保母姐妹凌虐慘死,舉國震驚,檢方雖起訴並分別求處無期徒刑及十六至十八年重刑,卻也讓各界意識到,長期凌虐幼童之惡,只怕更大於一摔或一刀帶走幼弱的生命,因而疾呼修法。
但在民進黨政府廢死立場下,去年九月憲法法庭做出「判死須闖八大關」的實質廢死判決。受此緊箍咒制約,「剴剴條款」就算順利上路,虐殺兒童者要判處死刑,還是很不容易。不過,只要能發揮嚇阻作用,仍是功德一件。
可嘆的是,「賴功德」領導的民進黨,卻連這點功德都不願施捨人民:黨團空喊支持虐殺兒童者判死,二讀時卻僅邱議瑩「誤投贊成票」,三讀表決更全員未投票,無怪網民嘲諷「民進黨唯一良心邱議瑩」。更可笑的是,法案通過後,民進黨團立馬排隊舉牌拍宣傳喊 「支持」,如此反覆變臉,讓全民大開眼界。
民進黨罕見提民生法案,更連良心法案都不願投贊成票,還要鼓動罷免挺良心法案立委。如此民主,豈止荒謬!
聯合報社論/誰能打造韌性?蔣萬安戳破賴清德團結假象
2025-07-20 00:43 聯合報/ 社論
2025年城鎮韌性演習日前登場,AIT處長谷立言(左一)到場,台北市長蔣萬安(前左)和賴清德總統(前右)致詞時對「團結」的定義南轅北轍,幾無交集。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北部城鎮韌性演習登場,賴清德總統和台北市長蔣萬安共同視導戰時急救、災民收容等演練。不過,最受矚目的是,賴清德和蔣萬安為「團結」定義相互喊話過招。蔣萬安直言,團結來自於「我們都是一家人,槍口絕對不對內」的共同信念;賴清德回擊,團結要有反共、反併吞、護主權的共同信念,進而形成反共護台的具體行動。在國家最需要團結的時候,社會上卻對何謂團結與如何團結感到疑惑,朝野更見分歧,凸顯了賴政府執政下台灣社會韌性的困境。
賴總統上任以來,團結不離口,插刀不鬆手。他的許多國政談話和黨內外公開講話,已經可以編纂成一部厚重的「團結史話」;但與此同時,從召喚青鳥到推動大罷免,民進黨剿滅在野的行動也愈來愈強烈。當大罷免遍地開花的時候,賴清德也把「團結」語彙推到最高峰:他把首度結合漢光演習和城鎮韌性演習的七月,訂為「國家團結月」;他更親自擬定十大主題,打算在全台各地展開「團結國家十講」。
不料,「團結十講」讓藍綠都反彈,以致第四講之後就藉著颱風順勢暫停。綠營反彈,因為每一講都引起爭議,不利大罷免。藍營反彈,則不但因為「團結十講」目的是為大罷免壯威助勢,根本是「正面擁抱、背後插刀」;更因為賴清德要的團結,是要團結在他麾下、以他為中心的團結,而非包容異己、尊重分歧的團結。賴清德第二講談團結時就表明,他要的是「打掉雜質」的團結。
但賴清德要中華民國國旗的中華民國派和台灣獨立旗的台派,共同團結反共,卻顯得很混亂。賴清德描繪了青鳥上凱道兩旗並存的奇景,他的台獨表述應能鼓舞台派,但台獨從意圖消滅中華民國,到借殼寄生中華民國,還把中華民國變成「非中國」,中華民國派能接受嗎?前民進黨立委林濁水質疑,當兩岸之間不再保留模糊空間,武勇作法或可對內做文宣式的消費,但在國際上難以推銷。
賴清德對團結行動的要求,則讓人疑惑。賴清德要讓「中華民國派反共、台灣派守護台灣」;他回擊蔣萬安時,也引述團結第二講提到的這項任務分派,作為團結反共護台的具體行動。但為什麼中華民國派必須反共,而台灣派才能護台?彷彿中華民國派不反共難除原罪,愛台護台則是台灣派專利。但如果反共才能護台,護台唯反共一途,兩岸還有和平與交流嗎?難怪主張和平就被扣紅帽,進行交流就被質疑賣台。賴清德到底是在促進團結,或是在分化對立?
賴清德闡釋「團結」意義,是從反共、反併吞、護主權的共同信念,到形成反共護台的具體行動。但賴清德的國家路線與戰略,不但是台灣內部撕裂的因子,更頻踩紅線招來中共圍台軍演;他的反共、反併吞,卻是先在內部尋找敵人,甚至扣紅帽製造敵人;他要護主權,卻搶著跪舔美國,妄圖「脫中入美」;至於反共護台,民進黨最具體的行動,就是販賣「芒果乾」,進行民粹動員。
蔣萬安以「一家人槍口不對內」,揭穿賴清德的團結謊言;又以「真正的團結,才能打造韌性,守衛家園」,戳破賴清德的團結假象;更以「把台灣變成熱點,把戰災變成現實」,直指賴清德反共思維與護台決策的盲點。一場城鎮韌性演習,賴清德和蔣萬安當著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長谷立言面前,為「團結」過招。也許美國終於看到賴清德無力團結台灣,也目睹賴政府把台灣社會韌性推入困境,但這能改寫賴清德的「團結史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