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8月9日 星期一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通膨隱憂及預期物價上漲心理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蓄意欠缺。

◆  聯合報社論/「麟洋配」代言問題,不能只想專案鬆綁
◆  聯合報黑白集/人家勘災,他點名
◆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通膨隱憂及預期物價上漲心理







經濟日報社論/正視通膨隱憂及預期物價上漲心理


2021-08-09 00:07  經濟日報 /   社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主計總處上周發布今年7月物價統計,受到油料費、蔬菜價格上漲影響7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回升到1.95%,略高於6月的1.87%,再度逼近2%的警戒點;扣除蔬果、能源後的核心 CPI 年增率則為1.29%。同時7月躉售物價指數WPI年增率為11.77%,寫下近17年來新高

由於近日中南部又陷雨災,勢必再造成蔬菜等食物類商品價格波動,加上疫情三級警戒已降回二級,社會陸續恢復活動,解封之後的報復性消費蓄勢待發,這個月 CPI 年增率欲低不易,在通膨已然升溫及躉售物價上漲遞延效應的大環境下,一旦觸發全面性的預期物價上漲心理,整體物價情勢令人憂心。

主計總處在上個月發布6月物價統計時曾指出,這一波物價上揚屬於短期現象,今年物價波峰可望落在第2季,下半年物價即漸回穩。但7月的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卻再攀高,尤其是17項重要民生物價更大漲3.01%,創下逾二年半來最大漲幅,顯示物價情勢已不在掌控,蠢蠢欲動。

另一方面,根據央行第2季理監事會議紀錄,與會眾多理事強烈關切通膨升溫情勢,包括因國際油價波動帶來的輸入性通膨,以及進口物價躉售物價指數快速上漲等現象。根據當時央行預估,今年通膨率高點落在第2季,下半年便會緩步回降,但央行已然將今年 CPI 及核心 CPI 年增率預測值,分別由1.07%、0.77%大幅上修為1.60%、1.11%,可見物價情勢已現轉折。

這一波通膨升溫源自國際景氣復甦,需求升高,至今國際農工原料價格仍處於相對偏高水準,儘管美國聯準會(Fed)距離升息還有時日,但國際經濟大環境明確,顯示在經濟復甦、各地陸續解封之際,需求開始回升,企業轉嫁成本正帶動通膨上升

國際貨幣基金(IMF)前不久也才再警示,雖然全球經濟復甦仍充滿不確定性,但通膨風險將證明不會只是暫時的,IMF更呼籲各國央行要未雨綢繆、採取預防行動;IMF首席經濟學家高萍娜還警告說:「一些新興市場開發中經濟體通膨將維持高檔,並且持續至民國 111 年(2022年),原因之一是食品價格持續走高的壓力貨幣貶值。」所言都值得我國央行警惕。

尤其對台灣這樣的小型經濟體來說,一旦國際經濟金融情勢驟起波瀾,必將首當其衝,外資動向及國際美元走勢就是一個重要變數金管會最新公布,7月淨匯出近35.1億美元,再創今年單月新高。這樣的外資動向,很難不令人憂心。

在過去很長的期間,新台幣對美元匯率呈現強勢,但隨著美國經濟榮景再現及縮表倒數計時,極有可能帶動國際資金從新興市場撤出,以及國際美元轉呈強勢,這也意味新台幣有機會走回弱勢格局,屆時將可能反轉原先強勢新台幣有助緩和通膨輸入因素,匯率變化反而成為加重通膨壓力一大變數

至於在國內方面,天候因素所造成蔬果價格的短期波動,本來不需要太過緊張,但政府必須注意防範的是,萬一民間掀起預期物價上漲心理,在現今已有通膨壓力的溫床上,可能會造成其他商品跟著漲價的連鎖效應。

另一方面,為了因應疫情對很多行業的衝擊,行政院研擬在下半年發放「振興五倍券」。某種程度上這項措施無異於大印鈔票,在疫後時代適時投入,或有助於為百業加添復甦柴火。但若是時機未能抓準,反而可能因此觸發通膨,未得其利,先蒙其害。

主計總處及央行至今的基調,都強調尚無通膨現象我們可以理解官方安穩民心立場,卻不能一味樂觀地看待物價情勢及輕忽已經浮現的各項通膨隱憂。最後我們必須要提醒,諸多徵兆都已顯示,這一波物價上漲壓力不容小覷,政府必須嚴防短期間的物價失控,以及接下來後疫情時代的通膨逆襲。














聯合報黑白集/人家勘災,他點名


2021-08-09 01:52  聯合報 /   黑白集
行政院召開全國災害應變會議由院長蘇貞昌主持,各縣市彙整災情通報,連江縣長劉增應也在會中爭取芹壁村修復。圖/縣府提供


忽隱忽現的盧碧颱風帶來豪雨,許多縣市災情嚴重,彷彿六十多年前「八七水災」翻版。不少縣市首長都忙著在第一線勘災,閣揆蘇貞昌卻突然下令召開視訊會議,要各地報告災情。一時間,多數首長手忙腳亂無法連線,蘇貞昌則一臉鐵青直呼不滿。

什麼叫刷存在感這就是最真實的樣板。豪雨已連下多日,各地災情不斷,比較積極的首長當然要親自出馬去視察災情,誰會坐在辦公室等待基層通報?蘇貞昌卻不一樣,災情頻傳,行政院才開設「一級災害應變中心」已經嫌晚了,他還要求縣市長立刻放下手邊的事向他報告。如此本末倒置,不是逞官威是什麼?

人家縣市首長在前線勘災,蘇貞昌卻在辦公室點名。他率閣員高坐辦公室,忽而嫌連線品質不好,忽而碎碎念誰叫不到人,人們並未看到他對斷橋斷路孤村做出什麼防災或救援指示所謂中央應變中心一級開設除了打官腔,就只有這點表現水準嗎

疫情失控疫苗不足,讓蔡政府大大臉上無光,蘇貞昌的官位也岌岌不保。現在,台灣選手在奧運得獎的光環被蔡英文蹭走了,防疫的權威則仍握在陳時中手上;蘇貞昌兩邊沾不上光,只能趁著豪雨救災補回一點自己的威嚴。但如果拿不出真本事,只能靠點名罵人這招,就被看出是黔驢了。















聯合報社論/「麟洋配」代言問題,不能只想專案鬆綁


2021-08-09 03:50  聯合報 /   社論
台灣羽球雙人組合李洋、王齊麟,在東京奧運勇奪金牌光榮返國。記者陳嘉寧/攝影

羽球男雙王齊麟、李洋麟洋配東奧奪金,台灣啤酒等企業有意找兩人代言,卻因他們所屬的台灣土地銀行是公營事業,受公務員服務法》「不得兼職與經營商業之限制而難如願行政院和財政部醞釀為其解套,但從制度看,「麟洋配」遇到的問題絕非特例,不能光從「專案鬆綁」的角度切入。

公營事業因財力較為雄厚,且須配合政府政策,長期以來,贊助、補助運動員甚至成立球隊的情況十分普遍。除了土銀羽球隊赫赫有名,台電也是贊助體育大戶,旗下擁有棒球、足球和排球隊台灣銀行則有籃球隊,對支持體壇及培育選手功不可沒。

公營事業成立球隊培養選手,提供運動員的最大保障,就是讓他們成為正式員工。這項制度,確實讓運動員比較無後顧之憂,離開運動場後仍有穩定的收入和福利,甚至可能另闢人生出路。土銀就有退役國手成功轉型銀行家的範例

然而,這套制度也可能對運動員的發展構成限制。在相同的人事制度下,由於某些公營事業涉及是否民營化問題,運動員面對的是一國多制」。例如,合作金庫已走向民營化,旗下羽球好手如戴資穎、周天成,桌球好手如莊智淵、林昀儒、鄭怡靜、陳建安等,就不會遇到麟洋配的代言問題李洋則是從合庫轉隊到土銀,才變成無法接商業代言

如今行政院和財政部有意為「麟洋配」解套,可能方式之一,是修改《公務員服務法》中禁止兼職和經營商業的規定。尤其,最近因接連發生北市交警石明謹兼任球評台大醫師林氏璧經營旅遊部落格遭到懲戒或判罰的案例,社會上不乏修法鬆綁的聲音

但不論是修法或專案解套,都需考慮是否有因人設事、破壞體制之虞?《公務員服務法中有關利益迴避、職權圖利等禁令,更不容動搖或擅開巧門否則,不久之後,極可能出現因公徇私權錢交易貪腐弊端

歸根究柢,「麟洋配」的代言問題主要是公營事業在培育運動選手時,只用單一僵化的方式處理。這種「給選手鐵飯碗」方式,對於新進選手或無法單靠競技獎金維生的運動員而言,當然是保障;但對於已發光發熱並有足夠實力在職業賽場發展的運動員來說,卻成了束縛。

解套關鍵在於,公營事業除讓旗下運動員成為「正式員工」,是否能提供更多元的合作模式。例如,除把運動員納為正式員工,培養他們的公營事業是否能提供選手更「職業化模式」的合約選擇;亦即較佳的待遇、較開放的商業機會,但較少的長期工作保障甚至,可以視選手的貢獻與能力,提供選手退役仍納為員工的機會各種模式存在換軌空間,自無不可

短期而言,若要幫「麟洋配」解套,可讓有意請他們代言的企業先與土銀簽約,再由土銀以獎金形式回饋給當事人。如此,既不違反《公務員服務法》規定,土銀和運動員也能互利。中期而言,公營事業必須改變人事制度,以更彈性的方式與運動員合作;長期而言,可讓公營事業所屬的球隊成為獨立個體,亦即有立委建議的「法人化」。如此,運動員有更大的生涯保障與發展空間,公營事業則可持續為體壇造血,盡其社會責任

「麟洋配」能否代言台灣啤酒,在奧運熱潮中備受關注。但政府要為「麟洋配」解套,不能便宜行事,任意破壞利益迴避、職權圖利之法律柵欄,應該趁機改革公營事業挹注體育的制度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南海低壓持續活躍 我宜小心應對

udn 論壇報垃圾 udn 蓄意欠缺。

◆  智慧防疫 提升城市免疫力
◆  土徵充斥黑數… 離民主人權尚遠
◆  潦草工程 鋪出補不好的「天坑之城」
◆  等嘸混打 診所醫護是防疫幾線
◆  東京奧運振奮人心 正能量源於5力
◆  中央助救災 不能只給錢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南海低壓持續活躍 我宜小心應對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南海低壓持續活躍 我宜小心應對


2021-08-09 00:59  聯合報 /   楊之遠/退休教授
7月17日以來,河南出現了歷史罕見的極端強降雨天氣,大部地區降暴雨或大暴雨,多地遭遇嚴重洪澇災害,鄭州市區變成一片汪洋。 中新社


八月二日中國河南省政府通報七月十六日至八月二日,創紀錄豪雨大洪災在該省共有一,四五三萬人受災,並造成三○二人遇難、五十人失蹤。其中鄭州遇難二九二人、失蹤四七人。直接經濟損失為一,一四二億元人民幣。

由於河南暴雨,官方未即時下令停工、停課,鄭州地鐵未及時停運,造成人員重大傷亡。中國國務院將成立調查組,對河南鄭州災情進行調查,提出防災改進措施,並對存在失職的行為依法問責。中國對地方因洪災究責,過去並不多見

鄭州是河南省省會,因區位優越,高速鐵路交通網與航空交通線發展迅速,是「一帶一路」的重要銜接點。去年河南交通基礎設施累計完成投資六七五億元

鄭州並在民國 105 年(一六年)成為中國海綿城市的試點城市,目前已投資約六○○億元人民幣。今年五月該市報告,從建設海綿城市以來,鄭州已經有效消除城內一二五處易澇點,消除率達到百分之七十七。但在這次破紀錄豪雨衝擊下,海綿城市顯然不堪負荷

檢視河南省處理此次暴洪Flash floods事件,造成鄭州重大傷亡主要原因,除雨量強度太大,破全國歷史紀錄,原有防洪排水系統崩潰以外;最重要的是氣象預報水利管理等本屬技術性含量非常高的工作,因受制於中共官僚文化導致真正專家不能迅速決策,需要層層請示,貽誤戎機,使得預警體制不能發揮效率。此次國務院專案調查組或能提出更好的改進方案。

前一星期,因受熱帶性低氣壓及其外圍環流西南氣流等影響,在台灣中南部地區連日造成大豪雨,各地溪流暴漲,山區發生土石流,道路落石坍方,高鐵苗栗段停駛,農作物損失慘重。

熱帶性低氣壓西南氣流帶來之豪雨,使得曾經枯竭的水庫開始洩洪。雖然對全台各地造成災情,但是提供全國水庫期待已久的豐沛雨量,這就是氣候暖化所導致之水旱極端兩樣情可謂波譎雲詭。氣象局此次的雨量預報較為明確,讓各地方政府能根據中央規定降雨量標準,實施停班停課,甚至撤離居民,降低了傷亡人數。

這次連日強降雨對行政院前瞻建設水環境計畫防洪排水設施河川管理等均是一次實質檢驗。建議行政院亦應針對此災情成立專案小組,檢討各災區防洪作為之缺失,謀求改進。

今年南海低氣壓活躍西北太平洋颱風虎視眈眈颱風季未結束,中央與地方均應小心應對,只要提早預警,減少災情,就是應變成功














中央助救災 不能只給錢


2021-08-09 01:44  聯合報 /   蘇南/雲科大營建系兼任教授(台北市)
蔡英文總統前往中央災害應變中心,了解豪雨造成許多地區淹水、山區土石坍方,道路封閉及農業損失的狀況。記者黃義書/攝影


盧碧颱風外圍環流碰上西南氣流,台灣中南部豪大雨致災,民眾生命受威脅財產不保。

現場救災該是地方政府或中央?「河川管理辦法第四條第一項後段規定,有關中央管河川之防汛、搶險由直轄市及縣(市) 政府辦理。換言之,平時中央政府經濟部水利署管理的廿五條河川,當豪雨來時河川氾濫成災,就改由地方政府管?地方資源有限,難怪防洪會做不好!何況地方政府原就已管理九十一條河川也要救災。建議中央應如美國成立聯邦緊急應變總署FEMA),統理國家於遭受天然災害時,得以協助地方政府防洪、搶救任務,中央和地方合作才能減少人民生命及財產之損失

依「河川管理辦法」,中央管理範圍限河川「區域」,河川區域「外」之防汛搶險要由地方處理。進一步言,即使是中央管的廿五條河川,淹水時依法仍須由地方政府負責搶救!問題是把救災分河川「區域內」與「區域外」,而淹水搶救絕大部分都發生在河川「區域外」,有待修法使中央與地方合作救災。

何況「河川管理辦法」第十八條第二項規定,防汛期間直轄市、縣(市)管理機關應就所轄河川範圍,分別組織防汛搶險隊,或輔導鄉鎮區公所辦理。而水利署在地方分別設有十個河川局,包括第六河川局在高雄、第七河川局在屏東、第五河川局在嘉義等,若成立 FEMA,則可指揮水利署透過上述河川局,中央與地方政府聯合救災搶險爭取時效使民眾有感

中央雖然目前已經設置「中央災防會報」、「災防委員會」、「災防諮詢委員會」及「災防科技中心等,但其任務著重提供諮詢給中央指揮官決策,並沒有現場救災職責。如果說中央也要負責搶救,那就僅限於中央管之廿五條河川的「河防建造物」搶修任務(第十八條)。並不及於對於河堤外之人民生命財產搶救,難怪淹水戲碼每年都在演

建議修改「河川管理辦法」第四條第一項後段原規定,增加防汛、搶險由直轄市及縣(市)政府辦理,中央有協助責任。也規畫成立救災總署」,中央才有行動力到地方協助救災,不是像目前雖關心但只打電話問縣市長或給經費














東京奧運振奮人心 正能量源於5力


2021-08-09 01:49  聯合報 /   高俊雄/國立體育大學特聘教授(桃園市)
東京奧運8日舉行閉幕典禮,在閉幕煙火後正式宣告本屆奧運圓滿結束。特派記者余承翰/東京攝影


東京奧運會八日圓滿閉幕格外引人好奇的是:國際奧林匹克委員會以非政府國際組織的角色,如何帶領二○六個國家奧委會及卅三個國際運動總會和日本政府及東京都政府密切合作,凝聚全球和日本贊助企業,共同舉辦東京奧運會。從全球運動組織百年來的運作經驗顯示,東京奧運為人類帶來巨大正向吸引力,源自於競爭力、領導力、治理力及自律力

吸引力:東京奧運會有二○六個國家奧委會,選派運動員一萬零九百人參加卅三種類三三九項運動競賽,女性運動員占四十五%;入境日本的國際運動組織、各國代表團官員、技術及行政人員約七萬九千人。聯合國大會在七月初依例通過決議,籲請世界各國政府遵守奧林匹克休戰協議維護世界和平

競爭力:東京奧運各項競賽選手幾乎都是全球排名五十的頂尖運動員.二○六個國家代表隊獲得獎牌者僅有九十隊左右.台灣選手獲得二金四銀六銅共十二面獎牌,排名第廿二,創下空前佳績。台灣估計有七百萬國人透過媒體關注現場比賽。大家共同心聲是:心臟快跳出來,緊張到不敢看過程但又很想知道贏了沒。東京奧運每項運動競賽過程幾乎都是如此。

領導力:東京奧運籌備期間,重大政策大都由五方代表協商決定,包括國際奧委會主席、日本首相、東京奧運組織委員會主席、東京都市長以及帕拉林匹克委員會主席,並由國際奧委會和日本政府發表聯合聲明,例如延後舉辦、防疫政策、不開放觀眾進場等。這些關鍵決策需要考慮因素很多,影響深遠,不論最後決策為何都要面臨重大風險或損失。領導人承擔的挑戰和壓力可想而知,除需綜整多方資訊研議,更需要極大的勇氣、智慧和視野。

治理力:各參賽國國家奧委會、國際運動總會、國家運動總會等權責單位接獲上位決策通知,就需指揮所轄行政和技術人員,教練和選手等都需及時調整因應,展現組織治理能力。一方面遵循既有組織規程、技術規範,一方面要和政府及利害關係人密切溝通協調。如果國家奧會、運動總會或政府無法調整因應,就可能無法參加東京奧運。

自律力:如何避免群聚感染是最大挑戰,國際奧委會和日本政府四月決定,各國運動員、團員及國際運動總會、媒體、贊助商等都必須遵守防疫規範,若違反將取消證件資格。如果沒有全體運動員和工作成員的自律,防疫規範將形同虛設,奧運期間選手和工作人員確診人數難以控制到一百人以內。

東京奧運會圓滿完成帶給人類極大的信心,台灣選手創造空前佳績更帶給國人無比興奮與榮耀,民間呼籲成立體育運動部的聲浪再起。本人從東京奧運會彰顯的五大力量獲得極大的啟發與省思,例如:政府應與體育團體及企業建立長期夥伴關係,共同搭建具營運機制的平台,舉辦具有競爭力的運動賽會,厚植我國基層與優秀運動員能量,吸引全民一起關注參與運動成為生活的一部分。讓我們一起向台灣奧運選手致敬並學習:勇敢接受挑戰,以不畏懼失敗的態度,融合創新思維積極行動,精進再造,促使體育運動成為激勵台灣向前向上源源不斷的動力!















等嘸混打 診所醫護是防疫幾線


2021-08-09 03:53  聯合報 /   王宏育/高雄縣醫師公會理事長、醫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高雄市)
波波漫畫


Delta 變種病毒潛伏期短,傳染期長,最可怕的是傳染力很強,防不勝防;怪不得先進國家雖然疫苗覆蓋率超過六、七成,但只要解封,隨之 Delta 變種病毒入侵,又會有一波嚴重疫情,紛紛「搶買」第三劑的疫苗應對。

迄今許多研究報告見解不盡相同,但多數同意施打兩劑 AZ 疫苗,中和抗體濃度不高,也會持續下降,然而好處是 T 細胞功能強大,就很少重症、住院、死亡;卻無法預防變種病毒「突破性傳染」。莫德納或 BNT 雖抗體濃度高,也可維持比較久,但是 T 細胞的功能不如 AZ 疫苗。越來越多的報告顯示AZ+莫德納或 BNT 混打,雖副作用稍微增加,卻可得到抗體和 T 細胞的雙重保護,對變種病毒相對較有抵抗力。目前台灣醫護人員和邊境管理人員,在其同意下應該是優先選擇混打。若等所有醫護同仁,尤其專責醫院都打完兩劑 AZ 疫苗,才開放混打,難道要在疫苗不足的台灣,施打兩劑 AZ 後,再追加第三劑莫德納的混打嗎?

目前台灣疫情減緩,為挽救經濟,一定會慢慢放鬆管制,如果因此 Delta 變種病毒在台灣流行,當病人身體不舒服時,第一個找的很可能是各地的診所、家庭醫師;所以診所的醫師、護理師,吾人認為是第一線的防疫人員,風險很大。何況,診所醫護如果只打兩劑 AZ,很可能對 Delta 變種病毒防護力不足,假若被傳染為無症狀帶原者,再傳染給其他來診所的病人,甚至抵抗力差的慢性病老人,這是我們不樂見的。

台灣還有不少診所的醫護只打完第一劑 AZ 疫苗,還在苦等混打第二劑莫德納疫苗,無奈七、八日聽了指揮中心的記者會,我們才了解到診所的醫護同仁不適用第一線的防疫人員可以混打,那我們到底是第幾線的防疫人員呢












潦草工程 鋪出補不好的「天坑之城」


2021-08-09 03:56  聯合報 /   張重玖/軍退(高雄市)
高雄前鎮區一心二路上再出現坑洞,導致一輛白色BMW行經時爆胎,。圖/高雄市工務局提供


高雄下了幾天雨,六天出現五個天坑,被譏為「天坑之城」。

道路逢雨淹水,雨停水退後,路面坑洞、碎石露出,影響用路人安全。市長認為高雄多砂質地,道路維護不易。然附近大樓林立,並沒有因大雨產生房屋塌裂,顯然道路施工品質有瑕疵,大於極端天氣因素。

在市長「緊緊緊」與副市長「殺頭」的催促下,工人日夜冒雨趕工,瀝青混凝土倒下,壓路器來回砰砰砰夯幾下,就趕到下個路口填補坑洞,這樣子的工程品質怎麼會好?看看不久前嘉新東路、大莊路、大遼路等,坑洞填補瀝青多次,現在差不多是粒料分離,級配散布路面、坑洞積水,車輛經過濺起水花與碎石,機車騎士都得小心迴避,避免淪為輪下亡魂。

高雄道路遇雨損壞率高市民縱放工程品質是因素之一。新拓寬的橋科外環道,不到一公里,花數億元公帑,經過幾次下雨,機車道老是淹水,人孔蓋不停冒泡,修補路面大坑洞,撒上瀝青拱起來,已是見怪不怪。這次經過大雨沖刷,又出現坑坑漥漥,會做出這種道路工程,根本是瞧不起高雄人,認為高雄的道路就要靠坑坑洞洞,撒錢養活很多人,所以道路積水、坑洞,民眾早就習以為常

路平、燈亮、水溝通屬扎實的基礎建設,一切按標準作業程序,中規中矩施作,無人謀不臧,市政之癌就不會再發生。但願颱風季節來臨,高雄已完成超前部署。














智慧防疫 提升城市免疫力


2021-08-09 04:02  聯合報 /   李永騰/空中大學公行系教授、前青輔會主委(新北市)
降級解封首個假日,基隆廟口夜市人潮爆滿。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灣從五月中新冠疫情大爆發,能在兩個半月從爆發高峰到穩定控制、逐步降級鬆綁,除了民眾的自律防疫意識之外,中央與地方從開始扞格磨合到後來的溝通合作發揮關鍵的作用但更重要的是地方的執行力

面對新冠疫情,接觸基層第一線的地方政府首長與團隊,莫不戰戰兢兢積極防疫,甚至超前部署(例如新北市與彰化縣擴大社區普篩);這種積極謹慎防疫態度,讓疫情逐步獲得控制。各地方政府在掌握確認感染源、進行疫調、擴大社區篩檢、居家隔離、執行疫苗接種等阻絕傳播鏈的表現,可圈可點。

隨著疫情的擴散與起伏,地方首長的領導統御和團隊的跨局處合作、跨縣市通報協調,都影響地方政府危機處理能力與防疫表現。除了短期的危機處理能力之外,地方政府應善用長期累積城市治理能量,增強防疫決策與作為。

全球城市治理主要趨勢推動智慧城市,疫情期間如何利用城市數位基礎建設,對疫情的大數據進行全面的資料收集、追蹤整合、共享與分析,進而迅速掌握疫情、進行疫調、熱區預警、盤點與調度醫療資源等,將有助於提高防疫決策效率增強地方防疫能量

我國推動智慧城市多年,今年三月在南港舉辦第八屆智慧城市論壇暨展覽,台北、桃園及高雄三個直轄市共同主辦,加上全球六十二個城市的參與,展覽主題包括智慧醫療、智慧交通、智慧建築、智慧節能、智慧政府等應用。五月中面對疫情突襲,我們才發覺我國推動智慧城市經年,但整合防疫實務的能量仍未到位

智慧防疫為例,中央推行的簡訊實聯制,供地方政府衛生局有疫情調查需求時,向指揮中心申請調閱,以即時展開接觸者匡列環境清消防疫措施。然而,地方政府抱怨想申請簡訊實聯制資料進行疫調,資訊量大申請流程時間難以掌控防疫作戰效率大打折扣。

防疫需要跨域治理,中央與地方共同整合各單位防疫資料,連結電信營運商用戶定位資訊,精準判斷人口流動預測疫情擴散方向。地方政府衛生、民政、交通、警政、消防等功能各司其職,面對疫情需快速反應及決策(例如確診病患後送到哪家醫院),智慧防疫要求必須資料整合與分享,才能迅速掌握疫情,做出決策。

數位科技發展防疫的需求下,城市環境將從「人工量測」到「機器監控」,全球各城市都加速建置 AI 視訊監控系統,以高精度影像辨識為基礎,搭配人工智慧防疫視訊監控,結合LTE/5G 網路,每分鐘可測量百人體溫,大幅度提高檢驗效率。此次疫情對政治、經濟、產業、消費及民眾的工作與生活都帶來挑戰,也開發智慧防疫創新空間

智慧城市全球城市治理共同願景,但智慧城市不只是紙上競賽;而是長期累積數位轉型基礎工程。面對新冠疫情變種病毒的威脅,我們應整合公私部門的資源與網絡透過跨域治理與開放資料的分享建構智慧防疫實務解決方案,提升城市的防疫能量,有效增強城市免疫力













土徵充斥黑數… 離民主人權尚遠


2021-08-09 03:59  聯合報 /   徐世榮/政大地政學系教授兼第三部門研究中心主任(台北市)
圖為去年内政部舉辦「地政節66周年慶祝大會」,反對區段徵收團體及民眾前往會場外抗議。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最近因為新冠肺炎疫情,「黑數」二字時常出現在媒體中,其意指社會中恐隱藏了沒有被察覺的確診者,這對防疫造成了嚴重的威脅本文欲藉黑數二字來探討土地徵收的黑數,所要傳達的理念為:台灣社會有許多被強制徵收的個案,但是政府及現行制度卻不將其視為土地徵收,這使得我國土地徵收的實際數字嚴重的失真,出現了龐大的黑數。若以桃園航空城為例,實際的區段徵收面積為 3,148.17公頃,但是內政部土地徵收的面積卻只是 1,858.28公頃,二者相差高達 1,289.89公頃,即有41%的土地徵收面積是不被視為土地徵收,而這也就是本文所稱的黑數。很遺憾的,這種土地徵收的黑數現象並不僅只是發生在某個特定個案,而是普遍發生在台灣的土地徵收案例中。

我國為什麼會發生土地徵收黑數現象?其主要原因乃是「土地徵收程序」與「土地徵收決策」是與「土地徵收計畫」嚴重脫節分離,即在需用土地人(如交通部、桃園市、台南市、台北市政府等)還沒有擬具土地徵收計畫,向內政部提出申請徵收之前,土地徵收程序其實早就已經開啟、土地徵收決策也早就已經確定了。也就是說,在內政部土地徵收審議小組還未針對土地徵收計畫裡的徵收必備要件公益性、必要性、比例性等)進行審議之前,土地徵收其實早就已經被決定了。然而,若依民主國家的正當行政程序,不是應該要先審議及確定土地徵收計畫後,才能夠開啟土地徵收程序嗎?但我國卻不是如此,竟然是完全的相反。也因此,若以我國土地徵收程序的開啟與決策作為分類依據,或可將土地徵收分為三大類

第一、目的事業主管機關所進行的土地徵收:這指的大抵是因為國家重大建設計畫而啟動的土地徵收,如桃園航空城、台南鐵路地下化東移、林口A7機場捷運站區、中科四期二林園區等。中央政府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如交通部、經濟部、科技部等)都是先將「興辦事業計畫」送交國發會(前為經建會)進行審議,審議通過之後即送交行政院核定,後續也即編列預算送交立法院審查通過。只要是經行政院核定的興辦事業計畫,土地徵收的決策大抵也就在那個時候就已經確定了。興辦事業計畫不僅是開發建設計畫,它同時也開啟了土地徵收程序,並確定了土地徵收決策也就是說,它同時也就是土地徵收計畫。但是,現行法定土地徵收程序在那時卻尚未開啟,土地徵收計畫根本也還沒有擬定、申請及審議。由於興辦事業計畫草擬是不對外公開的,是個黑箱,致使土地被徵收人在那時都不知道自己的家園要被徵收,家人要被掃地出門,台南鐵路地下化東移就是一個非常慘痛的經驗

第二、都市計畫主管機關所進行的土地徵收:這一分類主要是由各地方政府都發局或城鄉局等)所擬定、後續經由內政部都委會主責機關為營建署)所審議通過的都市計畫案這些都市計畫案包括了通盤檢討、個案變更、或新訂及擴大等,地方政府依據內政部所頒佈的「都市計畫整體開發地區處理方案」進行土地徵收,如最近的台北市社子島區段徵收即是最佳的例子。

內政部都委會根據北市府都委會的要求,決議「本案擬採區段徵收開發,請台北市政府另依土地徵收條例第4條規定,先行辦理區段徵收」,而緊接著,台北市都委會再依此結論在其都委會中決議本案細部計畫面積為302.10公頃,並指出「本次變更臺北市士林社子島地區採區段徵收方式辦理整體開發,亦經內政部都市計畫委員會…審議通過。」但是,與前者相同,法定土地徵收程序此時其實尚未開啟,北市府的區段徵收計畫也還沒有擬定及函報給內政部,但是區段徵收竟然是已經通過了。甚且更荒謬的是,土地徵收的權責單位根本就不是內政部都委會,而是內政部土地徵收審議小組,但內政部都委會卻可以越俎代庖的同意區段徵收案,我國土地徵收之隨意及荒唐實在讓人驚訝不已

第三、土地徵收主管機關所進行的土地徵收:理論上,土地徵收主管機關(內政部地政司主責所進行的土地徵收程序乃是最為關鍵重要,但是在現實上,卻是極為狹隘、扭曲、及無用。依據《土地徵收條例》第11條規定,「需用土地人申請徵收土地或土地改良物前…應先與所有權人協議價購或以其他方式取得;所有權人拒絕參與協議或經開會未能達成協議且無法以其他方式取得者,始得依本條例申請徵收。」土地徵收主管機關因此主張,唯有在「未能達成協議且無法以其他方式取得者」,需用土地人才可以擬具土地徵收計畫,向土地徵收主管機關申請徵收,也由此正式開啟土地徵收程序。惟,這其實是對於法條的嚴重誤解

土地徵收程序其實早就已經先行,需用土地人在尚未向土地徵收主管機關申請徵收土地及改良物之前,早就已經透過興辦事業計畫都市計畫決定要進行土地徵收,台灣實際上所遂行的是:不用具備土地徵收計畫即可以決定土地徵收土地徵收制度

若以桃園航空城為例,土地徵收程序明明早就已經開啟,早就在國發會及行政院核定交通部及桃市府所擬定興辦事業計畫時,政府即已經決定要進行區段徵收,其徵收的面積大抵也已經確定(約3,148.17公頃),但是,再強調一次,那時需用土地人根本都還沒有擬具土地徵收計畫,更遑論內政部曾進行土地徵收必備要件的審議。很遺憾地,我國土地徵收決策並不以有土地徵收計畫為必要;或是說,土地徵收計畫對於土地徵收而言,僅只是聊備一格,是裝飾及掩護用的

因此,在桃園航空城案例中,不論是「協議價購」或是「以其他方式取得如申領抵價地)」(二者合計共 1,289.89公頃),其實都是在土地徵收決策已經確定的大前提下來進行的。試問大家,政府背後若無土地徵收計畫作為背書,憑什麼可以威脅土地被徵收人,若不接受「協議價購」的價格就要進行土地徵收呢?因此,「協議價購」及「以其他方式取得原本就應該屬於土地徵收程序,但是土地徵收主管機關卻是予以切割及排除。

更重要的,土地徵收主管機關也錯誤詮釋了「始得依本條例申請徵收」這句話,土地徵收主管機關長久以來都將其解釋為需用土地人直到這時才需提出土地徵收計畫,也因此,土地徵收主管機關所認定的土地徵收程序也是遲至這個最後階段才正式開啟。然而,這樣的法律解釋極度限縮、也或放棄了自己在土地徵收中所應該扮演的角色及應該承擔的責任,也就是這樣錯誤的切割使得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都市計畫主管機關可以恣意妄為,根本無視於土地徵收主管機關的存在。很遺憾地,由於錯誤的解讀及刻意切割,使得原本應該要竭盡所能來保護人民財產權及基本人權的土地徵收主管機關卻如同是鴕鳥一般,把自己的頭埋進沙堆裡面,完全無視於人民的哀嚎,它宛如是與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都市計畫主管機關合力進行對土地被徵收人的迫害及掠奪。

許多土地被徵收人往往不敵政府「協議價購」及「其他方式」的逼迫,這是因為土地徵收決策已經確定,人民根本就沒有不被徵收的選擇,在雙方權力懸殊完全不對等的情形下,「協議價購」往往也就變成「脅迫價購」。但是當土地被徵收人無奈接受協議價購」或是「其他方式」後,卻皆被主政者詮釋為這是土地被徵收人的「同意」,而不是「徵收」。因此,在劉政鴻的口中,其同意率高達98%,在花敬群的口中,其同意率也是高達96%,政府除了徵收人民土地及地上物,致使人民流離失所外,甚且還要強姦民意,說這是你自己「同意」的,而這些同意個案即為數量相當龐大的土地徵收黑數的來源

當土地徵收充斥著黑數時,也就代表著政府根本就不重視人民的財產權及基本人權,政府是肆無忌憚的進行土地掠奪及強制迫遷,《憲法》中的財產權及生存權的保障也只是徒具形式的廢文罷了。而土地徵收黑數現象同時也就代表著我國依舊是處於威權專制的狀態,仍然是與民主人權有著遙遠的距離。縱然台灣早已經解嚴,現在並由宣稱愛台灣認同本土民進黨主政,但是,很不幸的,其掠奪人民土地及家園的行徑不僅是與前朝完全一樣,甚且是有過之而無不及。這是台灣極大的悲哀,卻也是我們必須面對,並努力予以改正的。



馬凱/興百利而無一害的大計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馬凱/興百利而無一害的大計











馬凱/興百利而無一害的大計


2021-08-09 04:05  聯合報 / 馬凱(作者為經濟評論者)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七十多年來,我們的政府一直矢志不移地堅持:讓通膨維持在最低水準。從兩蔣時代,歷經政權更迭,始終一貫不改。

起初是國民政府奮力抵抗八路軍時,濫印法幣以救物資短缺導致惡性通膨經濟崩潰而失去政權;其後數十年則在凍漲物價以籠絡人心。

但竭力壓低通膨並非易事;尤其在貶低匯率促進出口的情況下更戛戛乎其難。除了有效控制貨幣供給,公權力手中的公用事業價格,如電價、水價、油價就成了首要武器。

功不唐捐,幾十年來的確建立了輝煌戰果。在台灣經濟超高速發展的黃金時代,通膨仍極端平穩,造就了經濟奇蹟。但福兮禍之所伏;長期浸淫在輝煌之中,卻造就了今日深陷其中的無窮後患。

當台灣努力維持僅高於墨西哥中國大陸低電價時,人均用電量也企及最恣意浪費的國家如美國,逾全球平均量的三倍。由於高度依賴燃煤天然氣發電,因此人均溫室氣體排放也極高,每單位最終產值的 CO2 排放量更高居全球第三最近公布的氣候變遷數指標,在六十一國中台灣排名倒數第五,主因即是溫室氣體排放名列前茅

因而今天海水暖化、永凍層融解、海平面上升、氣候極端化、洪澇與乾旱頻仍,甚至地球在可見的未來不再適合人類居住,台灣亦在罪魁禍首之列。即使只看迫在眉睫的事,隨著歐盟碳交易制度成熟,未來輸歐商品碳排放超過標準一單位即罰一百歐元,台灣出口將大受挫折。

這種種可怕惡果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台灣數十年來謹守全球超低電價但極低電價之惡尚不止此由於電價只及全球中位數的四十%,形成台灣輸出商品最大的競爭優勢。於是我們的產業及輸出即向高耗電、高溫室氣體偏斜;不但為害人類,而且一旦溫室氣體受到制裁,台灣產業也會一蹶不振。

除此之外,台灣的太陽能及其他再生能源發展遲緩,電價偏低影響至深,非核家園也會因供電吃緊而受挫。還有兩個隱而不顯的惡果,其一是長期壓低電、水、油價以抑制通膨,反讓台灣深受其害。眾所周知,南韓每人所得近年來遙遙領先台灣;其根本原因在於南韓物價遠高於台灣。購買力平價去除此差異,則台灣每人所得高過南韓廿%,也在歐、日等國之上

其二是,用電愈多則享受低電價之利愈厚結果以舉國之力補貼的,竟是生活最豪奢的富人,積數十年之力也扭曲所得分配

一個低電價的執迷,其為害如此之深,豈可繼續縱容?但一提到漲電價,眾人皆期期曰不可;因為十餘年來百物齊漲,唯薪資不漲,再調整電價,豈不是再剝一層皮?

其實不然。若政府不為圖利,只為電價合理,則可一次將平均電價提高到全球均價每度自平均二點五元調為六元但是溢收的電費全部平均發給國人。由於富人用電及電價都遠高於平均,而收入不豐者用電及電價皆偏低;因而溢收的電費前者遠高於後者,全部平均發放,自然貧者得利多而富人獲利少。月月如此,所得分配也會隨之改善。至於企業用電,情況亦同,一般消費者多付的價格也會更有利地回饋。

水漲船高,平均物價自會調高,但因電價只調一次,完全不會讓通膨惡化;第一次能源危機時已有實證。但前述諸害則消除殆盡;有百利而無一害,還能有更划算的買賣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