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6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新創員工認股權應予課稅優惠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8001/web/ 

◆  聯合報社論/鄭文燦的理屈氣壯,看民進黨黯然的政治操守
◆  聯合報黑白集/郭台銘玩很大
◆  經濟日報社論/新創員工認股權應予課稅優惠






經濟日報社論/新創員工認股權應予課稅優惠


2023-09-06 01:28  經濟日報/ 社論
員工認股示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所謂員工認股權(stock option),乃企業為留住關鍵人才,給予其未來以面額或更優惠價格認購股票之選擇權,一般期約二至五年,且可每年給予新的認股方案。如果認股到期日股價下跌,員工可不必認購;反之如股價上漲,員工可選擇依約定價格購買並繼續持有股票,或將股票賣予第三人,直接領取其中溢價差額。

由於股票選擇權方案為每年更新,員工持續取得未來之股票選擇權,故可依此未來可能實現利益誘因,為新創企業留住關鍵人才。宏碁集團創辦人施振榮曾將此人才激勵制度,稱之為企業之「金手銬」。

股票選擇權制度於過去半個世紀以來,普遍盛行於美國矽谷,新創企業以此誘因,激勵員工研發新技術,將員工與企業利益綑綁在一起,一旦企業成功上市,多數員工可獲得龐大回饋。故於創業初期,員工無怨無悔努力工作,再輔以充沛之風險創投資金支持,促進了美國科技與創新產業蓬勃發展,獨步全球。

1980年代初期,台灣科技產業以聯華電子等為首,開始引進類似制度,伴隨當時資本市場開放,半導體及資通訊產業因此高速發展,並吸引大批具備國際企業研發與管理經驗之華人,返台加入新創與科技企業,遂使台灣半導體及資通訊產業一飛衝天,躍然於國際舞台。

2009年底,政府激勵企業發展之「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屆期廢止,取而代之的「產業創新條例」,承續了企業投資抵減制度,惟因為將營利事業所得稅由最高25%變更為一律17%,財經兩部遂將員工認股權改為以股票選擇權發出時之市場實價課稅,並將其間差價改列為企業營業內損益,此舉造成股東及員工均不願意採取與認購股票選擇權,從此新創及科技企業再無針對關鍵人才具備重大誘因工具,只能任由優秀員工因高薪遭國際企業挖角,本國新創及科技企業只能徒呼負負。當然,任何制度之實施,均具備利弊得失。促進產業升級條例及更早期的獎勵投資條例實施期間,許多財經學者認為:股票選擇權制度獨厚科技企業,徒使科技新貴一夜致富,擴大貧富差距,屬不公義政策,其中股票以面額課稅更屬不公。

然而,產業創新條例施行後,新創及科技企業員工赫然發現:所認股票於認購時採當時實價先行課稅,爾後如果企業股價下跌,員工將無端付出慘痛代價,不但未獲其利反受其害,員工認購意願戛然而止。此一制度遂成為無爪老虎,聊備一格。

近十年來,台灣科技與創新產業面對美國、中國、韓國企業之關鍵人才爭奪,每年小幅提高員工薪資,早已不具備任何關鍵人才市場競爭力。

面對本土關鍵人才楚材晉用,行政院及立法院,實應重新檢視恢復具充足誘因之員工認股選擇權制度。畢竟,台灣經濟發展高度仰賴科技與新創產業之相對國際競爭力,一榮俱榮,一損俱損。倘若全面恢復企業員工股票選擇權,將對政府財政與社會公義引起重大負面效益,我們建議:可先從新創且未上市之高科技企業開始實施。然未上市企業股票並無公平交易實價,稅捐單位如何課稅,或以面額課稅,乃財經兩部應思量之課題。

企盼朝野體認國際競爭情勢丕變,盡速修訂相關法令,給予未來可能具備國際競爭力之創新產業特殊優惠,員工股票選擇權以面額或約定價格課稅,並將其差額改列業外損益,不影響企業每股權益(EPS)計算,如此股東將樂見此一制度之實施。

公共政策經常同時具備利弊得失,選擇保守則可除弊而不興利,選擇積極則興利而可能生弊,其中平衡端視於外界競爭態勢,應於不同時期採取不同政策。正所謂兩利相權取其重,兩害相權取其輕。揆諸當前台灣新創企業面臨之嚴峻國際競爭壓力,員工選擇權誘因制度之恢復,此其時也。









聯合報黑白集/郭台銘玩很大


2023-09-06 00:55  聯合報/ 黑白集
傳出鴻海創辦人郭台銘有意找名模林志玲當副手,郭批評媒體將他找副手這件事變成「猜謎遊戲」,而他自認保密到家。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郭台銘力拚總統連署,不斷說大話衝聲量。最拍案驚奇的是,他的副總統搭檔人選從李佳芬、高金素梅、掃到林志玲,還窮蹭柯文哲和運鈔車。這些,都是無本生意。但他一句「不怕中共沒收財產」踩到雷,鴻海相關股票驟跌,吹牛沒幾天就趕忙辭董事,降低集團內傷。

霸總的發言人稱,辭董事是「怕選太好」引來炒股之說。這話讓人笑死,多數人認定郭董在保送賴清德,鴻海非但沒有四年前的漲停行情,大家還被嚇到不敢抱股。近日台股鴻海力守單一價,至於上證電子股指標的工業富聯,則從半年漲勢震天急轉直下。

工業富聯是鴻海超級金雞母,市值超越鴻海,決定郭董富比士排名。在習政權力挺下,破例空降上證A股上市。郭董吃飯砸鍋,嗆聲「大陸經濟糟透,若膽敢沒收財產,世界還有誰敢投資?」重踩大陸景氣衰和外資撤兩痛處。不必北京沒收,敏感的投資人都先撤了。

外媒是問郭董「能否扛得住大陸壓力」,他卻高調嗆談沒收財產,還說「若犧牲個人財產,能讓中國不打台灣,寧願犧牲也不聽中共指派」。郭董火上加油強碰北京,對比他聲言追求兩岸和平,也太矛盾。

郭董逢場作戲玩很大,學起賴清德抗中保台賣芒果乾,無怪綠色選民熱情捧場。他既與鴻海切割,若再拿中共打壓自抬身價,也不意外。










聯合報社論/鄭文燦的理屈氣壯,看民進黨黯然的政治操守


2023-09-06 01:09  聯合報/ 社論
im.B詐騙案偵結起訴,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被列他字案瀆職被告。圖為鄭文燦(左)與副總統賴清德同框。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副院長鄭文燦因與im.B詐騙案主嫌酬酢,遭在野黨指控涉貪等,北檢已分案偵辦。鄭文燦憤而提告在野黨民代,還義正詞嚴嗆:「如果有證據就提出來。」依他的認知,政務官的政治責任似只剩「有無違法事證」這塊遮羞布。在民進黨裡,「鄭文燦們」還真不少,這類話術已漸成常態。

在民主國家,政務官的政治責任當然包括道德與操守,若不誠實或濫權而不再受到人民信任,即應下台。但以民進黨的硬拗,竟把責任倫理、道德操守都拋在腦後,反而要求問責者拿出「違法證據」。這就是墮落的象徵。在im.B詐騙案中,不僅有行政院顧問涉案,亦顯示鄭文燦和綠委陳歐珀與犯嫌私下時相來往;因此,檢方才會以「他」字案偵辦。

鄭文燦是否涉及濫用職權或放水,仍待司法調查。但以此案牽涉之廣、受害之眾、金額之龐大,有執政黨官員和民代牽涉其中,難道不需要受到監督與檢討?最低限度,鄭文燦也應該向社會大眾道歉,但他卻反控監督者抹黑,視政治責任如無物。

別的不提,鄭文燦的台大國發所碩士論文被認定抄襲並撤銷學位,他卻稱是自己「疏失」;隔月,即赫然升官出任行政院副院長。請問,蔡政府或鄭文燦可曾把誠信當一回事嗎?馬政府時代,教育部長蔣偉寧、國防部長楊念祖均因文章涉及抄襲,被揭露後兩人旋即請辭;兩人的文章均與學位無關,仍羞愧無地自容。鄭文燦學歷造假,卻大剌剌升官,並大擺官架子;這就是蔡總統所謂的「最高道德標準」?

這類事例,在民進黨政府中比比皆是。陳吉仲政策錯亂、王必勝外遇生子,皆仍升官。再如,最近在雲豹案被質疑扮「新潮流門神」的賴勁麟,也以「有違法證據就去告」為由自辯。蔡政府發展綠能弊案頻傳,賴勁麟屢獲「重用」;當台電大虧,雲豹卻大發其財,子公司成串,難道沒有疑點?輿論列舉不合理之疑點還不夠,難道要像檢察官一樣提出違法事證才行?

民進黨頻頻以「有證據就去告」自辯,除反映它掌握權力後的傲慢,也看準司法對政治的臣服。民進黨全面執政,不但掌握行政、立法,黑手也伸入司法、監察,連檢調都看臉色行事。在這種情況下,民進黨官員和民代當然有恃無恐。

回顧近年的幾件大案,例如轟動一時的「小吃店快篩案」,當時綠委就是以「有證據就去告」來回應外界質疑;高端疫苗的重重黑幕,蔡政府上下也始終以「一切合法」自辯。最後,與這些案件相關的官員民代皆全身而退;指標性的高端內線交易案,也只辦了一個審查委員便交差了事。這就是蔡政府的司法正義。

再看最近發生的一人公司「超思」獲農業部上億進口雞蛋補助的事件,儼然高端和小吃店快篩之翻版。面對質疑,鄭文燦又端出老招,「如果有任何指控可以提出證據」。事實上,不成比例的資金和進口量,畜產會不透明的進口商挑選,就是政商勾結的最佳證據,鄭文燦覺得民眾看不懂嗎?

一個在野時自詡「民主進步」的政黨,執政數年後,竟變成拒絕接受監督的政黨,這是最可怕的「質變」。最可議的是,民進黨面對質疑永遠能厚顏地「理屈氣壯」,反控對方別有用心、造謠抹黑,乃至認知作戰。這個黨,還找得到廉恥二字嗎?

「絕對的權力,絕對的腐敗」,這正是民進黨目前操守蕩然、品德淪落的寫照。所有貪瀆疑案若要水落石出,讓執政者對民意重拾戒慎恐懼,除政黨輪替,恐無第二條路。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中央vs.地方 民胞物與?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88001/web/ 

◆  前瞻背後 落伍的招標制度
◆  不求甚解 高教集體墮落
◆  台灣低貧窮率 是天大的假象
◆  確立台灣優勢 重塑ECFA和平紅利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中央vs.地方 民胞物與?
◆  扭曲的雙十 失焦的國號
◆  中華民國國旗 成民進黨遮羞布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中央vs.地方 民胞物與?


2023-09-06 02:36  聯合報/ 郭瓊瑩(作者為中國文化大學景觀學系主任)
近年台灣掀起各縣市爭取興建大型圖書館、美術館之風,其為文化進步之表徵,但更關鍵的是文化風氣之養成並未配套。郭瓊瑩/攝
花蓮阿美族部落之營造,在只有五萬元之補助動力下卻有能量連結相關資源,他們期待的不是「錢」,而是可持續的合理關照與榮耀感。郭瓊瑩/攝
當每個城市都期望要建最偉大的音樂廳、歌劇院、美術館‧‧‧時,似乎只想到建設而忽略了是否有消費群體之文化養成。郭瓊瑩/攝
且看十多年前全國蚊子館的調查,今已成書架上的一本報告。似乎,決策者、選民對納稅者撒出的錢均無感。此外,為了爭取額外的大筆中央經費「補助」,且不論地方配合款之可行性與務實性,似乎「新聞性」更重要。此也造就了地方建設經費補助,淪為高層之恩寵與賜予,且多以「億」為單位。
大型圖書館之建設已成各縣市首長之政績,而背後之國民知識養成與競爭力尤應等同其龐大的硬體建設。郭瓊瑩/攝
台灣曾有一空中步道建設之高峰期,首長只管爭取經費,並不在乎永續維管經營。郭瓊瑩/攝
與民生相關之漁市場、果菜市場之興建似乎更能貼近庶民之心。郭瓊瑩/攝



台灣推行地方自治已逾七十年,隨著民主意識深化,以及地方治理能力強化,自國土規畫到社區營造,這些年來著實有顯著之蛻變與優化。

之前曾論及地方治理在地理環境面之離島vs.本島差異性,而今,在行政體制面,中央vs.地方,當落到偏鄉、部落、社區…時,同樣的政府、公共政策與人民納稅錢之運用,其實踐成效卻有天壤之別。

就地方制度法之中央統籌分配款與各部會之年度重要政策引導、亮點計畫或所謂前瞻建設計畫上,已設計出一套機制與流程。惟在「補助」政策上仍有鮮明的上對下之施惠,及取悅選民與籠絡地方民意代表之實。

經常聽聞民意代表努力向中央爭取預算以回饋鄉梓;地方縣市首長也努力爭取預算,回應其選舉諾言;而鄉鎮長、區長、里長亦努力爭取預算想秀其政績…。也因此,吾人對政府施政之功德,已被扭曲的「預算數字」誤導。上自軌道建設,美術館、博物館、音樂廳、圖書館、體育館,下自鄉鄉有快速道路、村村有漁港、班班有冷氣…。

許多中央公務機關預算一年含人事費不到三、四億,但只要透過特殊爭取獲得青睞,地方單位其一年的硬體建設經費得以超過數十億或更多,這樣的體制層級與環境承載之不對等,更遑論基層人員幾乎沒有消化吸收妥適營運執行之能量與時間。

一將功成萬骨枯,造成基層人員之高流動率,且經驗無法累積承傳。當意外的「預算經費」送上門來,只感嘆地方基層之思維、視野均未開,也欠缺技術進步之養成時間。

基層人員訴苦:「不要再給我錢了」,但那是上位者之政績!結果但見資源加倍了,檢核成果不僅未進步,反而倒退。曾見數億的小學環境空間改造,採用最高級的空調設備,而離島偏鄉之部落只要五萬元之甘露,卻開心地同心協力開創出其在地文化傳承與傳統技藝之復甦。

不為什麼,錢多少不重要,卻在乎其成就感與榮耀感,而那些最受青睞之大經費大建設,在限期完工之壓力下,只淪為表層之妝扮,皮層之下完全缺少了內在的地方魂魄。曾問那些對地方有感之主事者:「我們不要太多錢,但希望可以獲得可持續之合理關照,讓我們得以自我成長成就…」。


自五萬到五十億,在那無數個「○」之間,卻道盡了數不清的中央vs.地方之故事,而百姓該如何詮釋民胞物與之真相?











前瞻背後 落伍的招標制度


2023-09-06 02:36  聯合報/ 呂欽文/建築師、台大建築與城鄉所兼任教授(台北市)
中央前瞻治水經費2500億元,其中,六都獲得的補助總計約370億元,單是台南、高雄和先前民進黨執政的桃園就占300億元;北市因「財政健全」,前瞻治水補助款掛零。記者曾原信/攝影


「前瞻」是近年來台灣政治經濟的熱門詞彙。猶如通行標籤,掛上「前瞻」,好像一切都被合理化。前瞻計畫雖然並非一無是處,但為「前瞻」而前瞻的種種劣行近日已陸續被各界檢討批鬥,無須在此多所著墨。想要提醒的是,政府部門追求光鮮亮麗的口號、賺取「進步」之名的同時,可知道有多少過時落伍的採購制度,讓基層公務員們天天疲於奔命。

筆者常參與公共工程,目睹那些承辦單位無奈的神情,想在此為他們說幾句話。有三個「莫名其妙」值得社會關注:

一、三家以上才能開標,保障了誰的權益?

過去為了怕廠商「圍標」,定了三家以上才能開標的門檻。但那個年代,是招標公告貼在公布欄,招標文件是到機關親領,投標廠商「知己知彼」,確有圍標「搓圓仔湯」的可能。但今天是電子領標的年代,誰來領標、誰會投標,無從知悉,要三家以上才能開標的意義已不存在。

這個落伍制度的問題是,不來投標就是放棄了權利,但為什麼讓辛苦備標的廠商因別人放棄投標而白做工?機關為此還要費時耗力重啟招標流程,這樣的制度不知保障了誰的權利?

在當今流標頻仍的營建環境,有一家投標就已阿彌陀佛了,要三家才能開標的規定顯得更荒謬。雖然承辦單位都知道,因第一次不可能有三家而流標,但還是要行禮如儀的走一趟,明知不可而為之。

二、決標底價,誰有資格決定?

一個招標案是經過層層審查後才審定所謂「合理」的預算,據以招標。但依照規定,機關首長必須在開標前(經常是前一晚)訂定「底價」。問題是首長無專業能力,怎知道在經過層層審查後,要再殺價多少?

過去是為了節約公帑,定個神祕的底價讓廠商猜疑、相互廝殺;又怕承辦人洩漏底價,才由首長在最後關頭定底價。但現今一切公開,甚至連招標資料裡都載明預算,要殺價就何不以預算為準相互比拚?若要節約公帑,就直接反映在預算上,「底價」只剩下首長威權的象徵意義了。

三、標單數量,誰說的算數?

公共工程的爭議類型,「數量爭議」占了可觀的比例。大部分是肇因於名詞定義不一、計算基準差異的問題。每當發生爭議,各方必定是曠日廢時、耗費大量社會資源進行爭辯。

工程是「承攬」行為,廠商依其成本及利潤要價,天經地義。但現今的制度,是在機關所訂定的鋼筋混凝土等數量範圍內由廠商填價錢,並非在廠商「自由意志」下決定數量與標價,因而,得標廠商有權利質疑所給數量的正確性。如果改讓廠商依圖說填報數量,以自認為合理的數量投標,廠商事後就沒權利對數量提出異議。

這並非免除技術服務單位的數量計算工作,而是將之作為證明設計結果可依預算執行的分析依據。假如分析有重大錯誤,就不會有廠商來投標,到時自可追究設計單位的責任。廠商自提數量雖然增加其作業內容,但可酌予延長備標時間,這樣的改革當可激勵優良廠商精進,而避免「隨便投標、認真訴訟」的廠商進場。











不求甚解 高教集體墮落


2023-09-06 02:36  聯合報/ 史卒/歷史學者(台北市)
高等教育示意圖,此為台大校園。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在人權意識高漲及少子化浪潮衝擊的當下,受教育者均是「王子和公主」,部分罹患大頭症,恐龍家長成為影武者,只要是口頭教訓,即可能冒著被投訴的風險。「天地君親師」應刪除「師」,因為現在既不尊師,也不重道。

當今高等教育最大的問題,並非經費、師資、設備的不足,而是學生對知識不感興趣,遑論每一科系的專業性。懷抱「四不一沒有」的態度:不來上課,不買書,不看書,不抄筆記,沒有興趣。

昔日下課常無法離開,會有學生前來請益或踢館。今日教室的氣氛丕變,下課鈴尚未響起,已有部分學生在收拾家當;鈴聲一響,一下子就清空。混文憑者比比皆是。買名牌花錢如流水,因可在同學面前炫耀,自認為是「人上人」,而數百元的教科書都嫌貴,價值觀獨特。

假如全心投入學業,則無暇顧及外表的修飾,但校園所見正好相反。「大學生的外表、高中生的程度、國中生的思想,幼稚生的行為」,確實一針見血。

過度依賴網路訊息,無判斷真偽的思辨力。從小就被訓練背誦所謂「標準答案」,即使成為大學生,仍然依賴從網路上抓資料,背標準答案;萬一問答題與申論題靈活命題,則不知如何作答。制式僵硬的灌輸,使受教者成為無中心思想的稻草人。

「這個國家」在少子化與高齡化方面,均名列世界前茅。各級學校缺學生,多於缺教師,學生身價上漲。若有任何糾紛,校方均會替學生著想,使出渾身解數要留下學生,只要繳交學費,即可順利畢業。

政客的寡廉鮮恥和部分演藝人員的墮落,成為年輕人「見賢思齊」的榜樣。敗壞社會風氣者,一為滿嘴謊言的政客,一為藝人私領域的光怪陸離。將藝人的私生活當作國家大事來報導,不知對社會人心有何正面的意義?自命不凡的官員,證明人不要臉,真是天下無敵。

左宗棠名言:「能受天磨真鐵漢,不遭人嫉是庸才。」民主政治即平庸政治,菁英分子孤掌難鳴;多數決常站在錯誤的一邊,睿智的少數卻被有意地忽略。高學歷者滿街跑,但真正的人材難尋。如今量變已產生質變,將大學當成國中來辦,乃高等教育的集體墮落。若「當」掉太多學生,校方會嚴重關切,因會減少學校的收入;學生出席率太低,也要寫報告說明理由。

歷史失憶症患者,隨處可見。不知屈原與岳飛是何方神聖,亦不知桃園三結義乃虛構的情節,固然不足為奇。連蔣介石、張學良、毛澤東、周恩來,都視為是「上古」時代的人物,幾乎一無所知。

某大學的通識課程,開設「中國之崛起」,竟被學生抹紅、投訴,難道要改為「中國之沒落」?後改為「認識當代中國」,採價值中立的名稱,則不會引起「塔綠班」的神經質反射。聯合國教育科學文化組織所審定的世界遺產,義大利和中國晉身前兩名,但在課堂上若對中國的遺產陳述較多,學生也會有「異」見,套句反共抗俄時期的用語,是否有「為匪宣傳」的嫌疑?

被一○八課綱長期洗腦的莘莘學子,只要一離開台灣接觸外在世界,立馬會驚覺政客的謊言已被精心地包裝成真理。義和團加速大清帝國的覆亡,紅衛兵重創文化中國的元氣,造成國力的衰退。歷史具有不可逆性,溫故才能知新。活在一度空間,思考扁平化的「生物人」,自我掏空,如斷線的風箏,將不知去向矣!













台灣低貧窮率 是天大的假象


2023-09-06 02:36  聯合報/ 莊貿捷/媒體工作者(台北市)


「百足之蟲,死而不僵」的意思是指,雖然人事物已經衰亡敗落,但在一段時間內,仍能維持興旺繁榮的假象。這句古話充分說明了當前台灣社會的窘狀。

近日聯合報推出「貧窮台灣」專題,報導中提到衛福部統計「台灣低收入戶人口連十年下降、二○二二年僅占總人口一點二五%,相當於貧窮率不到一點三%,遠低於世界各國。」這就是天大的假象,是政府的數字魔法。

過去幾年因為疫情、戰爭,全球能源跟進大漲,影響百工百業。台灣能夠像是「局外人」般,能夠使通膨巨獸不如歐美那樣猖狂,主要的原因是「補貼」。以汽油來說,中油奉行「亞洲國家最低價」的政策。美其名是協助穩定國內油價,實則拿全民稅金補貼用能源大戶,是一種變相的剝削。

這類補貼政策除了汽油以外,也同樣出現在水、電、瓦斯等重要原物料之上。補貼如同強心劑,但時間愈久效果愈差,能使用的額度也會日益收窄。其中最典型的案例是台電即將破產。台電至今年底累積虧損恐高達四千億,外界預期撐不了多久,政府必須再拿稅金補貼。

補貼有兩個嚴重的後遺症:第一,是讓該倒閉的企業變成殭屍企業,又或者是讓該收緊支出的民眾陷入繁榮的假象,渾然不察大難臨頭;第二,是排擠政府其它的重要政策,例如AI浪潮的數位轉型、淨零碳排產業調整等,隨著世界先進經濟體開始逐漸脫離經濟衰退的泥淖,走向下一世代的產業,台灣則落入產業停滯的「低薪深淵」之中。

此外,低收入戶的標準為何?以台北市為例,家庭總收入平均,每人每月在最低生活費標準為一九○一三元以下;還有全家人口的動產(含存款、股票及投資)平均每人不超過新台幣十五萬。更重要的是全家人口之土地及房屋價值,不能超過新台幣七六五萬元。

試問,在寸土寸金的台北市,要哪一種類型、多小的房子,得不超過七六五萬?事實上,社會有太多弱勢受限於「祖產」房屋(普遍多有複雜產權、屋齡老舊等問題),無法被列入低收人數導致數據嚴重失真,這個問題已經蔓延全台。

還有,前些年全球大降息,資金氾濫,推升土地價格;接著工資雖然上揚,卻追趕不上通膨的速度。這皆使民眾的生活日益窘迫,成為「坐擁千萬房產,卻窮困潦倒」的新型貧窮。未來台灣又將面臨勞保、健保等破產的難題,預料貧富差距還將擴大,到頭來受苦最深的,還是低層的百姓。










確立台灣優勢 重塑ECFA和平紅利


2023-09-06 02:36  聯合報/ 潘兆民/東海大學教授、財團法人兩岸關係研究院執行長(台中市)


大陸商務部宣布啟動對台灣貿易壁壘調查後,是否中斷ECFA的警訊一再被拋出。而陸委會僅能消極回應ECFA實施以來對兩岸都有利,如果中止將造成雙方損失,卻又不願回到當初兩岸簽署ECFA的基礎「九二共識」,致使兩岸和平紅利不再,台灣對陸方中止ECFA的擔憂甚囂塵上。

在執政的民進黨毫無做為,只會操弄反中仇中的不利情境下,是項憂懼不無道理。事實上,最該廢止ECFA的是民進黨,因為叫囂ECFA是「包著糖衣的毒藥」的,正是在野時的民進黨。一個不負責任的政黨出爾反爾,但倒楣的總是台商;大陸制裁的是台商,而陸委會不甘示弱的結果,也只會修理自己人,祭出國安法、反滲透法,更嚴厲的打擊與大陸關係較好的台商。沾沾自喜的回應,完全無視於ECFA為兩岸帶來的和平紅利迅速流失。

其實大陸會重新檢討ECFA,不是只有考量台灣單方面貿易壁壘,亦在思考大陸產業結構的變化,更要估算兩岸營商環境與產業鏈的競合,當然一切要呼應其提升營商環境的開放基調。

因此,大陸雖以兩岸和平紅利的ECFA,讓台灣的農產品、石化、工具機及紡織品等享受早收清單的免稅,讓大陸的經營者得以較便宜的方式,享用台灣的好產品。可是大陸經濟環境變遷,除了前述產業已然成長茁壯,許多產業的技術與規模都與台灣相當接近,如綠能產業、再生能源甚至已超越台灣。大陸早已思考如何以其產業結構與營商的提升,帶動兩岸產業的「創鏈」,讓台灣民眾亦能享受大陸的優質產品。

對此,執政的民進黨不能總是只會保守算計,去維持既有的ECFA現狀,更應前瞻ECFA中止的危機亦是轉機,應重新檢討台灣的產業強項為何,如現代科技農業、先進服務業與製造業;以台灣優勢回歸「九二共識」定紛止爭發揮的兩岸和平效益,促進台灣經濟發展與兩岸和平,回到兩岸正常對話管道,更應藉此機會重塑更有利於台灣營商環境的ECFA。

一個能維繫兩岸和平、負責任的政府,不是只會靠美方出兵、增加國防預算,就自以為感覺良好。兩岸關係的和平對話交流、互利互信的持續建構,方為增升ECFA做為兩岸和平紅利的正道。












扭曲的雙十 失焦的國號


2023-09-06 02:36  聯合報/ 黃聰哲/自由業(雲縣西螺)
國慶籌備委員會舉行記者會公布國慶主視覺。 圖/內政部提供


今年雙十國慶主視覺設計,呈現扭曲變形的雙十線條造型。人民不反對活潑創新圖案,以增加節慶的歡喜氛圍,但創新總不能離題太遠。雙十線條造形,有其歷史文化背景,已深植人心;今年雙十彎曲圖案,是在表述何種政治意象?

沒有中華民國,憲法就無由產生;沒有憲法就沒有「總統為國家元首,對外代表中華民國」之規定,這是普遍的政治邏輯與憲政常識,何以民進黨諸公置憲政精神如敝屣,力循旁門、強執左道以亂政?揆諸其心理,是糾結在台獨理念,敢言不敢做,動輒以「擦邊球」自我欺騙。

民進黨的台獨黨綱,在野時期夸夸其言,然執政卻不敢執行。台獨會給國家帶來災難,明知不可行,但可關起門來自嗨。台獨不敢正面對決,僅敢大言對內行銷,大耍國家定位名詞,諸如「中華民國台灣」;甚至於二○一九年國慶日,小英大談「新的國家史觀」,是從歷史只有七十年的「中華民國台灣」談起。尤有甚者,賴清德以台獨務實工作者自居,然面對質疑又提出另一套說法來自圓其說。

蔡英文是依據中華民國憲法就職,理應服膺憲法,對外代表中華民國,而非僅代表「台灣」。反觀「TAIWAN NATIONAL DAY」,譯成中文就是「台灣國慶日」。內政部是主管紀念日及節日實施辦法的主管機關,什麼時候十月十日被借殼成「台灣國慶日」?是意識形態作祟,還是自我麻醉壯膽?

在中華民國憲法的憲政觀念上,台灣僅是個地理名詞而非國家名稱,也不具國家主體地位。民進黨故意操作,其目的在於讓台獨借殼上市而已。













中華民國國旗 成民進黨遮羞布


2023-09-06 02:36  聯合報/ 黃映溓/文史工作者(屏東市)
台北市長蔣萬安上午出席市政會議,邀請前市長黃大洲進行專題演講,針對今年雙十國慶沒有「中華民國」,英文定為「Taiwan National Day(台灣國慶日)」引發爭議,蔣萬安強調台北市政府辦的國慶活動,一定會有中華民國。記者曾吉松/攝影


蔡政府任內最後一次國慶籌委會公布主視覺設計,依舊看不到「中華民國」,雙十國慶英譯維持「TAIWAN NATIONAL DAY」,中文名稱成了「台灣國慶日」。蔡政府任內八年國慶主視覺,完全淡化國旗元素,儼然顛覆中華民國。

蔡政府陳倉暗度,將中華民國國慶的英文寫法硬是改成「TAIWAN NATIONAL DAY」。回顧二○一六年六月底,蔡總統上任後第一次外交出訪,在參觀巴拿馬運河時,蔡英文曾在留言署名President of Taiwan(ROC)引發爭議。堂堂中華民國總統,在國際外交場合竟捨棄正式國名,自貶國格莫此為甚。

縱使政黨競爭、朝野對立,國旗和國歌無疑是國家認同的最大公約數。愛國旗天經地義,不僅是國民的權利,更是至高無上的榮耀。弔詭的是,在台灣這個不正常的瘋狂國度,中華民國國旗隱藏無數玄機,國際場合亦備受對岸中共打壓。

陳水扁二○○五年時曾坦承,要將國號改為台灣共和國,他做不到,因為執政黨的立委席次不到半數,縱使有此想法,客觀環境也做不到,「不能騙自己也不能騙別人,做不到就是做不到」。又說「李登輝前總統過去十二年任期沒做到,相信縱使今天總統給他做,他也做不到。」陳水扁這席「台灣獨立做不到」的告白,名噪一時,傳為經典。

曾幾何時?中華民國這面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竟然成為民進黨掩飾台獨本質的護身符!民進黨本不承認中華民國,每每在公開場合,民進黨從政黨員幾乎都不唱國歌、少向國旗敬禮,蔡總統更曾經公開指「中華民國是流亡政府」。時至今日,中華民國國旗儼然已淪為民進黨在特殊場合的遮羞布,聊備一格而已。

秉持「尊蔡」路線,民進黨提名的總統參選人賴清德,從當年所謂務實台獨工作者,到稍早改口「沒有統獨問題、反共不反中」,再到近日接受外媒專訪強調「沒有台獨路徑」;為求勝選,一再調整踉蹌的步履。賴參選的究竟是中華民國總統?還是台灣國總統?理應向選民明確表態!



洪蘭/怎能輕忽 課綱改動的嚴重性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洪蘭/怎能輕忽 課綱改動的嚴重性
◆  薛承泰/大學何去何從
◆  盛治仁/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







洪蘭/怎能輕忽 課綱改動嚴重性


2023-09-06 02:36  聯合報/ 洪蘭(作者為台北醫學大學、中央大學講座教授)


有位美國朋友很喜歡長榮航空的服務,他出差都會盡量選長榮的班機,轉機前也會先出境吃一頓好吃的中國菜,因此我們常有機會見面。

前幾天他又過境,我們便去了一家有名的中餐廳,他看見裡面高朋滿座,每張圓桌都坐滿了人,就感嘆的說,錢穆大師說你們中國人的天性是合,喜歡用圓桌吃飯,合著吃菜;你們是合多於分,中國史的常態是合,中國的各個省很像歐洲的小國家,但五千年來,無論怎麼改朝換代,卻始終是一個中國;西方人的性格是分,坐長型桌,各吃各的;西方人是分多於合,西洋史的常態是分,我今天終於看到他為什麼這樣說了。

我聽了很吃驚,他說的這些,我大學時曾經讀過,但早就忘光了。我對錢穆大師印象停留在民國七十九年(一九九○年),他被立法委員陳水扁趕出外雙溪素書樓不到三個月就氣死的事。對這樣一位享譽國際的大師,我的所知竟不及一個外國人,真是非常慚愧。

其實我們常忽略文化和環境對人類潛意識的影響:人會不知不覺模仿上一代的行為,繼承他們的觀念。考古學家從殷墟的甲骨文中看到殷王武丁問「婦好娩,嘉?」他的妻子婦好要生產了,順利嗎?卜文說:「其唯丁娩,嘉,其唯庚娩,引吉」,但是「甲寅娩,不嘉,唯女」。婦好是商朝功業彪炳的女將軍並深受武丁的寵愛,但因為生了女兒,就不嘉了。

原來重男輕女的觀念五千年前就有,難怪到現在廿一世紀,女性仍被物化,最近不是有個要出來逐大位的政客說:女生長得好看就該去坐櫃檯嗎?

文化和環境的影響還不止於此,研究發現凡是個人主義強的社會,人們偏重理性分類,而集體主義Collectivelism)強的社會,因為要靠團體的力量才能生存,會注重關係。中國的南方人和北方人有著相同的語言和文化,但南方因為氣候關係種水稻,插秧和收割都需要大量的人力,因此發展出集體文化的社會;而北方缺水,只能種小麥,小麥不需要群策群力,就發展出個人主義出來,這個環境差異使得他們在智力測驗的答題上有不同。

智力測驗有測分類的能力,因為分類是智慧的根本,幼兒一開始會用顏色分類,再大一點,用形狀分類,最後用功能分類。在「手套、圍巾和手,你會把哪兩個放在一起?」的題目中,北方的孩子會把圍巾和手套放在一起,因為它們同屬衣物類;而南方的孩子會把手套和手放在一起,因為手套是給手戴的,它們有「關係」。在「火車、汽車和鐵軌」中,西方人會選火車和汽車,因為它們都是交通工具,而東方人會選火車和鐵軌,因為火車在鐵軌上跑。

文化和歷史是分不開的,斷其史,則斷其國。現在政府大力修改課綱去中國化,表面上,它是政策問題,實質上,它動搖國本,因為文化的影響深遠,至少三代以上都還有痕跡。錢穆大師說人的性情是六分教化,二分本性,二分環境,如果教化和環境占了八分,我們怎可輕忽課綱任意改動後的嚴重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