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5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善用金融科技 落實綠色永續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92759/web/ 

◆  聯合報社論/交接期亂象爆表,蔡政府別砸了最後招牌
◆  聯合報黑白集/管碧玲遲來的道歉
◆  經濟日報社論/善用金融科技 落實綠色永續







經濟日報社論/善用金融科技 落實綠色永續


2024-03-15 01:2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隨著全球極端氣候日益嚴重,結合ESG的金融科技投資金額快速成長,國際上有愈來愈多的金融業者與新創業者提出整合ESG概念的創新金融科技與商業模式。 彭博資訊


金融科技在世界各國蓬勃發展,金管會跟上國際潮流,去年8月發布「金融科技發展路徑圖2.0」,延續發展路徑圖1.0,對發展金融科技的承諾及願景持續精進,亦在2.0版參酌國際最新趨勢,特別強調永續金融科技ESG FinTech)的推廣與應用

隨著全球極端氣候日益嚴重,結合 ESG 的金融科技投資金額快速成長,國際上有愈來愈多的金融業者與新創業者提出整合 ESG 概念的創新金融科技與商業模式。根據去年11月新加坡管理局與 KPMG 合作的研究報告指出,全球投資永續金融科技的總金額於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約294億美元,推估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也將達288億美元,而民國一一四年(2025年)預計將投資高達600.3億美元,呈現相當穩定且快速的成長趨勢。

若再以永續金融科技分類投資金額觀之,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監理科技」和「碳服務」的投資較多;其中,碳服務在232筆交易中獲得了30.08億美元的資金,每筆交易平均約為1,300萬美元。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上半年,碳服務獲得約229筆交易,投資金額達59億美元,居全球之冠。藉此,投資人亦充分了解到國際對碳服務的重視。

再看綠色金融科技,最常見的是AI、IoT、區塊鏈及5G等技術的運用,許多新創公司利用這些科技經營減碳數據資訊交易平台,為企業客戶提供靈活因應 ESG、氣候變遷的創新方案。例如碳足跡、溫室氣體排放等盤查、區塊鏈與再生能源技術,乃至應用在儲能裝置及相關供應鏈上,都可望展開更有效率的節能運算順勢開啟更多技術永續應用與實踐場景

國際上,有不少金融科技永續金融創新應用的案例可分享,其中較被人津津樂道的例子,是加拿大人 David Katz 所創立的塑膠銀行Plastic Bank):利用區塊鏈結合 IBM 的主機及視覺識別技術,進而建立有效率且安全的交易環境,鼓勵開發中國家的民眾回收廢塑膠,再將所回收的廢塑膠兌換為區塊鏈交易平台的代幣,讓民眾使用獲得的代幣直接換取現金、食物等資源;與此同時,塑膠銀行亦將取得的廢塑膠出售給使用再生材料供應鏈製造商塑膠銀行不但利用區塊鏈技術重現了廢塑膠的商業價值,也達到環境永續目標,更提供開發中國家民眾改善生活的機會,可謂一舉數得。

在國際上逐漸蔚為風潮下,透過以 ESG 為核心的金融科技創新,將吸引更多的投資資本支持,主因在於此類型投資一方面可提升環境保護及社會關懷,另一方面亦可獲取可觀報酬。若能善用金融科技,則可能更有效率地達成「淨零碳排」的永續目標

新加坡於民國一一二年(2023年)宣布推出綠色足跡計畫整合平台Gprnt.ai」,並成立公司負責後續運營。該平台統整了政府和民間機構的合作,且 Gprnt.ai 利用區塊鏈技術來整合 ESG 資料的收集、計算和管理,對於跨領域的公用事業、勞工、建築和廢棄物管理等進行資料收集,同時也運用 AIoT 感測器和智能設備,以自動化方式提高數據蒐集效率。此外,平台亦結合智能文件處理及 GPT-4 聊天機器人,幫助企業將資料轉換為 ESG 報告格式,來增強數位報告正確性及可信度Gprnt.ai 的推出對金融行業的 ESG 透明度和責任性重要意義,能讓企業更容易與金融機構、其他行業合作夥伴共享 ESG 資訊加速推動金融機構和企業永續發展方面溝通合作與創新思維發展

金管會同時在推動「金融科技」及「永續金融」之際,若能鼓勵金融及新創業者共同合作,將金融科技結合 ESG,一定可以更有效率地落實永續金融的目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新加坡推出的綠色足跡計畫整合平台,應能啟發金管會如何使用區塊鏈技術等金融科技來整合 ESG 資料的收集、計算和管理,善用金融科技,必能促進 ESG 的落實。













聯合報黑白集/管碧玲遲來的道歉


2024-03-15 01:5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海委會主委管碧玲前天首度為陸船案公開致歉,承認海巡執法沒有蒐證錄影,至今事情未得到解決,確實要痛加檢討。 記者季相儒/攝影


海委會主委管碧玲終於為金門翻船事件致歉,承認海巡執法沒有蒐證錄影導致處理過程難昭公信,也讓家屬長期煎熬。這和陸委會主委邱太三表態不排斥金門模式」一樣,都想讓事件落幕,不再硬拗。但拖了一個月才改口,未免太遲。

大陸三無快艇潛入金門水域,海巡自應驅離。但在風浪中高速追逐難度和風險均高過程發生意外也是可以想像。匪夷所思的是,海巡竟拿不出影像,甚至第一時間不承認碰撞,平白喪失以理服人制高點

更糟的是,管碧玲等政務官心態。陸方基於自身主權主張,不願公開承認我方禁限制水域,但過去在執行面皆會尊重;我方行政官員到立院報告,官員與立委看法相異因而對事件稱謂有所不同,也是國會慣例。但翻船事件發生後,蔡政府不僅要求北京承認禁限制水域,管碧玲還公開糾正立委的「撞船」稱呼,想要面子裡子一把抓。

問題在,我方證據不足,無法以理壓倒對方。若要比拳頭大小,無論新國會新政壇局面,乃至論兩岸實力對比,都不是蔡政府可為所欲為。在這樣的客觀條件下,管碧玲、邱太三雖擺足鷹派架式但「理」和「力」都不足支撐

知可以戰與不可以戰者勝」,管碧玲等綠營人物過去八年享盡頤指氣使的好日子,如今得學習快快回到現實世界。














聯合報社論/交接期亂象爆表,蔡政府別砸了最後招牌


2024-03-15 02:0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距離520交接前的「空窗期」亂象不斷,遭質疑政府螺絲鬆了。左為總統當選人賴清德、右為總統蔡英文。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政府和賴政府漫長的交接空窗,雖非政黨輪替,但政治與行政亂象無日間斷讓人憂心。上從陳內閣面對新國會難以招架而暴氣,中至多名內閣部長被點名無能失職,下至行政部門執行政策漫無章法;外至金門漁船事件處理失當使兩岸緊張擴大,內有蘇丹紅的食安危機沉痾糾結,種種問題皆考驗民眾對民進黨的耐心。蔡總統若不好好處理,除將砸毀自己最後的招牌,也將把巨大民怨一併移交給賴清德。

近月來陳建仁在立法院面對強大的質詢壓力,包括數位部長唐鳳、NCC主委陳耀祥、衛福部長薛瑞元、海委會主委管碧玲,都表現得荒腔走板。主要原因,立法院不再是民進黨一黨獨大,許多戰力慓悍在野新科立委加入國會,過去靠著民進黨立委及網軍側翼護航得過且過部會首長立馬現出原形。八年前蔡英文仗著「新民意」上台,但八年完全執政美好時光,卻是在磨損及怠忽民意中度過。如今,「更新民意」所呼喚的新國會,力圖重建民意監督的尊嚴,剷除「舊勢力」的腐敗和無能。

面對自己執政的最後餘暉,蔡總統最近選擇迴避出現在重大爭議事件中,只在若干儀式性的典禮中現身。這樣的選擇,無非是想持盈保泰,保住自己最大的執政光環。即便如此,現今諸多人事布局偏頗不當-例如唐鳳,若干關鍵政策決定偏執失焦-例如能源、司改和兩岸關係,功過都仍會回歸到她身上。外界正在盤點陳內閣中的不適任閣員,至少已有四、五人遭點名應下台。但被點名者其實只是最近出包的首長,若放眼長期表現,真正適任者恐怕屈指可數,那才是賴清德更頭疼的問題。

為什麼金門大陸漁船事件要拖到一個月後才道歉,為什麼蘇丹紅風波燒遍了全台還無法落幕?原因無他,是蔡政府過度耽溺於權力遊戲,因此忘了如何「正直面對問題」,忘了「依法行政」,忘了「專業優先」,忘了要「幫人民解決問題」。撇開上述四大忘記,蔡政府只記得的是「執政者的顏面」、「執政黨的利益」,也因此一切「政治化」處理高官凡事插手指使,有功上級爭攬,有過推給下級承擔,就造成今天的權責不分與亂象頻仍

一歲男童被保母虐死,三個月後才遭揭發,說明衛福部的社會安全網破漏處處,但它遮掩和卸責本事卻是一流。三月前北市府曾通報此一個案,衛福部卻回覆保母行為不算重大兒虐,這不是閉著眼睛瞎說嗎!再看,兒福聯盟社工遭上銬逮捕,被質疑是為轉移焦點;在引發社工團體強烈反彈後,於是執法的偵查隊長遭到申誡。要問的是,執法規定究竟如何?否則,現在地方員警也一片反彈,蔡政府又要處罰誰給外界看?

當蔡政府一切「泛政治化(這正是過去民進黨批評國民黨威權之語),當「依法行政」的信條遭到踐踏,試問,從中央到地方的眾多行政官員要根據什麼來行事?上級的臉色?或是對蔡政府喜好的猜測?還是自己升官圖路徑想像

行政部門的信念和倫理,過去八年遭到的踐踏,其程度令人難以想像。不僅如此,包括民主基金會董事長依例由立法院長出任的傳統,民進黨也是卡了又卡,千方百計要讓韓國瑜知難而退。事實上,這只是一個「雞肋」般的職位,所能掌控的錢和權都很尋常;其意義,主要是為了保持「國會外交」的傳統和國慶大典的榮光。蔡總統若連這點政治傳統都要推翻,只會使自己的執政留下「吃乾抹淨」的汙名,那就無比難看了!




馬凱/打破少子化魔咒國家 怎麼做?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馬凱/打破少子化魔咒國家 怎麼做?
◆  洪蘭/感恩擁有的 不羨慕沒有的
◆  陳冲/繁花卅年 繁華卅年
◆  廖元豪/綠色認知戰 要靠調查權遏止
◆  林中斌/俄烏戰局 意外與前景









馬凱/打破少子化魔咒國家 怎麼做?


2024-03-15 02:12  聯合報/ 馬凱(經濟評論者)
少子化會展開一個惡性循環:從生育率降低、人口老化、勞動人口減少、生產力及創造力減弱,進而經濟成長停滯、國民所得減少、撫養者日少而被撫養者日多,國力及民生便日益惡化。 示意圖。聯合報資料照片 記者黃仲裕/攝影


少子化就像附身在經濟發展之上的魔咒,經濟愈進步,少子化就愈嚴重。全球除了極其落後的地區,如非洲,罕有例外。亞洲地區,日本最早少子化、老化,其「失落的卅年」,這也是重要的禍因。

少子化會展開一個惡性循環:從生育率降低、人口老化、勞動人口減少、生產力及創造力減弱,進而經濟成長停滯、國民所得減少、撫養者日少而被撫養者日多,國力及民生便日益惡化。日本是一個可悲的前例,如今南韓、台灣,甚至卅年高速成長中國大陸,也陸續步上後塵

這幾個東亞國家正是全球少子化最快一群。有人即據此歸納出一個共同的原因:儒家文化的影響。儒家文化有幾個特色,如男有分、女有歸,男性努力養家,女性則照顧家庭。然而當家庭需要雙薪負擔,婦女也須外出謀職,而家務重擔多落於其身,就成為不樂於生養,甚至不結婚的要因。其次,儒家重視教育、好學,唯有讀書高,於是有志一同盡力讓子女受最好、最高的教育,升學主義愈演愈烈,家教、惡補為難免之惡,使子女教育費天高。再次,儒家道德觀念排斥非婚生子女,相對地使生育率不如其他文化。

因為我們同時面對兩大不利因素,就使得生育率惡化格外嚴重,要加以對治也加倍困難。高喊少子化已成國安問題數十年後,情況更加險惡,一直與南韓互為全球之末

但在先進國家之中,竟有兩國高居生育率之冠,一為以色列,一為法國。尤其法國,在九○年代初,生育率也不斷下滑,遠低於美、英等國,在不斷努力下成功拉高生育率,在民國一○三(二○一四年)甚至超過二點○,睥睨一眾先進國家。以色列則自建國以來,一直保持超高生育率,目前甚至達到二點五四高水準,足為台、韓兩倍餘。

以色列的高生育率主要拜其處境之賜。數百萬人立足於周遭數億阿拉伯人之間,日日為生存而奮鬥,人口之增長,就成為必要的責任。另一方面,納粹在二次大戰屠戮三分之二歐洲猶太人,以色列乃以生回這些猶太人為己任。此外,猶太教文化重視家庭、婚姻,鼓勵多生多養,婦女逾廿五歲未婚即令人側目而視。政府也大力鼓勵生育,如每胎需十餘萬的不孕治療,前二胎可補助五次,第三胎則為六次,可見一斑。

可值得借鏡而且成功打破生育率魔咒的法國,其與我國政策最大不同在於,其福利補助不以所得為唯一考量,而將所得及家庭依賴人口數共同設計出家庭商數,作為生育補助、幼兒園分配及費用補助,住房分配及補貼、家庭補助的唯一依據,使得子女數成為有利條件。同時,大量興築社會住宅滿足家庭需求,所有大建地須百分之卅供社宅之用。最關鍵的,是對婦女在職場的保障,不僅產假育嬰假十分優厚,而且禁止生產、育嬰而解雇,加上完善的育兒服務,完全消除後顧之憂。

我們既承擔儒家文化傳統,經濟又已成功發展多年,對抗少子化的努力必須直追法、以並超乎其上。最重要的關鍵,就是解救婦女,讓她們在家庭與職場都獲得公平甚至更優渥對待國家安全斯可保障! 




彭金隆/閒聊「人生七十古來稀」

◆  彭金隆/閒聊「人生七十古來稀」
◆  陳國樑/雞鳴狗盜的我國零基預算








彭金隆/閒聊「人生七十古來稀」


2024-03-15 02:13  聯合報/ 彭金隆 (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兼商學院副院長)


人類壽命愈來愈長,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國人平均壽命來到七十九點八四歲超高齡社會近在咫尺。談到高齡化社會,對照古今總會想到詩聖杜甫的名句「人生七十古來稀」。眾人對這句話的解讀,大致上應該跟教育部成語典上的解釋差不多,就是字面的直覺「自古以來活到七十高齡的人並不多見」,但很好奇杜甫真正的意思是這樣嗎?古人要活到七十歲真的很難嗎?

會有這樣的懷疑不是沒有道理,你是否發現平常琅琅上口的成語或俗諺,往往現在的理解跟出處本意大相逕庭,常常都是後人為特殊目的斷章取義加工添材的傑作。像常聽到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離婁上寫這句話的本意,是指不孝的樣態很多,而不能盡到後輩的責任為最大;「無後壓根就跟「膝下無子」毫無關係,堪稱斷章取義的經典;此外《晉書》上的「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原作本意也不是用來喟嘆人生苦楚或是安慰別人接受挫折之用,而是要積極地勉勵人們,莫因可能失敗而優柔難斷,遇事當斷則斷以免空留遺憾,後來被宋朝詩人辛棄疾移作他用,新的詮釋反而更廣為周知。難怪馬可吐溫要提醒「當你發現自己站在多數人這邊時,就該暫停並開始反思了」。

如深思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話的本意,只解讀成「古人多命短」,確實有頗多疑點。杜甫寫《曲江》二首時年約四十六,距離七十歲還很久,此時感嘆生命不長似乎過早。如果再從前後句「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看來,確實不像是在討論活到七十歲很稀奇,反而更像是怨嘆官運不濟潦倒難伸有關。

杜甫雖是才學卓倫家喻戶曉偉大文學家,但仕途卻異常崎嶇一路功名不取官運低微,終生抑鬱不得志。會在詩中提到他窮困潦倒,連衣服都拿去典當,用來買醉解脫,還四處欠酒債,率性寫出「人生七十古來稀」這段參透人生的金句也很合理。

解釋這句話的本意有許多版本,有一說法與壽命無關卻頗有道理,跟古代禮儀憲法禮記》中,對不同人生階段角色設定有關。《禮記》上說十歲是「」該上學學習,廿歲稱「」該成年加冠,卅歲曰「」應成家立業。四十歲為「」可為官職,五十歲曰「」應參國政,六十歲是「」應指導後輩,七十歲為「」該退休傳承。對於古代有志千里官途的仕子,能夠為官一帆風順到七十歲位列極品光榮隱退,是當時君子文人的夢想。杜甫深處這個時代氛圍下卻抑鬱不得志,最可能就是自我解嘲,感嘆「反正自古以來官場險惡難測,能到七十平順下樁有幾人!」還不如把握現在酒醉微醺,欣賞「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更愜意!或許這才是杜甫心中真意吧!這也更符合杜甫文學家的人設。

「人生七十古來稀」對照今日早已變成「人生七十才開始」,台灣滿街耆老的日子應該不遠。如能穿梭時光跟杜甫回到長安城,看到景象不會是老人很少,而是年輕人更多台灣未來面對的挑戰是長者愈來愈多,而年輕人卻日益稀少,這會是問題的關鍵。所以「人生七十古來稀」早已不再是問題,嚴重少子化,「生人遠比古人稀」才是更大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