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15日 星期五

彭金隆/閒聊「人生七十古來稀」

◆  彭金隆/閒聊「人生七十古來稀」
◆  陳國樑/雞鳴狗盜的我國零基預算








彭金隆/閒聊「人生七十古來稀」


2024-03-15 02:13  聯合報/ 彭金隆 (政大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教授兼商學院副院長)


人類壽命愈來愈長,民國一一一年(二○二二年)國人平均壽命來到七十九點八四歲超高齡社會近在咫尺。談到高齡化社會,對照古今總會想到詩聖杜甫的名句「人生七十古來稀」。眾人對這句話的解讀,大致上應該跟教育部成語典上的解釋差不多,就是字面的直覺「自古以來活到七十高齡的人並不多見」,但很好奇杜甫真正的意思是這樣嗎?古人要活到七十歲真的很難嗎?

會有這樣的懷疑不是沒有道理,你是否發現平常琅琅上口的成語或俗諺,往往現在的理解跟出處本意大相逕庭,常常都是後人為特殊目的斷章取義加工添材的傑作。像常聽到的「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孟子.離婁上寫這句話的本意,是指不孝的樣態很多,而不能盡到後輩的責任為最大;「無後壓根就跟「膝下無子」毫無關係,堪稱斷章取義的經典;此外《晉書》上的「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原作本意也不是用來喟嘆人生苦楚或是安慰別人接受挫折之用,而是要積極地勉勵人們,莫因可能失敗而優柔難斷,遇事當斷則斷以免空留遺憾,後來被宋朝詩人辛棄疾移作他用,新的詮釋反而更廣為周知。難怪馬可吐溫要提醒「當你發現自己站在多數人這邊時,就該暫停並開始反思了」。

如深思杜甫「人生七十古來稀」這句話的本意,只解讀成「古人多命短」,確實有頗多疑點。杜甫寫《曲江》二首時年約四十六,距離七十歲還很久,此時感嘆生命不長似乎過早。如果再從前後句「朝回日日典春衣,每日江頭盡醉歸。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看來,確實不像是在討論活到七十歲很稀奇,反而更像是怨嘆官運不濟潦倒難伸有關。

杜甫雖是才學卓倫家喻戶曉偉大文學家,但仕途卻異常崎嶇一路功名不取官運低微,終生抑鬱不得志。會在詩中提到他窮困潦倒,連衣服都拿去典當,用來買醉解脫,還四處欠酒債,率性寫出「人生七十古來稀」這段參透人生的金句也很合理。

解釋這句話的本意有許多版本,有一說法與壽命無關卻頗有道理,跟古代禮儀憲法禮記》中,對不同人生階段角色設定有關。《禮記》上說十歲是「」該上學學習,廿歲稱「」該成年加冠,卅歲曰「」應成家立業。四十歲為「」可為官職,五十歲曰「」應參國政,六十歲是「」應指導後輩,七十歲為「」該退休傳承。對於古代有志千里官途的仕子,能夠為官一帆風順到七十歲位列極品光榮隱退,是當時君子文人的夢想。杜甫深處這個時代氛圍下卻抑鬱不得志,最可能就是自我解嘲,感嘆「反正自古以來官場險惡難測,能到七十平順下樁有幾人!」還不如把握現在酒醉微醺,欣賞「穿花蛺蝶深深見,點水蜻蜓款款飛」更愜意!或許這才是杜甫心中真意吧!這也更符合杜甫文學家的人設。

「人生七十古來稀」對照今日早已變成「人生七十才開始」,台灣滿街耆老的日子應該不遠。如能穿梭時光跟杜甫回到長安城,看到景象不會是老人很少,而是年輕人更多台灣未來面對的挑戰是長者愈來愈多,而年輕人卻日益稀少,這會是問題的關鍵。所以「人生七十古來稀」早已不再是問題,嚴重少子化,「生人遠比古人稀」才是更大的麻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