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AI晶片管制 台反思契機
◆ 擺脫抗中標籤 為台灣觀光加值
◆ AI為傳統教育注入活水
◆ 嘆這個反智的民粹社會
◆ 盼賴總統 效法經國先生執政理念
◆ 立委與議員助理費案 豈能二判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AI時代的工具人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AI 時代的工具人
2025-01-15 05:57 聯合報/ 林一平(作者為前科技部代理部長)
未來 AI 似乎將取代許多白領階級的工作。然而,有一項專長,AI 不容易取代,那就是工具人(handyman)。從基本維修到複雜的翻新工程,工具人能執行多樣化的藍領工作,而用 AI 機器人來取代的成本過高,並不具經濟效益。
我旅居美國時,工作之餘還需忙著住家的維護。春天要鋸掉過高的樹木,並為破損的車道鋪柏油。夏天,我需親手推割草機在半公頃的斜坡上割草,秋天則掃落葉,冬天要剷雪。這些事全都靠我自己動手,親力親為。回到台灣在交通大學任教時,看到學校的總務處同仁在割草,總覺得他們技術仍有改善空間,忍不住想捲起袖子,親自示範如何進行大面積的修剪草坪。
我算不上工具人,我的美國鄰居 Bob 才是真正的工具人。某年冬天下雪時,我的車因打滑撞上路肩,後車軸縮進去三英寸。Bob 帶我去廢車場找來同型的後車軸,並在他家的車庫裡將車吊起,幫我更換車軸。
在美國,我也曾試圖入境隨俗,想成為工具人。然而,當 Bob 告訴我,我家的屋頂已老舊,需要更換屋瓦時,這實在超出我的能力範圍,只能放棄。雖然無法成為真正的工具人,我心中始終崇拜這種動手的精神。最讓我敬仰的工具人是卡佛(George Washington Carver;1864-1943)。他是大學教授,但會直接到農地教導農民,並親自動手製作出兩百多種花生製品。這種實幹動手的精神,是 AI 無法取代的。
工具人的歷史可追溯至中世紀,當時工匠和勞動者經常受聘來完成各種任務。他們的技藝高超,經常參與建築物的建造、修理與維護。到了十九世紀,工具人的角色發生了轉變,他們仍提供木工和灰泥服務,但也開始涉足油漆、管道和電工等零星工作。隨著服務範圍的擴大,對工具人的需求也不斷增長。
到了民國三十九年(一九五○年)代,現代工具人應運而生。當時美國家庭對維修與保養服務的需求激增,特別是隨著嬰兒潮一代開始成家立業,他們需要工具人來維護房屋。工具人所使用的工具和材料也變得更加先進,電動鑽頭和鋸子取代了傳統的手動工具,石膏板和乙烯基外牆板等現代材料也開始應用於家庭維修和翻新。
如今,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工具人的角色再度轉變。許多工具人透過線上平台提供服務,使客戶可以輕鬆找到適合的專業人員來處理各種需求。隨著「自我動手」(DIY)風潮的興起,更多人想自助來完成家庭維修和翻新工程。許多工具人擁抱了這股趨勢,開始提供線上教程和建議,幫助屋主們自己動手解決問題。
在 AI 時代,工具人仍將是不可或缺的資源,成為家庭和企業維護中重要的一環。擁有真正的技術與真正的雙手,工具人擁有 AI 無法取代的手工技藝(Real Skills, Real Hands: Handymen Do What AI Can't)。
美 AI 晶片管制 台反思契機
2025-01-15 05:57 聯合報/ 陳擷安/科技集團法務(台北市)
拜登政府於一月十三日推出新的 AI 晶片管制規範,旨在限制先進 AI 技術的外流,確保其國家安全及科技領先地位。此舉不僅影響全球科技供應鏈,也為台灣這個高度仰賴半導體產業的經濟體帶來深遠影響。
首先,台灣作為全球半導體產業的核心樞紐,不僅掌握先進製程技術,更是美國主要的供應夥伴之一。美國此次明確將台灣列為不受限制取得 AI 晶片的國家之一,顯示台灣在全球科技鏈中的重要性。這項規範雖對部分國家形成限制,但台灣的製造優勢與高度信任關係,提供了無可取代的地位。這不僅是對台灣產業價值的肯定,也為台灣在國際局勢中增添了話語權。
然而,這份「信任清單」背後,也伴隨著高度的責任與挑戰。如何確保台灣的 AI 技術與晶片供應不被不當挪用,成為台灣企業與政府需面對的課題。若能妥善利用此政策帶來的優勢,台灣有機會在全球 AI 產業格局中更上層樓。
此次美國政策重點之一是「總處理效能」的計算與限制。台灣的科技企業須精準掌握新規範,從技術設計到產品供應,都需以合規為首要目標。同時,美國政策中針對低風險晶片出口的豁免條例,也為台灣的研究機構與初創企業提供了一定的操作彈性,鼓勵更多創新應用。
對台灣而言,此政策是反思科技政策的重要契機。過去,台灣對晶片產業的支持多集中在硬體製造領域;未來,應逐步向 AI 軟體開發與應用層面拓展,構建更完整的 AI 生態系統。這樣不僅有助於提升國際競爭力,也能降低對單一產業的過度依賴,強化整體經濟的韌性。
值得注意的是,新的 AI 晶片管制規範對「模型權重」的保護標準,凸顯 AI 技術安全的重要。台灣企業須嚴格遵循,以避免在技術外流問題上成為焦點。
此外,台灣也應從制度層面加強技術出口管制,建立完善的科技保密機制,確保先進技術不被不當利用。
再著,針對美國強調的「國別驗證終端用戶資格」,台灣企業應積極配合,建立透明的國際合作模式,並藉此增加與美國科技合作的深度與廣度。同時,政府可設立專責機構,協助企業應對國際科技規範的變化,確保台灣在國際科技秩序中站穩腳步。台灣也需要深化與盟國的合作,並加強自主技術的研發能力,避免受制於單一國家政策。
總結而言,台灣作為全球科技供應鏈的關鍵一環,在 AI 晶片規範的博弈中,不僅承擔著保護技術安全的重任,更肩負著創新發展的使命。透過策略性的政策規畫與國際合作,台灣將能在這場科技競爭中,持續發揮舉足輕重的影響力。
擺脫抗中標籤 為台灣觀光加值
2025-01-15 05:57 聯合報/ 吳彣/公教人員(台北市)
報載春節前夕,各主要觀光景點旅館訂房率慘不忍睹,平均訂房率跌破四成,近期花蓮訂房率也只有二十一%,是全台倒數;遭逢國旅寒冬,大量解雇創三年來新高。營運已數十載的墾丁統一渡假村,就在其大量解雇勞工計畫書中指出,由於最低工資及電費調漲導致成本上升,再加上近年遊客量大幅減少以致虧損。其他連鎖旅館集團,諸如承億文旅及統茂高山青,皆傳出租約到期不再續約。其實,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
台灣於疫情初始,尚稱管控得宜,也因之在世界遭遇觀光亂流之際,仍不顯落寞。然而,隨著疫情延燒,國際觀光產業停頓下來,世界各國多藉此時機加緊整頓軟硬體,以迎疫後紅利,台灣卻未治本的針對觀光設施與觀光資源重新規畫;重要的桃園機場第三航廈、第三跑道工程,更因原物料上揚等因素,導致工程進度延後。疫情期間台灣應對之方,多著重於治標的補助,而欠缺長遠願景之勾勒與執行。
也因此,疫情於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緩下,防疫降級後,各國陸續解除邊境管制,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當是可以完整檢視各國疫後觀光軟實力的一年。聯合國旅遊組織(UNWTO)預估,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全球觀光產業將恢復至新冠疫情前水準。事後諸葛檢視,疫情前夕的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我國入境旅次達到新高的一千一百八十六萬餘人次,歷經疫情期間的低迷,民國一一二年(二○二三年)疫情降級初始,台灣年入境旅次恢復至六百四十八萬;而完整解禁的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公布的觀光數據統計至十一月,累計僅有六百九十五萬,下修的七百五十萬旅次目標能否達成尚有困難,更遑論能否恢復至疫情前的千萬旅次。
從島國思維觀之,假定單一旅次經濟貢獻為固定,觀光產業要能帶動國內經濟,關鍵在入境旅次需要高於出境旅次;然而台灣長年來多處於觀光逆差情節,亦即出境旅次多高於入境旅次。從扁政府第二任期的民國九十三男(二○○四年),入境旅次為出境旅次的三成八開始,隨著台灣觀光魅力的彰顯與兩岸關係和緩,逐年上升。至馬政府第二任期的民國一○三年(二○一四年)達到最高,為八成四。而後一路下滑,至疫情前的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儘管該年入境旅次創新高,但出境旅次更達二千三百餘萬,入出境比降至五成八。如以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截至十一月的數據檢視,入境與出境比更僅為四成五。
不可否認,陸客在過往台灣旅遊產業持續起飛的階段扮演重要角色。而長年來,觀光產業更被視為不同文化間交流的重要媒介。此不同文化所指,不管放諸世界抑或兩岸關係皆然。旅遊交流固有亂象,導正而已;然,撒幣補助,而封其國以堵絕交流,實因噎廢食,未得其效先受其害。觀光需有遠見,擺脫「抗中保台」的意識形態標籤,深化具台灣特色的加值行程;作為科技矽島的台灣,作為擁有豐厚地景文化的台灣,沒有做不到的理由!
AI 為傳統教育注入活水
2025-01-15 05:57 聯合報/ 林柏寬/國中教師(台南市)
閱讀十二日洪蘭教授「 AI 時代背古文的意義」一文,如醍醐灌頂。「背誦經典文章是否已然過時?」這個命題的核心,並非要否定記誦的價值,而是要探索如何讓千年智慧與現代科技交相輝映,譜寫一曲新的學習樂章。
AI 科技恰似一盞智慧明燈,為我們指引新的方向。就像律師不必背誦浩繁的法條,而是要掌握法律的精髓,在恰當時機援引相關條文。AI 可協助我們在典籍汪洋中快速尋找明珠,讓我們騰出更多心力去品味經典的芬芳。
當我們徜徉在古文的長廊中,AI 猶如一位博學的嚮導,即時點明字句背後的典故軼事。更可貴的是,AI 能體察每個學子的特質,如良師般循循善誘,在最恰當的時節喚醒我們重溫那些珠玉片段。
這並非要將記誦拋諸腦後,而是讓我們更從容地選擇值得珍藏的篇章。如洪蘭教授所言,當人生遇到疾風驟雨,腦海中浮現的詩句往往能撐起一把智慧的傘。
AI 的加入,猶如為傳統教育注入一股新泉。它讓我們能將更多心力投注在感知與思辨的天地中。教育的圭臬不是要培養出一具會背誦的軀殼,而是要滋養能思考、感受,並靈活運用知識的靈魂。讓我們攜手AI ,讓千年的智慧之光,在現代生活中綻放更璀璨的光芒。
嘆這個反智的民粹社會
2025-01-15 05:57 聯合報/ 汪志雄/伊利諾芝加哥大學教授(美國芝加哥)
美國洛杉磯的一場大火,燒出了一個反智社會的「民主假像」。從水權私有化,到消防栓無水可救火,在在都顯示這是一個反智的民粹社會。
民主的成敗取決於公民素養,當一國的選民愈容易被單一議題所操弄,其民主基礎就一定愈薄弱。因此民主的根本乃在教育,以及教育能夠授予人民多少對正當事務的領悟與判斷能力。當這些領悟與判斷能力因著掌權者不斷透過媒體與網路洗腦人民,導致選民的「信仰單一化」與「仇恨絕對化」,那麼民主將會造成「希特勒式」的民粹災難。
近年來美國不斷鼓吹「疑中、反中、抗中」論,在國際社會上刻意將中國塑造成一個「專制獨裁,違反人權」的紅色帝國,卻無視中國在基礎建設,科技研發,以及脫貧致富上各方面的努力。反觀美國自身種族問題不斷,基礎建設落後,貧富不均嚴重,空有民主之殼,卻無民主之惠。川普靠著民粹二度入主白宮,勢必為世界局勢帶來不確定新的動盪與不安。
同樣地,台灣民主化從總統開放民選到現在將近三十年,也讓台灣的經濟從進步繁榮的四小龍走到現在的困坐圍城,我們選出來的政治人物,沒有最爛只有更爛,因此,民主到底為我們帶來的是幸福還是災難呢?
台灣經歷了這麼多年的選舉,聰明的投機政客很快就發現,統獨是最好用的迷幻藥。他們發現,只要激起仇恨與對立,就能讓選民瞬間失去領悟能力,忘記思考,一味蠻幹。因為平淡理智的民主是乏味的,惟有抹黑,搞意識形態,加深仇恨,才能催逼出選民的狂熱與激情。
當然,這都要歸功於這二十幾年來,政府有目的性的教育改革與媒體操控。這種透過教改課綱與政論節目,不斷對人民進行重覆「反智」的洗腦,確實在意識形態的操弄上,達到非常重大的效果,並且成功地歷經幾次政黨輪替。教改三十年,在「台灣優先,本土抬頭」的風潮下,把台灣的格局愈做愈小,對外的道路愈走愈窄,內部的對立愈挖愈深,窮了人民,富了政客!然而無知的選民持續埋單。「愛台灣,護民主,顧主權」的藥嗑下去,人就傻了!執政黨帶頭成了藥頭,收買媒體成了通路,籠絡名嘴成了盤商,然後在網路上再包養一些大大小小的「民主毒販」,就這樣輕輕鬆鬆毀了一個世代!
可嘆在台灣,有脊梁的知識分子畢竟是少數,更多的是海綿骨頭,甚至為虎作倀。作為知識分子,我們的血液中,理當承載著文人的傲骨與讀書人的尊嚴。即使做不到與邪惡的政權做永不妥協的抗爭,至少也要做到不背叛自己的道德良知與獨立思考,不出賣國家尊嚴與人民利益。
對比於過去台灣錢淹腳目的美好年代,現在的年輕世代,只怕窮得只剩下民主。民主的精髓是公平公正,選賢與能。所以我們要認清,沒有任何一種高尚的本土價值與政治目標,是可以用不正當與骯髒汙穢的手段去達成的。現在的執政黨動輒以憲法法庭與司法羈押做為打壓在野黨的工具與手段,不服從多數民意,是典型的「民粹式民主」,反智理盲,實在是比專制的獨裁政權更令人作嘔生厭!
盼賴總統 效法經國先生執政理念
2025-01-15 05:57 聯合報/ 彭士剛/自由撰稿人(屏東市)
十三日是賴總統勝選一周年,同時也是故總統經國先生逝世卅七周年。賴總統在一年前的當選演說中提到,內閣組成將不分黨派、用人唯才;樂意與在野黨領袖見面共商國事,承諾台灣必須走向「溝通、協商、參與、合作」的政治;兩岸關係上,「維持台海和平是我最重要的使命」。
遺憾的是,賴總統執政後,勝選承諾全部跳票:不謙卑接受新民意,反而大搞政治鬥爭壓迫在野黨,從各項法案到總預算案再到重要人事案,賴總統總是一意孤行,無視在野黨的訴求,導致朝野衝突不斷升級;約立法院長韓國瑜喝和解咖啡,卻縱容黨團立委羞辱韓院長;要維持台海和平卻主張「新兩國論」,導致兩岸緊張局勢未見緩解。新的一年還面臨區域立委的大罷免潮,台灣社會恐進一步被撕裂,令人憂心。
回顧經國先生從行政院到總統府的主政期間,不僅施政作風清廉愛民,用人唯才,拔擢了孫運璿、李國鼎、趙耀東等賢才為國服務;在國際石油危機的時刻,經國先生力排眾議,大力發展民生經濟,推動十大建設及十二項建設,透過一連串擴大內需及創建新竹科學園區等措施,為台灣經濟建設的長遠發展,奠定深厚穩固的基石。在經國先生晚年,又能審時度勢解嚴開放黨禁報禁,為台灣後來的民主化改革奠定良好基礎。國家定位及兩岸關係上,經國先生堅持中華民國法統,反對台獨;對中共採取不妥協、不接觸、不談判的三不政策,反對一國兩制;但開放老兵探親,為兩岸交流破冰。在那困難重重的年代,正是經國先生高瞻遠矚且為國為民的施政精神,帶領國家走出危局,創造經濟起飛的台灣奇蹟。經國先生曾言:「世上沒有永遠的執政黨」,其一心為國為民,不以個人、家族及政黨私利著想的博大心胸,令人敬佩。
筆者建議,賴總統應效法經國先生的施政精神,放下政黨惡鬥的執念,改以謙卑、真誠的態度尋求朝野和解、凝聚全民共識,化解當前的朝野僵局。無論是與韓國瑜院長喝和解咖啡,或是邀請在野黨領袖舉共商國是,希望賴總統虛心接受各方意見,別再操弄兩面手法搞政治作秀。兩岸問題上,賴總統應正視維持現狀的多數民意,積極推動兩岸對話,莫再主張「新兩國論」,且違反憲法增修條文及兩岸條例對於兩岸關係的法律定位,以行政命令剝奪陸配參政權,遂行其「務實台獨」理念。這不僅無助於兩岸僵局的緩解,更可能在川普2.0時代給台灣帶來更多的麻煩。
盼賴總統不忘勝選承諾,做一位全民總統,帶領國家在新的世界局勢中大步向前、行穩致遠。若賴總統執意被少數深綠民意綁架繼續操弄政黨惡鬥,大搞「務實台獨」,遲早會被多數民意唾棄。
立委與議員助理費案 豈能二判
2025-01-15 05:57 聯合報/ 紀俊臣/台北大學公共行政暨政策學系教授(新北市)
一月初,台灣高等法院因前立委高虹安使用助理費涉嫌貪瀆案聲請憲法法庭判決,再度引起各界對立法助理費機制的重視。由於現行中央和地方的「立法助理」制度,分別於「立法院組織法」和「地方民意代表費用支給及村里長事務補助費補助條例」有不同設計,以致地方議會助理費案多以有罪判決,而立院助理費案則多無罪定讞,衍生不公平裁判爭議。在憲法法庭尚未判決前,固然無法斷然評議結果,但制度設計緣起卻有說分明的必要。
此項為強化民意代表議事能力的機制,無論中央或地方,皆是由立法部門主動提出規畫,行政部門被動以對;惟精省後,內政部於制訂地方制度法時,即就事涉地方民意代表的費用支給事項,曾考量是否在該費用支給專法中加以規範。內政部首次起草「地方民意代表立法助理」機制,事前曾與中央人事行政機關協調,獲知中央行政部門並無主動規畫立法助理機制的設想;易言之,中央行政機關聽任立委「聘用」助理,在機制上既無任何常任文官的資格考量,更無明定助理享有常任福利措施的權益保障。
民國八十一年一月,立院於該院組織法第廿六條之二規定:「立法委員每人應置公費助理四人以上…公費助理均採聘用制,與委員同進退」。說明立委的立法助理係與立院形成民法之「僱傭關係」;助理費雖由立院編列公務預算支應,惟其「聘用制」卻未依「聘用人員聘用條例」規定納入立法院組織編制,自不屬編制內具有常任性質之聘用,即屬民法僱傭人員。
惟當時並不適用勞基法,其適用勞保的定位尚不明確。直至八十八年一月,立法院組織法全文修正,於第卅二條規定:「立法委員每人得置公費助理六人至十人…其依勞動基準法所規定之相關費用,均由立法院編列預算支應之。」始將立法助理適用勞基法明文化。
前揭地方費用支給條例係在依照中央人事行政機關的協調意見,復參考立法院組織法上揭條文的立法旨趣後,於八十九年一月完成立法公布施行。該條例第六條規定:「直轄市議會議員每人最多得遴用助理六人,縣(市)議會議員每人最多得遴用助理二人…」明定議員助理的「遴選」名額,費用總額直轄市、縣(市)有別,但其因係地方議員遴用而非僱用或聘用,勢必再由地方議會「雇用」,始得由地方議會編列預算支付薪資。所以議員助理的實際受雇名額及薪資皆可明確,是其在法規範上與立委助理不同之處。
地方費用支給條例曾於九十五年及一一三年修正,除先將議員助理適用勞基法外,即是將議員助理費明定為「議員助理補助費用」;換言之,議員助理薪資屬於議員給付支出,此與立委助理薪資明定由立院公務預算支應不同。
經比較,二者有下列不同:
一、立委助理係立委聘用,二者應屬民法上雙務契約之「僱傭關係」,適用勞基法保障權益。
二、議員助理薪資由公務預算支應,改為公務預算補助後,議員助理的法律地位,由立法機關與議員助理間的僱傭關係,改為議員與其聘用之助理間的僱傭關係。
三、總體言之,立委助理與議員助理均適用民法規定之「僱傭關係」,享有勞基法之權益保障。其薪資支領形式上雖有明確或不明確之爭議,但在支付勞健保等保險費用後,應無不明確之爭議。故立委與地方議員涉及之助理費案,不應有不同判決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