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8月9日 星期日

經濟日報社論/吸引跨國企業 務實解決投資盲點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經濟日報社論/吸引跨國企業 務實解決投資盲點
◆  聯合報黑白集/年度甩鍋俠
◆  聯合報社論/美中關係若走上不歸路,台灣要跟進嗎?






經濟日報社論/吸引跨國企業 務實解決投資盲點


2020-08-09 02:00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在新冠肺炎及美中貿易戰的衝擊下,不少跨國企業降低在中國生產比重,甚至遷移在中國的生產據點;台灣基於製造優勢,自然成為跨國企業優先考慮的地點。近期香港國安法實施,以及美國取消香港經貿特殊待遇,動搖香港經貿地位;一時之間台灣可以取代香港轉口貿易功能、物流中心角色,甚至於金融樞紐地位的聲音甚囂塵上。政府並順勢提出在四年內人均GDP可以突破3萬美元;蔡總統在最近也呼籲台灣應利用此機會,打造台灣成為亞太資金調度及高階資產管理中心。

在美國及歐元區第2季出現數十年來首見的兩位數經濟負成長,許多國家也面臨加快重啟經濟活動,與疫情可能隨之擴大間的兩難抉擇;再加上疫苖仍未到位下,2020年全球經濟確定是負成長,呈現V字型復甦已不可能,經濟何時由谷底攀升更是遙遙無期,所以各國要有因應長期景氣低迷的準備。

基於此,除了短期救急措施外,長期政策是否能到位,才是決定在國際競爭中勝出的重要關鍵。基於國家安全及產業安全,跨國企業不願意把高科技產品放在中國將成為常態;台灣有絕佳吸引跨國企業的機會,但前提是其他配套措施必須先到位。

長期以來,我國外人投資政策多以吸引外商來台製造及研發為主要思維,對生產性服務產業支持措施有限,目前產業創新條例在此方面的著墨也不多。不過隨著數位科技發展,跨國企業將商品、服務、交易、管理活動,以及相對應的物流、人流、資金流與資訊流,分散在不同地點進行,而後再加以統合。在此趨勢下,美中貿易戰及新冠肺炎所引發的跨國企業供應鏈調整,將不只是單純生產基地的移轉,而是涉及管理功能跨境整合,與租稅、金融、數據監管等法制調和議題。

以物流服務業為例,物流業早已擺脫傳統純粹運輸的範圍,而強調時效性、安全度與精準度,特別是高科技產業對物流的要求標準更高。然而目前國內物流業者普遍面臨倉儲空間不足、自貿港區空間有限,以及國際物流中心設置地點與資格限制等障礙;在租稅認定上也有爭議,而影響到國際物流業的進駐。

物流好比產業的血管,如果血管不通,有再強製造能力也會受到減損;物流不到位,生產難就位,不但影響外商來台投資意願,甚至也將影響本國企業之競爭力。

事實上,為因應供應鏈重整浪潮,各國無不積極競逐跨國投資與人才,爭取成為供應鏈新局下的區域運籌中心,例如新加坡、韓國即積極鎖定跨國企業進行招商,並給予客製化優惠方案。

如何延伸製造與研發優勢,提升台灣於外商亞太區域營運之重要據點,實為當前重要課題。

所以未來除了解決土地及勞工等傳統投資問題外,必須以優化產業供應鏈管理效能的前瞻角度出發,深入檢視法規與租稅制度,建構有利於跨國企業物流、人員進出、資金操作與數據管理之環境,以支持外商來台投資及發展多功能別的營運中心,並進而拓展區域市場。

台灣未來必須要有完整的策略,才能夠因應此波衝擊。特別是香港地位雖然有所減損,但仍是國際與中國對接的重要平台。在目前兩岸政治對立,諸多經貿及金融限制下,台灣絕對不可存有可以整碗捧去,一夕之間取代香港功能的虛幻夢想。「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不如針對台灣未來產業發展趨勢,有效改善目前投資環節的盲點,才是務實之道。











聯合報黑白集/年度甩鍋俠


2020-08-09 00:56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陸生無法入境,陸委會稱是陸方刻意政治阻撓。圖右為陸委會主委陳明通。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蔡政府處理開放陸生舊生返台上演「三分鐘坑隊友」鬧劇,連「朝令夕改」都無法形容其荒腔走板。陸委會與教育部相互指責之餘,還不忘指控陸方刻意政治阻撓。如果票選年度「甩鍋俠」,陸委會當之無愧。

兩岸關係嚴峻到教育文化交流都幾乎中斷,新冠疫情也是導火線,在防疫優先前提下我方當然不必背鍋背責。但對岸疫情已受控制,疫情更嚴重地區境外生都可來台,陸生更有要求保障受教權的正當理由,早日讓陸生返台是教育部與陸委會職責,就算對岸阻撓也該盡力溝通化解,直接甩鍋怎麼看都是下策

陸委會指控理由之一,是我方開放三千多名應屆畢業陸生返台,僅約兩百人申請、廿九人入境。殊不知許多應屆陸生已被迫「遠距畢業」,尚須返台者則要經學校上報教育部獲准,也就是說,還得我方先准才有陸方阻撓的可能!

把原因導向陸方因「國立」兩字阻擋,更是惡劣又愚民的政治甩鍋:如果國立是問題,陸生當初是怎麼來的?何況來台就讀私大不在少數,陸方如何拿「國立」兩字來擋私大陸生?

目前除了少數延畢生,更迫切需要返台的是面臨大學最精華學習時段的學位生,畢竟有太多必修、實驗、實習課程無法以遠距教學達成如果我方全面開放而陸生來不了,才能坐實對岸政治作梗。持續拿救急的遠距「安心就學」來搪塞,根本是惡意和謊言,這不只是「甩鍋」,更是摧毀兩岸關係的「砸鍋」。














聯合報社論/美中關係若走上不歸路,台灣要跟進嗎?


2020-08-09 00:51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美國衛生部長阿查爾將在9日抵台訪問。 (美聯社)


美國衛生部長阿查爾今天來訪。美國在台協會強調,這是民國68年(一九七九年)以來訪台「層級最高」的美國內閣成員,也是川普總統民國107年(二○一八年)簽署《台灣旅行法》後,美國派遣高階官員訪台政策的一環。我外交部也表示歡迎這位斷交以來訪台「排序最高」的美國閣員。

我們樂見台美關係的深化與提升,更希望阿查爾此行帶來新冠疫苗和藥物合作的好消息。不過,川普政府與蔡政府都刻意凸顯美國來訪閣員「層級最高、排序最高」的政治意義,恐怕有點虛浮。依照美國總統繼任排序,內閣排名就是按行政部門成立先後為準,硬扯其層級與地位,根本不具意義;何況在內閣之前,層級更高、排序第二的美國眾院議長民國86年(一九九七年)也曾來台。蔡政府想形塑外交大突破的印象,但津津於虛名,難謂踏實。

相對於這種虛名,更真實的是,台灣在美中新冷戰下的命運。美國在總統大選前,對中共啟動新冷戰,國務卿龐培歐呼籲自由世界合作改變中共政權,兩國軍演不斷,緊張態勢一觸即發,外交駁火,撤館行動針鋒相對。國際觀察皆曰美中關係已過「返航點」,走上不歸路,即使大選結束,也難重回競合的穩定架構。蔡政府奉行親美仇中路線,是否也要追隨美國,這已是嚴峻的生存課題。

華府轉變中國政策,肇因於雙方綜合國力消長,美國獨大地位受到挑戰。川普從貿易到科技,不斷延展戰線,遏阻中共藉全球化放大影響;在地緣政治上,美國強化印太戰略,防堵中共藉「一帶一路」貫穿歐亞大陸,南海問題是核心戰場,隨著中共與其他周邊國家競相填礁造島,擴張主權,美國將台灣、香港問題接連與南海爭端串接,形成西太平洋的火線。

美國去年在印太戰略中將台灣提升為夥伴關係,接著把香港問題納入戰略主題,陸續打出台港兩張牌,這是中共不計代價祭出「港版國安法」的政治背景。北京堅壁清野,清理美國在遠東最大政經據點,敏感的美國媒體如華盛頓郵報,聯想到港版國安法可能是中共解決台灣問題的藍圖,點出美中全面對抗,台灣可能成為中共下一個從美國手中拔掉的棋子

改變中國政策是川普任內影響最深遠的決策,蔡政府視為台灣最好的戰略時刻。從經貿、科技到地緣政治,美中各個對峙領域裡,台灣都有相應角色,也因此蔡政府獨押川普,成為美國選定的代理人。這次美國提示「層級最高」、我國熱迎「排序最高」的川普閣員來訪,對美國的戰略意義與對台灣的政治意義,都不難想像。

問題是,這並不等同我國家利益獲得保障承諾。台灣長期依賴美國軍事保護,華府打造新鐵幕,加重台灣國防負擔與戰爭風險,卻不打算跨過紅線,承認我國主權地位。

在新冠疫情重創全球,港版國安法實施後,歐洲國家因政經衝擊提高對中共戒心,卻未決定追隨美國,另組新民主政體聯盟,集體對抗中共;新鐵幕或許有利美國維持獨大,但對多數國家來說,與中國大陸求同存異才是務實的生存選擇

蔡政府不該利用全球反中氣候,合理化與大陸全面脫鉤,甚至讓人民對國際制裁中共過度期待。一旦新冷戰成真,就意味台灣得重回戰爭邊緣。

從蔡總統宣示台灣要作反中前沿起,我國際空間迅速萎縮,政府連家門口都守不住,處理釣魚台及南海主權問題時,將對美日外交置於上位,形同接受美日否決我國領土主張;在此同時,台灣也瀕臨撤守香港的困境。

台灣迎接美國閣員來訪時,也應思考美中新冷戰下的自身處境。當美中關係質變成敵對關係,台灣一旦成為美國手中「可控的危機」,更將失去追求和平的自主性,得附隨美國走上敵對不歸路;但淪為全球安全情勢惡化區域,台灣現況還能維持嗎?

【重磅快評】「鬼才相信」的陳其邁怎能受不了李眉蓁?

◆  【重磅快評】「鬼才相信」的陳其邁怎能受不了李眉蓁?
◆  【重磅快評】朋友老的好 從團進團出看森喜朗弔念之旅

◆  【重磅快評】當個助理就被統戰?兩岸條例仍在石器時代
◆  【即時短評】阻陸生返台 民進黨對台灣民主沒有信心?
◆  【重磅快評】講小明被打臉 陳明通這回快意打臉教育部?
◆  【即時短評】民進黨與惡零距離? 還有多少未爆彈待拆
◆  【即時短評】別讓反中情緒扼殺兩岸青年互相認識的機會
◆  【重磅快評】買光瑞德西韋的美衛生部長 訪台幫得上忙?
◆  【重磅快評】蔡政府養套殺 時力跟著權鬥陪葬?
◆  【重磅快評】平安經與大陸的馬屁文化
◆  【重磅快評】豔情遮掩腐臭?感謝丁允恭教給人民的事








【重磅快評】「鬼才相信」的陳其邁怎能受不了李眉蓁?


2020-08-09 16:22  聯合報 /   主筆室
高雄市長補選進入最後倒數,連日來選戰聚焦候選人的存款及海水淡化,國民黨候選人李眉蓁(左)和民進黨候選人陳其邁激烈交鋒。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高雄市長補選進入最後倒數,連日來選戰聚焦候選人的存款及海水淡化陳其邁13萬元存款的話題顯然不及被李眉蓁「0」存款來得火熱,到底鬼信不信?誰也說不準,倒是海水淡化,陳其邁既不耐又搖頭,說不知道李眉蓁的點子從何而來,還要媒體「問她啦!」,但他可能忘了,陳菊過去也動過海水的腦筋,要不要媒體也去問問陳菊

國民黨主席江啟臣日前質疑陳其邁申報財產中的存款只有13萬,還迸出一句「鬼才相信」,這可惹火了陳其邁陣營,陳連番解釋說他的財產跟太太合併申報是540萬,江啓臣就故意不看540萬,挑他的13萬,並反問江啟臣從政幾年來投資、存款如何增到2,000多萬,這場選戰儼然成了陳江大戰。

陳其邁運氣不錯,李眉蓁接著也被爆料存款是0,陳其邁競選團隊發言人邱俊憲在臉書反擊,指李擔任三屆市議員,存款是0,之前江啓臣針對陳其邁申報存款金額表示「鬼才相信」,那麼李眉蓁0存款,不就是連鬼都不相信?陳其邁受訪也補充指江啟臣用移花接木、嫁接的方式在抹黑,在選舉裡面是惡質的選舉文化,是兩套標準。

陳其邁或許出了一口怨氣,他家存款絕大多數都在太太名下,公私支出都用自己名下的錢,名下存款只剩13萬,這在平時可能是位疼妻的好丈夫,沒想到在選舉卻被拿來說嘴,他當然會氣,江啟臣不看540萬,看到13萬就開槍,反被陳其邁質疑,那也是江自找的,日後行事應該更謹慎小心才是。

但是,在「存款」這件事, 李眉蓁又何嘗不是「女版的陳其邁」呢?她雖然名下零存款,但是她和丈夫合併申報存款也有100萬,陳其邁可以疼妻,李眉蓁就不能愛夫嗎?陳其邁痛批江啟臣不看540萬,只看13萬,他和競選團隊又為何也不看100萬,而只看0元,他罵江啟臣兩套標準,為何自己也沒有用同一標準來打這場選戰,難道他所謂的惡質選舉文化只是用來檢視對手陣營

至於李眉蓁提出的治水政策,指會在4年內推動飲用分離」,研議海水沖馬桶、乾淨水用於飲食與民生等方案;本來乾淨飲水就是高雄二十年來無法解決的民生大事,市長候選人應該好好說明政見,但陳其邁不願說明對案,反表現搖頭不耐,說海水淡化成本高,李要算出來,最後還迸出「受不了她!受不了!」,這又和江啟臣「鬼才相信」的失言失態何異?

事實上,把腦筋動到海水的可不是只有李眉蓁,民國104年(2015年)10月高雄市舉辦民國104年(2015)南方治水論壇,時任高雄市長的陳菊就在會中表示,高雄市要開發多元水資源,包括旗山溪增加水量挹注南化水庫,並協助南化水庫清淤,增設大樹地區地下水和伏流水取水工程,以及南、北高雄各興建每日10萬噸的海水淡化廠以供應新增的工業用水需求等等

讓民眾記憶更深的則是民國103年(2014年)陳菊大動作引進海水灌進下水道,聲稱可以利用海水鹽度的滲透壓讓汙水裡的孑孓脫水而死,讓防疫零死角,但後來卻被多名昆蟲專家學者質疑海水和溝渠中淡水混合成淡鹹水反而有利埃及斑蚊幼蟲生長,不僅浪費金錢、時間,還會使疫情更慘陳其邁應該不會忘記這一段故事吧? 













【重磅快評】朋友老的好 從團進團出看森喜朗弔念之旅


2020-08-09 09:06  聯合報 /   主筆室
日本前首相森喜朗率日本國會跨黨派議員來台弔唁前總統李登輝,引起各方矚目。(美聯社)


最近台灣上空相當熱鬧,外賓訪台絡繹不絕,首先是日本前首相森喜朗於今日抵台的弔念之行,傍晚則有美國衛生部長阿查爾請益之旅,八月底則有捷克國會議長維特齊民主外交之航,這在瘟疫蔓延時,為台灣增添些許的外交喜訊,但也為台灣邊境防疫形成一大考驗。

與美國衛生部長以防疫之名,行抗中之實的截然不同,與捷克議長用民主為由,行外交突破也是大不相同,日本前首相森喜朗此行目的,將只是單純以首相特使的身份悼念前總統李登輝,而且還半日往返團進團出由此可見,日本在美中對抗日益炙烈之際的謹慎與小心

從訪台成員來看,首先是日華議員懇談會長古屋圭司、副會長岸信夫及前會長衛藤征士郎,其次是日本朝野各政黨代表,包括公明黨富田茂之、國民民主黨榛葉賀津也以及日本維新會石井章,最後則是日本交流協會理事長谷崎泰明,從成員大多是國會議員的身份來看,這符合日本官房長官菅義偉之前說不會派政府官員赴台的說法。由此可見,雖然安倍每次訪台必定拜會李前總統,也以李登輝學校信徒自居,但在關鍵時刻,日本還是沒能跨越中日關係的政治紅線。

再從訪台行程來看,在人死為大的觀念下,領導人的葬禮,通常會意外成為兩國傳遞政治口信,或是以政治層級尋求外交突破的最佳場合,民國71年(1982年)中國大陸就曾經利用布里玆涅夫過世,派遣特使黃華的遞交鄧小平親筆信,以「葬禮外交」來推動兩國關係的正常化,而這次森喜朗訪問團除了到台北賓館弔念李前總統之外,自然也會安排拜會蔡英文總統,而當安倍胞弟岸信夫被問到此行是否會替安倍帶口信,他卻回答:我沒見到他,當然也沒有什麼口信。可見森喜朗此行仍然是以悼念為主,而不當密使

與過去森喜朗擔任首相時,不顧眾人反對執意發給李登輝簽證,讓李前總統能夠順利赴日就醫,再對照現今安倍政府對於弔念李前總統的戒慎恐懼,可見薑還是老的辣,朋友還是老的好

只是,隨著李前總統的過世,也代表著日本親台世代的凋零與逝去,接下來的台日關係,將不再有人情與包袱,而只講究利益與現實

名家縱論/從科技防疫看硬體產業未來\星期透視/民主開放的信心

◆  畫中有話/防疫口水戰
◆  星期透視/民主開放的信心
◆  名家縱論/從科技防疫看硬體產業未來
◆  大屋頂下/章念馳的預言應驗了
◆  漫畫/專屬標案
◆  川普要禁TikTok的幕後原因
◆  獨對陸生設限 難信無政治介入
◆  美日官員不用隔離 我爸爸卻難回家
◆  入境普篩與莫非定律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名家縱論/從科技防疫看硬體產業未來


2020-08-08 23:30  聯合報 /   馬大康(作者為 Google 台灣董事總經理)
疫情衝擊下,「宅經濟」蓬勃發展,也更刺激商業創新應用模式。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COVID-19疫情衝擊,改變世界的樣貌,從生活、工作、學習、娛樂、社交,各面向都受到程度不一的影響。因為被迫維持社交距離、打造非接觸環境,視訊會議、遠距辦公、學習盛行起來,許多人發現數位化的重要性與急迫性專家學者預估,數位化腳步可望加快五至十年,這也為台灣硬體相關產業,帶來全新商機

儘管台灣逐漸回到常軌,現階段歐美及部分亞洲國家疫情尚未受到控制;可預期的是,未來一至一年半間,多數國家仍將維持高度管制狀態,目前的生活形態也得再維持一段時間。

在疫情動盪下,遠端、宅經濟成為趨勢及新常態,個人、企業與機構都將善用自動化與數位化技術,可望刺激企業及個人連網、電腦、平板、遊戲機、網通、視訊設備、伺服器等產品需求。「非接觸商機」,正扮演逆勢成長主要動能;此外,遠距需求增加也將帶來網路流量的提升,為提供更好的使用者體驗,加速整合雲端、5G、AI、提高續航力,都是廠商須面對的課題。

另一方面,民眾為避免實體接觸的情境,也更仰賴智慧語音助理功能,許多家電、衛生設備和警報系統都可透過感應器或語音控制,恰好符合「非接觸式」電子產品與實體物品的趨勢;為了減少前往實體銀行及接觸付款,民眾採用網路銀行及電子支付的比例明顯增加,為數位金融的普及創造有利條件

在科技防疫、智慧醫療領域,亦不斷有創新應用出現。舉例來說,Google就與Apple攜手合作,透過手機的藍牙追蹤確診者接觸史,並可即時提醒接觸者;有醫院和多家企業合作,打造運用人工智慧物聯網(AIoT)技術的智慧照護手環,可為病患測量血壓、心跳、脈搏等健康資訊。在防疫優先、健康觀念興起下,智慧手錶、真藍牙耳機將整合更多健康偵測功能,隨時偵測體溫、血壓、血氧等資訊,這些兼具智慧穿戴及生理監測功能的硬體裝置,是台灣廠商頗具優勢的機會

從全球供應鏈角度觀察,疫情造成不少產業嚴重斷鏈危機,根據美國供應管理協會統計,近七成五企業表示受到疫情影響,面臨一定程度供應鏈中斷危機,且有五成企業表示已收到中國大陸供應商訂單無預警延誤訊息。疫情給全球企業上了重要一課,不能再以追求成本效益為供應鏈布局的唯一考量,必須走向更多元化、在地化、區域化,必要時甚至得重組供應鏈、大幅調整產線,在中美貿易戰、疫情蔓延雙重影響下,不少企業已提高台灣或東南亞硬體供應鏈的採購比重。

不僅經濟環境與市場需求對台灣廠商有利,台灣在疫情爆發後展現科技防疫實力,更是全世界有目共睹。如工研院四月推熱影像體溫異常偵測技術五月開發第一台自製醫療級呼吸器其他像是產官學研聯手開發的口罩地圖、提供最新疫情資訊的聊天機器人,在在展現國家隊的堅強戰力,若能乘勝追擊,把更多台灣成功落地的軟硬體解決方案,輸出到全世界。

台灣資通訊技術的創新能力,在防疫期間清楚展現,未來可利用長期幫國際品牌代工製造的經驗、完善的基礎環境與供應鏈、擁有多元文化的國際級人才等優勢,加速打造兼具品質、成本競爭力、快速反應的全球智慧製造基地;一方面建立新興半導體、5G、AI等高科技產業的戰略地位,一方面發展智慧生活、健康樂活、永續環境等應用,讓台灣在全球智慧製造及研發創新版圖上,持續發光發熱。











星期透視/民主開放的信心


2020-08-08 23:33  聯合報 /   邱坤玄/政治大學東亞所名譽教授
美中對峙愈演愈烈,使得全球不確定性因素升高,台灣更是持續受影響。 (美聯社資料照)


川普政府最近對北京連續祭出制裁措施,雙方關係陷入建交以來最危險時刻,其後續發展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美國外交關係協會會長哈斯Richard Haass)就多次為文表示,中國大陸崛起後的行為確實對美國造成挑戰,但是美國的對策不是要發動冷戰改變中共政權,而是要聯合盟邦促其遵守國際規範。此外,當前美國的要務,是要共同面對全球性威脅,例如新冠疫情。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最近在「外交事務」雙月刊撰文,呼籲中美兩國能夠達成既競爭但不危及合作的安排,他同時殷切期盼,亞太國家不會面臨被迫在這兩國之間選邊站的困境。

我國處境與亞太國家類似,也應避免陷入此困境。但是蔡政府卻選擇捲入兩大強權爭鬥漩渦,身陷險境而不自知。據「國際危機組織」危機觀察報告,台海地區從今年六月開始進入「整體政治及安全情勢明顯惡化」時期,至今仍未緩和改善。國際政治理論與實踐都告訴我們,與美國友好並不一定要與中國大陸敵對。

回顧馬政府時期,兩岸關係持續和緩與改善,國際媒體對兩岸關係的報導都是正面與樂觀的,一致認為是兩岸分離六十幾年來最佳時刻,更重要的是與此同時我與美、日也維持良好與密切的關係,證明我國與三方維持動態的友好與平衡是有可能的,可見兩岸關係對我外交關係發揮槓桿的平衡作用。

兩岸關係能夠持續發展與和平,主要是有通關密語「九二共識」,它就像開啟應用程式的密碼,才能使用程式的功能。但是否定九二共識的人士,則將戰線拉到,到底有沒有「九二共識」爭辯,反而忽略九二共識發揮的作用。

因此,九二共識要強調它的可操作性與功能性,避免陷入是否存在的辯論。它是由我們提出而被對岸接受,它強化了我們與美日的關係,美國民國101年(二○一二年)將我國納入免簽證計畫,是獲得此待遇卅八個國家中,唯一與美國沒有正式邦交的國家。我國還與美國簽署了「特權、免稅暨豁免協定」,恢復「貿易暨投資架構協定」協商。對日外交也獲得豐富成果,包括:新設札幌辦事處、松山與羽田機場對飛、投資協議、開放天空協議、青年打工協議,以及漁業協議。它促成我國與紐西蘭、新加坡經濟合作協定。這些都是對我國家尊嚴與民生有實質助益的成果。

蔡政府一向強調,民主、開放與自由是我們最值得驕傲的資產,但在處理兩岸議題時,就成了偏差與恐懼。最近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在判決「曾雅琦控告內政部」一案時,合議庭見解非常值得深思,它除了彰顯憲法保障的言論自由與工作權利外,更重要是提出在面對大陸統戰時,我們應以更民主、更開放、更深入的交流,以及相信民眾自我判斷加以回應,才是真正的自信。

韓國首爾戰爭紀念館廣場中央,鋪設一塊圓形銅牌,上面寫著若要和平,記得戰爭」(If you want peace, remember war.),只有經歷戰爭殘酷的人士,才能體會和平的可貴。在我們享受七十多年和平之後,請不要認為和平是自然產生的禮物,和平是要爭取的,我們一定要盡最大努力,避免兩岸敵視、對峙,最後不幸爆發戰爭。










大屋頂下/章念馳的預言應驗了


2020-08-08 23:24  聯合報 /   黃年
大陸涉台智庫知名學者、上海東亞研究所所所長章念馳上月在台灣媒體撰發「找出兩岸關係新出路」一文,在兩岸引起高度關注。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中華民國化vs.回中華民國化

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在民國99年(二○一○年)撰發〈創條件解中華民國難題〉,是大陸涉台智囊中最早啟導關注中華民國地位的重磅人物。在北京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的政治正確中,卓然不群,獨樹一幟。他的相關論述不能盡舉,略謂:

「(台灣同胞)說,不承認『中華民國』,好比砍了他們的頭,那麼留下四肢五臟還有什麼用?具有這樣想法的人未必是支持『台獨』。」

「我們今天不是消滅中華民國的歷史時期了,中華民國一切成就和今日台灣,是我們必須繼承的一筆歷史遺產,而不是我們的包袱…廣大台灣同胞認同『中華民國』不是要『台獨』,更不是要對抗中華人民共和國,而是要求得一合理身分,作為統一前他是中華民國國民,希望得到尊重。」

「如果我們不能接受這份『遺產』,『台獨』就會把它變成『中華民國在台灣』、『台灣就是中華民國』,來對抗大陸,反而成了『台獨』的一份資產。」

「如果我們不能正視『中華民國』問題,『中華民國』會被『台獨』繼承過去,那麼兩岸之間的法理連結點就會蕩然無存,危機就會爆發,我們會付出慘重代價。因此我們必須以高度智慧來處理『中華民國』問題。」

如今,章念馳的預言完全應驗了。

民進黨兩岸戰略進入「台獨與華獨的混合體」。正在建構「中華民國新生論」及「中華民國換手(給民進黨)」。這些正是章念馳預言的兌現。

尤有甚者,章的預言比較專注在兩岸關係的維度,但「中華民國新生論及換手論」,卻是出現在現今這個多維度的國際變局之中。

在這個千古國際變局中,北京困於中美衝突、疫情、華為、洪澇、香港、南海、中印、經濟下行等種種內憂外患,療傷止痛猶恐不逮,其關於兩岸操作的「約束條件」則不斷增多增強;影響所致,武統、和統、買統的可能性全面降低,而一國兩制及「共謀統一的九二共識」兩大對台論述亦成殭屍政策。走到這個地步,若謂北京的兩岸政策已是一敗塗地,應當不是過甚其詞。

在這一敗塗地中,北京應有的警覺是:一、統一的難度愈來愈高,時間表失效,因此如何營造可能較原有想像更長久的「統一前/未統一」的兩岸關係,應當是新的戰略想定。二、所以,戰略目標也必須改變,新的目標,「統一」應當退到次目標,首目標應當改為「維持中華民國」,非此不能因應勢必延長的「未統一」狀態。

因為,民進黨的「中華民國新生論及換手論」,是要用「去中華民國化」的手段來體現「借殼中華民國」,切斷中國連結;但倘若要維持中國連結,就必須「回中華民國化」,回到「原真中華民國」,以應對「借殼中華民國」。

當民進黨走到「中華民國新生論及換手論」,就不再是「台獨vs.中華民國」的戰略對峙,而是「借殼中華民國vs.原真中華民國」的對峙,也就是「去中華民國化vs.回中華民國化」的對峙。

因此,北京如果再陷於「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其結果就是成全了台獨的「中華民國新生論及換手論」。

以上是我的推演,也許不能附麗於章先生的論述。但二者相同的觀點是在:北京如果不接受中華民國,中華民國將成台獨的資產,且如今已是現在進行式

此時,台灣已然出現相當濃重的「懼統容獨」現象。台獨正由「中華民國的消滅者」,搖身一變為「中華民國的捍衛者」。此即章念馳的預言。

章念馳一路鼓吹〈創條件解中華民國難題〉,論述豐富,體系大備,並曾集結成《我與兩岸關係三十年》一書(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二○一七)。兩岸涉台部門應當用心研讀此書。

月前,章先生在台灣媒體撰發〈找出兩岸關係新出路〉(詳下面 )一文,在兩岸引起高度關注。他在文中呼籲:「創造一個兩岸都可以接受的一個中國新概念!」

一個中國是北京的禁區,不容討論而倡議創造一個中國新概念」,則是觸碰了這個最關鍵也是最棘手的兩岸議題。以章念馳的身分與角色,值此危疑震撼之際發出此語,大概也可說是對自我理念的一個總結性的註腳吧。

章念馳是章太炎之孫,他從章太炎看到了過去章念馳又是汪道涵的繼承者,他與汪道涵看到了未來

關於汪道涵,章念馳青出於藍,著墨濃重。汪道涵的「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與「共同締造論」,是將中華民國置於現在與未來的「中國」之中,而絕非「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且這個「中國」,無論在現在或未來,皆是高於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三概念中國」或「上位概念中國」,可以引伸為「中華民國不會滅亡論」。這可說是汪道涵的「一個中國新概念」。

另外,章念馳更多次說:「這些年台灣有過『一中三憲』(按,張亞中)、『憲法一中』(謝長廷)、『大一中架構』(施明德、蘇起等)、『大屋頂理論』(黃年)…的討論,都是值得鼓勵的…這些主張多少體現出『一中』的成分,不應輕易否決。」

由此可見,章先生早在思尋「創造一個中國新概念」。

章念馳自稱:從事台灣問題研究是一個「痛苦指數很高的職業」,「一言不合,就會引火燒身」,「最難莫過於『諫』」,「如果一個職業的政策研究者,找不到政策的錯誤,就不是一個稱職的研究者」。

章先生的文字,引發武統論者李毅的抨擊與耆宿陳孔立先生的衛護。黃鐘瓦釜的對比,不知這是引火燒身,還是反而照亮光大了章念馳?

研讀章念馳的文字,處處感受「最難莫過於諫」,而北京能夠留著章念馳獨樹一幟到今天,應是亦知畢竟應當珍惜一位能找到並敢說出政策錯誤當代魏徵

我與章先生有些接觸,且在其所撰兩岸評論中,他引據最多與最深的台灣個人評述可能就是我的著作。但我雖非常理解與尊敬他的人格與見解,卻一直不敢放手引述或呼應他的主張,就是怕「隔海唱和」害他「引火燒身」。但今見章先生已把話說到這個地步,為了表達對章先生人格與器識的崇敬,已有不能怯於言者。

我一向亦在探索「創造一個中國新概念」。本文對章先生論述若有誤解或過度引伸,其咎在我,當然不在章先生。










找出兩岸關係新出路

04:10 2020/07/14  中國時報   章念馳作者為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


編按:蔡英文執政4年來,兩岸關係一直處於冰封狀態,兩岸兩會運作幾近停擺。蔡總統進入第二任期以來,由於川普競選連任猛打台灣牌,台海情勢益加緊張。近來,更因大陸全國人大通過《香港國安法》,美中較勁白熱化。兩岸關係是否到了應該重開機的時候?又該如何重開機?本報邀請學者專家就此議題發表系列專文,探討兩岸未來
兩岸由封閉到開放、由三通到融合、由喜悅到對抗、由當局對立到全民對立、由「一中」到「一中一台」…,兩岸在曲折中走向全面對抗,兩岸關係跌入了谷底,似乎除了武力相向而沒有了任何希望,難道這是我們的宿命和唯一的出路,兩岸到底還有沒有出路與希望?
對於兩岸走到這樣一步,兩邊的解讀是不一樣的。
台灣認為大陸的崛起,確立了未來30年的統一台灣計畫,咄咄逼人,是單方面改變現狀,加上中美關係惡化,台灣在中美衝突中地位見漲,況且民進黨已全面執政,如不利用這機會突破「一中」牢籠,還待何時,所以疫情降臨,本是兩岸互助和解之良機,但台灣當局趁機「以疫謀獨」…。
大陸認為台灣當局故意製造「亡國感」與「仇中感」,歪曲我們統一的意圖,用香港說事,用美國壓中,不道德地綁架了台灣民眾作為反中的人質,扼殺兩岸交流,否定大陸一切善意,在抗疫問題上向傷口撒鹽,讓人嚥不下這口氣…。
在我作為一個台海問題專家的眼光來看,這些變化有必然性。從台灣的歷史與發展來看,他們經歷了大陸沒有的「本土化與民主化」變遷,造就了與大陸迥然不同的政治生態,建立自己的主體意識與國族認同,甚至兩大政黨都成了本土政黨,建立了「愛台」與「賣台」的意識形態,撕裂「統獨」與「族群」,壓制了中國認同,使台灣從一個極端變為另一個極端,使「本土化與民主化」走向它的反面,民粹的亢奮與本土的滿足還處於高潮…。這一切不是以「數典忘祖」一套說教可以解決的,他們對「尊嚴」的渴求也許大陸多數人難以用「同理心」可以理解的,「兩制」的衝撞對「一國」的影響,我們是缺乏心理準備的。
其實中國大陸追求的統一,就是歷史上的「一國多制」的觀念,即在不讓「一個中國」解體的前提下,共同締造一個更美好的未來,維持相對統一,如香港、澳門一樣,各有各的制度,和而不同相處,共同維繫「一個中國」,不讓台、港、澳問題成為西方勒索我們的藉口。
事實證明,台灣永遠不可能成為他們的棋子,只會成為他們的棄子!這種統一與絕對統一,即武力統一不同,不是征服和消滅對方。
台灣「台獨」的夢已實踐過了,所有情緒的發洩也發洩過了,事實證明「台獨夢」是不切實際的夢,它翻越不了中國崛起這座大山,台灣海峽又太狹太淺,擋不住十四億同胞的決心…。現在是到了回心轉意時刻了,兩岸同胞才是我們自己的上帝,讓我們停止對抗吧,停止仇視,停止汙名化,停止去中國化,恢復全面往來吧!
創造一個兩岸都可以接受的一個中國新概念!
一切都在一念之中,一切皆有可能,讓我們共同邁出新的一步吧!





畫中有話/防疫口水戰


2020-08-08 23:35  聯合報 /   記者杜建重
記者杜建重/攝影


台北車站地下街一處燈箱廣告,兩行大字呼籲國人守住健康的重要。

新冠肺炎疫情嚴重,台灣鎖國雖然有效防疫,但也因入境隔離政策而重創觀光產業,尤其往來密切的兩岸幾乎中斷,不僅引發爭議,地方首長與專家也呼籲政府以普篩取代隔離,降低經濟衝擊,可惜雙方沒有共識。

疫情還沒看到盡頭,普篩與否先成了口水戰;守住健康固然重要,但若舉著防疫大纛遂行政治目的,終究會被民眾看清政府真正的用心。














川普要禁TikTok的幕後原因


2020-08-08 23:13  聯合報 /   柯朝祥/進出口職業工會理事長(台北市)
皮耶魯齊出版「美國陷阱」這本書前猶豫了很久,但現在並不後悔。(百度百科)


美國的強大,有硬實力(武力)和軟實力(文化好萊塢的創意),有人說中國有熊貓,但中國人做不出「功夫熊貓」,因為老中沒有創意。海外版抖音(TikTok)在美國已有六千萬人下載App,占十二至廿歲人口六、七成,老美自然緊張。

美國四大科技公司執行長出席眾議院反壟斷聽證,議員問起中國政府是否竊取美國企業科技,只有臉書回答「有據可查」,因為 TikTok 嚴重威脅到臉書占有率。

即使 TikTok 盡量去中國化,但美國就是要打壓、消滅 TikTok。民國102年(二○一三年)法國核電製造廠阿爾斯通高級主管皮耶魯齊在美國機場被逮捕拘留,最後逼迫阿爾斯通核心部門被美國 GE 公司併購,皮耶魯齊出獄之後寫了一本書美國陷阱 」。

川普既要禁 TikTok,為何是四十五天後而不立即就禁?因為要等 TikTok 被微軟「低價併購」?
















獨對陸生設限 難信無政治介入


2020-08-08 23:12  聯合報 /   李政達/科大講師(台南市)
在國內新冠肺炎疫情再蠢動之際,陸生舊生和新生何時能解禁開放,仍無期限。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陸生返台政策朝令夕改,形成部會互踢皮球,說法數變令各大專院校無所適從。

如果僅考量疫情之故,為何開放各國境外學生,卻獨獨針對陸生設限?況且防疫規範明定,外籍生入境須接受篩檢、隔離,又有什麼不夠周延的呢?「防疫能量考量,沒有政治力介入」之說實難信服。

陸生在兩岸交流上見證台灣的自由民主、安和樂利、守法有禮…,畢業後返回大陸的深遠影響,無須筆者贅言。

單純就「學生付費註冊,理應學習到應有的知識技能」觀點著眼,現階段返台復學無望的陸生,僅能透過遠距教學,從上傳的教材影片自我學習,無法與授課師長即時互動、與同學腦力激盪、共同創作,甚至被排除在外。繳回的作業、專題製作,也僅能一個人唱獨角戲。此種「半套」學習方式,豈不是置陸生受教權於不顧?另一方面,因為資源共享(如儀器、設備)明顯落差,任課教師對其回傳作業報告是否也要降低評分標準呢?

上學期選修我「拳擊課程」的兩名陸生,透過網路授課,兩人也都於學期末回傳試卷,及兩分鐘自我練習影片。其中一位還特別跑到有拳擊擂台的健身中心拍攝,看得出兩人確曾花心思練習,可是和預期目標失之毫釐差之千里。由於教師無法示範提醒,僅能就其努力程度給予評分

學生喜歡自己的課程,對此有所期待,任課教師當然樂於傾囊相授,更希望學生在指導下,真正學習到健身、防身的技能,不過對於陸生,考量遠距教學盲點,令我陷於兩難。













美日官員不用隔離 我爸爸卻難回家


2020-08-08 23:11  聯合報 /   林子筠/生技業(高雄市)
美國衛生部長阿查爾及日本前首相森喜朗都將來台,因外交泡泡不用接受居家檢疫14天,外界擔心是否為防疫漏洞,衛福部長陳時中(中)8日表示,若發生感染,將全權負責。記者林俊良/攝影


爸爸已經半年沒有回台灣了。他是台幹,每年二、五、八、十月各有一次返台假,每次是十天;如今疫情下回台要隔離十四天,就算回來也是「閉關」,不能和家人見面、聚餐、擁抱;回來也沒有什麼意思,因此他們工廠幾十個台灣人全部放棄返台假。

這些台商、台幹們,從二月盼到五月,再盼到暑假;如今商務人士、政治人物都可來台不用隔離十四天,但這些拿著中華民國身分證、按時繳勞健保、認真負責堅守崗位的台灣爸爸們,還盼不到回家的那天。

政府在二月對中國大陸含港澳下達封鎖令,已回台過年的台商、台幹、留學生都鬆口氣說:「差點就回不來了!」春節結束,開工開學,要不要回去又變成了一個難題。

爸爸的工廠沒有停機,必須回去支援,全家人四處拜託蒐集到一盒口罩塞進爸爸行李箱。在登機門前,爸爸一如往常用笑容道別:「老爸回去了,疫情不知道什麼時候會得到控制,能不能回來,再看看吧!沒事,大家都要勤洗手。」我們知道老爸的焦慮從不透露,他也十分緊張,不知道這次回去大陸,除了要一個人在宿舍隔離十四天,還有巨大的未知與寂寞,沒有人知道,城裡的疫情是否如新聞所述一樣樂觀,又不確定下次再見到家人是什麼時候。

對爸爸而言,無法見到家人是一種惆悵之外,又因為平常需要仰賴返台假時攜帶現金補貼家用,現在無法帶錢回台幫忙家用,對老爸來說,更是一種難言的焦慮。半年過去了,爸爸說沿海主要城市已恢復正常生活,但是他還不知道什麼時候可以回來。

是因為選錯工作地點,還是選錯身分

近日,美日官員可以完全不受隔離規範限制來台,不禁讓人感嘆,本國公民權利不如外國人,政府所說的公平正義,都只是選票把戲。希望政府可以像最初掌握疫情一樣,拿出高度專業,以及防疫信心,重新審視防疫政策,誰可以入境,誰不能入境,誰應該檢驗,誰應該隔離幾天,給出可靠的答案,莫再因政治考量做「雙標政府」。













入境普篩與莫非定律


2020-08-08 23:08  聯合報 /   曾士宇/大學教授(新竹市)
眾多專家建議入境旅客在機場普篩。圖為旅客在桃園機場航廈外採檢屋等候採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根據新冠疫情統計數據顯示,到台灣時間八月八日,全球確診病例突破一千九百萬例,且以每日超過廿萬例速度增加、死亡人數則超過七十萬人,災情持續延燒

台灣在近幾月與世界大部分災區,似乎處於平行宇宙;島內到處可見報復性旅遊與消費,受到國外朋友艷羨;但近周來,屢見自台赴國外者,抵達當地後確診,讓人擔心國內防疫措施,是否存在很大漏洞。

有人將台灣政府防疫措施稱為川普式」,因為川普認為不篩檢,就沒有確診台灣至今不僅境內沒有普篩,對如美國等高風險地區入境旅客,只篩檢有症狀者,其餘則規定十四天居家檢疫

觀諸台灣防疫成果,防疫指揮中心「惜篩如金」似乎頗有幾分道理,雖然最近案例顯示,境內存在社區感染應無疑義,由採檢可疑接觸者來看,出境確診者似乎皆為輕症。考量目前疫情,也可推論社區感染也都屬於甚為輕微者,因此台灣至今存在新冠毒株較弱,也可能有幼兒普遍施打卡介苗加持,再加上國人不排斥戴口罩的習慣,造就防疫成果模範,可謂「天佑台灣」。

新冠病毒肆虐全球,部分原因是其甚為狡猾難測;無症狀、輕症狀或重症狀感染程度未明,「超級傳播者」有何特徵也不清楚;韓國新天地信眾、美國貴婦開趴、學生浪遊、各地葬禮弔唁者、養老院、監獄、遊民群聚感染屢見不鮮,台灣有幸至今未見「超級傳播者」,可推斷境內無憂,唯一破口就是境外輸入。

據交通部資料,今年四至六月入境人數不到一萬四千人,鎖國之下,境外輸入風險自然大減;就篩檢而言,目前國內篩檢能力超過每日數千人,防疫指揮中心不願普篩,顯然不是因為費用與能力問題,而是認為無效或甚至有反效果;其根據是篩檢正確性不高,可能有偽陽性與偽陰性,偽陽性造成虛驚,偽陰性則引致居家檢疫時心理鬆懈,兩者均有一些道理。

但讓人擔心的是,如有尚無症狀的「超級傳播者」入境,居家檢疫時導致社區感染,國內防疫可能一夕崩盤,現在市面上有篩檢正確性高的試劑,可請受篩者自費配合;同時每日數百萬元篩檢費用,與迄今紓困數千億元經費相比,可謂「小巫見大巫」。

「莫非定律」告訴我們,「凡是可能出錯的事就一定會出錯」,在許多前一波疫情獲控制地區紛傳疫情再爆之際,不可不慎。

與此相關者,幾月來屢見各單位召開記者會,宣稱發展篩檢試劑成果,至今未見國產試劑,在防疫上大顯身手,似乎也應給國人一個明確交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