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9月21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加入CPTPP的最後機會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科學園區遍地開花,蘇貞昌又炒短線
◆  聯合報黑白集/促進分裂的主席之戰?
◆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加入CPTPP的最後機會







經濟日報社論/台灣加入CPTPP的最後機會


2021-09-21 01:33  經濟日報 /   社論
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示意圖。美聯社



北京日前向「跨太平洋夥伴全面進步協定」(CPTPP,前稱TPP)遞交正式申請,這對台灣來說,大概是近兩年享受相對優異的經濟成長,以及「護國神山」台積電在全球受推崇之際,遭遇到的一記重拳─大概沒人想到,兩三年前還認為 TPP 是美日集團對其陰謀圍堵,經貿體制也和 TPP 格格不入的中國大陸,竟然會在台灣之前,率先提出加入申請,不僅跌破各界眼鏡,也讓關心台灣經貿發展的有識之士,有種莫名的悲憤。

原因無他,參與「區域經濟整合」,是在世貿組織(WTO)20年前展開的杜哈回合談判失敗下,各國皆採行的重大發展策略。即便是英國決議「脫歐」,但除了和歐盟談判、維持無障礙的貿易之外,也即刻和歐盟原已簽署貿易協定的70國中九成以上的國家,依原有貿易協定轉換簽署了雙邊協定,避免衝擊原有貿易關係。此外,英國更立刻申請要加入 CPTPP,可見全球各國都在全力衝刺區域經濟整合以免被不公平貿易條件影響了競爭力

然而,兩岸政治對立一直在阻礙台灣加入經濟整合,北京杯葛台灣簽署「自由貿易協定」自始未曾鬆懈,只有在馬政府時代因兩岸關係改善、得以和新加坡、紐西蘭簽署貿易協定,也和對岸簽署了 ECFA 的架構協議;此後蔡政府執政迄今就沒有任何突破,台灣國際經貿逐漸被封鎖,難在平等基礎上和各國進行貿易競爭。

CPTPP 必須獲得既有成員共識認可才得以加入,因為中國大陸尚未加入,因此被認為幾乎是台灣得以突破封鎖的唯一機會。而台灣經濟體質仍然超越中國大陸,要加入 CPTPP 絕對更有條件,但我們居然怠惰延宕、讓北京超越,率先提出申請,難怪被英國「金融時報」描述為「台灣的加入之窗已慢慢關閉」,令有識之士扼腕浩歎

但「危機乃是轉機」,希望之窗尚未完全關閉,因中國的經貿體制的確和自由市場經濟有所扞格,日本對其能否順利加入持有懷疑,加上中國大陸近來和加拿大、澳大利亞都有經貿上的爭執,不見得在諮商時能順利無礙,而這正是我們的機會。能否把握機會、化危機為轉機,就要看蔡政府是否具有足夠智慧,打出漂亮的下半場來爭取逆轉勝。否則,台灣的國際經貿地位真的會陷入國際孤兒狀態,國際貿易將陷入「溫水煮青蛙」的深淵中而難以翻轉。

台灣之所以會對此事「怠惰蹉跎」,當然是在申請前的非正式諮商中,有某些貿易障礙無法承諾撤除,故而延宕了申請。這些貿易障礙不會太多,必然是和日本核食進口,以及某些農產品能否允許進口有關;但貿易協定之所以能簽署,必然是諮商者彼此間都能相互體諒、「有取有捨」,才能獲得共識。當參加與否無關宏旨之時,當然還有以拖待變的空間;但在 CPTPP 這種事關台灣未來發展的關鍵大事時,必須適時做出重大取捨,盡速和既有成員取得共識、完成諮商簽署,才得以成就大局。此時,正是考驗蔡總統治國能力關鍵時刻;是否能適時突破,讓蔡政府在區域整合上不交白卷,不僅會在歷史留下紀錄,也會是民眾在選舉時評價各黨治理能力關鍵考量之一,蔡政府絕不能因目前完全執政就等閒視之。

日本今年擔任 CPTPP 輪值主席還有三個月,由於日本態度基本上「友台」而願意「助台」,這將是台灣加入的關鍵時刻。蔡總統已經沒有連任壓力,過去又自詡為「談判專家」,若能在一個月內就幾個關鍵議題統合內部意見並提出對策,迅速完成和各國的非正式諮商,然後提出正式申請,或許還有機會對北京「逆轉勝」。台灣經貿的關鍵時刻,也是蔡總統創造歷史關鍵機會,就要看她此刻如何表現了。












聯合報黑白集/促進分裂的主席之戰?


2021-09-21 04:19  聯合報 /   黑白集
國民黨主席候選人張亞中。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張亞中一句「美國線人」,揭開國民黨主席選戰「黨內互打」序幕;黨中央無力制止,候選人簽訂「不互相攻訐」的選舉公約也形同具文。候選人彼此惡言相向,很難令人相信這只是一場黨內選舉;更讓人懷疑,選戰打到這種地步,選後要如何團結?

黨內互打模式開啟後,候選人們不再有任何保留。於是又有了朱立倫說張亞中是「紅統」,江啟臣說朱、張「不老實、不務實」,張亞中則重提朱選總統慘敗往事。選戰成了揭瘡疤大會。距離投票只剩四天,候選人口味越來越重。

準主席們彼此廝殺刀刀見骨,場外肉搏更瀰漫詭異氣氛。負面「恐懼感」凌駕正面「喜好度」,恐懼誰當選會分裂、誰會為己謀私,大過對候選人及其理念的支持,棄保操作浮出檯面;沉默螺旋出現,極端聲音成聲量主力,且夾雜深綠反串。支持者各為其主,水火不容。

選戰還沒打完,國民黨形象再度跌落谷底。候選人之間、支持者之間既已撕破臉面,不留餘地,選後當然也難有整合空間;同志彼此毀滅,則形同給敵對政黨補充彈藥。誰當主席,恐都難為國民黨加分。

主席選舉應是求取最大公約數,以促進團結、中興再起為要。但國民黨準主席們卻把選戰打成零和遊戲,有我無你。再不收斂,主席之戰將成國民黨分裂之戰。












聯合報社論/科學園區遍地開花,蘇貞昌又炒短線


2021-09-21 04:24  聯合報 /   社論
嘉義科學園區選址台糖太保農場,行政院長蘇貞昌日前到預定地視察,宣布科學園區落腳太保市。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行政院長蘇貞昌日前分赴屏東與嘉義,宣布在當地設立科學園區。嘉義與屏東科學園區設立後,台灣西半部除了雙北與基隆,從北到南各縣市都有科學園區科學園區遍地開花,行政院高調宣傳是為串起台灣西部的科技廊道,但我們真的需要那麼多科學園區嗎?或者,又是蘇貞昌的炒短線?

蘇貞昌在五倍券政策風波中面臨黨內其他派系與地方勢力的反彈,蘇企圖在科學園區一事扳回一城。從他去嘉義時和英系立委陳明文與縣長翁章梁的互動就可看出,即便對蘇施政百般挑剔的陳明文,遇到科學園區議題也只能挺中央,翁章梁更公開向蘇揆鞠躬道謝,道盡了地方對科學園區的渴望,當然也拉抬了蘇貞昌的政治聲量。

蘇貞昌推動嘉、屏兩地科學園區時,對產業發展經濟效益客觀數據著墨甚少,但選舉語言極多。蘇貞昌說,當初他答應立委要設科學園區,「答應了一定要做到。」而「答應就要做到」正是蘇自詡「行動內閣」的風格,他的名言是:「我的施政都是以一年為限,要求所有計畫必須在一年內見效。」科學園區是地方招商與拚經濟最有力的招牌,只要打出科學園區這張牌,縣市首長支持度往往就此翻揚,房地產與土地也跟著飛漲;至於設立科學園區後究竟對當地經濟整體國家產業發展的助益為何反而不是蘇內閣的重點

嘉義科學園區為例,早在陳水扁總統時代,陳明文擔任嘉義縣長時就曾多次向中央爭取,但都未獲同意,原因是沒有標竿地位的龍頭產業進駐,也缺乏地方特色的高附加價值產業發展計畫。十多年過去,當年民進黨中央執政時的質疑與擔憂,現在的蘇內閣並沒有釐清,卻只空洞地說嘉義縣已有設立園區的條件,「只是過去被疏忽」,如此急就章的推動,充滿著濃濃的拚政治味。

科學園區並非設立就一定成功,馬政府時代推動的南投中興新村高等研究園區,想藉由中科發展的外溢效應促成南投也有科學園區,但開發過程中受到文資保存的限制廠商進駐的意願低落,九年後改朝縮小開發規模的降編方式推動,等同宣告南投科學園區的推動受挫。

從中興新村高等研究園區的推動經驗來看,築巢未必保證引鳳。近期傳出台積電打算在高雄設廠,但未選擇當地的路竹科學園區橋頭科學園區,而是看上五輕原址,顯示科學園區不是設廠保證。嘉義與屏東科學園區未來也會遇到類似挑戰。目前政府評估嘉、屏兩地科學園區年產值約三百餘億元,跟竹科每年上兆產值有極大差距。我們當然不能將剛成立的嘉、屏兩地科學園區與成立四十一年的竹科相比,但負責任的政府應該做好縝密評估,確保斥巨資開發的科學園區不會變成蚊子工業區

廣設科學園區並不是蘇貞昌炒短線施政的唯一案例,日前高鐵延伸宜蘭的設站位置評估,行政院突然拋出四城站優先的方案,不但決策過程不透明,也被質疑缺乏專業評估,藍綠陣營都有人反對,甚至找上宜蘭縣的老縣長、現任立法院長游錫堃幫忙,希望能勸行政院懸崖勒馬。但游錫堃也只能呼籲行政院深思,並交由地方民意決定。

民國 111 年(二○二二)地方大選日近,蘇貞昌除了要保閣揆位子,也要幫綠營選舉鋪路,兩種焦慮感加劇了蘇閣一年見效的短線風格。但不論是科學園區設立或高鐵車站選址,都不應是一年內就可以完成評估計畫推動見效重大建設。當地方喜迎蘇揆大禮時,國人更擔心誰來為成本效益把關?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七人御前

◆  水果為試點 陸經貿制裁?
◆  台積高雄新廠 來電嗎?
◆  出口怨氣或爭取執政?
◆  傾斜的斯卡羅 嗅到政治正確?
◆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七人御前
◆  告上WTO?台還禁陸600多農產品…
◆  介殼蟲是藉口 問題在政治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 (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科技.人文聯合講座/七人御前


2021-09-21 04:45   聯合報 /   林一平(作者為科技部前代理部長)
尤伯連納 (Yul Brynner ; 1920-1985)。圖/林一平繪



數年前我到東京參訪,有人推薦,品川車站旁的拉麵七達人相當有名,於是特別到此一遊。日文「品達ラーメン麺達七人衆」,是指集合在品川的七位拉麵達人。民國 93 年(二○○四年)時,品川號召全國各地著名的拉麵店,集合在此,成為拉麵七達人。這些達人各有原來的店鋪,聚集在此,其實是相鄰競爭的。這個奇特做法,可以編出故事,成為推廣觀光的亮點。

七人衆」讓我想起「七人御前」,這是日本各地多年流傳的民間怪談。最早的說法,有七個死靈,會抓替死鬼。每抓到一個,原來七人中最資深的死靈就可脫離,超生極樂世界。故事最早發生在日本的戰國時代,土佐藩兄弟爭位,最後哥哥被殺,連帶七名部下倒楣陪斬。今日在土佐的吉良神社仍可見這故事。廣島縣、山口縣流傳山伏、僧侶版本的七人御前伊豆七島八丈島則有七人坊主,是七個僧侶,島民不肯施捨,死後怨靈作祟,島上死一人,七僧侶就有一人可生天。

以此觀之,日本人似乎喜歡聚眾成群。日本著名導演黑澤明拍電影七人の侍》。背景為日本戰國時代末期。當時有不少武士淪落為山賊,到處搶劫村莊。貧窮的村莊被搶怕了,決定向外尋求援助,抵抗山賊。這班貧困村民拿著寶貴的白米飯,抵用保護費,打動了七位流浪武士,慨然相助。山賊襲擊時,七位武士和農民並肩作戰,奮力抵抗,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武士中有四人陣亡。大戰過後,武士們離開村落,武士中的首腦人物勘兵衛感嘆地說:「這也是場敗仗…贏的並不是武士,而是農民。」

七人の侍被美國導演史塔奇John Sturges翻拍成好萊塢電影豪勇七蛟龍》(The Magnificent Seven),敘述土匪侵擾善良的墨西哥小鄉村,鄉民集資召募七名美國鑣客,抵抗百名土匪。由男主角尤伯連納(Yul Brynner)七位勇士鑣客在結識過程,各自顯現高強功夫的特色,很有賣點。和《七人の侍》相同,以少擊眾的激戰中,七名鑣客死了四位。土匪頭子中彈斃命前,喃喃自語:「為什麼會這樣?」不明白為何敗給七位鑣客。

既然美國好萊塢能翻拍《七人の侍》,「品達ラーメン麺達七人衆一定也能編出一套吸引觀光客的故事,例如七位拉麵廚師在成長過程,各自展示廚藝祕技先出版一系列的漫畫,再拍電視劇)。在台灣,也可以有類似巧思。例如,在華山文創園區弄個華山三食神」,彭祖野雞羹伊尹天鵝羹易牙人肉羹。再找偶像藝人來華山論劍,陶冶民眾人文素養,豈不美哉。











介殼蟲是藉口 問題在政治


2021-09-21 04:43  聯合報 /   陳劍賢/台東縣體育發展基金會董事長(台東市)
中國大陸海關發出公告,宣稱今年多次在台灣進口的釋迦、蓮霧中驗出有害的「大洋臀紋粉蚧」,今起暫時輸入中國大陸,此為示意圖。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繼鳳梨後,釋迦及蓮霧又被大陸禁止輸入,理由是檢出介殼蟲。農民不解是那些批號何時被檢出,且銷往大陸的釋迦大都是鳳梨釋迦,產季是每年十一月至隔年的四月,大陸為何隔了半年才發布禁令?而介殼蟲只是附著於釋迦表皮,農民皆用空壓機清除。農民咸認為兩岸交鋒,介殼蟲只是藉口,終結還是兩岸政治問題。

台東釋迦栽植面積約五千公頃,鳳梨釋迦及大目釋迦各半。大目釋迦產季三月至隔年九月,大部分內銷;鳳梨釋迦產季十一月至隔年三月,九成以上銷大陸,每年約一萬四千公噸,年產值約十二億,因此大陸禁令對台東衝擊最大。農委會雖宣布十億元專案措施,只是治標不治本,國人大都喜好大目釋迦甜度較低),治本之計鳳梨釋迦還是銷往大陸較受歡迎

筆者綜合鄉親意見提三點建議:一、透過民間對話:政治歸政治, 農業歸農業,兩岸官方組織陸委會與國台辦不相往來,海基會與海協會互動也不多,建請國民黨以民間交流方式,透過國台辦查明事實原委,就事論事,擬定補救方案,暢通兩岸農產品交流。二、開拓國外其他巿場:單一巿場本就有風險,農委會協助業者強化冷鏈技術,開發日本、韓國及東南亞市場,甚至銷往美國及加拿大。三、強化農業升級:農產品不只是原生水果,應朝二级加工食品三级行銷策略六級產業發展,讓水果變成食品,不受時限影響,農業產值才會提升。













告上WTO?台還禁陸600多農產品…


2021-09-21 04:44  聯合報 /   李武忠/農漁經學者(台北市)
陳吉仲希望中國大陸取消禁令,否則將提WTO爭端解決。記者黃義書/攝影



繼年初鳳梨遭中國大陸禁止輸入後,釋迦和蓮霧再度因被檢出含介殼蟲而被暫停進口,引發國內關注。只是大量的政治解讀無助於問題的解決,水果有高替代率,台灣非唯一,若無法找出有效解決方案,相關紛爭將接踵而至,最終受苦的還是農民。

政府宣稱要循澳洲模式告上WTO,只是台灣農產品過去也曾因病蟲害等問題遭日本、紐西蘭、新加坡、加拿大等國暫停進口,台灣政府並未做出如此大動作;尤其值此中澳關係惡化之際,台灣刻意提及澳洲模式,無異火上加油,讓問題更加複雜化。

何況向 WTO 申訴需先進行兩岸協商,若協商不成或一方不願協商,才可請求成立專家小組,且曠日廢時,緩不濟急。尤其台灣迄今還禁止中國大陸六百多項農產品進口,亦不符合 WTO 公平貿易原則與規範,政府必須先想好對策以免因小失大

蔡總統執政五年多,農產品產銷失衡幾乎年年發生,天然災害連連,加以反中情緒高漲,甘願充當美國抗中馬前卒,中國諸多惠農措施是否改變讓農民提心吊膽。蔡政府除補貼、保價收購、去化、耕鋤、休耕等治標措施,並未提出治本方法如農業產業結構調整,農業轉型升級、建立優質農產品品牌,農業資源重分配…)。

蔡總統上任以來即大力推動新南向政策,宣稱以農漁業為領頭羊,要擺脫對中國市場的高度依賴,還花大錢成立農業外銷國家隊,官員雖不時對外宣稱台灣水果成功賣到中國以外市場(芭樂賣到美加、香蕉賣到中東杜拜、芒果賣到新加坡、蜜棗外銷韓國等等)的消息,做足內宣,卻後繼無力事實證明中國依舊是台灣農產品最重要的出口國,雞蛋還是裝在同一個籃子裡

釋迦和蓮霧事件再度凸顯兩岸已沒有互信基礎,碰到問題也無協商機制,所有問題都被政治解讀,只會讓兩岸關係更加惡化,無助問題的解決。蔡政府與其事先打預防針,不如逐步重啟兩岸協商管道避免擦槍走火;至於國民黨更應端出具體可行的應對方案,來爭取國人支持,否則無論誰當選主席都無關大局,選民根本不在乎!














傾斜的斯卡羅 嗅到政治正確?


2021-09-21 04:56  聯合報 /   鄭自隆/政大兼任教授(台北市)
公視年度大戲斯卡羅在網路上引發許多討論。圖/取自斯卡羅臉書



號稱台灣大河劇的公視斯卡羅》播畢,收視率不錯,本劇是根據陳耀昌醫師傀儡花改編,該書寫一八六七年的羅妹號事件,出版後討論的人不多,但《斯卡羅》播出,電視宣傳引來各方討論,而評論的人或許也沒讀完原著。

很多討論集中在史觀,台灣藍綠壁壘分明,有人稱李讓禮後改名李仙得)為「台奸」,他非台灣人何來「台奸」之稱。他就是殖民掮客,要美國買台灣,這是基於國家利益判斷;美國不買,他轉向日本兜售,這是個人理想實現,最後日本終於取得台灣。如果說是因李仙得而促成日本侵台,這是簡化歷史事實,國際殖民操盤哪這麼簡單。

傀儡花》扮演「中立觀察者」,很公平處理清國與洋人,洋人與原民,或是原民、客家、福佬的關係,但《斯卡羅》卻造成一些傾斜。

《傀儡花》的英雄是卓杞篤,但在《斯卡羅》,卓杞篤的戲比李讓禮少,而且劇中一再凸顯李讓禮是正派的美國老大哥,他要去瑯嶠喬事,是把「文明」帶到生番部落,不是戰爭;戲中他認為廈門華人僕役已經「文明」,所以能穿上西裝,這是洋人殖民者的驕傲,也是原書沒有的情節,不知這樣的美化只是偶然,還是現在的「政治正確」?

尤其第九集強調卓杞篤主戰好戰,與原著不符,這是史實?如果不是史實,而是以之凸顯美國老大哥李讓禮秩序、和平、文明的戲劇效果,那是殖民霸權的再現。

文學作品改編,當然可以加入導演主觀判斷與好惡,枝節添油加醋均無妨,歷史劇就是不能背離史實太遠。第十集清兵入山被原民伏擊造成死傷,及第一次原洋會談總兵劉明燈不但參與,而且還主導,與史實明顯偏離,只為彰顯清國主權及於南境?第十二集原清交戰造成流血,李讓禮受傷被俘,也都不是原著所寫,亦非史實。更離譜的是卓杞篤受到李讓禮感召,不但放他下山,還促成原洋和談(劇中只有畫面,絕口不提這是「南岬之約」);結尾蝶妹中槍死亡,本來劇集可以在此形成高潮結束,但又續貂來個二年後,李讓禮帶洋醫師上山幫卓杞篤看病。如此蛇足處理,把台灣大河劇演成好萊塢的美國英雄電影,老美就是公平、正義,要拯救教化世界

公視的價值之一是嘗試各種實驗,並將成功經驗轉移給商業電視台;但《斯卡羅》經驗可轉移或複製嗎?

不說內容,《斯卡羅》的確是製作嚴謹的好戲,歷時四年,耗資近二億元做了十二小時的戲,平均一小時成本千餘萬元。假設公視是靠賣廣告自謀生計,《斯卡羅》最高收視率換算廣告產值,每小時廣告收入不及百萬元,根本無法回收。《斯卡羅經驗,商業電視台只能乾瞪眼,無法也無力效仿

周日同時段華視《俗女養成記2》收視率超過《斯卡羅》,同樣的,每小時只有百餘萬元的廣告收益,但製作成本一小時四百萬元,作一檔賠一檔,只能期待後續的長尾效應;這是台灣電視困境,若無解,我們只能繼續看藍綠口水惡鬥談話節目,優質戲劇遙不可及

公視將《斯卡羅》視為台灣的大河劇,但大河劇不是只有史詩般的場景與故事,真正重點是培養國人對歷史的驕傲感;日本人看大河劇,會有「作為日本人是驕傲」的感覺,台灣人看了《斯卡羅》,會覺得生為台灣人是驕傲的嗎?若有,恭喜公視;若沒有,我們是砸大錢只學到人家的「」,而不是人家的「」。














出口怨氣或爭取執政?


2021-09-21 04:58  聯合報 /   翁履中/山姆休斯頓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美國德州)
國民黨主席選舉倒數一周,四位候選人江啟臣(左起)、卓伯源、張亞中、朱立倫18日參加中天新聞舉辦的網路辯論,砲火四射。圖/中天新聞提供



距離國民黨主席選舉剩下不到一周,由媒體所舉辦的辯論會,讓四位候選人有正面交鋒的機會,不只給國民黨黨員做為投票的參考,也讓全台灣的民眾可以預見每一位候選人當選之後的走向,並且評估這個最大在野黨是否有改變的可能。

到目前為止,媒體所報導的民調,恐怕參考價值非常有限。因為大部分公開討論的民調,都是網路隨機所蒐集的資訊,縱然有幾份傳統的電話民調可以反映民意,可是國民黨主席的選舉,選民結構跟台灣社會有明顯差異。現在近四十萬的國民黨黨員,在政治光譜上與主流脫節。

辯論會上筆者有幸提問,希望候選人回答國民黨與美國之間應該如何重建聯繫,張亞中教授認為台美應該平起平坐,但卻又強調國民黨不該設代表處來建立溝通管道,只需要透過海外僑胞對美國國會進行遊說就能達到目標。這個答案顯示,張教授心中台美關係的藍圖,距離現實太過遙遠。事實上只要跟美國智庫和政府官員接觸,並且曾經試著聯繫藍營僑胞和旅美對中華民國友好的學者,就會發現,張教授的說法幾乎是進入了中華民國還是聯合國會員時期的平行時空。

相較於批判力道強勁的張教授,朱江兩人亦各擅勝場。毫無疑問,朱前主席擁有更多的政治資歷,不過,朱前主席的政治經歷雖然會加分,但也給他增加了包袱。部分國民黨支持者認為經歷代表有能力穩定黨內紛擾,可是也有人擔心,他的包袱會讓他無法大刀闊斧的改革。

而江啟臣作為現任主席,同樣有人認同,也有人不滿。江啟臣的優勢,是他在國民黨最谷底的時候,跳入火坑勇敢承擔;不過,作為國民黨青壯派政治人物,他被批評最多的是經驗不足,以及在改革黨務的魄力不夠。對他繳出的成績單不滿意,加上少年主席喊不動黨內大老,導致整個國民黨看起來世代之間步調不同,可是,平心而論,國民黨百年歷史,又豈是任何主席能在短短數月可以完全扭轉?

如果認為國民黨最大的麻煩,是黨內不同勢力難以整合,也許經驗和派系實力就是考慮的重點;倘若覺得國民黨的問題是與年輕世代脫節,必須擺脫過去,大步邁向未來,則應該考慮候選人們的青年論述。

跳出同溫層來看國民黨這場黨主席選舉,在台灣將近五成的中間選民,看的不是四位候選人的表現,而是四十萬國民黨黨員到底有沒有考慮台灣多數人的意見,又值不值得中間選民在對執政當局不滿的時候,能再次考慮讓國民黨試試看。手中握有對於未來國民黨主席決定權的黨員們,究竟是想要出口怨氣不惜進一步遠離主流民意,還是希望國民黨有機會擴大支持基礎,爭取重返執政?四十萬國民黨員恐怕要想清楚,真正要贏的選戰,到底是哪一場?















台積高雄新廠 來電嗎?


2021-09-21 04:38  聯合報 /   葉宗洸/清華大學工程與系統科學系教授(新竹市)
台積電7奈米廠傳落腳高雄,高雄市長陳其邁(右二)表示要將高雄打造成半導體聚落。記者陳玫伶/攝影



媒體報導「護國神山」台積電將於高雄新設六座晶圓廠,地點位於中油楠梓五輕煉油廠舊址。高雄廠的產品標的為車用七奈米及六奈米晶圓,建廠將分三期進行,其中第一期的兩座新廠預計於民國 112 年(二○二三年)完工,預估用電量為卅八萬瓩,二期與三期各再規畫兩座,完工時間最快分別為民國 115、116 年(二○二六與二○二七年),用電量則為五十二與卅六萬瓩也就是說,台積高雄新廠未來將有一二六萬瓩新增用電需求,至於台積來不來電的關鍵,則是台電準備好了嗎?

台積高雄新廠用電的來源是否充足,必須從兩個面向來看。第一,台電目前的規畫是否能滿足台積的用電需求;第二,中油液化天然氣供應是否能滿足台電的發電需求。

首先,對台電而言,本案是南部地區新增需求,而該地區供電主力為興達、南部電力及大林三座電廠,扣除在地用電後,目前均有多餘電力提供北送。根據台電最新的《長期電源開發方案》,未來六年,除興達電廠預計在民國 112-114 年(二○二三至二五年)每年新增一部裝置容量一三○萬瓩燃氣機組,南部地區至民國 116 年(二○二七年)均無其他新增機組的規畫。

不過,興達現有四部燃煤機組將從民國 112 年(二○二三年)開始除役,預計民國 115 年(二○二六年)完成所有除役工作,屆時減少的裝置容量為二一○萬瓩;核三兩部機組亦將於民國 113、114 年(二○二四與二○二五年)除役,減少的裝置容量為一九○萬瓩。換言之,民國 115 年(二○二六年)的新增裝置容量三九○萬瓩)與除役裝置容量四百萬瓩)大致相當。從現有的規畫來看,並無法滿足台積電在高雄設廠後的新增用電需求。解方其實不難,只要大幅減少每日超過二百萬瓩的「南電北送」即可。

其次,新增燃氣機組的用氣需求,目前尚無著落。中油原本預期觀塘第三天然氣接收站完工後,便可減少高雄永安天然氣接收站的天然氣北送量,留給在地使用。但觀塘工程因外推計畫將延遲兩年完工,永安的天然氣勢必持續北送,新建的興達燃氣機組可能因此將無氣可用。

雖然永安接收站訂有擴建計畫,但每年的營運量僅由一,○五○萬公噸增加至一,一○○萬公噸,且預計完工營運期程為民國 116 年(二○二七年),無法及時滿足在地需求。再者,以目前永安接收站營運量已超載的情況(達一○八%)來看,除非從民國 112 年(二○二三年)開始永安接收站天然氣不再北送,否則興達電廠將空有新機組,但無燃氣可用。

台積新廠落腳高雄有助於減緩人才北漂,確實是美事一樁。可惜的是,政府的長期能源電力規畫並不周全,看看眼前針對供電不足的難題,台電必須依賴增購汽電共生、加強需量反應及及時備轉輔助服務,便可得知發電機組明顯不足的源頭窘況。政府若執意推動躁進的能源轉型政策,錯失解決供電緊迫的時機,只怕最終辜負了護國神山在地投資的美意。













水果為試點 陸經貿制裁?


2021-09-21 04:38  聯合報 /   楊崇正/澎湖科大行銷與物流管理系退休糸主任(新北市)
季青漫畫


今年初以來迄今,大陸對我銷陸農產品貿易已連續祭出三道禁令其一為一月分禁止台灣豬肉及其加工品銷陸其二為三月一日起的台灣鳳梨其三則為九月廿日起的台灣釋迦和蓮霧。尤其釋迦和蓮霧禁令選在中秋節長假時宣布,枱面上的理由和三月禁銷鳳梨一樣,檢疫發現有害蟲類,但是時機如此巧合,背後緣由頗耐人尋味。

時機之巧合,因目前已非釋迦和蓮霧的產季,出口大陸的釋迦和蓮霧已在四月結束,下個產季則在十一月,但檢疫出有害蟲類的通知卻是在日前才發布。

今年連續對台灣發出三道農產品貿易禁令,不禁令人聯想大陸當局是否有意以農產品,尤其是生鮮水果貿易為試點,對台實施貿易戰式的經貿制裁?

回顧蔡政府執政五年多來,一味唱和美國的印太戰略,採取聯美抗中政策,使台灣成為美中全球博弈中的美國馬前卒。在內政上又大搞全方位去中國化。

在經貿上,大陸已成台灣最大貿易順差來源地,台灣也是大陸最大貿易逆差來源地。在大陸當局眼中,台灣當局一方面大賺兩岸貿易順差,另一方面卻明搞對抗暗搞台獨,是可忍孰不可忍!

兩岸因運輸距離近、台灣農產品優質形象、大陸消費者接受度高等原因,大陸長期即為台灣農產品尤其是生鮮水果出口主力市場。台灣釋迦的二成五外銷,其中九成五銷陸,金額十二點五億台幣蓮霧則一成四外銷,其中的九成七銷陸,金額五點三億台幣再加上三月被禁銷的鳳梨約十五億台幣,台灣銷陸前三大水果共計卅二億多台幣。對個別水果產業損失鉅大!但卅二億多台幣約合一點一億美元,只占去年台灣對大陸貿易順差八六六點七三億美元的千分之一

換言之,大陸對蔡政府的經貿制裁以千分之一的生鮮水果產業為試點,仍不無留有餘地之用心。釋迦及蓮霧下個輸陸產季在十一月,現在先通知,也算是留有餘地。就看蔡政府如何回應?

果不其然,蔡政府依照鳳梨之例,採取治標不治本狂撒十億元補貼農民,另發動民眾狂吃「愛國水果」。治標固然為短期應急舉措,但是中長期治本戰略何在?令人關切。

事實上,早在馬政府執政時期,兩岸即已建立「重大檢疫檢驗突發事件協處機制」,以及各大產業別的對話平台。但民國 105 年(二○一六年)以來逐漸中斷。如何重啟各個產業领域的兩岸一軌或二軌對話平台,似為蔡政府當務之急。否則繼鳳梨丶釋迦、蓮霧之後,下一次是檸檬、茂谷柑台灣南部果農苦矣


楊渡/疫情下的兩個抉擇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楊渡/疫情下的兩個抉擇
◆  朱宗慶/結拜兄弟情
◆  嚴震生/從棒球三冠王看學界三冠王







楊渡/疫情下的兩個抉擇


2021-09-21 16:20  聯合新聞網 /   楊渡(作者為作家)
千年來人類社會總是以交往、互助、情感交流為生存的必要,新冠疫情改變了世界,長期的隔離違逆了人性。圖為歐洲一名婦女戴口罩獨自走在公園。 法新社
古巴是拉丁美洲最先自主研發 COVID-19 疫苗的國家。圖為哈瓦那街道。 法新社
為了國家安全,歐美強國各自展開搶疫苗大賽。圖為美國紐約。 路透社
印尼一名中學生接種科興疫苗。 法新社
由台積電、鴻海永齡、慈濟共同捐贈的1,500萬劑 BNT 疫苗,經過辛苦交涉,終於陸續抵台。報系資料照(記者鄭超文/攝影)




民國 109 年(2020年)開始的新冠疫情改變了世界,卻也留下許多有待觀察思考的課題。雖然疫情仍在持續,世界仍在變化,諸多探索仍在繼續,但此時做一個階段性記錄,未始不能提供一些可以思索的面向。因此,在疫情的隔離中,我願意先試著分享個人觀察所得,或能暫時擺脫眼前困頓,寄希望於未來。

民國 109 年(2020年)4月中《人類簡史作者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在英國金融時報寫過一篇專欄,談疫情後的世界如何演變他提了兩個重要的論題:一,極權主義監視與公民賦權之間的選擇,二,民族主義孤立和全球團結之間的選擇。此外,從國際戰略、經濟、公衛、政治、文化等各方面的專家都已清醒的指出,疫後的世界,回不去了。至於世界會變成什麼樣子,似乎還很難預測。

尤瓦爾.赫拉利所提出的「兩個抉擇」,其實正是全球在對付疫情的過程中,必然產生的結果。

瘟疫的傳播,不外乎人傳人。阻絕感染的最佳辦法,即是阻止人的接觸隔離於是成為必要手段。但千百年來,人類社會總是以交往、互助、情感交流為生存的必要,那也是一種人性的需要。為了瘟疫而隔離,其實是違逆了人性,因而產生了各種監視隔離、監控人的生活與流動的系統。這只是初步的。等到疫苗產生,疫苗變成生存的必須品,而疫苗的證件,變成一種社會能否正常交流、公開活動的通行證。如此一來,疫苗變成是一種生存必要條件。

誰掌握了疫苗,就不僅是掌握生存權,也變成是掌握社會流動、國際流動、社會活動的證明權力。所以疫苗在全球的競爭中,早已不是一個醫藥的問題,而是一場國際霸權戰略物資

事實上,對付瘟疫的辦法只有兩種:其一是阻絕傳播,包括阻絕人的流動與互動,阻止社會、商業活動,停止人群流動。其二是醫藥包括事前預防的疫苗感染後的治療

中國大陸有很強的社會控制系統,也有社會福利制度,所以可以從武漢開始隔離封城,全中國隨之隔離封城,為此付出慘痛的代價。但自由主義歐美社會就沒有辦法如此實施。所以只能訴諸疫苗與治療藥物。

歐美一開始也面臨封城、鎖國、隔絕邊境的痛苦,一切經濟、社會活動停頓。只能維持低限生存。解決的辦法只有一個──疫苗

然而,歐美隨即發現,疫苗是一個戰略物資。民國 109 年(2020年)8月,英國 BBC 就發出「新冠疫情疫苗研發競賽中的抄近路、耍陰招和民族主義」的文章。文中說:「新冠疫情仍在全球大流行,而且有可能在民國 109 年(2020年)秋冬反撲。與此同時,國際新冠疫苗競賽已進入加時賽,各國希望在此之前推出行之有效的疫苗有效控制疫情。

在這場競賽中,『疫苗民族主義』加劇,有的國家被指走捷徑、從事間諜活動、失去道德約束的冒險和嫉妒它國。」

當然,BBC 的英國立場,也不忘指責中國和俄國的疫苗製造實驗有問題。「中俄兩國在特定人群包括軍隊測試該疫苗引起道德上的擔憂,因為這些人的同意可能有被強加的成份。中國醫藥公司康希諾中國人民解放軍合作研發的一種疫苗於6月獲准在軍隊內部使用後才開始進行後期的『第三階段』試驗。

未能通過全面測試就將疫苗面世,可能會導致公眾過度自信和新冠病毒的進一步傳播。另外,一款具有嚴重副作用的疫苗可能會助長反疫苗接種運動。」

不過指責歸指責,為了迫切的需要和利益,歐美都一樣「抄近路」。美國方面,「川普政府也因對疫情處置不力一直承受巨大的壓力。像莫斯科一樣,美國也未將疫苗研發航空競爭的思路分開,將疫苗命名為「曲速」(Warp Speed),靈感源於電影星際迷航》。」

英國也一樣,首相強生在大量死亡的壓力下,加速研發,同時到處預訂疫苗。所謂緊急授權 EUA 等等,歐美同步,而中國、俄羅斯、古巴、日本等也都在進行。

此時已經沒有人會懷疑,全世界都在競速,想彎道超車,看誰先製造出有效疫苗。所以各種疫苗間諜、網路駭客滿世界飛。

也正是民國 109 年(2020年)8月,世界衛生組織秘書長譚德塞就已經對疫苗民族主義」發出警告。「再次呼籲富裕國家加入一項全球計劃與窮國共享疫苗譚德塞說我們要防止疫苗民族主義。」

但歐美所有有錢的國家全不管,為了國民健康,為了國家安全,各自展開搶疫苗大賽。最先是以色列以特別高的價格向還在研發的藥廠預訂,中東產油國也很有錢,立馬加入;美國、加拿大、法國、英國等也訂了數倍於人口數量的疫苗

美國衛生與公眾服務部公佈的資訊顯示,截至民國 110 年(2021年)2月,美國政府已從輝瑞製藥公司和莫德納公司囤積了6億劑疫苗,足以滿足3億人的接種需求。3月美國總統拜登宣布增購 1 億劑嬌生公司研發的新冠疫苗,美國的強生疫苗囤積量達到2億劑

全世界,不管自己有沒有研發疫苗都在搶,因為沒有人敢保證自己研發的疫苗一定成功,所以要買保險。只有台灣,依然寄希望於國產疫苗。連林全預訂購買的 3,000 萬劑 BNT 疫苗都不要。任何一個國家的領導人都不敢拿自己的國民如此賭命,因為賠上的是自己的政治生命,只有台灣。只有台灣例外。

由於疫苗的爭搶,各國開始實施疫苗出口管制歐盟方面,由於英國牛津疫苗生產商阿斯利康公司疫苗供貨不足,未能履行它對歐盟的承諾。歐盟表示,保護和維護歐盟公民的安全是他們面臨的首要任務和挑戰,因此他們別無選擇,對在歐盟內生產的疫苗實行出口管控措施。

美國依照「國防生產法案」,限制疫苗原材料出口,所以印度雖然疫情嚴重,卻因拿不到美國的疫苗原料,生產不出足夠的疫苗,自己有代工製藥廠,卻沒有疫苗。同時美國也限制疫苗出口,其它國家拿不到。

換言之,如果歐盟諸國鎖定疫苗不許出口,美國也不許出口,那些疫苗公司又早早被訂購一空,其它國家當然買不到疫苗,怎麼辦?只有高價搶。

這種壟斷醫療戰略資源的現象,是這一場疫苗戰爭中,最鮮明的特色。說白了,疫苗被視為「戰略物資」不許出口,提早訂購,誰能奈何?世衛組織的呼籲,也只是道德的訴求而已。疫苗依然掌握在歐美各國的大藥廠、國家權力手中

如此一來,當然就變成只有歐美才有疫苗打。這也意味著,疫苗既然與國家復甦有關,誰掌握它,就掌握了國家復甦的命脈。

從民國 110 年(2021年)1月一直到6月,世界衛生組織 WHO 不斷呼籲疫苗製造商,應該向全球疫苗取得機制 COVAX,提供半數產品但各藥商基於利益,根本不理會

COVAX 成立的宗旨是要確保公平分配疫苗,特別是分配給低所得的國家,據估計到民國 110 年(2021年)六月中,已經對全球 29個國家和地區,交付了 8,000 萬劑以上疫苗,但 WHO 指出,這比起目標,還少了大約 2 億劑疫苗。根據台灣疫情中心的說法,台灣也從 COVAX 預訂了 102 萬劑 AZ 疫苗

世衛秘書長譚德塞則呼籲疫苗製造商,將注意力轉向 COVAX。「許多窮國還無法為醫護人員、年長者和最容易染病的國民施打疫苗,但某些取得較多疫苗的有錢國家,已經準備為兒童施打疫苗,這種落差讓人沮喪。」他說。而台灣,就是在這波疫情中無法即刻為第一線的醫護全面施打疫苗的國家

正是在這種疫苗的國際不平等情勢下,中國的疫苗外交有了崛起的契機。世衛組織在6月1日批准中國科興疫苗克爾來福CoronaVac可用於緊急使用這是繼中國國藥疫苗被世衛納入緊急使用清單的第二支中國疫苗。這意味著科興疫苗能進入全球疫苗分享計劃 COVAX,幫助緩解目前疫苗分配不均的現狀。

中國疫苗的大量出口,緩解了國際疫苗的缺乏,一些亞洲、非洲、中南美洲、東歐、中亞等國家,因為大陸疫苗而有所緩解

路透社報道,根據科興向世衛提交的三期臨床試驗資料,科興疫苗有效率介乎51%至84%之間。今年初,巴西、印度尼西亞和土耳其公布的臨牀試驗結果表明,該疫苗的有效率介乎50%到90%之間,引發外界對其真實有效性的質疑。

世衛正式做出將科興疫苗納入緊急使用清單決定之前,該疫苗已經在除中國以外的地區和國家使用,包括智利、巴西、印度尼西亞、墨西哥、泰國和土耳其等其中巴西的一個小鎮的所有成年人接種科興疫苗後,該鎮新冠死亡率降低 95%。」(BBC中文網 2021.06.02.)

在國際疫苗分配的不平等、不公平情勢下,中國政府有意識的公開反對疫苗民族主義」。民國 110 年(2021年)6月5日,中國大陸外長王毅印尼總統特使對華合作負責人盧胡特在貴陽宣布春苗行動在印尼全面啟動。所謂「春苗行動」是指中國政府捐贈數十萬疫苗給該國政府,但要求將當地中國人列入優先施打名單。它已在幾十個國家展開。

王毅還在此時表示,中方堅決抵制疫苗民族主義,反對製造免疫鴻溝中國已宣布支持新冠疫苗知識產權豁免,推動企業向發展中國家進行技術轉讓,支持開展聯合生產擴大疫苗的可及性可負擔性。中國政府有意和美國政府在疫苗上「一別苗頭」的意味非常濃厚。BBC 也不得不承認,中國疫苗的崛起和歐美有意壟斷有關。「…中俄兩國正在填補的全球疫苗空缺很大程度上是由於美國缺席造成的

在中國,新冠疫情早於很多國家得到基本控制,民眾並非急迫需要接種疫苗,這為疫苗出口提供了便利。從技術上講,中國疫苗本身也有優勢中國科興疫苗能在常規冰箱溫度下保存,意味著較貧困的發展中國家有條件使用。但西方生產的莫德納疫苗必須存放在攝氏零下20度,而輝瑞疫苗則須在攝氏零下70度。」(BBC.2021.05.24.)

在一個有意限制出口,一個有意進行「疫苗外交」的對比下,中國變成全世界最大疫苗出口國。根據民國 110 年(2021年)6月19日騰訊報導:「中國已經向全世界40多個國家出口疫苗,拿到中國疫苗的國家更是達到80多個,總出口數量已經超過3.5億劑。」

從疫苗出口控制,到窮國小國買不到疫苗,全球性的疫苗不公不義現象,引起公憤。而美國為了和中國對抗,特別在G7峰會上宣佈,要捐出五億劑疫苗,再加上英國答應的一億劑,以及歐盟各國的共同捐助的,總共要捐出十億疫苗。不過,幾天後就被美國民主黨參議員桑德斯打臉了

民國 110 年(2021年)6 月19日至22日,美國民主黨籍參議員桑德斯Bernie Sanders前希臘財政部長瓦魯法基斯所成立的國際左翼聯盟進步國際Progressive International)」主持了一場由各國政府領導人與衛生官員要共同召開的「疫苗國際主義高峰會」(Summit for Vaccine Internationalism)。這個會議目的非常單純:「發展為普羅大眾生產與分配疫苗的全盤計劃——提出技術共享、援引專利豁免,以及投資於快速生產具體承諾。」

由 Rogelio Mayta (玻利維亞外交部長),KK Shailaja (前印度喀拉拉邦衛生局長),Anyang’ Nyong’ o (肯亞基蘇木郡郡長)共同發表的聲明《疫苗民族主義正惡化全球疫情,我們需要國際主義作為解方》中指出:「七大工業國組織(G7)沒有意願也沒有能力履行此一承諾。相反地,世界各主要經濟體的中央銀行動用了約九兆美元來回應新冠肺炎疫情造成的經濟衝擊,迅速而果決地保護他們投資人的利益

相對於此,讓全球人民普遍接種的花費只需要 230 億美元,相當於前述九兆美元的 0.25%。要是美國、歐盟與英國政府強迫國內藥廠向全世界分享其製造技術,花費可以再大幅度地降低。這項要求在美國得到絕大多數人的支持,畢竟美國的納稅人早已支付了開發莫德納疫苗的全部費用。

美國政府仍未表達採行這項要求的意願。甚至,G7原先在康沃爾峰會上向世界承諾將提供的十億劑疫苗,如今也向下調整為 8,700 萬劑,其中全新製造的劑數也僅有 6,130 萬劑G7的盤算不只吝嗇,還很愚蠢國際商會ICC估計,倘若無法為各國提供疫苗,將為全球帶來 9.2 兆美元的損失。終極來說,這項失敗的承諾同時也是自殺式的:放任病毒蔓延越久,越有可能發生變異,變異株也越有可能兇猛地傳回那些已推出接種計畫的富裕國家。

此文所道出疫苗矛盾,有沒有很像台灣?寧可花一兆多元台幣預算搞救濟振興經濟,卻沒有買疫苗而疫苗只要三百億不到

此文也非常清楚說明問題的所在,因為救經濟的獲利者,仍是大企業資產玩家。此文更點破了美國在 G7 峰會上承諾的十億劑,只是一張空頭支票,迅速降為 8,700 萬劑。換言之,支援弱國,以幫助世界重啟的願望,依然遙遙無期。這些口口聲聲人道、人權、生命價值的峰會領袖,是不是回到現實就被藥廠給否決,拿不出疫苗了呢?

準此以觀,我們看見了一個新興的國際現象:〈疫苗民族主義〉VS〈疫苗國際主義〉。疫苗民族主義的代表是美國、歐洲諸國,背後當然有藥廠、國家戰略、美歐結盟、壓制中國崛起、壓制俄羅斯等戰略。而中國則打著疫苗國際主義,在亞、非、拉丁美洲、中東大搞疫苗外交。

在人道主義、救人活命、避免病毒株變種漫延、恢復世界秩序等原則上,疫苗國際主義是具有道德正當性的。然而,一如桑德斯說的:「解決方案是減弱這些政府對大藥廠以及藥廠總部所在母國的依賴」。但這些歐美大藥廠會同意嗎?歐美政府抵得住這種壓力嗎?

疫苗戰爭之後,如果世界重啟,要如何重啟,則必然又是一場「國際戰爭」。

事實上,疫苗護照已經開戰了。歐盟的疫苗護照要各國自行訂定但原則上當然以歐盟認可的疫苗AZ、莫德納、BNT、嬌生等為主。雖然 WHO 認可了中國疫苗,但各國要不要認可中國疫苗成為疫苗護照,卻有待各國自己訂。

有沒有可能變成歐洲與美國一起抵制中國疫苗,所以護照不予以承認。看來也很難。因歐洲各國需要中國游客,消費人群。此波疫情,歐洲旅遊、服務業損失慘重,歐洲主要靠觀光產業,把最先恢復生產的中國觀光客排除在外,那是跟自己過不去

從病毒起源,到疫苗生產,疫苗分配,到各國搶戰略物資整個疫苗產業,就是一場國際戰爭。中國大陸以龐大的國家資源,數種疫苗齊發,還打得如此辛苦,台灣的疫苗用特權、違反科學倫理,即使打得過台灣衛生福利部的程序,打得進國際市場,成為被國際承認的疫苗嗎?

在「疫苗民族主義」與「疫苗國際主義」之間,台灣只是弱小的角色,理當要站在疫苗國際主義這一邊,但在美國壓力下,敢嗎?但依靠美國,卻只能等待疫苗的捐贈施捨,怎麼辦?

要靠台灣的疫苗嗎?高端還只是二期通過,三期如何還不知道。如果不好好通過三期,根本無法得到國際的認證。坦白說,當初美、歐之所以可以取得緊急授權,是由於急迫性,如今已經有國際疫苗,台灣已無「彎道超車」的必要,何來急迫性?

我們當然知道,蔡英文政府之所以不讓包括慈濟等幾大慈善團體所申請的疫苗儘速進來,有意的拖延,就是要製造台灣的疫苗急迫感以護航高端、聯亞疫苗可以緊急授權。前副總統陳建仁在臉書 PO 圖說,台灣致死率列10國第一,疫苗接種率則墊底,當務之急,竟然是要學「各國都積極推動疫苗的自主研發量產,並在第二期臨床試驗確認有效性和安全性後,為了考慮緊急時效性,都在第三期臨床試驗進行中,就給予緊急使用授權,以期盡快提升疫苗涵蓋率,與病毒的變異進行時間競賽。」這等於是幫台灣疫苗關說

從前述的國際疫苗戰爭,我們就可以知道,台灣的自產疫苗現在已經太遲了。沒有合法、合乎疫苗標準程序的走完全程,國際是不可能給你認證的。想想看,在國際弱小國家強烈需要下,WHO 才給了中國兩種疫苗核可,更何況現在?疫苗的核可,已經是一種國際權力關係,台灣照著疫苗學的程序走完,都不一定得到認證,更何況還要緊急授權?今天利用蔡英文的權力特別授權,又有什麼用?

坦白說,在歐美「疫苗民族主義」的情勢下,台灣仍需要發展自己的疫苗。未來,新冠病毒會不斷變種,疫苗會不斷進化,所以疫苗的需要會不斷有新的需求,這種疫苗的技術,遲早要掌握在自己手裡。所以必須踏踏實實,一步一步走,完成所有程序,不管是高端、聯亞、國光等等,未來數年內還是有需要的。

但眼前,既然還不成熟,就必須全力協助慈善團體,以「和病毒賽跑的急迫感,儘速進口疫苗,早日找回台灣的安全與健康,絕不能拿台灣人的生命,去當做這些疫苗公司的白老鼠。甚至藉故拖延疫苗進口,犧牲台灣人民的生命,只為了給這些疫苗公司一個可以緊急授權的理由。這樣的政府,太冷血,太自私,太殘忍了!

回到文章開頭,我們引用瓦爾.赫拉利的「兩個抉擇」。其一是「極權主義監視與公民賦權之間的選擇」。從疫苗護照市場掃描二維碼等政策來看,無論資本主義或社會主義國家,已沒有人在懷疑有什麼極權監視的正當性問題,反而都認為安全至上,監視人群流動,以抓出那些可疑的、未打疫苗的人,是一種必要。當生存與安全壓倒一切,這個問題的答案已經清楚

然而,當人們的生存權得到確保之後,公民賦權能不能回歸呢?疫後的世界,能回到從前嗎?依照目前局勢看,回不去了。

第二個問題:「民族主義孤立和全球團結之間的選擇」。很顯然,全球團結,是一個必要。但有可能嗎?在歐美各大藥廠的利益包圍下,在大藥廠壟斷疫苗供應獲取巨大利益的條件下,可能嗎?在美、中、俄、歐盟各自結盟各有盤算戰略競爭下,連疫苗這種「救命物資都機關算盡,全球團結簡直是夢想。

然而,事實已經很清楚,除非全球普遍施打疫苗,否則任何一個地方的疫情流行,產生變種病毒印度、巴西皆是),都可能成為新一波的世界危機。再多幾十兆的美元,都抵擋不了新的病毒,救不了世界經濟,更不可能使生活回到過去。

這個病毒讓我們把這個世界看得很更清楚,誰也不可能獨好,唯有互相扶持「共生」,才能「共好」。一如儒家所講的「仁者,已欲立而之人,已欲達而達人」,唯有與世界共生,我們才能共好起來。一如約翰、藍儂唱的「想像所有的人,生活在同一個世界……」。

這一場瘟疫能不能打醒世人,在「民族主義孤立與全球團結之間」,做出明智的抉擇呢?


朱宗慶/結拜兄弟情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朱宗慶/結拜兄弟情
◆  嚴震生/從棒球三冠王看學界三冠王







朱宗慶/結拜兄弟情


2021-09-21 05:01  聯合報 /   朱宗慶(作者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
朱宗慶打擊樂團成立35周年。 圖/中央社



人生道路上,不論是課業、工作、健康乃至於生活,因為有所追求,便難免會有挫折與低潮之時,於我而言,亦曾有過如此的高低起伏,我將之視為上天給予的「人生功課」。

每逢中秋佳節,往往勾起我一段深刻的回憶。猶記得過往我曾面臨過一段漫長的低潮期,那段期間,除了工作以外,我將自己封閉起來,試圖給自己一段冷靜與沉澱的時間

直到那年的中秋節,一位好友打電話找我,好說歹說力勸我出來相聚。原來,朋友們擔心我佳節期間一個人孤單在家,硬是把我找出來,以有要事須相談邀約,但目的是為了替我加油打氣,朋友體貼的舉動,在我心裡留下許多感動。

就這樣,我們四位好友相約在位於建國南路的「川鍋」火鍋店,那一晚,一口氣喝掉了兩瓶多的威士忌及許多啤酒。幾杯黃湯下肚,情緒全然盡情宣洩釋放,大家陪著我又哭又笑,可說是不計一切地豁出去了,現在回想起來,除了感激之外,也真不曉得年輕時哪來的膽量和酒量。在那樣的氛圍,大家很自然地相互提議,四個人就這樣結拜成為兄弟。那一晚發生的總總,至今仍烙印在我的腦海。

說起這群朋友,在各自領域上都有優秀的表現,若說我們有什麼共通點,那麼,大概就是那份對朋友的義氣及對藝文事務的熱愛。其中,除了我是藝術工作者外,有喜好電影、文學和藝術的文青,也有收藏幾千張古典樂唱片的音樂專家,大家對欣賞音樂、戲劇、舞蹈的演出都相當熱中。基於共同的嗜好與共通的話題,我們時常無所不談;無所不談的背後,更是兄弟間的相伴、支持與互挺。

我總認為,一個人之所以擁有舞台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努力強化實力,把自己準備好,再者是上天安排的機運。此外,每個人往往會因為不同的判斷而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因此,若能擁有良師益友,將有助於做出困難而重要的決定,那便是生命中的貴人。

而在我面臨人生功課與低潮時,這群結拜兄弟的適時出現與相挺,更可說是我生命中的貴人。月圓人圓事事圓,有緣結拜為兄弟,多年過去,每逢中秋佳節,我仍然充滿感謝,當我最難受時,兄弟們所伸出的情誼之手,給我邁出步伐、走出去的力量,不但陪我度過低潮,更一起走過這麼多年的歲月時光,創造了無數精彩的回憶。那些兄弟相聚的時光,共享各自的人生閱歷,恰如親人般的結拜情誼,令人珍惜!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十分奧妙,親手足間,血濃於水無可取代;而結拜兄弟,儘管有著不同生長環境背景,但基於信任與情誼,凡是對對方好的,就是一句義氣、相挺與給予,人生路上,能有此般情誼與陪伴,實為難能可貴與幸福之事!

※ 提醒您:禁止酒駕 飲酒過量有礙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