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1日 星期五

經濟日報社論/提防日本金融市場可能震盪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1675/web/ 

◆  聯合報社論/僅四成民意便悍拒制衡,完全執政必更濫權
◆  聯合報黑白集/「臨危無感」的國民黨
◆  經濟日報社論/提防日本金融市場可能震盪








經濟日報社論/提防日本金融市場可能震盪


2025-03-21 03:00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日圓匯率暗潮洶湧,此刻的日本金融市場有著風暴可能將至的陰影。路透


美國川普政府已經開始對進口鋼鐵和鋁課徵25%關稅,並揚言自4月2日起對進口汽車等產品加徵關稅。川普關稅政策帶來的不確定性,以及可能引發的貿易戰,直接牽動日本金融市場後市;日本銀行(央行)貨幣政策先保持觀望,但日圓匯率暗潮洶湧,此刻的日本金融市場有著風暴可能將至的陰影。 

2月因為物價高漲以及日銀鷹派放話,使得10年國債殖利率急升,為此日銀總裁表明會機動加購國債,之後國債殖利率明顯被壓制,但3月之後殖利率再次升高,這次日銀總裁說,長期利率是市場預期短期利率變化的「自然姿態」。為何2月10年國債殖利率飆到1.45%時,日本政府喊苦,日銀介入。但到了3月利率衝到1.57%時,日本政府沉默,日銀說一切自然。 

日本政府與日銀的態度轉變,來自美國的壓力是主因。川普已經揚言要對各國進行對等關稅的報復,進口汽車關稅可能達25%,這成為日本政府的頭痛問題。日本在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出口148萬輛汽車到美國市場,汽車占日本出口美國商品總值的28.3%。而目前日車出口到美國的關稅大約是2.5%,一旦上升到25%,將會嚴重打擊日本產業與經濟。 

日本政府非常努力爭取不要被列入4月2日對等關稅名單。經濟產業大臣3月10日還去華盛頓溝通,但是沒有獲得豁免的承諾,11日消息傳回日本,日本股市開盤即重挫,豐田汽車等出口產業股票大跌,盤中日經指數一度跌破36,000點,創半年來的新低。 

但日本政府依舊不放棄進入豁免名單的希望,高度警覺美方的各種意見。川普3月3日在白宮說明提高關稅的理由時、提到中國大陸和日本讓貨幣貶值,雖然日本財務大臣立即做出反駁,說日本沒有故意放貶日圓。但川普的日本放貶貨幣說,對日本政策與金融市場都起了影響。 

日本政府自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來進場干預匯市,都是阻止日圓過貶,並不符合川普所說故意放貶但從比較大的角度來看,日銀長期維持貨幣寬鬆,正是日圓貶值的元兇,也因此川普發言之後,日銀進場購買10年國債以防止殖利率過高,此量化寬鬆操作就很難施行。也許是日銀的縮手,亦或是市場預期日銀的顧忌,川普發言後日本10年國債利率一周內從1.4%衝到1.57%。 

在外匯市場也因川普發言,從2月下旬1美元兌換150日圓的價位,一周內衝到146,是去年10月以來的新高。更令日本市場人士擔心的是,期貨市場投機性日圓多單從2月起急速增加,到3月上旬已經有13萬口淨多單持倉,是本世紀以來新紀錄,市場人士稱為「日圓多單泡沫」。 

然而美國期貨市場的日圓投機泡沫,破滅後往往會有強烈的反方向震盪。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7月日圓空單泡沫破裂,18萬口淨空單倉位在一到二個月消解,但同時日圓歷經急升值,兩個月讓美元兌日圓價格從161飆升到140。現在日本市場人士擔心,目前的日圓多單泡沫破滅後,可能讓日圓急貶,同時也成為川普攻擊日本放貶貨幣的新藉口。 

不過也有市場人士認為,現在的日圓多單買氣日銀升息趨勢吻合就算短期內熱錢獲利了結也不會出現恐慌。一個明顯證據是,日本三大銀行中最看貶日圓的三菱 UFJ,預估日圓6月底價位為1美元兌152日圓,只是比現在市場價格小幅貶值。 

可能是川普的關稅啟動,正虎視眈眈逼近日本,同時美國期貨市場也在豪賭日圓繼續升值,這可能引發日圓劇烈震盪。在這關鍵時刻,日銀19日政策會議決定政策利率維持0.5%,冷靜觀察川普貿易政策可能帶來的風險。台灣政府與商界也莫忘我們可能躲不過川普關稅,同時若發生日圓急貶,將會對台灣產業界帶來新壓力。













聯合報黑白集/「臨危無感」的國民黨


2025-03-21 00:12  聯合報/ 黑白集
大罷免延燒,民進黨不斷添柴火,TVBS民調顯示國民黨立委徐巧芯罷免同意57%,白營呼籲,藍營要力保自家同志。圖/聯合報資料照片


TVBS 民調,松信區選民五十七%支持罷免藍委徐巧芯,震驚政壇。這是「會去投票」者回答的結果,其中「一定會投票」的人,支持罷免者更達六十二%。亦即,就算在深藍選區,贊成罷免徐巧芯也超過反罷免者。

綠總召柯建銘高唱大罷免,藍營不以為意,但近來的情勢發展,證明並非老柯一人暴衝。基本上,是政府機器總動員,聯合所有可掌控社會力量,用最大力道運作,就是要完成罷免反攻「大業」。

不少綠營人士深具革命心態,視異己為必須打倒的撒旦;歷經蔡政府八年,更已將隨心所欲視為當然。如今國會少數造成束縛,如同民國一○七年(二○一八年)丟失高雄市長,簡直是奇恥大辱;在強烈的扭轉意志下,從而展現驚人動力

反之,國民黨仍在缺乏危機意識自亂陣腳間擺盪。面對罷免一階段連署卅五比零,與賴清德「十七條」,只能喊出「反廢死」與「反戒嚴」公投。但公投時程操之在賴政府,題目能否成案也有問題,若再受挫,氣勢必然深受挫折。

近年幾次對決,藍營不乏原占優勢、卻因輕敵而出昏招,最後被逆轉的例子。蔡英文口中「比我想像更兇」的賴清德,若達成這場翻天覆地的「奇蹟」,剛愎性格勢必發揚到極點。屆時,面對「權盡其用」的賴神,在野勢力恐怕只能緬懷蔡政府的「好日子」了!














聯合報社論/僅四成民意便悍拒制衡完全執政必更濫權


2025-03-21 00:01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賴清德總統錄製莒光園地「與官兵有約」。圖/總統府提供


配合卓內閣的「人民是頭家」大罷免下鄉宣講,賴總統先一步鳴槍發出「十七條」的威嚇令,府院前呼後應,頓時把國內政治形勢炒成一片肅殺。「賴十七條」其實只是精心調配的「前菜」,主要目的,在塑造「敵人在國內」的氛圍。隨著陸配網紅「亞亞」遭限期勒令出境,綠營指控在野黨與中共是「四合一敵人」,立刻把大罷免情勢燒得火熱。

執政權在手,就有這種便利。即使得票民意才四成,但只要手上行政權一發威,便足以把百姓嚇得噤若寒蟬。官員嘴裡喊著預算被刪凡事動彈不得,但要下鄉開講呼喚罷免,各種所需的資源立馬到位,無一欠缺要論社會資源,各色親綠媒體、環團、側翼、文人學者,早已收編完成,聲量震天。對付在野黨更簡單,你通過的法案我一概「覆議」,覆議不過,還有「釋憲」的法寶伺候;把所有法案以程序牛步拖到地老天荒,看看最後誰的神通廣大。

台灣民主走到今天,明顯進入了「撞牆期」,非但無法再往上提升,而且日漸深陷於「內耗」與「自噬」。民主無法再提升,是因為主政者無法打開心胸和耳朵聆聽不同意見,卻一味堅持己見,鞏固著自己既有的權力和利益。上個世紀九十年代是台灣民主最勃發的年代,人們每天討論的都是如何「改革」,使國家制度更臻完善。而如今,在野黨推出的各種國會改革五法、財劃法、選罷法等改革提案,均遭賴政府隻手擋下,連一點討論的空間都不給。

賴清德身為元首的強勢與傲慢,令人難以理解。他是個只有四成民意支持度的總統,而民進黨在國會的席次占比也僅四成多,是第二大黨。如此「雙少數」的執政黨,卻表現得如此強硬,毫無溝通妥協意願,其結果必然是「執政空轉」,不可能有任何政績。卓揆上任迄今將滿一年,他除了「五度覆議」寫下空前紀錄,對人民作出的服務和貢獻幾近於零,他不覺得慚愧嗎?

賴清德的強勢與傲慢,應是性格使然。但對國家而言,一個不知審時度勢的總統,其實是危險的;而一個無法節制權力用度的元首,則可能為公眾帶來災難。賴清德在台南市長任內曾經拒進議會,在辭去閣揆職務後則公開與蔡英文爭鋒;這兩個事件,都反映出他性格的「執拗」,但或者也有其「理想」的一面。如今賴清德就任總統近一年,人們發現其「理想」的一面幾乎蕩然無存,而執拗的一面則全面浮現。亦即,「清純」的賴清德已然消失,「霸道」的賴清德正在興起。

這樣的變化,一則可能與他的用人圈圈狹小有關,導致他未能接收到更開濶、更人性的建言;二則也可能與他本身的政治成長歷程有關,使他受限於經驗,難以作出更超乎凡俗政治的決斷,以更有利於國家社會的發展。在這種情況下,他一方面選擇用冷酷的「覆議」和「釋憲」來絞殺國會的新法案;另一方面,則企圖利用粗暴的大罷免來「光復」民進黨的國會主導地位。可怕的是,他跟隨總召柯建銘的戰歌起舞,竟渾然不覺自己在踐踏民主。

柯建銘是走到政治垂暮之年的人,本人已不在乎聲名,只想享受報仇的快感,所以敢大膽祭出大罷免的殺手鐧。而賴清德的總統任期剛剛開始,就要用粗暴手段推翻全民的大選民意,這真的是缺乏智慧的選擇。重點在,民主政治並不是區區幾個政黨的權力爭奪戰,它更嚴肅的一面是要面對人民、造福社會。請問,賴清德奔馳蹊徑去踩碎去年大選結果,人們會相信他仍有心服務百姓嗎?






賴清德讓台灣搭上民主化退潮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401675/web/ 

◆  賴清德讓台灣搭上民主化退潮
◆  總統能未經國會準宣戰?
◆  當科技遇上台灣夜市魅力
◆  AI的技術底蘊與科學哲學觀
◆  全球轉向零和博弈 競合管理是解方
◆  用腳投票!是誰綁住外送員的雙腳?
◆  保障勞工權益與併購競爭審查:雙軌權責,一個共同目標
◆  支持政府之政策下金融整併的利多發酵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上)/我兩度赴倫敦政經學院借閱 2019-09-18 18:2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中)/外殼燙金 內頁像傳真紙 2019-09-18 18:32
◆  蔡英文總統論文讀後感(下)/兩種編排有異 畢業35年收到 2019-09-18 18:32








賴清德讓台灣搭上民主化退潮


2025-03-21 00:00  聯合報/ 須予謙/國民黨國際事務部助理主任(台北市)


筆者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五月到總統府參訪,導覽後段最為突出的背板字卡,是鄭南榕先生「百分之百言論自由」的堅持。誰能想到,民國一一三年(二○二四年)四月出席「○○%言論自由:鄭南榕和自由時代開幕記者會的賴清德,掌權後就將鄭南榕先生的理想棄如敝屣,用「賴十七條」扼殺民主,讓台灣搭上第三波民主化退潮的順風車。

言論自由是民主政體最重要的支柱,也是台灣與中國大陸政治制度的主要差異,更是台灣「鄉民」面對大陸「小粉紅」的底氣。言論自由之所以是民主政體的試金石,就在於任何掌權者都想壓制不同意見,因為不同意見的存在就是對權力的最大威脅

異議人士的壯大,就是有權者最大的挑戰。民進黨為了繼續掌握政治權力,顯然已把民主 ABC 忘得一乾二淨

所有軍事戒嚴、威權政府限制人權的理由都是國家安全。諷刺的是,民國七十六年(一九八七年)以前的「受害者」,現在反而拿起屠刀,揮向自己曾經努力爭取的民主。當國民黨警告民進黨莫重蹈覆轍,民進黨竟以「國民黨因為宣布戒嚴所以沒資格批評」回應,更是荒謬。

其一,這樣的回應無視台灣三度和平政黨輪替的成果,玷汙所有努力推動台灣民主深化的跨黨派人士;其次,如此論述的潛台詞令人髮指,難道就因為曾對抗過威權體制,民進黨就擁有推動、定義戒嚴的道德制高點?其三,執政黨是否反省過,其推動轉型正義落人口實,就是因為太多這樣站在「貌似道德制高點」的政治論述,阻礙了台灣民主深化的進程、加深了台灣社會裂痕,進而讓台灣政治的對立與仇恨繼續堆高。

賴政府儘管表面口口聲聲捍衛台灣民主,但其所作所為盡顯對台灣民主的不自信,擺明了要放棄自由主義民主,為了因應其宣稱的高度國家安全威脅,轉而推動半威權體制的「防衛性民主其首要目標,就是通過大罷免壓制反對派,企圖消滅國內不同意見

賴清德用戕害言論自由來「增強台灣民主韌性」,讓台灣搭上席捲美歐亞民主國家的第三波民主化退潮。維穩反中成為政治正確核心,我們也將見證愈來愈多所謂「知識分子」支持政府以自我閹割的方式「保護台灣民主」



季青漫畫















總統能未經國會準宣戰?


2025-03-21 00:00  聯合報/ 戴世瑛/律師(台北市)


日前賴清德總統宣布中國大陸為「境外敵對勢力」(下稱外敵)並提出十七項因應策略(賴十七條),行政院隨即要求各部會下周二前擬定計畫、盤整法令修訂和進度,閣揆卓榮泰並將律定行動計畫及法制化期程並定期管考。

賴十七條被國民黨朱立倫主席批評為首次將兩岸定位為「準戰爭關係」。綠委沈伯洋強調「宣戰要經立院同意」,意指宣布外敵與「宣戰」有所不同。但畢竟做為外敵法源反滲透法上路距今不過五年多,總統宣布外敵又係史無前例,故此舉的合法合憲性、程序要件、實體效力,尤其與憲法規定的宣戰是否有別?難免有所爭議。

首先陳長文教授近日指出,反滲透法規定的外敵,並未明示「中國」或「大陸地區」,該法也未授權總統來定義如今賴總統以對岸為敵,除讓人猜測是否意在宣戰,亦無視憲法第六十三條所載宣戰須立院議決之規定,似主張總統無宣布境外敵對勢力之權;縱認有權宣布,其程序也應比照憲法第卅八條規定的行使宣戰權,不容規避立院審查(或可稱為準宣戰)。果此,則賴總統上開宣布,於法即不無瑕疵。

誠然,以目前共軍武統意圖及其機、艦襲擾,大多數國人或不否認對岸確已構成外敵。然依法論法,做為外敵依據的反滲透法,雖帶有政治性,本質仍屬「特別刑法」,觸法可科處拘束人身自由的徒刑。茍認其部分核心規範內容,例如有關外敵的界定,不純歸職司公正審判的司法機關,還能由非超然獨立、可能具意識形態偏見的行政部門,包括國家元首任憑己意來解釋或變更,則此部反滲透法豈不成了欠缺要件明確性、安定性與可預測性的「空白刑法」?連帶有被擴張濫用、違反權力分立原則,及侵犯人權之虞。

其次,檢討可視為宣布外敵的配套措施賴十七條,其影響除為防滲透顛覆而將恢復軍審、嚴查軍公教忠誠度、全面緊縮兩岸交流,如同進入戰時戒嚴非常狀態,並直接限制民眾言論、信仰、遷徙等自由;有人預測賴十七條的實施亦將危及兩岸現存所有制度性連結,包括廿幾項兩岸協議及 ECFA;還可能使台灣在川習交易與國際間陷入無人支持、進退維谷的窘境。觀光業憂心「被綁著當炮灰」,更遑論近日國台辦已證實「解放軍在台島附近開展演習」。

此番未經朝野協商而片面宣布外敵,恐已改變台海現狀,或可謂無宣戰之名而有宣戰之實。但以總統在兩岸及國安體系的位高權重,倘不回歸法律加以阻止或約束,誰敢保證不會由此將兩岸推往軍事衝突邊緣,甚至開戰?

爰上,建議立院各黨應就下列爭點提案修法:一、由元首或行政機關宣布外敵,是否具備明確法律授權基礎?二、總統宣布外敵,與憲法規定的宣戰有何具體差異?三、鑑於總統宣布外敵的嚴重後果,應否對照憲法規定的宣戰,強制其踐行立院議決,或其他民意監督程序?甚至必要時應聲請釋憲以解眾疑,並填補法制漏洞、還權於法院及國會。

















當科技遇上台灣夜市魅力


2025-03-21 00:00  聯合報/ 陳俐茹/台科大專利研究所助理教授(新北市)
輝達執行長黃仁勳。路透


當科技與夜市文化交會,會擦出怎樣的火花?輝達執行長黃仁勳或許給出了一個答案,直接把夜市「搬進」GTCGPU Technology Conference)!這不僅是一場科技與美食的奇妙交融,更是台灣夜市文化的一次全球曝光。

台灣夜市從來不只是市井攤販聚集地,而是庶民生活方式的集體文化記憶。當夜市文化登上國際舞台,是否意味著台灣美食正以新的敘事方式進入全球視野?黃仁勳多次在台灣夜市被媒體捕捉,並公開表達對其熱愛,這反映出兩個值得探討的面向。

首先從科技界的飲食文化來看,矽谷工程師崇尚「簡單、直接、高效」的飲食模式,例如以代餐取代傳統食物;但頂尖科技領袖對飲食亦有高敏感度,如蘋果的賈伯斯推崇懷石料理的極簡哲學,特斯拉的馬斯克投資食品科技。黃仁勳對夜市的熱愛,不僅來自台裔背景的母胎口味,更認同台灣夜市的「高效率、高品質、共享人際互動」特質,這與科技創新的邏輯不謀而合。

其次台灣夜市能否成為國際美食文化名片?韓國透過 K-POP 與影視推廣韓國料理,日本則以壽司、拉麵、居酒屋文化席捲全球,台灣夜市是否能透過「科技大使」的影響力在全球市場站穩腳步?黃仁勳的「夜市 GTC 秀」,某種程度上開啟了這種文化品牌化的契機。他讓夜市不只是「在地特色」,而是一種值得國際關注的飲食文化現象。

這也引發更深層的思考:當世界認識台灣夜市美食,是否能進一步理解台灣、認同台灣?畢竟飲食小吃可是濃縮一地風土人情,是別致的地方民俗代表符號,生動的體現當地物產面貌,靈活了本土的社會生活風貌。

台灣美食的全球化已經悄然展開。珍珠奶茶風靡海外,牛肉麵與滷肉飯進入各大城市的餐桌,台灣的素食文化(如羅漢齋、素肉)亦成為歐美「植物性飲食」的新靈感來源。然而若僅是單點式的食物流行,仍不足以形成完整的文化影響力。真正的挑戰在於,台灣能否打造如「壽司」或「韓式炸雞」這樣的全球品牌?

或許,我們需要的不只是讓世界認識「台灣小吃」,而是建立「台灣夜市體驗」的標準化模式。例如,在海外打造還原台灣夜市氛圍的「夜市連鎖品牌」,並結合科技提高夜市美食的國際市場競爭力,如無人點餐、智慧支付、食材溯源等技術應用;同時,透過文化輸出與旅遊行銷,讓台灣夜市成為國際旅遊的重要目的地。如此不僅能共享美食文化,也能提升國人的文化自信,推動旅遊經濟發展。

黃仁勳將「夜市搬進 GTC」,不只是一次趣味行銷,而是台灣文化在全球化進程中的一次亮相。這場秀讓世界看見台灣夜市的獨特性,也促使我們重新思考夜市文化能否成為台灣的美食名片。台灣美食不只是街邊小吃,更是歷史沉澱、族群融合與文化價值的載體。當夜市超越地方特色成為全球潮流,或許我們才能真正確立「舌尖上的台灣」在國際飲食版圖定位,並成功將「觀看流量」轉化為「旅客留量」,讓更多人體驗台灣美食的魅力。



波波漫畫












AI 的技術底蘊與科學哲學觀


2025-03-21 00:00  聯合報/ 徐作聖/陽明交通大學退休教授(新竹市)


GTC 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本周在美國矽谷召開,輝達總裁黃仁勳再次成為關注焦點,也是台灣智慧技術業者追逐、模仿的對象。輝達在GTC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的核心亮點包括新一代 Blackwell Ultra 晶片與架構、下一代架構「Rubin」、AI 推理與代理式 AI 的突破、機器人與開源生態、量子計算等。

在未來,智慧産業無疑是全球競爭的核心焦點,在中美産業博弈競爭白熱化情勢下,台灣雖獨尊 AI 近十年,同時也全力模仿矽谷的經營模式,但除了規模、技術、市場等限制產業發展亟待突破,只知模仿抄襲缺乏自身科學與技術文化,才是台灣發展智慧産業的根本問題。

產業的經營有四大面向:科學與技術哲學面、市場開發與經濟面、組織治理及策略面、社會影響面等。在智慧產業萌芽的初始期,「技術底蘊與科學哲學觀」是發展方向的「重中之重」,是國家整體知識體系的認知及價值觀的呈現,也是國家產業布局,經濟、政治體系及科技實力的綜合表現,呈現的是全體社會「特有」的體制結構。

産業快速擴散演化、遍地開花都是是現代網路技術的特性,而區隔化、差異化的明確定位是關鍵致勝之道,這個現象在美中智慧產業博弈中最為明顯。

美國智慧大廠著重以底層技術全球生態主導AI 晶片與算力:輝達(GPUAI 加速)、AMD(資料中心)、IntelCPU+AI 整合);雲計算與平台化Google CloudAI 工具鏈如 TensorFlow);生成式 AI 與通用模型OpenAI、GoogleGemini)、MetaLlama)等。

大陸新興竄升的大模型平台則聚焦應用場景驅動本土化適配,如通用型智慧工具百度(文心一言)、深度求索(DeepSeek);AI 應用落地百度(自動駕駛 Apollo);行業數位化:華為(昇騰 AI 晶片+行業解決方案)、阿里雲(城市大腦)、騰訊(醫療影像 AI);硬體供應鏈:中芯國際、寒武紀等等。

AI 的技術底蘊與科學哲學觀,涉及其技術發展的核心基礎、理論框架以及對智慧本質的科學認知。這種結合既體現了工程實踐的積累,也反映了人類對智慧現象的哲學思考。

其中技術底蘊支撐 AI 發展的核心要素,而 AI 的科學哲學觀圍繞的是智慧「展開與擴散」,前者包括數學與演算法基礎、電腦科學與工程、深度與機械學習、神經網路及認知科學、物理深度學習、拓撲量子計算等;而後者則涵蓋科學發展的哲學觀,如基礎研發的功能:追求真理vs.經濟利益、實證主義vs.經驗法則、歷史脈絡導向vs.基礎理論推導延伸、跨領域機制等。

台灣面對護國神山的出走,智慧產業發展刻不容緩。但受限於客觀條件的限制,在資源有限的條件下,台灣必須發展出「獨特」的定位以確保其競爭力,而「技術底蘊與科學哲學觀」扮演其關鍵角色。

跟風/模仿矽谷潮流絕非台灣智慧產業發展之道,AI 產業的價值應在於,以創業、創新、創優為基礎,從宏觀政策面和微觀產業面降低環境風險,在宏觀面融入「鏈長制」因地制宜的成分,而在微觀面引進智慧產業專業知識,加速整合並強化「技術底蘊與科學哲學觀」,展示台灣獨特的 AI 生態轉型。重建護國神山,此其時矣。

















全球轉向零和博弈 競合管理是解方


2025-03-21 00:00  聯合報/ 莊奕琦/政大經濟學系教授(台北市)


川普再次就任美國總統,旋即進行新回合的美中貿易戰,並對美貿易順差國課徵高關稅,將貿易工具武器化為談判籌碼,迫使各國單獨與美簽訂有利美國的協議,此種交易型的保護主義顛覆傳統的自由貿易主義。川普發動貿易戰看似違背經濟學原理,比較利益分工與貿易利得共享,實則背後涉及複雜的政治算計、戰略博弈與意識形態對抗

論述上,以國家安全優先、凌駕經貿政策,以不公平貿易歸咎造成國內產業的空洞化、以出口管制進行對中國的技術封鎖,以供應鏈的韌性和重組經由脫鉤削弱中國在全球產業鏈的地位,企圖主導國際貿易新秩序與貿易規則主導的霸權地位。

策略上,短期以製造危機獲取談判優勢,中期以推動全球產業鏈去中國化,長期為重塑國際經濟新秩序

然而這樣的博弈是有風險且不可持續的,長期將帶來高通膨、高成本降低產業競爭力與消費者購買力下降的福利損失,盟友離心下加速戰略自主,強化區域經濟的結盟與減少對美的貿易依賴,全球貿易碎片化,全球經濟也將因國際貿易萎縮而全面放緩,實損人也不利己。

當然中國也不會坐以待斃,必將加速自主研發技術,增加彎道超車的可能性,美中競爭領導地位螺旋加劇,地緣政治風險不斷升溫,籠罩著戰爭的陰影揮之不去。

川普的關稅政策是獲取短期的政治利益,但以長期經濟與效率損失為代價戰略冒險核心矛盾在於試圖以廿世紀的保護主義工具來解決廿一世紀全球化的結構性問題,凸顯出主政者商人唯利是圖狹隘老人政治舊框架思維。但可以確定的是美中貿易新冷戰將改變全球的經濟規則從「合作共榮」轉向「零和博弈」。若果,這樣的範式移轉將主導未來數十年的人類發展軌跡。

近來消息指出美中兩國領導人願意坐下來談,這是一個好的契機。貿易戰困局的解方不是回到民國六十九年(一九八○年)代的自由貿易烏托邦,而是建構韌性多邊主義承認戰略競爭不可避免,但通過制度創新新技術工具的採用,將競爭控制在不對全球公共財造成毀滅性傷害為前提,從「零和對抗」轉向「競合管理

這需要超越本國優先的思維,將供應鏈安全預警、氣候變遷危機處理、技術倫理協和與跨文化衝突的價值分歧等議題,以全球的視野共同尋找解方。追求包容性全球化,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依歸,建立不合作就共輸的懲罰性制度設計機制,唯有「共榮共存」才是人類文明的唯一發展出路。






李清志/樂高聖母院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李清志/樂高聖母院
◆  林中斌/軍力失衡 川普將與習謀和
◆  洪蘭/人際互動如何影響荷爾蒙
◆  陳亮恭/流動與靜止間的池上哲思
◆  馬凱/去美元化將走向金本位制?








李清志/樂高聖母院


2025-03-21 00:00  聯合報/ 李清志(作者為都市偵探、建築學者)


最近朋友從美國帶回了一盒禮物,禮物盒子沉甸甸的,很有份量!打開一看發現竟然是「巴黎聖母院」的樂高積木,讓我又驚又喜。

樂高積木公司去年推出一款建築系列作品「巴黎聖母院」,是一份重量級的建築積木,整盒積木共有四千多個零件,分裝在卅四個塑膠袋裡,說明書厚厚一本,記錄了聖母院大教堂在一一六三年至一七八六間的變化,而組裝次序,也是依照歷史時間軸來進行。

這座積木建築組裝不易,一個專業樂高愛好者,都要花好幾天的時間才能組裝完成,耗費時間和精力,有如實際在建造大教堂一般;不過成品的確非常精緻準確,包括拱窗、玫瑰窗,以及飛扶壁等歌德式建築元素都精細呈現,屋頂拆開還能窺見教堂內部結構細部,真的是令人歎為觀止。

巴黎聖母院是法國最著名的哥德式教堂之一,擁有悠久的歷史與獨特的建築風格。建築興建於一一六三年,於一三四五年竣工,歷時近兩個世紀。

一八○四年,拿破崙一世在此加冕為法國皇帝;而雨果於一八三一年出版小說《鐘樓怪人》,則引發人們對聖母院的關注,促成十九世紀的修復工程。《鐘樓怪人》多次改編為電影及動畫,讓巴黎聖母院成為全世界最知名的建築之一。

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四月十五日,聖母院不幸發生大火,導致尖塔倒塌,部分木結構屋頂被毀,修復工作歷時五年,耗資約七億歐元,終於在去年修復完成,十二月七日正式重新開放。在重新開放前,聖母院的鐘聲於去年十一月首次重新響起,標誌著修復工作的重大進展。法國總統馬克宏表示,聖母院的重新開放帶來了「希望震撼」,象徵著巴黎的復興;當天川普也特別前往巴黎聖母院共襄盛舉。

修復過程中,工匠們使用傳統技術,精心修復了教堂的尖塔和玫瑰窗等重要結構。有趣的是,整個修復工程,竟然得到電玩公司完整協助,才得以完成

巴黎聖母院曾出現在多款知名電玩中,特別是以歷史或開放世界為背景的遊戲「刺客教條:大革命」,這款遊戲以法國大革命為背景,完整還原了十八世紀的巴黎,其中聖母院是遊戲中最細緻的建築之一。遊戲公司 Ubisoft 為了製作聖母院,花了兩年時間研究結構與細節,甚至後來提供這些數據給法國政府,幫助聖母院的修復工程在遊戲中,玩家可以自由攀爬聖母院的外牆,甚至進入內部探索,成為建築愛好者研究聖母院大教堂的重要素材

早年樂高主要是針對孩童設計玩具,樂高積木的內容偏向卡通、動畫、傳說故事等,不過後來為了拓展消費市場,開始與電影結合,推出「星際大戰」系列,成功擄獲星戰迷,「星際大戰」電影中的繁多角色、太空船、怪獸等,都成了樂高迷爭相收藏的積木,星戰迷不惜耗費鉅資,收藏星際大戰樂高玩具,也為樂高公司帶來極大的收益。

而樂高建築系列更成為大人的收藏品,其建築積木的考究與傳神程度,都讓人著迷!特別是建築大師萊特的東京帝國飯店、柯比意的薩維亞別墅,以及比薩斜塔、泰姬瑪哈陵等,都是可以放在家裡或辦公室陳列的「精品」等級物件。

如今樂高建築系列聖母院的推出,一方面呼應了巴黎聖母院大教堂的浴火重生;另一方面也重現聖母院的歌德建築之美,讓世人重新看見聖母院大教堂的榮耀






黃正忠/ESG的川普效應

◆  黃正忠/ESG的川普效應
◆  陳國樑/新版財劃法要這樣上路








黃正忠/ESG 的川普效應


2025-03-21 00:00  聯合報/ 黃正忠(作者為安侯永續發展股份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


五年半過去,重提川普總統民國一○六至一一年(二○一七至二○二一)第一任期間發生的一件事,格外令人感慨。民國一八年(二○一九年)八月十九日華爾街日報巨幅報導一八一位美國大企業執行長聯署「企業使命聲明」,當時我人正好在紐約。由摩根大通執行長為首的美國企業組織「企業圓桌會」,發動包括蘋果、亞馬遜、戴爾、可口可樂、沃爾瑪、花旗銀行等會員之執行長參加聯署。

聲明中指出,自由市場體制是為所有人創造好工作、帶來強大且可持續之經濟和商機的最好方式。他們提出五項共同承諾,包括:為顧客提供價值、投資員工、公平且有德地對待供應商、支持營運所在地的社區、為股東創造長期的價值等。此義舉成為民國一○九年(二○二○年)元月新冠疫情爆發,世界經濟論壇在瑞士達沃斯以「利害關係人資本主義」為主題,商議世界永續發展之道的前哨。

愈來愈小與不太平的世界,獨好不是最好,兼益共融才可能更好。孱弱全球治理一直是不太平世界無解關鍵,然今天川普第二任期才一上任,便完全採取唯我獨尊、逆我者滾的政策,冀望一夕將出走產業全逼回美國製造。問題是,美國多來年利用全球廉價供應鏈所犧牲的外部環境社會成本,吞得回去嗎?一旦美國製造回流,這些外部成本勢必內部化,所帶來的通膨美國社會扛得住嗎?

根據 Our World in Data 以世界銀行等國際組織發布之最新數據分析顯示,美國從民國七十九至一一二年(一九九○至二○二三年)的人均 GDP 成長六十八點○五%人均排碳量下降廿九點二五%。國人並未認知,美國早就與英國、法國、德國、瑞典、丹麥、義大利、羅馬尼亞、捷克與芬蘭等國家,達成經濟成長與排碳脫鉤的成就。川普總統第一任期間美國人均排碳減量的成果是亮眼的,民國一○五年(二○一六)就任前較民國七十九年(一九九○)減廿一點○五%,民國一九年(二○二○)卸任前較民國七十九年(一九九○)減卅一點廿八%,成績遠比拜登斐然,各界可別誤判了。

衛生習慣與個人修為的養成不是一天兩天;不可隨地吐痰,今天不教了,難道明天大家就隨地吐了嗎?美國聯邦政府在永續與 ESG 相關政策法規的發展上,遠落在歐盟之後,向來不執世界牛耳,但美國的動向卻是 ESG 主流化與否的關鍵風向,支持與反對浪潮對立愈明顯,主流化力道就愈不可擋。

美國反 ESG 相關州法令最主要是拿金融機構開刀,包括屏蔽金融機構或州資產所有人,在投資時考量 ESG 因子;抵制法令,則是禁止宣揚 ESG 的金融機構在該州從事金融業務。這都使得許多旗幟鮮明的 ESG 投融資機構在這些州失去代操退休基金,或承做公部門債券的諸多商業機會。截至民國一一四年(二○二五年)二月初,立法支持 ESG 金融業務的共有七個州,抵制與反 ESG 的已來到廿個州。

美國諸多企業特別是金融業,為了能持續爭取為各州政府提供金融服務的基本投標資格,降下了 ESG 的招牌旗幟,但不代表明天立馬就成為「吐痰企業」。羅馬非一日造成,大旗降下城牆還在,看倌務必冷靜、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