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30日 星期日

名家觀點/從數據之爭看見經濟焦慮

名家觀點/從數據之爭看見經濟焦慮


2018-09-30 23:22 經濟日報  李春


中國經濟起落,一直在鼓勁打氣樹立信心的努力中,但中美貿易戰升格了,中國自力更生的政治口號再度提出來了,悲觀情緒再度襲來,迫使有關當局以殺雞儆猴的動作,給一些熱門的財經門戶網站戴上口罩,但中國經濟界不議環球大勢與朝政,卻揪住數據說事,於是有了數據之爭,也就有了經濟焦慮。
北京一位在野的經濟學者,素來口無遮攔談大勢,近來卻反潮流,說不要擔心中國經濟,不信就看看數據。中國宏觀經濟數據眾多,但包括經濟學者在內都不全信統計局的數字,所以好多人議論,還是看克強指數,也即銀行信貸量、企業用電量、鐵路貨運量,在三大指數之外,再加一個先導性的挖掘機指數
按中國人民銀行9月12日發布金融統計數據,8月人民幣貸款增加1.28兆元,年增人民幣1,834億元。其中,以個人住房按揭貸款為主的住戶部門中長期貸款增加人民幣4,415億元,以實體經濟貸款為主的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貸款增加人民幣6,127億元。
但上周末公布的中國人民銀行貨幣政策委員會第3季例會的公告,其中有段文字說「要優化融資結構和信貸結構,努力做到金融對民營企業的支持與民營企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貢獻相適應,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推動形成經濟金融良性循環」。這種官式說法,通常是在以提希望和要求的方式講問題,也即信貸是增加的,但對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幫助不大。
再看電。過去克強指數之一是企業用電量,那是講一個省,到全國來說是發電量。
本月初電力系統公布的最新數據,1至8月的發電量增加7.7%。相較1至7月發電量增加7.8%而論是微跌,但仍引來質疑,這是因為中國四大發電企業的用煤量大減4%。
至於鐵路貨運量,也是微跌狀態,8月中國全國鐵路完成貨運量3.37億噸,年增6.7%,而1至8月中國全國鐵路累計完成貨運量26.32億噸,年增7.7%。可資對照的數字,是7月中國全國鐵路貨運總發送量3.371億噸,年增8.7%,去年全年中國全國鐵路累計完成貨運量36.89億噸,年增10.7%。
與三個克強指數的不算太好或雖好但受質疑相較,近年大紅的挖掘機指數紅上加紅。
所謂挖掘機指數,是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挖掘機械分會對挖掘機銷量的統計數,這來自中國前些年靠投資拉動,大上基礎設施建設,挖掘機賣得好即項目多也就對經濟增長有大拉動。
最新的挖掘機指數說,今年1至8月挖掘機銷量達14萬2,834台,年增56.2%,其中國內銷量為13萬579台,年增52.3%;出口銷量為1萬2,163台,年增115.6%。挖掘機主要生產廠家三一重工說,上半年大多數代理商都或多或少出現脫銷,尤其是中大噸位的挖掘機,用戶難以馬上提貨。
但今年的挖掘機指數也受到質疑,因為高增長的固定資產投資、基礎設施投資,往往是工程機械產品銷量的主導因素。
但統計局數據顯示,今年以來中國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速逐月放緩,1至2月年增7.9%,而1至8月年增逐步下降到5.3%。基礎設施建設投資方面,1至8月年增4.2%,增速對比去年同期下降15.6%個百分點。
但今年中國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持續下降,作為工程機械代表品種的挖掘機械,銷量卻逆勢長居高位增長,當另有說法,即環保監控加嚴,國內挖掘機到了更新換代期,國外市場到了需求大增期。
這些數據之爭,其實來自對經濟現狀和前景的焦慮,焦慮的來因,當然是因中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外部經濟環境趨於複雜,股市樓市的走勢複雜化,土地財政弱化後地方政府投融資壓力加大,融資既難且貴下中小企業經營壓力加大、民營企業面臨困境等等。
面對這些焦慮,除了受廣泛關注的習近平重提自力更生之外,李克強的新主張就是微調宏觀經濟,核心內容是充分就業、財政政策以減稅降費、擴大政府開支為主線,貨幣政策增加彈性和靈活性,目標是穩增長和求高質量發展。


李春

李春現在是聯合報系的香港特派員,有20多年的媒體工作經驗,長期觀察中國大陸的政經情勢,見解精闢。


經濟日報社論/吸引外商大舉投資 才是真本事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每十二分鐘一件兒虐案,政府所為何事?
◆  聯合報黑白集/當御史變廠公
◆  經濟日報社論/吸引外商大舉投資 才是真本事






經濟日報社論/吸引外商大舉投資 才是真本事


2018-09-30 00:27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臉書(Facebook)全球副總裁暨亞太區總裁來台訪問,經濟部長沈榮津表示,已爭取臉書來台設立研發中心最近蔡總統出席「世界台商會總會」活動時也表示,所有經濟指標都顯示台灣經濟正在往上走,國際大廠包括微軟、谷歌、亞馬遜,都加碼投資台灣、擴大在台投資計畫。一時之間,台灣投資環境似乎已經變好,吸引國際創新大企業陸續來台投資。但是,實際情況和這種美好期待其實落差很大,若無更有效做法,根本吸引不了重大的外來投資。
看看去(2017)年台灣吸引外來直接投資(FDI)的殘酷數據,就知道狀況有多糟。聯合國貿易發展組織的資料顯示,去年台灣獲得32.6億美元的外資實際流入,僅占全球份額0.23%,遠低於我國經濟生產(GDP)的全球占比0.73%。依我國經濟規模,應該吸收三到四倍的金額才算打平。
也就是說,台灣的投資環境對外資已變得毫無吸引力了。和我國周邊的競爭者相比,這個金額不僅輸給了東南亞的泰國、菲律賓、印尼、馬來西亞、新加坡、越南、緬甸等國,也輸給了東北亞的韓國、日本、香港等經濟體;連在西亞只有800多萬人的以色列,都能吸引到190億美元的外來投資,是我國將近六倍之多,真是令人難堪。
其實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後,台灣外資流入曾有過一段輝煌的時期。在民國39~59年(1950~70年)期間,韓戰爆發時美國對台提供軍事和經濟援助,要求台灣立法保障外資,以吸引美商來台投資;台灣遂在民國43年(1954年)領先亞洲各國、通過「外國人投資條例」,吸引了全亞洲僅次於以色列的外資流入。民國55年(1966年)「高雄加工出口區」更吸引美、日、歐資大量湧入,乃至於在民國55~59年(1966~70年)期間,台灣外資流入量是新加坡的二倍。
但接下來的發展策略有誤,台灣長期保護本國的服務業,特別是金融業,而製造業對外資也有各種限制但新加坡卻對幾乎所有產業全面開放,並提供和投資額掛鉤的租稅優惠,加上吏治清廉,外來投資很快就超越了台灣。從民國59到79年(1970 到90年)代,新加坡吸引的外資一直是台灣的五倍多,民國90~99年(2001~2010年)升高到台灣的七倍,民國100~104年(2011~2015年)更飆到台灣的30倍左右。主因是民國79年(1990年)代中國大陸已經崛起,台灣卻採取戒急用忍政策,外商無法利用台灣做為進入大陸的跳板,卻可以用新加坡做為進入東南亞的樞紐,台灣遂快速地被邊緣化
民國105年(2016年)是台灣的政黨輪替年,台灣吸引外資的表現不錯,相較新加坡的差異倍數降到八倍。民國106年(2017年)全球外資流入減少了25%,台灣則大跌65%,顯示蔡政府頗能創造願景,但兩岸關係惡化使外資申請核准後的執行度低到了四成,流到新加坡的外資遂又攀高到台灣的20倍。台灣原本可以利用地理優勢,成為跨國企業掌控東北亞,包括中國大陸、日本、韓國的樞紐,但因無法克服政治障礙,如今只能成為國際企業眼中的一個「中型市場」,當然再也無法吸引大量外資
蔡總統提到的微軟、谷歌、亞馬遜等創新企業,他們能夠來台投資當然是好事,但這些跨國企業在台灣基本上是設立行銷據點,平均每家在台雇員不到百人,這是因為國際化程度低、租稅優惠也難和新加坡相比台灣的確需要更多雇用眾多高階人才的跨國企業,才能幫助台灣連結國際、帶動高薪和就業但招商引資其實非常專業,新加坡以專人在歐美專責招攬,並為大企業量身訂做優惠辦法,必要時還由總理親自出馬去邀請企業赴星投資
我國在推動「年金改革」之後,一些公務員士氣頹喪,如今是否還有人能像新加坡官員般,即使在半夜仍回覆外國投資者的洽詢電郵、賣命招商引資,如果我們招商官員的心態都是敷衍了事,又如何能夠冀望獲得亮眼成果?







聯合報黑白集/當御史變廠公


2018-09-30 01:1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監察院。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促轉會前副主委張天欽沾沾自喜促轉會「升格變東廠」,經有心人「吹哨」,終於掀開蔡政府中多個機關變身東廠、許多人爭當廠公的黑幕一角;而今監察院寄出約談通知書,要求台大校長當選人管中閔十月五日到監院說明赴陸兼職,也讓監院淪為東廠,部分監委則自甘當廠公
監察院職掌五權之一,監委更猶如古之御史,理當有御史風骨,以揭發官員無能失職、權貴貪贓枉法為己任;明朝左副都御史楊漣,更把彈劾目標對準總管東廠的宦官魏忠賢,最終雖反遭誣慘死獄中,卻成為御史榜樣。但如今,蔡英文總統提名的監委,反把砲口對準一介平民管中閔,何其可嘆!
更離譜的是監委王幼玲否認十月五日約談管,指當天是找相關的教育部等單位來了解狀況,且通知書也還沒發出卻被媒體公布明示五日約談管、蓋有王幼玲與另名監委蔡崇義之印的監院通知書。至此,不是監委發「假新聞」,就是有人盜用監委印信,何其嚴重!
別忘了,教育部長葉俊榮不久前才說,教育部發函請台大重啟遴選及監院的糾正,就已沒提到管赴陸兼職案,「就本案這已不是個議題了」。主管的教育部早查無實證,監委反倒燒起冷灶就算如此,不是更該約詢同遭質疑赴陸兼職的前後任教長吳茂昆和葉俊榮
蔡政府蠻橫拔管拔到兩部長下台已夠難看,如今就連監委都不惜沉淪跟著表態當政治打手,還真找不到比「御史變廠公」更諷刺的事了







聯合報社論/每十二分鐘一件兒虐案,政府所為何事?


2018-09-30 01:1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兒童受虐案頻傳,卻不見政府相關單位提出真正解方。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新竹一名男童赤裸被綁在陽台,瘦到肋骨清晰可見生母救出後,友人將影像貼上網路,掀起波瀾。一時之間,兒虐事件在諸多選舉口水中有了能見度。
兒童受虐案件總是揪心。值得深思的是:為何孩子受虐,不是向政府求援,卻是上「爆料公社」?原本該保護、提供資源的社政單位,到頭來卻成為求助者指控對象?原來在許多民眾心中,政府並不站在人民這一邊。這豈不是當政者的悲哀?
但政治人物的表現的確令人失望。事發之地新竹市參選人,將這樁虐童案輕易變成選戰的攻擊火藥,借題發揮,攻詰對手;卻不見有人提出減少虐童案的真正解方。
大家記憶猶新,民國100年(二○一一年)監察院史無前例地就虐童案件彈劾社會處長與專員,因為約聘社工及主管未能提早看出虐待端倪,即使早已通報卻來不及搶救,孩子被打到身亡此彈劾案與陽台裸童案都發生在新竹市,如今公務員換了批人,但看來兒保系統的漏失依然存在,並未因為監院彈劾而帶來令人稍可安心的改革
衛福部則發出新聞稿,要民眾別再轉傳受虐影像,以免日後孩子看到,「造成二度傷害」。如此不痛不癢的發言,不如乾脆閉嘴。在小燈泡事件之後,衛福部依蔡英文承諾,要在三年內用六十八億元補強的「社區安全防護網」,計畫大幅增加一線社工員及全台布建一百五十四個社福中心,看來還沒發揮效用
當然,面對兒虐危機,除了檢討政府部門的應對,更該由源頭減少兒虐發生。不少虐童案都有相同特點,不論是開水燙、鐵鍊套頸,或是裸身綁陽台,施暴的大人常辯稱,這是「管教」而不是「虐待」,明顯缺乏正確的親職教養觀念這非常可能是施暴者由自身的成長經驗而來他們從小就是這樣被「管教」的
不論是歸罪小孩「愛說謊」、「隨地大小便」、「哭不停」,或「沒有我的緣」,施暴者就是能找到動手的理由研究早已證實,家庭暴力與兒童虐待將會世代沿襲過去的受害者,若未能受到良好的處遇與協助,暴力傷害將扭曲人格與認知,並內化承受的行為模式,極可能在成年後成為加害者
依據調查,國內會打小孩的父母占了七成以上,但父母的情緒管控、親職教育,通常是在出事後才由社工補破網,令人遺憾根據衛福部保護司統計,一○六年兒虐通報數高達四點五萬人,平均不到十二分鐘就增加一名通報個案而真正的受虐人數常是通報數的三到六倍
受虐兒的難題並非是救出後養回「白白胖胖」就好了;根據多項研究,已能確認兒虐是不可逆的傷害,童年創傷常導致心智受創(例如被父親摔成腦傷的嬰兒)、學習障礙、信任困難,難以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成年後憂鬱、自殘、自殺的可能性大增。也就是說,兒虐並非只是個別家庭的家務糾紛,後遺症將延遲發作,是社會隱藏的公衛與社會問題
台灣對少子化束手無策,但我們既無法多生,生出來又無法好好保護,讓他們平安長大高比率的兒虐、無效的處遇,孩子若能選擇,寧願不出生
新竹虐童案中,輿論質疑為何當初法院將男童監護權判給父親?社會局說是因為母親沒有固定工作,所以兩名兒子歸父親,一名女兒由母親扶養這又是常見的社會迷思,常以「是否有工作收入」作為決定監護權的判準。但經濟能力不該是唯一指標,要達成「孩子的最佳利益」,更重要的是親職能力、孩子的依附程度、責任感等等
再者,台灣離婚率高,卻未有文明的離婚文化,做不成夫妻就成了互相摧毀的敵人。在離婚官司中,爭取孩子監護權,或不讓對方探視,有時並不是為了愛,而是為了恨,為了讓對方飽嘗「看不到孩子」之苦。這些拿小孩當籌碼的玫瑰戰爭也該停手了。

名家縱論/我喜歡喝咖啡\星期透視/國際優先 還是兩岸優先?

◆  星期透視/國際優先 還是兩岸優先?
◆  大屋頂下/紅綠藍都在去中華民國化
◆  名家縱論/我喜歡喝咖啡
◆  高教分手產業…悶經濟
◆  分級醫療 從轉檢做起
◆  美日打過仗?日學生驚:誰贏
◆  雙語政策有感/背英文 不如有環境用英文
◆  雙語政策有感/拚雙語 政府只需緊盯師資
◆  漫畫/小英硬挺 吳音寧大無敵
◆  畫中有話/總統府,此路不通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名家縱論/我喜歡喝咖啡


2018-09-29 23:36 聯合報  林蒼生(作者為統一集團前總裁、三三會顧問)
星巴克咖啡。 圖/星巴克提供



我喜歡喝咖啡,是五十年前去日本實習時學回來的。那時日本剛興起咖啡風,我不會講日文,沒有日本朋友,遂養成一個人喝咖啡習慣。
本來,咖啡就要一個人獨自喝較好,一群人談天說地咖啡什麼味道都不知道,反而糟蹋了咖啡。我那時年輕,還寫了一篇「我與咖啡對話」之類文章。至今想來,那咖啡的濃郁感還帶著當年放逸不羈的年少情懷。
靜靜地面對咖啡,漸漸把自己融入那咖啡煙中,直到好像我與咖啡成一體時,只有寂靜存在。在這時候你真的很不想打破這個寂靜,只靜靜地看著咖啡幾分鐘跟咖啡對話,然後小小地喝一口。啊!那滋味,是形而上的,而且那不是咖啡,是瓊漿滋味。
咖啡微苦的滋味,必須加上寂靜,及寂靜中與自己交流的韻味,否則那微苦會嗆人,引不出咖啡真正內涵。所以文人比較喜歡喝咖啡,心能安靜的人才適合喝咖啡。多年前,想在市場上推出「左岸咖啡」。那時左岸是大陸,很怕被誤解,所以特地到法國塞納河左岸,看上百年來那些世界級的文人怎麼在塞納河邊的咖啡座上喝咖啡。那咖啡裡的文氣,一定是這麼在寂靜中,加上自己思想裡的智慧才完成的。所以,左岸咖啡遂以文人氣質為行銷主軸上市,成為很暢銷商品
咖啡是很獨特飲料,在左岸咖啡之後,我們又推出星巴克咖啡。決定引進Starbucks時,美方要我們使用他們在北京名字「星元」。星元雖是意譯但沒有現代感,我思考了十幾天才決定以「星巴克」(一字意譯,一字音譯)提出申請。品牌名稱是商品的靈魂,「星巴克」有現代感,也有時尚感,後來北京的星元也從善如流,改成星巴克咖啡。
我每天喝咖啡,以不超過兩杯為限,這樣可保持味蕾對咖啡的敏銳度。並且咖啡一定要新鮮。新鮮有兩個條件:一是從產地烘焙到手上咖啡豆,不要超過四個月。二是咖啡泡好廿分鐘一定要喝完。甚至,咖啡老手都知道,只在心情好時喝咖啡,心情不好喝的咖啡能量不好。而且泡咖啡人的心情也很重要,君不見星巴克的人,每個人都笑容可掬地把咖啡端給你,那笑容才是這杯咖啡的容貌
咖啡是最善解人意的飲料,喝咖啡時的寧靜,像面鏡子,反映出內心世界,讓外在事物在內心沉澱,使你看到更清楚的自己因此,咖啡裡的寧靜,才是外在與內在世界的橋梁
這橋梁的感覺,使我們想起,人的眼耳鼻舌身,這五根也是意識與外界橋梁所以,更重要的是內在意識,當意識沒有妄念干擾平靜無波時,這橋梁消失了,外界與內在融合成為一體。這也是愣嚴經以廿五圓通範例來告訴我們,眼根、耳根、舌根……都可由此循根入道的重要理由。喝咖啡若能如此深入體會,似乎也已慢慢接近生命真理了。
至今喝咖啡已不下萬杯,萬杯咖啡有萬杯不同的心情,但那個能知道不同心情的覺知,卻從沒變過。那永恆不變的覺知,才是生命的重點。愣嚴經也提及,有一次佛陀問波斯匿王,你從小至今看恆河也無數次了,你那初看恆河時的童顏,與今日看恆河的白髮皺臉顯然不同,但那能看的能力卻一直沒變。這樣看來,那喝咖啡的「覺知」與那看恆河的「覺知」,這覺知才是連接生命,我們要體會進去的東西。
光是喝杯咖啡,就有那麼多學問藏在裡面,我可以再多說一點讓你更喜歡喝咖啡?莊子說:「遊心於淡」,莊子教導我們,生活要以悠遊的心態開放心胸,生命不要太嚴肅,要以悠遊的心面對生命中的每件事。這「遊」的心態才是真正喝咖啡訣竅,也是喝咖啡的人,較能放下萬事萬物,瀟灑生活的原因。
因此從喝咖啡,我學習了寧靜、覺知與悠遊,而這三者正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朋友,聽我這麼說,你不想也獨自一個人喝一杯咖啡去嗎?







星期透視/國際優先 還是兩岸優先?


2018-09-29 23:38 聯合報  趙建民/文化大學社科院院長
中國與梵蒂岡達成任命主教協議,22日北京當局獲教宗方濟各任命教會主教,翌日中國主教團與愛國教會也聯合聲明支持此項協議。諾丁漢中國專家則認為,此為中國搶奪台灣盟友的第一步。 (歐新社資料照)



梵蒂岡和中國大陸終就中國地區主教任命,達成妥協性暫時協議,未來中方對主教享提名權,教廷則有任命同意權在此長期困擾雙方石塊排除後,建交只剩時機選擇了同一時間,宏都拉斯總統受訪時,譴責川普總統刪減對中美洲投資,直稱中國在該地區地位提升,是「值得歡迎的機會」,設若台宏邦交禍起蕭牆,應也不意外
邦交國持續下滑使部分國人突發奇想,提出無邦交國反落得輕鬆的悖論。維持一定數量邦交國,還有必要嗎?
若以人口論,十七邦交國中後十國,人口加總不足百萬,後十五國人口總量,也僅和台灣相當。邦交國多為國際政治中的弱國,更助長「邦交無用論」聲勢
看起來,國人對外交挫敗已到忍無可忍的地步。數字有意義嗎?未來有可能扭轉嗎?
外交頓挫,情緒宣洩難免,但環顧宇內,發現各國無不竭盡所能爭取與國,除承擔責任、擴大影響外,其實還蘊含國家生存的根本道理。
國人習慣以民國22年(一九三三年)的蒙特維多國家權利義務公約,將主權國家條件,定為永久人口、固定領土、有效政府、與他國交往的能力,實則,全球化趨勢下,此傳統意義的主權觀已過時新主權觀更強調國際承認,研究主權問題的史丹福大學教授Stephen D. Krasners即將國際法理承認和本國主權、相互依存下主權、及威斯特法里亞主權並列換言之,沒有國際承認的國際實體,非但無法成就少數獨派「建國契機」謬誤主張,反而連中華民國主權都將陷入危機
除邦交國減少外,我主權還面臨其他危機:許多國外官網(如美國國務院)和駐外代表處,都被迫減少有關中華民國主權符號,就連類主權國際組織如國際航空公司,也在壓力下,被迫做出趨近北京界定的「一中原則」。在此情況下,邦交國維持,意義更加非凡。
假如邦交是國家生存不可或缺要件,是否可以為了邦交,而犧牲對既定原則的堅持?
人類歷史上,不乏為捍衛價值而戰前例,但在民族國家崛起後,國家利益已躍居國際外交恆常法則十九世紀英國首相巴麥尊名言,「國家沒有永久的朋友,只有永久的利益」,已成課堂上經典川普總統「美國第一」承諾,北韓元首金正恩非典型折衝,乃至於教宗方濟各決定和專制中共妥協,都是基於對他們所代表主體,創造最大利益考慮從這個角度言,受制政治意識形態,台灣對陸戰略牽拖外交,已成國際政治的另類教材
最後,在逐漸形成的新國際雙霸體系下,如何開展外交空間?
最近美國通過「台灣旅行法」,支持台灣參加環太平洋軍演,台美戰略合作的項目和內容不斷升級,國務院更召回和台灣斷交的中南美國家大使,要脅檢討援助,這些友好舉動,讓獨派人士再起幻想,誤信國際政治的合縱連橫,或將有利於我。
但依過往經驗,台灣國際空間獲得進展,有時在美中關係良好之際(如馬政府時加入國際民航組織和世衛大會),有時也不盡然(如成為APEC和WTO會員時,美中關係都極端惡劣),但其中一個共同元素,卻是兩岸關係的和緩,中國不便反對
過去國內曾爆發國際優先,還是兩岸優先爭辯,焦點其實是如何使這兩種關係相得益彰,而非相生相剋。從國際政治發展脈絡看,答案再清楚不過了!







大屋頂下/紅綠藍都在去中華民國化


2018-09-29 23:40 聯合報  黃年
習近平與胡錦濤在兩岸政策的最大差異在於:胡錦濤始終存有「一中各表」的思維背景與發展空間,習近平則自2016年後出現了欲阻擋或消滅「一中各表」的跡象。圖為胡錦濤(左)與習近平在2013年全國政協的新年茶話會上交談。 (新華社資料照)



習近平與胡錦濤在兩岸政策的最大差異在於:胡錦濤始終存有「一中各表」思維背景與發展空間,習近平則自民國105年(二○一六年)後出現欲阻擋或消滅「一中各表」的跡象。
先談胡錦濤。民國97年(二○○八年)馬英九首次當選總統後,胡錦濤在與美國小布希總統的熱線中,明白表示兩岸將在九二共識的基礎上恢復協商談判,並稱「九二共識就是指雙方都認知只有一個中國,但同意其有不同的定義」。其實,這就是「一中各表」。或許可說,在整個胡錦濤時代,「探討國家尚未統一特殊情況的兩岸政治關係,作出合情合理的安排」,始終是其政策目標,這可解釋為對「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的探討。後來,這些政策雖皆無收尾,但無疑是兩岸八年和平發展的支柱。
習近平原亦延續胡錦濤的思維,民國103年(二○一四年)國台辦及陸委會首長互稱官銜即是顯證之一;至民國104年(二○一五年)十一月馬習會,約定了雙方互稱「領導人」等儀節,亦可視為「一中各表」的深度試探。但到了民國105年(二○一六年)民進黨執政後,習團隊的兩岸操作卻出現了欲阻擋或消滅「一中各表」的跡象,也就是加重了「去中華民國化」。分論如下:
一、對民進黨北京以機艦繞台等姿態遏制法理台獨。另一方面,亦對民進黨的「去中國化」(去中華民國化)強烈抨擊,甚至台灣省政府預算歸零,也指為「去中國化」。但是,民進黨愈「去中華民國化」,其結果就是使台灣自己愈失去兩岸抗衡的能量;所以,只要民進黨不敢翻越法理台獨的紅線,中共可視民進黨的去中華民國化是北京去中華民國化的政治代工者,是為北京的終極戰略利益服務
二、對國民黨。在胡錦濤時代及習近平前期,北京對「九二共識/一中各表」,均持「不公開贊同/亦不公開反對」的戰略操作。甚至馬習會,馬英九尚在習近平面前提「一中各表」。但在民國105年(二○一六年)後,北京對「一中各表」改採阻擋或消滅的態勢。自此,吳敦義的「一中各表」四字說得就有點勉強,而常改用所謂「原湯原味的卅五字」。然而,不說「一中各表」,國民黨就不易維持兩岸論述的共主地位。與此同時,北京並刻意扶持傾向「一中同表」的藍營部落酋長或政治買辦,用以制衡及弱化國民黨中央「一中各表」的立場。北京的此一操作,使國民黨中央對「一中各表」不敢堅持,又使藍營的部落酋長們視「反一中各表」為逢迎北京之方,其目標即在阻擋或消滅「一中各表」,即是去中華民國化。
也就是說,台獨的「去中華民國化」其實是為北京代工,而北京又欲迫使國民黨「去一中各表化」待民進黨的台獨走不下去,國民黨又撐不起中華民國,那也許就是北京所想像的瓜熟蒂落、水到渠成之日
眼前的景象,是紅綠藍三方都在去中華民國化。這恐怕終究會造成三輸的局面我認為,三方還是應回到「杯子理論」
台灣是水,中華民國是杯;杯在水在,杯破水覆。
北京的對台政策,「武統」不可能,「買統」也恐怕很難買到台灣選民投票放棄中華民國而贊同歸併到中華人民共和國下的那一天所以,應當設法追求「心靈契合的統一」,無疑仍是理智的選擇
〈大屋頂下〉曾說,美國的「一中政策」,已經轉移至「反對片面改變(中華民國)現狀」的地步。中國愈是崛起,美國的此一戰略立場將會愈堅持愈顯著。那麼,北京如果不能使美國退棄「反對片面改變(中華民國)現狀」的立場,就要設法使台灣內部政治不致在美國的保護傘下,完成了「去中華民國化」的「借殼上市」。
具體來說,北京就不可阻擋及消滅「一中各表」。而應在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並立分治下,確立「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一中各表),並進而導向「心靈契合的統一」發展,那也許就是「共同締造論」、「互統一」或「大屋頂中國兩制」。
北京如果心裡只想著「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只想著「去中華民國化」,而不給台灣走「一中各表」(或換個說法也可)的路,將使「心靈契合的和平統一」絕無可能而兩岸若不能「心靈契合的和平統一」,那倘非就另無統一的可能,否則就是若要強求統一,那就必將造成中華民族的慘重悲劇
回頭看民進黨。顯而易見,民進黨現在所做一切「去中華民國化」的動作,如「課綱去中」,其實都是在自殘用以抗衡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台灣能量,自廢武功,完全是為中共的「去中華民國化」打工。頻年壓線,為人作嫁而已
再說國民黨。現在盤旋在國民黨頭上的兀鷹們,正是那群藍色部落的小酋長們。他們要把國民黨「一中各表」的屍體,轉化成他們的政治營養。處此危地,國民黨更應點醒北京「中華民國已經滅亡論」的誤區,而尤當更明銳地為兩岸創造「一中各表」的競合關係北京必須知道,沒有「一中各表」,就不會有「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
紅綠藍皆在去中華民國化。當下的關鍵在民進黨,必須警覺民進黨的去中華民國化最終將為北京的去中華民國化服務與祭旗。若要扭轉此一危局,首須民進黨改變「借殼上市」的自殺路線,如此才能使北京認知必須正視原真中華民國,國際間也始能有效且正確地操作「反對片面改變(中華民國)現狀」。如此,台灣始有出路,兩岸始有出路。
民進黨操作台獨,及國民黨不敢堅持「一中各表」,皆是不識台灣價值。
什麼是台灣價值?台灣價值,就是中華民國,也就是「中華」加「民國」
因為,愈「中華」,在國際及兩岸之間「民國」就愈有力量;反之,愈「去中華」,在國際及兩岸之間「民國」就愈無力量,甚至不能立足。
尤其,北京若能體認到「中華民國」的不能「武統」及「買統」難成,即應改從「將心比心」及「心靈契合的統一」來思考中華民國的角色。
因為,「消滅中華民國的統一」,不可能是「心靈契合的統一」。若非「心靈契合的統一」,統一就是災難。









畫中有話/總統府,此路不通


2018-09-29 23:41 聯合報  杜建重
圖/杜建重



雙十國慶日即將到來,總統府前方凱道部分路段已搭建鷹架看台,方便施工人員作業。不過,交管的告示牌,似乎沒有跟上工程人員進度,或是沒有擺放在明顯位置,加上附近沒有人員幫忙疏導與交管,許多載運觀光客的遊覽車開進凱道後,才發現無路可走;最後只好原地迴轉掉頭,才得以離開。










美日打過仗?日學生驚:誰贏


2018-09-29 23:52 聯合報  陳永峰/東海大學日本區域研究中心主任(台中市)
日本民間團體「慰安婦之真相國民運動」日前來台抗議設立慰安婦銅像,組織幹事藤井實彥並用腳踢慰安婦銅像,引起軒然大波。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近十年前,東鄉和彥因接替我的指導教授擔任研究機構所長,意外和筆者成忘年之交。他祖父東鄉茂德是日本高度擴張期的外務大臣,成為甲級戰犯父親東鄉文彥官至外務次官,也當過駐美大使,可說是日美安保改訂、沖繩返還交涉的實務執行者東鄉三代一直站在日本外交第一線,其家族史幾等同一部日本的「外交斷代史」
先後出任外務省條約局長、歐洲局長、駐荷蘭大使的東鄉和彥,很早即警告,「文明世界」對慰安婦問題關注,以及慰安婦問題在日本外交,特別是日美、日亞關係的重要性他更持續呼籲日本政府應正視慰安婦等歷史問題,否則難保不成為日本對外關係的火種;其後發展不出所料
筆者常接觸日本和台灣的大學生,客觀而言,日本年輕人比同齡台灣人,更具社會性,更擅閱讀空間氛圍,更注重人際關係和諧。但是,對於自己身處的近代日本與亞洲的關係,大學生的客觀認識卻明顯薄弱。
例如四十幾年前以「一筆之力」拉下田中角榮的評論家立花隆晚近成《文藝春秋》「卷頭隨筆」專欄的領銜作家,在專欄中,曾提到一則令他感嘆的事。
立花好友,著名歷史作家半藤一利到某大學演講。半藤:「沒多久以前,日本和美國打過仗。」學生們無法相信:「噫!真的嗎?」更妙的是還有學生問道:「結果那邊打贏?」
立花隆感嘆,戰後至今決定日本社會結構的歷史事實,在年輕世代中竟「風化」至此。很多人也常對日人或政治領導者的歷史觀搖頭例如,謝罪不等於認罪「河野談話」沒有根據「村山談話」必須改寫和平憲法非改不可自衛隊應該入憲沒發現慰安婦出於被迫證據侵略的定義尚無定論東京審判是勝者邏輯等
對於此類永遠讀不出周邊國家「空氣」,同時忽視國際關係(包括美國)和諧的日本,很難教人聯想那些隨時閱讀空間氛圍、比我們大學生更為注重人際關係和諧的日本年輕人。
沒辦法好好處理這些歷史問題,就很難結束日本「戰後」擔任過一橋大學校長的歷史社會學家阿部謹也,曾銳利指出日本人永遠只能站在歷史之外遙望歷史,就像看戲一般地看著歷史事件在歷史舞台的流轉」。
這種對歷史的距離感,既客觀又相對,確實易讓日人把自己的歷史單純地當成「歷史」。沒辦法進入歷史,當然就沒辦法走出歷史。同時,也阻礙日本人和亞洲,甚至和世界往來。之前,日人在台南踢慰安婦像事件,即是顯例。









分級醫療 從轉檢做起


2018-09-29 23:52 聯合報  黃瑞培/營養師、高階醫管師(台中市)
明年度健保總額預算增加至7140億元,預算成長4.217%。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全民健保會協定一○八年度健保總額預算突破七千億元,去年健保已短絀九十八億元,預估今明年短絀亦將高達二百六十二億元、四百七十三億元,按此趨勢,三、四年後健保費率又將面臨調漲。
去年,接受電腦斷層掃描(CT)和磁振造影(MRI)的民眾,不少未在卅日內回原檢查醫院看報告者;之後又到不同醫院就診做相同檢驗者,兩者合計達十七億元。若能透過「雲端醫療系統」將可減少重複檢驗醫療浪費
為何民眾受檢後卻不回診看報告?或許醫師開單浮濫、民眾就醫心態皆有可議之處,但大醫院裡繁複的就醫流程,恐更難辭其咎!
診所礙於本身醫療設備不足,對需更詳細檢查的,大多為其轉診,或由病人自行赴大醫院就醫。這些民眾到了大醫院,從掛號、候診、看診、排檢、受檢到回診看報告,動輒需往返三趟以上,致有人索性不再回診,也衍生上述醫療浪費。
明年健保總額預算將編列卅億元,強化基層照護能力、鼓勵院所建立轉診合作機制。筆者認為,基層診所與醫院間的合作機制,建立「轉檢系統」非但不可或缺,甚至更加迫切。
當診所醫師認為病人有檢查需要,可運用轉檢系統向合作醫院預約排定檢查時程,病人至醫院受檢後,檢查結果回傳診所,病人只需回原診所看報告,不需跑大醫院。診所醫師則根據醫院檢查結果,進行確診與治療;倘需進一步診療,再轉診至醫院。
透過轉檢,不僅可篩檢出真正需要轉診病人,避免民眾到不同醫院重複檢查。畢竟,從基層診所做好病情輕重分流,才能有效落實「分級醫療」,減少重複醫療的浪費







高教分手產業…悶經濟


2018-09-29 23:52 聯合報  莊奕琦/政治大學經濟系特聘教授(台北市)
1994年大學法修正後,政府不但逐步鬆綁法規,強化大學校院的自主運作,且為了因應廣設大學的社會訴求,還積極鼓勵民間興學。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今年是九年國民教育實施五十周年,此一政策對戰後台灣發展影響深遠,台灣的經濟繁榮與社會和諧可說與此息息相關。教育的目的在培養人才,撫今追昔對當前的教育改革應有值得省思之處。
戰後台灣百廢待舉,三階段的土地改革政策,使台灣很快恢復至戰前農業產出水準。民國47年(一九五八年)起採行外貿導向的出口擴張政策,發展勞力密集型農產品加工和民生輕工業,推動快速工業化,開啟往後廿年台灣經濟的黃金發展時期,民國49至59年(一九六○至七○年)代平均經濟年成長率高達十%,奠定台灣成為以製造業為基礎的新興工業化國家,被稱為亞洲經濟奇蹟四小龍之首。
民國57年(一九六八年)施行的九年國民教育,加快台灣的人力資本累積,跨國研究也指出,中學教育對一國長期經濟發展有顯著影響義務教育不僅提高受教育年數,也增加教育報酬率
隨著九年國教,中等以上教育程度的人口大增,尤以高職和專科技職人數增加最快。台灣的人力資本明顯因九年國教而顯著提升,偏向技能型高職與專科,這些技術人力於民國69年(一九八○年)前後進入勞動市場,正好趕上為台灣轉型發展的電子和資訊科技產業提供人力,讓台灣發展成電子資訊王國。
民國79年(一九九○年)代中期,政府廣設大學政策,大學校數大增到百餘所,現在幾乎是人人可上大學。然而二千年以來,台灣受困中收入所得陷阱,低薪夢魘不去,經濟成長遲滯,就業條件不佳。
如果將高等教育普及,視為廿一世紀國民教育改革,擁有充沛高人力資本勞動力的台灣,為何經濟反而無法發展上去?究其原因,主要是產業結構需求與人力供給未能配合所致
高教普及並非不好,問題是不能只增加量而忽略質,目前國內高教一六二所,不可謂不多,但是否有國際一流水準?或者比台政清交成,甚至更高水準大學出現,答案應該很清楚。
另一方面,一流大學在低學費下,又持續被優勢家庭壟斷,阻礙了社會流動並惡化財富不均
台灣過去成功發展經驗,正是因為產業發展特色配合人力資本的養成,產生雙向互補的強化效果如今的悶經濟困境,正是產業面與教育面均錯置的現象。展望未來解決之道,產業結構必須以創新為導向,朝國際化、科技化、服務化方向發展,教育改革以追求質量的提升,並符合社會發展需求,接軌國際培養新世紀高級技術人才為依歸,庶幾才有機會再造經濟奇蹟。

方祖涵/起伏難料的哈瓦那之月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方祖涵/起伏難料的哈瓦那之月
◆  葉銀華/金融整併 如何併?
◆  楊志良/我們都是病友
◆  黃介正/從「援台反共」到「友台制中」
◆  李清志/方丈記側記
◆  林中斌/中日和解
◆  嚴震生/十月驚奇成為九月驚奇?

◆  王健壯/「東廠事發」後那兩篇臉書文
◆  薛承泰/什麼是真的假新聞?
◆  蘇蘅/假新聞為何不能由當權者認定?
◆  黃一農/「人民做主,還權於民」
◆  陳立恆/創業不該為了當獨角獸,而是當千里馬
◆  盛治仁/個人應謙和,也要避免集體傲慢
◆  趙春山 /「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台灣人

◆  方祖涵/貧賤人生的網球夢
◆  陳亮恭/極端氣候下超高齡社會的永續
◆  王正方/瘋癲之城的自戀狂
◆  周行一/斑馬線上的老虎
◆  林祖嘉/申請居住證有那麼嚴重嗎?
◆  黃介正/「韜光養晦」還要不要?
◆  薛承泰/寡婦經濟學

◆  王健壯/如果多數人心中都有一個楊國樞
◆  嚴震生/從馬侃懸缺席次看政治任命
◆  馬凱/誰來解救AI浩劫?
◆  洪蘭/防失智為何要學新東西?
◆  方祖涵/棒球日子的簡單美好
◆  盛治仁/留給未來世代的政治典範
◆  蘇起/中共對台動武的可能性

◆  葉銀華/金融帳連續淨流出的真相
◆  劉維公/孤獨是可怕的社會病毒







方祖涵/起伏難料的哈瓦那之月


2018-09-29 23:52 聯合報  方祖涵(作者為運動文學作家)
滾石合唱團2016年3月25日在古巴開唱。樂迷將古巴革命英雄切.格瓦拉的唇部,換上代表滾石經典紅舌頭,表達對滾石樂團的支持。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風暴即將來襲,威脅我的生命,如果找不到庇護,是啊,我將就此消失;只要一聲槍響,孩子們,戰爭就要爆發,只要一聲槍響。」
民國58年(一九六九年)滾石樂團寫下這首叫做「給我庇護」的磅礡巨作,那年五十萬名美國大兵正陷入越戰泥沼,古巴飛彈危機還停留在人們心裡,而不到兩年前,切.格瓦拉才在玻利維亞被中央情報局布局格殺,「我在想,革命是不朽的」,切最後這樣說。
那個年代幾乎是世界的末路,至少,在滾石主唱米克傑格心裡是如此。因此看到「哈瓦那之月」,民國105年(二○一六年)滾石樂團古巴演唱會的實錄影片,難免為時代進程覺得感觸良多。那天他們總共唱了十八首歌,當「給我庇護」揚起,熟悉禁忌歌詞的觀眾一齊唱和,那真是詭譎卻動人的景象。
給滾石樂團的七百萬美金出場費由荷屬古拉索島律師艾略斯埋單,他有古拉索之王的稱號(後來巴拿馬文件出爐,大家才知道那些錢可能是靠幫歐洲富人在加勒比海逃稅賺來的),經過重重關卡,演唱會申請才被古巴當局批准。
不管怎樣,滾石還是唱了他們想唱的歌。除了「給我庇護」以外,像「你不能永遠得償所願」、「對魔鬼的憐憫」,在敏感的耳朵裡,還是難免臆測到對卡斯楚政權的影射。搖滾樂從來不是溫馴的綿羊,在演唱會開始前,他們甚至拒絕教宗提出的延後演出請求,依照計畫在三月廿五號舉行,那天剛好是天主教神聖的基督受難日
古巴演出前,滾石樂團剛結束在拉丁美洲的巡迴,幾乎走遍切.格瓦拉決心革命前那趟騎摩托車寫日記的路徑。幾十年來古巴其實沒有什麼改變,國際制裁與落魄經濟造成的資源貧乏,讓很多地區還停滯在革命前的模樣,演唱會在市中心綜合運動場舉行,雖然它在舞台燈光下看來熱鬧,白天經過卻盡是歲月的滄桑。這座首都唯一像樣的運動場完工那年,切與卡斯楚才剛認識,革命戰爭尚未正式開始。
滾石樂團表演的時候,美軍被擊落的偵察機殘骸還展示在鄰近山丘,在飛彈危機的年代,正如歌詞所說,只差一聲槍響,人類文明就要被核子武器摧毀。在歌聲裡,那一切都變成遙遠的過去,然而,未來並沒有因此立即來臨。
民國105年(二○一六)曾看似歷史的轉捩點,美國總統歐巴馬來了,滾石樂團五十萬人演唱會發生了,可是時間快轉到現在,古巴仍然保持馬克思/列寧路線,依舊是純正的共產主義國家這兩年來,鐵血盟友委內瑞拉經濟崩盤,石油產量縮減,造成古巴進口能源短缺;川普政權的封閉政策,讓美國旅客大幅減少,許多飛機航線亦隨之停駛。麻煩的是私有經濟正逐漸擴散,首都已處處可見貧富差距的痕跡,而從共產到私有制度的改變好像並沒有回頭路。
「你不能永遠得償所願,不過如果試試,你會得到你所需要的。」
在哈瓦納的月光下,舞台響起演唱會的安可曲。只是,那個終將失去控制的社會,究竟還能繼續試多久呢?

2018年9月29日 星期六

經濟日報社論/台美經濟不同 利率應走自己的路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

◆  聯合報社論/貿易戰逼陸自力更生,台灣不能只樂轉單
◆  聯合報黑白集/美學的暴力
◆  經濟日報社論/台美經濟不同 利率應走自己的路







經濟日報社論/台美經濟不同 利率應走自己的路


2018-09-29 03:02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日昨美國聯準會(Fed)召開理事會,決議調升聯邦資金利率1碼,這是今年以來Fed第三度升息當天稍後,我國中央銀行也召開理監事會議,並決定維持利率不動,這是央行連續九季維持貼放窗口利率在同一個水準。或許有人會問到,央行的貨幣政策一向是以美國馬首是瞻,為何現在和美國出現這麼大的利差?這會不會造成資金大量流向美國,導致台灣資金短缺,不利經濟發展?
其實,今年以來美國經濟表現很好,市場上一直傳言,Fed會持續升息步調,很可能在年底以前還會再調升利率。然而,台灣的經濟情況與美國很不一樣,台灣仍宜以自身總體經濟情況來考量利率水準及政策走勢,而不應盲目追求和美國政策一致。
首先,美國今年以來的經濟表現可說是出乎意料之外的好,前兩季的國內生產毛額(GDP)成長率分別為2.2%和4.2%,後者更是近年來少見的高成長率,表示美國經濟的確正在大步地走向繁榮階段。同時,美國最新的失業率也降到只有3.9%,是多年來少見水準。另外,今年前八個月的新屋開工率維持在6.8%的高檔。這些重要景氣指標都呈現正向而明顯的成長,隨之而來的可能就是通貨膨脹隱憂資料顯示,美國前八個月的通膨率達到2.6%,表示美國的確有通膨壓力為了抑制可能出現的通膨,Fed就會再拉高利率,希望藉此控制貨幣數量,進而控制通膨
另外要說明的是,美中貿易戰如火如荼地進行當中,目前看似美國略占上風,但是美國民眾要付出的代價之一,就是因為課稅會使產品進口成本提高,進而推升物價和通貨膨脹。因此,Fed持續調升利率,控制市場資金數量,以降低未來發生通貨膨脹的可能性。
至於我國的總體經濟表現,今年前兩季的經濟長率分別只有2.51%和2.43%,主計總處估計,全年的經濟成長率為2.68%,略低於去年的2.86%。而且,今年以來的物價上漲率只有1.5%,遠低於美國的2.6%,因而不必擔心貨幣供給過多所造成物價上漲的問題尤其是這兩年台灣經濟動能不足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投資不足,如果貿然升息,反而不利投資此外,房地產景氣一直低迷,此時再拉高利率,可能會讓房地產市場雪上加霜從以上諸多角度來看,台灣現今都沒有調升利率的理由
至於美台兩地利差愈來愈大,是否會造成大量資金出走,不利台灣經濟?其實,這方面並不需要過慮,因為近年台灣利率偏低,就是因為資金太多,即使有一些資金外流,也不致造成太大的困擾
反倒是近兩年來民間投資一直起不來,企業不斷反映缺電、缺水、缺土地、缺人才與缺技術的「五缺」,但政府一直無法解決,這才是台灣現階段所面臨的最主要問題不止是國內投資,這兩年外人來台投資也出現負成長,理由一樣,因為在台灣投資的基礎環境正快速惡化當中現在少數來台灣投資的外商,大都集中在與綠能有關的產業,這是台灣經濟發展的一大警訊
很多人不喜歡美國總統川普,但是他大力推銷「美國第一」與「選擇美國」政策,許多美國企業因而重返美國投資,同時吸引許多的外資去美國投資。這些實質投資增加美國的總產出,並創造了許多就業機會,造就今年以來美國經濟繁榮的景象。
因此,雖然美國面對與中國大陸的貿易戰爭,川普的支持度卻仍然不低相反的,由於台灣的投資環境惡化,加上政府未能提出有力政策,吸引國內外的企業在台灣投資,經濟也因而難有太大起色在美台總體經濟表現完全不同的情況下,我們當然不應該、也沒有條件跟隨美國調升利率,這個答案是顯而易見的








聯合報黑白集/美學的暴力


2018-09-29 00:16 聯合報  黑白集
金爪石祈堂老街被漆上七彩顏色,成為網美打卡聖地,許多人驚呼「金瓜石要毀了」。 圖/陳信助提供


金瓜石祈堂老街沿著山勢上升的階梯,兩側扶欄被漆上了繽紛七彩,有人大喊「崩壞了」,有人哀嘆「金瓜石要毀了」。原因無他,它是可憎的視覺暴力,將周旁由歲月刻蝕出來的寂靜而卑微的街垛,突兀地嵌進了張揚而俗豔的色塊
這就猶似替一位臉上滿布皺紋的老婦,畫上了紫色的眼影、塗起了鮮紅的胭脂。其背後的概念是:凡老朽的皆為醜惡的,凡素淨的都是不堪的。要不然,這些便宜的塗料何以竟可取代老街原來自在的風華?更可悲的是,濃妝豔抹之後,這裡竟成了網紅打卡勝地。
但所有人都應猶記,九份與金瓜石所以讓人心繫、憐愛,是它曾經的礦工群體生涯記憶,以及那些偏斜低矮,由石塊與刷上柏油的黑色油毛氈屋頂所建構的美感,如今怎堪竟被刷起了濃彩?
近年不少地方都以振興觀光之名,將一個原來與世無爭的漁村或田野,刻意而無端地加以雕琢,譬如在一片水塭的中央,建了一座莫名的玻璃教堂;或是將整個村落裡的老屋子,畫上奇幻的圖案,毫不赧顏地給了它彩繪村的名號!究竟這是增添了當地的生命情調,還是對它原有生存境況的譴責?
這一類所謂藝術或美化環境的行動,反映的是國民審美的整體危機,這些年,山谷裡總突然硬生生地吊起一條觀光吊橋、樹林間亦陡然搭出了天空步道,猶似舉起了刺刀一般,將我們瞧不起的一切穿腸剖肚!這是美學的暴力肆虐,在太遲之前,必須趁早遏止!






聯合報社論/貿易戰逼陸自力更生,台灣不能只樂轉單


2018-09-29 00:0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中美貿易戰越打越熾烈,台灣夾在兩國角力賽中,憂喜參半。 (路透)



中美貿易戰已進入第三回合,越打越熾烈,美國總統川普甚至把戰火燒進聯合國,還說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也許不再是我的朋友了」。而中國大陸除發布白皮書說明立場,習近平更在黑龍江首度表態說,貿易戰「逼著我們走自力更生的道路,這不是壞事」
看來中國大陸已有應戰共識,有意把貿易戰繼續打下去;而美國對阻止「中國不公平貿易」也已形成兩黨共識,世界最大的兩個經濟體將開始處於新的經濟冷戰。
中方似乎認為是川普或其政府中少數人的堅持所致,因此暫採觀望,在美國期中選舉前不願再談判。北京的考慮是:兩千億進口商品絕大多數是生活必需品,新徵關稅將讓消費者必須付出更昂貴的代價而有切身之痛。北京甚至直搗川普票倉,以大幅廣告指川普「愚蠢行事」,害慘美國農民;這讓川普氣得在聯合國指控中國企圖干預美國選舉。
但中方估量,如果川普期中敗選,挫了銳氣,就不敢要求這麼多。更進一步說,白宮此刻醜聞不斷、風雨飄搖,外有穆勒的調查,彈劾或起訴都有可能,內有不滿的高層官員預備軟性政變,川普能不能撐到任期結束都未可知,北京何必讓步,所以至少拖到期中選舉後再看看。
中方認為川普在政治上撐不下去,美方卻認為大陸在經濟上撐不下去。首先,美國自中國的進口遠超過對中國的出口,所以加徵關稅,籌碼遠比中方多。其次,中國經濟體質不如美國,尤其中央與地方的隱藏債務,加上對人民幣的信心不足,很有可能發生像土耳其與阿根廷的危機,引發大規模債務危機,美元黑市飆高,最後不得不投降。
樂觀的看,大家期待美國期中選舉之後能出現解決的契機。由於期中選舉距離其後的APEC峰會不過兩星期,雙方達成協議的時間不夠,白宮已宣布川普將不出訪亞洲,但會參加十一月底阿根廷舉行的G20高峰會;弦外之音是,屆時由川普與習近平直接會面,達成協議,雙方停戰,關係恢復
但悲觀的看,貿易戰問題也許沒這麼簡單,美國要求中國的有三個層次:一是貿易逆差,最簡單解決,中國很樂意多買美國的液化天然氣或農產品來補足逆差;二是市場准入的限制,中國目前正在考慮放寬;三是關於《中國製造二○二五》,美國要求不能有政府補貼等手段,而這卻是中國不可能放棄的。這樣的經貿敵對關係,即使川普離任後,仍可能持續很長時間,不會因經貿休戰而改變。
不過,任何事都有兩面,這對中國的結構轉型、深化改革,也許是福不是禍習近平執政以來,政治對市場影響太大,不只是「國進民退」,最近連「私營經濟完成歷史使命,應逐步退場」的說法都出來了今年是大陸改革開放四十周年,但現在政治氣氛凝重,不利於進一步改革開放
習近平去年在達沃斯經濟論壇上強調,中國只會朝更開放的道路走,今年國務總理李克強也重申改革及開放也許貿易戰的危機就是轉機,正好趁此轉變中國的市場經濟型態中國要再深化改革,甚至倒逼改革,必須開放市場准入,開放外資持有比例,不靠貿易戰,不易成功習近平說貿易戰逼中國自力更生,就是應戰的民心喊話
貿易戰也意味著世界貿易秩序重整,歐日企業在瓜分美中市場方面能獲優勢,而台灣夾在美中角力賽中,卻是憂喜參半。喜的是大陸出口的商品,受到關稅影響,有可能經由台商轉單,讓台灣出口受益,甚至部分產業將生產線移回台灣;但應該憂心的是,大陸很多產業已受到明顯衝擊,台灣屬於中國產業鏈的一環,恐受波及。
不同的調查報告都顯示中美貿易戰可能的重災區,台灣最容易受到衝擊;我們政府與企業都應該未雨綢繆,畢竟兩隻大象打架,周遭草地都遭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