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8月19日 星期六

經濟/能源政策不調整 賠上國家競爭力

.聯合報社論..政治魔術變不出可靠的電力
.聯合報黑白集.陳金德們何德何能
.經濟日報社論.能源政策不調整 賠上國家競爭力







經濟/能源政策不調整 賠上國家競爭力


2017-08-19 04:1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中油公司員工與承包商操作錯誤造成供氣中斷,導致台電大潭電廠6機組全跳機,中油董事長陳金德辭職後,副總經理方振仁(左起)、發言人畢淑蒨、工安處長邱家守,隨即說明內部調查報告,815全台大跳電確實為人為疏失。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林俊良/攝影



815全台大停電事件,使政府一再保證的不缺電,一夕破功,導致全國上下對於台灣用電環境產生更大的疑慮。現在,政府各有關部門一方面究責;另一方面,也要努力檢討,為什麼台灣的供電系統如此脆弱不堪。但是,除了上述問題之外,更重要而基本的問題,還是在於政府朝非核家園目標的作法過於躁進,頻頻造成供電緊繃,形成嚴重備載容量不足。所以,真正的問題在於能源政策的錯誤,人為操作上的失誤只是造成全面停電的最後一根稻草。
我們想從一個更高的角度來看這次停電事件。在「非核家園」大方向下的能源政策,會造成多大的問題?對於我們未來經濟長遠的發展,甚至於國家整體的競爭力,會有何不利影響?
「非核家園」一直都是民進黨的神主牌之一,也是努力目標,全球許多國家也有此目標,我們相信是大多數國人的共識。然而,用電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也是經濟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動力來源,因此,當政府在朝向非核家園努力時,就必須同時向人民保證能夠達到穩定供電不缺電,而且不是隨便說說,必須確實做到。也就是說,非核家園不是問題,關鍵在於如何及何時完成目標。
在國民黨執政時,馬英九總統推動的是「穩健減核」的政策,讓核一核二廠屆齡不延役,核三廠(2025年)亦同,另外,核四廠啟用,預計到2050年屆齡,到時也不延役,最終到2050年達到非核家園的目標。依據此一政策,2050年可以達到全面廢核,因此我們可以有33年的時間,來達到調整能源結構,提升綠能供電比例等政策目標。
但是,現在的民進黨政府顯然不願意等這麼久,蔡英文總統的目標是要在2025年達到非核家園的目標。就是核四不啟用,核三廠用到2025年為止,到時不延役,就可以全面廢核。問題是,現在到2025年只剩下八年,民進黨政府有把握在2025年完成此一目標嗎?又如何在能源供應轉換之間,保證供電穩定不缺電呢?其中另外一個重要目標是,在2025年時,綠能發電占比要達到20%,此一目標又要如何達成呢?
不但如此,政府的作法甚至更為前進,現在核一核二廠歲修完的機組,就直接不啟用。問題是,如此激進的減少核能,但綠能供給在短期內絕無可能大量增加,因此唯一補強方法是要依靠傳統的火力發電,包括石油、天然氣及煤,最近我們看到各地的火力電廠無不全力發電,以彌補減少核電的不足。但是,仍然出現火力發電供電不足的問題,造成備載容量快速下降,及用電調度上的捉襟見肘。
在這麼急促的減核政策上,供電必然不足,因此如何減少需求也應該是重要的政策,但是民進黨政府對於調漲電價卻是絕口不提。人民不必從口袋裡掏錢,是否就真的不必支付成本呢?當然不可能!當政府急著減少廉價的核電時,就代表人民必須相對的要支付某種成本,因為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比方說,現在短期下要把火力發電的比率提高到50%,這代表CO2及PM2.5的排放量會大幅提高,對於人民的健康必然會產生嚴重影響。
再從經濟發展和國家競爭力來看。當外資看到台灣政府在大力減核時,卻無法找到合理的彌補措施,未來發生大規模停電的可能性依然存在,這種疑慮下,還會在台灣投資嗎?台灣企業勢必也這樣想,尤其像台積電這樣最有代表性的高科技產業,對於穩定供電的要求也是最高的,未來還願意在台灣繼續投資嗎?依據IMD的國家競爭力調查,水電的基本建設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這一次大停電暴露出的問題,外資對於台灣投資環境的給分也會大打折扣。這兩者都會重重的減分,可能影響明年台灣國家競爭力排名,對於吸引外資造成不利的影響。
總而言之,非核家園大家有共識,但是不應以犧牲經濟發展和日常生活為代價。也就是說,政府應該考慮穩健地達到減核目標,不應該為了減核,而讓人民付出太高的代價。我們認為現在應該是重新檢討能源政策的最佳時機,應該以「穩健減核」做為主要政策,以大幅減輕減核所帶來的成本,這才符合所有國人的最大利益。

聯合/陳金德們何德何能


2017-08-19 04:17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因中油天然氣供應中斷造成8月15日大停電,中油董事長陳金德18日向院長林全請辭確定獲准。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林俊良/攝影


前一日還在誇口「這種場面看多了」,僅隔一夜,中油董事長陳金德也步經濟部長李世光之後塵,為八一五大停電請辭下台了。
暴得的名位,畢竟不可能久坐;陳金德或李世光的去職,大概都只留下這樣的感慨。尤其陳金德,未曾有任何企業經營的經驗,卻只因擔任過陳菊的副市長,就被送上中油董事長寶座,留下「平步青雲」的奇蹟。我們應該說,這是陳菊太會提拔人,或是新潮流系果真夠力,還是蔡政府酬庸人事的出手好闊綽?
早年在台灣比較謙虛、謹慎的年代,政府用人的次序和思維,跟現在很不一樣。當年,是主持國營事業而有明顯績效的人,才被拔擢出任財經部會首長。例如,李國鼎是在台船表現出色,才被延攬為國家發展工業;孫運璿是先在台電擔任總經理,後才進入政府工作;趙耀東是主持中鋼成績卓越,被拔擢為經濟部長;李達海在出任經長之前,擔任中油董座多年。
而今,公營事業董事長職位卻被拿來作政治酬庸之用,財經首長職位則被當成學者的實習所。於是,陳金德何德何能,卻登上了中油董事長大位;學者出身的李世光當上經濟部長,最後卻被迫扛起供電不力的責任。
近日網路瘋傳一份名單,「菊姊」的副市長及左右手進入政府和公營事業者,多達十六、七人。國家名器,如此高比例的酬庸;要嘆的是:「陳金德們」何其多!


聯合/政治魔術變不出可靠的電力


2017-08-19 04:14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前經濟部長李世光為八一五大停電請辭,經濟部昨天為李世光(前中)舉辦歡送會,同仁高舉標語與其合影留念。 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記者黃威彬/攝影



八一五大停電後,經濟部長李世光率先「被下台」祭旗,其後,政府刻意將問題限縮為中油和巨路兩名工程師的「人為疏失」,以為如此即可止血。這是拙劣的「鋸箭法」,根本未解決實質問題。回看這次大停電的根本原因,諸如備轉容量太低、系統太過脆弱、再生能源跟不上來、火力電廠設備和人員過勞等,才是癥結所在;然而,這些問題卻似乎均不在蔡政府的視野之中。
以為利用動人的口號即可變出台灣能源的「美麗新世界」,靠的只是民進黨的政治魔術。但經過這次停電危機,全民皆看出這項「變電魔術」已告失靈;唯蔡政府仍不想務實面對,還以為可以自欺欺人地繼續拗下去。事實上,追根究柢,蔡英文二○二五「非核家園」的神話破滅,並不是栽在反對者手裡,而是陷入自己大話連環套的圈套之中,導致環環牽絆,不得動彈。以下,我們試著從四個方面拆解其大話玄機。
首先,關於「小電網」的神話:八一五大停電後,民進黨許多人喊出「小電網取代大電網」的口號,認為多建設區域性的小電網,即可免去牽一髮而動全身的大停電之苦。這種說法,不僅因果不分,更是文不對題。這次停電,主因是供電「量」的不足,而不是「分配」的不均;若是成立眾多小電網,電力調度必更困難。對於供電量少的新興能源,確應建立區域小電網以分散風險,並減少遠距輸電的困擾;但碰到整體缺電危機,小電網一點也幫不上忙。
其次,關於「安全」的神話:「非核家園」的目的是在追求國民的生命安全,但能源另一層次的思維,是在追求國家和經濟的安全,兩者須妥為權衡,取得平衡。依蔡政府的規劃,比較乾淨的天然氣發電(如這次跳機的大潭電廠),要從廿%增加為五十%的發電量。問題在,我國天然氣完全仰賴進口,蔡政府設定的安全存量卻僅有七到十四天。萬一兩岸發生爭端,或僅僅海上交通因其他因素遭到封鎖,台灣的電力系統很快就會崩潰,經濟和民生跟著癱瘓。面對這樣的「國安」問題,蔡英文是否有解?
第三,關於「環保」的神話:任何新興電廠──包括風力及太陽能等綠源在內,其發電、輸電系統的建立往往涉及土地徵收和環境影響評估,稍一不慎即可能引發抗爭;也因此,設置進度皆遠不如預期。例如,政府計畫在桃園觀塘外海建立北部天然氣接收站,隨即因距離千年藻礁太近,而引起當地環保人士阻擋;在彰化大城外海建立的風力發電機組,同樣碰觸侵犯白海豚棲地的問題。以民進黨在野時的抗爭標準,這些環保防線可以輕易棄守嗎?
第四,關於「電價不上漲」的神話。核能發電每度電的成本低於一元,天然氣發電成本超過三元,太陽光電收購價超過六元;可見,朝「非核」能源轉型的結果,必然是發電成本驟升,電價也必須跟著調漲。遺憾的是,蔡英文卻開出「電價十年不漲」的支票,顯得民粹而輕諾。事實上,以台灣目前供電吃緊的情況,要人民節約用電,最有效的辦法就是調升電價,以價制量;但是蔡英文先前的大話,卻制約了這個可能性。這種困境,正是她自己先前過度誇口,致為自己的應變出路設下了圈套。
總結上述四點分析,可以看出台灣今天的電力危機,其實是蔡政府的輕率和任性所造成。民進黨在野時大話連連,為了攻擊對手,而不惜任意編織美夢和空話。然而,當它取得權力之後,才發現光靠著滿口「政治魔術」,卻變不出國家和人民所需要的電力來。面對這樣的後果,難道政府只能兩手一攤,丟給人民自己去承擔?
這次停電的驚恐,政府打算用卅多元的電費減免輕鬆打發。但是,下次當更大的危機發生,民眾也都會默默認賠殺出嗎?

朱宗慶/「察言觀色」的正向思考

.朱宗慶/「察言觀色」的正向思考

.陳立恆/天人合一也需要知行合一
.盛治仁/務虛的政治,務實的生活
.張俊彥/創造價值才是創新:談教育和科技的創新
.薛承泰/社會責任是「偽君子」嗎?
.方祖涵/被識破的是投球動作,還是假消息?
.王健壯/蔡英文的問題在哪裡?
.王正方/君子和而不同
.施振榮/企業家族 傳承無形信念、價值更重要
.馬凱/謀大位者要除三大害
.周行一/大學的進步需要永續的基金
.嚴震生/美國參議院的「核子選擇」
.黃介正/美中兩岸關係時間表
.高朗/朝鮮半島危機,不能心存僥倖
.葉銀華/公司為誰而治?
.洪蘭/看見誠品 成就閱讀
.薛承泰/公教樓地板32160 年改的5個魔咒
.盛治仁/看透生命迷霧 走不一樣的路
.方祖涵/老派的英雄對決

.劉維公/講清楚說明白,假新聞一樣來
.王健壯/NCC應該做鋪路的人
.蘇蘅/挺媒體的蓋茲 台灣有沒有?
.葉銀華/高調做公益 好嗎?
.朱宗慶/時間.心境
.李清志/星巴克女神vs.日本藝伎
.陳立恆/氣與眼,台灣前瞻的活棋之路
.施振榮/突破價值與平衡盲點 邁向矽文明
.葉丙成/請問政府,體育改革做不做?
.黃介正/人民解放軍的歷史挑戰
.林中斌/無神論大國 宗教興起
.薛承泰/加碼20億,保20萬生育?
.盛治仁/陸客不來「爆買」的衝擊與機會
.嚴震生/原是最幸福一代的提前結束








朱宗慶/「察言觀色」的正向思考


2017-08-19 02:42 聯合報  朱宗慶



在過去的認知裡,我一直覺得「察言觀色」是個帶有負面意涵的詞彙,因為當我們在形容一個人很會察言觀色的時候,往往是指他擅於迎合奉承、拍人馬屁等。然而,隨著歷練的增長,我對「察言觀色」這個詞的理解,有了不同的看法,它不必然給人負面的感受,相反的,懂得察言觀色的人,若是拿捏得宜,會是一種高EQ的展現。
在職場工作或日常社交活動裡,我們總會遇到形形色色的對象,每個人的個性、成長背景、學識脈絡、專業訓練各不相同,所思所感也就不可能毫無差異。因此,若要形成良好的互動溝通,一起合作共事、達到目標,則每個人都需要學習「換位思考」,多從同理心出發,去掌握適當的時機、態度和方式,從而成全別人、表現自己,並發揮影響力,推動事務的進展。這是一門困難的「功課」,心機與智慧、做作與得體之間如何拿捏,處處需要學習。
「察言觀色」的道理,應用在音樂的學習和演出上,亦是受用無窮的。在音樂上,最重要的就是把耳朵打開,聽自己的聲音、也聽別人的聲音,並且懂得去觀察、揣摩,才有機會讓樂譜字裡行間的創意和深情,透過演奏表達出來。
首先,在學習演奏樂器時,聲音的準確是重要的基本能力。無論是拉、吹、唱、彈、打等演奏方式,都要在音準、音高、音色、節拍上,做到正確與精準,為此,必須先對聲音的媒介(也就是樂器)特性有所認識,而後透過大量的聆聽來比對、校準,改進技巧、反覆琢磨,讓聲音漂亮好聽。
其次,除了個人的獨奏外,與伴奏配合或是與不同聲部的合奏,都涉及到相互的傾聽和人際的互動。一起演奏時,除了自己聲部的「絕對位置」,還要同時掌握與其他聲部的「相對關係」,並且把其他成員的音頻、聲量、呼吸、感受,都必須一併考慮進來。要成為演出者,在詮釋與表達時,必須察覺這些細微的差異,並且有能力針對音樂細膩的變化,做出色的處理。
再者,在演出時,不同的展演空間裡,舞台深淺、音響環境、溫度濕度、觀眾多寡…等,都會影響到當下表現,每一個變數都有許多值得深入探究的學問。就表演藝術而言,臨場感是十分重要的,因此,演出者必須要能即時覺察環境因素的變化,並因應不同的條件做出調整,掌握場地的優點,避免放大缺點,才能把最好的狀態展現出來,為自己在舞台上創造出「天時、地利、人和」的呈現。
這些「察言觀色」的能力,除了是要對作品做忠誠而精彩的詮釋、追求更深刻的音樂境界,同時也努力帶給觀眾優質的聆賞經驗,與巴結、討好的舉措,實不能一概而論。同樣地,回到「待人接物」的課題上,敏於察覺、體悟,並懂得適當拿捏、掌握分寸的變化,則成為「察言觀色」的人,能為自己和他人創造更多調頻、共鳴的機會,有其正向的一面。
(作者為朱宗慶打擊樂團創辦人暨藝術總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