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0日 星期四

經濟/經濟榮枯 繫於新政府的鬥與和

.聯合報社論..帶幼兒進議場:從專業及分配觀點分析
.聯合報黑白集.綠紅盡速建立對話管道
.聯合報黑白集.經濟榮枯 繫於新政府的鬥與和



經濟/經濟榮枯 繫於新政府的鬥與和


2016-03-10 01:3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前外交部長錢復日前率台北論壇基金會成員,到大陸拜訪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與北京、上海等對台重要智庫。錢復此行帶回大陸涉台部門兩項重要音訊,一是北京高度關注總統當選人蔡英文的520就職演說;二是兩岸關係在520之後,只剩下鬥與和兩條路,沒有拖延的選項。
如再對照日前大陸官方喉舌《人民日報》以「本報評論員」署名,發表「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不能迴避」,文中提及,認同「九二共識」必須同時接受當年的歷史事實及「兩岸同屬一中」的核心意涵,絕對不能只認歷史事實,而不認核心意涵,更不能只談兩岸溝通協商,而無視兩岸協商的政治基礎。
人民日報此說,無異傳達了北京不接受,蔡總統僅僅只是表達「理解和尊重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或是「積極溝通,不挑釁,也不會有意外」等模糊說法。北京要的是,新政府清楚表態「九二共識」與「兩岸同屬一中」──儘管這些敏感字眼,讓新政府很難宣之於口。
北京的觀測點雖是訂在520就職演說,不過,從近來大陸表面上說沒有,但是私底下卻已開始縮減陸客來台觀光人數,加上台灣能否如過去七年在大陸的默許下,以觀察員身分出席5月23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辦的「世界衛生組織大會」(WHA),還在未定之天,足見大陸正有意無意地對新政府升高壓力。
面對如此兇險困境,新政府如何兼顧內部選民期待,又能做出讓北京接受的兩岸關係表述,顯得格外重要。試想,一旦兩岸關係在520之後,如大陸所言走向鬥爭,首當其衝者,莫過於此刻仍受全球景氣拖累的台灣經濟,以及這些年台灣人好不容易闖出的國際空間。這些都不是一時半刻,靠著新政府以五大創新產業打造內需市場,或是啟動新南向政策,就可以補得回來的。
要化解迫在眉睫的危機,新政府或許可朝兩個方向思索。一是借用馬政府在過去八年打下的兩岸基礎與有效管道,以藍綠和解之姿,共同對話紅色政權。二是避免在國內點燃不利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引信,如推行兩國論版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及廢除國父遺像等。
這兩個方向,對新政府來說,都不易做到,但是如果在520之後與大陸正面對撞,導致兩岸關係失衡,新政府將很難兌現選前開給人民的所有經濟發展、社會公平分配承諾。那麼,此刻的藍綠和解,雖非新政府心悅誠服的上策,但至少可以躲開內外處處烽火,成為一道能以時間換取實踐執政理念空間的中策。
長久以來,台灣人民就是在這股濃得化不開的藍綠恩怨情仇下,導致國際化、自由化徒勞無功,牽涉產業轉型的多項法制鬆綁與吸引國際人才政策,難以邁開大步。難道台灣人民還能繼續接受,因為自己的不努力,導致國際上的競爭對手,一個個都從昔日的吳下阿蒙,變成人們口中又妒又羨的「強國」?
蔡總統不妨想想,所謂把台灣人團結起來,變成一個「台灣隊」,必須是想辦法在人民之間求取最大集合,而不是只團結屋簷下的一半人,選擇性地要綠,不要藍。順著藍綠和解、拆除危險政治引信的方向走,標榜最會溝通的新政府,也應積極促成「雙英會」,並明確表態,短期內如何處理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服貿協議與正待收尾的貨貿協議。唯有先安內再攘外,逐步尋求北京的理解與認同,才能有效化解兩岸危機,進而促進經濟成長,完成改革承諾。

聯合/綠紅盡速建立對話管道


2016-03-10 01:3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大陸國務院新聞辦昨天特別安排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中)等人,
針對當前兩岸關係接受媒體採訪。 
特派記者林則宏/攝影
海峽風雲,劍拔弩張。蘇起一行從大陸帶回消息,北京權威涉台人士說:五二○後,兩岸只有「鬥」與「和」,不會再有「拖」,「已經拖不下去了」。
與此同時,記者問張志軍及陳德銘,紅綠之間如今有無「一軌」或「二軌」的對話管道?兩人的答覆是,「雙方缺乏共同政治基礎」,或「在民進黨改變態度前」,不會正面接觸。此說不啻證實,民共雙方現今竟無對話管道,這是驚人的警訊。
沒有對話管道,究竟是雙方迄未試探建立?或試探過,被對方拒絕?或根本認為無話可對?或迄仍不知如何啟動對話?凡此皆是很可怕的事。因為,恐怕真的「已經拖不下去了」。
如今,王毅的憲法說,或許提供了一個對話的由頭。北京若對此說維持「不否認/不更正」的態度,而民進黨能表達「感覺此說透露的善意」,順水推舟,也許就能借題發揮,找到啟動對話的由頭。
北京倘不否定「用你們的憲法詮釋九二共識」,民進黨則表達「用中華民國憲法詮釋九二共識」,雙方就有了一個「各表兩岸一中」的架構。北京給蔡英文一點空間,蔡英文向北京借一點時間;雙方都先回到「他們的(中華民國)憲法」,暫歇一口氣,其他後續的互動,即可有事緩則圓的想像。
二○一二年,蔡英文競選總統時曾宣示,若當選立即成立「兩岸對話工作小組」。現在,是小組成立並開工的時候了,不宜再拖。

聯合/帶幼兒進議場:從專業及分配觀點分析


2016-03-10 01:3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民進黨新科立委余宛如要為職業婦女爭取福利,將提案修正「立法院議事規則」,
盼未來開放立委及部會首長可以帶3歲以下嬰幼兒進入開會場合開會。 
聯合報資料照片


生兒育女議題頗受立委關注,相關提案則引發不同回應。葉宜津主張發放「兒少津貼」,十八歲以下少年及兒童每人每月發三千元;但因每年要花掉國庫一千五百億元,被批為「錢坑法案」。與此同時,余宛如提議立院開放立委和首長帶三歲以下幼兒進入議場,也有正反兩面看法,支持者認為可提升社會友善育兒觀念並減少議場暴力,反對者則認為一般職場難以適用。
噓聲和讚聲之間,除了偌大財政的差異,還有觀念與可行性、優先性的拔河。其中,不少民眾的質疑是:立委不能只從自身的需要出發,少子化固然嚴重,但社會上老年照護更為迫切,為何沒人過問?也因此,對於余宛如的提案,有人反問:立院是否也該開放帶年邁父母進場;也有人批評帶小孩上班其實不適於一般藍領與白領勞工的專業環境,就算阿根廷等少數國家開放議員在議場哺乳,但多數民主國家並未跟進,就是因為立法議事需要更多的專業與專注。對於葉宜津的「少年津貼」,則有民眾反諷應該發放「中年津貼」,以免此一族群為生計操勞死。
持平而言,上述提案皆有其著眼,如果國家財政豐沛,或社會條件許可,當然不妨一試。然而,在當今台灣的社會結構與環境下,與少子化同樣嚴重的是高齡化,比帶幼兒進議會更迫切的是職場的平權和友善環境;如果立委一味在狹義的幼兒撫育問題上打轉,卻看不到老人照護或職場平權的迫切性,恐怕就搔不到社會癢處。余宛如初為人母,葉宜津是三個孩子的媽,當然了解現代社會養兒育女的辛勞;但別忘了,她們現在的身分是「立委」,是「代議士」,其提案必須要有更宏觀的視野,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以自身之需求投射在立法工作上。
以台灣少子化及高齡化問題為例,最新統計指出,台灣六十五歲以上人口與十四歲以下人口比例已近一比一,老化指數達九十一點六,許多家庭深為照顧老人問題所苦。面對兩批數量相當的人口,若一味強調社會資源要優先灌注到兒少部門,其他年齡層如何不產生相對剝奪感?這樣的資源排序,又如何能謀求社會最大福祉及公平分配?
事實上,台灣長年遭詬病的稅制不公問題,也隱含余、葉兩立委「從自我角度出發」的相同邏輯。政府一說要提高遺產稅,富人就不把錢匯回台灣;政府說要加徵營利事業所得稅,企業就把公司移到海外。國民黨版長照保險制卡關後,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宣稱要改採「稅收制」,並調高遺贈稅支應,工商界立即有人高呼「聽到都嚇死」,並舉新加坡、香港零遺贈稅之例,建議政府改採其他方式尋找財源。
基於利己心理,所有民眾都不希望政府在自己身上拔毛,如果立委的提案又不能考量多數人福祉,而當政者又因循苟且不願碰觸棘手的賦稅及分配正義問題,也難怪台灣去年租稅負擔率十二.八%,全球最低,而各項福利改革皆處處碰壁。
綜觀台灣目前的經社結構,理想的照護設計必須將嬰幼托育、老人長照都納入環節,讓不分職業、階級、性別都能分享服務環境。如果立委腦子裡想到的只是兒少津貼及帶幼兒上班等議題,卻未警覺到自己的高薪、高社會地位遠優於常人,其隱含的恐怕是階級意識和個人主義,乃至對年齡正義的欠缺敏感。那麼,蔡英文又豈能天真地認為這些提案有助改善少子化?
台灣財政大餅就這麼大,如何分配到多數人滿意,需要更細緻的智慧;切忌哪邊聲音大就往哪邊倒,否則只會更助長不公。主政者除了摒除私心,還必須權衡國家社會整體需求之輕重,謹慎編織資源分配之網,如此,台灣分配正義才可能停止一路下滑。

聯合筆記/帶寶寶進國會

.蔡宋會 拋藍綠創新局
.橘變綠 泛藍已成往事
.兩岸情勢嚴峻 考驗蔡英文膽識智慧
.北京從台灣突破現代版八國聯軍?
.學測48級分進台大森林 系主任說話了……
.勞工安胎、照顧假 看得到請不到
.智障性侵者再犯 政府推責失能
.聯合筆記/帶寶寶進國會




聯合筆記/帶寶寶進國會


2016-03-10 01:36 聯合報   梁玉芳

新科立委余宛如日前舉行記者會,提案修改《立法院議場規則》,讓立委及官員的嬰幼兒可以進入國會議場。她說此舉是希望建立親善育兒職場環境,並由立院對企業起帶頭作用。
此議一出,討論幅也「超展開」:從「立委自肥」、「要帶小孩就滾回家」到「以後藍綠會打尿布大戰」、「國會成何體統」等等。快速落入兩極的評論,正可看出我們對公共議題實在缺乏細緻思辯的能力。
酸言酸語腐蝕了討論空間,太快將創意打為「政治作態」,未免小人之腹;急急地為母職、育兒重擔護衛,又給了「帶孩子上班」過度美化的想像。
這項提議當然讓人聯想到義大利籍歐洲議會女議員莉西亞.羅祖麗。她在歐洲議會於法國史特拉斯堡每個月開四天會的議程中,都是母女一起上場。從小女兒四十四天大哺乳期,到她五歲仍不離懷。母女一起舉手表決的萌照,傳遍國際。
「幹得好!」第一次看到照片,忍不住暗讚,這實在太顛覆、太出格、太勇敢了。女議員挑戰了職場規範、建立了職涯與家庭生活「共存」(談「平衡」何其不易?)的典範,也見識歐洲議會對育兒女性的友善。
但是,要為育兒者搬去就業路上的大石,「帶孩子上職場」真是好方法嗎?「母女同上」是羅祖麗在她的社會位置,所享有的選擇;想像在麥當勞工作的媽媽,要背著寶寶在廚房煎漢堡,大概和上次背娃爬梯修玻璃的柔情父親一樣,會引起社會驚呼擔心娃兒安危吧?
台大法律教授李茂生評論,帶孩子上議場是「分不清權利內容與實現權利的方法間的差異。」但做為開路的第一擊,余宛如的提議確實有了漂亮效果;接下來,是我們接力補火了。首先,解決育兒與職涯的衝突,要務或許不是修正《立法院議場規則》,而是托育公共化,普設平價托育設施。立委林淑芬和段宜康已提案在國會設置育兒室。
在立院之外,「性別工作平等法」早有規定,兩百五十人以上的公司應有托兒措施。立委不如先修法加上罰則要求落實,讓更多育兒父母受惠。
再者,家庭的照顧重責,除了育兒,更多人苦於安老。因為照顧失能父母,媒體估計台灣有兩百萬受影響人,因而離職或焚膏繼晷,是台灣的「隱形照護」危機。朋友家中的外籍看護返鄉不歸,失智的老母失去熟悉照顧,惶惶不可終日。
「能帶老媽去上班嗎?」苦澀問題,沒有甜蜜的答案。

兩岸情勢嚴峻 考驗蔡英文膽識智慧


2016-03-10 01:35 聯合報 黃光國/台大心理系教授(台北市)

王毅「憲法說」出檯後,民進黨智庫密集開會解讀。八日國台辦主任張志軍指出,不承認「九二共識」、不認同「兩岸同屬一中」,就是「改變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和台海和平穩定現狀」。
民進黨贏得大選以來,張志軍的說法是大陸官方首度明確表態。而且沒有人再提起王毅的「憲法說」。民進黨擔心的是:如果蔡英文接受「九二共識」,並說出「一中憲法」,中共是否會只認「一中」,不認「憲法」?
這個問題的解答,在於蔡英文敢不敢旗幟鮮明的主張:兩岸政治的現實就是「一中兩憲」?自從一九四九年國民政府撤退到台灣之後,海峽兩岸便分別各有一部「中華民國憲法」以及「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代表這兩部憲法的兩個政府之間並沒有簽訂任何的和平協定。如果台灣堅持「一中兩憲」的立場,雙方便可以「對等的政治實體」的地位,展開「平等的協商和談判」,進而簽訂兩岸和平協議。
二次政黨輪替後,「民主行動聯盟」人馬曾和大陸涉台學者舉辦過四次會談。第一次會談,我提出「一中兩憲」的主張,大陸學者卻疑慮會不會變成「兩國論」?到了第四次,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國際政治系主任李義虎表示:以「一中兩憲」描述兩岸關係的政治現實,「是沒有問題的」。「一中兩憲」既不是聯邦,也不是邦聯,且國際也有先例,像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和尚吉巴之間的關係,便是「一國兩憲」。
二○一一年二月《中國評論》有一篇〈聯合共和國:坦尚尼亞模式與兩岸統一模式初探〉,一開始便說,二○○九年二月大陸國家主席胡錦濤訪問坦尚尼亞,與坦國總統基克維特會談,同一天他又會見了尚吉巴總統卡魯姆,「令人不可思議,一個國家怎麼會有兩個總統呢?而且在國事活動中都得到外國元首的正式會見。其實,坦尚尼亞聯合共和國是由坦噶尼喀(大陸)和尚吉巴(島)兩部分聯合而來的,以前是各自獨立的國家,作為聯合共和國一部分的尚吉巴,目前仍有自己的憲法與總統。」
我曾問李義虎教授:「大陸領導人同一天內見兩位總統,這件事有沒有政治意涵?」他告訴我:「我們國家領導人公開做任何一件事,都有政治意涵。」「這種政治意涵是不可能明講的。」果然,二○一三年三月習近平訪非首站與坦尚尼亞總統基克維特會談,接著又會見尚吉巴總統謝因,並允諾參與連結坦尚尼亞和尚吉巴的坦尚鐵路改造和運營。
正因「一中兩憲」對中共是屬於「只能做,不能說」的範疇,所以要提出「一中兩憲」的主張和中共進行政治談判,需要高度的膽識和智慧。蔡英文號稱「溝通談判專家」,她有沒有這樣的膽識和智慧?

北京從台灣突破現代版八國聯軍?


2016-03-10 01:36 聯合報   石之瑜/台大政治系教授(台北市)
北京在南海小島上架設防衛飛彈,守衛自己心目中的國土,結果華府有意見,派大軍壓境,先轟炸機,再航空母艦。北京想給平壤留條生路,華府也有意見,不但全面封鎖,還要在南韓布置薩德系統,足以連帶監控大陸軍事行動。
華府並籌備各種聯合部隊,把其中靠較近的印度、日本、南韓、菲律賓輪流帶上,活像現代版的八國聯軍。在這種情況下,習近平從台灣尋求突破,似乎不失為一石兩鳥之策。
不論在南海或北韓,華府都有理由介入,表面是維護公海航行自由、反核子擴散等準則,但效果上無不針對中國,並且來勢洶洶。但是,華府若想在台海介入,其唯一理由只能是北京破壞現狀。
可見,到底誰在台海破壞現狀,屆時必是羅生門,不過,起碼華府不會具備先發制人優勢。無論如何,如果北京真要在台海找突破口,理由就很重要,因此必安排各種前提,等蔡英文就職演說後,便有指控她破壞現狀的依據。如今,習近平已正式要求台北認同一個中國,就像在作證據將來給華府看。
北京在台海尋求突破的動機為何?北京若與華府就南海與朝核攤牌,無論軍事上或政治上都不智,畢竟周邊國家若要選邊,必站華府那邊,至於不選邊的,北京也不可能期盼會站自己這邊。如此,北京就孤立了,其崛起態勢必受重挫。
北京也不能打代理戰爭,比如,要是把氣出在配合華府積極爭取布建薩德系統的首爾身上,等於搬石頭砸自己腳,讓周邊國家對北京失去信任。何況,首爾在華府撐腰下,反正不會屈服。長此以往,北京與兩韓關係都搞砸。
台灣是北京能找到絕對理由,得到國民支持,就算內部有人反對也不會有發聲可能的出手對象。嚴懲台灣不會立即影響越南、菲律賓與南韓,但證明北京與華府對抗的決心,因此附帶有對鄰邦震懾的效果。且台灣恰是華府長期頭痛所在,可藉機煽動棄台論。
不久前,鳳凰衛視播出大陸學者已以台灣連結朝鮮,之後王毅在美國營造蔡英文不守自己憲法的氛圍,然後是習近平所謂定錘的發言。種種一切,達到一個境界,就是起碼給華府製造了屆時不必出手營救的、政治上的與法律上的理由。
北京要牽制華府在南海與朝鮮的予取予求,也要對周邊國家展現不對華府屈服的意志,又要能夠與華府討價還價,更要師出有名,那捨台灣其誰?這不是蔡英文五二○怎麼講的問題,而是北京在更大棋盤上,安排了幾乎是不論怎麼講都沒用的布局。

學測48級分進台大森林 系主任說話了……


2016-03-10 01:36 聯合報 袁孝維/台大森林環境暨資源系主任(台北市)


繁星入學放榜,學測四十八級分學生錄取台大森林系成了討論話題。
圖為台大校園。報系資料照

繁星入學放榜了,學測四十八級分進台大森林系成了討論的話題。身為系主任,我看到兩件事情,第一、大家不甚了解繁星計畫的原意與質變;第二、台灣的高教在拚命修補中學教育的破網,結果補成了一張爛網。豈不堪憂?
第一、繁星入學原意是要降低城鄉差距,讓表現傑出的弱勢高中生可以進入前段大學就讀喜歡的學系,而不以學測成績為唯一的考量。但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然後就有學生特別轉到鄉下或私立高中就讀,有學校為學生造假成績,有學生為了進台大而選擇學測標準寬鬆學系,管他什麼興趣或志向。
我相信大部分繁星生仍是在立意良善政策下進入台大就讀,但其中也不乏存在變質的繁星生。所以有些人課業跟不上同儕,有些根本是策略性選擇學系就讀,不論如何,都是令人沮喪或浪費了高教資源。
第二、我們的中學教育沒有提供讓年輕人了解自己、探索性向的環境與機會。訓練出一批讀書考試的機器人,卻妄想擠進大學之後,再藉由大學教育來喚醒他們內心的渴望,不啻緣木求魚。
所以台大減少必修學分,放寬轉系要求,鼓勵輔系、雙主修、學分學程,減少授課周數,訓練老狗翻轉教學…花樣之多,令人嘆為觀止!殊不知,本質沒有改變,我們複製歐美的高教伎倆都只是皮毛。我們以為增加了大學裡的自由與彈性,其實只是在將中學所織的破網補成爛網。
在推甄入學口試裡,聽著千篇一律「我喜歡親近大自然,進而想要保護森林環境,啟蒙於小時候我的叔叔(或伯伯、或阿姨、或鄰居)帶著我爬山、認樹認動物…」,然後我看到這個學生又申請物理、電機、法律,怎麼可能有這樣寬廣的興趣?還是怎麼可能如此可悲的沒有自我?進到了大學,再依循著成績高低來轉系,彷彿轉到了學測成績高的學系就是賺到了。
教學過程中,學生們眼睛的閃亮與求知欲,是老師們最大的動力與欣喜。在現行的氛圍下,我們想要打破過去大學聯考的僵化與不人性化,期望藉由推甄、繁星來改善;然而,很可惜的,執行多年,卻讓人有些懷念過去的大學聯考是公平的,不耍心機與手段的,是窮人可以翻身的。
培養中學生開始探索自己、思考未來志業,以興趣為導向選擇大學學系就讀,否則台灣高教最大的危機,是學生不知為何來念書,老師不知為誰在教學。

周行一/正面向上的螺旋

.周行一/正面向上的螺旋
.平路/Selina與「丹麥女孩」
.林中斌/漁船遊艇對軍艦
.盛治仁/創意不是天生的
.方祖涵/演藝圈的藥物世代
.廖玉蕙/為公務員選書
.李清志/銅像世代的覺醒



周行一/正面向上的螺旋


2016-03-10 01:37 聯合報 周行一(國立政治大學校長)

世界各國都面臨一個共同的問題,貧富差距的擴大正在產生「向下螺旋」的壓力,但是弱勢者卻不太可能在螺旋過程中受益,如果我們採取以下的做法,弱勢者不但可以脫穎而出,更可以反轉社會向下的趨勢,產生向上的螺旋。
全球的財富正愈來愈集中在極少數人手中,例如媒體報導一%的人握有全世界五十%的財富,相對地,社會中有愈來愈多的人對現狀不滿,覺得自己未被公平對待,因此普遍地都在爭取政府福利。政府的資源有限,無法滿足大家的期望,將造成愈來愈多的失望,不同利益團體間的對立加劇。
在民主社會中,民選政府的最重要工作是滿足選民的期待,當愈來愈多人不滿意時,政府就愈來愈難做,順了嫂意就會違了姑意。這種難以永續的狀態正在各種機構中蔓延,大家的相對剝奪感加深,主政者必須把許多的時間花在創造公平,成長就自然受到限制了,結果是整體的福利不但無法增加,反而可能因組織的萎縮,狀況比以前更差。這種向下迴旋狀態才正開始,不會在短期間內改善,希臘就是這種情況的寫照。
我們應當想辦法在向下螺旋的過程中脫穎而出,並且幫助其他弱勢者。我們只有成為一個不需要別人幫助的人,才能讓自己及社會更美好,要做到這點並不困難,首先,勉勵自己少爭取福利,多把精力花在增加競爭力上面,如果太在意公平,我們會錯失將注意力集中在其他的機會上面。
如果問一個問題:「我是最需要別人幫助的人嗎?」答案可能是否定的,一定有人狀況比我們差,更需要別人的幫助。為了讓更弱勢人得到幫助,最好的方法之一,就是我們減少被別人幫助,更積極的做法是,變成可以不需要別人幫助的人,而且有能力幫助別人。每個人都有能力幫助別人,我們可以幫助老人過街、耐心協助迷路的人、與人分享飯盒,只要願意,社會就會因我們而美好。當愈來愈少的人希望接受幫助時,社會就會有愈來愈多的資源給最需要幫助的人,不再有資源匱乏的問題,但是如果愈來愈多的人覺得自己才是需要別人幫助的人時,再多的資源也不夠大家分享。地球的資源有限,人的欲望無窮,當我們都希望也能享有別人的東西,而且要求社會提供時,世界就難永續了。
愈不想要福利的人機會愈多,這個世界的機會真的很多,我們要讓注意力放在這些機會上,君不見新產品、新服務、新作品、新設計目不暇給地出現,我們要訓練自己看到機會及能掌握機會的能力。您可以從深度閱讀開始,閱讀是最精簡、最有效率,能訓練腦力,增廣見聞,看到機會的方法;努力地閱讀可以大幅增加專業能力及創造力;閱讀也暴露我們的弱點,提供補強短處的動機。
同時要培養觀察力及「問」問題的能力,會觀察環境的人才會問好的問題,而得到有價值的答案,這種訓練需要專注、持續地做,多花時間關心別人應該給我們多少幫助,只會減少自己的能力。如果很多人都不要別人的幫助,反而努力累積能力去幫助別人,我們的社會就會產生正面向上的螺旋。(作者為國立政治大學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