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10日 星期四

經濟/經濟榮枯 繫於新政府的鬥與和

.聯合報社論..帶幼兒進議場:從專業及分配觀點分析
.聯合報黑白集.綠紅盡速建立對話管道
.聯合報黑白集.經濟榮枯 繫於新政府的鬥與和



經濟/經濟榮枯 繫於新政府的鬥與和


2016-03-10 01:35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前外交部長錢復日前率台北論壇基金會成員,到大陸拜訪國台辦主任張志軍與北京、上海等對台重要智庫。錢復此行帶回大陸涉台部門兩項重要音訊,一是北京高度關注總統當選人蔡英文的520就職演說;二是兩岸關係在520之後,只剩下鬥與和兩條路,沒有拖延的選項。
如再對照日前大陸官方喉舌《人民日報》以「本報評論員」署名,發表「九二共識的核心意涵不能迴避」,文中提及,認同「九二共識」必須同時接受當年的歷史事實及「兩岸同屬一中」的核心意涵,絕對不能只認歷史事實,而不認核心意涵,更不能只談兩岸溝通協商,而無視兩岸協商的政治基礎。
人民日報此說,無異傳達了北京不接受,蔡總統僅僅只是表達「理解和尊重1992年兩岸兩會會談的歷史事實」,或是「積極溝通,不挑釁,也不會有意外」等模糊說法。北京要的是,新政府清楚表態「九二共識」與「兩岸同屬一中」──儘管這些敏感字眼,讓新政府很難宣之於口。
北京的觀測點雖是訂在520就職演說,不過,從近來大陸表面上說沒有,但是私底下卻已開始縮減陸客來台觀光人數,加上台灣能否如過去七年在大陸的默許下,以觀察員身分出席5月23日在瑞士日內瓦舉辦的「世界衛生組織大會」(WHA),還在未定之天,足見大陸正有意無意地對新政府升高壓力。
面對如此兇險困境,新政府如何兼顧內部選民期待,又能做出讓北京接受的兩岸關係表述,顯得格外重要。試想,一旦兩岸關係在520之後,如大陸所言走向鬥爭,首當其衝者,莫過於此刻仍受全球景氣拖累的台灣經濟,以及這些年台灣人好不容易闖出的國際空間。這些都不是一時半刻,靠著新政府以五大創新產業打造內需市場,或是啟動新南向政策,就可以補得回來的。
要化解迫在眉睫的危機,新政府或許可朝兩個方向思索。一是借用馬政府在過去八年打下的兩岸基礎與有效管道,以藍綠和解之姿,共同對話紅色政權。二是避免在國內點燃不利兩岸關係發展的政治引信,如推行兩國論版的兩岸協議監督條例,及廢除國父遺像等。
這兩個方向,對新政府來說,都不易做到,但是如果在520之後與大陸正面對撞,導致兩岸關係失衡,新政府將很難兌現選前開給人民的所有經濟發展、社會公平分配承諾。那麼,此刻的藍綠和解,雖非新政府心悅誠服的上策,但至少可以躲開內外處處烽火,成為一道能以時間換取實踐執政理念空間的中策。
長久以來,台灣人民就是在這股濃得化不開的藍綠恩怨情仇下,導致國際化、自由化徒勞無功,牽涉產業轉型的多項法制鬆綁與吸引國際人才政策,難以邁開大步。難道台灣人民還能繼續接受,因為自己的不努力,導致國際上的競爭對手,一個個都從昔日的吳下阿蒙,變成人們口中又妒又羨的「強國」?
蔡總統不妨想想,所謂把台灣人團結起來,變成一個「台灣隊」,必須是想辦法在人民之間求取最大集合,而不是只團結屋簷下的一半人,選擇性地要綠,不要藍。順著藍綠和解、拆除危險政治引信的方向走,標榜最會溝通的新政府,也應積極促成「雙英會」,並明確表態,短期內如何處理兩岸協議監督條例、服貿協議與正待收尾的貨貿協議。唯有先安內再攘外,逐步尋求北京的理解與認同,才能有效化解兩岸危機,進而促進經濟成長,完成改革承諾。

聯合/綠紅盡速建立對話管道


2016-03-10 01:35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大陸國務院新聞辦昨天特別安排全國人大代表、北京大學台灣研究院院長李義虎(中)等人,
針對當前兩岸關係接受媒體採訪。 
特派記者林則宏/攝影
海峽風雲,劍拔弩張。蘇起一行從大陸帶回消息,北京權威涉台人士說:五二○後,兩岸只有「鬥」與「和」,不會再有「拖」,「已經拖不下去了」。
與此同時,記者問張志軍及陳德銘,紅綠之間如今有無「一軌」或「二軌」的對話管道?兩人的答覆是,「雙方缺乏共同政治基礎」,或「在民進黨改變態度前」,不會正面接觸。此說不啻證實,民共雙方現今竟無對話管道,這是驚人的警訊。
沒有對話管道,究竟是雙方迄未試探建立?或試探過,被對方拒絕?或根本認為無話可對?或迄仍不知如何啟動對話?凡此皆是很可怕的事。因為,恐怕真的「已經拖不下去了」。
如今,王毅的憲法說,或許提供了一個對話的由頭。北京若對此說維持「不否認/不更正」的態度,而民進黨能表達「感覺此說透露的善意」,順水推舟,也許就能借題發揮,找到啟動對話的由頭。
北京倘不否定「用你們的憲法詮釋九二共識」,民進黨則表達「用中華民國憲法詮釋九二共識」,雙方就有了一個「各表兩岸一中」的架構。北京給蔡英文一點空間,蔡英文向北京借一點時間;雙方都先回到「他們的(中華民國)憲法」,暫歇一口氣,其他後續的互動,即可有事緩則圓的想像。
二○一二年,蔡英文競選總統時曾宣示,若當選立即成立「兩岸對話工作小組」。現在,是小組成立並開工的時候了,不宜再拖。

聯合/帶幼兒進議場:從專業及分配觀點分析


2016-03-10 01:3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民進黨新科立委余宛如要為職業婦女爭取福利,將提案修正「立法院議事規則」,
盼未來開放立委及部會首長可以帶3歲以下嬰幼兒進入開會場合開會。 
聯合報資料照片


生兒育女議題頗受立委關注,相關提案則引發不同回應。葉宜津主張發放「兒少津貼」,十八歲以下少年及兒童每人每月發三千元;但因每年要花掉國庫一千五百億元,被批為「錢坑法案」。與此同時,余宛如提議立院開放立委和首長帶三歲以下幼兒進入議場,也有正反兩面看法,支持者認為可提升社會友善育兒觀念並減少議場暴力,反對者則認為一般職場難以適用。
噓聲和讚聲之間,除了偌大財政的差異,還有觀念與可行性、優先性的拔河。其中,不少民眾的質疑是:立委不能只從自身的需要出發,少子化固然嚴重,但社會上老年照護更為迫切,為何沒人過問?也因此,對於余宛如的提案,有人反問:立院是否也該開放帶年邁父母進場;也有人批評帶小孩上班其實不適於一般藍領與白領勞工的專業環境,就算阿根廷等少數國家開放議員在議場哺乳,但多數民主國家並未跟進,就是因為立法議事需要更多的專業與專注。對於葉宜津的「少年津貼」,則有民眾反諷應該發放「中年津貼」,以免此一族群為生計操勞死。
持平而言,上述提案皆有其著眼,如果國家財政豐沛,或社會條件許可,當然不妨一試。然而,在當今台灣的社會結構與環境下,與少子化同樣嚴重的是高齡化,比帶幼兒進議會更迫切的是職場的平權和友善環境;如果立委一味在狹義的幼兒撫育問題上打轉,卻看不到老人照護或職場平權的迫切性,恐怕就搔不到社會癢處。余宛如初為人母,葉宜津是三個孩子的媽,當然了解現代社會養兒育女的辛勞;但別忘了,她們現在的身分是「立委」,是「代議士」,其提案必須要有更宏觀的視野,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看事情,以自身之需求投射在立法工作上。
以台灣少子化及高齡化問題為例,最新統計指出,台灣六十五歲以上人口與十四歲以下人口比例已近一比一,老化指數達九十一點六,許多家庭深為照顧老人問題所苦。面對兩批數量相當的人口,若一味強調社會資源要優先灌注到兒少部門,其他年齡層如何不產生相對剝奪感?這樣的資源排序,又如何能謀求社會最大福祉及公平分配?
事實上,台灣長年遭詬病的稅制不公問題,也隱含余、葉兩立委「從自我角度出發」的相同邏輯。政府一說要提高遺產稅,富人就不把錢匯回台灣;政府說要加徵營利事業所得稅,企業就把公司移到海外。國民黨版長照保險制卡關後,總統當選人蔡英文宣稱要改採「稅收制」,並調高遺贈稅支應,工商界立即有人高呼「聽到都嚇死」,並舉新加坡、香港零遺贈稅之例,建議政府改採其他方式尋找財源。
基於利己心理,所有民眾都不希望政府在自己身上拔毛,如果立委的提案又不能考量多數人福祉,而當政者又因循苟且不願碰觸棘手的賦稅及分配正義問題,也難怪台灣去年租稅負擔率十二.八%,全球最低,而各項福利改革皆處處碰壁。
綜觀台灣目前的經社結構,理想的照護設計必須將嬰幼托育、老人長照都納入環節,讓不分職業、階級、性別都能分享服務環境。如果立委腦子裡想到的只是兒少津貼及帶幼兒上班等議題,卻未警覺到自己的高薪、高社會地位遠優於常人,其隱含的恐怕是階級意識和個人主義,乃至對年齡正義的欠缺敏感。那麼,蔡英文又豈能天真地認為這些提案有助改善少子化?
台灣財政大餅就這麼大,如何分配到多數人滿意,需要更細緻的智慧;切忌哪邊聲音大就往哪邊倒,否則只會更助長不公。主政者除了摒除私心,還必須權衡國家社會整體需求之輕重,謹慎編織資源分配之網,如此,台灣分配正義才可能停止一路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