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7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訂最低工資法 最佳時機還未到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2266 電子報、官僚電子報

.聯合報社論/丁守中「佛系選舉」策略有用嗎? 國民黨不要再迷信「基本盤」了
.聯合報黑白集/沒有自信,所以不敢自省
.經濟日報社論/訂最低工資法 最佳時機還未到








經濟日報社論/訂最低工資法 最佳時機還未到


2018-07-17 01:2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據報導,勞動部日前已邀集跨部會官員、學者、工商團體研商「最低工資法」的立法架構,因勞工基本月薪可能拉高到3萬元,中小企業總會憂心這項立法對全台140萬家中小企業,尤其占總數七成、五人以下的微型企業,將有很大衝擊,希望政府在立法前能夠與中小企業充分溝通。
制訂「最低工資法」是蔡總統競選時所提政見,但在「勞基法」二度修正引發激烈爭議後,政府對「最低工資法」的立法轉趨低調,並未設定時間表,但近來跡象顯示,政府基於選舉及政治因素考量,在年底前推出「最低工資法」,似已勢在必行。
首先,時代力量已提出「制訂最低工資法」全國性公投,並以「打破低薪、翻轉過勞」為號召,進行連署。民進黨為搶勞工票,顯然正加快腳步,以行動來兌現蔡總統的勞工政見。
其次,5月中行政院長賴清德親自召開「我國薪資現況低薪研究及其對策」記者會,宣布將調高基本工資,並制訂「最低工資法」,落實基本工資的制度化,同時調高中央政府機關派遣工、工友月薪至少3萬元。這項政策的目標顯然是為挽回因勞基法修正造成勞工的離心離德,尤其月薪普遍低於3萬元的年輕族群。
鑑於「最低工資法」立法,尤其是政府心目中最低工資3萬元水準,可能引發巨大的後遺症,基於媒體責任,我們要再三提醒政府應回歸經濟專業,針對「最低工資法」相關內容、立法時機及可能造成的廣泛影響,進行通盤考量及精準評估,切勿因倉卒立法而重蹈勞基法修法的覆轍。
嚴格來說,此時此刻制訂「最低工資法」,除了滿足少數人的政治目的外,並不是真正為勞工謀福利,我們提出這樣的警告,主要基於以下四大理由:
其一、立法動機明顯政治化。最低工資是為保障勞工及其家庭的最低生活水準,目前勞基法及相關子法對基本工資已有相當完整的程序規範,並已執行多年;在基本工資審議上,主要兼顧勞資雙方立場,以避免超越市場現實的調薪作為。而倡導制訂「最低工資法」,就如同推動全國性公投的時代力量所楬櫫之目標,主要是為打破國內低薪現象,換句話說,就是要以立法大幅提升勞工薪資,那麼,試問最低薪資要訂多少才算合理?是蔡總統的夢想的3萬元?是馬上達成或分幾年逐步達成?這些問題都不容易在社會達成共識,那麼,立法的意義又何在呢?
第二、違反訂定最低薪資的原始目的。行政院調高中央政府機關派遣工、工友月薪至3萬元以上,很明顯是以最低薪資3萬元為目標,但迄今為止,全台灣約有三分之一、逾300萬勞工月薪不到3萬元,這種低薪現象是經濟結構及產業發展模式扭曲所造成,不從解決根本問題著手,卻要立法硬把三分之一的勞工薪資拉高,並視之為最低薪資水準,這顯然已悖離保障勞工最低生活水準的原始目的。
第三、對產業尤其中小企業衝擊過大。依據國際勞工規範,訂定最低薪資不能、也不應該有兩套標準,如果大幅調高最低薪資,受衝擊最大的就是僱用勞工最多的勞力密集製造業及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服務業,這些業者勢必以減少僱用勞工或關門歇業來因應勞動成本大幅增加,從而將導致就業機會減少,結果受害的是眾多低薪勞工。
第四、經濟的不確定性。當前美中貿易戰正持續擴大及蔓延,台灣和大陸經濟唇齒相依,台商「以大陸為工廠、以美國為市場」的產銷模式,很可能成為貿易戰最大受害者之一,在經濟變數大增的敏感時刻,以立法提高最低工資更為不宜。
其實,制訂「最低工資法」的關鍵,是在各界對基本工資水準要達成一定共識,這還需要很多努力,在此之前,暫緩立法方為上上之策。







聯合報黑白集/沒有自信,所以不敢自省


018-07-16 23:4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全代會上,兼任黨主席的蔡英文總統(中)以踢足球為參選人造勢。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當蔡政府支持度陷於新低,民進黨卻迎來「史上最和諧」的全代會。對於當前施政的種種困局,黨內沒有任何檢討;蔡英文簡便地把所有的錯都推給國民黨政府「不改革」。蔡總統並大力向黨員喊話,「不要被謠言擊倒,不要人云亦云,不要自我懷疑」,彷彿民進黨面對的問題都是社會大眾捏造出來的。
不僅如此,連象徵民進黨權力分配的中執、評委選舉,黨內早都「喬」好,變成同額競選。蔡英文把所有責任推給國民黨,自己卻一句反省也沒有。
民進黨何以從一個自詡民主、懂得反省的政黨,變成了「走夜路吹口哨」的政黨?答案很簡單,蔡政府施政已引發強烈的民意反彈,若再有任何內部不滿的聲音,就可能將它壓垮,所以必須徹底「消音」。要向自己人信心喊話,正反映了自信心的匱乏
但蔡英文那番做作的演說,恐怕連民進黨人都無法說服。再理直氣壯的辯護者,都無法否認「選擇性改革」已造成對立;再樂觀的觀察者,也很難相信蔡政府的各項政策真的可靠。至於那些以正義之名的政治鬥爭,則讓民主法治沉淪。這一切,真的都是前朝造成?都是惑眾妖言?
全代會中最滑稽的,是選舉造勢大會複製德國足球隊的打扮。今年世界盃,以衛冕之姿登場的德國隊,由於自我感覺太過良好,戰術保守、調度失靈,在小組賽就被淘汰。民進黨若再不自省,難保不會連結局都一起複製。







聯合報社論/丁守中「佛系選舉」策略有用嗎? 國民黨不要再迷信「基本盤」了


2018-07-16 23:4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國民黨台北市長參選人丁守中的「佛系戰法」最近受到議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提名姚文智出戰台北市長,經過一個半月造勢,始終不見起色。但根據不同民調,這場藍綠白逐鹿的戰局,原本國民黨候選人丁守中領先的局面卻發生了變化,有的稱已轉為柯文哲領先,也有說丁守中依然微幅領先。為此,丁守中的「佛系選舉」策略最近受到議論,認為他溫和低調到幾無公共能見度的策略錯誤,難以凝聚選民熱情。
這種情況其實不只發生在台北市,在新北、台中等幾個國民黨選情看好的縣市,也有類似問題。相關候選人自恃條件不錯,又認為「民心思變」對自己有利,便不積極造勢應戰,或對爭議問題採取迴避或敷衍的態度,結果卻留下「消極」的印象,造成失分。藍軍這種消極戰略若不儘速改弦更張,在民進黨改組內閣並利用全代會大舉發動反攻後,選情恐怕會繼續失血。
深一層看,藍軍候選人在各地的征戰流於消極、零散,缺乏整體的節奏和主軸,與國民黨中央的鬆散領導不無關係。照理說,民進黨中央執政成績欠佳,民怨四起,應極有利在野黨造勢反攻,分進合擊。例如,國民黨中央專攻全國性議題,宣傳民進黨的施政錯誤及師心自用,掀起全國性批評風潮;而各地候選人則針對區域性議題各自發揮,爭取地方選民的共鳴。然而,如今人們看到的景象,國民黨中央並未提出指標性的攻擊策略,只能任由選將各自發揮,吳敦義甚至被外界稱為「無主席」。如此鬆散的戰法,自然無法提供候選人所需要的火力支援,在野黨也彷彿不存在。
從結構觀察,國民黨中央的動員能量不足,主要受制於幾個因素:第一,在財務上,因國民黨全部黨產遭蔡政府凍結,無法像以往一樣提供候選人資金支援。第二,在組織動員上,仍深深受制於地方派系和恩怨,不少縣市還糾纏於閩客情結、紅黑派系、前後朝私怨,使政黨經營難以進化。第三,在議題和形象塑造上,仍未走出傳統的走街拜票模式,更不知如何運用手機及網路媒體創造話題並經營支持社群,曝光度當然遠遠不足。
除了上述原因,更嚴重的,是國民黨對於藍營「基本盤」或所謂「鐵票」的迷信。國民黨似乎以為,只要是對民進黨感到失望或厭憎的選民,下次投票就會轉而「投藍」,還給國民黨一個「公道」。事實上,歷經三次政黨輪替,台灣民主政治在國民黨和民進黨之間反覆擺盪的結果,只是導致台灣一次又一次的空轉與倒退,也加深民眾對藍綠兩黨的不信任。因此,以為民進黨執政失利,選票必定回歸藍營,其實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因為,基本盤的內容,早已在一次次選戰中產生了質變。
以台北市為例,四年前連勝文敗選,拿到四○.八二%的選票。這個數字,丁守中或許覺得就是藍軍在台北市的「基本盤」;他只要爭取到四成選票,在藍綠白三雄逐鹿的形勢下,就有絕佳的當選勝算,這可能是他採取「佛系戰法」的主因。但從首都選民的角度看,如果一個候選人凡事都沒有意見,既不發表自己的市政主張,對他人的主張也毫無興趣,選民憑什麼要相信這樣雲霧般的人物會是稱職的市長?何況,上次立委選舉,連七任的丁守中即因輕敵而敗在民進黨議員吳思瑤手中,這次難道還要舊事重演?
回顧過去三次選舉,國民黨連遭重創,一度被認為將自此淪為中型政黨,長期無法再起。如今不過短短兩年多,由於民進黨施政濫權而無能,國民黨有大好的機會攻城掠地,重新收復民心。面對大好形勢,如果因為內訌、輕敵、漫不經心等因素而自縛手腳,最後竟坐失良機,那將後悔莫及關鍵在,國民黨必須拿出嶄新的形象和論述,表現出有能力、有意志的神采;若以為「佛系戰法」可以吸引基本盤鐵票,那是大錯特錯。

【重磅快評】故宮不是台灣的?心虛的歷史課說給誰聽

.【重磅快評】故宮不是台灣的?心虛的歷史課說給誰聽
.【重磅快評】那些小國、矮將在賽事中教大家的事
.【即時短評】學者從政發威!故宮院長「陳老師」上身

.【即時短評】台南市長勝選關鍵 誰先整合成功就有機會
.【重磅快評】蔡八問怎堪民一問:當前誰在執政?








【重磅快評】故宮不是台灣的?心虛的歷史課說給誰聽


2018-07-17 12:10 聯合報  主筆室
圖為台北故宮。報系檔案照
故宮新任院長陳其南(中)昨天上任後宣布要打造台灣化的故宮,想讓故宮「土著化」、台灣化。圖/故宮提供


故宮向來是台灣引以為傲的文化資產,故宮新任院長陳其南昨天上任記者會中,卻指當今故宮仍有如「北京分院」,「沒有人會認為是台灣的故宮」,並稱主張台獨者也該尊重中華文物。一席話讓各界驚嘆「原來故宮不是我們的」,也不免質疑,尊重中華文物本來就該是不分種族文化的共識,特別強調,反倒像是心虛說給特定人士聽。
陳其南昨天記者會有如歷史課,素材都來自過去上課的投影片整理,唯一新聞資料赫然是一名大二學生的上課筆記。如此鋪排,當然是想在一開場就端出完整的故宮論述,以台灣史角度來作台灣與故宮的連結,但談到「台獨也該尊重中華文物」,就不免令人聯想暴露內心憂慮,讓人納悶這堂課究竟說給全體台灣社會聽,還是想說服(想像中的)台獨人士?
尊重各國文物本來就該是人類共識,判斷基準則主要該在於文化素養而非政治認同。以故宮去年國內遊客和國外遊客一比三比例,台灣民眾光去年就有百萬人次去故宮,數十年累積數字必然更驚人。依故宮研究,台灣民眾參觀故宮的比率,多於法國人參觀羅浮宮、英國人參觀大英博物館的比率,陳院長稱「沒人認為台灣是故宮的」,恐正有違台灣多數共識。
再者,翻開台灣史,中研院院士曹永和早提出以台灣為主體的「台灣島史」史觀,「土著化」今日看來也就是早已普遍的「本土化」說法,南院亞洲博物館之說也只遵循前院長杜正勝21世紀初規畫。陳其南昨天的歷史課,其實新意有限。
然而故宮書畫器物等不像漢人民族或文化可繼續混血改變,而是在完成當下即固定,這恐是陳其南「土著化」延續到故宮實踐的局限。策展詮釋角度當然千千萬,但若為符合土著化主軸,割捨其他可能性,恐造成藝術限縮,也恐遭影響藝術專業之譏。
台灣從20世紀到21世紀,文化本土化早是不爭事實,今日再聲嘶力竭要故宮土著化,與其說文化喊話,還更像試圖說服特定者的政治動作,陳院長談故宮,應該更具自信。不論是何史觀,也不論從哪個地圖角度看台灣,陳院長更須重視的恐是避免以意識形態框限藝術,這是陳院長將學術理論放到博物館實踐,特別是藝術博物館的實踐,必須重視的面向。







【即時短評】學者從政發威!故宮院長「陳老師」上身


2018-07-17 04:14 聯合報  記者陳宛茜╱即時報導
故宮新任院長陳其南(中),親率政務李靜慧副院長(左)、常務黃永泰副院長(右)共同宣布打造台灣化的故宮。圖/故宮提供


故宮新院長陳其南昨天走馬上任,下午立刻舉行媒體茶敘。然而這場在故宮記者接待室舉辦的「媒體茶敘」,陳其南要求故宮各處處長都得來「旁聽」;他則化身「陳老師」,為「茶敘」準備了數十張投影片,甚至現場發送他在台大歷史系上課時學生作的筆記,把應當是說明政策的「記者會」,當成「幫記者上課」的「故宮課」。
如此定位錯亂的「媒體茶敘」,導致陳其南滔滔不絕連續「上課」近一小時,便出現遭媒體打斷要求「言簡意賅」的尷尬場面。陳其南形容自己是「學者從政」,看來從學者轉換成政治人物,他恐怕還要再上一堂媒體課。
這場「媒體茶敘」一開場,陳其南便形容自己是「學者從政」,講話喜歡「說個沒完」。他也坦言「學者從政」的最大問題,是學者往往認為學術論述「將來可能改變」,且是學者一人的論述,並不代表政府或行政團隊;但這種會不斷調整的論述放到政治領域,很容易遭到攻擊,「後患無窮」。他表示,自己在這場「媒體茶敘」中所說的,只是「拋出一些對故宮未來發展的想法」,希望媒體容許他「繼續討論與修正」。
陳其南雖然有此認知,卻不知媒體生態遽變,跟他十多年前擔任文建會主委時天差地遠今時的媒體講求速度、要求政治人物講信用,「君子一言,駟馬難追」,哪有耐心容許政治人物對說出口的政策「繼續討論與修正」。
況且,這場活動既然是「媒體茶敘」而非「故宮歷史課」,對象是媒體而非學生;身為故宮院長,在此時此地說出的政策都應經過一定時間的醞釀與規劃,而不是「容許不斷修正」的暫時性想法。否則,若非是牽動國家社會發展的長遠公共政策,記者又何須報導院長「個人一時之想法」?
以陳其南的故宮南院政策為例,他提出以台灣作為「東亞地中海文明中心」的概念,在此一文化概念下,故宮南院興建琉球館、葡萄牙館等新館,再加上原定的「國寶文物修復展示館」,以「博物館群」的概念增加故宮南院的觀光能量。
然而,「台灣是東亞地中海文明中心」乃嶄新學術論述,要累積多少研究,才能撐起南院興建琉球館、葡萄牙館這些「博物館群」和策展相關展覽?其所需要的時間絕對超過陳其南目前可確定的兩年任期。學術論述和具體政策之間的落差,身為故宮院長怎可不知?
學者從政的另一個弱點,是說話冗長失焦。陳其南昨天花了很長時間,說明他「故宮台灣化」的理念,希望台北故宮成為「台灣人的故宮」,期許台灣人解開意識形態的糾結,「即使主張台獨,也可以尊崇中華文物,甚至把中華文物保存得比大陸更好」。然而,他的論述過度冗長、繞來繞去,很容易讓現今「標題取向」的媒體斷章取義,簡化陳其南的論述為「主張台獨」,給他貼上「台獨故宮院長」的標籤。陳其南說期待跟北京故宮合作,一旦被貼上「台獨院長」的標籤,對岸怎可能遞出橄欖枝?
台灣多的是「學者從政」,而學者轉型政治人物,因失言惹禍或下台的例子,也是屢見不鮮。陳院長既已選擇「學者從政」,便應學習放下「學者/老師」的個人身分與身段,換上「院長」的政治新身分—在公開場合說的每一句話,都不能只對自己負責,而必須對故宮與政府團隊負責






【重磅快評】那些小國、矮將在賽事中教大家的事


2018-07-17 10:33 聯合報  主筆室
克羅埃西亞雖在冠亞軍決賽落敗,卻贏得舉世的尊敬。 (新華社)


世足賽、溫網連著十來天的精彩賽事,球迷不錯過,非球迷也跟著烏龜吃大麥湊熱鬧,熬夜跟著賽事起伏。勝負之外,慢慢沈澱出一些心得,勝敗其實毫不僥倖,人生道理莫過於此。
不先介紹比賽的金杯、銀盤,大賽事總有些振奮小個兒民族的事例,有人行,我們當然也行。先介紹溫網阿根廷選手施華茲〈Schwartz man〉,他身高號稱170公分,號稱表示一定不到、沒有170公分,在溫網16強對戰南非巨人203公分的安德森,施華茲贏了,靠著不懈的纏鬥,至今小巨人也拍進溫網前16。
台灣選手參與國際賽事絕對是拚了老命的苦練,但經常不幸的賽事失利,總推稱身高、體型先天不如人;其實這最後一哩的心理障礙可能更甚於實質形體障礙,阿根廷施華茲克服了至少30公分的身高障礙,台灣選手要跨越的級距顯然小得多。
其實,一山更比一山高,南非巨人雖然203公分,但他碰上美國更大號的Isner〈伊斯那〉,仍然擊倒他,說明身高不是絕對,應戰的意志才重要。
世足賽,起先沒人看好冰島、克羅埃西亞這些幾百萬人都不到的小國,依金字塔理論,基礎有限,哪裡可能培育出足球大軍?但這兩國球員驚人的奮戰,冰島贏得精彩的勝利,牙醫教練、導演是守門員,過去的大家對球隊的認知其實可棄置,意誠則靈,誰管你之前幹什麼的?
約帥行,克服大低潮,至少大滿貫賽事10多場畏戰、怯戰,坐視世界排名從第一掉到10名之外,等於承認網球生涯結束,尤其搶冠面對拍掉費天王的南非巨人安德森,其間的心理壓力,每位觀賽者都能深刻體悟。
「大雞慢啼」是安德森自稱的敗戰主因,常態上,巨人到第2局會慢慢醒過來,第3局回到賽事巔峰,之後力挽狂瀾,反敗為勝;安德森怪自己對戰約帥到第3局才回過神,自己雖有身高優勢,但仍然敗下陣來。
精彩總在頒獎場合。約帥不滿5歲的兒子照溫網規定不能進場,這小子卻意外闖進觀眾席,搶到觀眾席旁,看到喬帥領獎,「爹地、爹地」的猛叫,溫網的立意溫馨不就是如此?

聯合筆記/小國竄起的世界盃

.中美大博弈 潛龍勿用到見龍在田
.談完管案、課綱… 葉俊榮是中立教長或政治教長?
.欣賞體育大戲 找適合項目演出
.聯合筆記/小國竄起的世界盃
.捧起世足金盃 是「最後的非洲隊」
.什麼時候 能大聲快樂唱國歌?
.願景回響/長壽台灣 是幸福 也是挑戰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小國竄起的世界盃


2018-07-16 23:45 聯合報  蕭白雪
克羅埃西亞雖在決賽落敗,卻贏得尊敬。 (新華社)


四年一次的世界盃華麗結束,除了勇奪冠軍的法國外,克羅埃西亞、 比利時、冰島等許多人眼中的「小國」,在本屆賽事中,比起傳統足球大國的表現,更引人關注。
巴西、德國、義大利、阿根廷等四大傳統足球強國,不只是參與世界盃次數最多的國家,在本屆之前的廿屆世足賽中,就囊括十五次的冠軍;只不過,今年義大利連進入世界盃的門票都沒拿到,其他三國也都沒擠進四強賽。
反而是人口只有卅三萬的冰島,首度進入世界盃,一開始就贏得各方注目,從逼和阿根廷、挺進八強,這個近年來國人常去欣賞極光的國度,球員的表現、個個都有第二專長的經歷,為冰島作了最好的國際宣傳。
人口只有四百多萬的克羅埃西亞雖然輸掉冠軍,但被形容贏得全世界尊敬。戰亂中出生、成長的球員故事、世足賽的表現,都讓這個東歐小國,儘管國內經濟、政治仍在混亂中,仍能成為全球關注焦點;連其國內支持度不到兩成的女總統,都藉此沾光
領土面積與台灣差不多的比利時,人口數只有台灣的一半,夾在德、法兩大強國間,比利時人總愛形容自己是小國;跟台灣一樣擁有許多世界隱形冠軍產業,近年來荷語區與法語區的統獨爭議,跟台灣也有得拚
跟台灣不同的是,不太有所謂國家民族大義的比利時,在世足賽期間,不論荷語區、法語區的民眾,多數仍為比利時隊的表現加油,給予掌聲。
有趣的是,就像比、法之戰時,當法國隊進球,在場觀賽的比利時國王菲利普會立刻起身向法國總統馬克宏握手恭賀;位於法、比邊境的小鎮,還有街角的咖啡廳,一邊掛著法國國旗、一邊掛比利時國旗,在比利時工作的法國人不少,也有在法國上班的比利時人,國與國之間,雖有差別,但已非楚河漢界般敵我之分。
在這變化快速的地球村時代,就像傳統強國消失在四強爭霸戰之外,在大國間求生存的小國,或許更具爆發力與競爭力。






談完管案、課綱… 葉俊榮是中立教長或政治教長?


2018-07-16 23:58 聯合報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校長(台北市)
新任教育部長葉俊榮。 記者王騰毅/攝影
季青漫畫


內政部前部長葉俊榮轉任教育部長,由葉部長交接後的談話顯示,那些對大學自主和對管中閔案抱持希望的人,恐怕還是會捶胸頓足,鬥爭才是民進黨的天性,和解共生絕對不是選項
葉部長致詞時提到他和水的關係,「經過十幾年的磨練,我才可以放手跟水互動」,他說他其實不必去對抗水,「因為我本來就浮得起來」。既然葉部長對水如此了解,他應該記住老子所說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教育應該善利萬物而不爭,對於管案、對於課綱,葉部長是否已經有了先見或成見?
葉部長提出三項選擇來解開管案僵局。其一就是台大盡速重啟遴選,這樣才能「合乎我們期待」。我們是誰?不外乎就是蔡總統和賴院長。
其二就是現在的進行式,將此事件交由司法單位來處理,全權交由司法做出判斷。葉部長說這個時程將會拉得很長,也會對台大造成不小的傷害。可是難道這樣對政府、對教育部和對葉部長就不會造成傷害?葉部長身為台大校友和台大教授借調,忍心看自己任教的母校被政府如此對待和折磨?
其三是必須要走出一條新的路。葉部長認為過去教育部和台大只有公文往返,未來希望雙方積極討論,建立互信,做一些「有溫度」的溝通,看起來像是要對台大「摸頭」。但台大堅持大學自主,應該不會低頭,而且溝通若只有台大重啟校長遴選的選項,就不是溝通。除非葉部長明示在第三選項下,教育部也可能在某些條件下聘任管中閔,否則有溝通但沒溫度,結果都一樣。
教育應該中立而獨立於政治之外,很可惜葉部長在接任致詞時沒有做此宣示如果教育無法中立,教育部長心中存有黨派之私,是做不好教育工作的。在管案和即將進行的課綱審查,我們就可以看出葉部長是真正中立的教育部長還是政治的教育部長了。
人才是國家興盛的關鍵,葉部長還要解決人才出走的問題。戰國時代秦王政因聽信讒言而下逐客令,驅逐所有六國客卿,還好李斯寫了一篇「諫逐客書」,才讓秦王收回成命,也才促成未來的秦國統一中國。李斯在「諫逐客書」中說:「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現在政府小心眼,連管中閔都容不下,小圈子用人,那麼人才流失就是必然的。
葉部長上任,想著「為何不是我」的人固然不少,但慶幸「還好不是我」的人恐怕更多,因為經過二十幾年的教改和政黨輪替,教育政策隨著主政者的個人喜惡而飄搖,教育部要去化解和救火的問題真的可說是「罄竹難書」,唯有讓教育的問題回歸教育專業,然後再結合眾多專家和家長的意見,才能讓我們的教育再度成為國家驕傲和推動國家進步的原動力。






中美大博弈 潛龍勿用到見龍在田


2018-07-17 00:02 聯合報  石齊平/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香港)
美國總統川普(右)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 (美聯社)


川普說:「貿易戰是好事,要贏很容易。」於是發動了對所有貿易對手國的貿易大戰,當然,針對性最強的無疑是中國。
美國的遏華戰略從小布希到歐巴馬到川普已經是「3.0」階段了,一再加碼,本質未變,始終是「修昔底德陷阱」的邏輯。
「修昔底德陷阱」指的是老大老二之間的矛盾。美國作為一貫的老大,感受到越來越大的被挑戰甚至被取代的壓力,從而要對付中國,可以想像;值得注意的是老二的變化,不僅中國GDP在全球排名迅速躍升,中國的對外方針政策也正出現結構性、本質性的巨大變化。
六月下旬中共舉行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主題為「努力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習近平首次提到「把握國際形勢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角色觀」。這次會議應是總結了習近平上任以來在外交思想與政策上的重要發展,並在外交戰略上作出重大變革—也就是韜光養晦的基礎上邁向有所作為
眾所周知,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提出了韜光養晦,目的在讓中國能好好把握一個有利於和平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韜光養晦至少有兩層涵義,一是不強出頭;二是能忍則忍。不強出頭在那時不難做到,以當時中國實力,就算硬要出頭,別人也未必把你看在眼裡;主要是忍,銀河號事件,中國忍了;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中國忍了;一九九九年炸館事件,中國忍了。
到二○一○年,中國GDP超過了日本成了全球老二,中美正式掉入「修昔底德陷阱」中,這時再講韜光養晦再放低姿態,其實作用不大,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這即是從歐巴馬「亞太再平衡」到川普「印太戰略」的現實背景。是以習近平必須面對新形勢探索中國的新對外方針與外交思想:
二○一二年,上任前訪美提出建構「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概念;
二○一三年,派外長王毅訪美,提出「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作為「新型大國關係」的內涵;
二○一三年十月,針對周邊外交提出「親、誠、惠、容」理念;
二○一四年五月,在上海「亞信峰會」上提出「亞洲的安全歸根結柢要靠亞洲人民來維護」;
—中共十八大報告正式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發展理念;
二○一八年六月,在會見美國國防部長馬提斯時,習近平指出,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會走擴張主義和殖民主義道路。
借用易經概念,中國的崛起與復興,目前正處於由「潛龍勿用」邁向「見龍在田」的階段。韜光養晦是前者,有所作為是後者,因為:
一、美國已認定中國是它最大的競爭對手甚至是潛在敵人了,韜光養晦的現實背景已不復存在。
二、中國願與美國共建新型大國關係,但前提是「不衝突、不對抗」,美國如做不到,甚至還在全球搞霸權主義,中國只能「反霸」。
三、中國願意對全球治理作出貢獻,不但主張「人類命運共同體」,還倡議主導一帶一路。
中美世紀全球大博弈這盤棋,中國要開始下先手棋了。







欣賞體育大戲 找適合項目演出


2018-07-17 00:05 聯合報  蘇嘉祥/國立體大兼任助理教授(台北市)
曾俊欣。 圖/擷圖自ITF官方推特


連續一個月的世界盃足球賽,在全世界掀起運動高潮,後半段剛好和一年一度的溫布頓網球賽重疊,運動迷們享受了兩周激情過癮也忙碌的十五天,國內再度掀起催促政府強化足運,甚至定下期限參加世足的要求
前天是冠軍出現的「決賽日」,世足冠軍法國出現了,溫布頓男單冠軍約克維奇出現了;就在溫網主場中央球場隔壁的「第一球場」,我們台灣人沒有缺席,十七歲的永和夜市小子曾俊欣,打敗英國選手也獲得「青少年組」男單冠軍
球賽後的夜晚,曾俊欣和約克維奇等優秀選手,一起參加溫網主辦的「冠軍晚宴」,一大堆體育經紀人、名教練主動投帖,希望成為曾俊欣的「服務團隊」…
世足、溫網這兩個世界頂尖的國際賽事,受到全世界運動迷、政治人物的關注。選手出現在冠軍頒獎台上,不但個人名利雙收,他背後的團隊、家人、國人也與有榮焉;曾俊欣在這個節骨眼,讓中華台北台灣出足鋒頭。
猶記四十年前,我們的網球也是乏善可陳,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台維斯杯網賽,不但打不過日本、印度,就連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也贏不了,但當時國內網球界認定網球運動受身材體型限制較小,國人的運動技巧機靈,加上我們有全世界最好的網球拍、球鞋製造工廠,決定全力推展少年及青少年網球。
三、四十年下來,我們配合家長們全力投入,網球果然從亞洲末段班逐步推進到亞洲中段、前段班,如今青少年階段我們更是世界前段團隊。
青少年選手王思婷、盧彥勳、王宇佐、詹詠然、謝淑薇到去年的梁恩碩,今年的曾俊欣…,我們灌溉出很多不錯的青年選手,也曾經在滿貫級的「四大賽」女雙「公開組」獲得多次冠軍,這是家長、教練和政府共同努力的結果,也證明科學分析、經驗法則在體育的重要
世界盃足球賽的水準,有如籃球界的NBA、棒球界的MLB大聯盟,如今電腦數位資訊取得容易,看比賽、抓取資料都很容易,我們的體育幼苗現況、足球硬體設備,以及國人的體力、肌耐力、爆發力…,適不適合發展足球,其實都可以先進行科學分析;我們可以適應足球賽更快速敏捷的追逐嗎?有應付更激烈衝撞的體質嗎?
如將世足賽當作四年一度的體育大戲來看,就如同四年一度的奧運會,有些運動如韻律體操、水球、一百公尺競賽…都很好看,但是,我們先以欣賞角度觀賞,不必強求一定上台當演員。
教育部體育署也不要貿然投下大筆珍貴資源,先看看大陸足球的經驗,我們再決定下一步如何走,可能會更好。





捧起世足金盃 是「最後的非洲隊」


2018-07-17 00:06 聯合報  曾柔媗/研究生(台北市)
法國隊有半數球員是移民第二代。 (美聯社)


本屆世足賽奪冠的法國隊,球員半數以上是移民第二代,又被稱為「最後的非洲隊」,也讓我們重新注意歐洲的種族歧視和難民政策。
法國是民族多元的國家,人口大約有五分之一來自移民,其中非裔人口占四百萬人以上。種族歧視的問題常在新聞、評論和各種統計數字出現。以這次世足盃為例,在熱身賽對戰俄羅斯時,場邊的球迷不時有歧視言論。而法國的人權諮詢委員會調查指出,每年因種族歧視違法的犯罪多達二千餘起,其影響不容忽視。
在歐洲難民政策方面,從二○一五年開始由德國主導的移民政策,大量的難民前往歐洲。難民不應該跟恐攻畫上等號,但在歐洲生存不易導致許多社會問題。在極右派和民意的壓力下,歐洲各國紛紛改變移民政策,連人權意識高漲的德國也有遣返難民的行動。
上月,歐盟中十六個國家的領導人在布魯塞爾召開難民峰會,達成協議。非法入境者須先安置在歐洲或非洲北部的拘留中心,必須通過國際難民資格的審查,如不符合將遞解出境。依據舊政策,難民在等待合法居留的審核期間可自由行動,現行政策演變成先逮捕後釋放,衍生許多人權問題。
反觀這次世足賽法國隊的優異表現,球員半數也是來自於移民,若非對法國的認同度高,如何披著國家隊戰袍為法國帶來一場場勝利。而現行歐洲的移民緊縮政策破壞了人權和民族多元性,更增加了社會對於外來移民的歧視。難民的社會問題應該回到內部來檢討,應給予妥善安置、教育和工作機會。經過時間,有一天他們一定能成為國家的中堅分子。
在為足球賽喝采的同時,我們也會有夢想。希望有一天這個世界不再有任何形式的歧視,所有不同性別、種族、膚色、國籍、階級的人都能在世界各個角落快樂幸福的生活。







什麼時候 能大聲快樂唱國歌?


2018-07-17 00:15 聯合報  顏子龍/餐飲服務業(高雄市
世足巴西對上墨西哥之戰,雙方球迷都大聲唱自己的國歌。圖為巴西門將艾利森(後)與墨西哥赫南德茲在門前激烈攻防。 (路透資料照)


本屆世足,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七月二日那天,十六強,巴西對上墨西哥。開場前,按慣例,兩隊各自引唱自己的國歌。球員們各個仰天開口大聲唱;觀眾席,球迷唱得更是用力!黃衫(巴西)一片的觀眾群,我相信,相鄰座未必有相同的政治立場。綠衣(墨西哥)一片的觀眾群,我也相信,前後排也可能不是同黨同派。然,唱起「國歌」來,卻齊聲響徹天地,且唱得快樂無比。很令人羡慕,也打動我心!
唱國歌本是自然再不過的一樁美事!熱愛自己國家、唱國歌理之當然爾。歌詞含意未必在引唱過程中被字字斟酌,也不必。牽動的那股愛國心,隨曲調的初奏,即伴隨開口由衷流瀉而出。
而今,我國在各國際場合,僅能以「國旗歌」充其量。不探究歌詞內容,已漸漸搞不清楚哪個曲目是國歌?甚至「三民主義」,下一句到底要接物產豐隆?還是山川壯麗?已錯亂到「上句不接下句」之地步。能否唱完整首國歌已成問題,更別說「大聲快樂」唱。
國歌,在上位者開起口來,遮遮掩掩地。難怪我等這般小老百姓,連開口的勇氣也沒,一開口還帶點罪惡感似的。國家認同這大課題,小老百姓無能為力。可,這國歌,怎會讓國民不知該往哪裡唱?
我很納悶,他們為何可這麼快樂地唱國歌?而我們…






願景回響/長壽台灣 是幸福 也是挑戰


2018-07-17 00:12 聯合報  楊志良/前衛生署長、台灣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
台灣邁入高齡社會,構建長期照顧網,是刻不容緩的議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成功常是挑戰的開始,若未能及時因應挑戰,就會成為失敗的開端。
從個人及家庭而言,台灣人在某些方面很幸福,但這些幸福也造成很多的挑戰。首先,由於公共衛生及健保的成功,台灣人從來沒有這麼長壽及健康。
人口越長壽,老年人口越多,社會的挑戰就越多。因應不及,台灣版的「楢山節考」情節,就會不斷上演(將七十歲以上老人棄於山上凍死)。台灣近年有紀錄的,照顧者因未獲得適切支持,結束被照顧親人生命的悲劇,至少有五十件,包括夫殺妻、子弒母、兄殺弟、媳殺婆。長期照護至目前為止,可說是「成功是失敗的開始」。
人口老化與少子化是一體的兩面,台灣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國家已經少生了,虐兒、棄兒卻十分嚴重。登記有案的虐兒事件每年超過一萬件,棄兒每年近五百件。這樣下去,台灣壽命延長、經濟繁榮、自由民主的成功,反會成為失敗的開始。
北歐國家曾經歷少子化,但現在早就恢復平均每對夫婦約生兩個小孩。克服少子化的主因是,他們願負擔高額賦稅(占GDP卅至四十%以上)讓小孩由父母負責養育,轉變為由社會集體養育。因此北歐及西歐將一名小孩養育到廿歲,父母只需花費可支配所得的十%左右,而台灣則要六十六%。台灣已成為四不一沒有(不婚、不育、不養、不活,年輕人沒有前景)的國家。
難道台灣就沒有願景了嗎?早在二千五百年前,〈禮運大同篇〉就描述了社會應有的願景:「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不少北歐國家不早就做到了?
台灣因為大家不信任政府,不樂意交稅,稅賦只占GDP十二%,為現代民主國家中最低者,政府能提供服務的能力有限,從公立托兒所、幼兒園少得可憐,及長照2.0已成芭樂票就可知。因此民間社區團體「自救」是最好的方法。
本人曾建議台灣女性一生服務社會一年,協助照顧小孩及失能長者,馬上被酸民圍剿,認為是歧視女性。然而男性已服了七十年的義務役、社會役,難道不是歧視男性?全世界幾乎所有的國家,服兵役的多是男性,幼稚園、托兒所照顧員則以女性為主,這是性別分工。既然無法建立制度性的機制相互幫忙,家庭又漸失功能,那只好由互動較多的團體建立相互扶持的機制。
弘道基金會、老五老基金會、高發會等等民間組織,提供了長者的「社會連結」目前更組織全民造福(照服)時間銀行聯盟,參加聯盟團體各自徵求內部會員或員工,經過一致的訓練及認證,提供團體內需要照顧者各項服務(可以是失能的長照,也可以僅是陪伴,或是對孩童的照顧),計算點數加以紀錄,當自己需要時優先提領。
自助助人,就類同捐血後可優先接受輸血,但不必一對一對價,先在團體內辦理,因平日互動頻繁互信度較高,容易形成互助團體,未來再以跨團體為目標,創造沒有孤獨也沒有棄老、虐老、棄兒、虐兒的祥和社會

黃介正/習近平力爭對台戰略主動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黃介正/習近平力爭對台戰略主動
.王健壯/大法官不能初一十五不一樣

.李清志/台北秘境潮空間
.李清志/台北秘境潮空間
.周行一/見樹與見林的學習
.趙春山/台灣應避免身陷中美角力的困境
.薛承泰/台灣未來年表
.馬凱/不分青紅皂白 人民力量最大
.葉銀華/小米到底有沒有賺錢?

.王文華/輸了,更能展現「贏家」風範?
.陳亮恭/超高齡高速列車 台灣步履蹣跚
.洪蘭/一個無知決策 禍延三代
.嚴震生/台灣真正流失的價值—同理心
.盛治仁/打擊假新聞 社群媒體有責任
.劉維公/「吸管之亂」與諾貝爾經濟學獎
.黃介正/「習近平外交思想」確立
.王健壯/大法官忘了一五一號解釋?







黃介正/習近平力爭對台戰略主動


2018-07-16 23:43 聯合報  黃介正(作者為淡江大學戰略研究所副教授,戰略暨兵棋研究協會理事長)
國民黨前主席連戰(左)13日在北京人民大會堂會見中共總書記習近平(右),習近平以「老朋友」稱呼連戰,並用「形勢複雜嚴峻」來形容目前的兩岸關係。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習近平的對台政策基調,在歷經五年多任期、新時代指導思想確立,於去年十月中共「十九大」報告中,已經完整成型。原則方向的確立並不代表心想事成之工作順暢,也不意味國際強權形勢全無影響。習近平在朝鮮半島危機稍顯緩解,美中貿易大戰發端之時,此番主動邀約國民黨前主席連戰率領泛藍領袖及各界代表會晤,意在宏觀調控、重握戰略主動
兩岸關係錯綜複雜,本非在溫室或無菌室中演進發展,亦不是兩岸領導人談好即可的局面。在周邊形勢萬變,強權縱橫捭闔之中,台北或北京均有「不完全操之在己」的處境,面對兩岸以外勢力的滲入,影響力道最鉅的即為美國。
從少數國內媒體六月四日報導,親綠國防智庫提議租借南沙太平島予美方,至今未獲得官方徹查並公開釐清來源;以至六月十二日美國在台協會新館落成儀式,有無美國高官參與及制服陸戰隊員進駐的諸多猜測討論;再到七月七日美兩艘軍艦穿越台灣海峽,係由我國防部率先發布訊息,台美雙邊關係進展,頗易令人產生諸多想像。尤其在美國國會近兩年一連串涉台立法及提案頻頻出台之後,美國政府將台灣視作政策工具更顯直接公開。
北京一向認定:「台灣問題是中美兩國之間,最重要也是最敏感的核心問題」,幾十年來,美國早已耳熟能詳、屢試不爽,川普總統就職前,接聽一通蔡總統的賀電,再獲證實無誤。若要將美國的手自台灣這個按鈕上移開,北京不僅僅要在「中美新型大國關係」的全球戰略布局中,有技巧地審慎因應,還要能在兩岸關係上握有主動。
習近平掌權伊始,恰逢兩岸關係走向負面,二○一三年《兩岸服貿協議》簽署卻無法獲得立法院備查,隔年太陽花學運占據立法院,《兩岸協議監督條例》至今仍是空中樓閣。去年中共十九大召開前,「砥礪奮進的五年」大型成就展中,對台工作部分,也只有「馬習會」的照片較為突出。
近來大陸推出若干吸引民間的措施,卻又對台外交封殺、軍事威懾的手段,軟硬兩手卻皆屬戰術作為。綜觀當前台灣內部綠營強勢執政、藍營各自為政的現實,一時間難見扭轉美台關係走向、形塑台灣政治版圖之戰略效果。
習近平在接見連戰之談話中,坦承兩岸關係「形勢嚴峻」,但稱「大道之行,勢不可擋」,還特別強調「自己強烈的歷史及民族責任感」;雖然讓人感受到大陸對台「和平」的基調沒有改變,但習本人從國際大局、民族復興、自身發展處理兩岸關係卻充滿自信,看不出短期內調整對台工作方針之跡象。
此次習近平主動高規格邀約連戰全團到訪,固可視為大陸整體對台所走的一步棋,是否有機緣再次引導兩岸良性互動,言之過早。眼看兩岸目前冷對抗的僵局,還將持續相當時日,我們當然要有堅韌的耐性,但絕不能全然被動地以負面意識處理兩岸關係,否則將在歷史的馬拉松中提前出局。

名家觀點/看看台商登陸上市的六種模式

名家觀點/看看台商登陸上市的六種模式


2018-07-17 01:45 經濟日報  葉銀華(作者是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

從最近發展狀況,可發現大陸證監會持續吸引新科技、高端製造與半導體業到大陸上市的決心,再加上台商紛紛直接申請A股上市,使得大陸股市的磁吸效應已非個案,因此本文有系統性地介紹台灣上市公司與台商赴大陸上市的六種模式,並論述對台灣資本市場的影響。
第一種模式是國內註冊之台灣上市公司,分割旗下大陸子公司在大陸申請上市(稱為T+A模式)。前年底,台灣亞翔工程以旗下之亞翔集成在上海交易所上市,其主要業務潔淨室工程建設,正是大陸走向高端製造所需,開起首例;再來是今年6月初上市的富士康互聯網。
不僅如此,6月底聯電宣布子公司和艦申請A股上市而榮成紙業大陸子公司榮成環保科技也遞件申請。另外,據調查,目前還有十幾家上市櫃公司有同樣的想法。
第二種模式是在外國註冊之台灣上市公司(F股),分割旗下大陸子公司在大陸申請上市(稱為F+A模式)。7月10日受母公司臻鼎(F股)轉移印刷電路板業務的鵬鼎公司,獲大陸證監會同意上市申請,成為此模式首例。而之前聯德控股以旗下聯德精密材料申請初次上市,去年11月底未獲證監會通過,但受鵬鼎的鼓舞,聯德應還會再遞件申請。
第三種模式是在大陸的台商企業直接在上海或深圳交易所上市(稱為直接A股模式)。此種模式最多,至去年底還在大陸掛牌的就有18家,這些公司主要著重於大陸內需市場,例如:上海元祖夢果子、艾艾精工、優德精密
第四種模式是原先台灣上市公司,先申請下市,再到大陸上市(稱先下後上模式)。此種模式不確定性大,代表案例有鼎捷軟件與環旭電子第五種模式是台灣上市公司收購大陸的上市公司(稱為借殼上市),此種模式案例最少,可以華映科技於2009年收購福建閩東電機為例
第六種模式是台灣上市公司,以在大陸子公司讓大陸戰略投資人入股,接著該子公司在大陸申請上市(稱為修正式T+A模式)。雖然此種模式還未有在大陸上市的實例,但已漸漸形成作用。此模式起因於政府否決大陸企業參股台灣上市公司,因而改成參股其在大陸的子公司,並取得控制權。
例如:大陸紫光集團取得南茂子公司上海宏茂55%股權以及大陸連接器大廠立訊取得美律在大陸子公司51%股權
上述的六種模式,第三種模式會持續增加,而第一、二、六種模式將突破個案走向一種趨勢。這些現象將對台灣資本市場造成何種影響?上述六種模式的公司,大部分原本是可以吸引回台以F股掛牌,但現在這些公司卻在大陸上市。
再者,第一、二、六種模式而言,雖然對母公司的價值發現並非壞事,但重要子公司到大陸掛牌,隨著大陸經濟發展、搭配估值高的特性,大陸子公司會持續增資,母公司對子公司持股比率可能愈來愈少;而且集團主要投資在大陸,屆時母公司的重要性日益降低,稀釋台灣股東的權益與資本市場的重要性。
台灣上市櫃公司品質平均還算不錯,股市相關制度尚稱健全,但是近幾年待改善之處是缺乏大型、有爆發性成長的新上市公司,同時股票市場籌資能力下降。唯有解決此二項問題,才能提升台灣股市競爭力,降低上述六種模式的負面影響。


葉銀華

專長公司治理、合併與收購、兩岸金融、金融機構管理,曾任金管會委員、行政院改革公司治理專案小組委員、證券櫃檯買賣中心監察人、保險安定基金董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