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7月17日 星期二

聯合筆記/小國竄起的世界盃

.中美大博弈 潛龍勿用到見龍在田
.談完管案、課綱… 葉俊榮是中立教長或政治教長?
.欣賞體育大戲 找適合項目演出
.聯合筆記/小國竄起的世界盃
.捧起世足金盃 是「最後的非洲隊」
.什麼時候 能大聲快樂唱國歌?
.願景回響/長壽台灣 是幸福 也是挑戰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小國竄起的世界盃


2018-07-16 23:45 聯合報  蕭白雪
克羅埃西亞雖在決賽落敗,卻贏得尊敬。 (新華社)


四年一次的世界盃華麗結束,除了勇奪冠軍的法國外,克羅埃西亞、 比利時、冰島等許多人眼中的「小國」,在本屆賽事中,比起傳統足球大國的表現,更引人關注。
巴西、德國、義大利、阿根廷等四大傳統足球強國,不只是參與世界盃次數最多的國家,在本屆之前的廿屆世足賽中,就囊括十五次的冠軍;只不過,今年義大利連進入世界盃的門票都沒拿到,其他三國也都沒擠進四強賽。
反而是人口只有卅三萬的冰島,首度進入世界盃,一開始就贏得各方注目,從逼和阿根廷、挺進八強,這個近年來國人常去欣賞極光的國度,球員的表現、個個都有第二專長的經歷,為冰島作了最好的國際宣傳。
人口只有四百多萬的克羅埃西亞雖然輸掉冠軍,但被形容贏得全世界尊敬。戰亂中出生、成長的球員故事、世足賽的表現,都讓這個東歐小國,儘管國內經濟、政治仍在混亂中,仍能成為全球關注焦點;連其國內支持度不到兩成的女總統,都藉此沾光
領土面積與台灣差不多的比利時,人口數只有台灣的一半,夾在德、法兩大強國間,比利時人總愛形容自己是小國;跟台灣一樣擁有許多世界隱形冠軍產業,近年來荷語區與法語區的統獨爭議,跟台灣也有得拚
跟台灣不同的是,不太有所謂國家民族大義的比利時,在世足賽期間,不論荷語區、法語區的民眾,多數仍為比利時隊的表現加油,給予掌聲。
有趣的是,就像比、法之戰時,當法國隊進球,在場觀賽的比利時國王菲利普會立刻起身向法國總統馬克宏握手恭賀;位於法、比邊境的小鎮,還有街角的咖啡廳,一邊掛著法國國旗、一邊掛比利時國旗,在比利時工作的法國人不少,也有在法國上班的比利時人,國與國之間,雖有差別,但已非楚河漢界般敵我之分。
在這變化快速的地球村時代,就像傳統強國消失在四強爭霸戰之外,在大國間求生存的小國,或許更具爆發力與競爭力。






談完管案、課綱… 葉俊榮是中立教長或政治教長?


2018-07-16 23:58 聯合報  張瑞雄/台北商業大學校長(台北市)
新任教育部長葉俊榮。 記者王騰毅/攝影
季青漫畫


內政部前部長葉俊榮轉任教育部長,由葉部長交接後的談話顯示,那些對大學自主和對管中閔案抱持希望的人,恐怕還是會捶胸頓足,鬥爭才是民進黨的天性,和解共生絕對不是選項
葉部長致詞時提到他和水的關係,「經過十幾年的磨練,我才可以放手跟水互動」,他說他其實不必去對抗水,「因為我本來就浮得起來」。既然葉部長對水如此了解,他應該記住老子所說的,「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教育應該善利萬物而不爭,對於管案、對於課綱,葉部長是否已經有了先見或成見?
葉部長提出三項選擇來解開管案僵局。其一就是台大盡速重啟遴選,這樣才能「合乎我們期待」。我們是誰?不外乎就是蔡總統和賴院長。
其二就是現在的進行式,將此事件交由司法單位來處理,全權交由司法做出判斷。葉部長說這個時程將會拉得很長,也會對台大造成不小的傷害。可是難道這樣對政府、對教育部和對葉部長就不會造成傷害?葉部長身為台大校友和台大教授借調,忍心看自己任教的母校被政府如此對待和折磨?
其三是必須要走出一條新的路。葉部長認為過去教育部和台大只有公文往返,未來希望雙方積極討論,建立互信,做一些「有溫度」的溝通,看起來像是要對台大「摸頭」。但台大堅持大學自主,應該不會低頭,而且溝通若只有台大重啟校長遴選的選項,就不是溝通。除非葉部長明示在第三選項下,教育部也可能在某些條件下聘任管中閔,否則有溝通但沒溫度,結果都一樣。
教育應該中立而獨立於政治之外,很可惜葉部長在接任致詞時沒有做此宣示如果教育無法中立,教育部長心中存有黨派之私,是做不好教育工作的。在管案和即將進行的課綱審查,我們就可以看出葉部長是真正中立的教育部長還是政治的教育部長了。
人才是國家興盛的關鍵,葉部長還要解決人才出走的問題。戰國時代秦王政因聽信讒言而下逐客令,驅逐所有六國客卿,還好李斯寫了一篇「諫逐客書」,才讓秦王收回成命,也才促成未來的秦國統一中國。李斯在「諫逐客書」中說:「是以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擇細流,故能就其深。」現在政府小心眼,連管中閔都容不下,小圈子用人,那麼人才流失就是必然的。
葉部長上任,想著「為何不是我」的人固然不少,但慶幸「還好不是我」的人恐怕更多,因為經過二十幾年的教改和政黨輪替,教育政策隨著主政者的個人喜惡而飄搖,教育部要去化解和救火的問題真的可說是「罄竹難書」,唯有讓教育的問題回歸教育專業,然後再結合眾多專家和家長的意見,才能讓我們的教育再度成為國家驕傲和推動國家進步的原動力。






中美大博弈 潛龍勿用到見龍在田


2018-07-17 00:02 聯合報  石齊平/鳳凰衛視資深評論員(香港)
美國總統川普(右)與中國大陸國家主席習近平。 (美聯社)


川普說:「貿易戰是好事,要贏很容易。」於是發動了對所有貿易對手國的貿易大戰,當然,針對性最強的無疑是中國。
美國的遏華戰略從小布希到歐巴馬到川普已經是「3.0」階段了,一再加碼,本質未變,始終是「修昔底德陷阱」的邏輯。
「修昔底德陷阱」指的是老大老二之間的矛盾。美國作為一貫的老大,感受到越來越大的被挑戰甚至被取代的壓力,從而要對付中國,可以想像;值得注意的是老二的變化,不僅中國GDP在全球排名迅速躍升,中國的對外方針政策也正出現結構性、本質性的巨大變化。
六月下旬中共舉行中央外事工作會議,主題為「努力開創中國特色大國外交新局面」,習近平首次提到「把握國際形勢要樹立正確的歷史觀、大局觀、角色觀」。這次會議應是總結了習近平上任以來在外交思想與政策上的重要發展,並在外交戰略上作出重大變革—也就是韜光養晦的基礎上邁向有所作為
眾所周知,鄧小平在改革開放初期提出了韜光養晦,目的在讓中國能好好把握一個有利於和平發展的戰略機遇期。韜光養晦至少有兩層涵義,一是不強出頭;二是能忍則忍。不強出頭在那時不難做到,以當時中國實力,就算硬要出頭,別人也未必把你看在眼裡;主要是忍,銀河號事件,中國忍了;一九九六年台海危機,中國忍了;一九九九年炸館事件,中國忍了。
到二○一○年,中國GDP超過了日本成了全球老二,中美正式掉入「修昔底德陷阱」中,這時再講韜光養晦再放低姿態,其實作用不大,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這即是從歐巴馬「亞太再平衡」到川普「印太戰略」的現實背景。是以習近平必須面對新形勢探索中國的新對外方針與外交思想:
二○一二年,上任前訪美提出建構「中美新型大國關係」概念;
二○一三年,派外長王毅訪美,提出「不衝突、不對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贏」,作為「新型大國關係」的內涵;
二○一三年十月,針對周邊外交提出「親、誠、惠、容」理念;
二○一四年五月,在上海「亞信峰會」上提出「亞洲的安全歸根結柢要靠亞洲人民來維護」;
—中共十八大報告正式提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全球發展理念;
二○一八年六月,在會見美國國防部長馬提斯時,習近平指出,中國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不會走擴張主義和殖民主義道路。
借用易經概念,中國的崛起與復興,目前正處於由「潛龍勿用」邁向「見龍在田」的階段。韜光養晦是前者,有所作為是後者,因為:
一、美國已認定中國是它最大的競爭對手甚至是潛在敵人了,韜光養晦的現實背景已不復存在。
二、中國願與美國共建新型大國關係,但前提是「不衝突、不對抗」,美國如做不到,甚至還在全球搞霸權主義,中國只能「反霸」。
三、中國願意對全球治理作出貢獻,不但主張「人類命運共同體」,還倡議主導一帶一路。
中美世紀全球大博弈這盤棋,中國要開始下先手棋了。







欣賞體育大戲 找適合項目演出


2018-07-17 00:05 聯合報  蘇嘉祥/國立體大兼任助理教授(台北市)
曾俊欣。 圖/擷圖自ITF官方推特


連續一個月的世界盃足球賽,在全世界掀起運動高潮,後半段剛好和一年一度的溫布頓網球賽重疊,運動迷們享受了兩周激情過癮也忙碌的十五天,國內再度掀起催促政府強化足運,甚至定下期限參加世足的要求
前天是冠軍出現的「決賽日」,世足冠軍法國出現了,溫布頓男單冠軍約克維奇出現了;就在溫網主場中央球場隔壁的「第一球場」,我們台灣人沒有缺席,十七歲的永和夜市小子曾俊欣,打敗英國選手也獲得「青少年組」男單冠軍
球賽後的夜晚,曾俊欣和約克維奇等優秀選手,一起參加溫網主辦的「冠軍晚宴」,一大堆體育經紀人、名教練主動投帖,希望成為曾俊欣的「服務團隊」…
世足、溫網這兩個世界頂尖的國際賽事,受到全世界運動迷、政治人物的關注。選手出現在冠軍頒獎台上,不但個人名利雙收,他背後的團隊、家人、國人也與有榮焉;曾俊欣在這個節骨眼,讓中華台北台灣出足鋒頭。
猶記四十年前,我們的網球也是乏善可陳,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台維斯杯網賽,不但打不過日本、印度,就連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泰國也贏不了,但當時國內網球界認定網球運動受身材體型限制較小,國人的運動技巧機靈,加上我們有全世界最好的網球拍、球鞋製造工廠,決定全力推展少年及青少年網球。
三、四十年下來,我們配合家長們全力投入,網球果然從亞洲末段班逐步推進到亞洲中段、前段班,如今青少年階段我們更是世界前段團隊。
青少年選手王思婷、盧彥勳、王宇佐、詹詠然、謝淑薇到去年的梁恩碩,今年的曾俊欣…,我們灌溉出很多不錯的青年選手,也曾經在滿貫級的「四大賽」女雙「公開組」獲得多次冠軍,這是家長、教練和政府共同努力的結果,也證明科學分析、經驗法則在體育的重要
世界盃足球賽的水準,有如籃球界的NBA、棒球界的MLB大聯盟,如今電腦數位資訊取得容易,看比賽、抓取資料都很容易,我們的體育幼苗現況、足球硬體設備,以及國人的體力、肌耐力、爆發力…,適不適合發展足球,其實都可以先進行科學分析;我們可以適應足球賽更快速敏捷的追逐嗎?有應付更激烈衝撞的體質嗎?
如將世足賽當作四年一度的體育大戲來看,就如同四年一度的奧運會,有些運動如韻律體操、水球、一百公尺競賽…都很好看,但是,我們先以欣賞角度觀賞,不必強求一定上台當演員。
教育部體育署也不要貿然投下大筆珍貴資源,先看看大陸足球的經驗,我們再決定下一步如何走,可能會更好。





捧起世足金盃 是「最後的非洲隊」


2018-07-17 00:06 聯合報  曾柔媗/研究生(台北市)
法國隊有半數球員是移民第二代。 (美聯社)


本屆世足賽奪冠的法國隊,球員半數以上是移民第二代,又被稱為「最後的非洲隊」,也讓我們重新注意歐洲的種族歧視和難民政策。
法國是民族多元的國家,人口大約有五分之一來自移民,其中非裔人口占四百萬人以上。種族歧視的問題常在新聞、評論和各種統計數字出現。以這次世足盃為例,在熱身賽對戰俄羅斯時,場邊的球迷不時有歧視言論。而法國的人權諮詢委員會調查指出,每年因種族歧視違法的犯罪多達二千餘起,其影響不容忽視。
在歐洲難民政策方面,從二○一五年開始由德國主導的移民政策,大量的難民前往歐洲。難民不應該跟恐攻畫上等號,但在歐洲生存不易導致許多社會問題。在極右派和民意的壓力下,歐洲各國紛紛改變移民政策,連人權意識高漲的德國也有遣返難民的行動。
上月,歐盟中十六個國家的領導人在布魯塞爾召開難民峰會,達成協議。非法入境者須先安置在歐洲或非洲北部的拘留中心,必須通過國際難民資格的審查,如不符合將遞解出境。依據舊政策,難民在等待合法居留的審核期間可自由行動,現行政策演變成先逮捕後釋放,衍生許多人權問題。
反觀這次世足賽法國隊的優異表現,球員半數也是來自於移民,若非對法國的認同度高,如何披著國家隊戰袍為法國帶來一場場勝利。而現行歐洲的移民緊縮政策破壞了人權和民族多元性,更增加了社會對於外來移民的歧視。難民的社會問題應該回到內部來檢討,應給予妥善安置、教育和工作機會。經過時間,有一天他們一定能成為國家的中堅分子。
在為足球賽喝采的同時,我們也會有夢想。希望有一天這個世界不再有任何形式的歧視,所有不同性別、種族、膚色、國籍、階級的人都能在世界各個角落快樂幸福的生活。







什麼時候 能大聲快樂唱國歌?


2018-07-17 00:15 聯合報  顏子龍/餐飲服務業(高雄市
世足巴西對上墨西哥之戰,雙方球迷都大聲唱自己的國歌。圖為巴西門將艾利森(後)與墨西哥赫南德茲在門前激烈攻防。 (路透資料照)


本屆世足,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七月二日那天,十六強,巴西對上墨西哥。開場前,按慣例,兩隊各自引唱自己的國歌。球員們各個仰天開口大聲唱;觀眾席,球迷唱得更是用力!黃衫(巴西)一片的觀眾群,我相信,相鄰座未必有相同的政治立場。綠衣(墨西哥)一片的觀眾群,我也相信,前後排也可能不是同黨同派。然,唱起「國歌」來,卻齊聲響徹天地,且唱得快樂無比。很令人羡慕,也打動我心!
唱國歌本是自然再不過的一樁美事!熱愛自己國家、唱國歌理之當然爾。歌詞含意未必在引唱過程中被字字斟酌,也不必。牽動的那股愛國心,隨曲調的初奏,即伴隨開口由衷流瀉而出。
而今,我國在各國際場合,僅能以「國旗歌」充其量。不探究歌詞內容,已漸漸搞不清楚哪個曲目是國歌?甚至「三民主義」,下一句到底要接物產豐隆?還是山川壯麗?已錯亂到「上句不接下句」之地步。能否唱完整首國歌已成問題,更別說「大聲快樂」唱。
國歌,在上位者開起口來,遮遮掩掩地。難怪我等這般小老百姓,連開口的勇氣也沒,一開口還帶點罪惡感似的。國家認同這大課題,小老百姓無能為力。可,這國歌,怎會讓國民不知該往哪裡唱?
我很納悶,他們為何可這麼快樂地唱國歌?而我們…






願景回響/長壽台灣 是幸福 也是挑戰


2018-07-17 00:12 聯合報  楊志良/前衛生署長、台灣高齡化政策暨產業發展協會理事長
台灣邁入高齡社會,構建長期照顧網,是刻不容緩的議題。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成功常是挑戰的開始,若未能及時因應挑戰,就會成為失敗的開端。
從個人及家庭而言,台灣人在某些方面很幸福,但這些幸福也造成很多的挑戰。首先,由於公共衛生及健保的成功,台灣人從來沒有這麼長壽及健康。
人口越長壽,老年人口越多,社會的挑戰就越多。因應不及,台灣版的「楢山節考」情節,就會不斷上演(將七十歲以上老人棄於山上凍死)。台灣近年有紀錄的,照顧者因未獲得適切支持,結束被照顧親人生命的悲劇,至少有五十件,包括夫殺妻、子弒母、兄殺弟、媳殺婆。長期照護至目前為止,可說是「成功是失敗的開始」。
人口老化與少子化是一體的兩面,台灣是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國家已經少生了,虐兒、棄兒卻十分嚴重。登記有案的虐兒事件每年超過一萬件,棄兒每年近五百件。這樣下去,台灣壽命延長、經濟繁榮、自由民主的成功,反會成為失敗的開始。
北歐國家曾經歷少子化,但現在早就恢復平均每對夫婦約生兩個小孩。克服少子化的主因是,他們願負擔高額賦稅(占GDP卅至四十%以上)讓小孩由父母負責養育,轉變為由社會集體養育。因此北歐及西歐將一名小孩養育到廿歲,父母只需花費可支配所得的十%左右,而台灣則要六十六%。台灣已成為四不一沒有(不婚、不育、不養、不活,年輕人沒有前景)的國家。
難道台灣就沒有願景了嗎?早在二千五百年前,〈禮運大同篇〉就描述了社會應有的願景:「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不少北歐國家不早就做到了?
台灣因為大家不信任政府,不樂意交稅,稅賦只占GDP十二%,為現代民主國家中最低者,政府能提供服務的能力有限,從公立托兒所、幼兒園少得可憐,及長照2.0已成芭樂票就可知。因此民間社區團體「自救」是最好的方法。
本人曾建議台灣女性一生服務社會一年,協助照顧小孩及失能長者,馬上被酸民圍剿,認為是歧視女性。然而男性已服了七十年的義務役、社會役,難道不是歧視男性?全世界幾乎所有的國家,服兵役的多是男性,幼稚園、托兒所照顧員則以女性為主,這是性別分工。既然無法建立制度性的機制相互幫忙,家庭又漸失功能,那只好由互動較多的團體建立相互扶持的機制。
弘道基金會、老五老基金會、高發會等等民間組織,提供了長者的「社會連結」目前更組織全民造福(照服)時間銀行聯盟,參加聯盟團體各自徵求內部會員或員工,經過一致的訓練及認證,提供團體內需要照顧者各項服務(可以是失能的長照,也可以僅是陪伴,或是對孩童的照顧),計算點數加以紀錄,當自己需要時優先提領。
自助助人,就類同捐血後可優先接受輸血,但不必一對一對價,先在團體內辦理,因平日互動頻繁互信度較高,容易形成互助團體,未來再以跨團體為目標,創造沒有孤獨也沒有棄老、虐老、棄兒、虐兒的祥和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