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dn 論壇報: 2266 電子報、官僚電子報
.聯合報社論/丁守中「佛系選舉」策略有用嗎? 國民黨不要再迷信「基本盤」了
.聯合報黑白集/沒有自信,所以不敢自省
.經濟日報社論/訂最低工資法 最佳時機還未到
經濟日報社論/訂最低工資法 最佳時機還未到
2018-07-17 01:24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據報導,勞動部日前已邀集跨部會官員、學者、工商團體研商「最低工資法」的立法架構,因勞工基本月薪可能拉高到3萬元,中小企業總會憂心這項立法對全台140萬家中小企業,尤其占總數七成、五人以下的微型企業,將有很大衝擊,希望政府在立法前能夠與中小企業充分溝通。
制訂「最低工資法」是蔡總統競選時所提政見,但在「勞基法」二度修正引發激烈爭議後,政府對「最低工資法」的立法轉趨低調,並未設定時間表,但近來跡象顯示,政府基於選舉及政治因素考量,在年底前推出「最低工資法」,似已勢在必行。
首先,時代力量已提出「制訂最低工資法」全國性公投,並以「打破低薪、翻轉過勞」為號召,進行連署。民進黨為搶勞工票,顯然正加快腳步,以行動來兌現蔡總統的勞工政見。
其次,5月中行政院長賴清德親自召開「我國薪資現況低薪研究及其對策」記者會,宣布將調高基本工資,並制訂「最低工資法」,落實基本工資的制度化,同時調高中央政府機關派遣工、工友月薪至少3萬元。這項政策的目標顯然是為挽回因勞基法修正造成勞工的離心離德,尤其月薪普遍低於3萬元的年輕族群。
鑑於「最低工資法」立法,尤其是政府心目中最低工資3萬元水準,可能引發巨大的後遺症,基於媒體責任,我們要再三提醒政府應回歸經濟專業,針對「最低工資法」相關內容、立法時機及可能造成的廣泛影響,進行通盤考量及精準評估,切勿因倉卒立法而重蹈勞基法修法的覆轍。
嚴格來說,此時此刻制訂「最低工資法」,除了滿足少數人的政治目的外,並不是真正為勞工謀福利,我們提出這樣的警告,主要基於以下四大理由:
其一、立法動機明顯政治化。最低工資是為保障勞工及其家庭的最低生活水準,目前勞基法及相關子法對基本工資已有相當完整的程序規範,並已執行多年;在基本工資審議上,主要兼顧勞資雙方立場,以避免超越市場現實的調薪作為。而倡導制訂「最低工資法」,就如同推動全國性公投的時代力量所楬櫫之目標,主要是為打破國內低薪現象,換句話說,就是要以立法大幅提升勞工薪資,那麼,試問最低薪資要訂多少才算合理?是蔡總統的夢想的3萬元?是馬上達成或分幾年逐步達成?這些問題都不容易在社會達成共識,那麼,立法的意義又何在呢?
第二、違反訂定最低薪資的原始目的。行政院調高中央政府機關派遣工、工友月薪至3萬元以上,很明顯是以最低薪資3萬元為目標,但迄今為止,全台灣約有三分之一、逾300萬勞工月薪不到3萬元,這種低薪現象是經濟結構及產業發展模式扭曲所造成,不從解決根本問題著手,卻要立法硬把三分之一的勞工薪資拉高,並視之為最低薪資水準,這顯然已悖離保障勞工最低生活水準的原始目的。
第三、對產業尤其中小企業衝擊過大。依據國際勞工規範,訂定最低薪資不能、也不應該有兩套標準,如果大幅調高最低薪資,受衝擊最大的就是僱用勞工最多的勞力密集製造業及以中小企業為主的服務業,這些業者勢必以減少僱用勞工或關門歇業來因應勞動成本大幅增加,從而將導致就業機會減少,結果受害的是眾多低薪勞工。
第四、經濟的不確定性。當前美中貿易戰正持續擴大及蔓延,台灣和大陸經濟唇齒相依,台商「以大陸為工廠、以美國為市場」的產銷模式,很可能成為貿易戰最大受害者之一,在經濟變數大增的敏感時刻,以立法提高最低工資更為不宜。
其實,制訂「最低工資法」的關鍵,是在各界對基本工資水準要達成一定共識,這還需要很多努力,在此之前,暫緩立法方為上上之策。
聯合報黑白集/沒有自信,所以不敢自省
018-07-16 23:4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民進黨全代會上,兼任黨主席的蔡英文總統(中)以踢足球為參選人造勢。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當蔡政府支持度陷於新低,民進黨卻迎來「史上最和諧」的全代會。對於當前施政的種種困局,黨內沒有任何檢討;蔡英文簡便地把所有的錯都推給國民黨政府「不改革」。蔡總統並大力向黨員喊話,「不要被謠言擊倒,不要人云亦云,不要自我懷疑」,彷彿民進黨面對的問題都是社會大眾捏造出來的。
不僅如此,連象徵民進黨權力分配的中執、評委選舉,黨內早都「喬」好,變成同額競選。蔡英文把所有責任推給國民黨,自己卻一句反省也沒有。
民進黨何以從一個自詡民主、懂得反省的政黨,變成了「走夜路吹口哨」的政黨?答案很簡單,蔡政府施政已引發強烈的民意反彈,若再有任何內部不滿的聲音,就可能將它壓垮,所以必須徹底「消音」。要向自己人信心喊話,正反映了自信心的匱乏。
但蔡英文那番做作的演說,恐怕連民進黨人都無法說服。再理直氣壯的辯護者,都無法否認「選擇性改革」已造成對立;再樂觀的觀察者,也很難相信蔡政府的各項政策真的可靠。至於那些以正義之名的政治鬥爭,則讓民主法治沉淪。這一切,真的都是前朝造成?都是惑眾妖言?
聯合報社論/丁守中「佛系選舉」策略有用嗎? 國民黨不要再迷信「基本盤」了
2018-07-16 23:45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國民黨台北市長參選人丁守中的「佛系戰法」最近受到議論。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民進黨提名姚文智出戰台北市長,經過一個半月造勢,始終不見起色。但根據不同民調,這場藍綠白逐鹿的戰局,原本國民黨候選人丁守中領先的局面卻發生了變化,有的稱已轉為柯文哲領先,也有說丁守中依然微幅領先。為此,丁守中的「佛系選舉」策略最近受到議論,認為他溫和低調到幾無公共能見度的策略錯誤,難以凝聚選民熱情。
這種情況其實不只發生在台北市,在新北、台中等幾個國民黨選情看好的縣市,也有類似問題。相關候選人自恃條件不錯,又認為「民心思變」對自己有利,便不積極造勢應戰,或對爭議問題採取迴避或敷衍的態度,結果卻留下「消極」的印象,造成失分。藍軍這種消極戰略若不儘速改弦更張,在民進黨改組內閣並利用全代會大舉發動反攻後,選情恐怕會繼續失血。
深一層看,藍軍候選人在各地的征戰流於消極、零散,缺乏整體的節奏和主軸,與國民黨中央的鬆散領導不無關係。照理說,民進黨中央執政成績欠佳,民怨四起,應極有利在野黨造勢反攻,分進合擊。例如,國民黨中央專攻全國性議題,宣傳民進黨的施政錯誤及師心自用,掀起全國性批評風潮;而各地候選人則針對區域性議題各自發揮,爭取地方選民的共鳴。然而,如今人們看到的景象,國民黨中央並未提出指標性的攻擊策略,只能任由選將各自發揮,吳敦義甚至被外界稱為「無主席」。如此鬆散的戰法,自然無法提供候選人所需要的火力支援,在野黨也彷彿不存在。
從結構觀察,國民黨中央的動員能量不足,主要受制於幾個因素:第一,在財務上,因國民黨全部黨產遭蔡政府凍結,無法像以往一樣提供候選人資金支援。第二,在組織動員上,仍深深受制於地方派系和恩怨,不少縣市還糾纏於閩客情結、紅黑派系、前後朝私怨,使政黨經營難以進化。第三,在議題和形象塑造上,仍未走出傳統的走街拜票模式,更不知如何運用手機及網路媒體創造話題並經營支持社群,曝光度當然遠遠不足。
除了上述原因,更嚴重的,是國民黨對於藍營「基本盤」或所謂「鐵票」的迷信。國民黨似乎以為,只要是對民進黨感到失望或厭憎的選民,下次投票就會轉而「投藍」,還給國民黨一個「公道」。事實上,歷經三次政黨輪替,台灣民主政治在國民黨和民進黨之間反覆擺盪的結果,只是導致台灣一次又一次的空轉與倒退,也加深民眾對藍綠兩黨的不信任。因此,以為民進黨執政失利,選票必定回歸藍營,其實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因為,基本盤的內容,早已在一次次選戰中產生了質變。
以台北市為例,四年前連勝文敗選,拿到四○.八二%的選票。這個數字,丁守中或許覺得就是藍軍在台北市的「基本盤」;他只要爭取到四成選票,在藍綠白三雄逐鹿的形勢下,就有絕佳的當選勝算,這可能是他採取「佛系戰法」的主因。但從首都選民的角度看,如果一個候選人凡事都沒有意見,既不發表自己的市政主張,對他人的主張也毫無興趣,選民憑什麼要相信這樣雲霧般的人物會是稱職的市長?何況,上次立委選舉,連七任的丁守中即因輕敵而敗在民進黨議員吳思瑤手中,這次難道還要舊事重演?
回顧過去三次選舉,國民黨連遭重創,一度被認為將自此淪為中型政黨,長期無法再起。如今不過短短兩年多,由於民進黨施政濫權而無能,國民黨有大好的機會攻城掠地,重新收復民心。面對大好形勢,如果因為內訌、輕敵、漫不經心等因素而自縛手腳,最後竟坐失良機,那將後悔莫及。關鍵在,國民黨必須拿出嶄新的形象和論述,表現出有能力、有意志的神采;若以為「佛系戰法」可以吸引基本盤鐵票,那是大錯特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