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4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三倍券振興經濟恐事倍功半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態度、官僚作風、倒閉倒數中....?

◆  聯合報社論/行政法院竟比大法官更忠於司法獨立?
◆  聯合報黑白集/大菊為重,民主讓路
◆  經濟日報社論/三倍券振興經濟恐事倍功半








經濟日報社論/三倍券振興經濟恐事倍功半


2020-07-14 00:00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花了三個多月規劃的振興券措施,第一階段要民眾先繳錢換取消費券的使用資格,從7月1日起開放民眾到郵局、上官網或到四大超商繳費預定紙本券,或是進行包含信用卡、電子票證與行動支付等數位綁定作業。第二階段則是遲至7月15日,才能領取紙本消費券或使用數位支付工具開始消費,享有所得增加2,000元,以及政府開始收穫可能促進消費的效益。
這項措施開始執行後的結果,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統計,振興三倍券的紙本券預購(第二輪),至12日下午4時的紙本預定人數已突破千萬人;數位綁定人數則為157萬人,包括信用卡106萬人、電子票證20萬人、行動支付31萬人。
從已有一半民眾(1,159萬餘人)響應三倍券的結構來看,超過86%民眾選擇紙本券,數位綁定不到14%,比例相當懸殊,顯示紙本受到絕對多數民眾的青睞,這和政府早在4、5月規劃時僅限數位支付的構想,有著天壤之別的落差,證明了當初社會上對原先規畫可能產生排窮、排鄉、排老、排弱等副作用的反應,並非沒有道理。還好政府沒有一意孤行,最後改為紙本與數位綁定雙軌制,否則恐怕早已被民眾罵爆了。
經濟部原本規劃印製1,200萬份紙本券,隨著紙本券預定人數及比率持續追高,顯然不敷實際需要,因此行政院先加印紙本券總量至1,400萬份,必要時並準備再加印到總共1,700萬份,以因應開放郵局現場購買的潛在需求。
就在同時,紙本消費券的印製成本則從原來的3.15億元,預計將再增加1.6億元,如果再將配送、兌付成本,以及動員郵局人員清點、裝袋的成本,還有超商必須專人處理收費,乃至民眾要跑二趟的無形成本都納入,振興券光是紙本部分的社會成本,少說在10億元之譜。如此龐大的成本,等於可以再發給50萬人各2,000元的現金,卻都浪費在不必要的作業流程方面。
若和台灣資通訊產業的傲人表現對照,即可見台灣的商業交易型態至今仍然非常落後,也印證了政府推行數位支付的績效幾乎沒有進展。民眾至今仍喜歡使用現金交易,對於不繳稅的營業人相對有利,紙本消費券的盛行,更代表政府花了500億元納稅人的血汗錢,可能大都用在於振興了地下經濟,花錢建置數位支付設備且誠實納稅的營業人,反而並未得到應得的振興效益。至於政府稅收,尤其是占稅收三分之二的營業稅、所得稅,亦無從振興券獲得回饋,結果可能是增加的稅收甚至抵不過增加的支出,等同於以財政惡化的方式振興經濟。
面對第二階段7月15日起將領取紙本三倍券的人潮,經濟部官員認為,從過去口罩實名制的經驗來看,約有六成民眾會趕在每一輪的前三天領貨,因此中華郵政宣布,自13日起於官網提供網路預約三倍券專區或預約專線電話,協助民眾在網路預約7月20日以後欲前往購券的郵局及時段,以節省等候時間。
早知如此,政府當初在設計時,為何不讓民眾在超商直接繳1,000元,立即就可以領取3,000元的紙本消費券;現在的設計無異是要民眾跑兩趟,第一次要民眾去超商繳1,000元,第二次要到7月15日起才能領取,既缺乏效率,也削弱原先美意,把消費券的發放也變成像實名制領取口罩般,徒增不便。
經濟部為了紓解超商與郵局的領券壓力,還規劃延遲領券的優惠或抽獎措施,亦即民眾如果不趕在頭幾天領券,晚幾天領可獲得更多優惠。這項政策聽起來好像高明,但當初規劃消費券要等到7月15日起才能消費,已經被批評為拖泥帶水,並使更多受困中的店家痴等,經濟部現在還又用獎勵措施,鼓勵民眾晚點再領券消費,實在令人費解。難怪政府的振興券,在網路上被譏為全世界最低金額、最高成本、最耗人力、最複雜、最不方便的發放,未來究竟能有多少振興經濟效果又如何讓人期待。













聯合報黑白集/大菊為重,民主讓路


2020-07-14 00:39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立法院今審監察院人事同意權案,昨夜綠委仍守在議場門前防止藍營突襲。記者潘俊宏/攝影


為護航監察院的人事案,民進黨無所不用其極所有民進黨立委變成議場門房不說,立院竟以維安為由,停發媒體臨時採訪證。真不知,領一日採訪證的記者可能造成什麼維安疑慮,要這樣如臨大敵?
立法院上次拒發臨時採訪證,是兩年前的軍人年改事件年改是制度之爭,民進黨打著改革旗號,指反年改是反改革」,好歹掰出個藉口但護航陳菊的正當性何在若因陳菊為民主坐過牢,這能成為挺她當院長的理由嗎
陳菊在監院待審的案件,是過去式、現在式,也是未來式。此外,其他監委被提名人一片綠油油,甚至連威嚇檢察官的蔡崇義、高涌誠也獲提名連任,爭議空前。連小綠時代力量做出的民調,都有過半民眾認為陳菊不能發揮職權徹查弊案;民進黨要為此勉力護航,當然只有加倍出力而加倍難看。
且看,為防國民黨立委再占議場,綠委變成了門房;為了發揮抹黑本領,誣指國民黨立委助理為「黑衣人」;然後是代表「覺青」的林飛帆,對「菊姐」極盡吹捧帶風向。最後,是立法院連臨時採訪證都不發了,以求「大菊的大局」和平收場。至於民不民主,已顧不著了。
事實上,以民進黨行政立法一把抓,不用做這麼難看,在野黨也擋不住。但民進黨就是要全力「超前部署」,這凸顯的不是正義凜然,而是心虛之下只能靠蠻力壯膽。問題是,民進黨控制得住議場,控制得了民心嗎?













聯合報社論/行政法院竟比大法官更忠於司法獨立?


2020-07-14 00:40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婦聯會主委雷倩(左)日前與全體常委請求司法救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今年四月,內政部婦聯會未依《政黨法》轉型為政黨為由,廢止婦聯會等四十多個政治團體的立案,並要求所有財產清算充公。婦聯會向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聲請停止執行,北高行五月判決停止執行內政部提出抗告,最高行政法院近日裁定駁回理由是,憲法保障人民有集會結社之自由,政府約制人民團體的法律不能踰越憲法
人民有集會結社的自由,這是中小學生都知道的民主常識民進黨卻胡亂修改政黨法》,強迫所有政治團體都要轉登記為政黨,嚴重戕害人民結社自由政治團體若不遵從惡法改組,就要被強迫解散並清算財產,這更是政府赤裸裸侵害人民財產權。近年來,民進黨仗恃著在立法院的獨大地位,不斷在國會強行通過這類違法違憲的法令。更可議的是,婦聯會兩年來向衛福部申請轉型為慈善公益團體,衛福部卻一再刻意延宕,硬將它逼進內政部所設的坑洞
或許有人認為,對婦聯會的歷史和處境,沒有必要給予太多同情。問題是,一個口口聲聲「民主正義」的政府,卻一再制訂明顯違憲的法令,並違反民主精神對民間組織強取豪奪。婦聯會之外,全台水利會最近也被強迫財產歸公;這些,人們難道都要裝作視而不見?當年婦聯會收取勞軍捐,至少用於勞軍、興建眷舍、照顧孤寡等;而內政部僅憑惡法就要沒入婦聯會財產,究竟滿足誰的正義和公理?何況,和婦聯會一起被解散的團體多達四十多個,他們連一聲悲鳴都未被聽見即化成灰燼。
撇開婦聯會不談,這次判決更值得人們注目的是:為何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敢拂逆蔡政府意向,作出停止執行的判決?這些法官當然知道,蔡政府正全力動用黨產會及政府各部會追殺婦聯會,非達目的絕不罷休。儘管如此,他們仍要求停止執行,其原因可能有三:第一,內政部據以解散人民團體並沒收財產的法律太過粗暴,法官們難以苟同;第二,這些法官心中自有一把尺,不想成為替政治服務的附庸;第三,這些法官相信,以一己的力量可以制止惡政惡法。
事實上,不唯婦聯會案如此,黨產會追討國民黨及所謂附隨組織財產已逾四年,累計行政訴訟案五十多件,命令追討的土地資產達七百多億,但多數案件都還卡在各行政法院,要求暫停執行的例子比比皆是其中主要原因是多數法官認為不當黨產條例規範之追討範圍太廣太濫,且沒收財產將對人民財產權造成不可回復之侵害,因此必須慎重行事更重要的一點是許多法官認為不當黨產條例違憲之嫌,除非大法官對相關疑慮作出釋憲澄清,否則將難以執行惡法
說穿了,這麼多行政法院法官對於政府隨便沒收所謂黨產或民產心存猶豫,主要癥結在於:民進黨粗糙的立法手段,與它宣稱追求的轉型正義顯不相稱。不僅如此,民進黨草率制訂的法律中,不少條文更充滿工具性政治性目的,違背了憲法明定要保障的自由權或財產權,這是許多法律人基於自身民主信念或司法教養難以屈從或苟同的
由此,也就引發了一個更大的問題:這麼多行政法院法官感到難以苟同的強制執行案,未來經過大法官釋憲後,會變得比較輕鬆、柔軟而可行嗎?這點,全體人民正拭目以待有一種可能,是大法官用強力輾壓的方式作成釋憲,強迫法官必須放行蔡政府各種沒收黨產案的執行另一種可能,則是以法律巧言打開一個後門,要求行政法院放水最後一種可能,則是認定黨產法若干條文違憲,應該修法完善但無論是哪一種,外界似乎對大法官的組成和風格,能否做出護憲及獨立於政治的判決,頗有保留大家其實在此已看出了台灣的一個民主弔詭我們的行政法院法官,竟比大法官更忠於司法獨立,這何其諷刺

【重磅快評】早退一小時的陳菊「其實很空」

◆  【重磅快評】早退一小時的陳菊「其實很空」
◆  【即時短評】陳菊不受審查 樂的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

◆  【即時短評】樂見總統為國軍打氣 但現實資源在哪?
◆  【即時短評】警界人事異動又扯派系?蘇院長說了算!
◆  【即時短評】蘇揆扮酷吏? 治安第一名警長遭拔官
◆  【重磅快評】民進黨用鐵絲網築陳菊便道 是在懲罰誰?
◆  【重磅快評】反中不是問題 自欺欺人才是罪惡
◆  【重磅快評】國旗不見了 駐德代表謝志偉也不見了








【重磅快評】早退一小時的陳菊「其實很空」


2020-07-14 18:49  聯合報 /   主筆室 
監察院長被提名人陳菊在警力保護下,上午由鎮江街側門進入立法院,近午在綠委聲東擊西之下,提早一小時離開立法院。記者曾原信/攝影


國民黨立委們終於占領主席台了!但是民進黨卻聲東擊西安排監察院長被提名人陳菊提早一小時離開議場,留下藍綠陣營互相叫罵;藍營指陳菊顯然不想面對,否則應該大方向社會報告,綠營則批評國民黨不認真,「看起來很衝,其實很空」;其實,大家心裡都有數,最空的恐怕是早退的陳菊吧。
國民黨在野逾四年,至今仍還在學習如何當個稱職的在野黨,陳菊被提名出任監察院長,上月28日藍委突襲占領立院議場,翌日民進黨立委挾人數優勢輕易排除障礙,前後不過二十小時,藍委們初試啼聲的「戰力」備受議論;這次藍委再度出擊,一早兵分兩路阻擋陳菊進立法院,接著搶占主席台,戰術確比半個月前有進步,只是,戰略上卻上了民進黨的當。
由於藍委加大力度杯葛,占領議場主席台,表面上是成功擋下陳菊上台,其實這個場面正中了民進黨的下懷,以民進黨在半月前展現的戰力,如果真的要清場,藍委遠遠不是綠委的對手,今天綠委自動讓出主席台,藍委實應警覺其中有詐。
其實,讓陳菊上台接受詢答,本來就不是民進黨的最佳方案,陳菊及團隊被監院調查、糾正的案子數十件,真要上台讓藍委逐案詢答,恐怕三天也問不完,陳菊也難以招架,既然藍委要占領主席台,對綠營來說,當然是「樂觀其成」。
只是綠營得了便宜還賣乖,虧藍營不會審查,那就不厚道了,更別提陳菊離開立法院發表的書面聲明,說她是如何遺憾沒有機會在國會殿堂向大家說明,還說她會完成最後的任務,光榮離開,藍委看了不捶心肝才怪。
今天的場面,民進黨應早有盤算,並使出聲東擊西的技倆,讓陳菊順利離開立法院,甚至比表定的議程時間提早了一個小時,可見陳菊是如何不願在立法院多待一分鐘,在藍委占領主席台,綠委層層保護下,她還是很沒有安全感,硬是早退了一小時,綠委說「看起來很衝,其實很空」,其實套在陳菊身上還真是最適合不過。
在藍營戰略錯誤的情況下,陳菊今天算是度過了最難過的一關,接下來就等星期五的投票了,如果國民黨認為民進黨會一如今天如此「斯文」,讓他們輕易占領主席台,那恐怕又會再犯一次戰略上的錯誤,如果重演半月前的清場情節,那也不會太意外,國民黨此刻守著空蕩蕩的立法院,真的要好好想想如何拿出「有勇有謀」的作為了。 














【即時短評】陳菊不受審查 樂的是國民黨還是民進黨?


2020-07-14 14:34  聯合報 /   記者陳熙文/台北即時報導
為反對陳菊擔任監察院院長,國民黨立委上午衝撞議場側門,與民進黨立委爆發衝突,國民黨立委為阻陳菊進立法院躺在立院側門阻車。記者曾原信/攝影


立法院臨時會今終於進入深水區,表定處理監察院人事同意權案,由前總統府秘書長陳菊上台報告,並接受質詢,但由於國民黨團的強力杯葛、占領議場主席台,讓陳菊「鍛羽而歸」,沒能上台便離開立法院。然而,到頭來恐怕是贏了面子,輸了裡子。
國民黨團雖然成功擋下陳菊上台,多少挫了執政黨的銳氣,但接下來該如何收場,成了大問題。
先不論國民黨團的實質戰力,能夠占領主席台多久,藍營如今從主動轉被動,要是自願離開議場,顏面上恐怕不大好看;要是等待民進黨團在人事同意權投票前排除,則是犧牲了當面質詢陳菊的機會,卻未能達到延遲、癱瘓議事的目的,形同偷雞不成拾把米。
不過,綜觀而言,這樣的結果未必是國民黨決策上的錯誤,而是國民黨團在數日立院攻防上,被民進黨逼的不得不為的一手。
其實,國民黨團早在6月28日第一次杯葛臨時會時,即預告接下來將有第二波、第三波的攻勢,而第二波的時間點顯然落在處理農田水利法的7月6日。當時既有民團答應要北上在立法院外聲援,國民黨團也得以在士氣高昂之際趁勝追擊。
然而民進黨團果斷在7月3日提前處理農田水利法,不但打了民團一個措手不及,國民黨團也不得不變招,從武鬥改為文攻,藍綠雙方上演表決大戰,亦錯過第二次占領議場的最佳時間點。
在此之後,國民黨團必須盤點第二波攻勢的發動時機。若提早在審查考試院人事同意權的當周(7月6日至7月10日)發難,黨團未必有耐力撐到最後,且國民黨團不斷主張要「退回陳菊」,若在立法院審查監院人事同意權期間(7月13日至7月17日),沒有強力表態,則進退失據。
國民黨團當然可以連兩周占領議場,以明其志,但一方面得考量外部動員的能力:能不能連兩周都號召群眾到場聲援?另一方面,連續占領無疑將為國民黨貼上武鬥、不理性的標籤。國民黨團立時陷入兩難,必須選擇在本周表態。
不過民進黨團以逸待勞,有意放國民黨團杯葛,實際上跳過所有質詢、審查程序,打算等到周五投票前再做排除。如果國民黨團能夠成功擋下排除,則此次抗爭就有收穫,也將了執政黨一軍;要是國民黨團又被輕易的「請出」議場,又成了一次藍營的「在野練習」,誰才是贏家?

聯合筆記/誰還在意清廉執政?

udn 論壇報垃圾官僚霉體

◆  都市消暑 綠建築還要加綠道路
◆  數位綁定 怎不見官員帶頭做
◆  振興券貪功 一石多鳥皆落空
◆  疫情會再來 振興別走錯路
◆  大同案以刑逼民?應回歸民事本質
◆  警察局長遭怒拔 誰願「服蘇」
◆  聯合筆記/誰還在意清廉執政?
◆  漫畫/百標百中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誰還在意清廉執政?


2020-07-14 00:00  聯合報 /   蕭白雪
國民黨日前舉行記者會,指政府標案遭特定公司把持。記者林伯東/攝影


最近關於政府標案以限制性招標方式讓特定幾家業者得標資訊逐漸曝光,各方議論不斷,卻不見執法單位有所行動。檢調近幾年幾乎沒有偵辦重大政府弊案,也難怪在國際透明組織評比下拿到前所未有的佳績

當總統府與許多部會有數千萬,甚至上億標案都由特定公司得標,儘管蔡總統出面再度採取文青式、不碰觸核心問題的回應模式,強調她的工作夥伴在參與國家標案時,都須遵守國家法律官方回應也只談一切都是公開招標,但整個政府避而不談的是,政府標案為何有些單位會一再採行限制性招標

學法出身、擔任過內閣官職的總統,豈不知道限制性招標並非常態?當政府機關有太多限制性招標案,且多由特定業者得標時,更甚者,是當評審委員都與特定團體或參加競標者友好時,都是常見的變相護航手法,過去產生的弊案、弊端早已多不勝數。

就算總統日理萬機不清楚,政風單位卻不能不注意,尤其當有特定單位一再使用限制性標案時,或當得標者都是同一家廠商時,往往就是應該被重點關注的對象,這種在過往是理所當然的防貪措施,如今又有誰關注?

一位退休不久的檢察高層觀察,蔡英文總統上任後幾乎不曾說過肅貪;不少辦案老將也說不出這幾年檢調曾辦出什麼重大貪腐案件。有人自嘲,也許我們國家如今是清正廉明到毫無弊案;也有人不諱言,包括中選會等多個政府機關,最近以假消息為名,移送在網路上發言批評官員的案件,不但數量多到讓辦案單位叫苦連天,更質疑政府機關現在難道都不能讓人民批評?

大量不算假消息案件的調查,耗去執法單位不少辦案能量,加上所謂的國安案件也日增,在反滲透法等國安新法上路後,各地檢署甚至紛紛成立專組因應。當前刑事政策不在意的貪腐案件,自然更缺乏偵辦動力,最多辦辦貪汙的警察、地方民代,至於有分量的執政官員,傳聞再多,也不見辦案人員出手打老虎。

過去標榜清廉的政黨,曾幾何時,絕口不提肅貪、反貪腐,過去曾雷厲風行的肅貪行動,如今更猶如被束之高閣許多朋友突然懂了,為何蔡政府上任不久就堅持要特偵組















都市消暑 綠建築還要加綠道路


2020-07-14 00:18  聯合報 /   張行道/成大土木系教授(台南市)
路樹可增加道路的綠色空間。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這個夏天台灣這麼熱,氣溫破百年來的高溫紀錄,媒體報導台北、台中、高雄在未來的溫度還會更高,大家只能默然地接受,但可否知道能做些什麼。

溫室氣體造成極端氣候,使得全球溫度上升。幾次全球永續峰會呼籲節能減碳,民國104年(二○一五年)巴黎峰會要求各國訂定減碳目標,希望控制全球溫度於本世紀末上升不超過攝氏一點五度。台灣民國104年(二○一五年)通過溫室氣體減量與管理法,訂定目標民國139年(二○五○)的溫室氣體碳排放量減到民國94年(二○○五年)的一半以下。但全球溫度可能於本世紀前半就上升超過一點五度,台灣的碳排放減量還看不到曙光。

在我們的生活的環境,城市和鄉村溫度可相差五度以上,市區可高於市郊四度,城市高於鄉村或市郊,也就是熱島效應熱島效應很大原因是建築物和道路的硬表面取代了原有的樹木和草地所造成綠建築可以減碳,在台灣推行已超過廿年,現在普遍知道,綠建築也成為建商的賣屋訴求,吸引愛好綠色產品的顧客購買。但另一個可占到城市面積三分之一的硬表面,道路被遺忘了。

綠道路搭配綠建築降低熱島效應。道路工程施作前先調查現地植物、分析工程對自然生態的影響,設計及施工中提出保育措施;增加道路綠色空間,如在分隔島或人行道上喬灌木的樹蔭及綠覆率;選擇植栽品質,種植適合區域氣候、因應道路機能的植物種,或保留原有健康植栽或老樹;要分析低衝擊發展,採最佳管理做法,降低道路地表逕流。

在材料與能資源上可選用當地或回收材料,設計長壽的鋪面,路面平坦可節省眾多車輛的油耗。可整體評估計算道路的碳排放,提出減碳策略與做法,收集各道路碳排放量,累積資料以建立碳排放基線,將來道路的減量可計算其與基線比較降低多少,並找出標竿道路。

聯合國於民國104年(二○一五年)提出十七類永續發展目標,期望民國119年(二○三○年)有所成效,台灣亦於去年據以訂出相應的目標。雙北及桃園亦因應發展出城市永續目標綠道路的推行能協助城市永續目標的達成,與國際永續城市接軌

永續的議題沒有主人,不是誰的專業,前述的綠道路議題有生態、植物、水利、材料、土木,不屬於傳統哪個單一科系,而碳排放和各產業、公司都相關溫室氣體減量雖由環保署主管,但與行政院各部會甚至各事業單位都相關筆者八年前赴加拿大溫哥華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參加永續研討會,印象深刻的是,該校從建築物、各種設施,到教學課程、研究領域都列出永續的措施,訂出目標推行,發起的是該校校長。永續措施的推動,需要領袖登高一呼,大家跟隨前進,單一部門做不來。

道路也連結建築和城市,串起一個國家的領土,綠道路和綠建築同心協力降低城市溫度,使政府的永續政策能更加完整













警察局長遭怒拔 誰願「服蘇」


2020-07-14 00:04  聯合報 /   楊永年/成功大學政治系教授(台南市)
行政院長蘇貞昌批治安,指聚眾鬥毆縣市警局長應負起責任。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台南與高雄因為最近發生數起重大治安案件,行政院蘇院長怒斥後,將兩位警察局長拔官,引發許多討論與質疑。主要的質疑點是,治安事件發生為何是警察(局長)之責?由於治安事件的發生背後存在複雜的政治、社會、經濟因素,因此由警察局負責沒有道理。如果治安事件發生後,警察沒有積極處理或處理不當,那當然必須追究警察(局長)的責任。在沒有釐清治安事件原因與警察(局長)該負什麼責任,即撤換警察局長實屬不宜。

主要的問題在於,採用單一標準作為衡量「績效」或「工作表現」的指標,難以讓人信服。甚至,台南市長也表示,依這個標準,外縣市警察局長已換好幾輪。或者,如果這樣的遷調標準或邏輯可以成立,那麼虐童案發生的頻率更高,為何不要求社會局長下台?水災也經常發生,為何不請水利局長下台?路面坑洞未補導致車禍傷亡事件,為何不請工務局長下台?發生火災,為何不請消防局長下台?校園經常發生霸凌,為何不請教育局長下台?

顯然,以單一(結果)標準,作為警察局長遷調的原則,這是很危險的,至少可能產生以下三個後果:

一、標與本均無法顧全的決策:這項人事決策的意義,在於展現不讓治安事件發生的「決心」。問題在於,為了不讓治安事件發生,必須深入了解治安事件的原因;而在未釐清治安事件的緣由下,就撤換警察局長,既無法制止治安事件的繼續發生(治標),也無法解決治安事件背後潛藏的「社會與經濟問題」(治本)。更麻煩的是,可能導致以下兩個後遺症。

二、公平正義弱化:警察身負治安執法重任,經常是公平正義的化身,而且處理治安事件過程,有時會有生命危險。不公平的人事輪調,將間接影響警察人員對公平正義的執法認同,同時顯現在警察的執法行為。因此,比較合理的作為應該是,必須釐清治安事件的原因,而且這原因必須是因為警察沒有盡到相關責任所導致,才能讓人心服口服;否則可能造成警察組織公平正義執法文化的弱化,並造成下個問題的發生。

三、員警工作承諾下降:當警察局長輪調(撤換)不具公平性或合理性,這同時表示,警察局可以比照這樣(不公平的警察人事遷調)的邏輯辦理,導致員警的工作承諾下降。因為目前並無跡象顯示,治安事件發生的主要原因和警察疏失有關。在未釐清責任歸屬之前,立即撤換警察局長,這同時代表這位警察局長(與幕僚)治安工作努力(投入)被否定,因為再怎麼努力偵破刑案、怎麼投入犯罪預防,都抵不過治安事件的發生。

警察局長是重要職位,身負地區治安的重責大任,除了必須領導與協調整合人力,偵破轄區發生的刑案、處理犯罪預防相關工作事項,以及近百項的協辦業務(包括最近獲蘇揆肯定並致謝的「防疫工作」)。以發生重大治安事件為由撤換警察局長,如何能讓七萬警察大軍信服?雖然警察局長任命權主要在中央,但撤換警察局長這麼重要的決策,為何不找令人信服的理由,讓人納悶。











大同案以刑逼民?應回歸民事本質


2020-07-14 00:06  聯合報 /   黃朝琮/律師(台北市)
經濟部日前駁回大同新選任董事變更登記,由商業司司長李鎂(右)說明不同意變更的理由。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自六月卅日的股東常會以來,主管機關即頻頻出招,應對大同案所帶來的衝擊,卻也帶來不少值得省思的議題。試以數例進行觀察。

首先,經濟部駁回大同公司的公司變更登記申請,固然表達了不贊同該公司董事選舉結果的立場,然經濟部過往函示宣示公司登記僅作形式審查,如今以大同公司自行扣除股數於法不符,致出席股數未達法定成數為由,駁回公司登記申請,似又採實質審查,其中界線何在,已有不明。何況公司登記根據公司法第八條僅有對抗效力,並非不予登記即可否認股東常會的選舉結果,則究竟何人為大同公司目前在任的董事,亦未因公司登記駁回而有定論。

再者,投保中心決定提起董事解任訴訟,將爭議回歸法院體系裁決,值得贊同。然董事解任係以其當選而就任為前提,在六月卅日股東常會效力仍有待釐清的情況下,直接進行解任動作,不免產生該次選舉有效的印象,此是否為投保中心的本意,頗值玩味。

另外,金管會進行特別背信罪的告發、投保中心建議將公司派律師移付懲戒等,不免使人產生「以刑逼民」或懲罰不同見解之法律專業人士的觀感,將可能產生寒蟬效應,甚至使得未來的經營權爭奪事件有樣學樣,把刑事責任、律師懲戒作為經營權爭奪攻防的手段,是否妥適,值得深思

以上固然顯示主管機關匡正公司治理的決心,但也凸顯出,現行法下主管機關缺乏適切因應手段的困境,不免有過與不及之憾。如何拿捏妥適的介入手段,有賴主管機關智慧,但考量經營權爭奪實為民事事件,若能回歸本質,由主管機關扮演引導角色,協助股東自行開會改選,或許是干涉程度相對較低的選項,不僅對投資大眾是一堂彌足珍貴的實踐課,亦不失為活絡台灣公司內部治理機制的契機











疫情會再來 振興別走錯路


2020-07-14 00:09  聯合報 /   趙文衡/台灣經濟研究院副研究員(新北市)
香港新冠肺炎疫情再趨嚴重,港府緊急宣布收緊防疫措施。圖為金鐘一家眾多顧客的餐廳。(中新社)


近日美國、香港、日本等紛傳第二波疫情,許多國家在解封後確診人數反彈回升,全球確診人數一再突破新高。在全球各地深陷泥沼之際,台灣很難一直獨善其身而不受影響。事實上,國內專家已表示,冬天疫情會再度造訪台灣。

各國紛紛出現第二波疫情,顯示若沒有人為的反制措施,病毒不會自動消失。也就是,在疫苗問世前,新冠肺炎可能會像流感一樣反覆爆發,但新冠肺炎對健康與經濟的威脅程度遠遠大過流感。若台灣真的在冬天爆發第二波疫情,將對我國原本平穩的復甦之路投下變數。

首先,如果民眾預期冬季會爆發另一波疫情,為因應可能的衝擊,上一波疫情受傷嚴重的民眾將會增加儲蓄、減少消費,尤其是全球疫情仍處高峰,民間消費信心將會因國內外各種疫情再起的訊息而減弱。但對一些原本即受疫情影響較小的人民,則會把握兩段疫情中間的緩衝時間,盡情出遊與外出消費,以免不久後疫情再度降臨,又要被關在家中避疫。這種「放風式消費」將會成為疫情反覆發生下的主要消費模式。
第二,對於商家而言,面對疫情的去而復返,國內零售、餐飲與旅遊等產業,此時雖受惠於報復性消費而收穫頗豐,但不久後寒冬來臨,又要開始度小月。疫情成為影響這些商家生意最大的季節性因素。為了儲糧過冬,商家會在此旺季努力耕耘,並將收入盡可能儲蓄起來。商家的節約也代表投資將會緊縮。儘管這種「過冬式儲蓄」不利於經濟復甦,但政府仍應多加鼓勵,以減少將來紓困的負擔。

第三,在貨幣政策上,疫情反覆發生將迫使央行利率維持在低檔。低利率同時有助於紓困與振興,對於對抗疫情相當重要。另一方面,物價對利率的反應早已鈍化,在低利率的環境中,仍會持續出現低物價與低通膨。若疫情反覆發生,通貨緊縮將很難避免,屆時央行已不易找到對抗通縮的工具。

最後,政府振興措施效果將會因疫情反覆而大打折扣。政府推出振興措施,是基於疫情一去不返的假設。現在假設改變,許多消費者與商家的儲蓄傾向可能較原本設想的為高,導致替代消費效果更加惡化。事實上,只要人民想增加儲蓄,就能輕易突破政府防線,將三倍券或其他振興措施轉化為儲蓄。在疫情反覆發生下,政府需改弦易轍,省下振興消費的錢,準備未來投入更多資源於紓困上。

儘管紓困是政府不可逃避的義務,但紓困思維則可跟著情勢的改變而有所不同。若疫情長期化,政府可放棄以往提供金援協助業者「撐過疫情」的政策,著手輔導產業轉型及提升勞工技能。但「撐過疫情」與「產業轉型」之間仍有取捨,關鍵在於疫情的長短及政府可用資源的多寡。儘管對企業紓困政策或有改變空間,但紓困最優先的對象仍應以生活陷入困頓的個人與家庭為主。
疫苗是結束上述一切的關鍵。如果疫苗能趕在明年秋天前問世並施打完成,疫情循環將可在今年冬天過後即結束,屆時台灣經濟也可望重新走上復甦之路。












振興券貪功 一石多鳥皆落空


2020-07-14 00:13  聯合報 /   聞博/大學教師(高雄市)
振興券推出時,政院曾表示希望發放實體券和數位綁定能「五五波」,但數據顯示,民眾領取實體券的比率高達八成六,只有一成四選擇數位綁定。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發放振興券原本是好事,但政府過於貪功,想要一石多鳥,來凸顯自己明智。但從目前已登記要紙本券民眾超出八成六,不少綁信用卡的民眾後悔想改成紙本券,政府的如意算盤鐵定成空。

政府想要抓的第一隻鳥為行動支付,但台灣行動支付的環境剛剛起頭,許多零售業尤其是攤商與小販都尚未建置行動支付設備,有行動支付的商家也未必涵蓋所有行動支付業者,民眾使用不便。而行動支付在台灣未普及的主因在缺乏一個有效平台能容納所有金融業者,政府不思如何整合各銀行行動支付,妄想用振興券來提高行動支付使用率,是抓錯藥用錯方,同時也因信用卡普及率比行動支付高,讓行動支付乏人問津。

政府想要抓的第二隻鳥為使用少量紙本券,政府推行動支付與綁信用卡的目的,想要加速創造台灣無現金環境。但綁信用卡要先花三千政府再給兩千,比紙本券拿出一千給兩千更不合理;同時信用卡在台灣也因多數攤商與小販沒有刷卡設備,對民眾任意消費並不方便,這就是民眾願意接受紙本券原因之一。

政府想要抓的第三隻鳥為花小錢創造比馬政府更大成效,來彰顯政府英明。但此次振興券政府小裡小氣只給民眾二千元,比馬政府的消費券三千六百元少,外加一些奇怪的配套措施,已讓許多民眾不滿;同時又在疫情穩定後再推出,想要創造出比馬政府消費券更大經濟效果,個人認為機會不高,多數民眾可能拿振興券來貼補家用,不會加碼消費而產生乘數效果。

紙本券已成振興券的主流,跟發放現金並無實質不同,因此早先民眾要求發放現金才是真正明智之舉,但政府聽不進真話。振興券無論印製、發放、回收計價都需要大量經費與人力,若是現金就只有發放問題,可減少許多人力與經費。此外,個人要提醒政府要注意振興券的防偽設計,倘若市面出現偽造券,會造成商家困擾與國庫損失,而發放現金就無此困擾。

發放振興券一事,個人感受政府宛如紅樓夢中主角之一王熙鳳曹雪芹給判詞是機關算盡太聰明,反送了卿卿性命」。政府目前所做所為,何嘗不是如此,不但會一事無成,還會賠上政府形象













數位綁定 怎不見官員帶頭做


2020-07-14 00:17  聯合報 /   于翎/家庭主婦(嘉縣東石)
三倍券紙本預購爆量,超乎當初估計。記者蘇健忠/攝影


政府鼓勵民眾使用數位綁定方式領取振興三倍券,以減少紙本的印製量與成本但上至總統下至民意代表,在媒體前曝光的領取方式皆選擇超商預購」,雖然能讓民眾看見超商預購三倍券是多麼快速方便,卻更易讓民眾忽略政府積極推動的數位綁定方式。

官員應帶頭使用數位綁定領取三倍券,才能增加民眾對數位綁定的信任度與使用率。如果連官員、民代都不願使用,如何說服民眾選擇數位綁定?

為因應領券人潮,郵局採用單雙號分流,並預約辦理時間;經濟部長卻想與超商業者協商推出「晚鳥優惠」的加碼刺激方案,希望民眾別擠在前三天領取。但指定期間領券人數依然會超量,只是未和郵局的人潮同期發生罷了,這種做法可說是換湯不換藥。

若要有效分散超商預購的領券人潮,可由政府舉辦分期領券抽獎活動,每期抽獎品項各異。如此一來,民眾便會因想抽中喜愛的獎項,而分散領取,有效減少人潮在前三日擠爆超商領券的亂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