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4日 星期二

薛承泰/數你千遍也不厭倦(券)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薛承泰/數你千遍也不厭倦(券)
◆  王正方/轉型正義的那個「正義」是什麼?

◆  王健壯/英系大法官會出現政治叛徒?
◆  周行一/男女志在四方
◆  洪蘭/找到志業 幸福人生
◆  陳亮恭/海藍色眼眸下的堅毅老人
◆  馬凱/新自由,多少惡假汝以行
◆  葉銀華/如何看待經營權爭奪之亂?
◆  黃介正/香港「恐懼的總和」

◆  嚴震生/毛小孩應可申報撫養親屬抵稅
◆  盛治仁/人生旅程 重要的是我們的言行
◆  方祖涵/轉型正義還是取消文化?
◆  李清志/池上歲月
◆  陳立恆/當天空不是極限,What is the Next?









薛承泰/數你千遍也不厭倦(券)


2020-07-13 23:48  聯合報 /   薛承泰(作者為台灣大學教授)
振興三倍券分成紙本、信用卡、電子票證與行動支付4種類別,但紙本預購遠超過其他方式。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數你千遍也不厭倦(券),數你的感覺在夏天」,這不會是郵局員工一邊數著三倍券一邊心裡哼著「讀你」的改編歌曲吧?振興三倍券開始發放了,全台一,二九九個郵局據點,如何在廿天內順利完成發放約一千萬份三倍券,成為各界討論的焦點。
我不知郵局在平日郵務與儲匯業務之外,如何多開窗口發放三倍券?如果平均每個郵局增設三個窗口,那麼全台約四千窗口,每個窗口每天需發放一二五份,工作量不至於增加太多;可是全台人口並非平均分布,在人口較密集的地方即有可能形成人龍,導致排隊的民眾「三倍」,郵局員工則是「倍倦」啊!
和他國比較,我國疫情算是輕微且是防疫成功典範,可是決策者似乎過於謹慎保守,使得國內社交、旅遊與商業活動停滯了相對較長的時間。振興券的發放是為了解封之後刺激民眾的消費;然而這並非我國獨有,兩個月前許多被病毒肆虐的國家即已著手,大部分是採現金及時進入個人帳戶,程序簡單人民有感。
國外作為能否振興經濟,尚待觀察。相較之下,我國發放額度偏低,但這未必是缺點,畢竟紓困與振興券,都來自民眾的納稅錢。政府曠日廢時才研議出三倍券,領取與使用程序複雜化,若蹉跎了振興時機,才令人擔憂!
也許政府一開始就陷入兩個迷思,一則擔心發現金民眾不會消費,二則怕被人批評學習前朝拿香跟拜。於是就發想一套「各取所需」的方案,開放超商民眾可提前申購,也可到郵局當場購買紙本券;此外,還有非實體領取方式,可分信用卡、電子票證及電子支付三種。
政府既考慮到人們的不同習性,照顧到不同世代的消費型態,還顧慮到「這不是免費的午餐」,民眾必須先掏出一千元來「購買」,就能保證消費至少三千。放眼世界各國,有哪一個國家有如此周全的設計?
方案一出爐,筆者就覺得像「學生作業」。在課堂上如果有老師拋出振興消費議題,學生們大概就會提出以上的見解,這些見解並不膚淺也都有道理。至於是否具有實踐性,開門見山的那一剎那就知道了。
一個政策是好是壞,需要站在時間軸上來觀察,時間不同看到的山都不一樣。例如,民國97年(二○○八年)底爆發全球金融危機,世界各國一片哀鴻,當時行政院及時推出企業挺勞工、銀行挺企業、政府挺銀行的「三挺政策」。台灣 GDP 有七成靠出口,雖受到極大的衝擊,卻沒有一家銀行倒閉;適時保本,才有民國99年(二○一○年) 十一%的經濟成長率。
同時,政府也顧及關廠歇業的衝擊,一些家庭的主要收入者因失業或無薪假可能落入貧窮,政府主動找出約卅萬戶符合資格的非低收家庭,稱之為「近貧」,適時給予資助以降低其落入「貧戶」的機會。
總之,振興經濟是政府的善意更是責任,如果能抓住時機促成一些正面的外溢效果,才是一個好政策。筆者以為,此時政府應鼓勵民眾辦理行動支付,不須其他條件兩千元立即進帳,並要求支付平台加碼回饋,即可提升電子支付普及率。這不僅能節省印製三倍券經費,更重要的是,若未來能讓民眾上菜市場不用現金也不需找零,嗶一下就完成交易,應有助於我國完成防疫的最後一塊拼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