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7月14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三倍券振興經濟恐事倍功半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垃圾態度、官僚作風、倒閉倒數中....?

◆  聯合報社論/行政法院竟比大法官更忠於司法獨立?
◆  聯合報黑白集/大菊為重,民主讓路
◆  經濟日報社論/三倍券振興經濟恐事倍功半








經濟日報社論/三倍券振興經濟恐事倍功半


2020-07-14 00:00  經濟日報 /   經濟日報社論


行政院花了三個多月規劃的振興券措施,第一階段要民眾先繳錢換取消費券的使用資格,從7月1日起開放民眾到郵局、上官網或到四大超商繳費預定紙本券,或是進行包含信用卡、電子票證與行動支付等數位綁定作業。第二階段則是遲至7月15日,才能領取紙本消費券或使用數位支付工具開始消費,享有所得增加2,000元,以及政府開始收穫可能促進消費的效益。
這項措施開始執行後的結果,根據經濟部中小企業處統計,振興三倍券的紙本券預購(第二輪),至12日下午4時的紙本預定人數已突破千萬人;數位綁定人數則為157萬人,包括信用卡106萬人、電子票證20萬人、行動支付31萬人。
從已有一半民眾(1,159萬餘人)響應三倍券的結構來看,超過86%民眾選擇紙本券,數位綁定不到14%,比例相當懸殊,顯示紙本受到絕對多數民眾的青睞,這和政府早在4、5月規劃時僅限數位支付的構想,有著天壤之別的落差,證明了當初社會上對原先規畫可能產生排窮、排鄉、排老、排弱等副作用的反應,並非沒有道理。還好政府沒有一意孤行,最後改為紙本與數位綁定雙軌制,否則恐怕早已被民眾罵爆了。
經濟部原本規劃印製1,200萬份紙本券,隨著紙本券預定人數及比率持續追高,顯然不敷實際需要,因此行政院先加印紙本券總量至1,400萬份,必要時並準備再加印到總共1,700萬份,以因應開放郵局現場購買的潛在需求。
就在同時,紙本消費券的印製成本則從原來的3.15億元,預計將再增加1.6億元,如果再將配送、兌付成本,以及動員郵局人員清點、裝袋的成本,還有超商必須專人處理收費,乃至民眾要跑二趟的無形成本都納入,振興券光是紙本部分的社會成本,少說在10億元之譜。如此龐大的成本,等於可以再發給50萬人各2,000元的現金,卻都浪費在不必要的作業流程方面。
若和台灣資通訊產業的傲人表現對照,即可見台灣的商業交易型態至今仍然非常落後,也印證了政府推行數位支付的績效幾乎沒有進展。民眾至今仍喜歡使用現金交易,對於不繳稅的營業人相對有利,紙本消費券的盛行,更代表政府花了500億元納稅人的血汗錢,可能大都用在於振興了地下經濟,花錢建置數位支付設備且誠實納稅的營業人,反而並未得到應得的振興效益。至於政府稅收,尤其是占稅收三分之二的營業稅、所得稅,亦無從振興券獲得回饋,結果可能是增加的稅收甚至抵不過增加的支出,等同於以財政惡化的方式振興經濟。
面對第二階段7月15日起將領取紙本三倍券的人潮,經濟部官員認為,從過去口罩實名制的經驗來看,約有六成民眾會趕在每一輪的前三天領貨,因此中華郵政宣布,自13日起於官網提供網路預約三倍券專區或預約專線電話,協助民眾在網路預約7月20日以後欲前往購券的郵局及時段,以節省等候時間。
早知如此,政府當初在設計時,為何不讓民眾在超商直接繳1,000元,立即就可以領取3,000元的紙本消費券;現在的設計無異是要民眾跑兩趟,第一次要民眾去超商繳1,000元,第二次要到7月15日起才能領取,既缺乏效率,也削弱原先美意,把消費券的發放也變成像實名制領取口罩般,徒增不便。
經濟部為了紓解超商與郵局的領券壓力,還規劃延遲領券的優惠或抽獎措施,亦即民眾如果不趕在頭幾天領券,晚幾天領可獲得更多優惠。這項政策聽起來好像高明,但當初規劃消費券要等到7月15日起才能消費,已經被批評為拖泥帶水,並使更多受困中的店家痴等,經濟部現在還又用獎勵措施,鼓勵民眾晚點再領券消費,實在令人費解。難怪政府的振興券,在網路上被譏為全世界最低金額、最高成本、最耗人力、最複雜、最不方便的發放,未來究竟能有多少振興經濟效果又如何讓人期待。













聯合報黑白集/大菊為重,民主讓路


2020-07-14 00:39  聯合報 /   聯合報黑白集
立法院今審監察院人事同意權案,昨夜綠委仍守在議場門前防止藍營突襲。記者潘俊宏/攝影


為護航監察院的人事案,民進黨無所不用其極所有民進黨立委變成議場門房不說,立院竟以維安為由,停發媒體臨時採訪證。真不知,領一日採訪證的記者可能造成什麼維安疑慮,要這樣如臨大敵?
立法院上次拒發臨時採訪證,是兩年前的軍人年改事件年改是制度之爭,民進黨打著改革旗號,指反年改是反改革」,好歹掰出個藉口但護航陳菊的正當性何在若因陳菊為民主坐過牢,這能成為挺她當院長的理由嗎
陳菊在監院待審的案件,是過去式、現在式,也是未來式。此外,其他監委被提名人一片綠油油,甚至連威嚇檢察官的蔡崇義、高涌誠也獲提名連任,爭議空前。連小綠時代力量做出的民調,都有過半民眾認為陳菊不能發揮職權徹查弊案;民進黨要為此勉力護航,當然只有加倍出力而加倍難看。
且看,為防國民黨立委再占議場,綠委變成了門房;為了發揮抹黑本領,誣指國民黨立委助理為「黑衣人」;然後是代表「覺青」的林飛帆,對「菊姐」極盡吹捧帶風向。最後,是立法院連臨時採訪證都不發了,以求「大菊的大局」和平收場。至於民不民主,已顧不著了。
事實上,以民進黨行政立法一把抓,不用做這麼難看,在野黨也擋不住。但民進黨就是要全力「超前部署」,這凸顯的不是正義凜然,而是心虛之下只能靠蠻力壯膽。問題是,民進黨控制得住議場,控制得了民心嗎?













聯合報社論/行政法院竟比大法官更忠於司法獨立?


2020-07-14 00:40  聯合報 /   聯合報社論
婦聯會主委雷倩(左)日前與全體常委請求司法救濟。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今年四月,內政部婦聯會未依《政黨法》轉型為政黨為由,廢止婦聯會等四十多個政治團體的立案,並要求所有財產清算充公。婦聯會向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聲請停止執行,北高行五月判決停止執行內政部提出抗告,最高行政法院近日裁定駁回理由是,憲法保障人民有集會結社之自由,政府約制人民團體的法律不能踰越憲法
人民有集會結社的自由,這是中小學生都知道的民主常識民進黨卻胡亂修改政黨法》,強迫所有政治團體都要轉登記為政黨,嚴重戕害人民結社自由政治團體若不遵從惡法改組,就要被強迫解散並清算財產,這更是政府赤裸裸侵害人民財產權。近年來,民進黨仗恃著在立法院的獨大地位,不斷在國會強行通過這類違法違憲的法令。更可議的是,婦聯會兩年來向衛福部申請轉型為慈善公益團體,衛福部卻一再刻意延宕,硬將它逼進內政部所設的坑洞
或許有人認為,對婦聯會的歷史和處境,沒有必要給予太多同情。問題是,一個口口聲聲「民主正義」的政府,卻一再制訂明顯違憲的法令,並違反民主精神對民間組織強取豪奪。婦聯會之外,全台水利會最近也被強迫財產歸公;這些,人們難道都要裝作視而不見?當年婦聯會收取勞軍捐,至少用於勞軍、興建眷舍、照顧孤寡等;而內政部僅憑惡法就要沒入婦聯會財產,究竟滿足誰的正義和公理?何況,和婦聯會一起被解散的團體多達四十多個,他們連一聲悲鳴都未被聽見即化成灰燼。
撇開婦聯會不談,這次判決更值得人們注目的是:為何台北高等行政法院和最高行政法院敢拂逆蔡政府意向,作出停止執行的判決?這些法官當然知道,蔡政府正全力動用黨產會及政府各部會追殺婦聯會,非達目的絕不罷休。儘管如此,他們仍要求停止執行,其原因可能有三:第一,內政部據以解散人民團體並沒收財產的法律太過粗暴,法官們難以苟同;第二,這些法官心中自有一把尺,不想成為替政治服務的附庸;第三,這些法官相信,以一己的力量可以制止惡政惡法。
事實上,不唯婦聯會案如此,黨產會追討國民黨及所謂附隨組織財產已逾四年,累計行政訴訟案五十多件,命令追討的土地資產達七百多億,但多數案件都還卡在各行政法院,要求暫停執行的例子比比皆是其中主要原因是多數法官認為不當黨產條例規範之追討範圍太廣太濫,且沒收財產將對人民財產權造成不可回復之侵害,因此必須慎重行事更重要的一點是許多法官認為不當黨產條例違憲之嫌,除非大法官對相關疑慮作出釋憲澄清,否則將難以執行惡法
說穿了,這麼多行政法院法官對於政府隨便沒收所謂黨產或民產心存猶豫,主要癥結在於:民進黨粗糙的立法手段,與它宣稱追求的轉型正義顯不相稱。不僅如此,民進黨草率制訂的法律中,不少條文更充滿工具性政治性目的,違背了憲法明定要保障的自由權或財產權,這是許多法律人基於自身民主信念或司法教養難以屈從或苟同的
由此,也就引發了一個更大的問題:這麼多行政法院法官感到難以苟同的強制執行案,未來經過大法官釋憲後,會變得比較輕鬆、柔軟而可行嗎?這點,全體人民正拭目以待有一種可能,是大法官用強力輾壓的方式作成釋憲,強迫法官必須放行蔡政府各種沒收黨產案的執行另一種可能,則是以法律巧言打開一個後門,要求行政法院放水最後一種可能,則是認定黨產法若干條文違憲,應該修法完善但無論是哪一種,外界似乎對大法官的組成和風格,能否做出護憲及獨立於政治的判決,頗有保留大家其實在此已看出了台灣的一個民主弔詭我們的行政法院法官,竟比大法官更忠於司法獨立,這何其諷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