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0月23日 星期二

經濟日報社論/陸未列匯率操縱國...別高興太早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2845/web/

◆  聯合報社論/普悠瑪事故,善後與調查不可急速草率
◆  聯合報黑白集/「合法但非正式」的秘密
◆  經濟日報社論/陸未列匯率操縱國...別高興太早






經濟日報社論/陸未列匯率操縱國...別高興太早


2018-10-23 01:18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美國財政部甫公布的《主要貿易夥伴國際經濟和匯率政策報告》未將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是否代表美國總統川普上任至今「說到做到」的承諾破功?確實,當前美國因「於法無據」,無法成全川普矢言要將中國認定為匯率操縱國的意念,讓市場稍微鬆了一口氣。但以川普咬緊對手就不輕易罷手的商戰行事風格,及高民意支持度來看,如何設法將中國認定為「匯率操縱國」,仍是未來的重頭戲。
先就此次美國為何無法將中國列入匯率操縱國來說,依民國77年(1988年)《綜合貿易及競爭力》規定,若一國符合與美國有重大的雙邊貿易順差、有重大經常帳戶盈餘、可操縱貨幣獲得不公平的競爭優勢等三個條件,美國政府即可將該國視為匯率操縱國,且法條未硬性規定這三個條件的具體門檻,使美國擁有自由裁量的權力。也就是說,川普理應可利用這個法案與近期人民幣貶值的「最佳佐證」,一舉將中國認定為匯率操縱國,進一步迫使中國在經貿談判上做出巨大的讓步。
但民國104年(2015年)通過的《貿易便捷與貿易促進法》,為前述三個條件加了判定「門檻」,分別是對美貿易順差要達200億美元以上、經常帳占GDP比要達3%以上,以及該經濟體過去12個月購買海外資產總量占該經濟體GDP的2%。而中國卻只符合了一個要件,亦即對美國的雙邊貿易順差達3,900億美元,且即便中國當真符合民國104年(2015年)所設的三個門檻,美國也還必須對其進行為期一年的「強化分析」(enhanced analysis,包含貨幣市場發展、實質有效匯率指數趨勢及資本帳管制與貿易帳限制變化分析)與「加強雙邊接觸」之後,才能啟動制裁。
然而,不能「依法」點名中國為匯率操縱國,不代表川普政府沒招數可用。美國還可以透過修法、在雙邊談判增加相關條款等兩個手段,改進法規武力不足的問題。
舉例來說,美國遊說團體早已質疑民國104年(2015年)《貿易便捷與貿易促進法》設定對美貿易順差超過200億美元的門檻,沒有學術理論依據,且容易讓經濟規模較小的國家,自動地被排除在匯率操縱國之外;彼得森國際經濟研究所的研究指出,對中國這樣經濟規模很大的國家來說,資產淨購買占GDP比超過2%的規定,給中國干預外匯市場的很大空間,相當於一年可干預外匯市場2,600億美元的規模。經濟學家貝克(D. Baker)的研究亦指出,除了當年度該國所做的資產購買之外,外匯存底多寡也會影響一國匯率的扭曲程度美國財政部本次公布的報告強調,即便一國沒有公開增加外匯存底,但非市場化的行為也會造成匯率低估,並持續累積巨額順差。由此看來,前述判定一國是否為匯率操縱國的門檻雖客觀,但美國學界普遍認為其並非很好的標準。若川普執意履行將中國認定為匯率操縱國的承諾,難保不會力促國會修法改變這些「不合時宜」的標準。
此外,從今年川普政府在與墨西哥、加拿大所簽署的美墨加貿易協定(USMCA),納入防止匯率操控條款來看,其除了透明化的承諾,還包含承諾不進行不公平的外匯措施的做法,不難想像美國會於現正進行的美中貿易談判裡比照辦理,要求附加主動限制外匯干預的條款,迫使中國主動在外匯政策上讓步。
要言之,這次美國未能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只是緩解了短期的緊張。從這次報告對中國採取強硬的措辭來看,不排除川普政府會在期中選舉結束、政局穩定過後,啟動修法以放寬民國104年(2015年)認定一國為匯率操縱國的標準。若真如此,不只中國可能被列入匯率操縱國,就連經濟規模較小(對美國未超過200億美元貿易順差)的台灣,恐因有龐大外匯存底與經常帳赤字,被捲入匯率操作國名單中。因此,各界務必要密切關注後續發展,並謹慎以待。








聯合報黑白集/「合法但非正式」的秘密


2018-10-23 00:20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海軍「潛艦國造」案爆出不少傳言。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海軍潛艦國造」案最近傳言不少,且指名道姓細說原委,似非無中生有。海軍不得不坦承,「在合法範圍內運用非正式管道尋求商源」。這說法頗透露幾分曖昧,既有「合法」的堂皇包裝,又暗藏不足為外人道的「非正式」玄機。然而,事涉數千億軍費,能這樣用一句話就打發嗎?
話說不過是一年之前,爆發了獵雷艦案的承包商慶富公司詐貸弊案。一開始是母公司財務危機,接著被揪出聯貸金額超過兩百億多去向不明,再又查出當初得標疑點和海軍提前付款爭議,最後,就是「進總統府溝通」後迅速撥錢的大爆料了。此案還燒到高雄市府,造成海洋局長下台
這麼大的弊案,最後懲處的,卻是區區國防部人員記過和銀行經理人受罰,以「廠商經營不善和執行不力」為之解釋慶富主事者陳偉志,其後棄保潛逃至今。至於「進總統府喬事」的傳言,綠營最初以為抓到馬英九時代把柄而見獵心喜;後來卻發現陳家父子神通廣大,小英的總統府也曾「被進入」過。雖受各方質疑,但檢視當時府方發言人的說詞,大約不脫「合法範圍內的非正式會晤」的調性吧?
以「合法」為掩護,「非正式」做些什麼,又何能追究?促轉會的張天欽事件,調查結果,不也是在「非正式會議」的結論後就輕輕放下了嗎?民進黨轄下,「非正式」之為用大矣,但看看從百億到千億經費的說不清楚講不明白,其中藏了多少秘密?






聯合報社論/普悠瑪事故,善後與調查不可急速草率


2018-10-23 00:20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吊車將普悠瑪列車車廂吊到一旁。 記者鄭超文/攝影



前天傍晚普悠瑪出軌重大事故,台鐵連夜搶修,不到十五小時已恢復單線雙向通行。儘快搶通東部軌道運輸動脈是民眾的期盼,但關鍵事故原因至今未明,更奢談對症下藥。出軌原因或仍潛存,喚不回乘客對普悠瑪的信心;務必查清楚事故原因,並請專家提出治本之道。
這起近四十年來台鐵傷亡最慘重事故,可能是出事列車個案,也可能是東線鐵路通案,事故原因調查不能只交給台鐵「行車保安委員會」執行,因此行政院已成立調查小組。但賴清德院長交代法務部與檢察署儘快完成證據保全,讓台鐵最短時間修復通車,蔡總統更要求三天內恢復雙線通車;如此急求時效的善後,全然不能防止下一次鐵道事故發生。
民國87年(一九九八年)六月三日發生在德國策勒造成一○一人死亡的空前高鐵事故,一個金屬疲勞的輪轂運轉中斷裂,摩擦地面剷起對向路軌,插進車廂,迫使列車急停。德國事故現場與普悠瑪成W字形翻覆近似,同樣也見長銲鋼軌插進車廂,列車急停,後排座椅往前擠壓,造成慘重傷亡。
德國在事發後迅速成立最高層級的緊急應變中心,鐵道部、聯邦鐵路局聯合成立獨立調查小組,確認輪轂金屬疲勞是事故主因,隨即拆換輪轂為一體成形鋼輪造成救援困難的全密閉防爆玻璃窗,更換為緊急時可以鎚子擊破的安全窗;第一階段搶修試車後,九日恢復通車,時速自二百公里降為一六○公里。
更重要的是德國並非只修復出事列車及路段,還花了一年多時間換掉近百組高鐵列車所有鋼輪、安全窗,是很大的工程。車損樣貌也保留五年之久供相關單位繼續調查研究聯鐵局擔心或許還有待補強之處,謹慎是事故處理必須的態度
普悠瑪出軌,可能是人為因素,也可能是列車掣動、電力系統出問題,可能人力老化鐵軌保養不確實,或者也因金屬疲乏,這就不是目視可判定,需要非破壞檢測的儀器上陣,且持續追蹤。這類隱藏的深層病灶若未及時查出、對症下藥,日後會帶來更嚴重事故。
賴揆說,若問題出在列車,不排除停駛普悠瑪。重點須先確認事故原因。普悠瑪民國102年(二○一三年)初上線營運,這種傾斜式列車可於彎道路段以預置底部的搖擺設計抵銷離心力引進之初,確實在北迴彎曲路段有不錯的提速表現普悠瑪因而有「高鐵二軍」稱呼,成為台鐵的代表品牌
傾斜式列車在北迴線改善彎道半徑後,提速特長將不太有發揮空間;台東線行駛到知本,西線到屏東潮州,全線平坦,搖擺設計幾乎派不上用場。前瞻計畫台鐵爭取到一千億的車輛汰換預算,但排除採購傾斜式列車,理由是造價貴,座位數少。是不是普悠瑪有問題?台鐵應該負責任的給個答案
災害發生即便再突然,也有前因可循,甚至研究單位早有警告。德國高鐵事故調查,發現輪轂金屬疲勞跡象民國81年(一九九二年)即已察覺,但危機訊息未被重視,偏重營運的聯鐵局還誇稱輪轂很耐用,能防而未防,終釀大禍。
民國100年(二○一一年)大陸造成四十死的溫州動車事故,善後處理是負面對照。動車發展初期好大喜功,拚命新建、提速,卻不做營運管理基本功;事故發生鐵路當局第一時間就地掩埋肇事車頭,因為領導要來視察卅五小時內搶通;還謊報上級是信號系統故障;國務院專家組事後調查訊號沒問題,是管理鬆散、人謀不臧,以嚴懲鐵道部收場。
普悠瑪事故交通部、台鐵的應對也嫌鬆散,事故原因迄今未明,賴揆責令縮短證據保全,總統也限期雙線通車,這是錯誤的應對。災難善後核心是萃取教訓,確保不重蹈覆轍。災害原因還搞不清楚,如何保證真正安全回家的路?
鐵路是國人印象中最安全的運具,台鐵雖然經營包袱沉重,但無論如何都得重新擦亮這塊招牌,重建乘客信心

【即時短評】政府帶風向責推司機扛?不要草菅人命了

◆  【重磅快評】押普悠瑪司機員防串證 是否有什麼誤會?
◆  【重磅快評】大官這樣的災害應對,可以嗎?
◆  【重磅快評】大官這樣的災害應對,可以嗎?
◆  【即時短評】政府帶風向責推司機扛?不要草菅人命了

◆  【即時短評】18死…部長還認為運安會「海運」優先嗎 ?








【即時短評】政府帶風向責推司機扛?不要草菅人命了


2018-10-23 10:00 聯合報  記者何祥裕╱即時報導
普悠瑪列車第八節車廂,昨天在工程人員的努力下,由吊車吊到一旁的馬路上,車廂內外受損嚴重。記者鄭超文/攝影


普悠瑪翻車事故造成18人死亡,根據地檢署與行政院說法,幾乎風向都帶往司機員關列車自動防護系統(ATP)、超速,18條命難道就這樣草率結案?如果政府想把可能是長期、結構性的問題所造成的重大意外,轉化成司機員單一個人疏失,不僅是草菅人命,更把老百姓當白痴。
對,目前現有的證據,看來似乎是如此,行政院對外公布該彎道速限75公里,而肇事的普悠瑪號時速達140,翻車似乎被合理化了,矛頭全指向司機員超速的人為疏失,但事情有這麼單純嗎?一列火車超速翻覆,跟一輛汽車超速翻覆,是完全不同的層次
一列火車要能正常運行,仰賴人力、機械、系統、電子訊號等的整合,每一道關卡,都必須有SOP,甚至是防呆機制,司機員關掉ATP、飆到140要過個速限只有75公里的彎道,請問,台鐵的管控機制怎麼了,為何能讓司機員把火車當遊覽車開,狂飆過彎無人能擋?
另外,司機員超速原因也必須深究,為何他甘冒超速一倍的風險狂飆?背後是否有結構性的問題?是不是儀錶板故障、擔心誤點、人力不足擔心影響調度甚至超時工作疲勞駕駛未注意,都不能夠以「司機超速」輕描淡寫帶過事故原因。
台鐵是百年老店,內部存在許多問題,一列普悠瑪號的翻覆,絕對不會是「司機員超速」單一原因造成,這件台灣鐵道史上最嚴重的翻車意外,行政與司法部門急著公布原因,可以理解但若是要以此帶風向,把責任全推給司機員,藉以平息眾怒,請三思,不要愚民愚到如此地步,早晚踢鐵板







【即時短評】18死…部長還認為運安會「海運」優先嗎 ?


2018-10-22 09:23 聯合報  記者雷光涵╱即時報導
台鐵普悠瑪列車翻覆造成嚴重死傷。 記者侯永全/攝影


台鐵的行車安全紀錄不算光采,多年來一直有成立獨立機關「運輸安全委員會」的聲音,指行車意外不該全由台鐵行車保安委會「球員兼裁判」調查。尤其除非重大事故,外部學者專家參與的交通部鐵路營運監理小組不會啟動,使得無數「有驚無險」的事故,只能獲得點到為止的建議。
台鐵行保會由台鐵資深主管組成,對造成死傷、出軌等重大事故進行調查過往,台鐵並不公布調查報告,在立委的嚴厲要求下,去年起終於將近年的調查報告上網。檢討改進事項不外乎加強宣導民眾愛惜生命、強化人員教育訓練、提高勞安意識等。由於事故頻繁,行保會委員雖有鐵道專業仍是兼職職務,難有更深入的制度檢討及多面向的建議
另一方面,我國的飛航安全有獨立的飛安調查委員會,多年來不以懲處為目的投入調查,呈現客觀事實,大大提升我國的飛安外國頻道「空中浩劫」等空難紀錄片的所有細節,都是飛安調查單位在大量的抽絲剝繭以後、所還原的事實,並非製作單位憑空想像的橋段一些小疏忽、幾次的不幸巧合、錯誤的決定等連在一起,釀成悲劇
更重要的是,飛安會不只在有涉及傷亡的事故才介入調查,因為它的存在是避免悲劇重演,防範錯誤重覆發生若這些年有獨立的運安會以中立角度給予台鐵建議並追蹤,或許有機會避免這次18死的普悠瑪翻覆悲劇
可惜成立運安會的腹案一拖10年,今年有組織規畫雛形出爐,但前任部長賀陳旦在立法院備詢時表示要以「海運」調查優先,現任部長吳宏謀在接受本報系專訪時也表示,四面環海的台灣要優先投入海運事故調查
台灣確實四面環海,但一般民眾並不會頻繁利用海上運輸,成立以軌道事故調查優先的運輸安全委員會刻不容緩,是政府不該推拖的責任我們不需要悲劇發生後的無數鍵盤調查官,要的是防患未然的專家







【重磅快評】押普悠瑪司機員防串證 是否有什麼誤會?


2018-10-23 12:10 聯合報  主筆室
宜蘭地方法院今天清晨五點二十分裁定,普悠瑪司機員尤振仲五十萬元交保。記者江婉儀/攝影


台鐵普悠瑪號出軌導致重大傷亡,宜蘭地檢署認為尤姓司機員有串證、逃亡之虞聲請羈押禁見,法官則改以五十萬元重保。司法或許有其偵查及辦案考量,但如此處置是否真有助釐清真相、避免憾事再度發生,卻頗有疑問。
誠然,根據目前官方最新釋出的相關訊息,尤姓司機駕駛的普悠瑪號行經新馬站時已然超速,看似與出軌的結果直接相關、尤姓司機必須負起業務過失等責,但這種偏重罪責認定的辦案邏輯,又是否真符合還原事故全貌以記取教訓、避免憾事再度發生的調查趨勢?
民國94年(2005年)4月25日,日本JR福知山線發生107人死亡、562人受傷的重大事故,現場與普悠瑪號一樣,同樣是彎道半徑約300米的急彎。雖然調查指出是司機「將車速推至極限以圖追回誤點的時間」,且司機延誤啟動煞車因而造成嚴重出軌事故,但調查也點出JR西日本的政策是司機誤點一分鐘以上即會遭處分,須接受嚴苛的「日勤教育」,JR西日本對司機的管理也是出事可能原因之一。
事實上,重大空難或火車事故通常都有一個共通點意外往往是由接二連三應注意而未注意的關鍵節點串連起來,火車司機或飛機機師,說來其實更像是那個未能於最後關鍵節點力挽意外的倒楣鬼,更且他們還動輒賠上性命也難怪有不少人主張,重大意外交通事故生還機師或司機應免責,才更有助查明事故真相
從此以觀宜檢的聲押作為,就不禁讓人質疑究竟是在找替罪羔羊,還是真有心找出所有可能導致意外的關鍵節點負責人?尤其,雖然司法偵審強調「證貴初供」,但尤姓司機才於翻車時頭部受傷,剛急診後回復意識即被偵訊,如此身心狀況下的供詞豈不更易失真?法官改以重金保釋,不過是稍稍衡平了聲押的不盡人情罷了。
如今官方把責任全導向司機超速導致出軌,懷疑司機員關閉自動防護系統〈ATP〉,卻試問究竟是什麼「壓力」導致司機必須超速趕路?又是誰有權決定關閉ATP?在火車有動力問題時關閉ATP是正確還是錯誤決定?關掉ATP後的SOP難道是由司機一人全權決定火車怎麼開?主管機關交通部又扮演了什麼角色?可盡到監督之責?
進一步言,依照宜檢「串證」的聲押理由,請問尤姓司機最可能與何人串證?難道不該先把這些關鍵節點的相關人等找來問?真要押也該是押這些「更高層」,不是嗎?
種種疑點,均指向可能涉及更高層的錯誤決策,又豈是「押司機取供」就可以解決或回答得了的?更讓人憂心的是難保不會有人藉以帶風向、轉移焦點,不要忘了有些所謂名嘴在狀況未明時,即意圖操作普悠馬有問題、採購疑涉弊等,如今縱遭「司機超速」狠打臉,殊不知此說法也可能為掌權責卸責闢了新路呀!







【重磅快評】大官這樣的災害應對,可以嗎?


2018-10-23 10:06 聯合報  主筆室
台鐵普悠瑪列車高速行駛撞擊新馬車站月台後出軌造成嚴重傷亡。記者杜建重/攝影


宜蘭普悠瑪列車出軌已滿40小時,政府看似處置明快,但正確、得宜嗎?或許仍繼續以往災後應對的錯誤,真相出不來,教訓淬取不出來,讓災變代價顯得無謂災難政治學當道,大官只想儘早落幕,政客不希望影響選票,全然不在意下次同樣的災難已上路潛行、掩至
台灣錢淹腳目,只要讓災難快點落幕,花多少錢都不是問題;不想花精神理出真相,怕事後補救工程太大,也怕挖出採購及施工不堪的政商醜聞,甚至更不堪的涉外利益交換一如之前多起火災至今真相未明,這樣才能「今天公祭,明天忘記」。
普悠瑪出軌後,中央開設災害應變中心,確實做了些救災人力、物資協調調度的後勤工作,但也有許多無謂的向大官簡報、無助救災的官場陳腐應對,不知道中央應變中心大員以為對宜蘭出軌現場有何助益?
賴神迅速趕赴現場,眼神悽愴地慰問罹難者家屬;隨即,蔡總統也抵達災變現場,與賴神同樣地撫慰罹難家屬;教長葉俊榮趕去,給遭遇不幸的師生打氣;與事故有督導、層屬關係的交長吳宏謀很早就到現場,但不知道他做了什麼。還有立委、地方首長也趕去,其實他們最合適做的是捐血、捐錢、噤聲
重大災害發生後大官總是絡繹趕赴現場,自以為是打氣、慰問,其實干擾搶救工作。普悠瑪事故至今災情未明,大官都沒有受過災害防救相關訓練,更無判讀成災原因的專業素養,巡視現場毫無作用。尤其,到災變現場聽簡報的陋習,徒然只是耽誤搶救時間;「視察」救災人力,更是剝削疲累至極救災人力的有限休息時間。
大官外行的放言救災指示更容易誤導災後工作。賴揆要求司法、檢查部門縮短證據保全作業時間,讓台鐵儘速展開復原工作恢復通車,不在意事故真相調查是複雜且耗時的工作;蔡英文以至尊位階下達3天恢復通車指令,又給災後搶救人員多少壓力?
來自民間的同胞愛感動許多人。聽聞血庫存量不足,一早踴躍趕去捐血;深夜開著自家車輛熱心、無償接駁沒有交通工具逃離事故現場的民眾…,當然是台灣最美麗的場景;沒人在意交通部在撤離脫困民眾有何安排?調度急救血源的衛福部又做了什麼?
不客氣的說,災變現場竟然有閒雜人等闖入,甚至爬進車廂裡翻東揀西,難以同意落後國家才能看到的作為。試問,我們官方的救災體系的素養、專業又高明多少?如果只寄望災變趕緊落幕,不能自災變中獲得教訓,再怎麼撫慰受難者家屬,都只是政客戲碼而已

聯合筆記/誰在乎審判獨立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2845/web/

◆  普悠瑪出軌/事故調查 應成立全方位運安會
◆  普悠瑪出軌/我媽搭上出事列車…
◆  普悠瑪出軌/打造高可靠度、高復原力的台灣
◆  普悠瑪出軌/前瞻預算 何不用在台鐵?
◆  普悠瑪出軌/普悠瑪 台東的底氣與哀悼
◆  普悠瑪出軌/台鐵感謝您們
◆  潛艦建案籌獲 作好專案管理
◆  聯合筆記/誰在乎審判獨立
◆  違反學倫追不回經費 科技部怠惰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誰在乎審判獨立


2018-10-22 23:41 聯合報  蕭白雪
司法院、法務部雖提出不少改革法案,但司法民間滿意度不高。 圖/取自總統府網站


司法核心關鍵的審判獨立,近來在立法院監察院等外部機關以監督之名、為特定目的行干預之實情況漸成日常,加上一些政治性的行政機關被賦予準司法權限,「司法改革」在總統國慶演說中消失,或許不足為奇
法官審判獨立、檢察官獨立辦案,是建立司法公信的要件,但跟自由一樣不是憑空得來,台灣有法官能說出「審判獨立跟呼吸一樣自然」,是近廿年來逐步建立檢方辦案的獨立性,至今仍不時受質疑
審判獨立並非獨裁,捍衛獨立辦案也不是所有偵辦行動都不得檢視,在案件確定後,不論內部機制或外部監督,本來就有可檢討機制,從蘇建和案、蘇炳坤案到遭軍法處死的江國慶案,都有司法體系內、外的檢討與作為,才促成翻案。
監察院受理民眾陳情案,司法案件向來居高不下,打官司總有輸贏,輸的一方難免懷疑司法,但終究要靠證據說話監察委員對確定判決有權檢視整個過程中執法人員作為有無明顯瑕疵但論及法律見解,不管採保守派或自由派論理意見,屬於審判獨立核心,就算因政治立場迥異而不認同,依然無權置喙
如今情況是,人民、社團財產被黨產會沒收不用經法治國程序;涉及財團利益的案子,就找立委們修法解套;立委關說自身司法案件沒事外,更不時透過質詢攻擊執法手段。另一方面,有強烈政治立場或特定司改團體成員進入政府體系內掌權,從法令修訂到特定案件內外合擊,被形容為「一條龍」服務的模式,都正以鯨吞蠶食的方式,破壞法治國的基本原則
早年不堪聞問的司法,金、權介入屢有所聞,被人批評「有錢判生、沒錢判死」,「當選過關、落選被關」,其來有自;早期院長、檢察長、庭長、主任如何施壓、如何因案件升官或遭冰凍,律師如何從中穿梭、獲利,老一輩的司法人,常有說不完的故事
近年來審檢辯仍少不了老鼠屎,但黑手想介入司法,有時先惹來反撲的案例也不少,但在兩次司改大會中,法庭鐵三角的改革對象永遠有缺角
如今,藉著司法民間滿意度不高,想干擾審判中案件或為特定人士翻案的情況越來越多,究竟是為司法除垢還是整肅異己,人人心中各有一把號至於司法高層有多少捍衛司法獨立的決心與行動,目前仍待檢驗

王文華/變老的初學者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王文華/變老的初學者
◆  蘇蘅/媒體看選戰 眼裡只有馬戲團

◆  王健壯/羅秉成維權本色的政治考驗
◆  陳亮恭/電玩遊戲防老的產業契機
◆  盛治仁/選舉一時 做人一世
◆  方祖涵/計畫經濟的體育計畫
◆  洪蘭/棉花糖實驗新啟示
◆  林中斌/以色列最大港交中國
◆  黃介正/「辜汪上海會晤」廿年

◆  葉銀華/大陸經濟怎麼了?
◆  薛承泰/兒虐尤烈於恐攻
◆  趙春山/兩岸也有「第三選擇」的空間嗎?
◆  楊志良/選民易冷
◆  周行一/美國到底要什麼?要得到嗎?
◆  嚴震生/實至名歸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  蘇起/美國會來救嗎?

◆  王健壯/監委得不到大法官的關愛眼神
◆  施振榮/財團法人法 衝擊財團法人業務推展
◆  馬凱/兩岸賽局 誰能勝出?
◆  盛治仁/別把子女成就 當自己的桂冠
◆  劉維公/一座生病的城市
◆  沈呂巡/從諮議引起「滋議」說起
◆  范疇/台獨與台灣中性化(Neutralization)









王文華/變老的初學者


2018-10-22 23:39 聯合報  王文華(作者是作家,網路媒體《創新拿鐵》創辦人)
現代藝術博物館。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紐約表演藝術的殿堂林肯中心,十月八日舉辦了一場免費的爵士音樂會。場地在林肯中心的頂樓,舞台後整面牆是玻璃,可以一邊聽表演,一邊看紐約的夜景。
這種好康,當然早就客滿了。沒關係,可以等候補。當我正要在網路上填資料候補時,發現第一個問題是:失智者的名字?照顧者的名字?
原來,這是一場只招待失智症患者的音樂會
紐約是全球藝術的重鎮,隨著失智症患者逐年增加,也成為全球藝術治療的重鎮
先驅者是「現代藝術博物館」在民國96年(二○○七年),在「大都會人壽基金會」的贊助下,現代藝術博物館開始針對失智症患者,設計特別的參觀活動。受過特別訓練的專業人士,引導失智者、家人、照顧者,以小團體的編制,在館內或館外某個舒適、親密的環境中,欣賞、描述、詮釋、討論館藏的藝術品。並鼓勵參與者分享人生經驗中和藝術品相關的地方,甚至帶領參與者創作藝術,包括唱歌、寫詩、跳社交舞。
他們一做就是七年,並進一步把經驗做成報告和訓練營,與世界各地的博物館分享,鼓勵他們複製,讓紐約以外的患者能得到同樣的福利。
報告中特別強調「引導者」的態度必須是
不要用老師的姿態看輕或同情患者,用溫暖的表情和互動的方式。不要「教」他們,引導他們分享自己的看法。對他們說出的看法,表達真誠的興趣和賞識。這樣的互動可以增加患者的自我價值感,彌補失智症在日常生活中剝奪掉的自信和尊嚴。
其實,這種態度不只適用於對待失智者,也適用於對待任何老年人但是,我們從沒學過
全世界有四十間博物館來取經,包括非博物館的藝術組織,如林肯中心取經後,林肯中心從兩年前,開始對失智者提供類似的服務
世界一流的音樂家,如「紐約愛樂」的成員,特別為小型觀眾,表演室內樂。曲目是患者可能熟悉,或能提振士氣的作品,比如貝多芬大病初癒後寫成的A小調弦樂四重奏
活動形式是一小時表演、一小時討論,加上現場實作。在實作階段,參與者可以把音樂給他的感受,用肢體動作呈現出來。甚至把自己的生命經驗,用歌聲唱出。
林肯中心也照顧到觀眾的特殊需求,如提供上下電梯的協助、輪椅租借、字體較大的節目單、助聽器等。
林肯中心和現代藝術博物館展示的內容不同,但活動設計都是提供三樣東西:歡樂、自我表達、與他人互動這是失智者在日常生活中最欠缺的
台灣已經正式進入高齡社會內政部四月統計,每七人就有一名老人衛福部去年統計,六十五歲以上,每十三人就有一位失智者八十歲以上,每五人就有一位
每個人都會老,但沒有人教過我們如何變老也沒有教我們在態度、制度上,如何跟老年人相處在離家很遠的紐約,我開始上第一課我是,變老的初學者

名家觀點/生物動力法融合天使與魔鬼

名家觀點/生物動力法融合天使與魔鬼


2018-10-23 01:36 經濟日報  陳冲(作者是東吳大學法商講座教授、新世代金融基金會董事長)

五年前在台中演講國際經貿,餐會時主辦單位拿出一款法國酒(品牌不便揭露),從外觀上有兩點吸引我的注意:其一,酒瓶口採用蠟封,另一則是滿是黑字標籤上的一列紅字,該段法文是Expression Originale du Terroir,意思是「風土」(Terroir)的忠實呈現。數以萬計的酒莊,為何獨有此家在酒標上凸顯「風土」?
近幾十年來,人類釀酒技術精進(也算生物科技),刻意培養酵母、添加二氧化硫、多次的過濾澄清等,甚至研發特定的滅菌劑與除草劑以維持葡萄酒穩定的風格與品質,但也因此逐漸喪失地方風土的特質近年來反璞歸真、師法自然之風漸興,乃有所謂Biodynamie農法(生物動力法),不僅回歸傳統種植、釀製過程,而且還講究搭配天體運行的節奏,因此在播種、栽植、採收、攪拌的過程中,均考慮行星尤其是月亮與地球的相互位置,這也可解釋不添加二氧化硫、減少過濾、乃至不用金屬包覆瓶口的「自然派」做法。回歸自然的釀酒,並不表示酒的當然美味,但意謂人類敬天法古,謹事歸真的心情
本世紀初,財務工程大行其道,許多所謂Rocket scientists設計不少複雜的金融商品,銷售予熱衷投資的金融消費者,十五年前頗為風行的連動債(結構型商品)就是著例。尤其美國次貸風波中,許多資信不足的房貸透過包裝、合成方式,致使相當數量品質堪憂的衍生性商品,充斥市場,造成人心惶惶,引發金融海嘯。有如同一時段惡名昭彰的三聚氫胺毒奶粉,經一再分裝混裝,化為奶製品、調味料等各種型態產品,消費者乃至商家無法分辨,爆發恐慌式的信心危機,道理並無二致。
多年來,金融界已經了解,金融商品無所謂好壞,但要賣給屬性適當的客戶,但是如果金融商品的設計,窮盡財務工程的專業與巧思,以致複雜難懂,縱然經評估賣予適當的人,但該「適當」的客戶是否真正了解商品的功能與風險,則有疑問。
前幾天,金管會主委表示,金融的本質包含天使與魔鬼,金管會的職責就是在抑制魔鬼因子、發揮天使風貌主委此言應該是意識到收斂一時的複雜金融商品漸又重出江湖。金融機構在主打某項商品的指令下,該主推商品是否真都售予適當屬性之客戶,正挑戰經手金融機構的專業倫理(天使)。而在專案獎金及各種回饋計畫的利誘下(魔鬼),信任財管人員的客戶是否得到應有的照顧,令人擔心。
三年多前,一部描述金融海嘯的電影「The Big Short」中,客串飾演金融界前輩的布萊德彼特,有句經典台詞:you know what I hate about fucking banking? It reduces people to numbers.如果財富管理只在乎「數字」(績效與獎金),那將是下一場災難的開始。
看到釀酒業生物動力法的興起,採取自然、簡單的傳統製程,不也是在發揮「天使風貌」,反而更能保存天然的風土特性。金融商品的設計,是否需要複雜到只有「火箭專家」才懂?如果連銀行董事會成員都似懂非懂的商品,又如何期待一般客戶能確實了解?進而確定其購買的決定是基於本身財務的需要,而不是在達成銀行的營業目標?月前推出的「金融發展行動方案」,其中國際理財平台是一要角(雖然有人評為舊瓶舊酒),何不由設計簡樸易懂的商品著手,少點「魔鬼因子」,就好似生物動力法釀造的美酒,自然、可親又無副作用,更易獲得金融消費者的信任與喝采


陳冲

長期觀察台灣金融與經濟發展的陳冲,擁有業界與官場豐富的負責人資歷,評論時事旁徵博引,常有發人省思的獨到見解,尤其對於金融事件的剖析精闢,素有「金融才子」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