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16日 星期三

經濟日報社論/禁用華為手機 不如建立精準資安

udn 論壇電子報.歷史報份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04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6021/web/

◆  聯合報社論/蔡政府這些天坑,才是蘇揆亟需填補的
◆  聯合報黑白集/拜託羅文嘉別「小野化」
◆  經濟日報社論/禁用華為手機 不如建立精準資安







經濟日報社論/禁用華為手機 不如建立精準資安


2019-01-16 00:59 經濟日報  經濟日報社論

在美國帶頭結合盟邦全面打壓中國大陸5G領導企業華為之際,工業技術研究院在台灣也開出第一槍。研院日前發布內部公告:全院辦公場所全面禁止使用華為手機與電腦,頓時引起相當多數已使用華為手機員工的惶恐,紛紛質疑、抗議。三小時後,工研院修正公告為「員工華為手機將無法使用院內無線網路」。相關新聞報導刊出後,在台灣科技產業引起不小的關注,許多人將此當成茶餘飯後議論的話題。
工研院內部網路開放無線連結,當然是基於工作上需要,而且行之有年。稍微具有一點網路概念的人都知道,使用者登入企業內部網路之際,掃毒軟體和防火牆便已搜過一次身,不明身分或特殊格式檔案,都會被拒絕於外。如果你想進入敏感資訊區域,則必須輸入特別的帳號和密碼。換句話說,任何人想要閱覽工研院的機密資訊,其監督控管的是內部網路系統,與使用者使用的是電腦或手機並不相干。
眾所周知,台灣高科技企業中,研發手機與網通產品者,如聯發科、宏達電等,皆是中國華為的直接競爭者,卻不曾聽聞這些企業明令員工禁用華為手機,難道這些企業沒有資安外洩的憂慮?當然不是,追究其背後思維可知:防範企業機密資訊外洩的做法應該更周全,防範的對象又豈止華為,資安漏洞也不是手機連網而已
熟悉科學園區企業運作的人都知道,例如台積電等重要科技企業內,研發部門及關鍵製造的重要區域,所有智慧型手機,不論具連網或拍照攝影功能,均被全面禁止或嚴格管制反過來說,員工若是有意或過失外洩機密資料,蘋果、三星,或華為手機,其實並無差異。企業或研發機構推動資訊安全政策,應該以建立符合資安規範程序做為管理要務,而非僅僅限制終端設備的品牌。
或有人以為,華為手機可能具備自為機密偵測之功能,這個論點也經常見諸網路,信者恆信,不信者恆不信。我們建議,工研院身為台灣科技產業最大研發機構,擁有6,000名研發人才,其中具備資通訊與電子元件專業工程人才逾千,何不為大眾做一釜底抽薪解惑,以科學證明,特定品牌手機或電腦,出廠時即已植入木馬程式,可自動蒐集機密資訊,並傳輸至原廠掌控之雲端伺服器,必須全面禁用?
自去年美中貿易衝突以來,美國川普政府的政策之一,是對大陸做出關鍵性技術封鎖,日前美國亦曾公開要求英德法日澳等盟邦,宣示不採用中國華為的5G標準及相關網通設備。不過,我們必須指出,川普要求於盟邦者,為第五代行動通訊標準與設備,並非今日工研所禁用的4G智慧型手機。在此我們也要嚴肅指出,兩岸科技產業脣齒相依,我國是否比照遵循川普要求,需要再從台灣最大利益觀點仔細斟酌,任何政府政策更應充分考慮台灣產業界的廣泛聲音
請允許我們先天下之憂而憂,擔或許不該擔之心:我們希望這次工研院禁止員工使用華為手機的「烏龍」事件,不致造成台灣科技產業間的寒蟬效應,不會影響台積電、大立光等爭取華為大型訂單的障礙,更不應擴大成為政治泛用的產業約束典範
如同工研院在其公告中開宗明義所指出:「工研院為國家科技研發單位,資安即國安。」我們深切企盼,該院不會抱持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短視心態,應全面推動資安健檢,建立以科學為基礎、具先進概念、構思完善的資訊安全程序,在不影響科技創新研發動能前提下,為國內公私立研發機構塑造出一個精準的資安範例。







聯合報黑白集/拜託羅文嘉別「小野化」


2019-01-16 00:26 聯合報  聯合報黑白集
羅文嘉出任民進黨秘書長,學運世代綠委認為,這是象徵青壯世代承擔責任。 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有「敗選聯盟」為對照,羅文嘉復出政壇,其實無須解釋。但他偏要說,不是為了蔡英文,而是「為了孩子」。這句「小野式」的囈語,未免畫蛇添足
選舉已過,大家並沒忘了小野。這人本來形象不錯,替柯文哲選舉操刀也無妨,卻又不甘寂寞跑去為「其邁」輔選。須知江湖道義,就算推銷口紅也要簽競業條款,總不能又吹SK II好,又說雅詩蘭黛神奇。
小野因此受到指責,沒想到他立刻發揮文青多愁本色,未反求諸己,卻涕泗縱橫哭人性黑暗結果反而更加被揭露出,一幫文人因政治正確而把持文化資源的種種不堪內情
所謂「小野化」,不只是占了便宜還賣乖,且因過度矯飾而有點偽君子的意思。且看一輩子政治圈打滾的那些老奸巨猾,表裡如一的政治感反而讓選民容易判斷。最怕是滿口文藝腔的政客(例如蔡英文之「最柔軟」),或假裝政治無辜的文人,賣維骨力和賣大燕麥都同等誠懇,看著令人起雞皮疙瘩。
羅文嘉當年堪稱阿扁心腹,從政以來目睹多少不足與外人道的黑暗情事,他若說為了孩子回歸田園,自可理解。如今在民進黨大敗後決定重出江湖,如果說不捨當年革命情感,亦不令人意外。
然而,何必以「讓孩子未來可以沒有恐懼講想講的話…」為重出江湖宣言?難道忘了選舉中以查「假消息」為名而嚴控輿情的人是誰?民進黨新秘書長要如何重塑黨形象?起碼要能以誠服人吧!








聯合報社論/蔡政府這些天坑,才是蘇揆亟需填補的


2019-01-16 00:23 聯合報  聯合報社論
行政院長蘇貞昌(右)昨天率副院長陳其邁(左)等人,前往立法院拜會各黨團。 記者曾學仁/攝影

蘇貞昌就任閣揆,首日即出巡機場,一板一眼對海關防疫人員作出嚴厲指示。同日賴清德臨別贈言,則就立委兼任閣員、政黨文化等憲政議題拋下三問。蘇、賴擦身而過,一個表現對執行落實的追求,一個展現對憲政高度的關注,兩人各得其所卻毫無交集。事實上,兩人失落的交集,也正是去年底選舉民眾不滿民進黨施政而要求蔡政府填補的「天坑」,蘇賴兩人卻顧左右而言他。
這次內閣改組,蔡總統召集了「敗選者」組閣,而蘇貞昌則把內閣「總辭」變成「總留」,兩者都是對民意的輕蔑蔡英文或許以為,只要內閣及民進黨中央改組,就足以向內外交代,讓不滿的民意趨於平息。事實上,蔡政府引爆民意怒火的種種因素,從兩岸關係處理不當、拚經濟的無力、東廠官僚無能、能源政策失衡、乃至決策好高騖遠等,迄今無一解決,兩岸關係甚至更為倒退要如何拆除上述的民怨導火線,才是蘇貞昌最需特別著力之處;否則,「討厭民進黨」仍將是台灣最大黨
這次內閣改組,除了九成以上閣員原封不動,最讓民眾痛恨的「東廠」——包括促轉會和中選會在內,懸缺的主委人事都跳過未處理這是避重就輕,還是以拖待變?再者,如故宮近期輕率出借國寶及輕談封館引發諸多爭議,讓外界覺得既不專業又居心叵測,這樣的人事不用調整嗎?又如,一個卅出頭的年輕黨工突然受到外交部長驚為天人重用,全國議論紛紛,蔡政府卻不為所動且極力為他辯護這把火,要讓它延燒成另一個激怒年輕世代的吳音寧事件嗎
進一步看,儘管蔡總統聲稱,去年地方選舉並未就兩岸議題作出選擇,以此輕巧地閃過自己應負的責任。但如果她繼續搞壞兩岸關係,而蘇貞昌的財經內閣人事又悉數留任,到底誰有金頭腦來擔當「拚經濟」的先鋒?更具體的議題是,去年「綁大選」的十項公投案,民眾對民進黨的「性平」法案,及蔡總統能源政策、食安政策全數打臉。十大公投案中通過了反空汙、反深澳電廠、反核食、及以核養綠也通過同性婚姻應另立專法,並要求性平教育不要在國中小階段過早涉入,以免揠苗助長。同時,公投也否決了以台灣名義申請參加民國109年(二○二○年)東京奧運的提案。
這十項公投結果反映了三大面向的民意:一是能源政策與核能應用必須調整,二是同性婚姻與性平教育須符合民情,三是不贊同台獨訴求進入國際運動場域。就能源政策看,超過七成的選民反對空汙也反對深澳電廠,以超過七百萬票的高票數表達了對空汙與燃煤的厭惡,並要求每年以一%的速度減少燃煤發電占比。此外,有五成四的民眾表明對可能遭核汙染的日本食品的疑慮,也有幾乎相同的比率贊成以核養綠。這顯示,民眾寧願選擇核能風險,也不願繼續承受迫在眼前的「以肺換電」的霧霾危害
在這幾項能源公投案通過之後,賴清德曾表示,他會尊重公投結果,與立法院修改能源政策。無論如何,他今天把這些來不及答覆的問題,統統留給了蘇貞昌去傷腦筋。蘇貞昌在參選新北市長時,在能源議題上追隨的是中央腳步;如今,他能不能體察民意務實作出調整?留任的經濟部長沈榮津,是否也能調整政策方向與腳步?新任的環保署長張子敬,要如何守住環保底線,還給人民呼吸乾淨空氣的自由?
儘管蔡政府完成內閣改組,民進黨中央也重組領導班子,但從任何角度看,這都只是清理戰場的第一步,民眾根本沒看到執政者回應民意重新出發的作為。但只是少數幾個黨政人事更迭,民進黨許多人已經恢復了選前的霸氣,表現出一副盛氣凌人的驕態。他們忘了,蔡政府留下多少天坑,都還等著填補呢

【即時短評】醒醒吧!孩子是人 不是你的所有物

◆  【重磅快評】從「拔管」到「彈管」 看民進黨賭徒心態
◆  【重磅快評】蘇院長,地氣漏接會氣爆
◆  【即時短評】直播雙面刃 做事才能接地氣
◆  【即時短評】醒醒吧!孩子是人 不是你的所有物
◆  【重磅快評】韓國瑜沒大學問的高招 高雄幣要讓錢進來
◆  【重磅快評】監院接力枉法鬥管 東西廠惡狠莫及

◆  【重磅快評】連張麗善都被罵了 分局長柯榮輝就忍忍吧
◆  【即時短評】不只消費管中閔 綠營何苦一直惹塵埃
◆  【即時短評】衝衝衝 蘇貞昌急行車別衝過頭
◆  【即時短評】臨別感言展高度 賴清德過去一年都在睡?
◆  【重磅快評】鄉民的「私刑正義」能讓家暴爸立馬認錯?
◆  【即時短評】元首層級卸任演說 賴清德展現2020的後勁
◆  【即時短評】黑箱不專業新故宮… 故宮5大問題很糾結
◆  【重磅快評】別再演內心小劇場 鄭麗君避不了的三大硬仗
◆  【即時短評】「有事我負責」的主委 為農業帶來春天?
◆  【即時短評】「有事我負責」的主委 為農業帶來春天?
◆  【重磅快評】邁蘇蔡回鍋體制 口譯哥任命更加苦澀
◆  【重磅快評】官府的「新故宮計畫」跟你無關?







【即時短評】醒醒吧!孩子是人 不是你的所有物


2019-01-16 10:54聯合報 記者何祥裕╱即時報導
圖/報系資料照

不到一個禮拜,台灣接連發生兩件令人髮指的虐童案,都是最親的父、母凌虐自己小孩。乍看之下頻率很高,其實,這只是社會日常而已,更多的家暴凌虐案其實並未曝光,凌虐理由千百種,但追根究柢心態只有一種,就是父母把小孩當成自己的「所有物」,而不是人。
日前僅因買肉圓沒加辣痛扁兒子、勒妻子頸的父親,出面道歉時提到,他管教小孩就是用打的。早年傳統社會,教養子女體罰幾乎是唯一手段,因為用打的效果最快,哪個小孩不怕打?如同現在的3C孩童,只要小孩吵鬧,把手機當奶嘴一塞,小孩立刻乖乖看卡通。
過去法不入家門的時代,家暴案件的黑數,起碼超過曝光的十倍甚至百倍以上,雖然我國家暴法已經實施20年以上,但為何無法遏止層出不窮的家暴案件?是法律的問題,還是人的問題?
雖然社會局針對高風險家庭等,會進行列管與訪查,但畢竟只是少數中的少數,很多家暴案件的發生,往往是無法預期,或是家屬隱忍不敢張揚,等到真的出事早已經來不及,政府想打造的家庭安全網,僅憑社工、警察等力量,絕對注定失敗。
要避免家暴案件層出不窮,仰賴「全民雞婆」非常重要,只要看到、聽到疑似家暴狀況,不要遲疑,立即打113通報主管機關介入,不要再有「少管人家閒事」的心態,或許這一通電話,就可以救一條寶貴生命。
而當父母的,請想清楚,小孩不是你的「所有物」,不是你的「寵物」,他(她)是一個人,就算還小,也是人,請以對待人的方式好好愛護,不要把自己的負面情緒,宣洩在小孩身上,如果你做不到,請你不要生。







【重磅快評】監院接力枉法鬥管 東西廠惡狠莫及


2019-01-16 09:32 聯合報  主筆室
監察院昨通過對管中閔彈劾案,監委陳師孟(中)和主查此案的監委王幼玲(右)、蔡崇義(左)召開記者會說明。 記者陳柏亨/攝影

監察院以7:4通過彈劾台大校長管中閔,指管在擔任台大教授及政務官期間,以口頭約定幫壹傳媒寫社論,月領約5萬元報酬,違反公務員不得兼職相關規定;管中閔則堅稱並未違法。公務員投稿媒體領稿酬竟算兼職,顛覆歷來法令解釋甚至民眾普遍認知,看來接棒鬥管的監院,其惡狠更勝蔡政府所轄各「東西廠」。
監院認為違法主要論點有二,一是管中閔以匿名寫稿,稿件已成為壹週刊的評論、觀點;二是管中閔長期每月固定收取報酬,符合固定、經常跟持續性等幾項兼職要素。白話來說就是,監院這回射出兩隻箭,第一箭是想釘死管匿名寫社論並非具名投稿、已與媒體經營相關,第二箭則是想釘死管固定領稿費就等同兼差領媒體薪水。
公務員服務法第14條規定不得兼任他項公職或業務,依監院邏輯,管中閔投稿媒體雖非兼他項公職,卻是兼他項「業務」。殊不知對所謂「業務」,銓敘部、司法院早有解釋,不僅從實質面來看必須有類似「經營」的「規度謀作」,銓敍部亦曾指出,依司法院大法官會議第11號解釋,公務員雖不得兼任新聞紙類及雜誌之編輯人、發行人、社長、經理、記者及其他職員,「但若邀專欄供稿,倘不涉職務上事務,尚無禁止之規定」。司法院也早在民國卅二年即函示:「公務員在報紙雜誌投稿,或著作書籍出版,收受報酬或編輯研究學術之雜誌刊物,均非本條第一項所謂經營商業。」
前述法令解釋白紙黑字歷歷在目,誠不知投稿社論拿稿酬,跟「經營」或擔任媒體編輯人、媒體員工有何關聯?管中閔「爬格子賺稿費」既然連「兼任他項公職或業務」的前提要件都構不成,再扯管長期每月固定收取報酬不僅毫無意義,更坐實監院為了接力拔管不惜使出「雞蛋裡挑骨頭」之羅織入罪爛招。
經常、持續向某些特定主筆約稿本就是媒體社論供稿常態,管稿費或有按字計,或有按篇計,自也有以每周、每月或每年幾篇計,類此約定又豈能拿來當成是否兼職的判別標準?不明究裡者以管中閔每年拿65萬稿酬認為60萬是月薪、5萬是年終獎金,難道竟不知一年有52周,也有每4周一篇或2周一篇的來稿計酬方式?監院未以更客觀的媒體是否以「稿費」或「薪資」給付來作為判準依據,根本就是捨本逐末。
各家媒體邀約學者專家乃至官員撰寫社論,其來有自,管中閔並非特例。對媒體言,本有其提升嚴謹專業、代表媒體自律負責等考量;對撰搞者來說,從一般讀者投書晉級至寫社論,亦是代表肯定與光榮。如今監院卻反以為抓到什麼重大把柄而沾沾自喜,更刻意閃躲前述司法院、銓敘部函令解釋,不是枉法濫權又是什麼?進一步言,如果監院認為這些函釋不對,不是應該先糾正司法院、銓敘部並要求變更?又豈能對信賴政府機關函釋者加以彈劾?
蔡政府已因枉法濫權意圖拔管拔到三換教育部長,更導致九合一選舉大敗,沒想到還不讓管中閔坐熱台大校長位,即由監院以更惡狠的枉法彈劾啟動新一波鬥管行動,難道真沒想通政府威信顏面掃地至斯,正是拜這些自甘淪為東西廠者所賜?



【即時短評】直播雙面刃 做事才能接地氣


2019-01-16 13:06 聯合報  記者周佑政╱即時報導
林佳龍(左)、陳其邁分別在台中、高雄市長選舉中受挫,選後兩人曾在台中霧峰光復新村合體直播,互動萌翻網友。圖/翻攝自林佳龍臉書


政治圈吹起網紅直播風,網路直播要吸引人,「網路梗」與「人味」最重要,官員若只是對著鏡頭政令宣導,恐有反效果。直播也是雙面刃,若為求「聲光效果」說錯話,凡走過必留痕跡,只要一個按鍵「谷歌大神」就被酸到飽。正本清源,政治人物體察民意踏實做事才能接地氣。
政治人物經營網路已不是新鮮事,從柯文哲韓國瑜,從蘇貞昌到陳其邁,不論勝選敗選,都透過網路直播、臉書IG發文創造高聲量。蘇貞昌回鍋擔任閣揆後更表示,現在是直播時代,但「耐性大概10秒而已」,要非常直白一聽就懂,還要有吸引力。
網路戰只有「第一品牌」能生存,話題很重要、個人特質很重要。柯文哲整天「怪怪的」、蘇貞昌不斷衝衝衝、韓國瑜禿子跟著月亮走、蔡英文是辣台派,賴清德憂鬱氣質很迷人,這些政治明星渾身都是「梗」。不少政治人物學直播,只對著鏡頭照稿唸,根本沒觀眾。
學習當「網紅」已是政治人物的必修課,但畢竟官員立委是人民公僕,領人民納稅錢,要為國家發展擘畫藍圖,不只是靠人氣、靠點閱。網路直播就像行車記錄器,一舉一動都攤在陽光下,太做作或亂說話,招致負評絕對比傳統媒體來得多,不是關掉直播就能了事。
政治人物要切記,網路傳播只是輔助工具,不是政策目的,腳踏實地為民服務才是上策。另一方面,網路具有片面短暫的特性,網友無法看到政治人物或政府施政的全貌,民眾若只透過網路接收資訊,把政治人物當「網紅」,對民主政治發展也不是好事。






【重磅快評】蘇院長,地氣漏接會氣爆


2019-01-16 15:22 聯合報  主筆室
行政院長蘇貞昌上午開臉書直播,宣布交通部明快處理澎管處長就是接地氣。圖/翻攝自蘇貞昌臉書

打了十年敗仗的蘇貞昌回鍋兩天,在桃機視察防疫疾言厲色,在立院訪朝野笑談間刀光劍影好不威風。蘇揆在政治江湖中素有急驚風之稱,他要整頓軍紀立威,內閣大小官最好自肅三個月,否則看看觀光局澎管處長陳志賢不長眼的下場,奉勸沒事作或作不出好事的官爺謹守兩點一線安份上下班,免得被電火球的雷霆霹靂燒傷橫抬出場。
澎管處長陳志賢上周在澎湖喜來登酒店酒後鬧事,借用樂手樂器不成遭制止,怒嗆「志賢不爽」、「不給志賢面子」,昨被觀光局記過兩次懲處。交通部長林佳龍火速宣布將陳調離現職,負起言行舉止影響公務人員形象的責任。蘇揆也立馬po臉書肯定林接地氣接得明快。
不過電火球再厲害,在智慧手機當道的時代,他還是得靠社群媒體保護政府的顏面。若非不堪被魚肉的鄉民把「觀光局官員的夜生活」影片po到爆料公社上,這個丟臉的志賢還不知要消遙到何年何月。奉勸蘇揆,接地氣不要只是「嘴巴滑一下」,要接好接滿,這個囂張的志賢只是酒後鬧事嗎?
影片是從紛爭的中段開始,陳志賢對飯店人員嚷著「你跟副董講,之前說的不算」,幫他聯絡的人員依言轉告電話彼端的副董,陳不耐拿過電話直接抱怨「張副董,他們不給我面子」。接著又有一名國罵不斷的男子喊著「叫張副董出來」,陳也跟著嗆說,「今天是張副董說要挺我,我才來喔」。眼見國罵男衝向工作人員衝突升高,陳又作打圓場狀跟工作人員說「我叫ㄅㄧㄠ哥跟你說」。
若不提這些人的身分,影片像是電影裡幫派要談判喬事的情節,蘇院長最好自己親眼瞧瞧那是什麼德性。林部長要不要查一下,志賢說的張副董、ㄅㄧㄠ哥是誰?張副董要挺陳志賢挺什麼?陳嗆聲「你跟副董講,之前說的不算」,是什麼不算,也是某種為人民服務嗎?
觀光局國家風景區澎管處雖地處邊陲,但卻是重要觀光資源,這個處長掌理澎湖列島觀光資源,對於長期仰賴觀光財發展地方經濟的澎湖縣來說,是個重要的中央官。也因如此最近十多年這個處長更迭不斷,地方上有言,這位子難坐,能力之外,更須「政通人和」。陳志賢去年七月才上任,他的前任方正光到任一年便因被人檢舉先前在擔任東北角管理處長期間,將公務車當成私人座車使用,結果方被判刑調離。難怪陳到任時,澎湖議長特別提醒這位觀光局長的愛將「要接地氣」。
陳志賢果然接地氣,選在澎湖唯一的國際連鎖五星級飯店裡與友飲宴,不知是否自掏腰包消費促進觀光業。他口中的「張副董」便是這間澎湖第一家BOT案的開發業者佳朋開發副董事長張翔閎,這名澎湖旅北的土地開發業者,在故鄉經歷極坎坷的開發過程,飯店開張後顯然仍有不少經營考驗,大半夜的還得接電話,處理大官的面子問題,真是不容易。
蘇院長從地方到中央,從政經歷完整,不像那些金枝玉葉只會在田裡演戲,不知地氣為何,既然要上緊發條,讓人民有感,就得命政風單位好好查清楚,不要連爆料公社都不如。倘若實情是官員和地方勢力搞潛規則遊戲,中途意外曝光,政府卻睜眼閉眼只用傷害形象的小板子打過便了,那可是會讓鄉民暴動的。







【重磅快評】從「拔管」到「彈管」 看民進黨賭徒心態


2019-01-16 21:52 聯合報  主筆室
台大校長管中閔本月8日走馬上任,但監察院以7:4通過管中閔彈劾案。記者胡經周/攝影

在電影「決勝女王」裡有一段劇情,說一個賭術高手,意外輸給一個業餘新手一筆小錢,沒想到因此大崩潰,一直想著翻本。越不服輸,越想翻本,反而輸得越多,最後幾乎家當全部賠下去,家庭也告破碎。回顧民進黨對於台大校長遴選案,一路從卡管、拔管到現在的彈管,也有幾分這樣的味道。
對台大遴選出管中閔擔任台大校長,原本只是少數幾個親綠民間學者提出質疑,未料民進黨立委見獵心喜,首先在立法院提案要卡管。不過,此舉隨即遭到各方砲轟,綠委們不得不縮手。
正當各界都以為此事就此了結時,沒想到民進黨提高籌碼,由教育部出手卡管,甚至由包括法務部、陸委會等單位組成「跨部會小組」研商如何對付管中閔。結果第一個陣亡的不是管中閔,而是當時的教育部長潘文忠。接著,民進黨啟用了吳茂昆執行拔管任務,雖然成功地阻止管上任,吳茂昆卻因各種醜聞纏身而黯然下台,整個拔管事件,也成了民進黨「東廠化」的範例之一,也是民進黨在九合一大選敗戰的原因之一。
選後一個月,葉俊榮終於決定讓管上任,各方還以為民進黨終於想通了,「認賠殺出」,不料從蔡英文和當時的行政院賴清德,都跳出來反對管中閔就任,葉俊榮因此黯然下台。而且不能忘記的是,對於管案,蔡總統過去口口聲聲「尊重教育部」,如今卻跳上第一線,無疑是再增加反管籌碼。
果然,就在高層表態不久,英系監委們就透過各種技術上的運作,通過對管中閔的彈劾案。而且接下來還有整個管案的調查報告要公布,對於管中閔的潑糞行動,顯然還沒告一段落。
總結來看,民進黨在管案上耗損了三個教育部長,也讓蔡政府元氣大傷,對民進黨而言,滅管不僅不是是非問題,也不只是對管中閔的好惡問題,更是一種賭徒翻本的心態,輸得越多,越希望能夠從管案上撈回一點政治資本。
只是小賭怡情,大賭致命。越想翻本的,往往輸得越多。葉俊榮幫民進黨在管案上認賠殺出,民進黨上下卻堅持要玩下去,結果如何,應該也不難猜了。








【重磅快評】韓國瑜沒大學問的高招 高雄幣要讓錢進來


2019-01-16 10:25 聯合報  主筆室
高雄市18日要推「高雄幣」,希望藉此吸引更多人潮,圖為高雄六合夜市。記者謝梅芬/攝影

「高雄幣」18日面世,這讓錢進高雄、錢留高雄,讓高雄人發財的魔法術未演先轟動。為什麼其他縣市沒想到?其實「高雄幣」沒太大學問,也不是韓國瑜自創,在台灣原住民社會早已流傳。
「高雄幣」不意外地轟動,立刻引來貨幣學家添上學術冠冕,什麼區塊鏈技術、AI知識,APP工具…,其實哪有那麼複雜,就是最原始的社區交易、以物易物,管他叫「內需幣」、「社區貨幣」…都不重要,「高雄幣」回歸最原始的以物易物概念,或者勞務交換,有其在地價值。
簡單說,韓粉來高雄朝拜,特定觀光商圈消費只收高雄幣,新台幣沒路用,收高雄幣後給優惠回扣、集點,可是這點數只能在高雄消費,不管說這是綁架,反正錢留高雄。韓市長沒說「錢進來就別漏出去」,怎麼把錢留在高雄?大家各自想方設法。
「高雄幣」沒太大學問,九合一選舉期間,陳其邁等候選人都提過,但都只是飄忽帶過,沒有確切落實的作法。韓國瑜當選後,「高雄幣」呼應其「貨出去、錢進來、高雄人發財」的競選SLOGAN,立刻成為具體方案。
「高雄幣」只是社區、內需的金融交易,很純樸,不需特別以現代金融眼光來看待。說是台灣第一次,恐嫌溢美。不僅高雄市長選舉,其他多位候選人都提出這樣的概念,但缺的是怎麼執行?「高雄幣」不難,難在怎麼落實。
其實,社區貨幣高雄不是第一次,建築大師謝英俊921推動邵族重建即是一例謝英俊以其輕鋼構建築構想,3天就能讓邵族921遇難部落有個家。一個單位假設20萬造價,工料只要8萬元,12萬是人工成本,邵族朋友若回來自力建屋,12萬人工即能省下。
社區貨幣有濃厚的社福意味原住民朋友在都市生存不易,回到原鄉,自己的力量有一定價值邵族的貨幣音譯是「卡杜」,男工蓋房子動力大,一天一卡杜,女工稍遜,一天0.8卡杜;常態一卡杜可以換兩隻雞,但這只在邵族社區流通,出了日月潭,卡杜不管用。
韓國瑜落實這套區域貨幣機制當然是高招,觀光商圈只能用高雄幣,新台幣進來換成高雄幣才能花:任何積點,也只能在高雄消費,落實他錢進來、高雄人民發財的口號。

聯合筆記/廚餘之亂 監院該查!

udn 論壇報https://paper.udn.com/udnpaper/PID0004/336021/web/

◆  監院卡管/放了管中閔 蔡英文才能放過自己
◆  政治人物變網紅 本質並不會變
◆  聯合筆記/廚餘之亂 監院該查!
◆  插鼻胃管吊一口氣 有必要嗎
◆  病人自主權利法 半套上路
◆  蘇揆霹靂火/罵錯人 誰在狀況外
◆  蘇揆霹靂火/衝過頭 大砲打小鳥
◆  漫畫/這種官 讓人一肚子火
◆  監院卡管/怕了管那支筆?
◆  監院卡管/太上試院 續玩戰爭遊戲
◆  想一想「大屋頂中國兩制」







聯合筆記/廚餘之亂 監院該查!


2019-01-15 23:46 聯合報  鄭朝陽
禁止廚餘養豬後,廚餘去處是一大問題。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馬上就是豬年了,大家期待「豬」事大吉,但非洲豬瘟進逼,了解疫情威力的人莫不戒慎恐懼,一旦疫情入侵,除了養豬產業鏈蒙受重大損失,台灣知名的魯肉飯、爌肉飯等庶民美食恐因此消失好一陣子,衝擊之大令人不敢想像。
冷眼旁觀政府的防疫作為,光是怎麼處理廚餘,就搞得一團亂。有地方政府率先禁用廚餘養豬,即遭前閣揆賴清德明示最好不要自作主張;但隨著防疫漏洞逐一暴露,更多縣市跟進宣布禁用廚餘養豬,或嚴查養豬戶是否落實,用重罰堵漏洞。
回顧這波疫情警報從去年九月左右響起,當時就對準廚餘這條疫情傳播管道,因為根據環保署統計,台灣一年回收的廚餘,有六成二都用來養豬,如果豬農不按規定把廚餘中心溫度煮到攝氏九十度以上,並至少煮一小時,一旦有對岸來的豬肉進了廚餘,再餵給豬吃,就可能傳入病毒。
於是,媒體開始詢問主管廚餘設備的環保署,有多少養豬戶違規?環保署的答案是「沒有統計資料」,也就是「不知道」,只說豬農向地方環保局標購廚餘,環保局會查核豬農有蒸煮設施才會標售。
豬農是否確實加熱廚餘誰來稽查?環保署說是地方衛生局的權責,但防疫主要機關是農委會,換言之,這麼多年來,防豬瘟竟是政府三不管地帶。最近農委會統計的結果出來了,全台還有一,七六九場仍用廚餘養豬,其中有六十六場沒有蒸煮設備,而且多達一千三百多場沒有依照SOP蒸煮廚餘。這說明過去農政、環保、衛生單位真的混太凶了!
其實,世界動物衛生組織早就修訂國際衛生動物法典,明訂豬瘟非疫國禁用廚餘養豬,國際上也有不少國家遵行廚餘養豬成本的確低於飼料,也有一說是吃廚餘的豬肉比較好吃,但該不該下這個賭注?政府一直默不作聲,且藍綠執政都一樣,深怕多做多錯,丟了選票
另一方面,造成廚餘繼續養豬的原因是垃圾處理的觀念不夠進步國際能源總署統計,全世界已有超過一百卅座的廚餘生質能廠,專門把生熟廚餘、稻桿有機廢棄物,透過厭氧發酵出沼氣,變成綠色電力,讓廚餘成為再生能源生力軍。台北市最早提出建生質能廠構想,卻在議會卡關,反而台中拔得頭籌,桃園也正跟進蓋第二座廠。
政府怠忽職守,導致防疫處處破口,如今未傳出疫情,只能說天佑台灣。監察院難道不該徹查,把政府螺絲栓緊?

葉銀華/分析上市櫃公司 不可忽視的重點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葉銀華/分析上市櫃公司 不可忽視的重點
◆  林中斌/川普逆勢頓增 剋星華倫入場
◆  嚴震生/See you later translator

◆  王健壯/辣台妹在路上撿到一把槍
◆  盛治仁/在工作中找到熱情
◆  沈呂巡/美國慢半拍,口譯哥作啥?
◆  馬凱/何不試一下完美的消費券?
◆  趙春山/當那道紙門被戳穿的時候
◆  薛承泰/管爺策馬入椰林或叢林?

◆  謝哲青/失去的信任,要怎麼找回來?
◆  梁啟源/離岸風電躉購價格可以這麼訂
◆  方祖涵/球場開創的城市新局
◆  黃介正/人民善意為兩岸關係之本
◆  范疇/美中文明對撞下的台灣角色
◆  劉維公/年度設計公司得獎者:谷歌








葉銀華/分析上市櫃公司 不可忽視的重點


2019-01-15 23:43 聯合報  葉銀華 (交通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教授)
大同事件公司派、市場派相爭,造成股價大跌。圖為大同公司台北設計工廠大樓。圖/聯合報系資料照片

分析上市、上櫃公司,除了判斷營運與財務數據之外,還要觀察「誰在治理公司」,亦即要判斷控制股東的良窳!而且,不能只看個別公司,還要將同一控制股東掌握的上市櫃公司一起分析,此為「集團治理」的起點。如果套一句市場流行的話,就是「好的大股東帶你上天堂、壞的大股東讓你住套房」。
從民國96年(二○○七年)初力霸集團崩解後,我以多年的研究成果,持續推廣集團治理的重要性,也點出過去監理的盲點。力霸集團從力霸、嘉食化申請重整開始,蔓延至中華銀行擠兌,以及友聯產險、力華票券、亞太固網的危機,讓整個集團迅速瓦解,可見同一集團的公司出問題,將產生如同「火燒連環船」的效應。
更令人驚訝的是,出事之前,王又曾家族對力霸集團上市公司沒有真正持股,而是透過這些公司的相互持股、股票質押掌控整個集團,可說是「極至槓桿的空手道」!
當然台灣還是有一些經營不錯的集團,控制股東持股高,而且不僅使股東有可接受的報酬,也讓政府有稅收,亦照顧員工、債權人的權益。
同一集團的上市櫃公司,不僅有銷貨、進貨之業務往來,還有資金借貸、背書保證的財務關係;更根本的是,除了大股東對旗下上市櫃公司的持股外,還有這些公司上對下或相互的持股,使市場將它們視為一體,而股價之間具有很高的相關性。因此,集團股之間常有母以子貴,或者相互拉抬的聲勢;但是只要有負面事件,集團股價也會持續探底。
因此,在分析上市櫃公司,不能只單看一家公司的年報與相關訊息,而是要將同一控制股東的集團股一起分析,才會體驗公司的本質、業務變化的真相與財務操作的奧妙。我要強調的是,很多的情況,集團股雖屬同一控制股東掌握,但並未編合併報表,存在財務不透明之處。一些大型集團,主要上市公司之會計獲利不錯,但股價卻未相對反應,創辦人一直叫屈,但其實就是反應集團折價的現象
最近一年多來,大同公司經營權之爭方興未艾,公司派與市場派動作頻頻,成為媒體關注焦點。從市場派董事提名被公司派剔除、相互法律訴訟、陸資介入,到近來集團旗下的華映聲請重整、綠能債務協商,被市場派與部分人士解讀成自導自演、玉石俱焚的反併購措施。同時,大同不斷處分資產,也是市場派紛紛提出質疑之處
當華映、綠能財務危機爆發後,不僅華映、綠能股價持續下探、所剩無幾之外,債權銀行也面臨放款損失的壓力,員工工作權益也受到某種程度的衝擊同時,也波及到同集團的尚志及福華電,而大同股價也下跌,要不是有經營權爭奪議題支撐,大同股價有可能有更大的跌幅。
其實大同、華映、綠能等同集團公司,彼此間有交叉持股,大同也幫集團旗下公司背書保證,這些因素使得相關事件愈演愈烈,對金融市場的影響愈來愈複雜化。
本文並未論斷大同事件公司派、市場派的本質與在公司治理的好壞,而是藉由此事件,再度倡議集團治理與分析的重要性。最後令人擔憂的是,受到嚴重影響的外部股東、債權人與員工權益,誰來保障他們?

名家觀點/美中和解最佳時機到了

名家觀點/美中和解最佳時機到了


2019-01-16 01:00 經濟日報  劉德海(作者是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兼國際合作長)

去年3月美中貿易戰開打以來,雙方你來我往地就對方數千億美元的進口商品互課關稅,造成全球貿易與股市下滑。直至去年12月初川習在阿根廷20國峰會會晤後始宣布暫時休戰90天,並重啟談判。在北京舉行的貿易談判落幕,似乎出現和平轉機,美國總統川普14日自己也表示,他認為美中將達成協議,停止貿易戰。
雙方打貿易戰迄今,起初美國居於上風,但情勢在去年11月期中大選,共和黨失去眾議院多數後已出現逆轉。就當前兩國國內外形勢來看,若短期再不能達成協議,則川普較居於不利的地位。尤其是美國近期股市的暴跌以及蘋果的負面,聯邦政府關閉等。因此,在此節骨眼吾人值得深入瞭解,俾利制訂因應對策。
從過去十個多月雙方交鋒中不難窺出川普所採取的是陽剛迫擊的危崖brinkmanship)談判策略,習近平則為以柔克剛,迂迴因應的談判策略。川普談判策略另一特徵是利用一切可用的事件作為迫使對方讓步的免費談判籌碼,而這些籌碼往往是對方最在意的事。川普對中國打台灣牌、華為財務長孟晚舟牌、南海危機牌以及不斷放出風聲中國撐不下去,急於談判。
其中又以台灣牌最為顯著川普趕在去年年終簽署載明美國應定期對台出售防禦性武器的亞洲再保證法。之前在去年3月也曾簽署的「台灣旅行法」,解除美國高層官員訪台的禁忌。而就在川習協議暫停貿易戰之際,在美國指使下加拿大拘捕孟晚舟,並要求引渡至美國審判,意在換取中國在貿易談判讓步。此外,當美中在北京進行貿易談判之際,美國軍艦又進入西沙群島周邊12海浬區域巡弋
而習近平則以型塑中國為積極自由貿易與開放市場的國際形象,既是間接回應美國抱怨與要求,也是強化與發展中國家經貿關係,以對抗美國等西方國家以安全為由,對華為5G輸出制衡的不公平措施。中國11月在上海舉辦首屆的國際進口博覽會9月的北京中非合作論壇峰會都與美中貿易戰有關。而特斯拉公司投資20億美元的上海工廠本月動工意義重大。該特斯拉的全資子公司成為中國允許外國車企獨資建廠新政策的第一個受益者。此外,中國也審議《外國企業投資法》,以保護在中國大陸外資智慧財產權。同時,北韓領導人金正恩在美中貿易談判之際,以及川普宣稱即將與金正恩舉行二次峰會前突訪北京,亦被認為是中方對川普打北韓牌,旨在凸顯北京對平壤的監護權影響力
總之,此次是美中達成協議的最佳時機,因為過去這十個月的貿易戰已凸顯世界第一與第二大經濟體有著緊密的經貿紐帶,不是輕易可以切斷,貿易戰已使雙方都受到愈來愈重的傷害,甚至殃及全球經濟。而若貿易戰陷入長期,美國未必就能獲利。更何況,川普真正目的是從中國大陸獲取龐大經貿利益以為其民國109年(2020年)總統大選勝選鋪路。
儘管美中或能在短期達成協議的可能性很大,但比較可能是暫時而聚焦於貿易的協議,而未必是廣泛的全面經貿夥伴協議,如此川普可持續對中國壓迫再讓更多的經貿利益。而若雙方達成如自由貿易協定雙邊投資協定這類的架構協議則亦非不可能,因為這一定是符合川普的壓出最大經貿利益以助其連任總統的目標。


劉德海

現為國立政治大學外交系教授,美國亞利桑那大學東亞研究所博士,研究專長為國際關係、比較外交政策、東北亞國際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