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 星期二

【專家之眼】黃仁勳旋風:AI時代的傳奇(廿八)

◆  【專家之眼】黃仁勳旋風:AI時代的傳奇(廿八)

◆  【專家之眼】行政院會咬牙普發現金或始亂終棄當渣男?(廿七)












【專家之眼】黃仁勳旋風:AI 時代的傳奇


2025-07-22 09:21  聯合報/ 湯紹成/亞太綜合研究院院長
黃仁勳此次中國行,除了展示其對華市場的重視,也是在中美科技緊張關係背景下的一次微妙平衡。路透


自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以來,黃仁勳這個名字成為全球科技圈資本市場熱議焦點。這位出生於台南,五歲就移民美國的 NVIDIA 執行長,不僅因為其公司在人工智慧(AI)領域的主導地位聲名鵲起,更因其極具魅力個人風格與生俱來領袖氣質,以及與台灣緊密連結的情感,而在台灣掀起一場「黃仁勳旋風」。

作為 NVIDIA 創辦人之一,黃仁勳成功帶領公司從繪圖晶片GPU)起家,轉型為 AI 運算的核心供應商。民國一一一年(2022年)起,隨著生成式AI(如 ChatGPT)爆炸式成長,對高效能晶片需求急遽攀升NVIDIA GPU 成為 AI 訓練與推論不可或缺的引擎,市值一度突破三兆美元,如今已突破四兆美元,甚至超越日本的 GDP,位居世界國家排名第四,確實富可敵國。這一切讓黃仁勳被譽為「AI 教父」,並獲《時代雜誌》評為全球最具影響力人物之一。

然而,「黃仁勳旋風」不僅止於產業財經層面。他在民國一一三年(2024年) COMPUTEX 台北電腦展的演講、穿著黑色皮衣走訪台灣夜市,甚至與在地小吃業者的互動,成為社群媒體爭相傳播的熱點。日前長黃仁勳以罕見的「唐裝造型」現身北京參加供應鏈大會,還穿插華語演說,引發媒體與社群平台熱烈關注,掀起新一波「黃仁勳旋風」。

這場旋風並非憑空而來。黃仁勳此次中國行,除了展示其對華市場的重視,也是在中美科技緊張關係背景下的一次微妙平衡。他不僅是一位科技企業家,也是一位有故事品牌人物。他用台語說「我愛台灣」、分享自己早年在南台灣成長的經歷,使得無數台灣年輕人深受感動--他代表的不只是成功,更是一種文化身分認同

地緣政治科技冷戰背景下,黃仁勳的台裔身分別具象徵意義。當美中科技競爭加劇,台灣半導體產業的重要性日益提升,黃仁勳與台積電的合作密切NVIDIA 台灣供應鏈的依賴成為全球關注焦點。他一方面擁抱全球市場,另一方面也從不掩飾台灣情感信任,為台灣國際科技版圖中增添一抹亮色。

此外,他的領導風格也值得關注。與傳統矽谷高管冷靜克制的形象不同,黃仁勳充滿激情擅長公開演說、能以科技願景鼓舞人心。他不僅是一位管理者,更是一位「傳教士型」領導者。面對生成式 AI、元宇宙、機器人等未來產業挑戰,他不斷向市場傳遞信心與方向

總結來說,「黃仁勳旋風」是一種跨界力量體現:科技與文化、全球與在地、產業與情懷的交會。他讓世界看見 AI 產業潛力,也讓台灣看到自己的價值。在科技領袖日漸成為國際政治經濟新軸心的今天,黃仁勳無疑是這場全球浪潮中的關鍵人物之一

黃仁勳指出,有三種人將首當其衝面臨被 AI 淘汰:

1.沒有主見,只會照表操課的人:這類人依賴固定流程、無法重新定義任務目標,容易被AI取代。

2.不懂提問,無法與 AI 深度互動的人:未來的核心職能不在於輸入指令,而是提出高品質問題。黃仁勳直言:「我90%的工作,其實都是在提問。」

3.懶得學習,只靠 AI答案機的人AI 是技術的均衡器,可以讓不懂技術者成為創作者,但前提是「你得有事讓它做」。

訪談中他強調,未來的編程語言將是「英語或其他自然語言」,也就是說,非工程背景者只要能清楚表達目標,也能讓 AI 成為工作助手不會用 AI 的,反而將被工作流程淘汰,這確實是曠世警鐘





施振榮/王道與產學共創新思維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施振榮/王道與產學共創新思維
◆  葉匡時/台灣能造出下座護國神山嗎?








施振榮/王道產學共創新思維


2025-07-22 00:00  聯合報/ 施振榮(作者為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政府要為人民創造福祉,透過公共建設與政府各項服務,最終目標要讓這塊土地上的人民能夠安居樂業

而政府要打造出為社會創造價值大循環首先就要將顯性成本投資到公共建設,用以創造「有形、直接、現在」的顯性價值外,更重要的是還要投資到能創造「間接、無形、未來」隱性價值的領域,經過長期循環累積後,最終經濟產業成長會創造稅收回饋到政府,成為顯性價值,如此才能永續發展

相對於政府創造價值大循環,企業創造價值可謂是小循環在這個小循環中,企業投入顯性成本到可以創造顯性價值的領域外更重要的也是要投資到研究發展人才培育品牌塑造企業文化創造隱性價值項目長期累積下來才能提升企業競爭力,最終也會回饋顯性價值在企業的營收利潤

只不過在企業創造價值的小循環中,相對更講求創造價值效率投資報酬率,企業建構的循環機制比起政府的循環機制會更有效率

而政府所建構創造價值大循環,循環的時間長,有時往往需要十至廿年才能看到初步成效中間過程如果無效投入也可能會浪費資源,因為相對公務體系花錢沒有賺回來組織文化企業的投資往往都有要獲利回收壓力

台灣產業園區的發展,已由最早民國五十五年(一九六六年)由經濟部啟動設立的「加工出口區」(產業園區1.0),之後發展到民國六十九年(一九八○年)由國科會發起設立的「科學園區」(產業園區2.0),如今在知識經濟時代,未來將邁入產業研究園區產業園區3.0)的新階段

新一代的產業研究園區3.0,發展關鍵就在於要與校園研究能量整合,特別是在產業界人才不足下,要透過「產學共創」來借重高等學府研發能量,進而帶動產業發展

為此,就要建構一個「產學共創」的有效機制,才能有效啟動這個正向循環也能加快將政府及產業界所投入的資源,更快速有效地回收,之後再繼續擴大投入,創造出更多的資源,成為新的中循環為社會創造價值

尤其,要推動台灣產業園區3.0的發展,產學共創首先就是要翻轉思維,要能打破以往的舊框架未來學術界的研究方向要和產業界聚焦在一起,由「學校教授/研究生+企業」共同研發,進而共同創造能在市場上體現價值,如此循環機制效率也會更高、更快

最近我分析日本產業競爭力喪失,其實是緣於日本社會文化的問題,關鍵其實是日本無法適應產業已走向「垂直分工」的新生態,而日本產業仍習慣於「垂直整合」的模式。

Intel 在九○年代初期當半導體產業也由「垂直整合」走向「垂直分工」時,Intel 仍堅持走垂直整合 IDM(整合元件製造廠)的模式,最後因製造良率落後失去競爭力,加上組織文化的問題,晶圓代工需要有服務各類大小客戶精神

台灣因為有創業精神、速度、彈性,當年即使面對台幣兌美元從四十比一升值到廿六比一,產業都很辛苦,但仍然能繼續生存下來,也發展得很好,這就是台灣競爭力韌性所在,也是台灣產業特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