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7月22日 星期二

施振榮/王道與產學共創新思維

名人堂電子報http://paper.udn.com/papers.php?pname=PID0030&page=1#ph  

◆  施振榮/王道與產學共創新思維
◆  葉匡時/台灣能造出下座護國神山嗎?








施振榮/王道產學共創新思維


2025-07-22 00:00  聯合報/ 施振榮(作者為宏碁集團創辦人、智榮基金會董事長)


政府要為人民創造福祉,透過公共建設與政府各項服務,最終目標要讓這塊土地上的人民能夠安居樂業

而政府要打造出為社會創造價值大循環首先就要將顯性成本投資到公共建設,用以創造「有形、直接、現在」的顯性價值外,更重要的是還要投資到能創造「間接、無形、未來」隱性價值的領域,經過長期循環累積後,最終經濟產業成長會創造稅收回饋到政府,成為顯性價值,如此才能永續發展

相對於政府創造價值大循環,企業創造價值可謂是小循環在這個小循環中,企業投入顯性成本到可以創造顯性價值的領域外更重要的也是要投資到研究發展人才培育品牌塑造企業文化創造隱性價值項目長期累積下來才能提升企業競爭力,最終也會回饋顯性價值在企業的營收利潤

只不過在企業創造價值的小循環中,相對更講求創造價值效率投資報酬率,企業建構的循環機制比起政府的循環機制會更有效率

而政府所建構創造價值大循環,循環的時間長,有時往往需要十至廿年才能看到初步成效中間過程如果無效投入也可能會浪費資源,因為相對公務體系花錢沒有賺回來組織文化企業的投資往往都有要獲利回收壓力

台灣產業園區的發展,已由最早民國五十五年(一九六六年)由經濟部啟動設立的「加工出口區」(產業園區1.0),之後發展到民國六十九年(一九八○年)由國科會發起設立的「科學園區」(產業園區2.0),如今在知識經濟時代,未來將邁入產業研究園區產業園區3.0)的新階段

新一代的產業研究園區3.0,發展關鍵就在於要與校園研究能量整合,特別是在產業界人才不足下,要透過「產學共創」來借重高等學府研發能量,進而帶動產業發展

為此,就要建構一個「產學共創」的有效機制,才能有效啟動這個正向循環也能加快將政府及產業界所投入的資源,更快速有效地回收,之後再繼續擴大投入,創造出更多的資源,成為新的中循環為社會創造價值

尤其,要推動台灣產業園區3.0的發展,產學共創首先就是要翻轉思維,要能打破以往的舊框架未來學術界的研究方向要和產業界聚焦在一起,由「學校教授/研究生+企業」共同研發,進而共同創造能在市場上體現價值,如此循環機制效率也會更高、更快

最近我分析日本產業競爭力喪失,其實是緣於日本社會文化的問題,關鍵其實是日本無法適應產業已走向「垂直分工」的新生態,而日本產業仍習慣於「垂直整合」的模式。

Intel 在九○年代初期當半導體產業也由「垂直整合」走向「垂直分工」時,Intel 仍堅持走垂直整合 IDM(整合元件製造廠)的模式,最後因製造良率落後失去競爭力,加上組織文化的問題,晶圓代工需要有服務各類大小客戶精神

台灣因為有創業精神、速度、彈性,當年即使面對台幣兌美元從四十比一升值到廿六比一,產業都很辛苦,但仍然能繼續生存下來,也發展得很好,這就是台灣競爭力韌性所在,也是台灣產業特質